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歷史
歷史一
香檳是法國歷史上的一個省份,那里盛產葡萄,但出產的葡萄酒品質卻比較一般。在17世紀后半葉,香檳地區上維萊修道院有一位擔任管家的修道土,名叫D·P·佩里農,他具有豐富的化學、物理知識,還是個天才的品酒師。為了釀造出優質的葡萄酒,他打破了傳統的釀造工藝,憑著自己超人的味覺,對多種葡萄酒進行混合和稀釋,然后裝入瓶中進行二次發酵。1687年秋天,佩里農把配好的酒裝瓶,塞上軟木塞密封,然后放入酒窯。經過一冬的發酵,到第二年春天,酒液內產生和積畜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當佩里農拿起酒瓶搖動時,二氧化碳從酒液中迅速釋放,巨大的壓力將瓶塞砰然沖開,乳白色的泡沫洶涌而出,酒香四溢,品嘗者無不交品稱贊。后來這種新型的發泡葡萄酒便以產地香檳命名了。
佩里農在研制和釀造香檳酒時也遇到過許多麻煩。其中最令他頭痛的是在二次發酵時,由于大量產生二氧化碳,致使瓶內壓力過大而發生酒瓶爆裂。在一段時間內,炸瓶率高達50%,經過改進使情況有所好轉,但即使在技術相當進步的今天,香檳酒廠仍然有3%的炸瓶損耗。
歷史二
香檳酒起源于法國,因地方而得名。香檳(Champagne)原是法國巴黎東北部的一個省名。相傳在1760年,香檳省的郝特威爾修道院的修士柏里容,把葡萄酒加上糖,裝在玻璃瓶內,牢牢地塞上木塞,保存起來。幾個月后,他想起他保存的葡萄酒,打開木塞時,瓶中的葡萄酒充滿了二氧化碳氣味,香氣撲鼻,與當初保存的葡萄酒有很大不同。最早的香檳酒就這樣誕生了。柏里容修士在酒瓶中加糖保存葡萄酒的奧妙,就是那葡萄酒在酒瓶中進行了二次發酵。香檳酒實際上是經過兩次發酵的葡萄酒。對于釀造優質香檳酒來說,第二次發酵至關重要。為了釀造質量優異的香檳酒,在香檳酒的家鄉法國,至今仍在使用傳統的瓶式發酵法,他們叫做“香巴尼方法”,就是一瓶一瓶地單獨發酵。把在低溫條件下儲存兩年多的“基礎酒”中加入砂糖溶液和人工酵母,然后將酒、糖、酵母的混合原料一瓶瓶地裝入香檳酒瓶中。封好口的香檳酒瓶被放入地窖里,頭尾相間,水平放置。窖內保持恒溫12至14攝氏度,進行緩慢低溫發酵。經過80天左右,瓶內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每平方厘米有六個大氣壓力。香檳酒的發泡過程完成了。發酵好的香檳酒還要在貯藏室里貯存二年乃至更長時間,讓瓶內的二氧化碳慢慢地、完全地溶解在酒中。完全發酵好的香檳酒又被移置于地面特制的木架上,木架成60度斜角,瓶底朝上,瓶口向下斜放,每天轉瓶、嗑瓶一次,連續進行一個月以上,以使瓶內的沉淀物緩緩聚集于瓶塞處。然后將沉淀好的酒瓶放入水溫為攝氏五度的冷水槽內降溫,如此這般,一瓶優質香檳酒歷時四到五年才能釀就。
優質香檳的條件
凡質量優良的香檳酒,應當具備四個條件:
xxx,色澤明麗。白香檳酒應為淡黃色或禾桿黃色;紅香檳酒應為紫紅、深紅、寶石紅或棕紅色;桃紅香檳酒應為桃紅色或淺玫瑰紅色。不論何種顏色的香檳酒,都應澄清透明,不能有可見的懸浮物。
第二,啟塞時響聲清脆、悅耳。
第三,酒倒入杯中后應有潔白的泡沫,而且泡沫不斷地從杯底向上翻涌,可持續幾十分鐘不止。有葡萄酒業的行話說,叫做“起泡持久”。
第四,具有醇正清雅、優美和諧的果香,并具有清新、愉快、爽怡的口感。
有人說,所有酒類中xxx的酒是葡萄酒,葡萄酒中最xxx的是干白葡萄酒。而對干白葡萄酒進一步優化,才產生香檳酒。所以,香檳酒在葡萄酒中又是xxx的,這話很有道理。
大概正因為如此,人們給香檳酒一個高貴的美稱:“酒中皇后”。
正因為香檳酒的高貴,也為了保持它的質量不受外界溫度的影響,在國外的有些超級市場上,出售香檳的柜臺只擺空酒瓶子,顧客按酒瓶樣品點酒。而真的香檳酒是儲藏在后面的酒庫中的,服務小姐隨時到酒庫中提取。
分類
一:依顏色分為:粉紅香檳和一般的白色香檳
二:依口味甜度分為:
1。最不甜的,含糖量2%以下
2。較不甜的,含糖量1.5%----2.5%
3。較甜的,含糖量2%----4%
4。很甜的,含糖量4%----6%
5。最甜的,含糖量6%以上
粉絲名稱
香檳在2010年8月作為Y.B組合成員小布的粉絲名稱
年份目錄
悠悠一世紀,沙龍香檳僅出品三十七載。
1905 1909 1911 1914 1921 1925 1928 1934 1937 1942 1943 1946 1947 1948 1949 1951 1953 1955 1956 1959 1961 1964 1966 1969 1971 1973 1976 1979 1982 1983 1985 1988 1990 1995 1996 1997
仍在沙龍窖中靜靜陳釀的是:1997與1999年份,之后是新千年里的2002與2004年份。
1905
5月間幾番霜凍。6、7月又冰雹肆虐。葡萄藤的花期長勢總算令人欣慰。9月最后10天,迎來了收獲。
1909
寒冬里嚴重的霜凍,于初春又現,斷斷續續直至5月中旬。葡萄藤花期甚早,長勢喜人。9月26日,收獲開始;采收期內,雨日較多。
1911
花期甚早,葡萄生長期長(品質果真不負眾望)。夏季干旱。采收期在9月10日至12日,期間天氣極佳。完美的成熟度,卓越的品質。
1914
花期拖沓。7月初霉菌盛行,幸而未造成太大損害。9月28日,收獲開始,采收期間,天氣完美。品質優異。
1921
4月15、16日,一場災難性的嚴霜降臨:15日夜,氣溫跌至-7°C,16日更低至-9°C,而此前數日(4月11至14日)的氣溫還在24°C至28°C之間!嚴霜造成的巨大損失堪比災難性的1873年,預計有80%的收成毀于一旦。幸運的是,災難過后天氣好轉,幸存的葡萄藤長勢甚好。花期進展完美,采收很快完成。品質出眾。
1925
白丘與漢斯山區的葡萄園遭受冰雹打擊,損失嚴重。葡萄藤在開花期間不斷受到夜間寒冷天氣的影響。
采收持續了一個多月。眾所公認,這一年的葡萄品質相當不錯。
1928
5月普降霜凍,白丘的葡萄園受害尤深。冰雹襲擊了眾多葡萄園,造成部分損失。花期雖有些拖沓,但狀況基本正常。9月28日采收開始時,艷陽高照,采收結束,則在雨天。葡萄狀態優良,品質出眾。
1934
五月霜凍,幸好損失不大,僅為預計收成的6%左右。開花甚快,長勢喜人。葡萄遭霉菌、蟲害影響甚微。
1937
9月21日,天氣溫暖干燥,采收就在這一天迅速完成,但葡萄篩選工作甚為繁重。總體上,葡萄品質優良。
1942
5月4日、5日,霜凍來襲,損失主要集中在馬恩河谷的葡萄園。開花期的氣候堪稱完美。品質優良。
1943
葡萄藤開花期間,氣溫較低,時有陣雨。9月15日,收獲開始,葡萄狀況非常健康,品質優異。
1946
萌芽甚早,枝芽生長較快,但開花卻異常緩慢。9月底采收開始,而在此前數日,天氣剛剛好轉。
收成尚為滿意,品質中等。
1947
花勢迅猛,6月10日即已開遍。9月5日,采收開始,這是1893年以來采收最早的一年。收獲過程堪稱完美。品質優良。
1948
5月、7月和8月里都有冰雹。葡萄藤在花期遭受不利天氣影響。8月底9月初,灰霉病來襲,但隨著天氣好轉,灰霉病終結。9月20日收獲開始,葡萄外觀健康,但實際仍受到霉菌影響。
1949
因天氣寒冷,花期延綿逾三周。采收始于9月19日,并迅速完成。采摘過程中突遭霉菌,幸而損失較小。
1951
災難性的霜凍使四分之三的葡萄園受到嚴重影響,預計總產量損失了至少70%。葡萄藤萌芽甚早,霜凍后,大部分地區各葡萄品種都呈現較一致的復蘇開花態勢。花期內始終有寒潮干擾。采收較晚(10月1日方才開始),期間天氣優良,雖冷但干燥。葡萄總體健康,品質中等。
1953
5月霜凍雖影響到較大面積的葡萄園,但并不嚴重。盡管花期起步優良,但進程卻比預期來的慢。收獲始于9月15日,期間天氣溫和,葡萄非常健康。因收獲前數日連降大雨,葡萄迅速飽滿起來。品質優秀。
1955
5月,霜凍遍布整個香檳區,馬恩河谷受災面積達1500公頃,其中約400至500公頃葡萄園遭到毀滅性打擊。花期起步緩慢,隨后才加速,并在數日間完成。坐果狀況完美。10月初,大部分產區開始收獲,葡萄非常健康,品質優良。
1956
冬季霜凍嚴重損害了一些地區的葡萄藤。采收開始于10月8日,進展迅速而高效,但葡萄篩選工作較為繁重。品質中等。
1959
花期起步雖緩,后程卻節奏加快,坐果也很迅速。9月10日,采收開始,由于整個夏季天氣條件都非常理想,葡萄成熟度極佳。品質優秀。
1961
花期雖起步遲緩,但從盛開至花謝,進程迅速。9月20日,采收開始,期間天氣適宜,葡萄健康狀態良好。品質優良。
1964
花期從開始到盛放進展迅速,但此后進程因遇寒冷天氣而延遲,好在結尾順利。9月16日,采收開始,頭兩天雨水連綿,好在天氣隨后好轉:陽光明媚,氣溫較高。采收期間,氣溫持續上升,但葡萄酸度并未明顯下降。品質優異。
1966
花期進展順利。5到8月間的風暴,使香檳區約200公頃的葡萄園絕收。9月26日,采收開始,天氣良好,白葡萄健康狀況堪稱完美,品質優良。
1969
夏季風暴猛烈又頻繁,冰雹給一些葡萄園造成了大面積的損失--近900公頃的葡萄園絕收。10月1日,陽光明媚,天氣干燥,采收開始,前后持續15天。收獲的葡萄較以往兩年更為健康。品質優秀。
1971
春季,葡萄藤長勢迅猛,但4月27至29日的霜凍,影響了1000公頃的葡萄園。而破壞性天氣還遠未結束:單是5月27日一天的冰雹就摧毀了650公頃的葡萄園。6月持續陰冷,花期因遭惡劣天氣而從6月一直延續到7月初。7月天氣總體優良,但7月27日至8月18日的冰雹與大風天氣又完全摧毀了2650公頃的葡萄園。葡萄園水土流失較為嚴重。9月18日,采收開始。葡萄品質優良。
1973
5月3日的冰雹對梅尼爾(Le Mesnil)村中地勢較高的葡萄園造成了損害。開花期,天氣極佳。夏季雖偶有風暴,但總的來說,非常干燥。9月28日,采收開始。這個年成,品質優良。
1976
萌芽期為4月6日至21日,因葡萄園風土及葡萄品種而異。葡萄藤生長迅速,枝繁葉茂。開花期大致在6月10至15日之間,較往年為早。夏季酷熱少雨,土壤異常干燥,大量葡萄園遭受干旱影響。早在8月初,葡萄就開始成熟;葡萄成熟期提前,令大多數尚在休假中的葡萄農驚訝不已,不得不匆匆返回,準備收獲。這年的葡萄特別早熟:從開花到采收,僅用84天。葡萄品質優良,酸度較低。葡萄成熟度極佳、果汁發酵所得酒精度較高而酸度較低,這些特質使76年份的基酒個性鮮明,結構獨特:濃郁、醇厚而柔媚。
1979
萌芽較晚。霞多麗整體長勢優良,開花迅速。不同風土條件的葡萄園,采收開始日期略有先后:最早的從10月3日開始采收,最晚的10月8日才開始。各品種葡萄的總體質量都很出色:天然果糖可轉化酒精度超過9度,酸度則接近9°。1979年份的基酒以純凈感著稱,其中霞多麗基酒的芳香尤為動人。
1982
葡萄藤的生長起步雖晚,但遇極佳天氣,故進展順利。所有葡萄品種皆長勢喜人。雖然很多葡萄藤連續兩年未曾結果,但這一年的果實終于展現出完美的品質。9月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度極佳。對于不同品種、不同位置的葡萄園,開始采收的日期略有先后:有的早在9月17日就開始采收,有的則從9月20日才開始。霞多麗基酒非常和諧,極為精致優雅。
1983
是年春季天氣很差,但葡萄藤因生長期推遲而未遭劫難。采收期為9月26日至10月3日,不同品種的葡萄,采收期略有先后。每公頃平均產量為15,012公斤。天然果糖可轉化酒精度達到9度,總酸度達8.5°。霞多麗基酒口感精妙,令人驚喜,還帶有較為圓潤的特色。
1985
1月的霜凍極其嚴重,零下25°C酷寒竟持續數日。很多葡萄藤凍傷而難以復蘇,有數百公頃的葡萄園不得不被連根拔除。4月底的霜凍又使部分葡萄園“雪上加霜”。幸運的是,7月里總算盼到了幾個好天氣。每串葡萄的果實數雖不多,但因果實體量較大,單串份量普遍不低。采收自9月30日持續到10月11日,果實狀況非常理想。1985年份葡萄汁成分與1975年份相類似,堪稱經典年份。
1988
上一年是溫和多雨,而88年的天氣則時而干燥時而潮濕,直至葡萄成熟。降水量正常而氣壓則較高,適宜葡萄生長。采收期間,雖偶有陣雨,但天氣狀況總體優良。88年葡萄生長期雖波瀾不驚,甚至常被形容為“平庸”或“一般”,但釀出的基酒卻風味濃郁、個性鮮明,令人驚喜。事實證明,1988年份非同尋常,堪稱優雅與強勁的完美融合。
1990
溫和、濕潤的冬季過后,春霜、春旱接踵而至,光照特別充足。因冬季溫和,葡萄藤萌芽偏早,香檳人都深憂春霜之害,果然,在4月5日和4月19日,霜凍肆虐:約12,000公頃葡萄園(占總種植面積45%之多)遭受嚴重影響。但遭凍的葡萄藤再次展現出驚人的頑強,基芽奇跡般存活下來,著實令人嘆服。7月初仍有破壞性天氣,隨后,天氣轉熱,氣溫與降水回歸正常水平,但氣壓異常。霞多麗采收于9月11至15日。葡萄成熟度極為均衡,總體糖度/酸度比率近乎完美。品質卓越!
1995
溫和、多雨的冬季過后,4月前兩周氣溫較高。4月天溫差強烈,5、6月亦然。夏季氣候適宜,葡萄藤開花迅速。采收自9月18日始,延續至10月3日。霞多麗基酒強勁濃郁,活力十足,其中柑橘、白色水果及熱帶水果的香氣尤為突出。
1996
冬季干燥而陰冷,還好霜凍極少;4月中旬,氣溫驟升,葡萄藤開始萌芽。5月天氣又轉冷,雖無雨,氣溫卻極低。6月初,陽光明媚,氣溫較高。夏季天氣反復無常:8月底,時而酷熱難擋,時而降雨綿綿。采收始于9月16日,并延續至10月1日。96年份的葡萄汁成分極為出眾――從過往年份中難以找到堪與96年份相匹敵的指標水平!其葡萄糖分之高,總酸之強,無出其右者――這使96年份香檳具備了長期窖藏價值。
1997
冬春兩季,天氣時而嚴寒,時而溫和。6月11日,梅尼爾(Le Mesnil)的葡萄藤開始綻放芳華。
夏季酷熱又干燥,非常有利于葡萄成熟。9月22日,收獲開始:白天采收時,天氣仍酷熱似暑;而夜晚卻極為涼爽,使葡萄保有優良的酸度。
香檳與各種美食搭配技巧
有人說,端起一杯香檳,就能感受成為百萬富翁的幸福,配上合適的佳肴,幸福感指數則可以直接升級到億
萬富翁的行列。正在成長的香檳派們,想不想感受下成為億萬富翁幸福呢?香檳美酒已經開啟,趕快看看如何給它配餐吧。
香檳配餐技巧
一般而言,不同葡萄釀制的香檳,所搭配的菜肴也不盡相同。全部采用霞多麗葡萄釀制的香檳,酸度高,果香重,清新爽口,最適合當餐前的開胃酒。如果采用較大比例的紅葡萄釀制的香檳,口感比較強勁,香味較豐富,除了海鮮菜肴之外,搭配禽類或小牛肉的菜肴也很適合。珍貴的粉紅香檳雖然也是很好的開胃酒,但常被用來搭配肉類料理。成熟且比較濃厚的粉紅香檳,甚至可以用來搭配那些本來只有濃重強勁的紅酒才配得來的菜式,如滋味香濃的野味,煎烤羊排或成熟味濃的奶酪等。
同時,殘馀糖分不同的香檳,與其搭配的菜肴也大相徑庭。一般干型的香檳,通常最適合當餐前開胃酒,搭配精致小巧的餐前小點,或者與生蠔和魚子醬的配對也是最經典的。如果香檳帶上更多的甜味,與餐后的甜點搭配最合適了。
雖說香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是搭配美食的萬金油,但由于香檳既有清爽型,又有醇厚型;既有白中白香檳,又有白中黑香檳,還有粉紅香檳,所以配餐要視其風格而定。以下為大家推薦兩款香檳美酒與美味佳肴的“天作之合”。
水果+香檳
除了草莓,蘋果、梨子、杏、藍莓和甜瓜等也是搭配香檳的不錯選擇。在香檳水果的組合中,水果xxx是不會甜得過分,不會很散亂也不會有很強烈的會掩蓋住香檳的味道。榴蓮因氣味和味道都太過強烈,就不適合搭配香檳。
芝士+香檳
芝士與香檳是絕配。法國芝士布里干酪和卡門貝干酪就是理想的選擇,但除此之外選擇還有很多,例如PortSalut就是另一種與香檳搭配絕佳的法國芝士。對于那些喜歡藍奶酪的人來說,藍奶酪本身的味道和質感能在一杯香檳的襯托下得到加強。山羊奶酪也是不錯選擇。
海鮮+香檳
海鮮對于香檳來說也是很理想的,魚類和海鮮尤其是龍蝦,都是香檳的最佳拍檔。熏制的大馬哈魚搭配的效果是出奇的好,其他的如熏鱒魚、紅鯛魚、鱸魚、蛤、生蠔等味道偏咸的菜肴都能與香檳搭配得精妙絕佳。
意大利面+香檳
含奶油的意大利面與香檳的味道結合在一起,不但能消除油膩的口感,還能碰撞出新的味覺火花。除此之外,配有蝦和蛤的意大利面與香檳的味道也很互補。但要注意避免以番茄醬為主的食物,番茄的味道和香檳中的酸味很不和諧。
西點+香檳
不是很甜的點心,例如漿果,用面粉、奶油和糖做的脆餅,重油重糖的糕餅,還有蛋糕或果餡餅和檸檬味點心都是香檳的理想伴侶。
巧克力+香檳
若要選擇用巧克力來搭配香檳,則要注意選擇用黑巧克力或是苦中帶甜且不黏口的巧克力,在香檳口味上,xxx選擇口味清淡、甜度最低的香檳,這樣才能營造出最佳口感。
咸味+香檳
其他適合配搭香檳的菜肴是味道偏咸的系列,這些咸味菜肴包括烤雞、橄欖和鵝肝,或者說是肝醬。這些食物所含的鹽分使得人們感到口渴,這個時候一杯精美的香檳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壽司+香檳
大多數的壽司都能與甜度極低的香檳酒構成和諧搭配,因為壽司所提供的生魚片的綿軟和一粒粒米飯的質感都能喚醒人的味覺。壽司和香檳同樣都是優雅的食物,在這一層面上,壽司和香檳也顯得如此和諧。
用途
香檳在葡萄酒中,是一種xxx好的酒,因為它制造費時,過程繁雜,所以在價格上就不會很便宜,而且被稱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禮,接待,或正式餐會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廣,諸如佐食蠔、火腿、點心等。不過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類別,來決定其所該飲用何種味道的香檳。
一杯冰涼的香檳,也是開胃的圣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塊糖和數滴香精(BITTERS),再加一片檸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檳雞尾酒。此外,香檳還可以用于烹飪。
香檳酒無論是為開胃酒飲用還是與菜肴搭配飲用,其最佳飲用溫度應該是8至10攝氏度。飲用前可放20分鐘或在冰箱里平放三小時。
Champagne的中文名趣事
“Champagne”的中文名大致可分為兩大方言系統:早期的“三邊”、“三變”、“三鞭”,基本上是粵語背景;后期的“香賓”、“香冰”、“香餅”、“香葩”、“香檳”,基本上是吳語背景。
在“Champagne”叫“香檳”之前,至少有過7個中文名。最早的中文名,或可初步斷定為出現在道光八年刻本《香山縣志》(祝淮主修,黃培芳編纂),卷二《輿地》提到“澳門洋酒來自西洋、紅毛、佛郎西諸國者甚多”,計有10馀種,其中便有一種“三邊”,粵語讀音很接近“Champagne”。支持這一判斷的依據,有后來出現的兩部粵語注音英漢詞典——咸豐五年刻本《華英通語》(子卿編纂)和光緒三十年刻本《唐字音英語》(莫文暢編纂),都把“Champagne”譯為“三邊”。
在美國傳教士衛三畏編纂的道光二十四年香山書院刻本《英華韻府歷階》中,“Champagne”譯作“三變”。莫非因為是霞多麗(Chardonnay)、黑品樂(PinotNoir)、莫尼耶品樂(PinotMeunier)等三種葡萄“變”出來的酒?
在同治元年廣州緯經堂刻本《英語集全》(廣東香山人唐廷樞編纂)中,“Champagne”又被譯作“三鞭”。這可能是最不雅的一個譯名,會讓人聯想到用狗鞭、牛鞭、鹿鞭釀造的壯陽酒。而沿用這個譯名的,還有清廷使團通事張德彝的同治六年自序稿本《航海述奇》和同治十一年自序稿本《再述奇》。
在張德彝的同治十二年自序稿本《三述奇》中,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的日記仍然提到“有同寓姓費名士者邀飲,共酌三鞭一瓶”,但九月初九日的日記則寫到“下山入加非館(咖啡館),飲香賓,吃油糕”,首次將“Champagne”改譯“香賓”,突出了賓朋滿座、觥籌交錯的氛圍,似乎比“香檳”更接近信、雅、達,因為“檳”會讓南方人聯想到檳榔、讓北方人聯想到檳果。沿用“香賓”這個譯名的,還有清末思想家王韜(蘇州人)的光緒十六年點石齋石印本《漫游隨錄》,以及民國二十七年商務印書館發行的《現代中國實業志》》(楊大金編)。
在光緒四年善成堂刻本《環游地球新錄》中,作者李圭(江蘇江寧人)在卷一《美會紀略》描述費城世博會見聞時,又提到“法國香冰酒”。“香冰”的吳語讀音很接近“Champagne”,而且準確地反映了需要冰鎮、口感冰爽的特點。沿用這個譯名的,還有朱文炳(浙江嘉興人)作于宣統元年的一首《海上竹枝詞》,xxx句即“縱飲休云力不勝,勸君且慢點香冰”。
在光緒九年九月二十五日《申報》刊登的時評《論效西人漸染浮囂之習》中,又出現了新譯名“香餅”,文中有一句“酒則香餅,茶則加非”。《申報》編纂主任黃式權于同年出版的《淞南夢影錄》也提到上海灘的外國酒店供應“香餅”等洋酒。但這個譯名容易產生歧義,會誤導人們以為是一種食物。
在光緒十七年上海著易堂鉛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第十二帙收錄的《三洲游記》中,又出現了字面最優美、譯音最不準的“香葩”,文中描述道:“其中以香葩酒為上品,甜香而美,出法國香葩縣。其價最昂,每玻璃瓶盛十三四兩,價洋一圓。”直到光緒二十年出版的吳語方言章回小說《海上花列傳》(作者韓邦慶),才首次出現“香檳”這個譯名。在第五十三回中,華鐵眉對孫素蘭說:“昨日舒齊仔,要想到該搭來張張耐,碰著仔耐大姐,難末勿曾來,就交代俚一打香檳酒帶轉去,阿曾收到?”
綜上所述,“Champagne”的中文名大致出自兩大方言系統:早期的“三邊”、“三變”、“三鞭”,基本上是粵語背景;后期的“香賓”、“香冰”、“香餅”、“香葩”、“香檳”,基本上是吳語背景。這也反映了自上海開埠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心從廣州轉移到上海的歷史潮流。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