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揚品牌
編輯賽揚是英特爾品牌名稱,用于功能較弱的主處理器。 賽揚 CPU 主要設計用于性能要求相對較低的廉價家用和辦公計算機。
賽揚歷史
編輯低成本處理器的傳統
甚至在 1998 年第一款賽揚 CPU 上市之前,英特爾就在其銷售計劃中針對大眾市場推出了當前處理器一代的幾款低成本變體——假設一個目標是更快地更換上一代處理器由當前的一個。 一旦新一代產品問世,這些低成本 CPU 通常會從市場上消失。 然而,為“小預算”服務于市場的完整概念只是在 Celeron 的營銷中創造出來的。
早在 1979 年,當 8 位計算機還存在時,英特爾就推出了 8086 的廉價版本 8088,它只有 8 位寬的數據總線,而不是 16 位寬的數據總線。 當時的目標仍然是兼容當時巨大的八位市場。 這也是第一臺 IBM PC 選擇 8088 作為 CPU 的原因之一。 Intel 的后繼產品 80186/80188 也采取了同樣的方法,主要在嵌入式系統中發揮作用,很少用于個人計算機(例如西門子)。 1988 年,Intel 再次推出了當前處理器一代的功能較弱的變體,即 80386 處理器衍生的 80386SX。 它是具有 80286 總線接口的 80386,有助于普及擴展的 386 指令集。 80486 和 80486SX 也重復了這種情況,它與 486 的不同之處在于浮點單元被英特爾停用,主要是由于缺陷,因此賣得更便宜。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便宜的變體,直到賽揚 CPU 上市。
英特爾賽揚處理器的發展
最后,在 1998 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款賽揚,它基于 P6 架構,是英特爾奔騰 II 的后代。 然而,第一代 Celeron 沒有 L2 緩存,這使得它非常慢。 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英特爾添加了所謂的 A 變體,它有一個 128 KB 的小二級緩存,但與完整的處理器時鐘相連。 千禧年之交前不久,這些處理器非常受發燒友歡迎,因為它們具有很高的超頻潛力,并且可以與最大的 Pentium II 型號競爭,價格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隨后是 Intel Pentium III 的后代,它在 2000 年也轉移到 Socket 370,這是專門為 Celeron 處理器設置的。
隨著Netburst架構的推出,后來也推出了基于該架構的全新Celeron。 特別是,這里的時鐘速率已經增加,這也導致賽揚處理器的散熱增加。 在為所有英特爾微處理器配備型號的過程中,新的低價處理器從2004年起被命名為賽揚D,D代表“桌面”。
由于 Prescott 核心??無法解決整個 Netburst 架構的高功耗問題,另一方面,以 Pentium M 為代表的移動處理器非常成功,英特爾開發了源自??這些移動處理器的核心微架構。 2007 年春季以來,基于該架構的名為賽揚的廉價處理器也開始銷售。與賽揚 D 相比,它們具有顯著降低的功耗,同時提高了性能。
賽揚技術
編輯Celeron 微處理器的主要特點是較小的(或在第一個 Celeron 300 型號中不存在)L2 緩存;處理器內核本身及其前端總線通常以較低的頻率計時。 在多核處理器的開發過程中,它們只配備了幾個內核,而兩倍的內核在更高價格的細分市場中已經很常見。 此外,轉換為更小結構尺寸的創新和超線程或 SSE 擴展等新功能通常在 Celeron 家族首次亮相當前的 Pentium 幾個月后才流入 Celeron 家族。 雖然這些 CPU 的性能非常有限,但較低的生產成本也降低了銷售價格。
與此同時,由于競爭激烈,英特爾已轉向為賽揚添加更多功能實施。 自 2005 年以來,出現了集成 Intel 64 的模型,自 2008 年以來,出現了集成 SPeedStep 的模型。 這些型號與同一產品系列中較大型號的唯一區別是它們的計算能力較低。
許多賽揚不是單獨制造的,而是基于與更快的奔騰或酷睿型號相同的芯片或裸片。 有缺陷的或“多余的”高速緩存區域或處理器核心被簡單地停用,并且 CPU 以低于 Celeron 的指定時鐘進入市場。 這意味著不需要設置單獨的生產線,降低了芯片生產中經常遇到的較高廢品率。 然而,眾所周知,英特爾已經為 Celeron 建立了生產線,然后可能會使用不再是最新的舊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來運行 - 這是半導體中常見的程序生產。
超頻
對于許多 Celeron 型號,可以使用適當的硬件增加出廠時鐘。 賽揚 347 在 2013 年 1 月從 3066MHz 超頻到 8398.07MHz。 那是當時的世界紀錄,即英特爾處理器的最高時鐘頻率。 但是,這個時鐘頻率并不適合日常工作。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6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