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是一種皮膚炎癥,與濕疹常做同義詞,代表皮膚對于化學制劑、蛋白、細菌與真菌等種種物質的變應性反應。濕疹一詞沒有特殊的含義,而皮炎則有限定的意義。若用皮炎代替濕疹作為診斷術語,則指的是xxx、表皮聯合反應,它可以是急性、亞急性和慢性。這三者可以聯合存在。皮炎、濕疹是比較頑固的皮膚病。皮膚炎可分為不同種類,其中共同之處是對某種過敏原出現過敏反應。
病因介紹
皮炎
皮炎和濕疹常作為同義詞用來指一種皮膚炎癥,代表皮膚對于化學制劑、蛋白、細菌與真菌等種種物質的變應性反應。濕疹一詞沒有特殊的含義,而皮炎則有限定的意義。若用皮炎代替濕疹作為診斷術語,則指的是xxx、表皮聯合反應,它可以是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皮炎濕疹的發病原因非常復雜,簡單的分為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和其他因素。患者的過敏體質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與遺傳有關,可隨年齡的增長、環境改變而改變,神經因素如:過度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勞累等都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此外內分泌,代謝及胃腸功能障礙,感染病灶等也與發病有關系。外因如:日光、濕熱、干燥、搔抓、摩擦、化妝品、肥皂、皮毛、燃料、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濕疹。某些食物如:魚蝦、蛋等也可誘發濕疹。
疾病分類
接觸性皮炎是指人體接觸某種物質后,在皮膚或粘膜上因過敏或強烈刺激而發生的一種炎癥。多數急性發作,如反復接觸,可演變成慢性。
中醫學根據接觸物的不同,而分別命名,如“馬桶癬”、“漆瘡”、“膏藥風”、“粉花瘡”等。其發生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兩種。臨床表現為紅斑、水皰、大皰甚至壞死等,病程有自限性。
接觸性皮炎表現不一,從暫時性潮紅到伴有大泡形成的嚴重腫脹,常有瘙癢和水泡形成。皮膚的任何部位均可因接觸到過敏或刺激物(包括空氣傳播物)而受累.其特點是皮炎首先僅限于接觸部位,以后可播散到其他部位。
病程長短不一。如果病因去除,單純的紅斑在數天內消退,水泡干枯。水泡和大泡可發生破潰,滲出和結痂。如果炎癥消退則有鱗屑,有時皮膚會發生暫時性增厚,繼續與致病因子接觸或出現并發癥(如受到刺激或外用藥過敏,表皮剝脫,感染)可使皮炎持久存在。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主要以搔癢和苔蘚樣變為特征的慢性皮膚病,常反復發作。中醫認為皮質抑制和興奮功能紊亂所致,情緒局部刺激和辛辣酒類可加重和誘發本病。常年不愈,愈后易復發。臨床表現以劇烈瘙癢或皮膚苔蘚樣病變為特征。
一般認為系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所致。思考常因情緒波動、過度緊張、神經衰弱等發病或加劇。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障礙、病灶感染、酒精中毒、衣摩擦、日曬出汗等局部刺激均可促發本病,使病情加重。臨床上分為局限和播散兩型。
中醫稱之為“白屑風”。系發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皮脂腺分布較多的地方,如頭皮、面部、胸部及皺褶部。
發生于頭皮部位,開始為輕度潮紅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狀鱗屑,伴輕度瘙癢,皮疹擴展,可見油膩性鱗屑性地圖狀斑片。嚴重者伴有滲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個頭部。頭發可脫落、稀疏。
面部損害多見于鼻翼、鼻唇溝和眉弓,有淡紅色斑,覆以油膩性黃色鱗屑,常滿面油光。
胸部、肩胛部,初為小的紅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膩性鱗屑,以后漸成為中央具有細鱗屑,邊緣有暗紅色丘疹及較大的油膩性的環狀斑片。皺褶部多見于腋窩、乳房下、臍部和腹股溝等,為境界清楚的紅斑、鱗屑、濕潤,常伴糜爛、滲出。多見于30歲至50歲,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與體質有關。
本病慢性經過,易反復發作,常伴為毛囊炎、瞼緣炎,面部常與痤瘡、酒渣鼻螨蟲皮炎并發。
1、禁飲酒:因脂溢性皮炎的發生與消化功能失常,食糖、脂肪過多,及食刺激性食物有關,所以脂溢性皮炎患者一定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脂溢性皮炎內服藥:
⑵ 有人主張服酮康唑或四環素。
3、脂溢性皮炎中醫治療:中藥針對潮紅、滲液、結痂時可以用蛇膽苦柏爽膚洗液清熱、解毒、去脂為治則。僅有癢而無滲出時,以養血、潤燥、祛風、清熱為治則。
是由日光誘發的一種遲發性光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有人認為主要由中波紫外線引起,也有人認為主要由長波紫外線引起。臨床表現為多形性皮疹可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鱗屑、苔蘚樣變,常以某種皮疹為主。
日光性皮炎俗稱曬斑,一般在暴曬后數小時內于暴露部位出現皮膚紅腫,亦可起水皰或大皰。皮損部位有燒灼感、癢感或刺痛。輕者1—2天皮疹可逐漸消退,有脫屑或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重者可伴有類似感冒癥狀,如發燒、乏力、全身不適等,約一周左右即可恢復。
可能是在遺傳體質的基礎上,由于谷膠致敏而引起皮膚和小腸粘膜損害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膚以發生紅斑、丘疹、風團、水胞等多形性皮損為特征表現。多發于中年男性,大多數患者對碘劑及谷膠、牛乳飲食過敏。本病少見,病程較長,加劇及緩解交替發作,但預后良好,死亡較少,兒童發病至青春期后可自然緩解。常用抗過敏治療可選擇抗組胺藥物如氯雷。
多發于皮膚皺褶部如腹股溝,肛周臀裂部,腋窩,女性乳房下皮膚,也可發于龜頭包皮內和大小陰唇,指甲溝和口角等處。皮疹多呈局部皮膚潮紅,輕度腫脹,表面可糜爛,分泌物有異臭味。有時也可呈干燥,脫屑。小兒念珠菌性皮炎還常累及軀干,頸部皮膚,呈廣泛密集紅色斑丘疹,外觀似熱痱。可同時侵犯口腔或外陰粘膜,常有乳酪樣分泌物呈假膜狀。可伴有不同程度搔癢。直接鏡檢或培養可查到念珠菌。
它是各種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體內后,引起皮膚、粘膜的各種不同的炎癥反應。
是被蟲類叮咬,接觸其毒液或蟲體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較為常見的害蟲有跳蚤、虱類、蠓、刺毛蟲、飛蛾、蚊、臭蟲、蜂等。
治療方法
皮炎指一種皮膚炎癥,皮炎的種類有很多種,如過敏性皮炎,異位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蟲咬性皮炎是其中的一種。由于夏季天氣悶熱,空氣濕度較大,蚊蟲叮咬越加嚴重,皮膚病患者數量明顯增多。
蟲咬性皮炎其中以痱子、蟲咬等疾病最為多見。一旦患病,便會出現紅斑、丘疹、風團等癥狀,嚴重的可出現水皰或大皰,在蜇咬部位可見到瘀點或水皰。蟲咬皮炎好發于軀干和四肢,同時也見于身體其他部位。如今正值暑期,天氣悶熱,再加上適逢旅游旺季,居家外出都容易引起蟲咬皮炎。據專家介紹,夏季蚊蟲叮咬會引發蟲咬皮炎、丘疹樣蕁麻疹、多形紅斑等多種皮膚疾病。蟲咬性皮炎治療首先要預防此類皮膚病。
⒈要搞好個人衛生,經常洗澡,同時水溫不宜過高,以30攝氏度至40攝氏度為宜。
⒉要勤換衣服及床單,涼席、被褥等貼身物品要經常清洗曝曬。
⒋要合理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地做些運動以增強體質,外出旅游xxx穿上長褲,以防下肢被蟲咬傷。
以上介紹的是蟲咬性皮炎的護理工作,如果不慎被蚊蟲叮咬,應避免搔抓,因為這樣會引起繼發感染或局部淋巴結腫大。被蚊蟲叮咬后,較輕者可用一些藥物外擦就可以,瘙癢嚴重者可內服抗組織胺藥物,病情嚴重者應到蟲咬性皮炎治療專科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簡稱激素依賴性皮炎)是因長期反復不當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如地塞米松成分制劑。因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又頑固難治愈,已成為醫學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發病特點:
(一) 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質類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膚出現紅斑、丘疹、干燥脫屑、萎縮、萎縮紋、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痤瘡、色素沉著異常、酒渣鼻樣皮炎、口周皮炎、光過敏、多毛、不易辯認的癬,魚鱗病樣變化等繼發癥狀等。
(二) 應用上述激素藥物后,原發病病情雖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藥,1—2日內,用藥部位皮膚發生顯著紅斑、丘疹、皸裂、脫屑、小膿瘡、瘙癢和觸痛等癥狀。當再用該藥,上述癥狀和體征會很快減退,如再停用,皮炎癥狀又迅速再次發作,而且逐漸加重,對激素的依賴性較為明顯,尤其以面部、外陰部多見。
(三) 局部有明顯自覺瘙癢或灼熱感。
特應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簡稱AD)又稱遺傳過敏性皮炎。異位性皮炎或異位性濕疹,是一種與遺傳過敏素質有關的慢性皮膚炎癥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膚瘙癢,皮疹多形性并有滲出傾向,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患者常伴有哮喘、過敏性鼻炎及IgE增高等。中醫的“奶癬”、“胎斂瘡”即是本病嬰兒期的表現。
病因病理
⒈中醫病因病機
本病的形成系胎中蘊毒或飲食失調,脾失健運,內蘊濕熱,外受風濕熱邪而致。胎毒與風濕熱邪相合,搏于肌膚則起紅斑、丘疹、水皰;熱盛肉腐則見糜爛、流液;風盛則瘙癢不休;熱擾神明則煩躁,寐不安。
⒉西醫病因病理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以及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有關。
⑴遺傳學說本病發病率約占人群0.1%~0.5%,家庭遺傳傾向明顯。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小兒發病與父母過敏素質明顯相關。約70%患者有家族遺傳過敏史。AD患者發生魚鱗病。斑禿、白癜風等病比普通人多。患者本人及家族成員往往曾患異位性皮炎、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變態反應性疾病。
⑵免疫異常學說
①患者血清IgE水平增高。患者Th2細胞在皮損組織中顯著增高,產生IL–4和IL–5 導致IgE 增高和外周血及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②在患者外周血中,單核細胞可產生大量前列腺素E2(PGE2),后者可直接加強B淋巴細胞產生IgE。
③皮膚朗格漢斯細胞異常,選擇性活化Th細胞轉化成Th2細胞表型。
④高親和力IgE受體突變,這種突變的遺傳來自母方而非父方,其突變結果導致有變應性素質的子女。該高親和力IgE受體存在于肥大細胞.單核細胞和朗格漢斯細胞中并在調節IgE介導的過敏反應炎癥方面起重要作用。
⑶環境因素影響環境變應原(塵螨。花粉等)可影響特應性皮炎的發作。變應原皮試可引起濕疹樣皮膚反應。
臨床表現
本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其炎癥可由急性到慢性,反復發作,劇烈瘙癢。皮疹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表現。
⒈嬰兒期以往又稱嬰兒濕疹。大約60%的病例都在1歲以內發病,通常在出生2個月以后。初為頰面部紅斑、瘙癢,繼而在紅斑基礎上出現針頭大丘疹、丘皰疹,密集成片。由于搔抓、摩檫,很快形成糜爛、滲出性損害和結痂等。皮疹迅速擴展到其他部位,包括頭皮、額部、頸、腕、四肢屈側等。滲出性損害最常見于嬰兒。皮疹多形性,界限不清,由于搔抓,可出現繼發性損害及感染。病情時輕時重,某些食品或環境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一般在2歲以內逐漸好轉、痊愈。
⒉兒童期多在嬰兒期緩解1~2年后,自4歲左右開始加重,少數嬰兒期延續發生。皮損累及四肢伸側或屈側,常限于肘窩、腘窩等處,其次為眼瞼、顏面部,皮損潮紅,滲出現象較嬰兒期輕,丘疹暗紅,伴有抓破等皮膚損傷,久之,皮疹肥厚呈苔蘚樣變。少數可呈結節性癢疹樣損害,呈黃豆大小、角化明顯的隆起性堅硬結節,正常皮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散布于四肢伸側,附近淋巴結可腫大。
⒊成人期指12歲以后青少年及成人階段的特應性皮炎,可以從兒童期發展而來或直接發生。皮損為苔蘚樣變,或呈急性、亞急性濕疹樣損害,好發于肘窩、腘窩、四肢、軀干。除上述癥狀外,皮疹常為泛發性干燥丘疹,或局限性苔蘚化斑塊。抓后有血痂,鱗屑及色素沉著,較少滲出。皮膚廣泛受累和苔蘚化,可形成“播散性神經性皮炎”改變。約60~70%可伴有支氣管哮喘或過敏性鼻炎史。
實驗室檢查
⒈血液學和血清學檢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T淋巴細胞(尤其是Ts)減少。血清IgE含量明顯增高。
⒉皮膚試驗對某些變應原(如真菌、花粉、毛屑)的速發型過敏反應常呈陽性。用結核菌素、念珠菌素等作皮內試驗(遲發型過敏反應),常為陰性或弱陽性。
⒊皮膚白色劃痕試驗用鈍器劃皮膚,皮膚出現白色劃痕(正常人呈紅色)。
診斷及鑒別診斷
嬰兒期和兒童期皮疹多見于面部及四肢伸側或肘及腘窩,呈紅斑、丘疹及滲出等多形性損害;青年和成年的損害為肢體屈側或伸側的苔蘚樣變,皮疹瘙癢劇烈,呈慢性復發性過程。確定患兒是否具有“異位性”素質,對AD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主要依據為:個人或家庭中有遺傳過敏史(哮喘.過敏性鼻炎。遺傳過敏性皮炎)、IgE抗體測定和某些藥理性試驗。
本病應與嬰兒脂溢性皮炎、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相鑒別。
植物性皮炎一般是在受到日曬以后發病,臨床表現是面、頸、前臂伸側,手背等露出部位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樣或水皰等皮疹。多形性是指在不同患者的皮疹常各不相同,呈現多形性,但就某一患者而言,皮疹形態常是單一的。以小丘疹及丘皰疹最為多見,少數患者表現為紅斑水腫或斑塊。
植物性皮炎的發生有規律可循,除了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大量吃素,二是接觸紫外線,且多發于夏季。多數人反應比較輕,只是身體某個部位有點熱感、脹痛感、刺痛感、瘙癢感或者皮膚緊繃的感覺。也有少部分人,癥狀反應比較強烈,全身不舒服,出現瘀點、水皰甚至是大皰,嚴重者還可能出現皮膚潰瘍和糜爛,皰液可能是清色,也可能帶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頭痛等連鎖反應。反應較輕者,只要避開日光,一周左右差不多就可痊愈。提醒喜食素食者,飯后應盡量避免暴露在陽光下。
本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與遺傳、免疫和對生理藥理介質反應異常有關,環境因素在本病發生中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約70%患者家族中有遺傳過敏性皮炎、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等遺傳過敏史。
雙親均有遺傳過敏史,其子女發生遺傳過敏性疾病的機會比雙親中只有一方有遺傳過敏史的要高。發現染色體11ql3部位的基因與本病的過敏性哮喘的發病相關。在免疫異常方面表現為血IgE增高,研究指出皮膚朗格漢斯細胞具有高親和力IgE Fc受體(Fc e RI)。“吸入性”抗原進入遺傳過敏性皮炎的皮膚,引起朗格漢斯細胞的活化,釋放IL-1β使異位性特異的T輔助細胞亞類TH-2活化而產生IL-4、IL-5等細胞因子,刺激B細胞產生IgE,同時IL-5是人嗜酸性白細胞分化與增生的重要細胞因子。在遺傳過敏性皮炎患者中,由環境變應原(屋塵螨,花粉)斑試引起的濕疹樣皮膚反應的表現與皮膚遲發相反應(cutaneous late-phase reaction)相似。在皮損中有嗜酸性白細胞浸潤,故認為IgE介導的“接觸性過敏”,在遺傳過敏性皮炎的發病機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生理藥理學方面,患者白細胞和表皮細胞對β腎上腺素能性激動劑的反應遲鈍,所產生的cAMP水平及抑制表皮細胞核分裂功能降低,β腎上腺素能性受體與β興奮劑親和力下降,a腎上腺素能性受體比率增高等。此外尚發現單一核細胞內cAMB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增高,從而使cAMP水平下降。
異位性皮炎病因和發病機制頗為復雜,為止尚未完全闡明。該病原因之一遺傳性過敏素質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員對某些體內外物質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據統計表明:雙親皆有“異位性”表現者約70%后代也可呈“異位性”;若父母中僅一方見“異位性”則子女大致半數可見有“異位性”;然而在“異位性”病人中還有40%的父母未發現“異位性”。本病的變應原以食物,特別是蛋白質食品尤為常見。另外,通過呼吸道吸入的各種物質,如屋塵、花粉、動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視。通常認為嬰兒期似乎是以食物過敏為主,而兒童期后卻對吸入物過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節氣候變化、精神緊張、強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劇。異位性皮炎發病機制既可以是變態反應,也有非變態反應。其中有許多問題尚未獲得一致結論,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對此需要今后努力實踐,積極去探討研究。
(1)全身治療
①抗組胺類藥主要起鎮靜止癢作用。常用撲爾敏4mg,每日3次。小兒皮損消退后,xxx能繼續用數日。
②抗生素對皮損廣泛且有糜爛、滲液的病例,即使沒有明顯細菌感染的表現,也應適當給予抗生素治療。如紅霉素250mg,每日4次。
③類固醇激素原則上不用于一般病例,但異位性哮喘例外。對嚴重病例,為盡快控制癥狀,可短期(2~3周)使用。
④免疫抑制劑包括硫唑嘌呤、環孢素A(CYA)和干擾素等。對AD療效如何,尚無足夠資料證實。
(2)局部治療
①類固醇激素用于炎癥較重但無明顯糜爛、滲液的皮損。在療程中適當更換品種,起初用強效的,以盡快控制癥狀,數日后逐漸換成中、低效的。對不同部位的皮損,在品種選擇方面也應注意。皮損面積廣泛,尤其嬰幼兒,宜選用作用較弱或低濃度的制劑。
②抗生素用于感染的皮損。常與類固醇激素并用。
③焦油類煤焦油、糠餾油等對AD有效,常用糊劑,單獨外涂或與激素制劑并用。
⑴辨證論治
① 胎熱證
證候嬰兒期,皮疹常在兩頰發生紅斑,針尖大小密集丘疹、丘皰疹、水皰和滲處,滲液干涸則結橘黃色痂皮,痂剝脫后又顯露出潮紅的糜爛面。舌質紅,苔少,指紋紫色。
治法清心導赤護陰止癢。
方藥方用三心導赤散加減。
② 濕熱證
證候兒童期,皮疹以針頭大丘疹、丘皰疹和小水皰為多見,部分融合成片,輕度浸潤,并多集中在肘窩、腘窩等部位。自覺癢重,搔破滲血或滲液。舌質紅,苔薄黃,脈濡數。
治法清熱,祛濕,止癢。
方藥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③血燥證
證候成人期,皮疹主要發生在肘、膝、頸等處,肥厚而呈苔蘚樣變,境界不清楚,搔抓或摩擦刺激后則有少量滲出或血痂,干燥,甚則干裂不適,夜間尤重。舌質淡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除濕,潤燥止癢。
方藥方用滋陰除濕湯加減。
⑵針灸治療宜選用曲池、足三里、血海、委中等穴位施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避免臺麩質的食物 小麥、裸麥(黑麥)、燕麥、大麥等含麩質的食物應避免食用,六周后,即有助于控制皮膚炎。
●避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乳制品、糖、白面粉、脂肪、油炸食物、加工食品等易引起皮膚過敏,因此要盡量避免此類物質。
①維生素B群每天服用3次。維生素B群是皮膚健康及血液循環正常所需之物,并能幫助細胞再生。
③維生素F可促使皮膚有光澤。
④維生素E每天400Iu,漸增。可以緩解皮膚搔癢及干燥。
⑤鋅每天100毫克(勿超過此量)。可以幫助組織復原。
⑥維生素A乳劑 可以使皮膚光滑,預防皮膚干燥。
⑦維生素D可幫助組織修復。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