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接入點
編輯無線接入點,也稱為接入點 (AP) 或基站,是充當無線通信設備接口的電子設備。 終端設備使用無線適配器與無線接入點建立無線連接,無線接入點可以通過電纜連接到永久安裝的通信網絡。 無線接入點通常將筆記本電腦等內置無線適配器的移動終端設備通過無線局域網(WLAN、無線電網絡)連接到一個局域網(LAN)或另一個有線數據網絡(電話網、有線電視網) .
無線接入點也可以在所謂的點對點模式(不要與沒有無線接入點的點對點網絡混淆)中用作多個終端設備之間的中央接口。 這樣,計算機和打印機等設備就可以通過無線方式相互連接。 路由器中的參與者數量比接入點中的參與者數量更受限制。
技術分類
編輯無線接入點主要執行與網橋和交換機相同的任務:它們在硬件級別將不同的設備相互連接起來。 一方面,它們使用 CSMA/CA 等技術避免數據沖突,另一方面,它們彌合了不同傳輸介質之間的差異。
在 OSI 模型中,交換機和網橋等無線接入點位于數據鏈路層(第 2 層)。 做個對比:眾所周知的以太網協議也涵蓋了安全層,也涵蓋了底層的比特傳輸層。
WLAN 路由器是由帶有集成無線接入點的路由器組成的復合設備。 這些設備還通過提供路由、數據包過濾和 DHCP 服務器等功能影響模型的更高層。
802.11 接入點
編輯為符合 IEEE 標準 802.11 的無線網絡分配無線網絡名稱 (ESSID)。 客戶端可以使用 ESSID 來區分不同的網絡。 接入點現在可以通過廣播電報定期發送帶有 ESSID 的數據包(和其他無線 LAN 數據),以便客戶端可以識別現有網絡。
802.11 基站的一個關鍵區別特征是它們支持的操作模式:一些接入點可以同時與其他接入點和客戶端建立連接。
802.11 接入點的可能操作模式是基本服務集 (BSS)、擴展服務集 (ESS)、以太網橋、無線橋、無線中繼器和無線分布系統。 這些拓撲也被稱為基礎設施模式。
- 在基本服務集中,運行單個接入點,任意數量的終端設備都可以在該接入點登錄并交換數據。 這種接入點的客戶端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內部網。
- 如果接入點支持以太網橋接模式,除了無線電接口外,它還提供一個帶有 RJ-45 插座的網絡接口作為有線以太網的接口,并在以太網和無線局域網之間傳輸數據。 這種模式(OSI 第 2 層無線 LAN 和以太網之間的橋接)對應于當前市場上標準接入點的功能。 另一方面,如果接入點也可以在 OSI 第 3 層上通信,特別是路由 TCP/IP 數據包,則稱為 WLAN 路由器。
- 對于擴展服務集,兩個或多個接入點通過以太網連接,并在所有接入點上設置相同的無線網絡名稱 (ESSID)。 這增加了無線電網絡的范圍,因為只要客戶端的位置發生相應變化,客戶端就會自動在接入點之間轉移(漫游)。
- 無線分布系統使無線連接多個接入點成為可能。 點對點模式(無線網橋)和點對多點模式(無線中繼器)之間存在區別。 應使用同一制造商的接入點。
一些接入點可以在客戶端模式下運行——然而,在本文的意義上,它們不再是接入點,而是功能性無線適配器:當客戶端(PC、打印機等)只有一個以太網連接,并通過接入點無線集成到 LAN 中。
兼容性問題
并非每個產品都支持所有操作模式。 并非每個接入點都提供用于簡單連接外部天線的插座。
在擴展服務集模式下:通常有一個來自不同制造商的基站的兼容性問題。 如果要將它們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公共網絡并啟用各個 AP 之間的漫游,則這些設備必須交換有關已注冊客戶端的信息。 為此需要一個網絡協議,為此 IEEE 802.11f 標準只是在一段時間內被采用。 同時,許多制造商已經創建了自己的不兼容解決方案。
點對點或多點:由于使用的 WDS 不是公認的標準,因此應使用同一制造商的設備,至少是具有相同芯片組的設備。
有報告稱個別 WLAN 卡或驅動程序無法使用中繼器進行通信。 因此,購買者應提前在常用的互聯網論壇和制造商的網站上研究各個產品的組合是否已經成功或失敗。
802.11 接入點作為軟件解決方案
有一些軟件可以讓支持 WLAN 的計算機(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充當接入點。 對于 Apple Macintosh 計算機上的 Mac OS X,此功能(另請參見網絡共享)已在操作系統中實現,但與 WPA 或 WPA2 保護的網絡不兼容(狀態:Lion)。
軟件解決方案也有缺點:WLAN 卡很少有外部天線連接,PC 需要比基于硬件的接入點更多的功率、冷卻和空間。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6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