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是貯存于皮下的脂肪組織,在xxx層以下,筋膜層以上。與貯存于腹腔的內臟脂肪組織和存在于骨髓的黃色脂肪組織對應,共同組成人體的脂肪組織。皮脂就是貯存于皮下的脂肪組織,人體的脂肪大約有2/3貯存在皮下組織。通過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斷人體的肥瘦情況,而且還可以用所測的皮脂厚度推測全身脂肪的數量,評價人身組成的比例。
主要作用
皮下脂肪主要的作用有絕熱和貯存。皮下脂肪是人體儲存‘余糧’的主要場所。在冬眠的哺乳動物中,皮下脂肪幾乎提供過冬的全部能量;長途遷徙的鳥類也由皮下脂肪提供大部分能量供應。
因為人類身體缺少毛發,所以脂肪的保暖作用對早期人類相當重要。有說法寒冷刺激脂肪組織的生成,在寒冷地區長期生活發展的人種皮下脂肪也更易堆積。
此外女性的皮下脂肪普遍多于男性,并且在分布上有所差異。雌性荷爾蒙會促進皮下脂肪的發育,其功能包括供能,促進發育和性選擇。
皮下脂肪所以引人關注,因為它的堆積會造成肥胖,影響身材。肥胖在某些西方發達國家中占總人口三成以上,在我國也有增加的趨勢,需要警惕。
和其他特性一樣,皮下脂肪的厚度與基因有關,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關于肥胖基因的研究是生物學的熱門前沿,盡管只是冰山一隅,也給我們揭示出一些科學規律。在食物過足的情況下,確實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長胖。已經識別出的基因包括FTO,NPC1等等。(注意,這是一個未知大于已知的領域,其原因可能隨時都在被添加或改寫。)
人體的脂肪細胞數目相對穩定,因為脂肪細胞在一般情況下只增大體積,不顯著增加數目。但當體積增大到四倍左右的時候,脂肪細胞就會靠增加數目來增加脂肪總量了。所以減肥總是困難,xxx的辦法是小心不要長胖。主要分類皮下脂肪皮脂就是貯存于皮下的脂肪組織,人體的脂肪大約有2/3貯存在皮下組織。通過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斷人體的肥瘦情況,而且還可以用所測的皮脂厚度推測全身脂肪的數量,評價人身組成的比例。
測量部位
測定皮下脂肪通常采用皮脂厚度計來測量,測定部位選擇:
1. 上臂部——左上臂肩峰至橈骨頭連線之中點,即肱三頭肌肌腹部位;
2. 背部——左肩胛角下方;
3. 腹部——右腹部臍旁1厘米。
此外,有時還要測量頸部、胸部、大腿前后側和小腿腓腸肌部位。應當指出,用皮脂計所測的皮下脂肪厚度是皮膚和皮下脂肪組織雙倍的和。
厚度標準
皮下脂肪厚度有沒有標準呢?現在我國主要引用日本厚生省國民營養調查資料對日本兒童和成人肥瘦程度的評定標準作為參考。
我國男性成人的肱三頭肌皮膚皺壁厚度大于10.4mm,女性大于17.5mm屬于肥胖。
正常腹部男性的皮膚皺壁厚度為5~15mm,大于15mm為肥胖,小于5mm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膚皺壁厚度為12~20mm,大于20mm為肥胖,小于12mm為消瘦,尤其對40歲以上婦女測量此部位更有意義。
正常成人肩胛皮膚皺壁厚度的平均值為12.4mm,超過14mm就可診斷為肥胖。
當沒有卡尺時,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膚皺壁,再用尺子測量皺壁上下緣的厚度。數據雖不精確,卻也可了解大概情況。
散熱
皮下脂肪主要分為兩種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細胞(單泡脂肪細胞)和褐色脂肪細胞(多泡脂肪細胞)。
典型的白色脂肪細胞中含有一滴xxx的,由膜包裹的油滴,細胞質含量非常少,細胞核擠在一邊,呈扁平型。
褐色脂肪細胞含有許多小的油滴分散在細胞質內,細胞核呈圓形,因含有大量線粒體而呈現棕色。棕色脂肪細胞主要功能是大量產熱,在嬰兒期大量存在,保證嬰兒的供暖(所以嬰兒其實并不怎么怕冷,同樣條件下兒童比成人抗凍的多),成年過程中慢慢退化,變成類似白色脂肪細胞的組織。(成年冬眠動物中含量很大)。新近研究顯示成年人也有褐色脂肪細胞,主要存在于頸部等裸露在外的地方。顯微鏡下寒冷處理使其更加可見。
兩種細胞的來源不同,研究顯示棕色脂肪細胞和骨骼肌細胞由同一干細胞發育而來,其成熟細胞上也帶有相同的標記分子(Myf5),而白色脂肪細胞不帶有。在轉錄因子PRDM16存在的情況下,骨骼肌細胞可以轉為褐色脂肪細胞,缺少轉錄因子PRDM16的情況下褐色脂肪細胞可轉為骨骼肌細胞。說明褐色脂肪細胞更加類似于骨骼肌細胞。或許只有白色脂肪細胞才是人體真正用來貯存脂肪的細胞,而褐色脂肪細胞更加類似于利用能量的功能性細胞,肌肉細胞利用糖和脂肪產生能量運動,棕色脂肪細胞利用脂肪產生能量放熱。
對棕色脂肪細胞的研究這或許為治療肥胖多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法,也是近年研究的熱門。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