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8年6月15日,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暨代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在此之前兩年多,就有一份《人民日報》在解放區
印行,就是作為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史稱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作為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正是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與晉察冀中央局機關報
《晉察冀日報》合并而來的,而《晉察冀日報》又是由中共北方局北方分局機關報《抗敵報》
改名而來。
早期發展
1937年12月11日,晉察冀邊區黨的領導機關——晉察冀邊區總軍區軍政委員會機關報《抗敵報》創刊。它是中國xxxxxx全面爆發后,中xxx產黨在敵后xxx根據地創辦的xxx份黨報,也是人民日報報系中創辦最早的報紙。《抗敵報》創刊后的頭四個月,是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辦的,共出版了30期。
1938年4月,《抗敵報》由晉察冀邊區總軍區軍政委員會機關報,改為晉察冀邊區黨委機關報。1938年4月10日,鄧拓開始擔任《抗敵報》報社主任。4月15日,鄧拓主持出版了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劃歸晉察冀邊區黨委領導后的第31期《抗敵報》。1938年8月16日,《抗敵報》從第63期開始出鉛印版,再三日刊改為隔日刊。
1940年11月7日,即晉察冀軍區成立三周年之際,中共北方分局決定將隔日刊《抗敵報》更名為《晉察冀日報》。《抗敵報》共出版了456期,歷時3年。1940年11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決定,隔日出版的《抗敵報》從第457期開始,改名為《晉察冀日報》。并在頭版上發表了簡要的《革新啟事》。
1948年5月20日,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戰略解放區合并。5月26日,《晉察冀日報》刊載了兩區合并,正式成立華北解放區的消息。1948年6月14日,《晉察冀日報》停刊。共出版了2845期。《晉察冀日報》最后一期刊載了社長鄧拓撰寫的《終刊啟事》,對《晉察冀日報》辦報十年的歷史作了一個全面的總結。
正式創刊
1948年6月15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與《晉察冀日報》合并為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為代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開始使用毛澤東主席第二次題寫的“人民日報”報頭。
1949年2月2日,《人民日報》(北平版)在北平市創刊。《人民日報》(北平版)由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主辦,北平市委具體領導,側重宣傳、報道北平市地方新聞。
1949年3月14日,由于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由河北平山縣遷入北平市出版,《人民日報》(北平版)即停刊。《人民日報》(北平版)共出版了41期。
1949年3月15日《北平解放報》創刊,由《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而來。創刊號延續《人民日報》(北平版)的刊號為第42號。《北平解放報》由北平市委直接領導,延續《人民日報》(北平版)的宣傳、報道任務。1949年7月31日,《北平解放報》終刊。共出版了178期。
1949年5月1日,《人民晚報》在北平市創刊。進城后的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為了在《北平解放報》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輿論覆蓋空間的完整性,在其進駐北平市一個半月時,創辦了由自己直接領導的子報——《人民晚報》。1949年7月31日,《人民晚報》終刊,共出版了91期。
1949年8月1日,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華北《人民日報》)由代中共中央機關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xxx期的刊號,延續華北《人民日報》的刊號,為407號。《人民日報》(北平新聞)(1949.8.1~1949.8.17)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每天出版一份可以單獨訂閱的《北平新聞》專版。人民日報創辦《北平新聞》專版,是為了接替1949年7月31日停刊的《北平解放報》和《人民晚報》,繼續報道北平市地方新聞。1949年8月17日,人民日報《北平新聞》版停刊,共出版了17期。
解放初期的發展
1956年,《人民日報》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制定出以擴大報道范圍, 改進文風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方案。同年 7月 1日,由日出對開1張,改為2張。“文化大xxx”中,《人民日報》領導權長期被林彪、江青篡奪,粉碎“四人幫”(1976),特別是中xxx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以后,經過撥亂反正,重新贏得了讀者的信任。
1978年參加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xxx標準的大討論,這場討論對于促進中xxx產黨全體黨員和全中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影響。經常發表的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思想評論和“今日談”專欄等,也對理論、政策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行闡述和評論。
1978年末,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萌芽發展到全面貫徹執行的過程中,進行連續報道,對農村經濟改革起了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后的發展
1985年7月1日,創辦了《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中國對外發行的xxx權威性的綜合性中文日報,是溝通海內外交流與合作的紐帶和橋梁。主要讀者是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和在各國的留學生與工作人員。除在國內印刷外,還在紐約、舊金山、洛杉磯、東京等10多個國外城市印刷,發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86年,《人民日報》為適應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政策及讀者對擴大信息的需要,又進行了一次改革,提出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中央機關報的性質,發揮它的功能,使報紙從內容到形式都辦出自己的特色。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社創辦了人民網" target="_blank">人民網。
2007年7月1日,在全國范圍實現彩色印刷。按照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的要求,初步建成以《人民日報》為主導,以《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為主體,以社屬報刊為主體拓展的新聞傳播格局,形成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相互促進、繁榮發展的事業發展布局,逐步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較好地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為把人民日報社建設成為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國際一流媒體奠定了基礎。
2009年8月1日,創辦了《人民日報》藏文版,對開4版,公開發行,主要面向西藏全區和四川、云南、青海、甘肅等省份藏族聚居區的農村基層黨支部、中小學等贈閱。
版面內容
版面創新
2009年7月1日進行了擴版:每天由16版擴至20版,周六、周日仍為8版。新增版面:第5版:要聞版;第12版:社會建設新聞版;第14版:國際新聞版;每周:新增理論版1個,文藝評論版1個,文藝作品版1個;原科教周刊和社會觀察版改為文教周刊和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目前的20個版(周六、周日為8個版)中,一至五版為要聞版,六版為視點新聞版,七版為理論版,九至十六版為新聞版,十七至二十版為周刊、專版和副刊。辟有:《經濟周刊》、《新農村周刊》、《民主政治周刊》、《議政建言周刊》、《黨建周刊》、《文教周刊》、《民生周刊》、《國際周刊》、《國際副刊》、《副刊》,以及《軍事》、《臺港澳僑》、《文藝評論》、《讀者來信》專刊等。
評論和理論宣傳是《人民日報》的重點和優勢,除社論、評論外,還設有《人民論壇》、《人民時評》、《聲音》、《思想縱橫》、《今日談》等一批言論欄目,“任仲平”、“何振華”、“國紀平”影響力日益彰顯。
《政策解讀》、《熱點解讀》、《人民觀察》等一批欄目,受到廣泛肯定與好評。2008年在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維護西藏社會穩定、抗震救災和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等重大事件的宣傳報道中,積極引導國內輿論,有效影響國際輿論,在重要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保持原有風格和傳統、保持指導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認真落實“三貼近”要求,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進一步增強了新聞性、可讀性、群眾性和服務性,使報紙宣傳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
2010年1月1日期起,人民日報再次擴版,周一至周五每天的版面由20版擴至24版;周六、周日版面不變,每天仍為8版。
這次擴版是2009年7月1日實施擴版的延續,目的在于更深入地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增強國內國際傳播能力,也是為了更好地貫徹“三貼近”,豐富報道內容,創新報道方式,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和廣大讀者期待。
這次擴版的同時將對版面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形成四個相對集中的板塊,進一步增強報紙的整體感,更好地發揮黨報作用,方便讀者閱讀。
其中,第1—6版為要聞板塊,第9—15版為國內新聞板塊,第17—20版為周刊及專版板塊,第21—23版為國際新聞板塊。此外,第7版為理論版,第24版為副刊。擴版后,每天增加1個要聞版、1個國際新聞版;每周增加1個觀點版、1個新興媒體版;周刊和副刊的版面也有所增加。
主要內容
1、理論宣傳與經濟報道
《人民日報》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角度,分析解釋和解答現實問題,包括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 對外開放、“一國兩制” 等重大問題,以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在黨和國家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之后,報紙將經濟宣傳放在首位。 每日以 1 個版以上的篇幅,報道經濟政策、 經濟改革、 經濟建設、對外經濟交往、經濟知識以及經濟界人物。
2、報紙批評與讀者來信
《人民日報》將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發揚黨報傳統和發揮輿論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對領導機關和負責干部缺點錯誤的批評,也有對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缺點錯誤的批評。報社每日平均收到讀者來信、來稿1300多件。少數有普遍意義的來信在報上發表,多數轉到有關部門處理,并給遇到危難和特殊情況的讀者直接復信。每周有兩個“讀者來信”專版,以批評、建議為主, 成為反映群眾呼聲、上下溝通的渠道。
3、國際報道和專欄專刊
該報每日以兩個版的篇幅報道國際重大事件和經濟科技信息,發表評論,闡述中國對外政策,分析國際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提供新聞背景材料。國際版每周出 1版副刊,刊登具有文學色彩的小品、報告文學和散文,評點人物,傳授知識,介紹國外風土人情。 報紙還設有“ 市場隨筆”“ 民族大家庭”“法制園地”“人民子弟兵”“ 群言錄”“國際札記”“大地漫筆”等專欄和“文藝評論”“作品”等專刊。
4、《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全面改革政策后,為適應海外華僑、華人和國外讀者的需要,于1985年7月1日創辦了海外版。宗旨是為海外讀者服務,做海外讀者的知心朋友。它刊載國內外重要新聞和《人民日報》的重要言論,報道中xxx產黨和中國政府對內對外政策及其實施情況,傳播海外讀者關心的各種最新信息和中國的新變化,反映建設成就,也反映工作中的問題和人民群眾、海外朋友的批評和意見。它與《人民日報》有不同點, 但也是中xxx產黨中央機關報, 保持黨中央機關報的立場和風格。日出對開2張。設有“中國之窗”(圖片)“中華大地”“望海樓隨筆”“自由談”“外貿信息”“旅游天地”“社會之窗”“海外學子”“神州掠影”“港臺天地”“僑情鄉訊”“各國通訊”“體育春秋”等專欄,另有“神州”副刊和全國報刊文摘專版。使用電腦照排,用繁體字在北京印刷出版。并通過衛星傳真和航空運送軟片, 在東京、舊金山、紐約、巴黎、香港 5個城市印刷發行。日發行量20萬份左右。
報刊發行
發行周期
《人民日報》日出對開2張。在北京出版。設有無線電傳真或航寄紙型代印點,在上海"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4%B8%8A%E6%B5%B7">上海、武漢、沈陽、濟南、哈爾濱、南京、長春、西安、廣州、南昌、長沙"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9%95%BF%E6%B2%99">長沙、成都"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6%88%90%E9%83%BD">成都、重慶、南寧、蘭州、昆明、烏魯木齊、海口、拉薩、貴陽、杭州、福州等22個城市印刷,向國內外發行。日發行量400萬份(1988)。從1987年起,人民日報社在國內各省、市、自治區逐步恢復記者站。到1989年3月,除臺灣地區省以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和深圳經濟特區均派駐了記者。
發行量
《人民日報》全年日均發行量基本穩定在230萬份,2009年1月1日,《人民日報》收訂量達235萬余份(不含海外版)。2007年7月1日,在全國范圍實現彩色印刷。
2010年10月,世界報業與新聞工作者協會在巴黎發布了“2010年世界日報發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人民日報》列第10位。[2]
輿論導向
人民日報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首位,堅持高品位、高格調,把專業性與綜合性相結合,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出版了大量政治、經濟、法律、新聞和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資料,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及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創新,對弘揚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人民日報以其高度權威、莊嚴、客觀、準確、及時的新聞報道和巨大的發行量、豐富的讀者層次以及廣大讀者極高的認同感構成了獨特的廣告傳播優勢。人民日報擁有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廣告專門人才,能為廣告客戶提供全方位、高效率、多層次的策劃、設計、制作、發布服務。
《人民日報》堅持正確辦報方向,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宣傳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及時傳播國內外各領域的信息,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奪取xxx、建設、改革的重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深入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宣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深入宣傳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進的先進事跡,高唱奮進凱歌,弘揚民族精神,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組織機構
人民日報社在社長、正副總編輯和編輯委員組成的編輯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編輯部之外,還有經營、行政等部門;設有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社會科學和其他方面的書籍。人民日報社還出版兩種彩色報紙和一種月刊:以傳播市場信息為主的4開8版周2刊場報》"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3%80%8A%E5%B8%82%E5%9C%BA%E6%8A%A5%E3%80%8B">《市場報》
和刊登漫畫、諷刺小品的4開4版雙周刊《諷刺與幽默》,以及供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工作愛好者閱讀的《新聞戰線》
(月刊)。
編輯部
下設總編室、評論部、記者部、經濟部、政法部、教科文部、群眾工作部、理論部、文藝部、國際部、市場報編輯部和新聞戰線編輯部;另設海外版編輯部。
駐外記者站
《人民日報》在香港、平壤、東京、曼谷、伊斯蘭堡、大馬士革、開羅、巴西利亞,哈拉雷、倫敦、巴黎、布魯塞爾、波恩、柏林、貝爾格萊德、斯德哥爾摩、渥太華、華盛頓、紐約、墨西哥城、布宜諾斯艾利斯、加拉加斯等地派有40多名常駐記者,及時報道來自當地和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消息。
社長總編
人民日報社歷任社長、總編輯 (“文化大xxx”期間除外 )是:
磐石" target="_blank">張磐石、胡喬木、范長江、鄧拓、吳冷西、胡績偉、秦川、李莊、錢李仁、譚文端。現任社長高狄,總編輯邵華澤" target="_blank">邵華澤。
人民日報社現任社長:張研農。歷任社長:張磐石、胡喬木、范長江、鄧拓、胡績偉、秦川、錢李仁、高狄、邵華澤、白克明、許中田、王晨。
人民日報社現任總編輯:吳恒權。歷任總編輯:鄧拓、吳冷西、唐平鑄、胡績偉、秦川、李莊、譚文瑞、邵華澤、范敬宜、許中田、王晨、張研農。[1]
各地分社
《人民日報》的新聞信息采集渠道遍布國內外。人民日報社在國內設有33個分社,國外設有39個分社。1992年,人民日報社率先在全國報業建成衛星版面數字傳輸系統,做到全國43個承印點同步接收、印刷、發行《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社VSAT衛星通信網擁有130多個衛星地面站。2001年編輯業務網絡建成并投入使用,采編工作實現網絡化。2003年總社與國內分社的VPN遠程圖文傳輸網絡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記者遠程新聞稿件和圖片傳輸的網絡電子化。2004年A2%91%E7%82%B9%E6%92%AD%E7%B3%BB%E7%BB%9F" class="innerlink" title="視頻點播系統" target="_blank">視頻點播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網絡查詢視頻資料和網上電視廣播及點播。2008年建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報社與國內外分社、報刊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提升了報社信息化建設水平。近幾年,人民日報印刷廠先后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聞紙輪轉膠印機和商業輪轉機,印刷質量和速度在國內名列前茅。
2009年6月,經中央批準,人民日報社進行了機構與職能調整改革,形成由22個內設機構、72個派出機構、2個所屬單位、4個辦事機構、25家社屬報刊、若干家所屬企業共計六大板塊組成的基本架構,初步建立責權一致、分工合理、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人民日報社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國際新聞界交往頻繁,促進中國主流媒體與世界各國主流媒體的交流和合作。先后舉辦“中日經濟研討會”、“中日文化研討會”、“10+1(東盟與中國)媒體合作研討會”、“10+3(東盟與中、日、韓)媒體合作研討會”等國際會議,均取得圓滿成功。2000年以來,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等會見并采訪了10多個國家的總統、總理(首相)或政府其他主要xxx。50多家國外主要媒體的社長或總編輯先后訪問人民日報社。每年來訪的外國記者、學者、各界人士近千人次。
2014年9月2日,人民日報社在全國設立的第48個分印點在溫州分社。[14]
國內分社
北京分社、天津分社、上海分社、重慶分社、河北分社、山西分社、內蒙古分社、遼寧分社" target="_blank">遼寧分社、吉林分社、黑龍江分社" target="_blank">黑龍江分社、江蘇分社、浙江分社、安徽分社、福建分社、江西分社、山東分社、河南分社、湖北分社、湖南分社、廣東分社、廣西分社、海南分社、四川分社、貴州分社、云南分社、西藏分社、陜西分社、甘肅分社、寧夏分社、青海分社、新疆分社。
國外分社
阿聯酋分社、巴基斯坦分社、朝鮮分社、哈薩克斯坦分社、韓國分社、蒙古分社、日本分社、泰國分社、敘利亞分社、以色列分社、印度分社、印度尼西亞分社、越南分社、埃及分社、科特迪瓦分社、南非分社、尼日利亞分社、突尼斯分社、比利時分社、波蘭分社、德國分社、俄羅斯分社、法國分社、塞黑分社、羅馬尼亞分社、瑞典分社、烏克蘭分社、西班牙分社、意大利分社、英國分社、加拿大分社、美國華盛頓分社、美國洛杉磯分社、墨西哥分社、阿根廷分社、巴西分社、委內瑞拉分社、澳大利亞分社、聯合國分社。(排序參照外交部網站標注順序)
全球發行
《人民日報》全年日均發行量基本穩定在230萬份,2009年1月1日,《人民日報》收訂量達235萬余份(不含海外版)。2007年7月1日,在全國范圍實現彩色印刷。按照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的要求,初步建成以《人民日報》為主導,以《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為主體,以社屬報刊為主體拓展的新聞傳播格局,形成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相互促進、繁榮發展的事業發展布局,逐步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較好地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為把人民日報社建設成為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國際一流媒體奠定了基礎。
電子版
人民日報電子版,提供免費的人民日報電子報在線閱讀功能。每日同步最新的報紙版面信息內容,省去了報紙訂閱費用。《人民日報》是中國xxx大報,是中xxx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是中國xxx權威性、發行量xxx的綜合性日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十大報刊之一,日發行量達210萬份。
2012年07月22日凌晨4時58分,賬號“@人民日報”在人民網、新浪網上同步發出xxx條微博,標志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兩大微博平臺正式上線。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開設,得到網友積極響應。至23日22時30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共發布微博19條、粉絲量42180人、轉發60354條、評論8591條。許多網民留言,對人民日報開設官方微博表示認可。網民“Bigtree-FDU”評論稱:“期待已久,終于在大雨后的清晨登場,有勇氣面對溝通,支持一個。”網友“張根清”表示:“人民日報這次很給力,用新媒體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用傳統媒體的責任強化新媒體的力量”。也有網友對人民日報如何在新媒體輿論場上發揮更大作用,提出了期待和建議。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以“權威聲音、主流價值、清新表達”為目標定位,以“參與、溝通,記錄時代”為責任使命,內容設計以傳播人民日報觀點和信息為主,兼顧國內外重大事件和服務類信息,并將適時組織開展微訪談、微直播、微調查等活動,關注社會熱點,回應公眾關切。
《人民日報》數據庫" target="_blank">數據庫(1946-2012),收集《人民日報》創刊以來所有的內容進行數字化,包括廣告、啟事、圖片等非正文內容,保持了數據、版面的完整性,是一個可以全文檢索、統計、分類的海量文獻數據庫。《人民日報》數據庫/電子版已由青蘋果數據中心制作完成,并入選華文庫。該數據庫已向全世界開放使用,并接受用戶的試用申請。
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在2014移動互聯發展大會上正式上線。這是人民日報社適應媒體變革形勢,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人民日報客戶端秉承可信、簡約、親和的理念,突出原創、突出獨家、突出評論,做有品質、有觀點的新聞,努力以一流的內容為廣大用戶提供優質信息服務。同時,將加大技術支撐,把握個性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實現一流的用戶體驗。面向未來,打造中國移動互聯網上深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主流新聞門戶、權威觀點引擎、聚合信息平臺。 以客戶端的上線為標志,人民日報已經形成法人微博、微信公眾賬號" target="_blank">微信公眾賬號、客戶端三位一體的移動傳播布局。結合之前已經成形的報紙、刊物、網站、電子閱報欄、二維碼、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傳播形態,人民日報正逐步形成現代化全媒體矩陣。
華府
2013年3月27日華盛頓陽光燦爛。美國新聞博物館位于賓夕法尼亞大道入口處東邊的“今日頭版”閱報欄中展示著3月27日當天的人民日報頭版。與此同時,美國新聞博物館內六樓展廳同時展示著當天的人民日報頭版。這是人民日報頭版首次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展示。
新聞博物館東望美國國會大廈,西處不遠即為白宮,是一個游人眾多的所在。新聞博物館入口處兩邊各有一排“今日頭版”閱報欄,來自美國各地主要報紙頭版每天在那里展示。此外,閱報欄留有數個位置展出來自其他國家的報紙頭版版面。美國新聞博物館“今日頭版”工作團隊專家弗蘭克·米切爾介紹說,該館每日平均收到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計800多份報紙頭版。在新聞博物館官方網站上,每日展示傳送給新聞博物館的全部報紙頭版版面。在賓夕法尼亞大道入口處的“今日頭版”閱報欄和六樓展廳內,則不定期地選擇一些外國報紙頭版進行展示。3月27日當天,除了中國人民日報外,還展示了來自德國、黎巴嫩、新西蘭、南非和加拿大五國各一家報紙的頭版版面。
人民網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當天展示的人民日報頭版下面,有一個以英文注明“中國”的標簽。一個穿著羽絨服上衣的男孩大聲地喊著“中國”、“中國”,身后一對老夫婦隨即笑容滿面地同小男孩一起觀看當天的人民日報。當人民網記者詢問他們的觀感時,身為律師的丹尼爾·科勒先生說,他們來自紐約,這次是帶孫子一起參觀新聞博物館。“報紙看上去編排得很好,”他說,“哦,我當然知道人民日報。祝賀人民日報在這里同讀者見面!”丹尼爾·科勒先生訪問過中國,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兒子還在中國工作,”一旁的科勒夫人說,“他告訴我們他在中國感覺很好。”指著當天人民日報頭版照片上的xxx主席,科勒先生說,“中國新一代xxx開局很好,我知道他們開始整治環境污染等問題。
來自印第安納州" target="_blank">印第安納州的巴巴拉帶著兩個女兒也在細細觀看人民日報頭版。當她知道這是人民日報首次在華盛頓展示時,巴巴拉連連表示“祝賀”。“我還沒有去過中國,但我向往著訪問中國。”她說,兩個女兒在旁邊也連連點頭。此時正值美國學校的春假。在新聞博物館六樓展廳內,同時在那里展示的人民日報頭版也吸引了眾多游人駐足觀看,其中不少是來自美國各地的學生。來自華盛頓約翰·保羅高中的學生史蒂文說,這是他xxx次看到來自中國的報紙,感到很新奇。“我正在學習西班牙語和法語,看來我也應該學習中文了。”他說。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