說明
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由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博士擔任主席,是世界經理人集團(World Executive Group)的全資附屬機構,致力于品牌評估、品牌傳播和品牌管理,其研究成果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并購過程中無形資產評估的重要依據。
連續十年發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The World's 500 Most Influential Brands)的評判依據是品牌的世界影響力。品牌影響力(Brand Influence)是指品牌開拓市場、占領市場并獲得利潤的能力。世界品牌實驗室按照品牌影響力的三項關鍵指標:市場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誠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領導力(Global Leadership)對世界級品牌進行了評分。
以上資料來源于“世界品牌500強”的編制機構——世界品牌實驗室的網站。
注:本詞條著重介紹2011年(第八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的情況,其他歷年榜單請點擊世界品牌實驗室官網(擴展閱讀)查看。
主流榜單對比
下表是2011年《全球最佳品牌》(Best Global Brands)與《世界品牌500強》(The World's 500 Most Influential Brands)的對此:
全球最佳品牌
|
世界品牌500強
|
|
---|---|---|
編制機構
|
商業周刊 、 Interbrand
|
“世界品牌實驗室”
|
評判依據
|
品牌價值對公司營收的貢獻
|
“品牌的世界影響力”
|
上榜品牌類型
|
企業品牌
|
企業品牌、大學、社會組織機構等
|
上榜數量
|
100
|
500
|
中國品牌上榜數量
|
0
|
21(前100名占據4席)
|
美國《商業周刊》雜志與國際品牌集團(Interbrand)共同發布的“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在2011年榜單上,共有100個品牌上榜,而中國企業的品牌價值并未得到調研機構的認可,無一上榜。
與該榜單不同的是,“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品牌500強”則有500個品牌上榜,且其中不乏來自中國的品牌。如2011年發布的榜單中,xxx有21個品牌入選,其中中央電視臺(CCTV)、中國移動(China Mobile)、中國工商銀行(ICBC)和 國家電網(State Grid)位列前100名。
由于《商業周刊》的排名是以品牌價值對公司營收貢獻進行排名,而中國移動等品牌作為相對壟斷的行業,在品牌價值的計算上并未被Interbrand所認可,導致最終未能入選。
其次,“世界品牌500強”上榜的除了企業品牌外,還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國家地理學會、NBA、斯坦福大學、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非企業品牌。將大學、社會組織機構與企業混雜在一起,進行品牌的計算與排名,有別于一般的品牌排行榜。
發現
世界品牌實驗室研究發現,16世紀末17世紀初,歐洲曾經掀起過“中國潮”,中國的絲綢、器具和工業制品因為質量精美,逐漸由皇室的奢侈品轉為歐洲人民的日常消費品。今天,歐美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崇拜之風已經不再。那么,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信心,還需要多長時間來重建? 哪些行業可以率先復蘇?哈佛商學院約翰·戴騰(John Deighton)教授預測,10年內,中國的家用電器將成為世界上xxx的;而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萊維·多爾(Ravi Dhar)教授認為,當中國擁有一些全球品牌后,必將幫助建立整體的“中國品牌”。就好像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電子帶動了“韓國品牌”,瑞士手表帶動了“瑞士品牌”。
世界品牌實驗室主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教授分析說,“一個國家的整體品牌形象作為一種戰略性競爭資源,愈來愈受到各國政治和商業首腦的重視。如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營銷過程中,往往能享受到因品牌所帶來的溢價。歐洲眾多奢侈品品牌在2013年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可能是因為中國xxx嚴厲打擊腐敗的成效,奢侈品是名酒、名表、名包等與禮品饋贈聯系緊密的品牌,對于中國官員來說,變成了一個不光彩的詞匯”。
2011年排行
2011年世界品牌500強
榜單簡介
由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獨家編制的2011年度(第八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于2011年12月22日在美國紐約揭曉,蘋果(Apple)擊敗臉譜(Facebook)從2010年第二名躍居xxx,臉譜(Facebook)退居第二,而2010年排名第五的谷歌(Google)上升兩位躍居第三。2011年xxx有21個品牌入選,其中中央電視臺(CCTV)、中國移動(China Mobile)、工商銀行(ICBC)和國家電網(State Grid)位列前100名。
詳細內容
2011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入選國家共計26個,其中美國占據500強中239席,比2010年多2席,仍然是當之無愧的品牌強國。法國以43個品牌數位居第二,日本以41個品牌入選席位排名第三。入選品牌數量前十名的國家還有英國(39個)、德國(25個)、中國(21個)、瑞士(21個)、意大利(14個)、荷蘭(10個)和瑞典(8個)。
前十大品牌依次為蘋果、Facebook、谷歌、微軟、IBM、沃爾瑪、可口可樂、亞馬遜、梅賽德斯-奔馳、麥當勞。英特爾排名第11,Twitter緊隨其后,索尼第16,惠普第17,Youtube排名第19,思科第20。前二十大品牌除奔馳和索尼外,其余均為美國企業。
中xxx有21家企業入選該榜單,其中CCTV排名第50,在入選的中國企業中排名居首,中國移動排名第65,聯想第121,海爾第127,中國人壽第264,華為第275,長虹第298,中國聯通第402,中國電信第416。
Zynga為入選企業中最年輕的品牌,品牌年齡僅有四年,排名第477;Twitter品牌年齡五年,排名第12;Wii品牌年齡五年,排名333;Youtube品牌年齡六年,排名第19;Facebook品牌年齡七年,排名第二;第二人生(Second Life)品牌年齡八年,排名第306;Skype品牌年齡八年,排名第382。
百年品牌柯達和諾基亞成為排名下滑xxx的企業,昔日的影像印刷業霸主柯達深陷破產危機,被數字時代狠狠拋棄,成為下降速度最快的品牌,從2010年的第90名下滑到2011年的第340名,下滑250個名次;曾經個人通訊設備堪稱NO.1的芬蘭手機品牌諾基亞也由于嚴重缺乏創新,成為下降最快榜單第二名,從2010年的38名下滑到2011年的185名,下滑147個名次;摩托羅拉從2010年的108名下滑到2011年的173名,下滑65個名次。
入選2011年《世界品牌500強》的品牌共復蓋了49個行業,前景黯淡的傳統媒體以37個品牌入選仍保持著行業xxx,但是總體排名在下滑。消費品領域的食品與飲料行業緊隨其后入選32個品牌,與2010年相同。汽車與零件與零售行業分別有小幅提升,以入選28、27個品牌緊隨其后。而金融行業的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2012年排行
2012世界品牌500強排行出爐
2012年12月19日,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獨家編制的2012年度(第九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在美國紐約正式揭曉,2011年排名第三的Google時隔六年之后重返榜首,而亞軍和季軍分別由微軟和可口可樂公司奪得,而蘋果公司獲得第四名,上屆冠軍Facebook跌至第九。
據悉,2012年《世界500強》共有26個國家參選,其中美國占據500強中231席,繼續稱霸“品牌王國”,法國以44個品牌位居第二,日本以43個品牌排名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中信集團、中國建筑和中國農業銀行等三個品牌2012年首次上榜,使得xxx品牌入選數量達到23個,和德國一樣位居《世界品牌500強》入選國家第五位。
本次榜單入選的品牌共復蓋了50個行業。此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入選500強品牌最多的行業,2012年則有34個媒體品牌入選,屈居行業入選數量第二。而食品與飲料行業共有35個品牌入榜,位居入選行業數量xxx。汽車與零售行業均有小幅提升,分別以入選30、24個品牌緊隨其后。
2013年排行
2013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揭曉
谷歌xxx,蘋果第二,亞馬遜第三,中xxx有25個品牌入選
由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獨家編制的2013年度(第十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于12月17日在美國紐約揭曉。去年的谷歌(Google)繼續蟬聯冠軍寶座,被評為今年的500強xxx;蘋果(Apple)扭轉了下滑的品牌形象,從去年的第四名榮升為今年的亞軍;亞馬遜(Amazon)也因為電子商務在全球的普及,以創新的服務躍居為今年的季軍。今年xxx入選的品牌共有25個,其中入圍百強的品牌有CCTV、國家電網、工商銀行、中國移動,而新華社和中國鐵建今年首次上榜。
2013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入選國家共計27個。從品牌數量的國家分布看,美國占據500強中的232席,繼續保持品牌大國風范;法國以47個品牌位居第二,比去年增加了3個品牌;日本雖然以41個品牌入選而排名第三,但比去年減少了2個品牌。英國、德國、瑞士和意大利是品牌大國的第二陣營,分別有39個、23個、21個和18個品牌入選。由此可見,即使歐洲經濟低迷,但歐美國家的超級品牌似乎依然堅挺。中國雖然有25個品牌入選,但相對于13億人口,中國顯然還處于“品牌第三世界”。
2013年《世界品牌 500 強》共復蓋了51個行業,傳媒行業因39個品牌入選而位居xxx;食品與飲料行業共有36個品牌入榜而位居第二;汽車行業有32個品牌入選而位居第三。零售、數碼與家電和能源行業是行業品牌第二陣營,它們分別擁有24個 、21個和20 個品牌入選。雖然傳媒行業入選品牌最多,但高昂的印刷成本導致印刷媒體的品牌影響力在逐年下滑,即使是發行多個國家的跨國印刷媒體《新聞周刊》和《讀者文摘》,都得面對停刊或破產的結局。《時代周刊》和《紐約時報》的廣告和發行數量也節節敗退,導致這幾年的排名逐漸下滑。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