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地名由來

    湖北省,在長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屬湖廣行中書省,設有荊湖道宣慰司,簡稱“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會武昌在唐、宋時稱鄂州,故亦簡稱“鄂”。

    自然概貌

    自然地理

    湖北自然風景湖北自然風景

    地跨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東鄰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全省國土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4%。

    湖北境內除長江、漢江干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4228條,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5.92萬公里,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條。長江自西向東,流貫省內26個縣市,西起巴東縣鳊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境內的長江支流有漢水、沮水、漳水、清江、東荊河、陸水、灄水、倒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漢水為長江中游xxx支流,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由陜西白河縣將軍河進入湖北鄖西縣,至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公里。[2]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面積百畝以上的湖泊約800余個,湖泊總面積2983.5平方公里。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2]

    地形地貌  

    湖北黃鶴樓湖北黃鶴樓

    湖北省處于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55.5%,主要在西部地區最為集中。西部主要山脈有武當山,鄂西山地等,丘陵和崗地占24.5%,平原湖區占20%。

    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氣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為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之間,主要屬季風氣候" target="_blank">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于農業生產,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全省年均溫15~17℃,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由于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等地為全省多雨中心,江漢平原在梅雨期長的年份常發生洪澇災害。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于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全省年平均氣溫15-17°C,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溫度多變,秋季溫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C;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C,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C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強度xxx,是湖北的A2%85%E9%9B%A8" class="innerlink" title="梅雨" target="_blank">梅雨期。

    2010年7月3日以來,我省西部地區出現暴雨洪澇災害,局部伴有雷雨大風。截至昨日16時,此次暴雨洪澇災害共造成十堰、襄樊、宜昌、恩施等地16縣市區41.14萬人受災,死亡3人;其中老河口雷擊死亡1人,利川因大風刮斷大,致電線落地引起2人觸電死亡。轉移安置群眾4390人;農作物受災28.629千公頃,其中絕收5.319千公頃;倒塌房屋274戶820間,損壞房屋8163間;直接經濟損失1.677億元。災害發生后,省民政廳已先后派出兩個工作組赴災區查災核災,指導當地有效開展救災工作。生物資源

    海拔高低懸殊,樹木垂直分布層次分明,優越的森林植被呈現出普遍性與多樣化的特點。全省已發現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屬、1300種,其中喬木425種、灌木760種、木質藤本115種。這在全球同一緯度所占比重是xxx的。全省不僅樹種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貴、稀有孑遺植物。除有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水杉、珙桐、禿杉外,還有二級保護樹種果樹水青樹、連香樹、銀杏、杜仲、金錢松、鵝掌楸等20種和三級保護樹種秦嶺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錢槭、領春木、紅豆樹、厚樸等21種。藤本植物種類多而分布廣,價值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華獼猴桃、葛藤、括婁等10多種。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種以上,其中已被人們采制供作藥材的有500種以上。湖北在動物地理區劃系統中屬東澤界、華中區,有陸生脊椎動物562種, 其中兩棲類45種、鳥類415種、哺動物102種。全省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12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有金絲猴、白鸛等23種;屬二類保護的有江豚、獼猴、金貓、小天鵝、大鯢等89 種。全省共有魚類176種,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占58%以上,其次為鰍科,占8%左右。全省魚苗資源豐富,長江干流主要產卵場36處,其中半數以上在湖北境內。[4]

    建置沿革

    典籍中的鄂、咢等,金文中寫作噩,是南方一個大國的國名。它在商王朝時期是雄踞南方的一個侯國,與商王室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青銅禮器《噩侯馭方鼎》的銘文記載得知:周王南征角夷,自征地返回到祛的地方,噩侯馭方獻禮并宴享周王,又陪同周王行射禮。周王親自賞賜給噩侯玉、馬、矢。馭方拜謝周王,并作此寶鼎,留給子孫后代。在周王征伐角夷的返回途中,噩侯馭方親往祛地恭候迎接,獻禮設宴。周王顯然也很重視噩國,因而親賜馭方財物、弓矢、馬匹。噩侯馭方也以此為榮,作器以志紀念“鄂”的名稱,相傳是隨著古鄂國逐步由南向北遷移,才移到鄂州地區的。《史記正義》說:“鄂,地名,在楚之西,后徙楚,今東鄂是也。夏代的“鄂”地,在今湖南省南部的寧鄉縣,史稱“鄂侯故壘”。商代鄂侯之邑,在今湖南省湘江以北的岳陽,商紂王曾封鄂侯為三公。西周初年,鄂族遷徙到今湖北東北部河南南部一帶。在南陽縣北石橋鎮附近,有西鄂故城,就是西周鄂侯國的勢力范圍。

    到西周中期,鄂國是一個強盛的地方國。鄂侯御方曾率南淮夷大舉侵伐南國。他避開了漢水西面的楚國(當時在長江一帶),打通了漢水以東的隨(今湖北隨州市)、(今湖北棗陽市)走廓,到達漢水下游,度過長江、梁子湖,侵占了當時揚越的經濟中心——今鄂州市境。鄂侯勞師遠征,無非是為了開拓領土,掠奪財富,而銅可能是其掠奪的重要對象之一。鄂侯占領了湖北楊越的經濟中心,揚越豐富的銅礦資源就成了鄂國的巨大財富。所以鄂侯把這塊鄰地也叫“鄂”,相對中原的西鄂而言,即東鄂。

    湖北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于楚。[3]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后,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后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后, 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后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薪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 ,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于五代,黃、薪、鄂三州初屬吳,后屬南唐;黃、薪二州復又歸后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3]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薪、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摩州。[3]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 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薪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陜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摩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后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于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3]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 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3]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1932年于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查區;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自1927年開始,中xxx產黨領導的人民xxxxxx建立過許多xxx政權。土地xxxxxx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后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xxxxxx時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過5個地區。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北行政區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轄6地區:黃岡地區、孝感地區、咸寧地區、荊州地區、宜昌地區、鄖陽地區;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省轄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荊門市、鄂州市,22個縣級市,4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今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個直管市、1個林區、38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3

    人口民族

    湖北省是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區。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止2000年11月1日,全省人口為6027.82萬人(直接調查登記人口5949.82萬人),在全國居第8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0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分布不均,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武漢鄂州天門仙桃孝感黃石潛江等地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均在500人以上。 

    湖北為多民族省區之一,有漢、土家、苗、回、侗、滿、壯、蒙古等50個民族。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省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57.9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34%。

    省內資源

    湖北省境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并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面積分布的變質巖系,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7%9F%B3%E6%A6%B4%E7%9F%B3">石榴石、泥灰巖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7%9F%B3%E8%86%8F">石膏、巖鹽重晶石"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9%87%8D%E6%99%B6%E7%9F%B3">重晶石、螢石石墨"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7%9F%B3%E5%A2%A8">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水力資源

    湖北省
     三峽大壩

    居中國第4位,地表水體積占中國第10位。長江
    由西向東橫貫全省。漢江
    全長的3/4流經省境,與源出邊境山地的眾多河流,共同匯注長江
    。省內中小河流共有1193條,總長度達3.5萬多公里。此外,全省過境容水量約有6338億立方米,因而有豐富徑流量可供調蓄利用。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達3308.1萬千瓦。省境淡水湖泊眾多,有“千湖省”之稱,多分布在江漢平原上,洪湖
    梁子湖
    面積均在200平方公門、孝里以上。省內淺層地下水儲藏量豐富,估計為2650億立方米,可開采儲量約每年為355.7億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的36%。地下水水質
    清潔,儲量穩定。 

    生物資源

    植被具南北過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種類的落葉闊葉樹,也有多種南方種類的常綠闊葉樹,同時又處在中國東西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區,便于鄰近地區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國生物資源較豐富省份之一。全省樹種有1300余種,其中用材林約占一半。主要有馬尾松"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9%A9%AC%E5%B0%BE%E6%9D%BE">馬尾松、櫟類、杉木、樺、楠竹等,經濟林甚多,有油桐、油茶、烏桕" target="_blank">烏桕、樹、 核桃板栗和果樹等。此外有野生動物570余種,門、孝其中20多種列為國家保護對象,主要為金絲猴、閩中羊、蘇門羚、金錢豹、毛冠鹿等;藥用植物1300多種,以黨參黃連、天麻、貝母等產量xxx,并產名貴藥材,是馳名中外的天然動植物園

    經濟

    湖北省 汽車城——十堰

    農業以耕作業為主,糧食生產居首要地位,是中國重要的生產基地。在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全省可穩定達到年產糧食2400萬噸,棉花50萬噸,油料175萬噸,出欄肉豬2500萬頭的綜合生產能力。主要農產品產量處在全國前列。 

    從20世紀50年代起,湖北為中國工業重點建設地區,利用省內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建設了武、大冶鐵礦、荊襄磷礦、應城石膏礦等大型礦山基地。19世紀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鋼鐵機械電力紡織食品主體、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生產體系,是全國重要工業生產基地之一。武漢為中國鋼鐵基地之一。武漢鋼鐵公司設計能力為年產600萬噸,擁有1.7米平板軋機,每年可軋制薄鋼板300萬噸。 

    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規模和實力蔚為壯觀的汽車工業走廊,汽車生產已形成重中輕相結合,改裝車與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車產量居全國xxx位。

    交通

    湖北歷來為中國水陸交通運輸樞紐。長江漢江京廣鐵路相交于武漢市,京九鐵路有一條聯絡線與武漢相連,使武漢市成為名符其實的“九省通衢”.

    公路

    湖北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公路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達,可一直延伸到深山之中,同時也將鐵路和水路運輸連接起來。湖北省高速公路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建成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2719公里,初步形成了“四縱三橫一環”的高速公路網。“四縱”分別是京港澳高速湖北段(京珠高速)、大廣高速湖北省北段、菏澤至廣州高速湖北省中段(隨岳中高速)、二廣高速湖北省(樊魏、襄荊、荊東高速),“三橫”分別是福銀高速湖北段(漢十、十漫高速)、滬蓉高速荊門至宜昌段(武荊、荊宜高速)、滬渝高速湖北段(黃黃、武黃、漢宜高速),“一環”是武漢繞城高速公路。根據規劃目標,到“十二五”末,湖北省高速公路將超過6000公里,屆時將形成布局合理、銜接緊密、輻射周邊、暢達全國、便捷通暢、安全高效的“五縱五橫二環”高速公路網絡

    鐵路

    京廣鐵路線京廣鐵路線

    干線四通八達。京廣鐵路是中國鐵路運輸最繁忙運輸線之一,縱貫省東部,過境物資運輸量遠大于省內物資裝卸量。1990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1673公里,其中復線占1/4以上。橫穿鄂西北山區的襄渝鐵路中的十堰-重慶段是中國第3條電氣化鐵路。

    湖北境內的鐵路線有京廣線、京九線,武九線、襄渝線、漢丹線、焦柳線、長荊線、及宜萬線,高鐵有武廣客運專線,石武客運專線,滬漢蓉鐵路客運專線等,省會武漢有直達省內各地的列車,此外還有直達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昆明、哈爾濱、廣州等全國各地市的列車。

    民用航空

     武漢天河機場 武漢天河機場

    事業發展迅速。武漢市是中國航空"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8%88%AA%E7%A9%BA">航空
    運輸中心之一。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規模xxx、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航空港,設計為4E級國家一級民用兼國際備降機場,是全國十大機場之一。空中航線共107條。省內有航線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線通往北京
    上海
    廣州
    成都"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6%88%90%E9%83%BD">成都
    等地。 

    水運

    湖北水運湖北水運

    “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湖北有著得“水”獨厚的優勢:通航河流229條,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國第6位,其中,千噸級以上航道1091公里,港口51個,船舶運力300余萬載重噸,港口年綜合通過能力1.6億噸,在全國水路交通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名副其實的水運大省。境內有黃金水道“長江”通過,有xxx支流漢江經過,還有xxx小小的河湖,水網縱橫,水運便利。

    行政區劃

    湖北省現下轄:1個副省級市(武漢市);11個地級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個直管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1個林區(神農架林區)。
    名稱 區劃代碼 車牌代碼
    武漢市 4201 鄂A
    黃石市 4202 鄂B
    十堰市 4203 鄂C
    宜昌市 4205 鄂E
    襄陽市 4206 鄂F
    鄂州市 4207 鄂G
    荊門市 4208 鄂H
    孝感市 4209 鄂K
    荊州市 4210 鄂D
    黃岡市 4211 鄂J
    咸寧市 4212 鄂L
    隨州市 4213 鄂S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228 鄂Q
    仙桃市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劃)
    潛江市
    天門市
    神農架林區

    文化

    湖北省 荊州古城墻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又是中國近現代xxx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歷史文物和xxx文物十分豐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譽。 

    全省已查出各類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5000處,已公布的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3127余處,其中省政門、孝府審定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65處,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處。省政府還審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其中荊州武漢襄樊隨州鐘祥等5座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山艦于1997年元月整體打撈成功,目前已完成維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筑豐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當山古建筑群、荊州古城墻、鐘祥明顯陵三處為龍頭;以鄂州吳王城、赤壁古戰場、荊州三國遺址、當陽關帝陵、襄樊城墻及古隆中等三國文物建筑和利川大水井、魚木寨、咸豐土司王城、來鳳仙佛寺等少數民族建筑為兩條線;以黃梅四祖寺、五祖寺、當陽玉泉寺、襄樊廣德寺、武漢寶通寺、歸元寺等佛教建筑和武當山、長春觀等道教建筑為代表的宗教建筑為一個重點,并輔以秭歸屈原故里、漢陽古琴臺、東湖行吟閣等楚文物紀念建筑的格局。武當山古建筑群、鐘祥明顯陵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博物館:全省有各類博物館121個,其中綜合性博物館75個,紀念性博物館22個,專門性博物館2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日前,投資2.35億元的省博物館擴建工程已經國家計委批準立項。全省形成博物館布局五大系列:以荊州、荊門為代表的楚文化特色博物館;以辛亥xxx武昌xxx紀念館、武昌xxx門管理所為代表的辛亥xxx史紀念館;以紅安縣xxx博物館、紅安縣七里坪xxx舊址紀念館、湘鄂西xxx根據地舊址紀念館等為代表的xxx斗爭史紀念館;以李時珍紀念館、聞一多紀念館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以恩施州博物館為代表的民族博物館。各類館藏文物豐富,數量達53萬余件,一級文物2926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件。館藏自然標本總數57萬余件。

    教育

    湖北屬全國教育發達地區,其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國家重點院校數目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 研究生教育水平國內排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江蘇。

    旅游

    神農架神農架

    山水名勝與文物古跡二者兼備。長江三峽馳名世界。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人譽“xxx山”的道教名山武當山為道教圣地。號稱“華中屋脊”和“綠色寶庫”的神農架是重要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稀動物種多,“野人之謎”更令人關注。

    湖北人文旅游景觀具有時代跨度大,歷史價值高的特點,那里既有古人類長陽人遺址,屈家嶺文化遺址,又有眾多的古三國勝跡和楚都遺址“紀南城”; 既有辛亥xxx遺址xxx門、閱馬場、又有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及“八七會議”會址。文物古跡與xxx勝跡遍布全省,從宜昌秭歸的屈原故里隨州炎帝廟、宜昌的三游洞紀南故城、昭君故里、黃岡的東坡赤壁、襄樊的古隆中、武漢古琴臺、黃鶴樓、三國赤壁直到武昌xxx軍政府舊址、京漢鐵路工人運動“二七”紀念館,可以了解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宜昌的三峽大壩觀光區和武漢的黃鶴樓是湖北省的兩個國家5A級風景名勝旅游景點。

    景點

    武當山

    武當山風景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在丹江口市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方圓400公里。是道教名山,又是武當派拳術發源地。是中國xxx風景名勝之一, 方圓30多平方公里之內有72峰, 峰奇谷險, 風景秀麗。主峰天柱峰, 海拔1612米, 全山游程約60公里。

    神農架

    神農架是世界中緯度地區xxx一塊保存完好的綠色寶地,具有比其它溫帶森林生態系統更為豐富的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神農架林區位于中國亞熱帶向溫帶過渡的地區,億萬年前曾經是片汪洋大海,喜瑪拉雅造山運動使其變成了高山,成為“華中屋脊”,這里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山就有六座。

    黃鶴樓

    巍峨聳立于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6%BB%95%E7%8E%8B%E9%98%81">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筑城為守,建樓以嘹望。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旅游區占15.28平方公里,目前對游客開放的是三個觀景點:壇子嶺、185平臺、截流紀念園。登上5A級旅游景區壇子嶺觀景點你能鳥瞰三峽工程全貌,體會毛主席詩句“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豪邁情懷;站在185平臺上向下俯看,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與自豪。

    古隆中

    古隆中
    是三國時期杰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
    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瑯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臥龍”。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古隆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在鄂西北歷史文化名城襄樊市區和襄陽、南漳、谷城三縣交界處,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主景區古隆中位于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豐富。

    民俗

    臘月三十是湖北人最重視的節日,俗稱過年。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 class="innerlink"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8%82%89%E4%B8%B8">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間的。吃飯前,人們先在門外點一掛鞭炮(現已禁鞭),放完鞭炮即關上門、孝大門準備開飯。在大家圍坐飯桌之前,守舊規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后,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家人邊吃邊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炸制春卷元宵節的晚上,人們還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餡做湯圓食用,以預祝一年工作圓滿、順利。春節期間,人們還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除夕
    男人:這天要把水缸挑滿,保證3天有水用,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有自來水后,該習俗無形廢止)。然后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黃昏時開始祭社,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時請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時灶神已回來,歡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Hai),喜事一起來”。然后要將牲畜喂飽,囑咐狗不要亂吠,以免嚇跑財神。

    年飯:先放鞭驅邪,天亮前吃年飯,“越吃越亮”,吃時魚不能動筷,要“年年有魚(余)”。其間長輩給晚輩“壓祟”錢(今之壓歲錢其實是訛傳)。

    守歲

    年飯后全家圍爐喝茶聊天,據說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會附體。守歲時家里燈都要亮著,午夜一過,家家鞭炮齊鳴(武漢1994年開始禁鞭)。

    初一: 

    聽動靜:五更時鳥雀鳴叫則主豐年,群狗亂吠則主亂象。

    觀天色:風宜北,諺曰“北風吹到南,無錢也去擔,南北吹到北(Be),有錢也沒得”。

    出方:初一起來,衣冠整齊,以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長,然后燃鞭出門,向喜神方拜,稱為“出方”。

    頭三天:
    接年飯:頭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過年時吃剩的飯菜,企盼“有吃有剩”。后來演變為家家煮面條、豆絲、糍粑當頓。不能向外潑水,也不能掃地,以免走了“財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則就是“欺祖滅倫,寵妻滅母”。初三以后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否則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繼續拜年,但要開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侶出來沿家收年飯,施主們都不吝嗇,謂之“越把越有,富貴長久”。

    宗教

    湖北省宗教基本情況:湖北省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全省有7個省級愛國宗教組織,即省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有35個市、州、縣成立了愛國宗教組織。全省正式開放宗教活動場所1744處。

    名人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名平,字原,又字靈門、孝均。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楚國詩人、政治家。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門、孝朝蘄州(即今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生于公元一五一八年(好明正德十三年),卒于公元一五九三年(即明萬歷二十一年)。

    畢昇(約970-1051),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人。北宋著名發明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號太岳。嘉靖進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今興山縣)寶坪村人。

    龐統(179—214)三國時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屬湖北)人,初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

    陸羽(733-804年),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陸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xxx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因被后人稱為茶圣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員。襄樊谷城冷集沈灣(原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人稱孟襄陽。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后定居潤州(今鎮江)。

    皮日休(約公元834—883年),襄陽人,字逸少,后改襲美。自號鹿門子。

    馬謖(190—228)三國蜀國人士。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李先念(1909-1992)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1926年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黃麻xxx,加入中xxx產黨。后任區委書記、縣委書記,蘇維埃政府主席。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畬,號壁伍,從事xxx活動后改為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生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城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

    劉華清(1916-2011)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入團,1935年10月轉黨,1929年10月參加工作,1930年12月入伍,蘇聯海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專業畢業,上將軍銜。

    徐海東(1900-1970)名元清,湖北省大悟縣新城徐家窯人,出身于窯工之家。9歲,入鄉塾讀書,13歲因反抗富家子弟欺凌,遭塾師斥責,憤然退學,進窯場學藝,跟隨父兄,以窯工為職業。

    項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xxx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早期重要xxx之一。

    惲代英(1895-1931)1895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祖籍江蘇武進縣人,中xxx產黨政治活動家、教育家,中國早期青年運動的xxx之一。早期xxx家。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號萬里,字伯高。竹山縣麻家渡鎮雙桂村人。早期xxx家。

    王樹聲,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市人。軍事家。一九二六年加入中xxx產黨。曾任區、縣農民協會組織部長。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黃麻xxx。

    許世友(1905-1985)原籍湖北麻城人。上將。一九二六年在國民xxx軍xxx師任連長,同年加入中xxx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七年轉入中xxx產黨。參加了黃麻xxx。

    聶鳳智(1914-1992)湖北大悟人(出生地原屬黃安,今黃岡市紅安縣)上將。

    陳錫聯(1915-1999),原名錫廉,字廉甫,1915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高橋區陡山彭家村,軍事家、上將。陳錫聯同志是中xxx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xxx家、軍事家和功勛卓著的一代戰將。

    郭天民,原名郭基逵,1905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城關區郭受九村。軍事家、上將。郭天民是久經考驗的中xxx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戰功卓著的高級將領和軍事教育家。是紅安籍開國將領中xxx上過黃埔軍校的將軍。

    王建安(1907-1980),原名見安,1907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北黃安縣(今紅安)桃花沙河村。軍事家、上將。 韓先楚(1913-1986)湖北黃安縣人。同志是中xxx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門、孝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xxx家、軍事家和功勛卓著的一代戰將。是中國人民xxx第四十軍首任軍長。

    周純全(1905-1985),1905年10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八里區雷家田,曾在八里灣小學堂當校工,后到武漢參加并組織“二七后援會”和漢口惠工織布廠工人的罷工斗門、孝爭。周純全是中xxx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杰出的高級將領。軍事家、上將。

    郭錫章(1933-)花橋鎮劉常村西湖口垸人。司令員。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黎家河(今大悟縣彭店鄉)人。民國總統。

    陳潭秋(1986-1943),名澄,字云先,號潭秋,黃岡縣(含黃州區)陳策樓人。無產階級xxx家。

    錢瑛(1903—1973),祖籍湖北咸寧,出生于湖門、孝北潛江周家磯。女xxx家、國家監察部部長。

    書城"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6%9D%8E%E4%B9%A6%E5%9F%8E">李書城(1882—1965),潛江縣袁橋村人。同盟會元老、新中國xxx任農業部長。

    李漢俊(1890—1927),湖北潛江人。中xxx產黨xxx次代表大會代表。

    向忠發(1880—1931)又名仲發。湖北漢川人。早期xxx家家。

    謝富治(1909-1972),黃安(今紅安)縣豐崗謝家人。上將。

    特產美食

    湖北省獨特的日用產品有洪湖羽毛扇、宜昌假山石等。而房縣和保康兩縣所產的燕耳則是著名的山珍,此外還有珍珠米酒"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7%8F%8D%E7%8F%A0%E6%9E%9C%E7%B1%B3%E9%85%92">珍珠果米酒、黃石港餅、白鴨松花皮蛋、羅田板栗、安陸銀杏、仙桃沙湖鹽蛋、九珠皮咸蛋、毛嘴鹵雞、沙市甜酸獨蒜、咸寧市通山小吃包陀等都是湖北出產的美味食品。 

    區湖北旅游除了可以采購以上土特產作為紀念品帶回去,別忘了湖北還有神農架和武當山兩大“天然藥庫”,那里不僅出產傳統的藥材如天麻、黨參、杜仲、黃連、茯苓等等,還有野生的猴頭菇、花菇和核桃等滋補品,買回去孝敬老人是很合適的。   

    湖北名茶:清江“宜紅”、遠安“鹿苑”、蒲圻“洞茶”、隆中“翠峰”、雙橋“毛尖”、竹溪“龍峰”、五峰“采花毛尖”,五山“玉皇劍”。其中遠安的“鹿苑茶”以產地鹿苑寺而得名,已載入《中國名茶研究選集》和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制茶學》中,乾隆年間,鹿苑茶被選為貢茶。   

    鄂菜是湖北菜的總稱,湖北菜是我國重要的地方菜系之一,它以楚菜為母體,并融合荊、鄂菜演化而成。據考證,楚菜的雛型出現于楚國,并隨楚文化的發展而興盛,其風味特征在2300多年前已初見端倪,可見其歷史之悠久。華夏文化從西周開始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北支的中原文化,地跨黃河流域,壯闊雄渾,純樸敦厚;南支即為楚文化,活躍于長江中下游,清奇秀麗,豪放浪漫為其特征。由于我國南方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湖北菜無處不體觀出精、奇、細、巧等南派特征,例如仙桃沔陽三蒸。

    武漢三鎮的餐飲服務歷史悠久,享有盛名。清道光年間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中就有“切面豆絲干線粉、魚餐元子滾雞湯、水餃湯元豬血擔、夜深還有滿街梆。”所以武漢不僅早就是酒樓繁盛,而且小吃也獨具地方特色。

    近年來武漢的餐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由于其地處華中九省通衢地利之便,南來北往商賈云集,不僅商業繁榮,也同時給武漢帶來了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集天下菜系于一城。武漢不僅有具有地方特色的鄂菜館,而且川、魯、粵、浙各菜系餐廳也遍布三鎮,紛呈異彩,素有“不屆武漢城,嘗遍天下菜”的佳話。   

    武漢菜是鄂菜的典型代表,它以漢陽、武昌、沔陽(今仙桃)、黃陂、天門、孝感等地風味為基礎,吸收了省內外各種風味流派之所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選料嚴格、制作精細、注重刀工、火候,講究配色和造型。以烹制山珍海味見長,淡水魚鮮與煨湯技術獨具特點。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魚、仙桃珍珠白丸、紅燒義河蚶紅燒木琴魚天沔滑魚、氽蛔魚、八卦湯、紅扒魚翅、子海參"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8%99%BE%E5%AD%90%E6%B5%B7%E5%8F%82">蝦子海參碗魚、汁桂魚、黃陂三合、沔陽三蒸、全家福、芙蓉雞片、黃燜甲魚、桔瓣魚元等。   

    湖北菜系由荊南、襄鄖、鄂州、漢沔四大風味流派組成。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188/

    (16)
    詞條目錄
    1. 地名由來
    2. 自然概貌
    3. 建置沿革
    4. 人口民族
    5. 省內資源
    6. 水力資源
    7. 生物資源
    8. 經濟
    9. 交通
    10. 公路
    11. 鐵路
    12. 民用航空
    13. 水運
    14. 行政區劃
    15. 文化
    16. 教育
    17. 旅游
    18. 景點
    19. 武當山
    20. 神農架
    21. 黃鶴樓
    22. 三峽大壩
    23. 古隆中
    24. 民俗
    25. 宗教
    26. 名人
    27. 特產美食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