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手足癬是手癬和足癬的總稱。手癬(tinea manuum)是指發生在手掌和指間的皮膚癬菌感染。足癬(tinea pedis)是指發生于足跖部及趾間的皮膚癬菌感染。足癬是皮膚癬菌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多見于成人,全世界流行。在足癬發病中,缺乏皮脂腺和穿著封閉性鞋子造成的濕潤環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的致病菌包括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斷發毛癬菌。足癬極少引起嚴重的疾病或死亡,但可以作為細菌入侵的門戶而引起細菌性蜂窩織炎,趾間型足癬具有最高危險性,其次甲癬,再次是足跖部足癬。
臨床表現
1、趾間型足癬:最常見的類型。多見于手足多汗、長期穿膠鞋的人群,夏季多發或加重。以4~5和3~4趾間最為常見,皮損表現為趾間紅斑、脫屑、皸裂和浸漬,伴瘙癢。嚴重時可見糜爛和潰瘍。并發癥包括合并細菌感染、癬菌疹反應、丹毒、蜂窩織炎等。
2、水皰型足癬:在足內側水皰和大皰,與癬菌疹反應有關。原發損害以小水皰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皰壁厚內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現脫屑。自覺瘙癢嚴重。
3、角化型足癬:一側或雙側足跖彌漫角化過度、紅斑、脫屑和皸裂。自覺癥狀輕微,每到冬季,易發生皸裂、出血、疼痛。常為慢性,治療較困難。
手癬常見于角化過度型足癬患者,多表現為非炎癥性,且為單側(兩足一手綜合征)。手掌和手指有彌漫角化過度。也可有表皮剝脫、水皰和丘疹。
疾病治療
1、局部治療:為首選,常用的藥物如咪唑類藥物有1%聯苯芐唑、2%咪康唑、1~3%克霉唑、2%酮康唑、1%益康唑、2%舍他康唑等;丙烯胺類藥物有1%萘替芬、1%特比萘芬或1%布替萘芬制劑;其他有2.5%阿莫羅芬、1%環吡酮胺、2%利拉萘酯等,根據不用臨床類型選用不同劑型,每日外用1~2次,療程為4~6周。對于角化型手足癬可加用角質剝脫劑,如尿素、水楊酸或乳酸制劑。
2、系統治療:對于角化型手足癬或嚴重趾間型足癬者、外用藥物依從性差者、患者要求口服藥物者,在無禁忌證情況下,可以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療程1周;兒童5mg/kg.d。特比萘芬250mg/d,療程2周;兒童體重40kg一日250mg。氟康唑150~200mg/次,每周1次,連續4~6周;兒童6mg/kg.w。
3、聯合治療:為了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不同種類的抗真菌藥物可聯合應用,局部和局部或局部和系統聯合治療。
4、足癬繼發細菌感染:治療原則先抗細菌治療,再抗真菌治療。局部先外用1:2000小襞堿溶液或中藥制劑濕敷或洗泡,之后外用依沙吖啶糊劑等。待細菌感染控制之后再外用抗真菌藥物。也可同時口服抗菌藥物或抗真菌藥物治療。
5、足癬合并濕疹化:治療原則抗過敏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真菌感染。可外用含抗真菌藥物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也可以同時口服抗真菌藥物。
預防
1.平時要講究個人衛生,不要用公用拖鞋、腳盆、擦布等,鞋襪、腳布要定期滅菌,保持足部清潔干燥。
2.手足多汗和損傷,往往是腳癬或手癬最多見的誘因之一,平時要減少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物質對手足皮膚的不良刺激,少飲刺激性飲料,如濃茶、咖啡、酒類等。
3.晚上洗腳或洗澡后,要揩干趾縫間的水分,撲上消毒撒布粉,目的在于盡量保持各趾間的干燥,以防止表皮霉菌的再感染。
4.鞋襪、腳布要定期滅菌,保持足部清潔干燥。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場所是傳染足癬的主要地方,應嚴格執行消毒管理制度。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385/
評論列表(1條)
手足癬外用下癬達凈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