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能力
編輯在質量管理中,過程能力檢查可測量質量特性的頻率分布與為該特性指定的公差之間的關系。 調查的目的是對產生該特征的過程的“質量能力”作出陳述。
方法
編輯工藝穩定性基本要求
進行過程能力公認的基本要求是過程的穩定性。 這里的穩定性意味著該過程每天、每小時都提供一致且可預測的結果。 過程穩定性的證據由質量控制圖的管理和評估提供,其中顯示了來自過程的隨機樣本數據。
如果過程不穩定,則必須首先使過程處于受控狀態(受控過程,“受統計控制”)。 只有當過程交付穩定的結果時,過程能力才能開始。
控制圖數據的評估
如果過程在整個觀察期內穩定,則評估現有控制圖數據:
- 確定過程平均值(所有測量值的算術平均值),
- 根據控制圖數據計算過程的標準差估計值。
過程潛力
過程電位 Cp 是公差范圍與過程擴展的商:
C p = 公差范圍過程展開
過程散布在此定義為 6 個標準差。 因此,Cp 值為 1.00 意味著特征的上限和下限之間的差異恰好是觀察到的特征標準偏差的六倍。
此計算中不包括對該特性觀察到的平均值。 因此,Cp 指數僅反映過程的潛力,即如果平均值正好位于公差范圍的中點,則可以觀察到的質量能力。
過程能力
過程能力指數 CpK 描述了過程的實際質量能力,現在除了公差范圍和過程分布之外,還考慮了過程平均值的位置。
在最 好的情況下(過程平均值正好在公差范圍的中間)CpK = Cp; 否則CpK < CP
制程能力的目標值
以前,Cpk 值至少為 1.00(最近的公差限值與過程平均值的距離至少為 3 個標準差)被認為是足夠的,后來要求提高到 1.33(4 個標準差)。 在現代思維中,2.00 的 Cp 值(公差范圍的寬度對應于 ±6 個標準偏差的分布,因此是六西格碼)通常與 1.67 的 Cpk 值(最近的公差限值與過程平均值的距離為至少 5 個標準偏差)定義為理想目標。
非正態分布數據的替代計算方法
在上圖中,假設特征數據近似正態分布。 對于其他分布形式,還有其他計算方法。
意義
編輯當然,計算出的指數只有在過程以一致的方式工作(保持受控)時才有意義。
即使調查被稱為過程能力,也應該記住,計算的能力指數僅適用于一個特性:同一過程產生的其他特性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質量能力。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5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