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cell)是原核生物和 真核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 基本單位。除病毒外,一切生物均由細胞構成,根據細胞內核結構分化程度的不同,細胞可以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兩大類型。由是否有成形的細胞核來區分。細胞壁(cellwall)是細胞的外層,在細胞膜的外面,細胞壁之厚薄常因組織、功能不同而異。植物、真菌、藻類和 原核生物(除了 支原體與L形細菌( 缺壁細菌))都具有細胞壁,而 動物細胞不具有細胞壁。細胞壁本身結構疏松,外界可通過細胞壁進入細胞中,細胞壁具有全透性。
簡介
種類
細菌細胞壁
細菌細胞壁主要成分是 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稱 粘肽(mucopetide)。細胞壁的 機械強度有賴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兩種 氨基糖經β-1.4糖苷鍵連接間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酰 胞壁酸分子上連接四肽側鏈, 肽鏈之間再由肽橋或肽鏈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機械性很強的網狀結構。各種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 側鏈的組成及其連接方式隨 菌種而異。
通常采用革蘭氏染色技術可以將細菌細胞壁區分為兩種類型,革蘭氏陽性(G+)和革蘭氏陰性(G-)。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是 丹麥醫生革蘭(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采用表2-3所列程序對細菌染色,結果因顯色不同可將細菌區分為兩類,分別稱為革蘭氏陽性和陰性。
革蘭氏陽性菌的四肽側鏈 氨基酸由d-丙-d-谷-r-l-賴-d-丙組成。初合成的肽鏈末端多一個d-丙氨酸殘基。肽橋是一條5個甘氨酸的肽鏈,交聯時一端與 側鏈第三位上賴氨酸連接,另一端在轉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條五肽側鏈末端d-丙氨酸脫去,而與側鏈第四位d-丙氨酸連接。從x光檢查可見肽聚糖的多糖鏈是一條較硬而又呈螺旋狀卷曲的長桿,由于其呈螺旋狀,連接在其上的肽鏈才伸向四方,使交聯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鄰近的 肽鏈才可交聯。但葡萄球菌的肽橋較長,有 可塑性,使遠距離的肽鏈間也可交聯,交聯率達90%,形成堅固致密的三維立體網狀結構。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的四肽側鏈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 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鏈直接與相鄰四肽側鏈中的d-丙氨酸相連,且交聯率低,沒有五肽交聯橋,形成 二維平面結構,所以其結構較革蘭氏陽性的葡萄球疏樺。
細菌細胞壁堅韌而富有彈性,保護細菌抵抗低滲環境,承受所在環境內的5~25個大氣的 滲透壓,并使細菌在低滲的環境下細胞不易破裂;細胞壁對維持細菌的固有形態起重要作用;可允許水分及直徑小于1nm的可溶性 小分子自由通過,與 物質交換有關;細胞壁上帶有多種抗原決定簇,決定了細菌菌體的抗原性。
細菌細胞壁結構
凡能破壞肽聚糖結構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質,都能損傷細胞壁而使細菌變形或殺傷細菌,例如溶菌酶(lysozyme)能切斷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間的β-1.4糖苷鍵之間的聯苷鍵之間的聯結,破壞肽聚糖支架,引起細菌裂解。青霉素和頭孢菌素能與細菌競爭合成胞壁過程所需的轉肽酶,抑制四肽側鏈上d-丙氨酸與五肽橋之間的聯結,使細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細胞壁,可導致細菌死亡。人和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結構,亦無肽聚糖,故 溶菌酶和青霉素對 人體細胞均無 毒性作用。除肽聚糖這一基本成份以外,革蘭氏陽性菌和 革蘭氏陰性菌還各有其特殊結構的成分。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 其細胞壁較厚,化學組成簡單,一般有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細胞壁基本由厚厚一層肽聚糖構成,磷壁酸穿插其中。磷壁酸分兩類,一類與肽聚糖分子進行共價結合,稱壁磷壁酸,另一類是跨越肽聚糖層與細胞質膜相連,稱為膜磷壁酸或脂磷壁酸。細胞壁與細胞質膜之間的空間稱為周質間隙。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 其細胞壁較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薄,化學組成較復雜,可分為兩層,為外膜和薄的肽聚糖層。在外膜與細胞質膜間有明顯的空間,稱為周質間隙。外膜主要成分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LPS由核心多糖、O—特異支鏈和脂質A組成。外膜除磷脂外還含有多糖和蛋白質。脂質和多糖組成外膜的外層,稱為LPS層,它同脂質緊密相連。
酵母細胞壁 酵母細胞壁的厚度為0.1~0.3μm,重量占 細胞干重的18%~30%,主要由D-葡聚糖和D-甘露聚糖兩類多糖組成,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大約等量的葡聚糖和 甘露聚糖占細胞壁干重的85%。當 細胞衰老后,細胞壁重量會增加一倍。它雖然有一定韌性,但其堅韌性使酵母保持特殊的形狀。其化學成分較特殊,主要由酵母纖維素組成,它的結構類似三明治。外層為甘露聚糖,約占細胞壁干重的40%~45%。中間層是一層蛋白質分子,約占細胞壁干重的10%。其中有些是以與細胞壁相結合的酶的形式存在。內層為 葡聚糖。
酵母葡聚糖是一種不溶性的有分支聚合物,主鏈以β-1,6糖苷鍵結合,支鏈以β-1,3糖苷鍵結合。作為細胞壁的內層物質,它維持細胞壁的強度,當細胞處于高滲的環境下而收縮時,它能維持細胞的彈性。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 果膠。 植物細胞壁是植物細胞區別于動物細胞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三部分組成:
1、胞間層
胞間層又稱中膠層。位于兩個相鄰細胞之間,為兩相鄰細胞所共有的一層膜,主要成分為果膠質。有助于將相鄰細胞粘連在一起,并可緩沖細胞間的擠壓。
2、初生壁
初生壁細胞分裂后,最初由原生質體分泌形成的細胞壁。存在于所有活的植物細胞。位于 胞間層內側。通常較薄,約1~3微米厚。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既可使細胞保持一定形狀,又能隨細胞生長而延展。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半纖維素,并有結構蛋白存在。細胞在形成初生壁后,如果不再有新的壁層積累,初生壁便是他們的xxx的細胞壁。如薄壁組織細胞。
3、次生壁
部分植物細胞在停止生長后,其初生壁內側繼續積累的細胞壁層。位于質膜和初生壁之間。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并常有木質存在。通常較厚,約5~10微米,而且堅硬,使細胞壁具有很大的機械強度。大部分具次生壁的細胞在成熟時, 原生質體死亡。纖維和石細胞是典型的具次生壁的細胞。在作植物 原生質體培養時,常用含有果膠酶和 纖維素酶的酶混合液處理植物組織,以破壞 胞間層和去掉細胞的纖維素外壁,得到游離的裸露原生質體。
真菌的細胞壁
真菌細胞壁中主要成分為幾丁質。
真菌細胞壁厚約 100~250nm, 它占細胞干物質的 30% 。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為多糖,其次為蛋白質、類脂。在不同類群的真菌中,細胞壁多糖的類型不同。真菌細胞壁多糖主要有幾丁質 ( 甲殼質 ) 、纖維素、 葡聚糖、甘露聚糖等,這些多糖都是 單糖的聚合物,如幾丁質就是由 N- 乙酰 葡萄糖胺分子,以 b -1 , 4 葡萄糖苷鍵連接而成的多聚糖。低等真菌的細胞壁成分以纖維素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為主,而高等真菌則以 幾丁質為主。一種真菌的細胞壁組分并不是固定的,在其不同生長階段,細胞壁的成分有明顯不同。
功能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