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國家標志

    國徽

    德國國徽以土黃色盾牌為背景,背景上是一只黑色的雄鷹,雄鷹的喙和兩爪為紅色。據考證,這一雄鷹圖案的淵源可追溯到12世紀曾經統治過普魯士、后成為德國王室的霍亨索倫家族。自古以來,德國人對雄鷹的崇敬都是虔誠而深沉的。早在古羅馬時代,雄鷹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上帝的象征,它保護著上帝的子孫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鷹,誰相信它,誰就可以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不斷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時它又是太陽之鳥,它的銳眼能經受住太陽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時代,雄鷹是皇權的象征,帝王們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入德國的。

    德國國徽德國國徽

    國旗 

    圖案

    長方形,長寬之比為5:3。旗面自上而下由黑、紅、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黑紅金為德意志民族所喜愛的顏色

    德國國旗德國國旗

    來歷和含義

    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后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臺后,魏瑪共和國也采用黑、紅、金三種顏色的旗幟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采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后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旗面自上而下依次由黑、紅、金三道條紋平行相等組成。盾形徽章“聯邦之盾”位于中央。黑鷹象征著力量和勇氣。黑色代表勤勉與力量,紅色象征國民的熱情,金色則代表重視榮譽。
    性質

    陸上:民用旗、政府旗、軍旗。

    海上:民用旗、政府旗、軍旗。

    國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于1841年撰寫的,曲調采用“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所創作的歌曲《上帝保佑弗朗茲皇帝》的旋律。1922年在紀念魏瑪共和國成立三周年之際,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國石

    琥珀
    ,琥珀的英文名稱為Amber,來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說法認為是來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膠”,因為西班牙人將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膠和琥珀稱為amber。中國古代認為琥珀為“虎魄”。

    國花

    矢車菊
    ,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于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顏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仿佛一位雋秀的少女,向著“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樸的特征,并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

    國鳥

    白鸛白鸛

    白鸛
    (學名:Ciconia ciconia)為鸛科鸛屬的大型涉水鳥。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后,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筑造了平臺,供它們造巢用。

    地理環境

    地形

    德國地形圖德國地形

    德國位于歐洲中部,東面與波蘭和捷克接壤,南面臨奧地利和瑞士,西面與法國、盧森堡、比利時以及荷蘭相界,北面與丹麥相連并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357021平方千米,國界線長3757千米,海岸線長2389千米。德國地勢呈現北低南高,呈階梯狀,南北農業有較大差異,分為4個地形區:德國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勢低平,氣候夏季涼爽,冬季陰冷,土壤較為貧瘠,主要利用草場發展畜牧業,也種黑麥
    燕麥
    馬鈴薯
    ;中部是由東西走向的高地構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萊茵河
    谷地區,萊茵河兩旁谷壁陡峭的山地為森林和高山牧場;東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
    阿爾卑斯山
    區,河谷地帶日照時間較長,土壤肥沃,盛產煙草葡萄
    等水果和用于釀造啤酒啤酒花
    ,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楚格峰
    (海拔2963米)是德國境內的最高峰。德國境內有多條歐洲主要河流穿行而過,包括了萊茵河(長865公里)、易北河
    (700公里)以及多瑙河
    (686公里)等。較大湖泊有博登湖
    基姆湖
    、阿莫爾湖、里次湖。德國面積的53.5%用于農業,29.5%是森林,12.3%用于居住和交通,1.8%是水域,其余的是荒地。

    水文

    萊茵河美景萊茵河美景

    萊茵河
    是古代水路貿易的重要渠道,河流主要分三部分,為上、中、下游,從德國南部的博登湖開始流至北部的依曼力。游覽萊茵河的最佳方法莫過坐游船,沿途的城堡、葡萄園及大城小鎮盡入眼簾,是德國之旅不可錯過的項目之一。乘船暢游萊茵河,主要是由美因茲
    科布倫茨
    約一百公里的一段,需時5小時。旅客可選擇當中的小城Boppard,st.goar,st.goarhausen,baharach,ruedesheim,bingen等銷作停留或過夜,各處都有與別不同的小城風味,剛好于2002年6月被列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是從科布倫茨(Koblenz)至邊根(Bingen)的一段。萊茵河的沿途有多達200座大小城堡,而主要的古城如:城墻上開有炮臺洞的萊茵石格堡(burg Rheinsteim)、萊茵河畔最古老城堡之一的蘭施泰因
    (lahnstein)、 白色與鉛色對比鮮明的普法爾茲石堡(pfalz bei Kaub)、現時已成為店的角城堡(burg stahleck)、轟立在山岳上的貓堡(Burg Katz)及鼠堡(Burg Maus)。還有唯一未受破壞,仍保存中世紀外貌的馬克堡(Marksburg)等等。傳說中幽靈出沒的洛勒萊(Loreley)懸崖,不容錯過的是登上洛勒萊的游客中心,萊茵河的美態盡現眼前。游客中心更可為旅客應不同之喜好,安排洛勒萊山谷之行程。 從法蘭克福搭乘S-Bahn,約四十分鐘可到美茵茲(Mainz);如到科布倫茨(Koblenz),可在法蘭克福乘特快列車,車程約一小時三十分,要去呂德斯海姆(Rudesheim),亦只需要一小時三十分。

    多瑙河(Donau,或英文為Danube)多瑙河是歐洲的第二長河流,全長約2800公里,發源于德國西南部的黑森林地區Donaueschingen.由西向東流經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等八個國家之后注入黑海,也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于多瑙河上較有趣的城市如:烏爾姆(Ulm),這古皇城在中世紀是多瑙河上的一個主要貿易中心。其垂立在舊城區的大教堂是全德國第二大的教堂,僅次于科隆;其尖塔更是世界之是,高161.1米,共有768級樓梯,天晴的時候在此遠眺,甚至可見到阿爾卑斯山。 雷根斯堡(regensburg),具有兩千多年歷史,人口約有十三萬,是一座由羅馬帝皇奧利烏斯創建的古城。 帕紹(passau)位于德國與奧地利的邊境,是多瑙河、因河田(River Inn)和伊爾茨河田(River Iiz)三條河流的交匯處。這個有近兩千年歷史的古城,是羅馬帝國時代建立的堡壘,至今還遺留有舊城堡和要塞。

    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Km2。

    氣候

    德國處于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屬于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德國的北部是海洋性氣候,相對于南部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行政區劃

    德國行政區劃圖德國行政區劃圖

    1.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

    2.巴伐利亞州(Bayern)

    3.柏林(Berlin,城市州)

    4.勃蘭登堡州(Brandenburg)

    5.不來梅州(Bremen,城市州)

    6.漢堡市(Hamburg,城市州)

    7.黑森州(Hessen)

    8.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Mecklenburg-Vorpommern)

    9.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

    10.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

    11.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

    12.薩爾州(Saarland)

    13.薩克森州(Sachsen)

    14.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

    15.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

    16.圖林根州(Thüringen)

    德國進一步被劃分為36個“行政區”(Regierungsbezirke)和438個“縣”(Kreise)。

    首府
    面積 (km2)
    人口
    下薩克森
    漢諾威
    47618
    7918293
    不來梅
    不來梅
    404
    660999
    勃蘭登堡
    波茨坦
    29477
    2503273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
    杜塞爾多夫
    34043
    17845154
    圖林根
    埃爾福特
    16172
    2235025
    巴伐利亞
    慕尼黑
    70549
    12538696
    巴登-符騰堡
    斯圖加特
    35752
    10753880
    柏林
    柏林
    892
    3,460,725
    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
    什未林
    23174
    1642327
    漢堡
    漢堡
    755
    1786448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基爾
    15763
    2834259
    萊茵蘭-普法爾茨
    美因茨
    19847
    4003745
    薩克森自由州
    德累斯頓
    18416
    4149477
    薩克森-安哈爾特
    馬格德堡
    20445
    2335006
    薩爾
    薩爾布呂肯
    2569
    1017567
    黑森
    威斯巴登
    21115
    6067021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德國總人口8110萬[3] ,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226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德國人(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人。通用德語。另外有721.4萬名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8.9%,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萬(2011年底數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居民中29.2%(2389.6萬人)信奉新教,30.2%(2465.1萬人)信奉羅馬天主教(2012年底數據)。[4]

    歷史

    (圖)公元50年日耳曼部落的分布(不包括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公元50年日耳曼部落的分布(不包括斯堪的那維亞半島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后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日耳曼一詞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右岸的各個部落,據推測,日耳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除了史料記載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耳曼人歷史知之甚少。

    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耳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斗戰術。公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于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于羅馬帝國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里斯蘭人等。

    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

    376年,匈奴人對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發動襲擊。西哥特人在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的批準后,以“同盟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帝國控制的土地,是為民族大遷徙的開始。此后日耳曼多個部落陸續跟進,并在今天法國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國家。由于不堪忍受壓迫,476年,日耳曼人與部分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羅馬帝國。

    5世紀末,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進入法蘭克時代。法蘭克王國延續了數個世紀,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占據了整個西歐地區。由于領地內各地區間缺乏文化和經濟的聯系,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死后陷入一片混戰。

    (圖)神圣羅馬帝國的選帝侯神圣羅馬帝國的選帝侯
    神圣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茵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后來法國的基礎;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后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后神圣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后來法德爭端的起源。

    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開創德意志國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王國由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巴伐利亞多個公國組成。962年,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在弗蘭肯王朝統治期間(1024年-1125年),意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圣羅馬帝國,但主教敘任權之爭使皇帝的權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統治期間(1138年-1254年),帝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城鎮因漢薩同盟而繁榮發展。

    (圖)德國馬丁·路德

    1356年金璽詔書頒布,規定帝國皇帝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則來自帝國內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和地方大主教。這一規定成為帝國的基本國體,直至其滅亡。從15世紀初起,帝國皇帝幾乎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占據。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結束了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戰爭,但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從1740年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占據了18世紀的德意志歷史。1806年,在拿破侖戰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圣羅馬帝國徹底瓦解。

    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隨著拿破侖·波拿巴戰爭失敗1814年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松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由于不滿意復辟,德意志人民興起了追求統一和自由的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后被邦聯議會主席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策劃的措施所鎮壓。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由于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金色后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

    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與議會斗爭日益激烈并引發了軍事變革,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成功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1866年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

    (圖)1871年現代德國在法國凡爾賽成立中著白色制服者為俾斯麥

    1871年現代德國在法國凡爾賽成立
    圖中著白色制服者為俾斯麥

    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

    隨著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在統一德意志后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采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采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系緊張。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并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系。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它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柏林會議后,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托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并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后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于條約被認為過于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成功后,魏瑪共和國成立。1919年8月11日《魏瑪憲法》經德國總統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簽字生效。1918年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后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圖)1925年德國行政規劃1925年德國行政規劃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和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造成的。雖然20年代中期經濟迅速復蘇,但是經濟大蕭條再次令共和國遭受打擊,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傳說,即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并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定義為“十一月罪犯”,借此打擊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革命過后,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后,政局兩極化明顯。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和33.0%的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中得到17%的議席。因此,共和國后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準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并借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黨,經常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允許聯邦大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后,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于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圖)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被軸心國占領的南斯拉夫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被軸心國占領的南斯拉夫

    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

    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后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1933年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共產黨由于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后,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綏靖政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1938年后,希特勒在膨脹主義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于1939年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后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很快就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殘疾人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并入侵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后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雖然一開始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境內,但隨后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爭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紅軍占領柏林后,德國投降。

    分裂和重新統一(1945年-1990年)

    1945年德國被分區占領情況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萬名德國人被從原占領國驅趕回來,多個大城市被炸毀。戰后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占領區。1949年5月23日美國、英國法國占領區(包含西柏林)合并,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于波恩的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占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民主議會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西德從195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東德于1955年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并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于1961年建造的柏林墻被認為是冷戰的標志。1970年代,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德之間的緊張關系。

    日益增多的東德人從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東歐劇變,東德于1989年11月突然撤除了柏林墻,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最終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一。根據兩德協議,合并后的東、西柏林再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

    交通

    (圖)行經法蘭克福的ICE-3列車行經法蘭克福的ICE-3列車

    在交通方面,連通歐洲東西部和南北部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都經過這里,有歐洲路上“十字路口”之稱。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歐洲第二大機場,也是貨運量第一大的機場。而萊茵河優良的通航能力使得德國水運也相當發達。

    密布在德國的鐵路網約達48215公里(2006年)長。每日約有50000輛的載客與載貨列車在行駛。 自1994年1月起由私人企業德國鐵路股份公司接管原東德與西德的國家鐵路局,成為德國境內交通重要的一部份。除了德國鐵路股份公司之外,另外尚有約350家其它的私人鐵路公司在營運,共同組織成德國鐵路網。當德國政府將鐵路營運交給德國鐵路公司之時,也資助它一大部分金錢,以建構德國鐵路網和地區鐵路。

    地區鐵路有區域特快鐵路(RegionalExpress, RE)、區域鐵路(RegionalBahn, RB)和城市鐵路(Stadtbahn, S-Bahn);遠程鐵路則有歐洲城際快車(EuroCity, EC),城際快車(InterCity, IC)和城際特快列車(InterCityExpress, ICE),都依照每日固定的時刻表行駛。遠程鐵路行運的范圍約達總長2000公里之長。

    政治

    綜述

    德國國會大廈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自1949年起是一個采用議會民主的聯邦制國家,聯邦議會由兩院組成,各聯邦州在教育、警察和其它方面享有高度的獨立主權。

    德國的國家元首是聯邦總統(Bundespr?sident),任期5年,由聯邦大會間接選舉產生。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員以及同樣數目的各州代表組成,專門負責選舉國家元首。聯邦總統的權利受到限制,其角色大部分是象征性的。

    議會

    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每屆任期4年。參加聯邦議院的各黨議員分別組成議會黨團。
    聯邦議院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和通過政黨得票率按比例分配產生,任期4年,最重要的任務是立法、選舉總理和監督政府。第18屆聯邦議院于2013年10月22日組成,共有631個議席,其中聯盟黨311席,社民黨193席,左翼黨64席,綠黨63席。現任聯邦議院議長諾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基民盟)。
    聯邦參議院共69席,由各聯邦州代表組成,每州按人口比例擁有3至6個席位。各州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管理以及歐盟事務。參議院議長按固定順序由各州州長輪任,任期1年。當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現任參議院議長為下薩州州長威爾(Stephan WEIL,社民黨)。

    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

    雖然在國內外禮儀上僅享有第四高地位,卻是德國聯邦的政府首腦。聯邦總理往往是議會多數黨的成員,由議會選舉產生。聯邦政府設一位副總理,由聯邦總理從各政府部長中確定一人,在聯邦總理缺席時代理行使聯邦總理的職權。現行的德國《基本法》力圖避免重蹈魏瑪共和國的覆轍,規定了例如總理的間接產生、政黨必需獲得5%選票或3個直選席位才能進入議會、只有下院全體議員都同意繼任者后才能免去總理、軍隊除救援外不許使用于國內事務等等。也正因為如此,到目前為止的歷屆德國政府都是聯合內閣。此外,基本法中的1至20款(“人的尊嚴不可被侵犯”等)被看作是不許被更改的部分。德國聯邦的憲法體制(Verfassungsrecht)由基本法、統一協議(Einigungsvertrag)以及其它國際協議組成,各州另外有自己的憲法,但受聯邦憲法體制約束。

    司法系統

    德國擁有一個分立的聯邦司法系統,且違憲審查權采集中制,故設有聯邦憲法法院、聯邦最高行政法院、聯邦最高普通法院以及對財政、勞工以及社會議題方面有管轄權的法院。又因為德國為歐洲共同體的成員,歐洲法院的判決對其有拘束性。各州另外設有州憲法法院(Landesverfassungsgericht)。公民在充分理由情況下可以通過行政訴訟撤銷或廢止政府行政的行政行為,通過憲法訴訟解除政府立法,通過歐洲法院確保歐體與歐盟條約適用的一致性,這樣就確保了憲法解釋的統一性、歐盟條約在全歐洲解釋的統一性,并保護了公民的基本權利。

    憲法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確定了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制國家和社會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于全德國。[4]
    《基本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德國實行兩票制選舉制度。德國的《基本法》是聯邦德國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2005年5月12日,德國聯邦議院表決通過了《歐盟憲法條約》。2006年,德國通過了聯邦制改革法案,采取“以權力換權力”的辦法,重新調整和明確了聯邦與各聯邦州的管轄權限,將部分立法權下放到聯邦州,同時減少主要代表各州利益的聯邦參議院的立法參與權和審批權,從而提高了政府決策能力和立法效率。[4]
    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于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并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于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臺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政黨

    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主要執政黨。1945年6月成立。曾于1949~1969年,1982~1998年執政。2005年至今為主要執政黨,現有黨員472400人(2013年4月),黨主席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

    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
    (Christlich- 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簡稱基社盟。執政黨。1945年成立。根據與基民盟達成的協議,該黨只在巴伐利亞州發展組織并開展活動,在聯邦議院與基民盟組成聯盟黨議會黨團。現有黨員15萬人(2012年12月),黨主席霍斯特·澤霍夫(Horst SEEHOFER)。

    德國社會民主黨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執政聯盟成員。成立于1863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黨之一。1878年,被俾斯麥政府宣布為非法,1890年重新獲得合法地位。1933年,社民黨被納粹政權取締,戰后重建。1990年9月,東、西德社民黨合并。現有黨員474481人(2013年4月),黨主席西格瑪·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

    德國自由民主黨
    (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成立于1948年12月。現有黨員58675人(2013年2月),黨主席菲利普·羅斯勒(Philipp R?SLER)。2013年9月22日大選中,自民黨遭遇慘敗,未能進入議會,羅斯勒宣布辭職。

    德國左翼黨
    (Die Linke):在野黨。2007年6月16日由左翼黨—民社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和勞動與社會公平選舉抉擇黨(Wahlalternative Arbei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合并而成。現有黨員6.4萬人(2013年1月),黨主席卡提亞·基平(Katja KIPPING,女)和貝爾恩德·里克辛爾(Bernd RIEXINGER)。

    聯盟90/綠黨
    (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在野黨。德國西部的綠黨成立于1980年1月。1993年5月與東部的聯盟90/綠黨合并。現有黨員60003人(2013 年2 月),黨主席西蒙娜·彼特(Simone PETER,女)和策姆·約茨德米爾(Cem ?ZDEMIR)。

    德國海盜黨
    (Piratenpartei Deutschland),2006年9月成立。現有黨員32386人(2013年4月),黨主席貝爾恩德·施洛姆爾(Bernd Schl?mer)。

    德國共產黨(
    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現有黨員3500人(2013年1月),黨主席帕特里克·科波勒(Patrik K?BELE)。

    德國另外選擇黨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2013年2月成立,黨員14000人(2013年6月),現任黨主席為康拉德·亞當(Konrad ADAM),弗勞克·佩特里(Frauke PETRY),貝爾恩德·盧克(Bernd LUCK)。[4]

    主要政要

    德國總理默克爾德國總理默克爾

    總統約阿希姆·高克,出生于前東德城市羅斯托克,曾任前東德秘密警察檔案館前館長,是前東德的民權活動家、神學家,無黨派人士。2012年3月18日當選德國新任總統。
    總理安格拉·默克爾,1954年7月17日生于漢堡。物理學博士。1978年至1990年在民主德國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心研究所工作。1990年8月加入基民盟。1991年任基民盟聯邦副主席。1991年至1994年任聯邦婦女和青年部部長。1994年至1998年任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反應堆安全部部長。1998年至2000年任基民盟總書記。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2年9月至2005年11月兼任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2005年11月22日出任德國第一位女總理,也是德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2009年10月連任,2013年12月再次連任總理。已婚,有兩個繼子。
    聯邦議院議長諾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2005年10月18日當選,2009年10月27日再次當選。

    對外關系

    德國奉行與西方結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點依次是:推動深化和擴大歐盟,鞏固與北約的關系并致力于建立歐洲獨立安全和防務體系,保持同美國的緊密聯盟,保持和發展與俄羅斯的關系,大力開拓中東歐,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謀求在國際組織中發揮更大作用。

    德外交保持積極進取態勢。默克爾政府在歐盟政策、跨大西洋關系、大國關系以及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表現活躍、務實,政策調整逐步到位,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續有提升。當前對外政策的重點是: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與歐盟大國攜手致力于歐洲聯合自強;恢復與美的緊密盟友關系,支持北約改革與轉型,強調北約應成為歐美戰略對話的主要場所;保持與俄的戰略伙伴關系,鞏固德俄能源合作;繼續利用地緣和政經優勢,保持與中東歐國家的關系,維持傳統影響力;加強對中、印等發展中大國的戰略借重;向非洲、拉美地區推廣自身政經模式和西方價值觀,推銷商品,占領市場,擴大影響;繼續謀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
    歐盟建設和跨大西洋伙伴關系是德外交政策兩大支柱。德積極參與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愿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大責任,成為歐洲及全球范圍內有行動能力、可信賴的合作伙伴。主張建立以聯合國為主導的全球合作體系,致力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公正發展,努力在全球范圍內解決貧困問題。[5]

    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維勒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維勒

       

    與中國關系:1972年10月11日,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49年10 月27日,民主德國與中國建交)。近年來,中德兩國在各領域的互利友好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在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合作日益加強。2003年12月,施羅德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04年5月,溫家寶總理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并發表聯合聲明。在經貿合作方面,德國已經成為中國在歐洲最大的合作伙伴。 2003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418億美元。截至2003年年底,德國在華投資總額已達885億美元。

    同法、英的關系:重視與法、英的合作,推動歐盟內的大國關系均衡發展。德法特殊關系是德歐盟政策的核心和對外政策的基石之一。二戰后德主動與法和解,共同致力于歐洲聯合進程,德法軸心成為歐盟一體化的“發動機”。德法領導人堅持6至8周會晤一次及每年舉行兩次聯合內閣會議的機制。德重視英國在跨大西洋關系中的特殊作用和英國在歐盟的實力和影響,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德英兩國外長發起共同倡議,建立采取有效的歐盟和多邊戰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但雙方在應對金融危機思路上出現嚴重分歧。

    同美國的關系:對美關系是德對外關系兩大支柱之一。重視維系和發展與美的盟友關系。施羅德政府曾堅決反對美對伊動武,導致德美關系一度陷入低谷。德新政府上臺后,將重新改善德美關系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德美交往明顯增強,兩國關系回暖。2008年4月,德外長施泰因邁爾訪美并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建立“跨大西洋議程”(new transatlantic agenda),認為面對貧富分化、資源緊缺、氣候變化、亞洲崛起和國際恐怖主義猖獗的挑戰,歐美必須更新并擴大伙伴關系。2008年6月,布什總統訪問德國,7月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訪問德國。

    同俄羅斯關系:俄羅斯為政治、軍事大國,看重俄在解決全球與地區沖突、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以及歐洲政治、安全事務中的作用,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德俄及歐俄關系具有戰略意義。默克爾政府上臺后,堅持兩國政府磋商、民間對話等各種合作機制,致力于繼續發展和深化與俄的戰略伙伴關系,推動雙方在經貿和能源領域的合作,但同時突出對俄民主、人權等問題的關注。2008年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梅德韋杰夫總統5月就職后,施泰因邁爾外長作為首位外國政要訪俄。6月,梅德韋杰夫訪德。8月,默克爾總理在索契與俄總統會晤,雙方重點就南高加索危機進行磋商。10月,德總理赴俄圣彼得堡參加德俄一年一度的“德俄圣彼得堡對話”。

    同亞洲國家的關系:德認為亞洲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臺上迅速崛起,在未來政治、安全政策和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看重亞洲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潛力,積極謀求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關系,以謀取經濟利益。同時認為亞洲的發展仍存在不穩定因素,正日益從戰略角度認識亞洲的政治、經濟和安全挑戰。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不僅對本地區,也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重視同日本的關系,希進一步發展與日密切而充滿信任的關系,加強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合作。默克爾總理上任后訪華三次,訪日、印各一次。2008年11月,施泰因邁爾外長訪印。

    同非洲、拉美國家的關系:德重視發展與非洲關系,加大對非投入,增加對非發展援助。德視拉美為全球治理伙伴,認為應全面提升21世紀德拉伙伴關系。2008年5月,默克爾總理赴秘魯出席歐拉峰會,并首次訪問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墨西哥。2008年9月,德外長在聯大期間首次會見古巴外長。

    經濟

    德國的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國土面積中的一大部分用于農業,但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口僅占從業人員的2%至3%,產業主要以工業服務業為主。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2.2萬億歐元2004年),在歐盟國家中高居第一位,國民經濟排名世界第三,是全球第三大工業國。根據人類發展指數,德國的生活水平排名世界第21位。2006年因國內需求增加,經濟增長率達到2.8%。德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幾十年來,德國在對外貿易方面處于世界的絕對領先地位,被譽為“出口冠軍”,2006年出口增長13%,達到8940億歐元。

    19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德國的失業率逐年攀高,經濟也受到高失業率的困擾,尤其是在德國東部地區。一些企業團體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由于德國一直在建設社會福利國家,東歐鄰國的工資水平相對德國低很多,使得生產從德國向這些國家轉移,導致德國國內的工作崗位不斷減少。2006年起德國經濟復蘇,失業率始負增長。

    德國經濟的體制一般被稱為社會市場經濟,這是德國總理艾哈德的杰出貢獻,對改革中的中國也有深遠影響。德國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創建成員,今歐洲中央銀行設在德國的法蘭克福

    德國是全球工業科學含量第三高的經濟體,僅次于美國日本。然而它的社會市場經濟體系卻出現重大問題,長期為許多社會問題所拖累。經濟結構的僵化導致高失業率,成為長期而非周期性的經濟問題,人口高齡化問題也帶給社會保障體系造成了莫大的壓力。東德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長期的、耗資巨大的挑戰。德、法主導的歐元區計劃之啟動,給德國經濟帶來了發展空間。

    隨著目前大聯合政府所推進的各項改革逐步深入,加之國際經濟環境的好轉,德國正在逐步復蘇經濟,消費力開始提高、失業人口逐年下降。

    工業

    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魯爾區是德國的傳統煤鋼工業區。慕尼克(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斯圖加特奔馳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強大的制造業集群。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則是德國東部的工業重鎮。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克一帶。

    德國的主要部門有電子工業、航太工業、汽車制造、精密機械、裝備制造、軍工生產等。德國工業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

    農業

    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2008年共有農業用地1693萬公頃,約占德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1193.3萬公頃。2008年農林漁業產值為195.6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8%。農業就業人口85.5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2.12%。2013年共有農業用地1669.9萬公頃,約占德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1187.6萬公頃。2013年農林漁業就業人口63.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1.5%。

    德國是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技術型經濟強國。 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
    、黑麥和土豆。近年來,小麥年產量在2000萬~2200萬噸之間,國內消費量約為1700萬噸,進口量在75萬~120萬噸之間,出口量在500萬~800萬噸之間;黑麥產量在400萬~500萬噸之間,國內消費量約為300萬噸;大麥產量在1200萬~1350萬噸之間,國內消費量約為1050萬噸。據美國農業部預計,2002/2003年度,德國小麥產量為2090萬噸,消費量為1720萬噸,出口量為530萬噸,進口量為120萬噸;大麥產量為1100萬噸,消費量為1030萬噸,出口量為220萬噸,進口量為70萬噸;黑麥產量為370萬噸,消費量為300萬噸,出口量為150萬噸;小麥面粉產量為412萬噸。 德國農民聯合會2010年7月22日表示,由于天氣持續干熱,今年糧食作物將大幅減產,預計降幅約為10%,同時糧價將上漲。

    財政金融


    德國主要銀行

    (1)德國聯邦銀行:1948年成立,是德國的中央銀行,決定國家貨幣政策、負責貨幣發行并管理外匯黃金儲備

    (2)德意志銀行:1870年成立,德國最大的商業銀行。1998年11月,該行收購資產總額在美國占第八位的信孚銀行后,資產總額高達8200億美元,超過瑞士聯合銀行,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

    (3)德累斯頓銀行:1872年成立。2001年7月,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增持其股份到96%。2007年底資產總額為5002億歐元。

    (4)巴伐利亞抵押聯合銀行(又稱德國裕寶聯合銀行
    ):1997年7月,巴伐利亞聯合銀行和巴伐利亞抵押和匯兌銀行宣布進行合并后,總資產達7430億馬克。2005年,該行被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兼并,2007年底資產總額達4221億歐元。2008年9月1日,德國商業銀行宣布收購該行。

    (5)商業銀行:1870年成立,2007年底資產總額約為6165億歐元。

    軍事

    政策

    德國軍事德國軍事

    國防政策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德國的和平、自由和獨立,并規定聯邦國防軍是一支純粹防御性軍隊,實施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不掌握和謀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建軍重點是組織快速反應部隊,制定新軍備規劃,壓縮部隊規模,裁減武器裝備。
    德國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軍事戰略從本土防御轉向危機處置和預防;推動建立歐洲自主的防衛力量,使歐盟和北約在危機處置上成為平等伙伴;拓展德軍軍事能力建設,積極參與防區外作戰行動并確保德軍在需要時迅速重建本土防御能力。[5]
    2003年5月,德國公布新的《國防政策方針》,明確界定德軍的最主要任務不再是國土防御,而是在全球范圍內“預防和處理危機”,包括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必要時可協助警方在國內執行反恐任務。
    2004年1月,德國宣布軍隊改革計劃:裁員并削減開支。
    2006年10月,德政府發表《德國安全政策與聯邦國防軍未來發展白皮書》,確定“預先防范”的安全戰略思想,加快了軍隊轉型進程,并加大參與海外軍事行動的力度。
    2011年5月,德國推出聯邦國防軍第二階段改革計劃,包括將軍隊人數削減至18萬左右,提高海外駐軍人數上限至一萬人等。德國軍隊規模將從截止2014年的22萬人削減至17.5萬至18.5萬,其中包括17萬名職業兵和志愿兵。

    國防軍

    1956年1月正式建立聯邦國防軍。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聯邦安全委員會,主席為聯邦總理。軍隊和平時期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軍隊最高統帥。聯邦國防軍總監為軍隊最高指揮官。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的一員后,負起了防衛中歐的義務。德國基本法第87條a中規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于防衛以及救援事務。
    但是在1990年以后,國際政局起了很大的變化,聯邦國防軍也因著這個變化改變了行動的范圍。1994年,聯邦憲法法院認為基本法所定的“防衛”不只在于防衛德國國境,也包含防止國際間的紛爭及危機等。據此,德國聯邦議院同意聯邦國防軍參與北約的境外活動,聯邦國防軍開始活躍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如1996年至1999年間的科索沃戰爭,亦有參與在柬埔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阿富汗、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索馬里、蘇丹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軍事活動及維持和平任務。

    兵役制

    德國的義務兵役制斷斷續續地持續了近200年,上一次重啟義務兵役制是1957年。
    自2010年7月1日起,德國人服兵役時間由9個月減至6個月。根據截止2014年的《義務兵役法》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適齡男子都必須在聯邦國防軍服役6個月,而不愿服兵役者則必須到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機構參加民事服役。
    2010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通過了提案,將于2011年7月1日起取消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將由全職士兵、兼職士兵和自愿兵役組成。

    民族宗教

    德國人口主要是德意志人。在德國北部有丹麥少數民族居住,薩克森地區則有少部分索布斯拉夫人口,全國仍有少數猶太人居住。德國境內有大約七百萬定居的外國人,包括了外國雇員、政治庇護人士及其家屬。還有一些來自土耳其克羅地亞意大利俄羅斯波蘭以及越南的移民。德國境內有外來背景的居民有一千五百三十萬,約占全國人口兩成。1940年1945年期間,在德國及其鄰近國家,有超過600萬猶太人被毒殺。

    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是德國的兩大主要宗教,現在各占總人口的33%。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部,天主教主要在南部和西部。除此之外還有1.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其余的26.3%的人口則沒有宗教信仰,或屬于其他較小規模的宗教。當今德國的猶太人人口為約12萬人。

    德國是16世紀早期馬丁·路德領導宗教改革的原鄉。總數超過5500萬的人正式屬于某個基督教教派。

    大部分德國新教徒屬于基督教路德教派(德國福音教會)。 此外還有幾十萬東正教徒(主要來自希臘塞爾維亞

    將近320萬穆斯林。其中大部分來自土耳其,包括土耳其人和庫德族人。

    今天,德國的猶太人數量居西歐第三位。

    在前東德地區,宗教熱情明顯低于前西德地區。只有5%的人每周至少參加一次禮拜,而西部有14%。總人口中約有30%。

    文化

    (圖)歌德(1749年-1832年)歌德(1749年-1832年)

    德國文明起步雖然很晚,但是近代對世界文化貢獻良多。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馬克斯·普朗克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等。至今德國科學家一共獲得了超過60項諾貝爾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獎。德國是導彈火箭的發源地,也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創始人馮·諾依曼的祖國。

    德國官方語言德語,屬于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

    19世紀在德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這是馬克思親自創建的,第一國際也產生于德國。馬克思逝世后,德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一部分人放棄階級斗爭,走議會路線,被列寧抨擊為“修正主義”,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第二國際,德國是歐洲第二國際的大本營。由此可見德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極為深厚。

    20世紀30年代,在希特勒策動下,德國成為國家社會主義的發源地。

    德國法典是有世界重大影響的法典,它和法國《拿破侖法典》成大陸法系的基石。

    哲學

    德國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有庫薩的尼古勞斯(Nikolaus von Kues)、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德國是許多重要哲學流派的發源地,如德國唯心論,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以阿多諾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提出的批判理論是20世紀重要的哲學理論,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繼承者和當代德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文學

    德語文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的代表人物如詩人福格爾魏德的瓦爾特(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德國最杰出的作家有歌德海涅席勒格林兄弟等,多位文學家在20世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是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保羅·海澤1910年)、格哈特·霍普特曼1912年)、托馬斯·曼1929年)、赫爾曼·黑塞1946年)、海因里希·伯爾1972年)和君特·格拉斯1999年)。

    德國瓦格納

    音樂

    德國是音樂家的搖籃,為古典音樂貢獻了多位世界級的音樂家,包括巴赫、古典主義音樂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貝多芬。其他世界知名的作曲家還有亨德爾克拉拉·舒曼、羅伯特·舒曼瓦格納勃拉姆斯理查德·施特勞斯泰勒曼馬克斯·雷格(Max Reger)、奧爾夫興德米特、漢斯·維爾納·亨策(Hans Werner Henze)和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

    博物館

    德國擁有超過6000家博物館,其中包括私人展覽、公共展覽、宮殿和花園。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然科學技術博物館,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擁有從史前史、古代史一直到現今的最重要文化和藝術收藏之一,而柏林則憑借博物館島及其它不計其數的世界級博物館構成了博物館業的重心。

    科學

    德國的科學研究和教學機構包括綜合性大學(Universit?t)、工業大學(或稱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t)和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綜合性大學和工業大學擁有博士學位和大學任教資格的授予權。絕大多數德國大學是國立大學,但是大學的科研經費則由第三方資助,如德國科學基金會及其他基金會和企業等。

    除了大學外,德國還有很多大學外的研究機構,這些機構之間以及同大學之間聯系緊密。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負責基礎研究,下設有78個研究所,年經費13億歐元。亥姆霍茲聯合會是德國最大的科學學會,下設有15個研究中心,進行跨學科研究。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德國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下設56個研究所,將基礎研究結果付諸于商業化開發,他們因開發了MP3音頻格式而聞名世界,MP3音頻格式是德國享有的最重要專利之一。萊布尼茨學會是獨立研究機構的聯合會,即致力于基礎科學研究,也進行應用科學研究。

    (圖)愛因斯坦(1879年-1955年)愛因斯坦(1879年-1955年)

    愛因斯坦(1879年-1955年)在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德國誕生過許多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普朗克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理論物理學的關鍵基礎,海森堡玻恩等又將其進一步深入。在他們之前還有亥姆霍茲、夫瑯和費和華倫海特等。倫琴因發現了X射線而于1901年成為第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赫茲在電磁輻射領域的研究成果是現代電信發展的關鍵。德國重要的化學家有奧托·哈恩(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輻射化學的先驅和“核化學之父”。李比希有機化學的創立者和“肥料工業之父”。1879年威廉·馮特萊比錫大學設立實驗室,建立起作為獨立學科的心理學亞歷山大·馮·洪堡生物地理學的奠基人。

    德國還擁有許多發明家和工程師,例如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古騰堡,蓋格爾計數器的發明者蓋格爾(Hans Geiger)和全自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康拉德·楚澤(Konrad Zuse)等。本生完善了科學實驗室常用的高溫加熱工具本生燈,齊柏林伯爵發明了齊柏林飛船,是人類航空史的重要人物之一。多位德國科學家為汽車的誕生做出過革命性的貢獻,奧托發明了內燃機狄塞耳發明了柴油引擎,戴姆勒發明了第一臺快速運轉的點燃式發動機和第一輛四輪汽車,本茨是汽車工業的先驅。此外還有電子工程的創立者和西門子公司的創始人西門子火箭專家和宇宙飛行的先驅沃納·馮·布勞恩,完成了人類第一次滑翔飛行的航天界先驅奧托·李林塔爾(Otto Lilienthal),以及胡戈·容克斯(Hugo Junkers)。

    許多著名數學家誕生在德國,包括亞當·里斯(Adam Riese)、貝塞爾戴德金高斯希爾伯特埃米·諾特黎曼、魏爾施特拉斯、約翰·繆勒萊布尼茨

    其他重要的科學家還有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特奧多爾·蒙森、羅伯特·科赫和馬克斯·韋伯等。

    (圖)慕尼黑安聯球場是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開幕式的舉辦地慕尼黑安聯球場是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開幕式的舉辦地

    體育

    體育在德國人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約2700萬德國人是89000個體育俱樂部的成員(2006年)。

    足球是德國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德國足球協會有630多萬會員和17萬支足球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協會。德國足球甲級聯賽吸引了數量巨大的觀眾到現場或通過電視轉播觀看比賽。德國國家足球隊是世界老牌強隊,除了1930年棄權和1950年因二戰被剝奪參賽權外,參加了其余的每一屆世界杯足球賽,8次闖入冠亞軍決賽,4次贏得冠軍(1954年、1974年1990年2014年)。德國主辦了1974年世界杯足球賽和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還是唯一一個獲得過女子足球和男子足球歐洲和世界冠軍的國家。

    德國手球聯賽是世界頂尖賽事,德國國家男子手球隊在2007年第三次獲得世界冠軍。德國男子曲棍球隊是2002年2006年2008年奧運會的世界冠軍,女子曲棍球隊則是2004年奧運會冠軍。射擊運動在德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德國射擊協會擁有約150萬會員。德國的網球運動曾經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經歷了輝煌,鮑里斯·貝克爾施特菲·格拉芙締造了德國網球的傳奇,德國網球協會擁有百萬數量的會員。邁克爾·舒馬赫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7次奪冠的輝煌戰績,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一級方程式賽車手,也吸引了德國人對賽車運動的關注。揚·烏爾里希在1990年代和21世紀初是世界最成功的自行車運動員之一。此外,排球拳擊乒乓球擊劍騎馬賽艇皮劃艇田徑游泳也是比較受歡迎的運動。

    歷史上,德國運動員是奧運會獎牌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之一。德國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數排名第六。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德國以16枚金牌共41枚獎牌位居獎牌榜第五。冬季運動也是德國人的強項,在有舵雪橇無舵雪橇冬季兩項越野滑雪速度滑冰等項目,經常在歐洲和國際賽事中奪得獎牌,跳臺滑雪高山滑雪是在德國很受歡迎的傳統冬季體育運動,德國在2006年冬季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數排名第一。

    新聞出版

    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

    報紙

    1999年出版的日報有367種, 1620個地方版和地區版,由380個出版社和135家編輯部出版發行,總發行量約為2500萬份,人均報紙擁有量占世界第四位,僅次于日、英和瑞士;雜志1600多種,總發行量約1. 4億份;各種專業刊物8000多種。1994年德國有新聞出版企業2661家,從業人員26. 3萬。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1999年第二季度達451萬份。其它全國性大報有:《南德意志報》、《法蘭克福匯報》、《時代》周報、《世界報》

    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匯報》,發行量113萬份。時事政治性周刊《明鏡》發行量103. 9萬份,《明星》畫報107. 8萬份。大報業托拉斯施普林格報業集團壟斷了全國報紙出版量的1/5。

    通訊社

    (1)德意志新聞社,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200多個部門,屬于世界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波恩設有一個聯邦分社,在國內其它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家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德新社通過衛星、電傳等通訊手段用德語、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每天發稿,內容包括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德國日報中的采用率達99%。

    (2)德意志電訊社:1971年成立,總社在波恩,主要向國內報紙提供新聞稿,對外只用德文向瑞士、盧森堡發消息,德統一后,該社與前民德的德通社合并。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通訊社:福音教新聞社、體育新聞社、聯合經濟新聞社等。

    全國主要廣播電臺

    (1)德國廣播電臺,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臺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

    (2)德國之聲電臺,1960年成立,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此外還有11家州電臺。

    全國主要電視臺

    (1)德國電視一臺(ARD),由各州電臺、德國廣播電臺和德國之聲電臺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播放全國性的“第一套節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節目”;

    (2)德國電視二臺(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臺,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茲,播放“第二套節目”。另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如德國電視臺的“1 PLUS”和私營電視臺如“SAT 1”、“RTL”、“PRO 7”也擁有大量觀眾。 

    公共假日

    日期 中文名稱 當地名稱 說明
    1月1日 元旦 Neujahr  
    ./. 耶穌受難日 Karfreitag 星期五,具體日期不固定
    ./. 復活節周一 Ostermontag 星期一,具體日期不固定 復活節是春分月圓后第一個星期天,如果月圓正好是星期天,那么往后延一周
    5月1日 勞動節 Tag der Arbeit  
    ./. 耶穌升天節 Christi Himmelfahrt 復活節后40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 圣靈降臨節 Pfingstmontag 升天節后10日,復活節后50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10月3日 德國統一日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前東、西德在柏林墻倒下后統一的日子
    12月25./26.日 圣誕節 Weihnachten 重要的節日

    民俗風情

    斯圖加特啤酒節斯圖加特啤酒節

    九月“斯圖加特啤酒節”

    每年九月底的周日,裝飾華麗的啤酒車、來自全國各地身著民族服裝的團隊,在音樂和沿街歡樂人群的陣陣喝彩的伴隨下從巴特--勘施塔特的療養院大廳一直行進到勘施塔特大草坪。伴隨這多彩的游行隊伍、鞭炮和打開的酒桶,斯圖加特最大的民族節日“斯圖加特啤酒節”又名:“勘施塔特民眾節”拉開了序幕。24米高,裝飾華美的水果柱矗立在節慶場地中央。該傳統源自1818年。節日舉辦的期間,不論遠近的客人都會齊聚斯圖加特勘施塔特大草坪,涌入多個巨大的啤酒帳篷。他們在那里品嘗烤子雞、大口痛飲節慶啤酒,并沉醉在本土樂隊優美的民族音樂中。外面,空氣中彌漫著烤杏仁的味,一臺迷幻的摩天輪正盛情邀請人們到節慶場地上空一游,氣球漂浮在空中,8字回旋滑道和鬼屋帶給客人緊張刺激的難忘體驗。射擊棚有運氣在等候神勇的人們。這一傳統的節日持續15天,這就是德國最魅力無窮的、第二大民族節日,節日的高潮則一定是美妙的焰火表演。

    慕尼黑十月啤酒節

    慕尼黑正在過節,啤酒節時刻已經來臨:鐵釬上的牛肉在炭火燒烤中散發著濃郁的香味,穿著典型南德民族服裝的啤酒女郎,面帶詼諧的微笑,將裝滿新鮮啤酒的單耳大酒杯親切的送到餐桌上,響亮的傳統吹奏樂傳遍巨大的帳篷里每一個角落。1892年玻璃做的大啤酒杯第一次在歡慶中進入大草坪,而許多傳統主義者卻堅持使用陶制的大啤酒杯。今天,十月慕尼黑啤酒節以600多萬參加者成為德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的啤酒主題盛會。祝您啤酒節快樂!

    德國傳統美食

    豐盛、濃重、有熱量---是德國傳統美食的特點,它不僅僅為果腹,更能愉悅身心。味道濃郁的酸菜(不等同東北漚酸菜),新鮮多汁的醬肘子或松脆的烤豬手;當然不能忽略的是聞名世界的各式各樣的德國香腸以及富含維他命的面包,從三孔面包圈到胡桃包、黑麥粗面包。300 多種面包:不同類型的面包全都有益健康。木條紋狀的黑麥粗面包是威斯特伐利亞主要食用面包,配上炸好的火腿,味道奇妙,它是屬于特殊面包的一類,例如,洋蔥、甜葡萄和低熱量的薄脆面包,含有芝麻或者向日葵籽的面包越來越受歡迎。 。德國每個地區都能魔術般地變出不同的美味佳肴,講究自己的美食菜譜,并為此而自豪。北部的廚師不僅把肉和奶油混合,還能巧妙的加入梨、豆子和熏肉。在南部和西部,盤子里往往有美味的丸子。 每個地區都以他們自己的香腸而自豪。格丁根 和里根斯堡的香腸自中世紀就已經馳名于世了。 圖林根紅香腸和用牛至屬草烘烤出來的五香香腸,天下一絕。卡塞爾人只喜愛他們自己的肝腸,施瓦賓人寧愿為百里香、丁香和肉豆寇烘烤出來的五香黑香腸而“死”。

    教育

    德國慕尼黑大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端賴家長的意愿,可將兒童送往托兒所,純屬非強迫性。小學階段除了少數邦為六年(如柏林)之外,其余為四年。在中等教育階段,德國主要采行的制度為"一本三枝",在晉升至中學階段期間,存有一為期兩年的定向階段(Orientierungsstufe),借此可以透過老師的建議以及學生與家長的意愿,決定往后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種學校可供選擇,依次為主干學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

    學業程度較好的學生通常選擇文法高中就讀,為期約九年,乃進入高等教育必經之路,學生以升大學為主要出路,政府領導階層、社會精英多半出自于此。1972年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議決簽署的“關于改組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文法中學高級部協定”(Vereinbarung zur Neugestaltung der gymnasialen Oberstufe in der Sekundarstufe II)為文法高中奠定了健全的架構,其內容如下:1. 文法高中高級部(Gymnasiale Oberstufe)一律自第11到12或13學級,學校可自行設計選修形式的“導入階段”,以高中會考文憑(Abitur)及大學入學為終極目的,各邦之間對會考文憑的資格必須相互承認。2.文法高中高級部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其必修與選修課程均在各分成基礎課程(Grundkurs)及專長課程(Leistungskurs)兩類,必修課程分為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數理與科技、宗教體育等領域。選修課程通常即為大學各學域的基礎課程或入門課程。學生必修兩門以上的專長課程,其中一科必須為語文數學自然科學。高中會考共考四門學科,必修的兩門專長課程是其中之二,另兩門為基礎課程。此外,為擴充選修課程的范圍與深度,也加入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資訊學等課程。

    學業程度次好的學生常常會進入實科中學,學程約五或六年。學校以培養中等的工商業界、政府機關的實務人才為主。其課程以現代科目、現代語言為主要特色,特別強調配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科目,其中必修部分又可歸納為下列五類:1.外國語(常為英文)2.數學-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3.社會與經濟:歷史經濟學地理。4.家政與社會科學5.音樂藝術。到了七年級有選修科目,如自然、工藝、美勞與第二外語(常為法文)。學生可以選擇必修科目中的兩至三類參加結業考試;畢業生泰半繼續接受全時制的高級職業技術教育或科技類的高等教育,少部分接受所謂二元職業訓練。

    學業程度欠佳的學生則就讀五年制的主干中學,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較簡單,課程有宗教學、德語、地理、歷史、音樂、美勞、工藝、經濟學、英文、數學、理化、生物學及體育課,畢業生多繼續進入二元職業教育體系(Duales Ausbildungssystem)完成學徒訓練,并以從事手工業、制造業為主。此外,某些邦中尚有綜合高中(Gesamtschule),學年3-7年視不同形式而定,是改革傳統中學三分學流的產物;目標在提供所有學生均等的教育機會與適當的學習環境,讓個體獨特的性向、能力能充分發展,避免過早分化與決定,給予學生多樣化的課程選擇。

    海德堡大學德國高等教育依據1976年《聯邦高等教育基準法》(Bundes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放寬高等教育機構的認定范圍,將所有具(Hochschule)之名的學校都概括稱為大學,而高等教育人口也在社會大量需求下迅速擴充膨脹。目前(2000/2001)德國高等教育人口約172萬,占19-26歲人口中的33%,分布在四所綜合大學、90所大學、6所教育學院、16所神學院中,這四類機構是真正具有大學地位的高等教育機構。此外尚有46所藝術學院、146所專門高等學校和30所公共行政專門高等學校。這些機構相當于我國專科學校與技術學院之間,與大學同樣授予學士學位(Diplom, Magister),但其學位比大學所授予相同名稱的學術地位低,

    德國的大學原本無碩士學位,研究所是為了念博士的學生而設,只提供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是配合其他歐盟國家才設立。2007年夏季學期開始德國的國立高等教育開始收取每個學期500歐元的學費,除了通過ZVS中央分配的少數所謂numerus clausus有學習位置限制的學科以外,不需要入學考試而是采用入學申請的方式。申請則與大學審核標準依據高中會考文憑的成績,即三部分成績的總合:1. 基礎學程22個科目,最低110點;2.專長課程8個科目,最低70點;3.畢業會考,四個科目最低100點,意即大學入學資格的最低門檻為總分280點。此外,學生至少必須在15個計算成績的基礎課程、四個計算成績的專長課程以及會考的兩科成績至少達到4以上的第等。德國政府對中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學就讀時期的生活費補助,其中一半作為貸款。1%的大學生獲得不需償還的獎學金。二戰以后,自1950年迄1991年,進入大學的德國青年人數成長了十三倍,高達一百六十萬人(實際一百二十四萬人注冊入學)。德國的大部分民眾屬于中產階級,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為人民提供了相對世界水平來說較高的醫療服務、失業保障以及其他社會需要。

    旅游

    概述

    德國一直受到旅游者的青睞,根據德國旅游業中心(Deutsche Zentrale für Tourismus,DZT)的報告,2004年來德國的外國游客首次超過4500萬人次,并且持續增長,這些游客中的大部分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美國和亞洲。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和科隆是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德國城市,最受歡迎的聯邦州是巴伐利亞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巴登-符騰堡州。

    除了文化歷史景觀外,德國的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國際性大型體育比賽、街頭慶祝活動和圣誕市場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游客。德國的節慶活動很多,比如慕尼黑啤酒節、科隆“克里斯托夫上街日”(Christopher Street Day,驕傲游行)、柏林文化狂歡節(Karneval der Kulturen)、美因茨狂歡節、科隆狂歡節等,都是享有悠久歷史和國際聲譽的民間節慶。

    相比較外國游客喜歡游覽大城市,德國人自己更喜歡去小城鎮和具有鄉村風味的地區,北海海岸、波羅的海海岸、黑森林博登湖是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德國擁有15座國家公園、93座自然公園和14個自然保護區,從北部的河口一直到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德國人還喜歡步行遠足和騎自行車出游,總長超過190000千米的遠足路線貫穿整個德國,自行車線路也長達40000千米。

    景點


    天鵝堡
    :天鵝堡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脈,就像從童話里的城堡一樣;

    天鵝堡天鵝堡

    這座城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同時也是在德國最常被拍攝的建筑物。 天鵝堡最引人注目的包括一個的人工洞室中的超大王冠形吊和大量演藝藝人的大堂。


    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是德國的標志也是和平的象征。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銅制雕塑,女神張開身后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柏林城內,右手手持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勛章,上面站著一只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重要的建筑遺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三高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座大教堂是當時唯一幸存的建筑物。


    羅馬廣場
    :實際上就是舊的市政廳,里面的皇帝殿是許多羅馬皇帝進行加冕的地方。羅馬廣場西側的三個山形墻的建筑物,是法蘭克福的象征。羅馬廣場的東側則有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半木造市民住宅。


    老橋
    :建于1869年是座有九個拱門的老橋,橋頭有兩座圓塔,護衛著此城的入口。橋上有二座雕像,分別是選帝侯卡爾特奧多以及女神雅典娜。 橋旁還有一個猴子銅像,猴子手中拿著一個鏡子下面還有兩只小老鼠。據說撫摸鏡子可以帶來健康,老鼠可以讓你多子多福。


    海德堡大學
    :有老大學樓和新大學樓,大學圖書館,餐廳和學生酒館。


    黑森林
    :黑森林是德國南部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由于在南北長160公里東西長60公里連綿起伏的山區內,密布著大片的森林,由于森林木茂密,遠看一片黑壓壓的,因此得名。 


    萊茵河谷
    :萊茵河流經德國西南境,其中精華的游船路線是梅茵茲到柯布林茲,這段河道兩岸矗立著許多古堡。無數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使這條兩岸點綴著古老城堡的河谷充滿了神奇的色彩。 

    其他

    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2010年10月12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
    經過不記名投票,選舉德國為新的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任期2年。[1]

    2011年5月19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1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排名第十。[2]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566/

    (11)
    詞條目錄
    1. 國徽
    2. 國旗 
    3. 國歌
    4. 國石
    5. 國花
    6. 國鳥
    7. 地理環境
    8. 地形
    9. 水文
    10. 氣候
    11. 行政區劃
    12. 人口民族
    13. 歷史
    14. 交通
    15. 政治
    16. 綜述
    17. 議會
    18. 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
    19. 司法系統
    20. 憲法
    21. 政黨
    22. 主要政要
    23. 對外關系
    24. 經濟
    25. 工業
    26. 農業
    27. 財政金融
    28. 軍事
    29. 政策
    30. 國防軍
    31. 兵役制
    32. 民族宗教
    33. 文化
    34. 哲學
    35. 文學
    36. 音樂
    37. 博物館
    38. 科學
    39. 體育
    40. 新聞出版
    41. 公共假日
    42. 民俗風情
    43. 教育
    44. 旅游
    45. 概述
    46. 景點
    47. 其他
    48. 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49. 全球競爭力排名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