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介紹
日產汽車的歷史從1933年生產DATSUN(達特桑)小型貨車的工廠算起,至今已有70余年。但二戰之前,日產汽車總體上講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產品品種,發展都非常緩慢。
1933年12月,日本產業公司、戶田鑄物公司注冊成立“汽車制造股份公司”,鲇川義介成為公司首任社長。1934年5月,“汽車制造股份公司”更名為“日產汽車公司”,同時,日本產業公司接收了戶田鑄物持有的“日產汽車公司”的全部股份。
1947年以后,日產汽車逐步走上快速發展軌道,一方面從國外引進吸收大量的汽車技術開發自己的產品,另一方面將自己生產的產品不斷輸往海外市場,并不斷在海外設廠實現本地化生產。可以說,1947年以后的40余年,是日產狂飆突進的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日產汽車不僅成為日本僅次于豐田的第二大汽車制造商,而且也成為全球十大汽車制造商之一。
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產汽車開始尋求國外技術幫助提升自身產品技術。1952年,日產汽車與英國奧斯汀(Austin)汽車進行技術合作,開發出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的“DATSUN”210型轎車,該款車一經推出便在競爭激烈的澳大利亞拉力賽中勇奪桂冠,展示了與國外名車一比高低的決心。而且,由于“DATSUN”210的成功,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日產汽車開始醞釀向北美出口汽車的戰略。1957年,日產汽車在美國對“DATSUN”210進行了嚴格測試,同時開發出1.2升發動機的產品以增加其出口競爭力。
日產汽車最早生產的汽車其實就是原戶田鑄物汽車部大阪工廠生產的產品,是一款名為“DATSUN”的小型貨車,此后,日產汽車又利用自身的研發力量開發了同名為“DATSUN”的轎車。但1936年以前,日產汽車“DATSUN”的年產量,從來沒有超過4000輛。1934年,日產汽車開始橫濱新工廠的建設,并在日本汽車企業中率先實現流水線生產,1936年,橫濱工廠生產“DATSUN”6163輛,日產汽車生產規模首次超過5000輛。
“DATSUN”210之后,日產汽車又經過大量工作開發出一個全新的轎車產品——藍鳥310。1959年藍鳥1000、藍鳥1200同時在日本上市,并出現了持續旺銷的局面。可以說,詳盡的市場分析、精細的技術開發加上完善的促銷手段使藍鳥一舉成名。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日產汽車又開始研發新的轎車產品。1966年,日產汽車在日本歷史上首次公開征集車名,從848萬應征信中選定“SUNNY”作為新開發產品的名稱。日產汽車的這一舉動,不僅引起了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關注,而且還引發了日本國內私人購車的熱潮。
藍鳥和陽光之后,在30多年的時光中,日產汽車又相繼開發出多個系列、多個名稱的產品。日產汽車在全球范圍內共擁有轎車、越野車、MPV(Multi-Purpose Vehicle)和商用車在內的30多個系列產品,其中轎車有騏達(TIIDA)、軒逸(SYLPHY)、天籟(TEANA)、陽光和聲名卓著的Z系列等,越野車產品包括途樂、奇駿和逍客等,MPV有貴士(QUEST),商用車則有NV200、碧蓮以及日產柴的系列產品等。據了解,僅在轎車生產方面,日產汽車在日本國內共有橫濱、櫪木、九州、追濱、座間5家工廠,全球則在18個國家擁有27家工廠。而且包括中國在內,日產汽車還在全球擁有四個研發中心。日產汽車的全球產量在300萬輛以上。
2004年,日產汽車的全球銷售為338.8萬輛,如果以日產與雷諾的合并報表計算,以日產銷售為主體的雷諾-日產聯盟,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制造集團。
2013年11月01日,日產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宣布了一次管理層改組,首席運營官志賀俊之(Toshiyuki Shiga)將出任副董事長,不再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改為監督對外事務。日產將不再設立首席運營官一職,原首席運營官的職責今后將由另外三位高管共同承擔。日產首席競爭官西川廣人(Hiroto Saikawa)將取代志賀俊之成為公司的第二號人物,負責的領域包括研發、采購、生產和供應鏈。時任執行副總裁安迪-帕爾默(Andy Palmer)將出任首席策劃官,這是一個新設立的職位,負責管理全球銷售。另一位執行副總裁特雷弗-曼恩(Trevor Mann)將出任首席績效官,負責管理區域運營。[1]
中國業務
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2月,是日產駐北京的全資子公司,與日產汽車公司總部一起管理在華投資。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一直負責日產汽車在中國的公共關系、品牌管理和知識產權等工作。同時,在為日產的全球運營、購買和出口有競爭力的中國制造的零部件等領域,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此外,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還參與市場調查工作,如中國市場的設計趨勢調查等。Nissan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歷史悠久。1973年向中國出口第一輛Nissan公爵轎車。1993年成立了合資企業鄭州日產,現生產皮卡和帕拉丁。1994年日產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主要經營進口車業務。2003年6月,日產與東風合資成立了中國最大的汽車合資企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旗下成立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專門負責乘用車業務。2004年日產汽車駐北京的全資子公司——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與日產汽車公司總部一起管理在華投資。日產汽車在華業務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蒸蒸日上。2009年,包括進口車、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在內,日產汽車在華銷量達到75.6萬輛,同時,東風日產的新工廠開始建設,將于2012年建成投產。屆時東風日產的總產能將達70萬臺。
為了更好地應對各個地區的不同問題,日產于2013年末宣布將其區域部門的數量從如今的三個增至六個,將中國市場設為一個“自治區”,將原來的美洲區劃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兩個區域。[1]
發展歷程
公司事記
1972年11月:日產開始向中國出口公爵(Cedric)轎車。
1985年3月:日產汽車公司北京辦事處成立。
1986年12月:日產向中國一汽轉讓Atlas雙排駕駛室的制造技術。
1988年3月:日產向一汽轉讓Caravan車的車身技術。
1991年12月:日產培訓中心在北京和廣州成立。
1992年2月:廣州辦事處成立。
1993年3月: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6月:日產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1994年12月:日產與中國南京汽車公司簽署atlas駕駛室的技術轉讓和許可協議。
1995年10月: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開始制造日產皮卡。
1996年6月:日產參加'96北京國際汽車展。
1997年7月:日產參加'97北京國際汽車展。
1998年6月:日產參加'98北京國際汽車展。
1999年1月: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開始制造全新日產皮卡。
2000年3月:風神汽車有限公司獲得生產日產藍島汽車的許可,并于1997年開始在中國生產此車。
2001年5月:藍鳥車型改進。
2002年6月:日產參加'02北京國際車展。
2002年9月:日產汽車及東風在中國簽訂全面戰略性合作伙伴協議。
概述
日本國內汽車銷售每年在600萬輛左右,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但在日本汽車企業中,光豐田汽車一家的產銷量每年就在600萬輛以上。由于國內市場受到限制,數十年來,日本汽車企業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出口海外市場和在海外市場生產銷售的數量,遠遠大于在日本本土生產和銷售的數量。日產汽車,也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就制定了出口為主的戰略。2004年,日產全球銷售汽車338.8萬輛,但其在國內的銷售量僅在110萬輛左右,出口海外的產品以及在海外現地生產的產品,占去了其2/3以上的份額。
20世紀50年代后,日產汽車逐步把出口業務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柱。1958年日產汽車的出口不足3000輛,但到1963年,日產汽車出口已達4.5萬輛。1966年,日產汽車還在堅持擴大出口的基礎上,提出了擴大出口方式的新思路——不單純擴大出口,而是根據不同市場環境,著眼于提高競爭力,并采取與出口市場相適應的經營策略。在市場開拓上,日產主要針對發達國家,50年代后期進入美國市場,60年代初期進入歐洲市場。
1960年,日產汽車在美國開辦美國日產汽車銷售公司,專門進口和銷售小轎車、卡車及其零件;1965年,日產汽車又在加拿大開辦日產汽車公司銷售小轎車和卡車。而在堅持將日本生產的產品出口海外市場的同時,日產汽車在出口的方式上也采取了新的方式,那就是實現產品的海外現地生產。
1959年,日產汽車在中國臺灣的臺灣裕隆公司開始其海外工廠生產的歷史。1966年,日產汽車又分別在墨西哥、澳大利亞興建生產轎車和卡車的子公司。80年代開始,日產汽車開始在美國建立現地生產廠家,先是組建了小型卡車生產企業,后又成立了轎車制造企業。幾乎同時期開始,日產在歐洲的現地生產戰略也正式啟動。1983年,西班牙日產Motor Iberica公司開始生產日產途樂。90年代至今,日產汽車又開始在中國的現地生產,先后組建了鄭州日產和東風日產汽車有限公司。
此外,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還參與市場調查工作,如中國市場的設計趨勢調查等。Nissan 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歷史悠久。1973 年向中國出口第一輛 Nissan 公爵轎車。1993 年成立了合資企業鄭州日產,現生產皮卡和帕拉丁。1994 年日產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主要經營進口車業務。2003年6月,日產與東風合資成立了中國最大的汽車合資企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旗下成立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專門負責乘用車業務。2004年日產汽車駐北京的全資子公司——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與日產汽車公司總部一起管理在華投資。日產汽車在華業務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蒸蒸日上。2009年,包括進口車、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在內,日產汽車在華銷量達到75.6萬輛,同時,東風日產的新工廠開始建設,于2012年建成投產。
日產汽車(中國)有限公司
日產汽車(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總部設在香港,是日產汽車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為1,600萬港元,有35名員工,在北京和廣州設有地區辦事處。日產汽車(中國)在中國境內銷售風度(Cefiro)、陽光(Sunny)、奇駿(X-Trail)、途樂(Patrol)、佳奔(Urban)、碧蓮(Civilan)和皮卡車,為日產的新老客戶了解、認識和購買日產的最新車型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會。
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
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是日產的合資企業,成立于1993年,總部設在河南省鄭州市。公司的注冊資本為2.5億人民幣,員工人數為1.800人,主要生產日產應卡車和東風3-噸卡車。鄭州日產于1995年10月開始批量生產日產應卡車,并積極參與各種銷售和市場營銷活動。日產汽車公司擁有鄭州日產30%的股份,鄭州輕型汽車廠和中信汽車公司分別持有35%的股份。
風神汽車有限公司
風神汽車公司是東風集團公司的子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共有2,500名員工,東風擁有60%的股份,臺灣裕隆汽車有限公司擁有 40%的股份。風神有在中國生產日產藍鳥汽車的技術許可,并成功地使藍鳥汽車成為舒適駕駛的代名詞。風神汽車公司2001年的產量是18,505臺。
品牌文化
“力量源于自身”這句簡單、但每一位日產汽車公司的員工都非常熟悉的話語,傳遞出一個強有力的真理。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比人更加強大,因為是人給了它生命。公司不能創造產品、不能提供服務、也不能解決問題,但人可以。
日產汽車的員工人們將面臨許多重大的發展,而這些發展將改變全球的汽車產業。其中一個發展趨勢是人口的變化。世界人口在快速地增長,今天是67億人口,到2050年,預計將上升到90億人口以上。人口越多,汽車的需求就越大。全世界有6億輛汽車;統計數據顯示,到2050年,汽車數量將有可能達到25億輛。
這些增長來自哪里?許多汽車的銷售對象被定位在于世界范圍內正在成長新的中產階級,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中產階級。汽車是自由、身份和個人成就的重要象征,數量上日益增長的新司機將尋求負擔得起的交通工具,以及擁有汽車所帶來的好處。
另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是人們對清潔環境的需求日益增大,汽車制造商加快了產品的開發,以便推出燃料效率更高、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更小的車型,包括配置更高效燃料發動機的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清潔柴油汽車、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
世界在變,日產汽車必須適應這個變化的世界。我們對日產汽車自身的力量進行了開發,旨在向我們的客戶提供他們需要的解決方案和能夠在當前或未來數年為他們帶來價值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包括:富有魅力、可以帶來駕駛樂趣并且實現零排放的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全球入門級的汽車,使人們的移動更加方便,負擔的費用更低;
創新的先進技術,這些技術有利于改善環境、提高汽車的安全性、改善汽車的動力性能,并提供更加令人滿意的車內生活。
愿景
日產:豐富人們的生活
使命
我們日產創造充滿獨特性,創新理念的汽車與服務,并為所有的相關方提供可見的優質價值。
所有這些都是在與雷諾的合作基礎上而展開的。[2]
公司財報
北京時間2014年7月28日晚間,日產汽車公布4月至6月季度財報,得益于一些海外市場強勁的銷售成績抵消了國內市場銷量下滑帶來的不利影響,公司該季度利潤大幅增長。
日產汽車第一財季凈利潤同比增長了37%至1121.3億日元(約合11億美元)。營收增長了11%至2.47萬億日元,強勁的盈利成績無疑給該產業開了個好頭。
2016年5月12日,日產汽車公司披露的2015財年年報顯示,銷售收入比上財年增長7.2%,達到12.189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00億元)。凈利潤也增長14.5%,達到5238億日元,均創歷史新高。主要得益于北美和中國市場的銷量增長。
日產聯盟
雷諾與日產汽車結成獨立的合作伙伴關系,在廣泛的領域中展開戰略性的合作。自1999年簽署協議以來已經歷12年,日產汽車通過聯盟將事業區域拓展至全球,其經濟規模大幅增長。[8]
聯盟2011年的業績
2011年(歷年),雷諾-日產聯盟兩家公司的汽車總銷量為8,029.222輛*。盡管歷經金融危機與自然災害,但全球銷量增長10%,連續三年創下過去最高的銷售記錄。同時由于在新興市場與美國銷售勢頭良好,公司獲得強有力的發展支持,雷諾-日產聯盟的市場份額達10.7%。日產汽車單獨的汽車總銷量達4,.669,981輛,包括NISSAN品牌、INFINITI品牌。另外雷諾、雷諾-三星、達契亞(Dacia)的總銷量為2,722,062輛。包含俄羅斯AvtoVAZ公司的LADA品牌637,179輛的銷量。
旗下產品
東風日產銷售車型
鄭州日產銷售車型
零排放車型
概念車
英菲尼迪品牌
啟辰品牌
叉車事業
日產自動車的叉車事業于1957年開始。之后,日產叉車與時代同步,不斷改善性能,獲得了全球眾多客戶的極大信任與高度評價。當前,在日本、美國、西班牙、瑞典4個國家擁有生產基地,年產量約為3萬臺,并發展成在全球85個國家進行銷售活動的全球企業。今后,我們還將作為綜合物流的中堅企業,為所有客戶的生產活動、物流提供可靠的品質與細致的服務。
船舶事業
船舶事業運用在汽車產品所積累的技術,于1970年發布首個日本產的真正的游艇發動機,并以此為契機開啟事業。之后,將業務擴大到以游艇為中心的船體生產、銷售、船舶事業、船外機出口等。為了能高效地經營船舶事業,于2000年成立了“日產船舶株式會社”。這是一家從事游艇開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的船舶事業專業公司。為了給客戶創造豐富的游艇生活,我們將為客戶提供喜愛的商品與服務。
企業合作
1999年,日產汽車由法國最大的汽車工業集團雷諾汽車購得36.8%的股份,組建雷諾-日產汽車聯盟。雷諾汽車當年還迅速派出自己的副總裁、素有“成本殺手”和“商業奇才”之稱的卡洛斯·戈恩出任日產汽車營業主管。
2010年4月7日,法國雷諾、日本日產和德國戴姆勒這三家汽車業巨頭在布魯塞爾簽署協議結成同盟。戴姆勒與雷諾-日產的合作協議顯示,戴姆勒將獲得雷諾3.1%的股份和日產3.1%的股份,雷諾將獲得戴姆勒3.1%的股份。之后雷諾會將所持1.55%的股份交換日產2%的股份。因此,雷諾和日產最終將分別獲得戴姆勒1.55%的股份。按協議交叉持股的鎖定期將長達5年。合并后形成的戴姆勒雷諾-日產聯盟有望節約數十億歐元的成本,車型平臺的共同開發、研發、包括在動力系統技術上的共享,都將實現成本的下降。[4]
召回事件
2010年5月4日,日產汽車在美國召回約13.4萬輛英菲尼迪G35轎車及跑車,原因是該車型連接器問題可能導致安全氣囊在撞擊事件中無法啟用。
2010年10月28日,日產汽車在全球召回210多萬輛引擎控制系統有缺陷的車。
2013年10月23日,日產汽車公司宣布,將召回近15.2萬輛日產與英菲尼迪SUV,以修理有缺陷的制動控制軟件,這一問題可能增加撞車風險。[5]
2014年10月10日左右,日產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召回約23.8萬輛2013款Altima轎車,因為發動機罩第二鎖扣因為銹蝕等問題可能保持在打開位置,車輛行駛過程中發動機罩可能意外打開,增加撞車風險。日產汽車公司周二宣布,將在全球召回約47萬輛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和轎車,因為燃油可能泄漏。[6]
2015年5月13日,豐田和日產兩大汽車制造商再度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召回656萬輛汽車。這次召回顯示由日本高田公司所產安全氣囊的安全隱患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
日產公司此次將單獨宣布召回156萬輛汽車,被召回車輛的生產日期橫跨2004年至2007年間,其中在日本市場召回28.8萬輛,在北美市場召回32.6萬輛,在歐洲市場召回56.3萬輛。此前兩家公司發現由日本高田公司生產的安全氣囊存在受潮可能,由此可能導致安全氣囊無法正常工作。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產汽車)將自2015年7月13日起召回部分進口途樂汽車和部分進口奇駿汽車,共計3168輛。日產汽車將召回2004年1月9日至2006年5月18日生產的部分2004款-2006款進口途樂汽車,共計351輛,以及2004年1月15日至2007年3月12日生產的部分2004款-2006款進口奇駿汽車,共計2817輛。
本次召回范圍內的車輛由于供應商原因,部分副駕駛席空氣囊展開時,氣體發生器容器可能發生損壞,導致碎片飛出,可能傷及車內人員,存在安全隱患。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將為召回范圍內的車輛免費更換副駕駛席空氣囊氣體發生器,以消除安全隱患。[7]
排名和銷量
排名
2016年3月,蓋世汽車訊J.D.Power(君迪)公司發布了美國市場消費者售后服務滿意度指數CSI(CustomerServiceIndexStudy)報告,對該市場汽車品牌經銷商售后服務滿意度進行排名,日產排名第18。
2016年4月29日,蓋世汽車整理出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十大海外車企銷量排名,日產汽車排名第5。
2016年5月,福布斯公布2016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日產汽車位列第70位。
2016年6月24日,全球最有活力品牌百強榜出爐,日產汽車排名第83。
銷量
2016-06-20,2016年5月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俄羅斯銷量,日產汽車銷量5414輛,同比變化-31.1%。
2016年6月,日產因作為減稅對象的主力車型“軒逸”銷勢良好,6月銷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7.0%,達到109,100輛。馬自達6月銷量增長15.7%,為20,132輛,近3個月來首次同比上升。其中成為減稅對象的“馬自達3”(日本名AXELA)銷勢喜人。受惠于運動型多功能車(SUV)“CR-V”的優異表現,本田6月銷量大增31.8%,達到96,692輛。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