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成都市,簡稱“蓉”,別名“錦官城”“錦城”“芙蓉城”“蓉城”,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城市,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轄內土地面積為14335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內下轄12個區、5個縣級市以及3個縣。市內常住人口2140.3萬人。成都市政府駐成都市高新區錦悅西路...

    成都市,簡稱“蓉”,別名“錦官城”“錦城”“芙蓉城”“蓉城”,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城市,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東北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轄內土地面積為14335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內下轄12個區、5個縣級市以及3個縣。市內常住人口2140.3萬人。成都市政府駐成都市高新區錦悅西路2號。

    名稱由來

    編輯

    “成都”得名由來,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宋《太平寰宇記》認為:“蜀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成都即“成為都城”的意思,這是現在最通行的成都得名說法。其二,有現代學者認為:“成都”是蜀族方言,“成”是蜀人族稱,“都”指地方,合則為成族人的地方。其三,更有現代學者認為:“成都”就是古蜀語“蜀都”二字音譯的中原文字,“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為“最后的都邑”。其四,還有現代學者認為:成都得名于巢居,“成”是巢居形象,“都”是人所聚之地(或水澤匯聚之地),成都,即巢居氏族的所在地。

    歷史沿革

    編輯

    先秦

    早在約4500年至3700年以前,成都平原已出現一系列古蜀先民聚落中心,被稱為?“寶墩文化”?。隨著氓江上游氏羌系中的蜀族開始遷駐成都平原,建立起了古蜀王國,先后經歷五個王朝,輾轉于成都平原的彭州、都江堰、郭縣等地。距今3500年以前,蜀王開明九世將都城徙治于成都,將成都、廣都、新都合稱為“三都”。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成都一帶成為了古蜀王國的中心都邑,而金沙遺址位于成都市區,其分布范圍約5平方千米,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600年)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商周時期,古蜀便初步發展了與印度地區的陸上交通,成都絲綢通過上緬甸、東印度阿薩姆地區傳播到印度和中亞、西亞以至地中海地區,成都絲綢的西傳引起絲綢之路的開通,成都是絲綢之路的源頭所在。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設置蜀郡,在古蜀舊都置成都縣,為蜀郡治所,縣治少城。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張若、秦大將張儀在蜀國都城基礎上,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建制,于蜀王城的基礎上開始修筑大城和少城,是文獻記載中的成都建城標志,自此,城名、城址歷經2300多年不變。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

    秦漢至南北朝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蜀郡北部置廣漢郡,武帝時又析蜀郡南境置健郡,所余之地仍名蜀郡。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

    古成都城墻遺址

    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焉徙益州治于綿竹,初平年間(公元190-193年),又徙治于廣漢郡雛縣,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再徙治成都,成都開始成為州、郡、縣三級政權治所。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人入蜀,分兵輔助劉備合圍成都,占據益州,劉備定蜀,之后諸葛亮以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劉備外出時常鎮守成都,負責處理內部政務,保障后勤。至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西蜀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成都為蜀漢都城,地方建置無變化。

    兩漢時期,成都成為全國第二大商業都會,僅次于長安。兩漢至三國蜀漢時期,成都蜀錦備受歡迎和高度贊賞,成都也因出現了專門織造蜀錦的官營作坊?“錦官城”?而獲得“錦城”和?“錦官城”?的別稱。

    蜀錦制作

    西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李雄踞成都稱王,旋稱帝,立國號“大成”。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蜀地歸東晉版圖,地方建置仍推州、郡、縣三級制。

    隋唐至宋元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成都改置西南道行臺,益州為其轄境。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天下之州為郡,益州又改為蜀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西南道行合為益總管府;三年(公元620年),罷府仍置西南道行臺;九年(公元626年),改置益都督府;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劃全國為10道,原益州都督府轄地為劍南道,劍南道雖然仍置大都督府,但都督一直由親王遙領,軍政大權歸由都督府長史執掌,成都府為劍南道治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置劍南節度使取代長史為行政長官;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州為郡,益州仍為蜀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玄宗由于避“安史之亂”而入蜀,以成都為京師,升蜀郡為成都府,成為唐王朝的中央直轄地。安史之亂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劍南節度使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成都為西川節度使的治地。

    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唐西川節度使王建不服后梁,自立為帝,國號為“大蜀”,定都于成都,史稱“前蜀”。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后唐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又據蜀稱帝,史稱“后蜀”。后蜀主孟昶偏愛芙蓉花,下令在成都城墻上遍植芙蓉,成都因此得到了?“蓉城”?的別稱。

    芙蓉花

    北宋初年,世界上xxx張紙幣交子誕生于成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于劍南東、西兩川之地置西川路,為全國15路之一,路、府、縣治所均在成都。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西川路分為西川路以及峽路;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又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四川因此得名,成都為益州路治所。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益州路改名成都府路,成都府路、成都府、成都縣均治成都。

    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正式建置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以成都為治所。

    明清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四川行中書省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其長官為布政使,在布政使司下實行府、州、縣三級制。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明末清初,成都地區先后發生多次xxx,成都城廢,四川省治所從成都移往閬中,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始移成都。康熙至乾隆年間,由于持續數十年的戰亂造成四川的人口銳減,對四川經濟文化發展造成不利后果,清政府推行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勵人民墾荒占田以恢復生產,大量移民定居恢復了四川的經濟,川西平原和成都城市經濟再度繁榮,成都新城也得以在原來的舊城址之上重建。

    “湖廣填四川”移民來源

    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在省之下增設5道,以道轄府、州、廳、縣,成都府轄于成綿龍茂道。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改名川西道,成都府仍屬之,此建置沿襲至清末。清末時期,清政府為加快鐵路干路建設,推出“干路國有政策”與四國銀行團簽訂的《湖廣鐵路xxx合同》,為抵抗清政府的封建專制之法,反抗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鐵路主權,1911年6月,川、粵、湘、鄂四省廣大商民在成都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會”,自辦鐵路掀起保路運動,成都市各界民眾紛紛捐資保路,同時成都市進行全城罷課、罷市,最終遭到了清政府的xxx鎮壓,制造了“成都血案”事件,保路運動中,四川各地袍哥也參與到保路同志會的xxx斗爭中,提供了xxx力量。保路運動成為辛亥xxx武昌xxx的導火索之一,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xxx

    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三年間(公元1912~1934年),四川地方川、滇、黔等各軍軍閥混戰,形成分裂割據的14個防區。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2月7日,成都市xxx張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的報紙《人聲》報創刊。該報創辦者王右木將成都高師內部讀書會改為各校共通的讀書會,取名為“《人聲》報附設者”。在報紙和讀書會的影響下,創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都地方團執行委員會。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成都市政公所為成都市政府,正式建立成都市,為省直轄市、省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9月29日,成都各界300多個團體數萬人舉行反日大會,聲討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要求團結xxx,成立了“四川xxx救國大會”“成都工人反日團”等組織。直至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混戰結束,川政重歸統一。同年四川省正式實施行政督察區制,將四川省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成都隸屬xxx行政督察區。

    四川軍閥混戰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爆發,成都各界救國聯合會召開援助平津xxx將士的市民大會。會后,改“各界救國聯合會”為“華北抗敵后援會”。同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劉湘為第二路預備軍司令官,鄧錫侯為副司令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xxx命令川軍出川抗戰。

    川軍xxx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日機12架侵入雙流機場上空,襲擊機場。中國空軍驅逐機五大隊與日機展開激戰。隊長黃新瑞駕單機與日機群激戰,擊落日機1架,重傷2架,后不幸中彈犧牲。此役,中國戰機共擊落敵機6架。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21日至27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中國人民xxx第二野戰軍在成都平原殲滅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30余萬人,取得了“成都戰役”的勝利,粉碎了xxx盤踞川西,伺機反攻的企圖。這是解放xxx中進行的最后一次大規模戰役。經過這次戰役,集結在成都及周邊地區的以胡宗南集團為主力的三十余萬國民黨部隊,大部xxx,一部被殲,只有極少數潰散退往西昌地區。至此,國民黨在xxx上的最后一支主力被殲滅。成都解放后,始為川西行政公署駐地。

    成都戰役紀念碑

    1950年,四川省分設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政公署,成都為川西行政公署駐地。1951年,成都、華陽兩縣部分鄉劃歸成都市。1952年行政公署撤銷,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成為四川省省會。1976年,溫江地區的金堂和雙流兩縣劃歸成都市。1982年,成都市成為14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城市總體規劃中將成都定位為四川省省會、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科學文化中心,以機械電子、輕工為主的工業基地。1983年3月,撤銷溫江地區,原溫江地區所屬的12個縣劃歸于成都市管轄。1988年5月將劃歸成都市管轄的灌縣撤銷,更名設立為縣級都江堰市。1990年9月,將成都市東城區、西城區、金牛區調整為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1993年11月18日,將劃歸成都市管轄的彭縣撤銷,設立為縣級彭州市。1994年,撤銷了簡陽縣、邛崍縣和崇慶縣,設立為縣級簡陽市、縣級邛崍市和縣級崇州市。1996年5月,成都高新區開始托管行政區域,成為一個計劃單列的準行政區。

    2002年,新都縣、溫江縣先后撤縣設區。2013年12月,雙流縣1個街道和12個鎮劃歸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管委會托管,成為成都市第二個計劃單列的準行政區,一般通稱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2016年1月18日,雙流縣撤縣設區。2016年5月3日,將資陽市代管的縣級簡陽市改由成都市代管。2017年1月22日,郫縣撤縣設區并更名為郫都區。2020年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成立,下轄區域包括簡陽市所轄的13個鎮(街道),同年6月,撤銷新津縣,設立成都市新津區。截至2021年,成都市下轄12個區,5個縣級市和3個縣。

    自然地理

    編輯

    位置境域

    成都市地處四川盆地西部、四川省中部。位于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相接,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成都市東西xxx橫距192千米,南北xxx縱距166千米。截至2021年,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4335平方千米。

    氣候

    成都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充足,雨量豐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除成都西北邊緣部分山地外,成都市大部分地區具有季風氣候明顯,夏無酷暑,冬少冰雪,冬暖春早,氣候溫和,夏季時旱時澇,秋季連綿陰雨,無期長,風速小,濕度大的特點。成都市年平均日照數為1213.3小時,市境內年日照率在24%~32%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6.2℃,7月氣溫最高,可達26℃以上;1月最低,為5℃左右,年平均無霜期為270~280天,年均風速為1.1~1.6米/秒,主導風向為北風、東北風,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多偏南風。

    成都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年降水日數為139~190天,降水量與盆地其他地區一樣,多降于午后和夜間,成都夜雨率約70%~80%。降水量在時間上的分配呈單峰型,具有中國東部季風區冬干夏雨的基本特點,且較同緯度長江中下游其他地區更為突出。春季春雨到來較遲,一般要4月下旬才開始,春季降水量一般為150毫米左右,約占全年降水量的15%;夏季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秋季往往陰雨連綿,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約占全年20%,秋雨多于春雨是成都地區及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的顯著差異;冬季降水量很少,大部分地區降水量都在30毫米以下,僅占全年降水量的2%~4%。該市年均蒸發量為877~1132毫米,成都市蒸發量的分布趨勢與降水量的分布趨勢相反,蒸發量在地區分布上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遞增,平原與丘陵地區大于山區。

    地質

    地質構造

    成都市位于華南板塊西緣龍門山推覆構造帶和成都凹陷的結合地帶,東南側為川中隆起,主體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跨越青藏高原東部與揚子板塊兩大構造單元,地質構造橫向變化大。成都凹陷夾于龍門山斷裂與龍泉山斷裂之間,板塊的發育和排列有序。凹陷的基底是中元古界淺變質火山——沉積巖系,凹陷中心則位于新繁一帶。龍門山推覆構造帶開始抬升是由于三疊系末,印支運動,從而初步形成了四川盆地,該區域就由海相沉積歷史轉入陸相沖積階段。在印支運動、燕山運動以及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龍門山推覆構造帶發生多次活動,因而使凹陷邊緣堆積多層沖積扇礫巖。成都市地質主要構造單元有龍門山褶斷帶、龍泉山褶斷帶以及成都凹陷。

    地層

    成都市境內出露地層齊全,除寒武系以外,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總厚度大于2萬米。元古界、古生界形成于距今達19億年至2.25億年,分布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龍門山和鄧峽山區,主要由變質巖巖漿巖以及海相沉積巖組成,其中元古界出露面積約為130平方千米。中生界形成于距今為2.25億年至6500萬年,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區元古界、古生界地層的東側,東部的龍泉山以及長秋山地區,部分出露于西北部山區元古界、古生界地層的西側。中生界主要由泥巖、磚紅色砂巖等河湖相沉積巖構成。新生界形成于距今6500萬年后,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區,由沖積的礫石、砂、黏土等構成。

    • 元古界(前震旦系)

    其形成于距今19至12億年,主要分布于彭縣大寶山、大邑縣麥秧林等地,出露面積約130平方千米,為一套淺海相砂頁巖、碳酸鹽巖和火山噴出沉積的變質巖系,厚1271—4200米。

    • 震旦系

    其形成于距今12至5.7億年。下統由安山巖流紋巖和火山集塊巖組成。分布于“彭灌雜巖”東部邊緣灌縣的關房溝、彭縣的白水河與東林寺一帶,面積24平方千米,厚度大于863米,局部已鐵礦化;上統市區境內未見出露。

    • 奧陶系

    其形成于距今4.8至4.2億年,僅在大邑縣的西部邊緣有小面積分布,屬淺海相砂頁巖建造,在區外有磷塊巖透鏡體。

    • 志留系

    其形成于距今4.2至4億年。分布于崇慶縣和大邑縣的西部地區,屬地槽型的砂頁巖構造,具淺變質,稱“茂縣群”,以千枚巖為主。

    • 泥盆系

    其形成時代距今4至3.2億年。市區境內較發育,厚240—1400米,分布于崇慶縣和大邑縣的西部地區和灌縣懶板凳一帶。區內下統缺失,中上統保存較全,為一套地臺型碳酸鹽巖構造,以灰巖、白云巖為主,次為砂巖、頁巖、磷塊巖等。

    • 石炭系

    其形成時代距今3.2至2.7億年。市區境內發育不全,可見到中上統部分地層,屬淺海碳酸鹽巖沉積,以灰巖為主,間夾碳質頁巖,厚0—495米,分布零星,在彭縣、灌縣西部山前一帶呈飛來峰露出,在崇慶縣西部邊緣亦有出露,但已發生淺變質作用。

    • 二迭系

    其形成時代距今2.7至2.25億年。市境內分布較廣,以崇慶、大邑二縣西部山區的文井江、小海子、上草坪等地出露較好。灌縣、彭縣西部也有分布,上下兩統齊全,屬淺海相石灰巖構造,以灰巖為主,次為砂頁巖和煤,厚127—1128米。

    • 三迭系

    其形成時代為距今2.25至1.85億年。市境內分布廣泛,大邑、崇慶、灌縣、彭縣西部山區均有分布,沉積巨厚,約2400—5000米。

    • 侏羅系

    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85至1.4億年。市境內分布很廣,西部的龍門山、邛崍山,東部的龍泉山、西南部的長丘山均有分布,為一套內陸河湖相紅色碎屑巖構造,主要為紫紅色的礫巖、砂巖和頁巖,厚157—4061米。

    • 白堊系

    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4至0.65億年。市境內分布廣,主要分布于西部和東部的丘陵地帶。為河湖相紅色含鹽構造,主要為泥巖、砂巖和礫巖,厚553—2063米。

    • 第三系

    其形成時代為距今6500萬年至200萬年。市區內分布零星,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帶。為一套河流相沉積,下部為砂泥巖,上部為砂礫巖。

    • 第四系

    其形成于200萬年前至今。市區內分布最廣的地層,覆蓋平原。又可劃分為: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地形地貌

    成都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為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主要由深丘和山地構成,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東部為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由岷江、湔江等江河沖積而成,以平原、臺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為主,海拔大多在750米。成都市最高處為大邑縣西嶺鎮的苗基嶺,海拔高度為5364米;最低處為簡陽市沱江出市域處河岸,海拔高度為359米。成都市地貌類型多樣,按形態劃分可為山地、丘陵、平原(含臺地)三大類,市域xxx貌組合規則有序、平行排列,自西向東依次為中高山區、沿山丘陵區、平原臺地區、低山區、丘陵區。其中平原面積達4971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40.1%;山地面積為3999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32.3%;丘陵面積為3420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27.6%。成都市境內主要山脈有龍門山、邛崍山、龍泉山等。

    苗基嶺

    主要山脈

    • 龍門山

    龍門山是都江堰市境內、岷江以北到廣元間的眾多山脈的總稱。主要有九頂山、茶坪山和龍門山,為岷山東南延伸部分,由一系列北東一南西向的山脈組成,綿延200余千米。龍門山南段的茶坪山東部位于成都市境內。

    龍門山

    • 邛崍山

    邛崍山分布于都江堰市至天全一線以西,北起阿壩小金縣雜谷腦河與小金川之間的分水嶺,往南直至大相嶺,其南段的東部位于成都市境內。邛崍山大致作南北走向,山體延伸約150千米。自北向南的主要山脈有霸王山、巴朗山、夾金山和二郎山,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界線與農業區劃界線。

    邛崍山

    • 龍泉山

    龍泉山是北東向的狹長低山,北起綿陽,南至樂山平羌峽,長約210千米, 寬10—18千米,其中段位于成都市境內。龍泉山屬背斜斷塊山,東緩而西陡,一般海拔650—1000米,最高處的長松寺為1059米,相對高度250—600米,山勢由中部向南北緩降,最后傾沒于丘陵之中。山體主要由侏羅系和白堊系的紅色砂巖和泥巖組成。

    龍泉山

    水文水利

    水文

    成都市地處于長江支流岷江及沱江流域,岷江及沱江干流穿市境而過。其中,都江堰嘴將岷江分為內江及外江兩大水系,又分為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沙溝河、黑石河等六大干河。流經成都市中心的河流主要有府河、南河、沙河,現已統稱為錦江,其水源均來自于都江堰,成都市西郊還有浣花溪、干河等,皆為錦江支流。此外成都市境內還擁有興隆湖、三岔湖、升仙湖等多個人工湖泊,其中興隆湖是成都市xxx的人工生態湖泊,湖區面積約4500畝,東西長約2.6千米,南北長約1.3千米,超1000萬立方米蓄水。

    • 岷江

    岷江是長江上游左岸一級支流,是穿越成都市域中部的xxx河流,為著名大江之一。成都市境內岷江干流長96千米,占總流域面積的55%。岷江經過汶川縣漩口鎮后進入成都市境內,至新津縣鄧雙鄉董河壩流出成都。市境內岷江一級支流自上而下分別為龍溪河、白沙河、西河、南河。成都市過境水量中以岷江過境水為主,水量豐富且水質優異,是成都主要的供水水源。

    岷江

    • 沱江

    沱江是長江上游左岸一級支流,基本呈南北流向穿越成都市域東隅。由于沱江接納岷江水源,與岷江有連通關系,所以成為非封閉型流域的特殊江河。成都市境內沱江干流長146千米,流域面積為6375平方千米,占總流域面積的45%。沱江經過廣漢市三水鎮后進入成都市境內,于金堂縣五鳳鎮流出成都。市境內沱江支流主要有澈江,此外還有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金堂縣境內的15條山溪河。

    簡陽市沱江

    • 錦江

    錦江是岷江流經成都市區的兩條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稱。環繞成都的錦江府河段和錦江南河段古稱“二江”,歷史上府河、南河是古代成都通往中國沿海的黃金水道。府河為走馬河下段河道,與毗河同起于郫縣石堤堰閘,南流經郫縣團結鄉,于郫縣安靖鄉南左分東風渠總干渠,以下行進于郫縣與金牛區界,南至雍家渡,右納沱江河。府河總長117.2千米,流域面積2090平方千米。南河是走馬河的后段河道,前身為古代流江,因水質優良適于濯錦又稱濯錦江,簡稱錦江,南河河長5.63千米。2005年5月,府河與南河更名統稱為錦江。

    成都市錦江

    水利

    截至2021年年末,成都市有各類蓄水設施共25110處,其中大水庫1座,中型水庫6座,小(一)型水庫53座,小(二)型水庫176座,山平塘23244口,石河堰1630道。成都市境內的水利工程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等,此外截至2023年6月,被譽為成都“第二水源”“國家“172”重大水利工程”的李家巖水庫、成都“第三水源”的三壩水庫正在開工建設。

    •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區,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部,由渠首部分和遍布于四川省7市37個區(市)縣的灌區組成,渠首海拔高度為730米,占地面積為200余畝。都江堰共有干渠111條,長3664千米;有支渠260條,長3234千米;有支渠以下的各級末級渠道達34000余千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工程和所有向成都平原延伸、展開的各級渠道都采用無壩引水,與天然河道在平原內一起構成了扇形的自流灌溉網。截至2020年1月,都江堰水利工程實灌面積達到9133.3萬平方千米,居于全國之首,同時為50多個大中小城市、百多家工礦企業提供生活、生產及環保用水,創造了單江水利效益xxx的世界紀錄。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xxx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都江堰水利工程

    • 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

    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成都市西北60余千米的岷江上游河段,以灌溉以及供水為主,兼有發電防洪、環境保護等綜合效益。截至2023年1月,紫坪鋪水庫總庫容達11.12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為877米,正常蓄水庫容為9.98億立方米,水庫控制灌溉面積達7333.3平方千米。

    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

    土壤

    成都市熱量豐富,降水充沛,地帶性土壤為黃壤。又由于地貌差異以及人類長期生產活動,導致水熱條件重新分配,改變了土壤的發育過程,從而使成都市的土壤在地帶性基礎上形成多種土壤類型,可分為13個土類,25個亞類,56個土屬,174個土種。13個土類分別為水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黃壤、黃褐土、黃棕壤、山地暗棕壤、棕色暗針葉林土、新積土、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其中,水稻土面積約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42%,廣泛分布于市境內各區(市)縣,對農業生產起決定性作用;潮土主要分布于江河一級階地前緣或河漫灘,為成都平原主要的耕作土壤;紫色土廣泛分布于海拔高度為600~1400米的龍泉山區、龍泉山以東丘陵區、龍門山前的低山丘陵區,紫色土面積約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25%;黃壤集中分布于成都市境內海拔高度1600米以下的龍門山低山地區,紫色土面積約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12.8%。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7764/

    (226)
    詞條目錄
    1. 名稱由來
    2. 歷史沿革
    3. 先秦
    4. 秦漢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
    7. 中華民國
    8. 中華人民共和國
    9. 自然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氣候
    12. 地質
    13. 地質構造
    14. 地層
    15. 地形地貌
    16. 主要山脈
    17. 水文水利
    18. 水文
    19. 水利
    20. 土壤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