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洛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以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最為人熟悉。亞伯拉罕·馬斯洛是一個空想家,有夢想的人,他不怕犯錯誤,但這就是他的理論可以影響心理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馬斯洛的理論,像所有其他的理論是有爭議的,有其弱點和力量。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針對人所看到積極的和善良的人性與自由意志。這一理論明確對比佛洛伊德的生物進化論的理論,它關注人類行為和心理是密切相關的先前的事件或行動的人。另一個重要的一點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適用于許多其他學派的思想,例如,治療師有時運用這一理論,在會話與病人積極性的語氣鼓勵誰開發患者抑郁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也廣泛應用于許多學科的學習,如金融,經濟學或甚至在歷史或犯罪學。

    馬斯洛的理論還缺乏幾方面,如開發治療的具體問題。這個理論被似乎無法對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適用,有一些人不相信人心本是善良,生活的根本意義是美好的。[2]

    生平

    馬斯洛他出生于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猶太家庭,因心臟病突發逝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市。

    父母是從前蘇聯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他是家中七個孩子的老大,父親酗,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苛刻,母親極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殘酷暴躁,馬斯洛小時曾帶兩只小貓回家,被母親當面活活打死。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從未得到過母親的關愛。母親去世時,他拒絕參加葬禮,可見其母子關系之惡劣。他童年時體驗了許多的孤獨和痛苦。不僅如此,作為猶太人,他們住在一個非猶太人的街區,上學后又是學校少有的幾個猶太人之一,這一切使使馬斯洛成為一個害羞、敏感并且神經質的孩子,為了尋求安慰,他把書籍當成避難所。后來當他回憶同年時,他說道:“我十分孤獨不幸。我是在圖書館的書籍中長大的,幾乎沒有任何朋友。”上學后的馬斯洛由于天賦極高,他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其狀況后來才有所改變。

    馬斯洛從五歲起就是一個讀書迷,他經常到街區圖書館瀏覽書籍,當他在低年級學習美國歷史時,托馬斯·杰斐遜亞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幾十年以后,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時,這些人則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實現者的基本范例。青少年時期他曾因體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極度自卑,藉鍛煉身體冀求得到補償。進人大學后讀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馬斯洛的早年經歷不僅影響了兒時的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馬斯洛仍然害怕當眾發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說之前他都會經歷極為強烈的焦慮。

    他的父母未受過教育,但他們堅持讓他學習法律。起初他滿足他們的愿望于 1926 年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專修法律。但僅僅兩個星期,他就斷定自己的興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覺自己不適合當律師而廣泛地另選擇各種喜歡的學科。三個學期之后,他轉往康奈爾大學。他的心理學導論課的教師是 W.馮特的學生 - 構造主義學派的創始人 E.鐵欽納,但他很快厭倦了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分析和鐵欽納的枯燥乏味。不久又返回紐約市立學院。1928 年,馬斯洛不顧父母的反對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學貝莎(Bertha Goodman)結婚,他們有兩個女兒。馬斯洛宣稱,他真正的生命是從結婚和轉學威斯康星大學時開始的,那時馬斯洛 20 歲,貝莎 19 歲。婚后,馬斯洛和貝莎遷往威斯康星州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他的學業,這也是他真正進入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時,馬斯洛發現了行為主義并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師從當時行為主義代表之一 C.赫爾研究動物學習行為。然而,隨著他日益增多地研讀格式塔心理學和 S.弗洛伊德心理學,馬斯洛對行為主義的熱情漸漸減退。當年輕的馬斯洛夫婦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馬斯洛又有了個重要的發現。他寫道:“我們的xxx個嬰孩改變了我的心理學生涯,他使我從前為之如癡如醉的行為主義顯得十分愚蠢,我對這種學說再也無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

    馬斯洛馬斯洛于 1930 年獲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次年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1934 年獲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威斯康星大學,他選修了美國靈長目動物研究的主導研究者,以研究羅猴和依戀行為"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4%BE%9D%E6%81%8B%E8%A1%8C%E4%B8%BA">依戀行為知名的 H.哈洛的研究實習課,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來又成了他的xxx個博士生。期間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學家 M.魏特海默也曾任馬斯洛的老師。至此,他漸漸對猿猴產生了興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在對猿猴的支配權和性行為的研究中,馬斯洛闖入了一個幾乎完全未知的領域。1932 年 2 月至 1933 年 5 月,馬斯洛每天花數小時,在不驚擾動物的情況下,對不同種類的 35 個靈長目動物悄悄進行觀察,并做詳細的筆記。并完成了題為《支配驅力在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社會行為中的決定作用》的博士論文,用來證明不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動物及鳥類的社會行為和組織中,支配驅力都是一個關鍵的決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種“內在的自信心”或“優越感”,而不是通過肉體攻擊取得的。在某種意義上,他正在構思一個建立在支配驅力之上的初步理論,用來解釋高級動物中的許多社會行為。由于他的論文非常出色,他給行為主義心理學家 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倫比亞大學給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獎學金,并邀請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學院協助自己進行新的課題研究。1935 年,馬斯洛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見馬斯洛雖反對行為主義,但受的卻是行為主義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紐約市布魯克林學院擔任心理學副教授時,他在思想上才放棄行為主義,改而走向人本主義。在布魯克林學院期間影響馬斯洛心理學思想轉變的原因有四:

    他的xxx個孩子出世后,他觀察嬰兒行為的奇妙現象,使他領悟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企圖藉動物研究結果推論解釋人類行為的做法,根本不切實際。因此他曾對人說:“我敢說,凡是親身養育過小孩的人,絕不會相信行為主義!”

    馬斯洛在布魯克林任教期間,正是德國納粹xxx學術思想時期,很多歐洲著名心理學家避難美國,他亦因而得識格式塔心理學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K.霍妮、阿德勒及 E.弗洛姆等人。這些人的思想都對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念產生了影響。

    1951 年馬斯洛應馬薩諸塞州新成立的布蘭代斯大學之聘擔任心理學系主任和心理學教授,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概念,惟以當時行為主義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視,連他的文章都無法在心理學刊物上發表。直到 1961 年結合志同道合者創辦《人本主義心理學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后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第 32 分會。至此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才獲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 1967 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9 年退休后赴加州,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Laughlin)慈善基金會xxx任常駐評議員。1970 年,馬斯洛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62歲。 同年8 月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并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行首屆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議。1971 年美國心理學會通過設置人本主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這兩件事標志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獲得美國及國際心理學界的正式承認。遺憾的是,馬斯洛本人未能親眼看到他多年為此事盡瘁所獲致的成果。

    主要著作

    馬斯洛馬斯洛

    Cases in Personality and Abnormal Psychology. 1938

    變態心理學原理:Principl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The Dynamics of Psychic Illness. 與米特曼(Bela Mittelmann)合著,1941

    The Social Personality Inventory: A Test for Self-esteem in Women. 1942

    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1943

    自我實現者的研究:1950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 1970

    New knowledge in human values. 1956

    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1964

    健全心理管理:1965

    科學心理學:Psychology of science: A reconnaissance. 1966

    A2%E7%B4%A2">存在心理學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1968

    性能達到的境界"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4%BA%BA%E6%80%A7%E8%83%BD%E8%BE%BE%E5%88%B0%E7%9A%84%E5%A2%83%E7%95%8C">人性能達到的境界:The Fu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1971

    人本心理學方法論

    馬斯洛馬斯洛

    馬斯洛所推動和發展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批判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的。他反對在心理學研究中把人當作動物和機器和盲目照搬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機械主義心理學方法論,倡導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以“整體動力論”消除還原主義的弊端,消解科學與價值的矛盾,使心理學成為“價值科學”,提倡性善論和對健康人格的研究,重視人的潛能、自由、責任和尊嚴,強調人性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建立起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論。

    人性本質觀

    對人性本質的看法,馬斯洛的心理學思想顯示了以下四個論點:

    對心身關系問題的解釋,馬斯洛持心身合一的一元論觀點,此觀點顯示在其需求層次論,從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發展是采連續觀。

    天性與教養問題的解釋,馬斯洛持人性本善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天賦善根是其一生發展的內在潛力。

    對知識來源問題的解釋,馬斯洛持綜合觀點,他認為理性主義所講的先天理性、經驗主義所講的后天經驗及現象論所指直覺,全都是知識的來源,而直覺則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問題的解釋,馬斯洛持非決定論的看法,不但反對物質決定論,而且也反對精神決定論。因此他強調個人的行為決定于他自己,決定于他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此點正顯示馬斯洛思想的“人本”特征

    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馬斯洛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于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于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于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銷魂的感覺。
         
    試驗證明,當人呆在漂亮的房間里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里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總之,較好的人和處于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

    1、 基本內容

    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xxx大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后,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于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并相互關系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xxx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xxx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2、 基本觀點

    (1)五種需要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樣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也有種種例外情況。

    (2)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

    (3)五種需要可以分為高級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于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xxx減小。

    (4)馬斯洛和其他的行為科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再不發達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在同一國家不同時期,人們的需要層次會隨著生產水平的變化而變化。

    超個人心理學

    由于不滿足于人本主義只關注個體自我及其實現,再加上受到東方智慧的影響,馬斯洛在 20 世紀 60 年代中后期經常和蘇蒂奇等其他人本心理學家討論超越人本的問題。他們開始醞釀關于這一新領域的心理學,即“第四勢力”或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馬斯洛認為這種心理學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實現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馬斯洛修正和拓展了他的自我實現心理學特別是需要層次論和自我實現論等。超個人心理學自誕生之后,在西方迅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019/

    (5)
    詞條目錄
    1. 簡介
    2. 生平
    3. 主要著作
    4. 人本心理學方法論
    5. 人性本質觀
    6. 超個人心理學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