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胚胎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胚胎是專指有性生殖而言,是指雄性生殖細胞和雌性生殖細胞結合成為合子之后,經過多次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后形成的有發育成生物成體的能力的雛體。胚胎指的就是有性繁殖發展形成過程的最初階段,從受精卵開始*次分裂,到下一階段發展開始前,是發育生物學最早的階段。卵細胞受精以后即開始分裂、發育,形成為胚胎。

    發育過程

    胚胎胚胎

    一般來說,卵子在受精后的2周內稱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后的第3~8周稱為胚胎。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為一個新個體,要經歷一系列非常復雜的變化,這里只能簡要地介紹胚胎發育的情況。卵細胞受精以后即開始分裂、發育,形成為胚胎。先形成的胚胎為桑椹胚(胚胎的形狀像桑椹),然后形成囊胚(胚胎呈囊狀),并且植入在子宮內膜中,吸取母體的營養,繼續發育。囊胚壁為滋養層,囊中有內細胞群。胚胎繼續發育,內細胞群的一部分發育成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這三個胚層,再由這三個胚層分化發育成人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


    卵裂及胚泡

    受精后26~30小時開始卵裂,每10~12小時進行一次卵裂,有16~32個細胞時開始稱為桑椹胚,此時開始到達子宮腔。第4~5天時,形成早期胚泡,透明帶溶解消失,胚泡開始侵入子宮內膜,11~12天完成植入。胚泡滋養層細胞迅速增殖,由單層變為復層,外層細胞融合形成合體滋養層,深部的一層細胞界限明顯,稱細胞滋養層。植入后,滋養層向外長出許多指狀突起,稱絨毛,逐漸發育、分化形成胎盤。滋養層直接從母體血液中吸取營養供胚胎發育所需。


    植入

    胚胎胚胎

    胚泡逐步埋入子宮內膜的過程稱植入(inplantation),又稱著床(imbed)。著床是哺動物特有的生殖活動。植入約于受精后第5—6天開始,第11—12天完成。研究表明,胚泡產生的層粘連蛋白(laminin)和子宮內膜上的受體蛋白促使胚泡粘附在子宮內膜,胚泡與子宮內膜隨即形成微絨毛交錯現象,滋養層細胞和內膜上皮細胞間形成橋粒等專門固著結構。植入時,內細胞群側的滋養層先與子宮內膜接觸,并分泌蛋白酶,消化與其接觸的宮內膜組織,胚泡則沿著被消化組織的缺口逐漸埋入子宮內膜功能層。經過著床,原來漂流的胚泡緊密附著于子宮壁,進而埋入子宮壁中,從而取得母體營養和保護,建立起母子間結構上的聯系。


    植入是一個深刻變化過程,母子雙方暫時的結合,是將兩個在基因型上和在發育階段上不同的個體統一起來,兩者既緊密聯系又保持各自的獨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胚泡著床與同種異體移植過程十分類似。子宮對胚泡這個“異體”不僅不排斥,反而能夠容納并保護其正常發育,直至分娩。


    植入過程相當復雜,胚泡的發育必須與子宮內膜的改變同步才能發生植入。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子宮僅在某一特定的時期才允許著床,同時,胚泡也只在特定發育階段才能與子宮內膜識別并著床。這個特定發育階段在各種動物胚胎之間有很大差別。


    在植入過程中,滋養層細胞迅速增值并分化為內外兩層,外層細胞的細胞界限消失,稱合體滋養層;內層由單層立方細胞組成,稱細胞滋養層。細胞滋養層細胞有分裂能力,可不斷產生新細胞加入合體滋養層。胚泡全部植入子宮內膜后,缺口修復,植入完成。此時,合體滋養層內出現腔隙,其內含有母體血液。


    胚盤形成

    第2周時進行胚泡內細胞團細胞增殖與重排。靠近胚泡腔的細胞形成一層立方形細胞,為胚胎本身的內胚層;內胚層上方的細胞呈柱狀,為外胚層;兩層細胞緊密相貼形成橢圓形的二胚層胚盤。胚盤下方內胚層延伸,形成卵黃囊內層。胚盤內胚層構成卵黃囊頂壁,胚盤上方外胚層與滋養層間出現腔隙,逐漸擴大成羊膜腔。胚盤外胚層構成羊膜囊底壁,羊膜囊其余部分來自滋養層。胚盤上原條的出現與退縮,標志著中胚層的形成與三胚層胚盤的建立。中軸線的中胚層形成脊索。在脊索頭端前方及原條尾端后方各有一圓形區,沒有中胚層進入,內外胚層緊密相貼,分別稱口咽膜及泄殖腔膜,為以后形成口腔和肛門的部位。脊索誘導其上方外胚層增厚形成神經板,進而形成神經溝及神經褶,神經褶在背中線愈合形成神經管。神經管頭端與尾端尚未閉合的孔,稱前、后神經孔,于第4周末全部閉合。


    體形建立

    三胚層所構成橢圓形扁平胚盤,由于其中部細胞生長迅速,周緣向腹側卷折,分別形成頭褶、尾褶及腹褶。頭、尾、腹褶進一步卷折向中央收縮,在胚體腹側與尿囊及卵黃囊柄的附著點形成一圓柱形臍帶區。胚胎由盤狀逐漸形成頭寬尾細的圓柱形,胚體懸浮于羊膜腔內羊水中。上、下肢于第4周先后出現,至第8周末,肢芽的各區段明顯可辨,手指及足趾形成。外生殖突出現,但尚不能分辨性別。


    顏面及感官形成

    顏面造形始于第4~5周;形成5個隆起,第7周面突移動,開始形成顏面;第8周形成具有人臉特征的顏面。眼、耳、鼻等感官形成并定位


    早期分化

    中胚層

    中胚層分為三部分,在脊索兩旁的中胚層為軸旁中胚層,其外方為間介中胚層,最外側為側板中胚層。第3周末,兩側軸旁中胚層增厚并分節,形成體節,致使體表形成許多小的隆起,第5周末,44對體節全部形成。每個體節將分化形成生骨節、生肌節及生皮節。它們分別形成該體節段內的軟骨、骨、肌肉以及皮膚xxx。間介中胚層形成泌尿生殖系統。側板中胚層由于中間出現腔隙而分為兩層,緊貼外胚層的中胚層稱體壁中胚層,將分化為體壁的骨骼、肌肉和結締組織等;圍于內胚層周圍的中胚層稱臟壁中胚層,將分化為內臟器官的平滑肌、結締組織和漿膜等。二層之間的腔稱原始胚內體腔,以后分化為心包腔、胸腔及腹腔。


    內胚層

    隨圓柱形胚體的形成,內胚層卷折形成原腸,為消化和呼吸系統的原基,將分化為消化管、消化腺、喉、氣管和肺的上皮以及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膀胱及尿道等的上皮。


    外胚層

    神經管頭區迅速生長,形成5個腦泡,神經管向腹側彎曲,使胚胎呈“C”形。在神經管形成時,兩側神經褶外側的外胚層細胞與神經褶脫離,形成位于神經管背外側的細胞索,稱神經嵴,以后分化為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節及腎上腺髓質等。位于體表的外層將分化為表皮及其衍生物,一些器官的上皮組織。


    至第8周末,體內主要器官系統雛形結構均已建立,可區分出頭、面、頸、軀干及四肢,胚胎初具人形。


    性激素影響

    在正常人的性器官分化過程中,無論是男性基因還是女性基因,在開始發育的頭幾周內,其性器官在解剖上是毫無區別的。大約懷孕六周開始出現原始性腺。這時的原始性腺具有雙向腺趨勢,即原始性腺既可能發育成睪丸,又可能發育成卵巢,這取決于以后的發展。大約第八周,原始性腺分化成功能性睪丸,具備了分泌睪丸酮的能力。反之,則向女性化方向發育,一直到懷孕后大約第十二周才出現了卵巢的分化。


    激素有促進骨骼生長和骨骼閉合的雙重作用。因為女孩子發育一般比男孩子早兩年。因此,在剛開始發育時女孩子一度比男孩子個子高,但由于骨骼閉合早,因此,男孩子后來居上,一般要比女孩子長得高大。


    胚胎致畸

    胚胎的發育過程是一個極為細致復雜的過程,是細胞和組織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分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受到干擾,就會導致各種畸形。特別是器官迅速分化發育時,最易受到致畸因子的干擾。

    人胚對致畸因素的敏感期隨胎齡不同而異,可分為不敏感期,敏感期及低敏感期。


    不敏感期

    指受孕后2周內(末次月經的第14-28天)此時的胚胎呈細胞胚體,尚無細胞及器官組織的分化,與母體的接觸范圍小,細胞胚體單純,對一般有害物質均不敏感。倘若遭受侵害,重者胚體細胞全部死亡或大部分被破壞,而致早孕流產,臨床可表現為一次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如損害輕微,胚體細胞可自行修復,繼續正常發育,不形成異常。故此期稱不敏感期。


    敏感期

    指受孕后3-8周(末次月經的第5-10周)。此期是人胚胎發育的最重要時期,所有主要的外表和內部結構都在此時開始發育。許多重要器官及系統,如中樞神經系統、心臟、眼、四肢、五官、外陰等都在此期陸續萌芽分化,組織嬌嫩、敏感、極易受到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與損害,而導致嚴重的形體與內臟的畸形。根據人類胚胎發育時間的研究,引起主要器官畸形的最危險時期均在此期,如腦在受孕后的15-27天,眼在24-29天,心臟在20-29天,四肢在24-36天,生殖器在26-62天。故此期稱為敏感期。


    低敏感期

    指受孕后9-38周(末次月經的第11-40周)。此期人胚胎進入胎兒期,器官組織漸趨發育成形,對有害物質的敏感性下降,如受侵害則表現為某些生理功能障礙或小形體異常。但因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分化發育時間較長,直到妊娠晚期還保持對致畸因子的敏感性,故在孕晚期受侵害亦可影響胎兒智力發育。


    停止發育

    自身免疫抗體與胚胎停育的關系

    1.抗精子抗體(ASAB)與胚胎停育,抗精子抗體作用于子宮胎盤血管內皮細胞上的磷脂,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蛻蟆或胎盤血供不足,發生胎停育。也有人認為抗精子抗體的產生與人工流產術后導致局部炎癥有關。抗精子抗體還可以通過干擾胚胎著床、發育及胎盤形成而引起胎停育。

    2.抗精子抗體與胎停育:精漿內有強效的免疫抑制物,若免疫抑制物不足或缺陷,女方對丈夫的精子就易產生免疫反應,導致受精卵著床及發育異常,此外精子本身的異常也與胎停育密切相關。

    3.抗子宮內膜抗體與胎停育:抗子宮內膜抗體是一種以子宮內膜為靶細胞,并引起病理反應的自身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EMAB)與子宮內膜中抗原結合,激活補體,致子宮內膜產生細胞毒損作用,對孕卵產生抗植入作用,引起不育或流產,當子宮內膜炎或內膜異位癥時,內膜組織可能轉化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機體合成抗子宮內膜抗體。


    內分泌異常與胎停育的關系

    1.高泌乳素(PRL)與胎停育:血清泌乳素是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多肽激素。若腦垂體功能異常或占位性病變則可發生高泌乳素血癥,抑制下丘腦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釋放,引起卵泡發育及排卵障礙,并干擾受精和胚胎發育,導致不育或胎停育。

    2.孕激素(P)與胎停育:正常妊娠中,隨著受精卵的發育,絨毛分泌人絨毛膜促性激素,黃體功能進一步提高,當黃體功能不全,孕激素分泌受到影響,勢必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


    宮頸支原體感染與胎停發育的關系

    支原體(UU)可通過垂直傳播影響胚胎,最終導致胚胎發育障礙而流產。


    其它因素與胎停育的關系

    1.染色體異常與胎停育,在胎停育流產的患者中,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平衡易位,對于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其自身遺傳物質無丟失,但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會產生異常配子,這些配子與正常配子結合后即可導致流產、死胎、智力低下和畸形等遺傳效應。

    2.精子異常,胎停育精子密度和活力異常明顯高于正常人群,提示對不育夫婦應先治療精子異常后妊娠。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434/

    (7)
    詞條目錄
    1. 發育過程
    2. 卵裂及胚泡
    3. 植入
    4. 胚盤形成
    5. 體形建立
    6. 顏面及感官形成
    7. 早期分化
    8. 性激素影響
    9. 胚胎致畸
    10. 不敏感期
    11. 敏感期
    12. 低敏感期
    13. 停止發育
    14. 自身免疫抗體與胚胎停育的關系
    15. 內分泌異常與胎停育的關系
    16. 宮頸支原體感染與胎停發育的關系
    17. 其它因素與胎停育的關系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