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黃素
編輯核黃素,也稱為乳黃素或維生素 B2,以前稱為維生素 G,是一種來自 B 族復合物的維生素。 核黃素是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和黃素單核苷酸 (FMN) 的組成部分,它們又是許多脫氫酶和氧化還原酶的輔助因子。
核黃素屬性
編輯核黃素含有核糖基殘基(“ribo”)和黃色生色團(“黃素”)。 黃素是雜環異惡嗪的衍生物,異惡嗪是一種三環含氮環系。 甲基位于 7 和 8 位,1'-核糖基殘基位于 10 位。 修飾會顯著惡化作為維生素的效果。 異核黃素、D-阿拉伯黃素、D-半乳糖黃素、7,8-二乙基-和 7,8-二氯-10-(D-1'-核糖基)-異惡嗪是維生素 B2 拮抗劑。
核黃素是水溶性維生素之一,雖然它不太溶于水。 它對光敏感,尤其是對紫外線敏感。在酸性或堿性條件下,無生物活性的螢光素或螢黃素會通過光解作用形成。 這會對透明玻璃瓶中牛奶的維生素 B2 含量產生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它對熱和氧氣非常穩定,烹飪過程中的損失約為 20%。
核黃素制作
編輯生物合成
植物和許多微生物從 GTP 和 5-磷酸核酮糖中產生核黃素。 GTP 在一系列反應中轉化為 5-氨基-6-(D-核糖基氨基)尿嘧啶,核酮糖轉化為L-3,4-二羥基-2-丁酮-4-磷酸鹽。 然后兩者都在 lumazine 合酶的幫助下縮合為6,7-二甲基-8-核糖基嗪。 其中兩個分子最終轉化為核黃素,核黃素合酶在歧化反應中催化5-氨基-6-(D-核糖基氨基)尿嘧啶裂解。
工業制造
有機合成
有機合成是從D-核糖開始的。 或者,也可以使用 D-葡萄糖。 D-葡萄糖通過羥基的氧化、差向異構化和隨后的還原轉化為D-核糖。
在 50–80 °C 下,將 D-核糖溶解在含有 3,4-二甲苯胺的甲醇中噸。 在這個過程中,氫氣在 3 巴的壓力下被送入鈀碳催化劑,這意味著雙鍵氧可以吸收兩個氫原子,因此可以從化合物中分離出水。 這種裂解驅動了中間體 N-D-ribityl-3,4-xylidine 的形成。
然后將該中間體與苯胺衍生物(例如苯基重氮氯化物)一起置于乙酸中,形成 1-D-三氨基-3,4-二甲基-6-苯基偶氮苯。 這種重氮鹽與活化芳烴反應的親電芳烴取代反應稱為偶氮偶聯。 重氮鹽帶正電荷的氮原子受到N-D-ribitel-3,4-xylidine鄰位的攻擊,鹽酸裂解,形成1-D-核糖氨基-3,4-二甲基-6-苯并唑苯 .
最后,將 1-D-三氨基-3,4-二甲基-6-苯基偶氮苯溶解在冰醋酸和二惡烷中,加入巴比妥酸。 巴比妥酸的雙鍵氧將接受質子并打開環系統并消除水(縮合反應)。 然后中間體與 1-D-ribitylamino-3,4-二甲基-6-苯基偶氮苯結合,經歷分子內環閉合并消除苯胺。
所得產物是核黃素,然后可以純化。
核黃素函數
編輯核黃素是黃素輔酶 (FAD, FMN) 的前體,黃素輔酶尤其存在于氧化還原酶中,例如 NADH脫氫酶,起主要作用。 因此,它在新陳代謝中起著核心作用。
攝取和代謝
編輯食物中的維生素 B2 通常與蛋白質結合,最初以 FAD 或 FMN 的形式在胃中釋放。 兩者都被腸??道焦磷酸酶或磷酸酶轉化為核黃素,這發生在小腸上皮細胞的刷狀緣膜上。 在其近端區域,游離核黃素最終通過 ATP 和鈉離子依賴性轉運被粘膜細胞吸收,膽汁酸促進了這一過程。 被動擴散在高劑量下也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銅、鋅、鐵、咖啡因、茶堿、糖精、色氨酸、煙酸和抗壞血酸會減少吸收。
在粘膜細胞攝取后,使用黃素激酶發生 ATP 依賴性再磷酸化以形成 FMN。 它進入血液并被輸送到那里——就像核黃素本身一樣——以結合的形式(與白蛋白松散結合,與免疫球蛋白或特定核黃素結合蛋白結合更緊密,尤其是在懷孕期間)。 它們通過門靜脈到達肝臟,大部分被吸收,有很強的首過效應。
在生物體內,核黃素主要以磷酸化形式存在。 FMN 本身在很小程度上與特定的脫輔酶結合,但大部分被 FAD 合成酶轉化為 FAD,這發生在幾乎所有組織中(特別是在肝臟、腎臟和心臟中)。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6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