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Disinfection)是利用化學品或其他方法消滅大部份微生物,使常見的致病細菌數目減少到安全的水平。用于消毒的化學藥物叫做消毒劑。滅菌是指把物體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細菌芽孢在內)全部殺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來達到滅菌的目的。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用于防腐的化學藥物叫做防腐劑。無菌不含活菌的意思,是滅菌的結果。防止微生物進入機體或物體的操作技術稱為無菌操作。
消毒目的意義
消毒
傳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消滅停留在不同的傳播媒介物上的病原體,藉以切斷傳播途徑,阻止和控制傳染的發生。其目的:
(1)防止病原體播散到社會中,引起流行發生。
(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體感染,出現并發癥,發生交叉感染。
(3)同時也保護醫護人員免疫感染。?
僅靠消毒措施還不足以達到以上目的。須同時進行必要的隔離措施和工作中的無菌操作,才能達到控制傳染之效。?
不同的傳播機制引起的傳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腸胃道傳染病,病原體隨排泄物或嘔吐物排出體外,污染范圍較為局限,如能及時正常地進行消毒,切斷傳播途徑,中斷傳播的效果較好。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隨呼吸、咳嗽、噴嚏而排出,再通過飛沫和塵埃而播散,污染范圍不確切,進行消毒較為困難。須同時采取空間隔離,才能中斷傳染。蟲媒傳染病則采取殺蟲滅鼠等方法。
消毒種類
消毒
分疫源地消毒和預防性消毒兩種,也可按照消毒水平的高低,分為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與低水平消毒。
?
疫源地消毒
是指有傳染源(病者或病原攜帶者)存在的地區,進行消毒,以免病原體外傳。疫源地消毒又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二種。隨時消毒是指及時殺滅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進行的隨時的消毒工作。終末消毒是指傳染源住院隔離,痊愈或死亡后,對其原居地點進行的徹底消毒,以期將傳染病所遺留的病原微生物徹底消滅。在醫院中傳染源停止隔離出院后,對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為終末消毒。
?
預防性消毒
是指未發現傳染源情況下,對可能被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場所和人體進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場所消毒,運輸工具消毒,飲水及餐具消毒,飯前便后洗手均屬之。醫院中手術室消毒,免疫受損嚴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預防性隔離及消毒措施亦為預防性消毒。
?
高水平消毒
殺滅一切細菌繁殖體包括分枝桿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絕大多數細菌芽孢。達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劑、二氧化氯、鄰苯二甲醛、過氧乙酸、過氧化氫、臭氧、碘酊等以及能達到滅菌效果的化學消毒劑在規定的條件下,以合適的濃度和有效的作用時間進行消毒的方法。
?
中水平消毒
殺滅除細菌芽孢以外的各種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桿菌。達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類消毒劑(碘伏、氯己定碘等)、醇類和氯己定碘的復方、醇類和季銨鹽類化合物的復方、酚類等消毒劑,在規定條件下,以合適的濃度和有效的作用時間進行消毒的方法。
?
低水平消毒
能殺滅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除外)和親脂類病毒的化學消毒方法以及通風換氣、沖洗等機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銨鹽類消毒劑(苯扎溴銨等)、雙胍類消毒劑(氯己定)等,在規定的條件下,以合適的濃度和有效的作用時間進行消毒的方法。
?
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體,作用緩慢,而且滅菌不徹底,一般不用于傳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應用物理及化學方法。?
1.機械消毒 一般應用肥皂刷洗,流水沖凈,可消除手上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細菌,使用多層口罩可防止病原體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應用通風裝置過濾器可使手術室、實驗室及隔離病室的空氣,保護無菌狀態。?
?
2.熱力消毒 包括火燒、煮沸、流動蒸氣、高熱蒸氣、干熱滅菌等。能使病原體蛋白凝固變性,失去正常代謝機能。
?
3.輻射消毒 有非電離輻射與電離輻射二種。前者有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種射線的高能電子束(陰極射線)。紅外線和微波主要依靠產熱殺菌。電離輻射設備昂貴,對物品及人體有一定傷害,故使用較少。目前應用最多為紫外線,可引起細胞成份、特別是核酸、原漿蛋白和酸發生變化,導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線波長范圍2100~3280A,殺滅微生物的波長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xxx。對紫外線耐受力以真菌孢子xxx,細菌芽胞次之,細菌繁殖體最弱,僅少數例外。紫外線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過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氣中塵埃及相對濕度可降低其殺菌效果。對水的穿透力隨深度和濁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對藥品無損傷,故廣泛用于空氣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體能發生皮膚紅斑,紫外線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時人應避開或用相應的保護措施。?
日光曝曬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線,但由于大氣層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僅39%可達地面,故僅適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須較長時間曝曬。?
此外過濾除菌除實驗室應用外,僅換氣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氣過濾,故一般消毒工作難以應用。?
化學消毒法
1.凝固蛋白消毒劑 包括酚類、酸類和醇類。?
?
2.溶解蛋白消毒劑 主要為堿xxx物,常用有氫氧化鈉、石灰等。?
?
3.氧化蛋白類消毒劑 包括含氯消毒劑和過氧化物類消毒劑。因消毒力強,故目前在醫療防疫工作中應用最廣。?
?
4.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Cationic surfactants)主要有季銨鹽類,高濃度凝固蛋白,低濃度抑制細菌代謝。有殺菌濃度,毒性和刺激性小,無漂白及腐蝕作用,無臭、穩定、水溶性好等優點。但殺菌力不強,尤其對芽胞效果不佳,受有機物影響較大,配伍禁忌較多,為其缺點。國內生產有新潔爾滅,消毒寧(度米蒼)和消毒凈,以消毒寧殺菌力較強,常用濃度0.5~1.0‰,可用于皮膚,金屬器械,餐具等消毒。不宜作排泄物及分泌物消毒用。?
?
(1)福爾馬林 為34~40%甲醛溶液,有較強大殺菌作用。1~3%溶液可殺死細菌繁殖型,5%溶液90分鐘或殺死芽胞,室內熏蒸消毒一般用20ml/m3加等量水,持續10小時,消除芽胞污染,則需80ml/m324小時,適用于皮毛、人造纖維、絲織品等不耐熱物品。因其穿透力差,刺激性大,故消毒物品應攤開,房屋須密閉。?
(2)戊二醛(glutaraldehyde)作用似甲醛。在酸性溶液中較穩定,但殺菌效果差,在堿性液中能保持2周,但強提高殺菌效果,故通常2%戊醛內加0.3%碳酸氫鈉,校正pH值為化合物(殺菌效果增強,可保持穩定性18個月。無腐蝕性,有廣譜、速效、高熱、低毒等優點,可廣泛用于殺細菌,芽胞和病毒消毒。不宜用作皮膚、粘膜消毒。?
(3)環氧乙烷(epoxyethane) 低溫時為無色液體,沸點10.8℃,故常溫下為氣體滅菌劑。其作用為通過烷基化,破壞微生物的蛋白質化謝。一般應用是在15℃時0.4~0.7kg/m2,持續12~48小時。溫度升高10℃,殺菌力可增強1倍以上,相對濕度30%滅菌效果最佳。具有活性高,穿透力強,不損傷物品,不留殘毒等優點,可用于紙張、書籍、布、皮毛、塑料,人造纖維、金屬品消毒。因穿透力強,故需在密閉容器中進行消毒。須避開明火以防爆。消毒后通風防止吸入。?
?
6.其他?
(1)碘通過鹵化作用,干擾蛋白質代謝。作用迅速而持久,無毒性,受有機物影響小。常有碘酒、碘伏(碘與表面活性劑為不定型結合物)。常用于皮膚粘膜消毒,醫療器械應急處理。?
(2)洗必泰(hibitane) 為雙胍類化合物。對細菌有較強的消毒作用。可用于手、皮膚、醫療器械、衣物等消毒,常用濃度為0.2~1‰。
?
7. 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因為其具有殺菌能力強,對人體及動物沒有危害以及對環境不造成二次污染等特點而備受人們的青睞。二氧化氯不僅是一種不產生致癌物的廣譜環保型殺菌消毒劑,而且還在殺菌、食品保鮮、除臭等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效果。
二氧化氯還可以用于漂白,如紡織與造紙元采用氯氣漂白的都可以用二氧化氯替代。
?
1. 對飲用水的消毒 二氧化氯是凈化飲用水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凈水劑,其中包括良好的除臭與脫色能力、低濃度下高效殺菌和殺病毒能力。二氧化氯用于水消毒,在其濃度為0.5-1mg/L時,1分鐘內能將水中99%的細菌殺滅,滅菌效果為氯氣的10倍,次氯酸鈉的2倍,抑制病毒的能力也比氯高3倍,比臭氧高1.9倍。二氧化氯還有殺菌快速,PH范圍廣(6-10),不受水硬度和鹽份多少的影響,能維持長時間的殺菌作用,能高效率地消滅原生動物、孢子、霉菌、水藻和生物膜,不生成氯代酚和三鹵甲烷,能將許多有機化合物氧化,從而降低水的毒性和誘變性質等多種特點。
?
2. 對空氣的殺菌 空氣中含有大量可以致病的細菌,特別是飲食業場所及食品加工廠生產車間空氣中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多而復雜,對于這些微生物普遍采用的是紫外線滅菌方式,但由于室內空氣相對濕度大,紫外線殺菌效果并不理想。而二氧化氯制劑的滅菌能力強,分解迅速無殘留,非常適于飲食業及食品加工業的有關場所的空氣噴霧殺菌及消毒。此外,春秋兩季是感冒、氣管炎等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可以用二氧化氯對環境進行消毒,不但能殺滅病原微生物,還能消除異味,清新空氣。因此,二氧化氯是十分理想的預防“非典”的環境消毒劑。
?
3. 對廚房用具、食品機械設備的消毒 廚房用具、食品機械設備、容器等如果不經徹底的消毒,容易對食品造成污染,導致食物中毒的發生。用二氧化氯對廚房用具、食品機械設備、容器等進行消毒,可殺滅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等。
?
4. 在醫療領域 二氧化氯用于口腔含漱,可有效控制牙齦炎、牙斑菌和口臭,用作坐浴或沖洗,可防止多種疾病,等等。在1998年抗洪救災中,抗洪戰士用二氧化氯消毒液洗臉、坐浴、擦身、泡腳、泡洗內衣褲等,其神奇作用再次被驗證。實踐證明,二氧化氯對防治紅眼病、皮膚病及除臭有良好效果。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