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盤
編輯軟盤是一種磁性介質。 它的基本組件是由 boPET 制成的薄而柔韌的塑料盤。 這是涂有可磁化材料,通常是氧化鐵,其存儲原理類似于硬盤。 最初僅由帶閱讀窗的方形紙板套筒包圍,后來的數據載體(從 3.5 英寸開始)由帶窗鎖的堅固塑料外殼更好地保護。
與硬盤相比,軟盤的磁頭(讀/寫頭)直接與鍍膜的可磁化表面摩擦,久而久之會產生明顯的磨損,嚴重限制了軟盤的長期使用。 此外,磁盤還直接摩擦周圍牢牢固定在驅動器中的外殼。 因此,這款手機殼內部配有特氟龍涂層(或類似)織物,以xxx程度地減少摩擦。
屬性
編輯格式
軟盤的格式(物理尺寸)主要以英寸(″)給出; 常見尺寸過去和現在是:
- 8 英寸(實際上是 200 毫米),軟盤為 180 KiB – IBM 的原始軟盤格式,用于替代笨重的穿孔卡片堆疊,后來高達 1 MiB
- 5.25″(實際上是 130 毫米),80 到 1200 KiB(xxx臺 IBM PC 為 160 KiB)
- 3.5″(實際上是 90 毫米),360 到 1440 KiB ≈ 1.4 MiB(HD-軟件盤,最近成為許多系統的標準格式),很少達到 3520 KiB ≈ 3.4 MiB(ED-軟件盤,44 個扇區格式) . 塑料外殼寬 90 毫米,長 94 毫米,高 3.3 毫米。
- 3 英寸(實際上是 80 毫米),每邊 180 KiB(包括 Schneider/Amstrad CPC、Joyce 和 Oric Atmos)
- 2" 用于 Sony Mavica 數碼相機推出的視頻軟盤
- 2" 用于 Zenith minisPORT(793 KiB,雙面,雙密度,80 軌道,245 tpi,介質:Fujifilm LT-1)。由于價格高(10 件 80 美元)而未被廣泛使用。
此外,還開發了其他尺寸,例如3.25″ 和 2",但這些不能占上風。索尼開發的 2" 格式的視頻軟盤是一個例外,它用于索尼 Mavica 相機的模擬原始版本以及靜態視頻 - 相機是用過的:
數據密度
3.5″-軟盤標準為ISO/IEC 8860-1:1987(雙密度)、ISO/IEC 9529-1:1989(高密度)、ISO/IEC 10994-1:1992(超高密度) ; 所有規格均以公制單位表示。 這些標準明確了尺寸,即 90.0 × 94.0 × 3.3 mm。 內部磁盤的直徑恰好為 86.0 毫米。
區分如下:
- 軟盤n寫在一側和兩側
- SS:單面,別名:1S、1
- DS:雙面,別名:2S、2
- 由使用的磁性材料產生的記錄密度
- SD:單一密度
- DD:Double Density,別名:2D,更罕見的還有 HC,用于 3.5″ 的高容量(來自英語“高容量”)-軟盤n
- QD:Quad Density,別名:4D
- 高清:高密度
- ED:超高密度
- 硬扇區或軟扇區——即硬扇區或軟扇區分成數據塊
對于硬扇區軟盤,塑料盤上的每個扇區都有一個索引孔,更常見的軟扇區只有一個,或者在中間有一個不對稱的驅動器訪問。 這個索引孔或不對稱性決定了軌道的起點,只要它不被驅動器忽略(軟同步:通過一系列同步位識別軌道的起點)。
最常用的磁層材料:
- DD:2 μm 氧化鐵,矯頑力約為 24000 A/m
- HD:1.2 μm 鈷摻雜氧化鐵,矯頑場強度約為 48000 A/m
- ED:3 μm 鋇鐵氧體,矯頑場強約 60000 A/m
軟盤的確切規格包括更多信息:
- 磁道的數量,即“磁道”,(最初通常為 35,后來通常為 40 或 80)
- 扇區數,即每個磁道的塊數(例如 9 或 18)
- 塊大小(以前是 128、256、512 或 1024 字節,現在大多只有 512 字節;許多控制器還支持 1 和 8 KiB 扇區)
- 錄制過程(最初是FM,后來主要是MFM;Apple和Commodore也使用了GCR過程)
- 磁道密度,通常為 48、96 或 135 tpi(磁道每英寸). Commodore 在某些驅動器上使用了 100 tpi 的不同值,這使得第三方驅動器在物理上無法讀取這些軟盤。
根據磁道的不同,在技術上可以容納不同數量的扇區,特別是因為理論上外磁道上有更多空間; 但是,由于那里頭部的相對速度也較高,這就遇到了困難。 因此,一些制造商根據磁頭位置改變旋轉速度(Apple、Victor / Sirius)或數據速率(Commodore),這允許在軟盤上存儲更多內容,但使其與其他制造商的驅動器不兼容。
提高訪問速度的一個技巧是所謂的交錯,其中扇區不是按數字升序記錄的,而是在軌道上以不同的順序記錄的。 例如,這使得能夠對要執行的讀取過程進行技術上必要的后處理,并在之后立即讀入邏輯上下一個扇區的偏移量。 理想的交錯率取決于硬件。
安排磁道的邏輯xxx個扇區相對于相鄰磁道略微偏移的想法是相似的,因此在磁道變化后讀取連續磁道時,在這個過程中軟盤繼續轉動一點,這個扇區到達讀頭正下方,以便可以進一步閱讀。
軟盤n有寫保護,在3.5″軟盤n上可以用右上角的小滑塊打開或關閉(打開=寫保護)。 對于5.25″和8″的軟盤n,邊緣的寫保護缺口(正面8″,側面5.25″)必須用深色寫保護貼紙密封(關閉=寫保護)。 驅動器中的寫保護通過機械開關或光柵中斷寫入頭的電流來檢測; 它旨在無法繞過軟件寫保護。 市售軟件的原始磁盤通常從一開始就缺少此滑塊或凹槽,因此它們始終處于寫保護狀態。 3.5″軟盤n上缺失的滑塊也可以用透明膠帶代替,因為這些軟盤n的寫保護檢查是機械的。
數據傳輸速率
5.25" HD 和 8" 軟盤通常旋轉 360 分鐘,5.25" DD,3" 和 3.5" 軟盤通常旋轉 300 分鐘。
使用 SD-軟件盤時,數據位以 125 kHz(8 英寸和 250 kHz)的波特率傳輸,DD-軟件盤以 250 kHz(8 英寸和 500 kHz)傳輸,HD-軟件盤以 500 kHz 和ED-軟盤 n n 寫在軟盤上,頻率為 1 MHz。 這導致總數據速率為 15625 字節/秒、31250 字節/秒、62500 字節/秒和 125000 字節/秒。
由于軌道不僅包含數據而且還包含控制數據,并且必須保持扇區之間的安全距離,以便在旋轉速度出現輕微偏差時不會損壞后續扇區,因此軌道可以實現的凈數據速率顯著降低。
為了讀取整個軟盤,添加了換道時間。 這通常會將有效數據速率進一步降低三分之一(雙面軟盤,磁頭切換速度足夠快)到一半。DD 軟盤的有效讀取速度約為 15 KB/s,HD 軟盤的有效讀取速度約為 30 KB /s .
壽命
雖然有些HD-軟件盤廠家標榜理論使用壽命可達100年,但這個數值只有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存放才能達到。 如果適當地隔熱、避光和避磁,儲存時間應該可以達到 10 到 30 年。 經驗表明,書寫密度較低的軟盤在干燥的地方可以保存數十年。 為防止污染,5.25″ 和 8″ 軟盤通常保存在軟盤隨附的紙袋或紙板袋中。 隨著不斷使用,由于軟盤驅動器中的機械讀寫磁頭,軟盤n的負載更重。 在最壞的情況下,軟件盤會在一到兩年后出現缺陷。 另一個風險在于將軟盤存儲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與所有磁性數據載體一樣,這會促進真菌的形成。 真菌還會污染讀/寫頭或導致舊軟盤上的涂層脫落。 后者取決于制造商,如果您仔細觀察表面,通常可以事先看到此類變化。 通常可以用酒精溶液再次清潔讀寫頭。 還有專門的清潔盤。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6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