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欄
編輯中文名 原生地概念及其理論 | 作者 ?蔡斌、付雅莉 |
首次發表日期 2015年10月20日 | 登記號:國作登字-2020-A-01024429 |
原生地與環境
編輯從自然環境的范疇來看,原生地是能夠孕育生命的場所,是日光、大氣、水、土等元素極為精巧而微妙的組合,是探尋自然界和生命奧秘的最佳樣本,是最為寶貴的自然和環境資源。然而同所有寶貴的事物一樣,原生地又顯得十分脆弱,環境污染、水土流失、溫室效應、過度開發等,任何一些細微的變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從而導致原生環境遭到破壞。
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過度擴張,自然資源受到嚴重侵害,亂采濫發,大量野生物種處于滅絕和消逝的邊緣,自然環境所處的狀況異常嚴峻。縱觀當下,人類對環境卻缺乏有效的保護,原生地資源正處于加速消失的境地,而已經消失的原生地,很難在自然界中再度恢復,這將造成環境和生態難以估量的損失,如今,對現有幸存的原生地資源加以保護,勢在必行,這是一項同時間賽跑的緊迫任務。
原生地與物種
編輯從物種的角度來看,原生地是物種的發源地,是生物多樣性的源頭,同時也是諸多物種生存繁衍的棲息地。一些對環境較為敏感的物種,一旦離開原生地就會死亡。原生地的消失,對物種而言無異于滅頂之災。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研究報告的說法,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動物數量已減少31%,活珊瑚減少38%,各種紅樹科植物和海草減少19%。21%的已知哺乳動物、30%的兩棲動物、12%的鳥類和70%的植物都面臨消失的威脅。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數字仍在持續增長,據可靠的數據說明,每天約有100多種生物在地球上滅絕,很多生物在沒有被人類認識前就消亡了。
隨著自然保護實踐的深入,人們也逐步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單一物種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界中各個物種之間、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都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僅僅著眼于對物種本身進行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物種的野生種群和其原生地的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全方位的有效保護。
原生地與人類
編輯從環境的角度而言,人的健康源于自然生態的安全,從物種的角度而言,人類與原生地的關系同其他物種并無二致。而作為發展程度較高的生命形態,人類與原生地的關系又有著超越物質的層面,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愿景和目標。而到底什么樣的狀態才稱得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何種程度的保護和開發才能支撐人類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難以準確描述和解答的難題。
原生地概念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環境與發展、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如何更好相處這個難題。從自然演化孕育生命的進程來看,原生地就是從無機世界向有機世界轉變的臨界狀態,是生命與環境相聯結的初始起點,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最佳范本,是人與自然永續發展的完美型態。在人類發展日益偏離甚至背離自然規律的今天,原生地作為一個人文與自然最佳關系狀態,就是一個極好的參照系,讓我們能夠對照反思,反本溯源,重回正軌。
保護原生地,就是要保護好自然界中諸多生命物種賴以生存的良好環境,從而為環境保留一份鮮活的樣本,為文明保留一份物質和精神的歸屬,為人類提供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生息與共的生存態度和生活方式。綜而言之,保護原生地,是集保護環境、保護物種、保護生態、保護人類多重使命于一體的長期事業。
內容由馳恩橙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7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