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編輯USB(USB)是一種用于連接計算機與外部設備的位串行數據傳輸系統。 配備 USB 的設備或存儲介質,例如 USB 記憶棒,可以在運行期間相互連接(熱插拔),并且可以自動識別連接的設備及其屬性。 在 USB 推出之前,有多種不同的接口類型和各種各樣的連接器,用于將附件和xxx設備連接到家用和個人計算機。 幾乎所有這些接口變體都已被 USB 取代,這為用戶簡化了操作,但大量不同的 USB 插頭和插座已將其納入考慮范圍。 USB 于 1996 年作為 USB 1.0 推出,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為 12 Mbit/s。 2000 年,指定了 USB 2.0 版本,速度為 480 Mbit/s,它仍然是當今最廣泛使用的版本。 隨著 2014 年推出的 USB 3.1 Gen 2 標準,SuperSpeed+ 的xxx總數據傳輸速率為 10 Gbps。 2017 年,USB 3.2 被指定傳輸速率高達 20 Gbit/s。 盡管在 USB 名稱中使用了術語“總線”,但 USB 使用以根集線器為根的樹形拓撲。
概覽
編輯USB 以串行方式傳輸數據,即各個位一個接一個地傳輸。傳輸通過一對對稱的線進行差分傳輸:如果xxx條線為高電平,則第二條線為低電平,反之亦然。 信號接收器評估終端電阻上的差分電壓。 兩個邏輯狀態 0 或 1 來自它們的符號。 由于差分工藝和雙絞線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電輻射干擾。 這提高了傳輸安全性并抑制了共模干擾。 數據通過同一對電線以高達 480 MBit/s 的數據傳輸速率雙向傳輸(從和到xxx設備); 只有 USB 3.0 引入的更快模式需要額外的線對。 兩條額外的電線為連接的設備提供能量。 通過在一根電纜中僅使用四根電線(最高可達 480 MBit/s),與并行接口相比,它可以做得更薄且制造成本更低。 與 IEEE 1284(“Centronics”)等位并行連接相比,可以用相對較少的努力實現高數據傳輸速率,因為不必同時傳輸具有相同電氣特性的多個信號。
提供一系列不同的傳輸速度。 根據應用產生的要求,xxx數據傳輸速率可以在 1.5 Mbit/s 和近 40 Gbit/s 之間(參見數據速率部分)。 xxx數據傳輸速率的選擇會影響各種參數,例如實施工作、電纜材料的選擇、連接器類型或使用的信號電壓。
電氣連接為直接連接(點對點連接); USB只是成為物理層面之上的總線系統。 總線規范提供了一個中央主機控制器(主控制器)來協調連接的xxx設備(所謂的從客戶端)。 理論上,最多可以連接 127 臺不同的設備。 一個 USB 端口一次只能連接一個 USB 設備。 如果要將多個設備連接到主機,則分配器(集線器)必須確保它們的耦合。 集線器創建的樹結構都以主機控制器結尾。
USB的應用領域
編輯USB 適用于許多設備,如大容量存儲設備(如硬盤驅動器、軟盤、DVD 驅動器)、打印機、掃描儀、網絡攝像頭、鼠標、鍵盤、有源揚聲器,以及加密狗甚至圖形卡和顯示器。 USB 可以為鼠標、電話、鍵盤等低功耗設備供電,也可以為 CIS 掃描儀或一些 2.5 英寸硬盤和外部聲卡供電。
今天,可以通過 USB 連接多種設備類型,而在引入 USB 之前,這些設備是通過大量不同的接口類型連接的。 被替換的舊類型包括串行(RS-232、鍵盤和鼠標的 PS/2 接口、Apple Desktop Bus)、并行(Centronics 接口)和模擬(游戲端口)接口。 一些舊接口在一些電腦主板和筆記本電腦上仍然可用,即使相應的設備已經不再市售。 但是,許多地方仍然可以使用具有串行 56k 調制解調器或并行打印機等連接的舊設備。 在工業領域,RS-232 仍然經常通過舊 PC 或使用適配卡是因為相應的 USB 適配器不具備實時能力,而且這種環境下的xxx設備要耐用得多。 與此同時,USB 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外部 SCSI 接口。
與以前的解決方案相比,USB 提供了明顯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 但是,數據以數據包的形式傳輸。 因此,它不太適合某些對時間要求嚴格的應用程序 - 例如,數據包僅包含幾個字節會降低傳輸速率,或者如果收集字節來填充數據包會延遲傳輸。
自從引入 USB 2.0 規范以來,已經可以實現相對較高的數據傳輸速率。 這使得 USB 適合連接其他類型的設備,例如硬盤驅動器、電視接口和相機。 在外部大容量存儲解決方案方面,USB 與 FireWire 和 eSATA 競爭,并且幾乎完全取代了它們,至少在家庭中是這樣。
雙因素身份驗證的通用附加因素還可以通過 USB 與操作系統或 Web 瀏覽器通信,例如用于開放 U2F 標準的安全令牌。
歷史與發展
編輯USB 1.0
通用串行總線 (USB 1.0) 由康柏、DEC、英特爾、IBM、微軟、NEC 和北電公司組成的聯盟開發,并于 1996 年推出。 英特爾 Ajay Bhatt 領導的開發團隊做出了重要貢獻。 USB 取代了許多以前的 PC 接口,并標準化了鍵盤和xxx設備的連接。
為 Pentium Pro 開發并與 Pentium II 一起使用的 440FX 是 1996 年首批支持 USB 協議的芯片組之一,盡管在 ATX 主板推出之前幾乎沒有宣傳過。 原因之一是 Windows 95 和 Windows NT 4.0 操作系統提供的 USB 支持較低。 一開始也缺少USB設備。
USB 1.1
USB 1.1 規范在 1998 年糾正了 1.0 規范中的錯誤和歧義,并添加了中斷輸出傳輸。 USB 1.x 不是 Apple 的 FireWire 標準 (IEEE 1394) 的競爭對手,該標準從 1995 年開始傳輸 400 Mbit/s,并在 2003 年加速到 800 Mbit/s。 盡管如此,Apple在1998年發布的iMac G3中使用了USB 1.1版本中的接口,從而取代了ADB。
USB 2.0
USB 2.0 于 2000 年指定。 這使得 480 Mbit/s 的數據速率成為可能。 這些使用的產品包括 2002 年的硬盤驅動器和視頻設備。
USB 3.0
USB 3.0 SuperSpeed 規范于 2008 年發布。 這里傳輸5 Gbit/s。 這是使用的線路代碼 8b10b 的數據速率,其中 8 個用戶數據位被編碼在 10 個信道位中用于傳輸。 這導致xxx總數據傳輸速率為 4 Gbit/s。 可能的凈數據速率略低于總數據速率。 為此,引入了新的插頭、電纜和插座,其中一些與舊的兼容。
從 2011 年 7 月開始,AMD 將 USB 3.0 集成到 A75 芯片組中,這意味著主板上不需要額外的芯片。 額外的芯片增加了主板制造商的成本和工作量,因此集成到芯片組中對 USB 3.0 的普及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大約一年后,英特爾也將 USB 3.0 集成到 7 系列芯片組中。
USB 3.1
與 USB 3.0 相比,2013 年 7 月通過的 USB 3.1 Superspeed 規范將傳輸速度提高了一倍,達到 10 Gbit/s。 使用 128b132b 的更高效的線路代碼在算術上啟用了 1.2 GB/s。 這導致了重命名。 USB 3.0 規范合并到 USB 3.1 規范中,現在稱為 USB 3.1 Gen 1。
更快的 SuperSpeed+ 標準也稱為 USB 3.1 Gen 2。
USB 3.2
USB 3.2 通過電纜兩端的 USB-C 連接器將數據速率提高一倍,最高可達 20 Gbit/s。 并聯使用完全有線的 USB-C 電纜中的第二對電線。
命名上區分 USB 3.2 Gen 1 或 SuperSpeed USB(5 Gbit/s)、USB 3.2 Gen 2 或 SuperSpeed USB 10 Gbps(10 Gbit/s)和 USB 3.2 Gen 2×2 或 SuperSpeed USB 20 Gbps(20 Gbit/秒)。 在 5 Gbps 和 10 Gbps 的速度下,這只是一個新命名; 從技術上講,與 USB 3.1 使用的協議沒有區別。
USB4
USB4 規范于 2019 年發布。 USB4 是 USB 3.2 和 Thunderbolt 3 的聯合繼承者。Thunderbolt 規范已于 2019 年初移交給 USB-IF。 這現在支持樹狀分支結構(集線器拓撲),就像使用集線器的 USB 一樣。 USB-C 端口也已成為強制性要求。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