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1型電力動車組
編輯ЭР1 (ER1) 是由拉脫維亞的 Riga Waggonfabrik (RVR) 建造的多單元車,專門用于快速的郊區交通。
ER1型電力動車組歷史
編輯這些車輛創建于 1957 年,是對 1949 年的三車電動多聯車的進一步發展,該車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郊區交通需求。 1957 年,新的 ЭР1 系列的五個試驗單元發布,并進行了全面測試。 系列生產隨后于 1958 年下半年開始。
軌道車具有更高的發動機功率,因此可以實現 0.65 m/s2(最高 60 km/h)的加速度。 在130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下,可以實現30秒的停止;
- 兩站之間相距 2.5 公里,行駛速度為 54 公里/小時,并且
- 站點之間的距離為 5 公里,行駛速度為 71 公里/小時。
這些車輛是專門用于電氣化郊區交通的幾種電動軌道車的基礎。 從1962年開始,ЭР2系列相繼問世,適用于高低平臺。 用于交流電范圍的車輛也源自它。
文獻中未見駐點資料及行蹤。 2012 年,在拉脫維亞的電動郊區交通中仍然可以找到后續系列 ЭР2。
技術說明
編輯復合單元被構建為一個十部分單元,即組合 ES + ET + EM + ET + EM + ET + EM + ET + ET + ES。 未標注的技術數據也指十進制分頻器。 多單元也可以形成為 4、6 或 8 部分單元,其中一半車廂是軌道車,以免降低駕駛特性。 多單元沒有駕駛室(甚至沒有緊急駕駛室),因此只能與控制車一起運行。
就基本概念而言,四軸貨車具有相同的結構。 除了少數框架部件外,軌道車和中間車完全相同。 車身是由型材和板材制成的焊接金屬結構,設計為自支撐結構。 建筑的特點是使用波紋金屬板,這也增加了建筑的剛度。 內模板由一個木制框架和一個貼有裝飾材料的單板模板組成。
車身設計為帶有中央過道的寬敞車廂。 每輛車有 9.5 個車廂,座位排列為 3+3,過道寬度為 616 毫米。 控制車只有 7.5 個車廂。 從登機區,乘客可以快速通過 1,180 毫米寬的門。 這些都是從駕駛室以電子氣動方式控制的。 火車的所有車廂都配備了壓力通風系統。
電氣設備符合經典的直流技術。 所有高壓設備和輔助設備都位于地板下、登機區的單獨機柜或單獨的隔間中。 每個軌道車都有一個可以氣動控制的受電弓。 牽引電機為自冷式四極串激電機,轉向架兩臺電機始終串聯。 有 18 個速度級別可控制,由凸輪開關機構控制。 整個多聯機組作為電氣多聯控制系統進行控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5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