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胞壁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細胞(cell)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結構功能的 基本單位。除病毒外,一切生物均由細胞構成,根據細胞內核結構分化程度的不同,細胞可以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兩大類型。由是否有成形的細胞核來區分。細胞壁(cellwall)是細胞的外層,在細胞膜的外面,細胞壁之厚薄常因組織、功能不同而異。植物真菌、藻類和 原核生物(除了 支原體與L形細菌( 缺壁細菌))都具有細胞壁,而 動物細胞不具有細胞壁。細胞壁本身結構疏松,外界可通過細胞壁進入細胞中,細胞壁具有全透性。

    簡介

    細胞壁化石研究表明,大約在35億年前地球就已出現了原核細胞,大約在12~14億年前才出現真核細胞。關于真核細胞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假說:一是"內共生假說",認為真核細胞的各部分別起源于幾種共生的原核細胞,需氧細菌穿入異養厭氧的 原核生物變為線粒體,藍藻穿入變成葉綠體,螺旋體穿入變成鞭毛和纖毛等;一是"質膜內褶假說",認為古原核生物隨著體積增大,質膜發生內褶而形成內質網等細胞器,以及核膜造成細胞核等;同時,DNA復制成許多拷貝,質膜圍繞著DNA發生內褶,最后形成有雙層膜的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的形狀和大小隨生物的種類而不同,即使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細胞的形態也不相同。單獨存在的游離細胞常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但由于細胞表面張力或原生質粘度及其不均勻性,細胞的外形有時也會發生變化。構成組織的細胞受相鄰細胞之間機械力和方向性的制約,往往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一般說來,細胞形態與其生理功能密切相關。不同種類的細胞大小懸殊,細菌細胞一般直徑為0.5~1.5微米,長1~5微米,種子植物的幼嫩細胞直徑約為5~25微米,成熟細胞直徑均為15~65微米。高等動物的組織細胞通常比植物細胞小,但卵細胞一般都較大,目前已知*的細胞是鴕鳥的卵細胞,直徑約5cm。有的神經細胞的突起可長達1米以上。最小的細胞為支原體細胞,直徑只有0.1微米。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多細胞生物體的細胞數目差別很大。人出生時約有1014即百萬億個細胞;成人約有1014×16即1600萬億個細胞,近百種類型。盡管生物細胞類型多樣,卻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結構,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可分為表面結構和內部結構兩大部分 。表面結構包括細胞膜和膜外物質層,如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和某些動物細胞的細胞外被;內部結構包括細胞核和細胞質。細胞核由核膜、核質、核仁和染色質組成。細胞質中未分化的半透明膠溶液稱為基質;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種微細結構稱為細胞器,如線粒體、質體、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溶酶體、中心體、微管、微絲,以及鞭毛和纖毛等;細胞質內常含有許多代謝產物形成的顆粒,如淀粉粒、糊粉粒、脂肪滴、糖原粒等,統稱后成質。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一些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如物質代謝、能量轉換、運動、發育、繁殖和遺傳等,都是以細胞為結構基礎來實現的。

    種類

    細菌細胞壁


    細菌細胞壁主要成分是 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稱 粘肽(mucopetide)。細胞壁的 機械強度有賴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兩種 氨基糖經β-1.4糖苷鍵連接間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酰 胞壁酸分子上連接四肽側鏈, 肽鏈之間再由肽橋或肽鏈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機械性很強的網狀結構。各種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 側鏈的組成及其連接方式隨 菌種而異。


    通常采用革蘭氏染色技術可以將細菌細胞壁區分為兩種類型,革蘭氏陽性(G+)和革蘭氏陰性(G-)。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是 丹麥醫生革蘭(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采用表2-3所列程序對細菌染色,結果因顯色不同可將細菌區分為兩類,分別稱為革蘭氏陽性和陰性。


    革蘭氏陽性菌的四肽側鏈 氨基酸由d-丙-d-谷-r-l-賴-d-丙組成。初合成的肽鏈末端多一個d-丙氨酸殘基。肽橋是一條5個甘氨酸的肽鏈,交聯時一端與 側鏈第三位上賴氨酸連接,另一端在轉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條五肽側鏈末端d-丙氨酸脫去,而與側鏈第四位d-丙氨酸連接。從x光檢查可見肽聚糖的多糖鏈是一條較硬而又呈螺旋狀卷曲的長桿,由于其呈螺旋狀,連接在其上的肽鏈才伸向四方,使交聯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鄰近的 肽鏈才可交聯。但葡萄球菌的肽橋較長,有 可塑性,使遠距離的肽鏈間也可交聯,交聯率達90%,形成堅固致密的三維立體網狀結構。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的四肽側鏈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 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鏈直接與相鄰四肽側鏈中的d-丙氨酸相連,且交聯率低,沒有五肽交聯橋,形成 二維平面結構,所以其結構較革蘭氏陽性的葡萄球疏樺。


    細菌細胞壁堅韌而富有彈性,保護細菌抵抗低滲環境,承受所在環境內的5~25個大氣的 滲透壓,并使細菌在低滲的環境下細胞不易破裂;細胞壁對維持細菌的固有形態起重要作用;可允許水分及直徑小于1nm的可溶性 小分子自由通過,與 物質交換有關;細胞壁上帶有多種抗原決定簇,決定了細菌菌體的抗原性。


    細菌細胞壁結構

    凡能破壞肽聚糖結構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質,都能損傷細胞壁而使細菌變形或殺傷細菌,例如溶菌酶(lysozyme)能切斷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間的β-1.4糖苷鍵之間的聯苷鍵之間的聯結,破壞肽聚糖支架,引起細菌裂解。青霉素和頭孢菌素能與細菌競爭合成胞壁過程所需的轉肽酶,抑制四肽側鏈上d-丙氨酸與五肽橋之間的聯結,使細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細胞壁,可導致細菌死亡。人和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結構,亦無肽聚糖,故 溶菌酶和青霉素對 人體細胞均無 毒性作用。除肽聚糖這一基本成份以外,革蘭氏陽性菌和 革蘭氏陰性菌還各有其特殊結構的成分。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 其細胞壁較厚,化學組成簡單,一般有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細胞壁基本由厚厚一層肽聚糖構成,磷壁酸穿插其中。磷壁酸分兩類,一類與肽聚糖分子進行共價結合,稱壁磷壁酸,另一類是跨越肽聚糖層與細胞質膜相連,稱為膜磷壁酸或脂磷壁酸。細胞壁與細胞質膜之間的空間稱為周質間隙。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 其細胞壁較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薄,化學組成較復雜,可分為兩層,為外膜和薄的肽聚糖層。在外膜與細胞質膜間有明顯的空間,稱為周質間隙。外膜主要成分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LPS由核心多糖、O—特異支鏈和脂質A組成。外膜除磷脂外還含有多糖和蛋白質。脂質和多糖組成外膜的外層,稱為LPS層,它同脂質緊密相連。


    酵母細胞壁  酵母細胞壁的厚度為0.1~0.3μm,重量占 細胞干重的18%~30%,主要由D-葡聚糖和D-甘露聚糖兩類多糖組成,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大約等量的葡聚糖和 甘露聚糖占細胞壁干重的85%。當 細胞衰老后,細胞壁重量會增加一倍。它雖然有一定韌性,但其堅韌性使酵母保持特殊的形狀。其化學成分較特殊,主要由酵母纖維素組成,它的結構類似三明治。外層為甘露聚糖,約占細胞壁干重的40%~45%。中間層是一層蛋白質分子,約占細胞壁干重的10%。其中有些是以與細胞壁相結合的酶的形式存在。內層為 葡聚糖。


    酵母葡聚糖是一種不溶性的有分支聚合物,主鏈以β-1,6糖苷鍵結合,支鏈以β-1,3糖苷鍵結合。作為細胞壁的內層物質,它維持細胞壁的強度,當細胞處于高滲的環境下而收縮時,它能維持細胞的彈性。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 果膠。 植物細胞壁是植物細胞區別于動物細胞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三部分組成:


    1、胞間層


    胞間層又稱中膠層。位于兩個相鄰細胞之間,為兩相鄰細胞所共有的一層膜,主要成分為果膠質。有助于將相鄰細胞粘連在一起,并可緩沖細胞間的擠壓。


    2、初生壁


    初生壁細胞分裂后,最初由原生質體分泌形成的細胞壁。存在于所有活的植物細胞。位于 胞間層內側。通常較薄,約1~3微米厚。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既可使細胞保持一定形狀,又能隨細胞生長而延展。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半纖維素,并有結構蛋白存在。細胞在形成初生壁后,如果不再有新的壁層積累,初生壁便是他們的xxx的細胞壁。如薄壁組織細胞。


    3、次生壁


    部分植物細胞在停止生長后,其初生壁內側繼續積累的細胞壁層。位于質膜和初生壁之間。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并常有木質存在。通常較厚,約5~10微米,而且堅硬,使細胞壁具有很大的機械強度。大部分具次生壁的細胞在成熟時, 原生質體死亡。纖維和石細胞是典型的具次生壁的細胞。在作植物 原生質體培養時,常用含有果膠酶纖維素酶的酶混合液處理植物組織,以破壞 胞間層和去掉細胞的纖維素外壁,得到游離的裸露原生質體。


    真菌的細胞壁


    真菌細胞壁中主要成分為幾丁質。


    真菌細胞壁厚約 100~250nm, 它占細胞干物質的 30% 。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為多糖,其次為蛋白質、類脂。在不同類群的真菌中,細胞壁多糖的類型不同。真菌細胞壁多糖主要有幾丁質 ( 甲殼質 ) 、纖維素、 葡聚糖、甘露聚糖等,這些多糖都是 單糖的聚合物,如幾丁質就是由 N- 乙酰 葡萄糖胺分子,以 b -1 , 4 葡萄糖苷鍵連接而成的多聚糖。低等真菌的細胞壁成分以纖維素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為主,而高等真菌則以 幾丁質為主。一種真菌的細胞壁組分并不是固定的,在其不同生長階段,細胞壁的成分有明顯不同。

    功能

    1、維持細胞形狀,控制細胞生長細胞壁增加了細胞的 機械強度,并承受著內部原生質體由于 液泡吸水而產生的膨壓,從而使細胞具有一定的形狀,這不僅有保護 原生質體的作用,而且維持了器官與植株的固有形態。另外,壁控制著細胞的生長,因為細胞要擴大和伸長的前提是要使細胞壁松弛和不可逆伸展。

    2、物質運輸與信息傳遞細胞壁允許 離子、 多糖等小分子和低分子量的 蛋白質通過,而將大分子或微生物等阻于其外。因此,細胞壁參與了物質運輸、降低 蒸騰作用、防止水分損失( 次生壁、表面的蠟質等)、植物水勢調節等一系列生理活動。細胞壁上紋孔或胞間連絲的大小受細胞生理年齡和代謝活動強弱的影響,故細胞壁對細胞間物質的運輸具有調節作用。另外,細胞壁也是化學信號(激素、生長調節劑等)、 物理信號( 電波、壓力等)傳遞的介質與通路。

    3、防御與抗性細胞壁中一些寡糖片段能誘導 植保素(phytoalexin)的形成,它們還對其它生理過程有調節作用,這種具有調節活性的寡糖片斷稱為 寡糖素(oligosaccharin)。將一種庚 葡萄糖苷寡糖素施加于大豆細胞時,會使負責合成抑制霉菌生長的抗菌素的 基因活化而產生抗菌素。多種寡糖素的功能復雜多樣,如有的作為 蛋白酶抑制劑誘導因子,在植物抵抗病蟲害中起作用;有的寡糖素可使植物產生過敏性死亡,使得病原物不能進一步擴散;還有的寡糖素參與調控植物的 形態建成。細胞壁中的 伸展蛋白除了作為結構成分外,還有防病抗逆的功能。如黃瓜抗性品種感染一種霉菌后,其細胞壁中 羥脯氨酸的含量比敏感品種增加得快。

    4、其他功能細胞壁中的酶類廣泛參與細胞壁 高分子的合成、轉移、 水解、細胞外物質輸送到細胞內以及防御作用等。

    5、參與細胞間的相互 粘連,即“ 胞間連絲”。

    研究發現,細胞壁還參與了植物與 根瘤菌 共生 固氮的相互識別作用,此外,細胞壁中的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 凝集素還可能參與了 砧木和接穗 嫁接過程中的識別反應。應當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細胞的細胞壁都具有上述功能,每一類細胞的細胞壁功能都是由其特定的組成和結構決定的。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299/

    (27)
    詞條目錄
    1. 簡介
    2. 種類
    3. 細菌細胞壁
    4.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
    5. 真菌的細胞壁
    6. 功能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