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亞細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α;拉丁語和英語:Asia),簡稱亞洲。位于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亞洲面積有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相連,合稱亞歐大陸,總面積5071萬平方千米,亞洲大陸約占4/5。亞洲大陸東至杰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0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
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歐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有一系列與大洋洲接近的群島環繞大陸,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基本內容
洲名釋義:古代腓尼基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與歐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
種族:黃種人約占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言:分屬于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教: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候: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征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自然資源: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占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占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濟: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占主要地位。
歷史
亞洲的歷史和文化都非常悠久。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中國、印度和古巴比倫都位于亞洲。亞洲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曾經在世界上長期居于領先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印度人發現“0”、發明阿拉伯數字,等等,許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遠古時代,歐洲、北非的許多民族都發源于中亞的草原地帶,在民族大遷徙時代,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一部分向東遷入印度,形成范圍廣大的印歐語系各民族;另一部分向南遷徙到北非、西亞,進入埃及,和當地人融合成閃-含語系各民族。
在上古時代,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波斯都發展成為強大的帝國,波斯一直在和歐洲的希臘爭雄,最終被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帝國擊敗,希臘軍隊一直入侵到印度,最終留下部分軍隊建立了亞美尼亞國家。中國也在走向統一擴張的道路,周圍民族開始了解秦帝國。
當西方羅馬帝國崛起時,東方的中國漢朝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的領土擴張到中東古巴比倫河谷地,東方和西方開始有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由中國長安經過西域和中東,遠達羅馬。在漢朝北方的匈奴人被漢朝擊敗后,漸向西方遷徙,這些在西羅馬帝國眼中被視為“野蠻人”的部族,在遷入歐洲后,加速西羅馬帝國滅亡。
中古時代,在亞洲興起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席卷南歐和北非。東方強大的唐朝中國疆域也擴張到了中亞,朝鮮、日本都在逐漸成為統一的民族。
蒙古民族的興起在世界造成不小的影響,征服了歐亞廣大的地域,但也促使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溝通,絲綢之路更為暢通。
自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回教民族滅亡后,回教國家鄂圖曼帝國雄據了中東、小亞細亞及北非地區四百多年,某程度上,鄂圖曼帝國阻隔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東亞地區自從中國明朝開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固步自封,令到文化和科學發展落后,國家禁止國民與外國人交流情況常見。例如日本實施鎖國政策,清朝初期的海禁。
18世紀以后,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興起,殖民主義者透過航海路線,發掘亞洲的資源,而亞洲地區的積弱,成為列強爭奪的領域,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亞洲北方西伯利亞的荒蕪地區,隨著蒙古帝國的勢力瓦解,歐洲俄羅斯民族建立的沙俄皇朝逐漸循陸路開發。雄據亞洲北方大片土地。
19世紀末期,日本隨著明治維新的改革成功,使其國勢日盛,成為當時唯一以“列強”身份在國際社會舞臺具有地位的亞洲國家。自多次對周邊國家如清朝、沙俄發動的戰爭勝利,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后,日本以戰勝國身份托管戰敗國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令日本的勢力范圍遍達西太平洋。亦令其進一步征服中國和全亞洲的野心漸大,日本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軍國主義的薰染下,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亦自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開始,在亞洲地區揭開戰幔。日本終在1945年被美國于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后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后,亞洲民族主義抬頭,各個民族國家才開始紛紛爭取獨立。與此同時,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峙蔓廷至亞洲,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擊敗中國國民黨,拿到了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政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北。中國共產黨及其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在亞洲推動共產主義。東亞地區先后建立多個共產政權,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老撾等。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韓戰和越戰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在亞洲地區爆發的主要戰爭。
西亞和中東地區亦各民族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后紛紛爭取獨立。最著名的是以“圣雄”甘地帶領的印度獨立革命運動,最終印巴分治,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以回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均在1948年獨立。而中東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國問題,帶來牽涉到宗教和民族上的嚴重沖突。以色列雖然在1947年獲許在猶太人地區建國,但由于包括“圣城”耶路撒冷被劃入以色列,令周邊回教國家不滿,猶太人和回教徒不和,導致以色列與周邊的回教國家沖突日增,在以色列和敘利亞、約旦和埃及等對抗的三次以阿戰爭中,以色列占領大片巴勒坦地區,并在該區設立殖民地。另外,一向被視為“世界火藥庫”的中東地區,地區戰爭不斷,包括在八十年代伊拉克和伊朗對火的兩伊戰爭,和1991年和2003年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和針對美國聲稱的頭號恐怖份子領袖拉登而在2002年發動推翻塔利班政治集團的“攻擊阿富汗戰爭”。
區域
亞洲地域遼闊,為了便于認識,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6個地區。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各具特色。
東亞
主詞條:東亞
指亞洲的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7億多。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臺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苧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谷占世界稻谷總產量40%以上,茶葉占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南亞
主詞條:東南亞
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面積約448萬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萬。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重要。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其中的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南亞
主詞條:南亞
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區,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干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恒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干高原及斯里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里蘭卡南部和馬爾代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占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亞
主詞條:西亞
西亞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巴林、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面積約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億多。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干燥。南部沙漠面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中亞
主詞條:中亞
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克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余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候干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中亞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軍事工業發達。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蘋果等。
北亞
主詞條:北亞
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山地,東部為遠東山地。極圈以北屬寒帶苔原氣候,其余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河流結冰期六個月以上。礦物以石油、煤、銅、金、金剛石較重要。出產麥類、馬鈴薯、亞麻和木材等。
地理環境
地形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圍低。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
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干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德干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
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和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洼地(死海)。
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中心
亞洲最中心的點,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位于烏魯木齊市南郊烏魯木齊縣永豐鄉的包家槽子村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43°40‘37",東經87°19‘52"。
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是指亞洲大陸范圍內處于均衡位置的點,它距大陸周邊海岸線最遠,大陸性最強。經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兩年多的測算和實地考察,勘定為北緯43°40′37〃、東經87°19′52〃,實地在天山山脈北麓沖洪積扇上的永豐鄉包家槽子村境內,東北至烏魯木齊市中心約30公里,有公路可達。一座高18米,代表性極強的具有典型亞洲區域特色的“亞心”標志塔巍巍聳立在“亞心”點上。
環境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大洲。海岸類型復雜。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
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將以逐步的趨勢逐漸升高,預計一百年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會再創一個新的歷史新跡。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洼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于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和黑龍江)。
河流發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
氣候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征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干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干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干旱地區。
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很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50℃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余地區均在10-1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的50%。
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8℃,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2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于中太平洋西部的臺風,5~1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于孟加拉灣的颶風,5~1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
水系
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恒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于亞洲中西部干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亞洲湖泊較之其他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湖里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咸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亞洲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洼地;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著淡水和咸水的內陸湖。亞洲湖泊分布較廣,大致可分北亞、中亞、西亞以及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五大湖群。
亞洲的河川大都發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鄂畢河。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于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恒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圣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湄公河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自然資源
礦物資源:亞洲礦物種類多、儲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鐵、錫、鎢、銻、銅、鉛、鋅、錳、鎳、鉬、鎂、鉻、金、銀、巖鹽、硫磺、寶石等。
其中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
森林和草原:森林總面積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用材林2/3以上已開發利用。人工造林有一定的發展。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棕櫚、蒲葵、杉屬、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恒定、豐富的植物群落著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銀杏、蘇鐵等“活化石”。亞洲草原總面積約占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5%。
水力:亞洲各國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達2.6萬億度,占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
海洋漁業: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盛產鮭、鱒、鱈、鰹、鯖、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以及鯨等,著名漁場有舟山群島、臺灣島、西沙群島、北海道島、九州島等島嶼的附近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中國沿海漁場面積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近1/4。
分區
在地理上亞洲習慣被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東亞
東亞,是亞洲東部的國家和地區的統稱。從地理范圍上看,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從狹義上來說:東亞包括中國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日本國等國家及地區。這些都是東亞運動會的成員國。當中,朝鮮半島﹑日本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亦被人仔細劃為東北亞。
從廣義上來說:有人認為東亞還延伸到東南亞東部島嶼上的各個國家、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與地區,和俄羅斯北亞部分。
東南亞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以及在南中國海和太平洋里的島嶼(統稱南洋群島)。它包含以下國家:
中南半島: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
南洋群島: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和東帝汶。
馬來西亞被南中國海分成兩部分,所以它既有大陸又有島嶼部分。
南亞
南亞是指印度半島以及印度洋一帶的國家及地區。包括印度、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洋的斯里蘭卡及馬爾代夫。位于中印邊境的錫金雖然現在被印度合并為一個邦,但是錫金原來的國王并不承認其合法性,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也不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但在2004年承認了印度對錫金的主權,分析家認為這是中印關系改善的表現之一。
西亞
西亞是指阿拉伯半島及波斯灣到地中海之間的區域,主要包括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高加索山區諸國、伊朗高原以及阿拉伯半島諸國。土耳其的國土跨越亞、歐兩大洲,有時也會被歸入歐洲。塞浦路斯是地中海一個偏近土耳其和中東地區的一個島國,地理上屬于亞洲,但政經方面通常被視為歐洲國家。
注:此地區也常被稱為中東地區,這種說法是以歐洲的觀點來看,阿拉伯半島位于歐洲之東,相較于地中海東岸的近東地區以及中國的遠東地區。中東地區有時會包含北非沿地中海的區域如埃及。
中亞
一般來說中亞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以及蒙古國。從純地理因素上看,有時會包括周邊的阿富汗、中國的大西北地區(如新疆地區)。
北亞
地理學家很少使用這個術語,但是通常它是指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也稱為西伯利亞。有時其他亞洲國家(像哈薩克斯坦)的北方部分也被包括在北亞范圍內。
人口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于世界第三,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恒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是印度。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余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一千個,約占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80%。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
旅游指南
交通
亞洲的國家和大城市都有國際機場,交通都比較便利。同時,中國的許多大城市都開通了直飛亞洲各國的航班。
亞洲主要的國際機場有:
新加坡樟宜機場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聯系歐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空中心,航線通達54個國家(地區)、127個城市。從中國的北京、廣州、廈門、上海、深圳、成都、汕頭、合肥(等城市都可直航新加坡。到世界上幾乎任何地區都可以從此出發。
泰國新曼谷國際機場
是曼谷主要的民用機場,也是東南亞地區乃至亞洲重要的航空樞紐。
韓國仁川國際機場
仁川國際機場是大韓航空及韓亞航空的主要樞紐。是韓國最大的民用機場。除中國的航線,其他國際航線包括:日本航線飛往東京、大坂、福岡、名古屋;北美洲航線飛往洛杉礬、紐約、多倫多、溫哥華和檀香山;東南亞和太平洋航線飛往臺北、香港、馬尼拉、曼谷、新加坡;中東航線飛往吉達、巴林和的黎波里;歐洲航線飛往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莫斯科和羅馬。
日本東京國際機場
位于日本東京都大田區的機場,因座落于羽田地區而通稱為羽田機場(日本語:羽田空港/はねだくうこう Haneda Kūkō),為東京兩座聯外機場之一,以營運國內航線為主。旅客流量亦屬世界前列。
除此之外,亞洲的陸運和水運也十分發達,中國旅客可以選擇火車或者輪船出行。
美食
亞洲美食以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的美食為主,都十分具有當地特色,滿足味蕾的不同需求。在亞洲各國,除了能品嘗到當地的美食,也可以找到一些中國餐館。
各地特色:
1.越南菜酸辣甘甜,不油不膩,青菜水果種類繁多,清新爽口。
2.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肴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致的盛器來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而蓋著生魚片的壽司是日本國內最流行的食物。
3.新加坡和泰國都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因此在能嘗食到各地各族風味的美食佳肴,小食糕點。
5.印度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異較大,北方烹飪中有許多肉、谷物和面包,喜辣味;南方多素食、米飯、辛辣咖喱。印度人家庭基本食品是米飯、家常餅、小扁豆,普通佐料是干青酸辣泡菜和香菜葉。
6.菲律賓以風味濃郁的海鮮最為出名。餐廳中常常有樂隊演奏和民族舞蹈表演。菲律賓鄉土名菜喜歡用醋和大量的大蒜等辛辣調料。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烤乳豬,西尼根湯,阿多波,拉普拉普魚等。
7.馬爾代夫是穆斯林國家,禁食豬肉。但是這里是海島國家,盛產魚蝦蟹。最常見的菜是咖喱,是從鄰國印度、斯里蘭卡傳入的。
政治
國家
國家名稱 | 首都 | 人口(萬) | 面積(㎞2) | 備注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北京
|
136,204
|
9,600,000
|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國家。
|
巴林
|
麥納麥
|
121
|
750
|
|
韓國
|
首爾
|
5,051.50
|
99,646
|
中等發達國家 |
黎巴嫩
|
貝魯特
|
400
|
10,452
|
|
東帝汶
|
帝力
|
106
|
14,874
|
|
尼泊爾
|
加德滿都
|
2,933
|
147,181
|
|
泰國
|
曼谷
|
6,387
|
513,115
|
|
巴基斯坦
|
伊斯蘭堡
|
14,766
|
796,000
|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阿布扎比
|
423
|
83,600
|
|
不丹
|
廷布
|
69
|
38,816
|
|
阿曼
|
馬斯喀特
|
280
|
309,500
|
|
阿塞拜疆
|
巴庫
|
834.7
|
86,600
|
|
朝鮮
|
平壤
|
2,400
|
120,540
|
|
菲律賓
|
馬尼拉
|
9,401
|
299,764
|
|
柬埔寨
|
金邊
|
1,480
|
181,035
|
|
卡塔爾
|
多哈
|
141
|
11,521
|
|
吉爾吉斯斯坦
|
比什凱克
|
547.4
|
198,500
|
|
馬爾代夫
|
馬累
|
39
|
300
|
|
馬來西亞
|
吉隆坡
|
2,756
|
330,000
|
|
蒙古
|
烏蘭巴托
|
268.34
|
1,566,500
|
|
沙特阿拉伯
|
利雅得
|
2,611
|
2,250,000
|
石油產量第一大國 |
文萊
|
斯里巴加灣市
|
39
|
5,765
|
|
老撾
|
萬象
|
600
|
236,800
|
|
日本
|
東京
|
12,805
|
377,835
|
發達國家 |
土克曼斯坦
|
阿什哈巴德
|
700
|
491,200
|
|
哈薩克斯坦
|
阿斯塔納
|
1,703
|
2,724,900
|
|
巴勒斯坦
|
耶路撒冷 |
639
|
2,500
|
|
塔吉克斯坦
|
杜尚別
|
721.57
|
143,100
|
|
格魯吉亞
|
第比利斯
|
439.47
|
69,700
|
|
科威特
|
科威特城
|
270
|
17,818
|
|
敘利亞
|
大馬士革
|
2369.5
|
185,180
|
|
印度
|
新德里
|
121,020
|
2,980,000
|
人口第二大國家 |
印度尼西亞
|
雅加達
|
24,500
|
1,919,440
|
|
亞美尼亞
|
埃里溫
|
325.05
|
29,800
|
|
阿富汗斯坦
|
喀布爾
|
2993
|
652,300
|
|
烏茲別克斯坦
|
塔什干
|
2800.08
|
447,400
|
|
斯里蘭卡
|
科倫坡
|
2020
|
65,610
|
|
伊拉克
|
巴格達
|
3432
|
441,839
|
|
越南
|
河內
|
8693
|
329,556
|
|
伊朗
|
德黑蘭
|
7004.9
|
1,636,000
|
|
也門
|
薩那
|
2300
|
555,000
|
|
約旦
|
安曼
|
610
|
89,340
|
|
緬甸
|
內比都
|
5700
|
676,581
|
|
孟加拉國
|
達卡
|
14737
|
147,570
|
|
新加坡
|
新加坡城
|
518
|
714
|
|
以色列
|
耶路撒冷
|
764
|
14,900
|
發達國家(有爭議)
|
塞浦路斯 | 尼科西亞 | 113 | 9,251 | |
土耳其
|
伊斯坦布爾
|
7,372
|
783,562
|
同時部分國土屬于歐洲
|
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 |
注:根據聯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阿拉伯國面積為1.15萬多平方千米,后被以色列占領,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但未確定疆界。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與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千米。
緬甸于2005年底由仰光遷都至內比都。
區域合作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復雜,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結構,也是世界熱點地區。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2億。還有一個觀察員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東盟國家開動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韓國三個東亞國家的對話機制,并確定于201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和泰國先期啟動水果蔬菜零關稅機制。
南亞國家也在加緊準備成立區域合作的組織,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系出現緩和跡象。
海灣國家也有一個設立區域合作的組織,而這個組織是海灣國家貨幣聯盟,海灣國家貨幣聯盟有6成員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卡塔爾和阿曼。海灣國家貨幣聯盟解定于2010年發行統一貨幣。
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占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上海合作組織在2001年6月成立,前身是1996年4月26日開始運作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發展至今,現時有成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后期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加強中亞地區和中﹑俄之間的聯系,發展成員國在政治﹑經貿﹑文化﹑教育﹑科技﹑能源﹑交通﹑環保等范疇的合作,促進區內和平。
東亞共同體為模仿二戰后歐洲成立的歐共體(現為歐盟)所成立的東亞區聯盟。
經濟
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
在古代,亞洲一直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整個世界主要強國-中國、印度、阿拉伯、波斯都位于亞洲。亞洲的農牧業可以維系世界大部分人口的生計。歐洲的最大帝國羅馬帝國的主要糧食產地也位于亞洲。
18世紀工業革命后,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帝國主義政策將世界其他地方都作為殖民擴張和掠奪的目標,亞洲(除日本外)、美洲、非洲和澳洲都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除了澳洲和北美由于當地原住民幾乎全被消滅,成為歐洲人的天下。其他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逐漸獨立,經濟也處于十分落后的局面。但在20世紀后半葉,亞洲是這些原殖民地中最先崛起的地方。日本首先躋身于世界列強之中,然后是亞洲“四小龍”的起飛(指韓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現在中國和印度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其成為世界注目的地方。
亞洲資源豐富,主要產油國家都位于亞洲,包括海灣國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拉克、科威特、也門和伊朗,此外印度尼西亞、中國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也是主要出產石油的地區。中國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世界上煤的蘊藏量最高的地區。東南亞是世界硬質木材的主要供應地,也是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世界鉆石產區除了南非以外,就只有印度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重要的產區。亞洲還包括幾乎所有具有經濟價值的礦物資源。
海洋漁業: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盛產鮭、鱒、鱈、鰹、鯖、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以及鯨等,著名漁場有舟山群島、臺灣島、西沙群島、北海道島、九州島等島嶼的附近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中國沿海漁場面積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近1/4。
亞洲的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在世界經濟中已占重要地位。農業稻米、天然橡膠、金雞納霜、馬尼拉麻(蕉麻)、柚木和胡椒等的產量均占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中國稻米產量占世界第一位,印度占第二位;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產量占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亞占第二位。金雞納霜主要產在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主要產在菲律賓;柚木和胡椒主要產在東南亞各國。黃麻、椰干、茶葉的產量均占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黃麻主要產在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椰干主要產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等國。茶葉主要產在印度、中國和斯里蘭卡。其他還有棉花、花生、芝麻、煙草、油菜子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工業: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和農產品加工及輕紡工業占主要地位。中國工業發展迅速,工業體系完整。日本是高度發達的世界經濟大國。蒙古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印度尼西亞和文萊以生產原油為主要。印度工業較發達。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西亞多數國家工業均以生產原油和煉油為主,西亞能源在世界能源中占重要地位。
交通:亞洲的交通各地發展不一。中國東半部、日本、爪哇島、斯里蘭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發達,以鐵路、公路運輸為主。廣大內陸地區和沙漠地區以畜力為主。東南部沿海海上運輸發達。經濟發達地區空運發展迅速。
文化
綜述
由于亞洲地區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文化的多樣性很強,差異
很大,幾乎沒有統一的“亞洲文化”。
所有的世界性宗教都誕生于亞洲,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在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由于世界的經濟重心在亞洲,所以大部分人類的技術成就都產生于亞洲。早在公元前3000年,亞洲人已經發明了燒制陶器和冶煉礦石,亞洲的蘇美爾人首先發明了文字和系統的灌溉工程,中亞的游牧民族發明了馬鞍、挽具和車輪,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馬蹬、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并最早種植稻谷。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發明了十進位計算技術。亞洲各種地方性的醫藥技術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還在很多地區使用。
西方和東方的許多樂器是有同一起源的,所以非常相似,如小提琴和二胡,吉他和琵琶,雙簧管和嗩吶,幾乎相同的東西方笛子。其實這些樂器多數都是起源于中東地區。
中國、阿拉伯、印度等各亞洲民族的文化對世界文化有著巨大影響。
宗教
亞洲是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源地。此外還有印度教及錫克教、儒教等亞洲宗教。
道教
道教是發源于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濟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影響性。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后才有教團產生,其個別派系為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并借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后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世紀形成于南亞次大陸北部的印度和尼泊爾毗鄰處。創立者為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486年),屬釋迦族,后被稱為釋迦牟尼。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起源于亞洲阿拉伯半島,于公元7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創立,為一神教。麥地那和麥加是伊斯蘭教圣地,《古蘭經》為最高經典。
基督教
基督教起源于西亞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創始人是猶太拿撒勒人耶穌基督(公元元年12月25日?生于伯利恒)。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圣地,《圣經》為最高經典。
語言
亞洲語言分屬于蒙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含語系、印歐語系。
自然景觀
黃山
漫將一硯梨花雨 潑濕青山幾段云
關鍵詞:五岳領袖 四季如歌
地理:黃山市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位于安徽省南部,東經:177°12-118°55′,北緯29°23-30′之間。黃山市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境內群峰參天,山丘屏列,嶺谷交錯,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迥環,到處清榮峻茂,水秀山靈,猶如一幅風景優美的畫圖。“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明代湯顯祖)。多少文人曾對他產生了念慕之情,有的游客甚至“愛其山水清沏,遂久居。”天目山和黃山山脈是我省,也是徽州同浙江、江西省的天然分界嶺。主要座落在歙縣東北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米),聳立在祁門縣境內的牯牛降(海拔1728米),拔起于休寧西北部的白岳齊云山(海拔580米),都是壯麗神奇的“天造畫境”。橫貫歙縣、黃山區、休寧、黟縣之間的黃山,最高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峰巒峻峭,劈地摩天,重巖疊嶂,宏博富麗,是著名的風景勝地。
氣候:高山無夏,只有冷暖季。氣象上是以候平均氣溫穩定大于22℃為夏季,小于10℃為冬季,10~22℃之間為春秋季為劃分標準。在黃山1340米高度以上全年無夏季,只有冷暖季節,在這個高度以下一年四季就比較明顯。春季的開始日期:高度1340米以上在5月中旬,890米的云谷寺在4月22日前后,650米的溫泉在4月13日前后,每上升100米,入春日期約推遲3天。秋季開始日期:1340米處的半山寺為7月底,溫泉在9月中旬。冬季開始日期:半山寺以上為9月底到10月初,溫泉在10月底到11月初,光明頂冬季長達200天左右。黃山光明頂的年平均氣溫為7.9℃,溫泉的年平均氣溫為13.5℃;光明頂最高氣溫為27.1℃,最低氣溫為-22.7℃;而溫泉的最高氣溫為36.0℃,最低氣溫為-17.2℃。最低溫度出現在1月,最高氣溫出現在7~8月。夏季100米降低0.36℃。
特色: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恒山之煙云、廬山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秀麗于一體。風景區內共有自然景點400余處,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中外,號稱“天下第一奇山”。自然分布有原生種質植物1450種,是中國南方的植物資源寶庫。黃山的高山密林溪流中,還棲息著大量的野生動物,其中魚類有24種,兩棲類20種,爬行類38種,脊椎動物300種。黃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亦是世界級的旅游勝地,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和世界文化遺產地,2000年被評為 AAAA 級旅游區,已成為全人類的瑰寶。
黃山位于安徽省的南部,跨越四縣——歙(shè)縣、黟(xī)縣、太平和修寧。黃山宏偉、莊嚴、風光迷人,為著名的風景區。“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它不僅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樹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詩之海...
一億多年前的地球地殼運動使得黃山崛起于地面,后來歷經第四紀冰川的侵蝕作用,慢慢地就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黃山宏偉、莊嚴、風光迷人,為著名的風景區。黃山在秦朝(公元前221-207年)時叫做黟山,在公元747年(唐朝天寶六年)時才有這個名字。
黃山是一個奇跡:在154平方公里的面積上群峰聳立,許多山峰的名字是名如其形,“蓮花”、“光明頂”和“天都”是其中最主要的三個,都高達1,800米以上。這些山峰都是花崗巖體,通常是由豎直接合點連接。侵蝕和斷裂促使這些巖石變成巨大的石柱,形成了高峰和深谷。天陰時這些高山隱現在霧靄中,如虛幻一般,天晴時則盡展其威嚴與壯麗。黃山的顏色和形態隨四季的更替而不斷變化。春天,盛開的鮮花色彩繽紛,點綴著四處的山坡;夏天,您可以看到青綠的山峰一座連一座,泉水在歡樂地汩汩流著;秋天把整個黃山裝扮成紅、紫相間的世界,正是楓樹火紅的季節;冬天則把群山變成一個冰與霧的世界,到處是銀枝銀石。因此自古以來就一直有許多游客來到黃山,探求其神秘、驚嘆其美景。人們漸漸地總結出黃山的四大特征和吸引力:奇松、怪石、云海和溫泉。其實,黃山上也到處可見花崗巖,尤其是在以下幾個景區:溫泉、玉屏樓、西海、北海、云谷寺和松谷庵。
四季如歌
黃山四季,是深山幽谷里隨風飄逸的民歌小調——輕揚舒曼,悠然自得,猶如仙樂,是不能以平常節奏樂理衡量的。
黃山的春天,節奏慢半拍,姍姍而來,又遲遲不去。山外,柳眼桃腮,獻媚弄態時,黃山僻蔭處猶有殘雪余冰。迨至山外花殘柳暗時,黃山才開始吐榮發秀——杜鵑枝頭炫彩,木蓮葉上耀玉,蘭花幽谷飄香……
黃山四時皆適宜人類生活,而夏居更佳。山外大暑流金,人處爐焰時,黃山則是晨如高秋,涼風如水;正午見日,和煦宜人;夜絕蚊蠅,猶擁薄棉。是古人所謂之仙境,讓人舒坦得只想哼哼“小放牛”。
若說黃山夏日如秋,那么,黃山秋季既早又長。金風初屆,山色便五彩繽紛起來。黃山的春天,山花由山腳向山頂蔓延,而秋天,紅葉又從山頂向山腳浸染,頗有“來而不往非君子”的意味。不過,少雨的秋天,在黃山人心中,是“鬼子進村”時的那段不協調音樂——防火之弦幾乎繃斷的黃山人的額頭上的皺紋,猶如古人焦尾琴上的根根琴弦。
黃山的下雪的冬天,是小夜曲,令人神寧心靜,蹙眉舒展。眾多小臉在燈光下紅撲撲的——那是小酒喝的。
黃山四絕
久有“震旦國中第一山”之譽的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于世。當然黃山的絕世美景絕不僅僅限于這四絕,在此,我們簡要的向大家介紹這四絕的特點。
奇松
松樹滿天下,非黃山僅見之物,黃山松樹之多,無以盡數,又因何以“黃山”來命名松樹呢?據黃山志載: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這句話將黃山奇松做了很精練、很準確的定義。 黃山到處都是花崗巖,堅硬的花崗巖,被我們用以做基石、砌路面、建橋梁。
黃山以花崗巖為集體,卻能做到“無石不松”,這可謂之一奇。 黃山松的種子能被鳳送到花崗巖的縫隙中,在那里發芽生根成長,這種鉆勁,可謂一奇。 黃山松的生長環境非常艱苦,生長速度異常緩慢,根部一般要比樹干長幾倍幾十倍,一棵不足一丈的黃山松,樹齡往往上百年甚至數百年,著名的“迎客松”,位于被徐霞客譽為“黃山絕勝處”的玉屏樓,一支長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張臂迎接四方賓客,蒼勁古樸,樹齡已達千年期形象作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美好象征,久已名揚中外。,其他的黃山名松還有“送客松、蒲團松、探海松、接引松、連理松、團結松等等。
怪石
黃山千巖萬壑,幾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許多靈幻奇巧的怪石,其形成期約在1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黃山石“怪”就怪在從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狀。站在半山寺前望天都峰上的一塊大石頭,形如大公雞展翅啼鳴,故名“金雞叫天門”,但登上龍蟠坡回首再故,這只一唱天下白的雄雞卻仿佛搖身一變,變成了五位長袍飄飄、扶肩攜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黃山峰海,無處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奇松怪石,往往相映成趣,俄位于北海的夢筆生花、、以及“喜鵲登梅”(仙人指路)、老僧采藥、蘇武牧羊等,據說黃山有名可數的石頭的就達1200多塊,我們無法為大家一一道盡。它們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從人的心理移情于石,使一塊冥頑不靈的石頭憑空有了精靈跳脫的生命。欣賞時不妨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創造力,可獲更高的審美享受。
云海
“黃山自古云成海”,這是已故元帥劉伯承1957年游黃山時留下的碑刻。松、云、石并稱為黃山“三奇”,云海是黃山第一奇觀,黃山自古就有黃海之稱。黃山的四絕中,首推的就是云海了,由此可見,云海是裝扮這個“人間仙境”的神奇美容師。 山以海名,誰曰不奇?奇妙之處,就在似海非海,山峰云霧相幻化,意象萬千,想象更是萬萬千千!!按地理分布,黃山可分為五個海域:蓮花峰、天都峰以南為南海,也稱前海;玉屏峰的文殊臺就是觀前海的最佳處,云圍霧繞,高低沉浮,“自然彩筆來天地,畫出東南四五峰”。獅子峰、始信峰以北為北海,又稱后海。獅子峰頂與清涼臺,既是觀云海的佳處,也是觀日出的極好所在。空氣環流,瞬息萬變,曙日初照,浮光躍斤,更是艷麗不可方物。白鵝嶺東為東海,于東海門迎風佇立,可一覽云海縹緲。丹霞峰、飛來峰西邊為西海,理想觀賞點乃排云亭,煙霞夕照,神為之移。光明頂前為天海,位于前、后、東、西四海中間,海拔1800米?天海”名之。若是登臨黃山三大主峰(蓮花、天都、光明頂),則全部五海,可縱覽無遺。黃山每年平均有255.9霧日,一般來說,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觀賞黃山云海的最佳季節,尤其是雨雪天之后,逢日出及日落之前,云海必現并且最為壯觀。希望我們的網友們到黃山也能一飽眼福。
溫泉
黃山溫泉由紫云峰下噴涌而初,與桃花峰隔溪相望,是經游黃山大門進入黃山的第一站。黃山溫泉又稱湯泉、靈泉,傳說我們的祖先軒轅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還童,羽化飛升的。溫泉每天的出水量約400噸左右,常年不息,水溫常年在42度左右,屬高山溫泉。 黃山溫泉對消化、神經、心血管、新陳代謝、運動等系統的某些病癥,尤其是皮膚病,均有一定的功效。
黃山之水,除了溫泉之外,尚有飛瀑、明荃、碧潭、清溪,每逢雨后,到處流水潺潺,波光粼粼,瀑布響似奔雷,泉水鳴如琴弦,一派鼓樂之聲。
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并稱為黃山三大名瀑,人字瀑古名飛雨泉,在紫石、朱砂兩峰之間流出,最佳觀賞地點在溫泉區的“觀瀑樓”;九龍瀑是黃山最壯麗的瀑布,源于天都、玉屏、煉丹、仙掌諸峰,自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分九疊傾瀉而下,形如九龍飛降。每疊有一潭,稱九龍潭。古人贊曰:“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百丈泉位于溫泉至云谷寺公路之間。
泰山回目錄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關鍵詞:五岳之首 石刻 云海 日出
地理:泰安市境內的泰山,又稱東岳,東經117.1°,北緯36.2°,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45米,氣勢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
氣候:泰山地區,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頂年均氣溫5.3°C,比山麓泰城低7.5°C;年均降雨量1124.6毫米,相當于山下的1.5倍;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春秋相連。泰山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夏秋之際,云雨變幻,群峰如黛,林茂泉飛,氣象萬千。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
特色: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累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云煙嵐光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成為我國山水名勝的集大成者。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于歷代帝王封禪和民眾朝拜,給泰山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使泰山成為華夏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199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泰山山勢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時被稱為“五岳之長”、“五岳獨宗”“五岳獨尊”。泰山直到距今一億多年,才比較快速抬升,到距今約三千萬年左右,泰山的輪廓才算基本形成。泰山,氣勢磅礴雄偉,并以名勝古跡眾多蓍稱于世,歷代帝王對泰山都非常尊崇,相傳古時候有七十二代君主的興起,都是在泰山上會諸候,定大位的。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累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云煙嵐光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成為我國山水名勝的集大成者。 |
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它在山東省中部,津浦鐵路的東側。因位于我國東部,故稱東岳。從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登上泰山封禪以后,秦二世胡亥,西漢武帝劉徹,東漢光武帝劉秀、章帝劉達、安帝劉戶、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等都曾登上泰山進行過封禪。其中漢武帝登山七次,清高宗弘歷登山六次。泰山不但為歷代的封建帝王所尊重,也為歷代的文人騷客所敬仰。周朝的孔子,魏時的曹植,漢時司馬遷,晉朝陸機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贊頌泰山的詩文。歷代文人稱贊泰山的詩詞歌賦約一千余篇,題字刻石,到處可以見到。泰山,峰巒起伏,幽谷深壑,瀑布流鳴,雄中藏秀。泰山的主要風景名勝有:天門云梯、萬仙樓、中天門、云步橋、對松山、仙人洞等。主要文物古跡有山麓的殿廟寺院及以上的玉皇頂、紅門、斗母宮、五松亭、南天門等。泰山的古老歷史,不僅僅表現在泰山本身具有的大量名勝古跡,而且也表現在泰山周圍的文化。泰山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均離泰山很近。泰山周圍的物產也是很豐富的,如在礦藏方面,有煤、金、白石英等,在林木方面有松柏銀杏等各種樹木二百多種。古老的泰山,群峰拱岱,古跡遍布,文物薈萃,在漫長的歲月中,滲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從而使泰山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它不愧是東方文化的定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 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前連通天街,后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 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主要分布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巖。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泰山,無論從科研,保護還是從審美價值看,都具有突出的特點,因而它不但受到眾多科學家的高度重視,也獲得了無數游覽者的喜愛。泰山景觀雄偉壯麗,主峰傲然拔起,環繞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嶺98座,溪谷102條,構成了群峰拱岱,氣勢磅礴的泰山山系。俯瞰泰山,山南麓自東向西有東溪,中溪 西溪 三條大谷,北麓自東而西有天津河,天燭峰,桃花峪三條大谷,六條大谷溪分別向六個方向輻射,將泰山山系自然地化分成六個不規則區域,六個區域,景觀各異,形成了泰山著名的幽、曠、奧、秀、妙、麗的六大旅游區。古代帝王登封泰山,多從中路緣石級而上,因此中路被稱作“登天景區”,又由于此路深幽,故亦稱“幽區”。泰山岱頂海拔1500余米,有日觀峰、月觀峰、丈人峰、象鼻峰簇擁著,亦有碧霞祠,玉皇廟 瞻魯臺仙人橋襯托著,站在此處放眼遠望,群山 河流晚霞夕照” “黃河金帶”和“云海玉盤”四大奇觀,是為泰山“妙區”,而泰山之陽的山麓部分,由于古人活動甚多,人文景觀極為豐富,亦是游覽的好去處,人稱“麗區”。“幽 曠 奧 秀 妙 麗”便是泰山神秀精髓,它既是天成,又有數千年無數勞動者的構筑。泰山首先以其雄偉恢宏,端莊肅穆,渾厚質樸,清秀娟麗的自然形體,成為人們審美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源泉。同時人們又將自身的審美理想賦予了泰山,將自己的審美意識物化于泰山的各個自然與人文景觀之中,使之成了中華民族審美創造的結晶。
泰山日出
泰山日出是壯觀而動人心弦的,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志,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后,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岱頂觀日歷來為游人所向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晚霞夕照
當雨過天晴,天高氣爽,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仰望西天:朵朵殘云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燦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珍異寶般的光輝。那云朵呀,白的、黑的、黃的、蘭的、紅的、紫的……真是五彩繽紛,奇異莫測,是天工巧奪,還是神女織繡?如果云海恰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就更加令人陶醉了。待到夕陽沉入云底時,云峰上那亮晶晶的邊逐漸消失,霞光變成了一片火紅。天際、云朵、峰巒都好像在燃燒著,山間里潭溪,大地上的湖川,也變成了紅水火海,閃著瑰麗的光
彩。“誰持彩筆染長空,幾處深黃幾處紅”。“清泉瀉萬仞,落日御千峰。”山川如此
多嬌,天地蔚為壯麗。
泰山佛光
泰山佛光是岱頂奇觀之一。每當云霧彌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而視,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故得名“佛光”或“寶光”。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象,它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據記載,泰山佛光大多出現在6-8月中半晴半霧的天氣,而且是太陽斜照之時。
云海玉盤
云海玉盤是岱頂的又一奇觀。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上升,加之夏季從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被高壓氣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時,如果無風,在岱頂就會看見白云平鋪萬里,猶如一個巨大的玉盤懸浮在天地之間。遠處的群山全被云霧吞沒,只有幾座山頭露出云端;近處游人踏云駕霧,仿佛來到了天外。微風吹來,云海浮波,諸峰時隱時現,像不可捉摸的仙島,風大了,玉盤便化為巨龍,上下飛騰,倒海翻江。
泰山重要景點介紹
岱廟
岱廟位于泰安城區,是泰山封禪祭祀古御道上的一座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群,占地9.6萬平方米。城堞環繞,殿廡嵯峨,門樓高聳,氣勢非凡。廟以泰山稱“岱宗”而得名,主祀泰山神,號稱“東岳神府”。
岱廟的歷史可上追秦漢,碑記中就有“秦既作田寺,漢亦起宮”的說法。經唐宋增修,到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計達到813楹。金、元、明、清各代又不斷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岱廟的建筑是按宮城的規格興建的,總面積9.6萬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的城墻,城墻四角聳立著高大的角樓。岱廟墻開8門,前為正陽門,兩側為掖門,左為仰高門,右為見大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后為厚載門。從正陽門進入岱廟,沿中軸線依次坐落著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后寢宮、厚載門。中軸線兩側,左有漢柏院、東御座,右有唐槐院、道舍院。
岱廟內古樹參天,碑刻林立,文物眾多。著名的古樹有漢柏、唐槐;著名的碑刻有秦泰山刻石、漢衡方碑、張遷碑;著名的文物有銅亭、鐵塔、泰山鎮山三寶等等。走進岱廟,就走進了一座中國歷史的博物館。
秦泰山石刻
東御座院內西側碑樓,鑲嵌著泰山最早的刻石——秦泰山刻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群臣東封泰山,登封禮畢,遂在岱頂立石頌德;繼始皇帝之后,秦二世又于公元前209年東巡,并在始皇刻石上加刻詔書。前后碑文共計222字,為丞相李斯篆書,其結體整齊秀美,線條圓健剛勁,歷經2200多年的滄桑磨難,現僅剩二世詔書中的十個殘字,成為研究中國漢字書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岱廟天貺殿壁畫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創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公元1008年,宋、遼在澶淵交戰,宋軍大勝,但卻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為平息內憂外患,宋真宗與副宰相王欽若密謀策劃了“天降昭書”的騙局,并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為了答謝天恩,宋真宗下昭修建了天貺殿。
天貺殿東西長48.7米,南北寬19.8米,高22.3米,殿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上復黃琉璃瓦,檐下豎8根大紅明柱,檐飾彩繪,峻極雄偉,壯麗輝煌,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
天貺殿內供奉著東岳泰山之神。神像高4.4米,頭頂冠冕十二旒,身穿袞黃袍,手持圭板,肅穆端莊。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為“天齊王”。宋時封為“天齊仁圣帝”,元時又封為“東岳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改稱“東岳泰山之神”。
天貺殿內東、西、北三面墻壁上,繪有大型壁畫《啟蹕回鑾圖》。壁畫長62米,高3.3米,描繪的是泰山神出巡的盛況。整幅壁畫以后門為界,東部為“啟蹕”圖,西部為“回鑾”圖,共繪人物697人,加以祥獸坐騎,山石林木,宮殿橋涵,疏密有致,繁而不雜,氣勢恢宏。壁畫傳為宋真宗時所繪,但大殿屢遭火災地震,壁畫也因之多作重繪,但整體上仍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成為中國道教壁畫的瑰寶。
天母池
王母池又稱"群玉庵”、“瑤池”。三國時曹植在《仙人篇》中就有“東過王母廬,俯仰五岳間”的詩句。王母池依山傍水,綠樹環抱,景致幽雅。進入山門,西墻下有王母泉,泉水匯入方池,水清如鑒。正殿內祭祀王母,殿前有古臘梅一株,蔭遮半庭。每年春節前后,虬枝吐芳,暗香浮動,游人常至此踏雪賞梅。王母殿后另辟七真殿,內祀呂洞賓、何仙姑、鐵拐李和呂洞賓的四個弟子柳樹精、苗慶、焦成大和濟霄堂。
關帝廟
紅門路的盡又名“山西會館”,為明清時在泰安經商的山西籍鹽商所建,一方面用來祭祀有“桑樣之誼”的關公,另一方面又借此作同鄉聚會、議事娛樂的場所。廟門外石獅蹲列,廟門后有戲臺相聯。拾級而上為拜亭,亭前古槐對生,亭后為正殿,原祀關帝。從正殿東門進入北院,院中有古柏一株,枝干蟠曲,如龍飛鳳舞,號稱“漢柏第一”。
普照寺
普照寺座落于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寺院依山勢而建,三進院落,大山門、二山門、大雄寶殿、篩月亭、摩松樓依次座落在中軸線上。
大山門內立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所刻《重開山記》碑,記載高麗僧滿空和尚卓錫泰山,重建竹林寺、普照寺的經歷。大雄寶殿內置釋迦牟尼銅像,殿前油松對生,銀杏雙挺。殿后有六朝古松,松下有篩月亭。月明星稀之夜,長松篩月,灑下清輝斑駁。亭下有五音石,擊石如磬;亭后為摩松樓,現供彌勒佛。
摩松樓左為石堂院,右為菊林院。菊林院正房五間,現辟為滿空和尚紀念堂。門前懸楹聯一幅:“松曰好青,竹曰好綠;天吾一瓦,地吾一磚”。院內有一品大夫松,又名師弟松,為清代寺僧修理所植。修理和尚曾撰佛偈一首:“僧載松,松蔭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門,論弟兄。”
五大夫松
御帳坪西,巨石如屋,據稱為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大雨后從山巔墜落于此,因號“飛來石”。飛來石上方為五大夫松。《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遭遇暴風雨,遂休于大樹下。因樹護駕有功,始皇帝就封之為“五大夫松”。“五大夫松”為秦時二十級官位中的第九級爵位,后人誤以為是五棵松樹。經風歷雨,秦時“五大夫"早已無存,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欽差丁皂保奉敕補栽,現在也已是五存其二。松下盤路上有“五大夫松”石坊,松旁建有五松亭、封禪堂。
十八盤
越過開山,十八盤像一道天梯從腳下一直通向南天門。十八盤,漢時稱為“環道”,是泰山登山盤路上最為險峻、也最為壯觀的一段。按其急緩,又分為“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三段。從開山至龍門坊,盤路起伏舒緩,為“慢十八”;從龍門坊至升仙坊,盤路漸漸揚起,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從升仙坊至南天門,東有飛龍巖,西有翔鳳嶺,盤路陡絕,為“緊十八”。三段十八盤,石階1600多級,長不足1公里,但垂直高度卻超過400米。明人有詩慨嘆:“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徑從窮處見,天向隙中觀”。
南天門
十八盤的盡頭,南天門巍然屹立。南天門,又名“三天門”、“天門關”,海拔1460米,為元中統五年(1264年)岱廟主持張志純創建。門為閣樓式建筑,石砌拱形門洞,門洞上為摩天閣,重檐歇山,黃琉璃瓦蓋頂。門洞兩側刻楹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玉皇頂
玉皇頂是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頂。玉皇頂又名“太平頂”、“天柱峰”。峰端建有玉皇廟,正殿供奉玉皇大帝神像;院中為極頂石,石欄圍護,標刻泰山海拔高度1545米。院東為觀日亭,可觀旭日東升;西為望河亭,可望黃河金帶,現陳列十二生肖塑像。院內西北角立“古登封臺”石碑。古代帝王封禪泰山,就是在玉皇頂筑壇祭天,報天之功。
武夷山回目錄
黃亭一夜風吹雨 似與游人洗俗塵
關鍵詞:九曲溪流 昆蟲世界 鳥的天堂 天然植物園 丹霞地貌
地理: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武夷山市南部,東經117°55′-118°01′,北緯27°35′-27°43′之間,方圓7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在世界同類自然景觀中獨樹一幟。
氣候: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較分明,春、秋季短,夏、冬季長,又因處于山區,早晚溫差大。武夷山景區春季雖氣溫較冬季有所回升,但時有氣溫突降,出現倒春寒,且雨水較多。夏季早晚涼爽,中午偶有高溫,午后常有暴雨。秋季較短,早晚涼,中午氣溫高,會有“秋老虎”天氣出現。冬季氣溫不是太低,凝霜、冰凍、下雪偶有發生,并不常見,冬季也常下雨。最佳旅游時間:一般說來,一年四季都適宜游武夷山,但冬季山景蕭條,自然風光會大打折扣,而夏季雖然氣溫偏高,卻是萬物生長最為茂盛、武夷風光最具特色之時,此時去是最好不過的。
特色:武夷山包括武夷山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其中風景區方圓60平方公里,人們稱它為“奇秀甲東南”,其景色被概括為“三三九九”,“三三”指盤曲山中長約9公里的九曲溪,“九九”指的是夾崖森列的99巖。武夷山風景的精華在九曲溪,溪水碧清,折復繞山,形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勝,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懸崖峭壁上的神秘懸棺都列在九曲溪邊。景區內還有遇林亭宋代瓷窯遺址、武夷宮等游覽景點,極具人文價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東南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區內峰巒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渾、古樸、雋秀于一體,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被納入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區。這里不僅風景秀麗,還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歷史上有過夏商、西漢和南宋等多次鼎盛時期,如以架壑船棺為象征的古越族文化時期,以城村古漢城為標志的西漢文化時期和以朱熹為代表的宋朝理學文化時期,這些都為這座名山增添了深厚的歷史感。
氣勢雄偉 千姿百態
武夷山素以其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獨樹一幟的風光美景和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諧環境著稱,享有碧水舟山之美譽,唐朝時被朝廷冊封為天下名山大川。千百年來。無數名儒雅士、政宦顯要都曾游歷武夷。古代中國的李商隱、范仲淹、朱熹、陸游、辛棄疾、徐霞客等名家都在武夷山留下各自的墨寶。感受武夷,感受純真。真山水、純文化是武夷山最大的特點。真山水真就真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全無人工斧鑿的痕跡,連空氣都顯得古老而清新。武夷山風景區方回70平方公里,區內擁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和罕見的自然美地帶。武夷山山不高有高山的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一條幽深清碧的九曲溪盤繞于丹崖群峰之間,兩岸36奇峰、99專巖皆昂首向東,如萬馬奔騰,氣勢雄偉,千姿百態
九曲溪流 神秘懸棺
武夷山風景的精華在九曲溪,溪水碧清,折復繞山,形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勝,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懸崖峭壁上的神秘懸棺都列在九曲溪邊。景區內還有遇林亭宋代瓷窯遺址、武夷宮等游覽景點,極具人文價值。
生物之窗鳥的天堂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東南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區內峰巒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渾、古樸、雋秀于一體,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被納入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地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國”、“島的天堂”、“昆蟲的世界”、“天然植物園”的美稱,是“研究亞洲兩棲和爬行動物的鑰匙”。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與生物圈”世界自然保護網成員,1992年又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武夷大峽谷生態旅游區森林密布,植被多樣,野生動物出沒期間,幽谷溪流瀑布景觀誘人,負氧離子極為豐富。其中“二谷二瀑一漂?龍瀑布和鳳凰瀑布;一漂流是指被譽為“華東第一漂”的武夷大峽谷漂流。走進武夷大峽谷生態旅游區,貼近自然,領略野趣,體驗驚險與刺激。
文
真山水孕育了東方的純文化。遠在夏商時期.中國東部地區的古閩族、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在景區的懸崖絕壁上,留下了現今世界發現年代最久遠的、距今近4000年的“架壑船棺”、“虹橋板”等古文化遺跡。西漢時期,閩越王在武夷山建造王城,使武夷山成為江南一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現已挖掘出士并向游人開放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城村古漢城遺址,占地48萬平方米,是江化遺跡 淵遠流長南一帶保存最完整、出上文物最多的漢代古城,也是中國南北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宋代的武夷山更是集一時之盛,儒、釋、道三教同山。道家稱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儒家稱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一代理學巨儒朱未熹在武夷山結廬講學,倡道東南,生活長達近半個世紀,把當時的武夷山推到了“執全國學術之牛耳”的文化巔峰。
大峽谷探險游
·最古老的書院:紫陽書院
·最古老的文物:船棺(3800多年)
·最早的石刻:朱熹在六曲題刻“逝者如斯”
·最大的石刻:二曲的鏡臺
·最秀麗的山峰:玉女峰
·最大的巖石:曬布巖
·最有特色的旅游項目:乘竹筏游九曲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武夷山茶文化淵遠流長,更讓人怡請養性。武夷巖條“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早在唐代就成為貢品。元代朝廷在武夷山設御茶園,專制貢茶。明末清初,武夷山首制烏龍茶,成為烏龍茶的發祥地。17世紀初頁,武夷巖茶便從澳門經爪哇輸往歐洲各國,成為歐洲皇室貴族的尊貴飲品。
特色游
乘竹筏漂流
這是武夷山旅游傳統項目,也是最精華的部分,到武夷山不去九曲溪乘竹伐就等于沒來武夷山。乘竹筏從星村碼頭順流而下至武夷宮上岸,全程約2小時,每一曲都有奇麗景色,好象游歷于一副天然山水畫中。溪面忽而平緩似池,忽而湍急如潮,竹筏隨之或珊珊而行,或瘋顛舞蹈,您隨之亦然。如此一峰過后又一峰,有驚無險中,兩岸美景盡收眼底。無登山之勞,有涉水之樂,抬頭山景源源而來,俯首水色飄拂而去,側耳溪水叮咚,凝神恍如魯賓遜飄流。丹崖蒼壁映水中,五彩畫卷映眼簾,一曲一佳境,曲曲倍出奇。暢游九曲溪,被稱之為逍遙游。一路上筏工聲情并茂的進行沿途講解,優美的傳說給景點增添了幾份神奇,比如和尚背尼姑、酒壇峰與李鐵拐、大王與玉女、曬布巖等等。筏工的服務費由客人以小費形式支付,如果是跟旅行團去導游會告訴你最低標準,如果講的好可多給。
保健養生游
武夷山脈綠色履蓋達到83%,經專家監測表明,武夷山空氣負離子含量濃度超過正常值的14倍,居全國各大著名旅游區前列。因此武夷山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深深吸一口氣,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風光攝影旅游
武夷山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三三秀水、六六群峰、七十二洞穴、九十九巖、神秘船棺;鳥、昆蟲、各種植物;以及天游峰上日出、云海;閩北獨特的民族風俗,都是取景框里的一道道靚麗風景。每年金秋時節,武夷山會舉辦各類主辦“金秋武夷風光攝影創作”活動,攝影發燒友可千萬不要錯過。
茶文化之旅
武夷山茶文化淵遠流長,是烏龍茶的發祥地,屬半發酵的青茶。它既有紅茶的甘醇,又有綠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齊備的茶中珍品。武夷巖茶品目繁多,最負盛名的當數大紅袍。欣賞武夷美景之余找一個臨水的茶社品茗讓人倍感愜意,怡情養性。在武夷山間有許多這樣的茶社,坐在木雕桌椅當中,聆聽茶藝小姐對每道茶的解說、輕輕吸入武夷巖茶的清香、和三兩好友閑話家常、感受著山青水綠、鳥語花香是種無比愜意的感覺。或是默默俯看九曲溪的碧水和水上緩緩漂過的竹筏,這樣寂靜的畫面、這樣的閑適感受就像武夷山的茶水一樣沁人心脾、讓人回味。 武夷山風景區內現已建有“茶觀”和“茶藝館”等表演、品茶、購茶的場所。
生態徒步游
自助游發燒友可徒步進入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感受原始森林完整的生態景觀,空氣負離子濃度平均值最高的為大峽谷生態景區內的青龍瀑龍,每立方厘米達66034個,最高值達每立方厘米112000個。武夷山被稱為“昆蟲的世界”、“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掛墩一帶,是世界上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大約有300多種,素有“鳥的天堂”之稱。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曾組織英國觀鳥旅游團專程到武夷山來觀察群鳥的生活情景,并給予很高評價。
大峽谷探險游
要感受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建議到曹墩村,曹墩村歷史悠久,家家養蘭,戶戶制茶,街道潔凈、流水潺潺,江南民居特色濃重。村內吊腳樓、打鐵店、豆腐店、彈棉莊、草編店、中藥館等沿街作坊應有盡有,游人都可以參與享受民間勞作的新奇樂趣;村中還有風情水車、典齋膳堂、古老茶坊等。曹墩村展現著淡泊安定的生活,洋溢著古老滄桑的濃濃鄉情,這里的人們在怡然自得中構筑著一個與外界無所爭執的桃源世界。當你遠離喧囂的都市來到這里,無數的煩愁都將云消霧散。
大峽谷探險游
武夷山大峽谷漂流區,位于武夷山風景區名勝區至保護區主干線上,源于“華東屋脊”黃崗山。峽谷場14公里,相對落差150米,飄流全程6公里,時間約80分鐘。峽谷皮舟漂流是另外一種野趣橫生的自然探險,一種令人怦然心跳的切身體驗。游人漂流而下,擊濤搏浪,體驗大自然的驚、奇、險、趣,堪稱“華東第一漂”。
朱熹遺跡尋蹤游
朱熹是我國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在他71年生涯中,有40余年時光是在閩北度過的。朱熹足跡所至,遍及武夷的山山水水,真可謂:不到武夷不識朱熹! 建議去位于市區東南51公里的五夫鎮興賢古街,古街始建于晉代中期,迄今已歷時1700余年。興賢書院、朱子社倉、朱子巷這三處都是與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有關的文化遺跡,與屏山之麓的屏山書院遺址、府前村的紫陽樓等構成五夫理學文化旅游線路。另外朱熹紀念館也是尋覓一代理學大師遺蹤的好去處。
“千年儒釋道”宗教游
武夷山是中國道教名山,唐末被列為道教第16洞天,現今還有保留較為完整的道觀——桃花源道觀。武夷山的佛教歷史可追溯到唐代,現仍有天心永樂禪寺、妙蓮寺、瑞巖寺等。唐宋間國家文化的基本形態儒、?年。他以儒學為主干,融合釋、道,重新樹立起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儒家的正宗地位。武夷山現有摩崖石刻400多處,最有名的是晚對峰有一處石刻:“道南理窟”,每字兩米見方,蒼郁古雅,是理學名山的歷史徽志。
游古建筑觀賞旅
據《武夷山志》記載,歷代在武夷山修建的寺廟、祠、宮、院、山莊等多達187處,亭臺樓閣117處。這些具閩北山區建筑特色的群體,作為武夷山的襯托,以其自然逼真、協調之美聞名于世。目前,千古名觀武夷宮、東南奇觀古漢城和武夷精舍等處均是旅游者觀賞古建筑的極好去處。
體育
主要賽事:亞洲運動會和東亞運動會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