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細胞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白細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簡稱:WBC),舊稱白血球。血液中的一類細胞。根據白細胞的細胞質內有無特殊顆粒,可將其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前者常簡稱為粒細胞,根據其特殊顆粒的染色特性,又分為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也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血細胞中體積比較大、數量比較少。具有細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細菌、防御疾病。白細胞是人體與疾病斗爭的“衛士”。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如果體內的白細胞的數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體有了炎癥。


    詳細介紹

    白細胞白細胞

    白細胞是一個很大眾化的話題,因為到醫院看病經常會做化驗檢查,而最常做的是血常規檢查,血常規檢查中最多用途的就是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因此公眾有必要對其進行初步的了解,儲備相關的基礎知識。


    白細胞俗稱白血球,是人體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血細胞。白細胞在人體中擔負許多重任,它具有吞噬異物并產生抗體的作用,機體傷病的損傷治愈能力,抗御病原體入侵的能力,對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人身體有不適時,經常會通過白細胞數量的顯著變化而表現出來。因此到醫院看病很多情況下需要化驗血常規,現在醫院血常規化驗多采用儀器,常有20多項指標,在很多時候醫師往往首先關注的是白細胞(WBC)是否改變。白細胞是一種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細胞,因此了解其相關的知識非常重要。


    說到白細胞的變化首先是數量的變化。正常人白細胞總數在(4.0~10.0)×10^9/L。其實在這個數值上下0.5×10^9/L,也可考慮大致正常,因為這和人們的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成年男女一般都在這個范圍內,且性別之間沒有太大不同,但是兒童和嬰幼兒則完全不同。新生兒出生時白細胞數量可達到(15~20)×10^9/L,在隨后的一周中可降至15×10^9/L左右,在2歲以內可達到(10~12)×10^9/L,在5歲以下兒童也往往高于成人水平,平均值在8×10^9/L左右,以后隨著年齡的長大,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其實白細胞還可以細分為五種類型,使用儀器或人工方法對這五類細胞分別計數,被稱為白細胞分類計數。這五類白細胞中嗜中性粒細胞占50%~70%,淋巴細胞占20%~40%,單核細胞占3%~8%,嗜酸性粒細胞占1%~5%,嗜堿性粒細胞不超過1%。有關白細胞分類檢查的相關內容將在后續的文章中介紹。


    白細胞總數高于10.0×10^9/L通常被認為是異常,是被非常關注的問題,這種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們可以不必擔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暫時性升高,但是xxx不能忽視病理性增高。白細胞生理性增高往往有以下情況,如劇烈運動、體力勞動、冷熱水浴后、酷熱和嚴寒、紫外線照射、婦女月經期和排卵期、妊娠期(特別是妊娠20周后)、產后、吸煙者、情緒激動、刺激、兒童劇烈哭鬧等因素都可導致白細胞數量增高。此外在安靜和放松狀態下較低、活動和餐后適當增高、下午較上午偏高,一天之內的變化甚至可相差一倍,因此到醫院做血常規化驗應盡量保持在平靜狀態下,在相同的時間段內檢查,其結果才更具參考價值和可比性。


    白細胞病理性增高非常重要,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分析判斷。急性細菌性感染白細胞會迅速升高,而且和感染程度呈正比。例如患者常因感冒、發熱、咳嗽、疼痛等癥狀到醫院看病,醫生多通過白細胞數量的變化初步判斷是否因細菌性感染而造成以上的臨床癥狀。白細胞升高往往意味著患者癥狀因細菌性感染而導致各xxx和組織的急性或慢性的感染、炎癥、組織損傷等情況,因為白細胞是一類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可以看作是人體防御系統的重要防線,當發生感染時,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嗜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會迅速出現(表現為白細胞數量的增多),吞噬入侵人體的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而且這種細菌性感染程度往往與白細胞數量升高成正比。而白細胞不升高往往被看作是病毒入侵導致的感染,白細胞升高呈幅度較小、緩慢的狀態。此外各種組織損傷、外傷、手術后、急性失血、中毒、惡性腫瘤、急性中毒等白細胞也會有明顯升高,但這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和其他檢查手段進行判斷和分析。


    白細胞升高最嚴重的問題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也就是白血病,其白細胞常會明顯升高,其升高幅度可以是正常人的數倍或數十倍以上。此類患者不僅白細胞數量出現明顯改變,更重要的是其質量發生重要變化,大量幼稚細胞出現在外周血液中。白血病有許多類型,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此時不僅僅要看白細胞數量,還需要做血涂片甚至骨髓穿刺檢查、流式細胞分析和分子生物學檢查才能確認。


    當白細胞數量低于4×10^9/L時被稱為白細胞減少,但其臨界值往往設定為(2.5~4)×10^9/L,也就是說低于2.5時肯定考慮為異常。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長期接觸放射線、各種理化因素導致的中毒、腫瘤的化療和放療、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功能障礙等都會導致白細胞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當然這些疾病的診斷還要依靠其他的檢查手段才能確定。應該注意的是,當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特別是中性粒細胞低于1.0×10^9/L時,非常容易發生感染、反復感染,且疾病治愈較為緩慢,甚至可以引發敗血癥,此時一定要引起患者本人和臨床醫師的高度重視。


    種類劃分

    白細胞白細胞

    血液中的白細胞有五種,按照體積從小到大是:淋巴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的血細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

    顆粒白細胞

    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活動的能力,是機體對抗入侵病菌,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的最重要的防衛系統。當中性粒細胞數顯著減少時,機體發生感染的機會明顯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趨化性,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減輕其對機體的損害,并能對抗組織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堿性粒細胞中有嗜堿性顆粒,內含組織胺、肝素與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在抗原-抗體反應時釋放出來。


    在人體的正常糞便中偶爾能見到少許白細胞,所以糞便檢查中白細胞的多少可以作為腸道是否有炎癥的一種依據,


    無顆粒白細胞

    無顆粒白細胞無細胞質顆粒,但有圓形細胞核,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是血液中*的血細胞。目前認為它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具有明顯的變形運動,能吞噬、清除受傷、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單核細胞還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后將所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轉交給淋巴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單核細胞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淋巴細胞則為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的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反應而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反應。


    成年人白細胞數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單位,其中中性粒細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細胞占0.005~0.05,嗜堿性粒細胞占0.005~0.01,單核細胞占0.03~0.08,淋巴細胞占0.20~0.40。幼兒血液中白細胞數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狀態(如妊娠期)會引起白細胞數量的變化。有炎癥時,血中的白細胞數明顯增加。各類白細胞的防御保護作用各不相同。


    減少癥狀

    介紹

    白細胞是一類有核的血細胞。正常人的血細胞數目是4000-10000/μL( 微升),每日不同的時間和機體不同的功能狀態下,白細胞在血液中的數目是有較大范圍變化的。當每微升超過10000個時,稱為 白細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個時,則稱為 白細胞減少。機體有炎癥(即發炎)時會出現白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可有遺傳性、家族性、獲得性等。其中獲得性占多數。藥物、 放射線、感染、毒素等均可使 粒細胞減少,藥物引起者最常見。避免用藥是要避免因為藥而產生的白細胞減少。


    白細胞減少癥,是指周圍白細胞計數持續下降所引起的一組癥狀。典型表現為頭暈、乏力,肢體酸軟,食欲減退,精神萎靡、低熱,屬祖國醫學“虛勞”范疇。中醫治療白細胞減少癥采用益氣養血,補腎益精,健脾養胃諸法。


    一般白細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傷寒等、也有因為藥物引起的。如系藥物等引起的粒細胞減少,應立即停藥,適當應用生白藥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鋰、茜草雙酯、多抗甲素等。停止接觸放射線或其他化學毒物。由脾功能亢進引起的,易發生反復,嚴重感染,可做脾切除術。


    減少緣由

    白細胞具有重要防衛功能的,如中性粒細胞,約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在身體某一部位有炎癥,尤其是化膿性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的百分率會升高。而如果白細胞計數持續低于4000/立方毫米,紅細胞血小板計數都正常的,則稱為白細胞減少癥。


    專家根據臨床經驗以及實驗研究把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原因分為以下幾類:

    1. 感染細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布魯氏桿菌病、粟粒性結核、嚴重的敗血癥等。

    2. 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病毒性肝炎等。此時應該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同時也可以服用增加白細胞的藥物。

    3. 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

    4. 立克次體感染如斑疹傷寒等。

    5. 另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肝炎引起的肝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的話就會使凝血能力不足,凝血因子減少,同時也能抑制骨髓的造血,使血清的白細胞及血小板都減少,這也是白細胞減少的原因之一。


    如何預防

    1. 對密切接觸放射線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應作定期檢查。

    2. 對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細胞減少的藥物的患者,要嚴密隨訪。

    3. 慢性白細胞減少患者,若長期隨訪血象穩定,可不必服藥。對白細胞數較低而有癥狀者可選用利血生、沙肝醇、維生素B4等藥物中的1-2種。

    4. 對起病急驟的粒細胞減少癥或缺乏癥,應送血液科搶救。


    如何治療

    1.首先應仔細查找引起粒細胞減少的原因,根據病因選擇相應的治療措施。如因藥物引起者,應立即停藥。

    2.促白細胞生成藥物臨床應用種類較多,但療效均難以確定。如維生素B6、利血生可用于各種粒細胞減少癥,對由于維生素B4、鯊肝醇、肌苷、脫氧核苷酸、康力龍等對抗癌藥、放療或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細胞減少有較好療效。在病因治療同時,對上述藥物可選擇其中1-2種,服用4-6周,觀察是否有使白細胞回升效果,切勿認為藥物越多越好,而同時使用數種藥物。

    3.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促進骨髓釋放細胞進入外周血循環,當粒細胞減少是因為免疫因素引起,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所致時,有較好且持久的療效。


    患者忌食

    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多屬中醫虛證或虛勞范疇,故當忌食下列食品

    1. 子:大涼之果,極易損傷脾胃陽氣,凡白細胞減少者,慎勿服之。

    2. 荸薺:性寒,破積耗氣之品,體弱之人白細胞減少者,忌食之。白細胞減少的虛勞之人,切勿多食。

    3. 檳榔:為破氣傷正之果。體質虛弱的白細胞減少者,切勿服食。

    4. 薄荷:辛涼之品,疏風散熱,只瀉不補。故凡虛弱之病,包括白細胞減少癥者,皆當忌食。

    5. 芥菜:又稱雪里蕻,民間多視之為發物,有耗氣傷正之弊故體弱者白細胞減少之人,不宜多食。

    此外,白細胞減少癥者還應忌食生蘿卜、蘿卜纓、地骷髏、苦瓜、金等耗氣傷正之品;也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蓽澄茄等辛辣溫燥傷陰的刺激性食物;還忌食生瓜、茼蒿(蓬蒿)、香蕉、螃蟹、蚌肉、田螺等寒涼損陽、生冷傷脾食品。


    臨床意義

    人體內白細胞總數和種類白細胞的百分比是相對穩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時白細胞為止5000~10000個。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為:中性粒細胞50~70%;嗜酸性粒細胞1~4%;嗜堿性粒細胞0~1%;淋巴細胞20~40%;單核細胞為1~7%。機體發生炎癥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細胞總數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發生變化,因此檢查白細胞總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成為輔助診斷的一種重要方法。


    糞便中的白細胞當腸道有炎癥時增多其數量多少與炎癥輕重及部位有關。小腸炎癥時白細胞數量不多,均勻混合于糞便內且因細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認。結腸炎癥如菌痢時,白細胞大量出現,甚至滿視野,并可見到退化的白細胞,還可見到邊緣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膿細胞。過敏性腸炎、腸道寄生蟲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鉤蟲病)時糞便中有時還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結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


    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發現,白細胞與腦血管病的發生和預后有關。文獻報道,對10000余人兩年的觀察研究表明,白細胞增高是腦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細胞增高的相關性*,尤其小于65歲組最明顯。血中白細胞數越高,發生腦梗死的危險性越大。梗死組織周圍有白細胞浸潤,且梗死灶周圍的毛細血管存在白細胞聚集現象。對腦血管病患者白細胞的流變性研究,亦發現白細胞在腦血管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443/

    (17)
    詞條目錄
    1. 詳細介紹
    2. 種類劃分
    3. 顆粒白細胞
    4. 無顆粒白細胞
    5. 減少癥狀
    6. 介紹
    7. 減少緣由
    8. 如何預防
    9. 如何治療
    10. 患者忌食
    11. 臨床意義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