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市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蘇州市,簡稱“蘇”,古稱吳、姑蘇、平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下轄地級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總面積8657.3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蘇州市常住人口有1295.8萬人,下轄5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蘇州市姑蘇區三香路998號。1949年4月,蘇南人民行政公署析吳縣城廂置蘇州市,以此地古名‘’蘇州“命名。隋開皇九年(589年),因境內有姑蘇山,改吳州為蘇州。“吳”是蘇州最早的名稱,事...

    蘇州市,簡稱“蘇”,古稱吳、姑蘇、平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下轄地級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總面積8657.3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蘇州市常住人口有1295.8萬人,下轄5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蘇州市姑蘇區三路998號。

    名稱

    編輯

    1949年4月,蘇南人民行政公署析吳縣城廂置蘇州市,以此地古名‘’蘇州“命名。隋開皇九年(589年),因境內有姑蘇山,改吳州為蘇州。

    “吳”是蘇州最早的名稱,事關“勾吳”,源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南奔,自號勾吳”;“闔閭城”是蘇州城最早的稱謂,史稱“闔閭大城”,歷代詩人詠蘇州城的詩,喜用“闔閭”代之;后曾xxx“鶴市”,與吳王葬女的故事有關;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江南后,置會稽郡,蘇州獲名“會稽”,在置會稽郡的同時設置吳縣,因此也稱“吳縣”,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吳縣為“泰德縣”,獲名“泰德”,王莽被誅后恢復吳縣原名;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出會稽郡東北之地,置吳郡,蘇州獲“吳郡”雅號;南北朝·陳禎明元年(587年),置吳州,獲名“吳州”;后蘇州被泛指古吳之地,有東吳、中吳、西吳“三吳”舊說,東吳指蘇州,獲名“東吳”,也稱“吳中”、“吳市”、“吳下”、“吳閶”、“中吳”;隋開皇年間,廢除吳郡,改吳州為“蘇州”,該名稱亦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編輯

    先秦時期

    早在六、七千年前,有居民在蘇州市境內繁衍,在蘇州境內已發現了四十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蘇州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在太湖三山島。從五千年前開始,蘇州一帶的氏族部落先后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泰伯、仲雍南來,號勾吳。春秋時,東周壽夢于公元前585年稱王,建吳國,吳王闔閭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始建蘇州城,為吳國都城。春秋后期,蘇州成為吳國的都城和經濟中心,青銅冶鑄業發達,造船業初具規模。

    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大破吳師,夫差逃至秦余杭山,伏劍自盡,吳國滅亡。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0年)楚滅越,吳地屬楚。

    秦漢至南北朝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江南,置會稽郡,并置吳縣,郡治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項梁、項羽殺會稽假守殷通,項梁自立為郡守。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冬十一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會稽郡屬楚。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滅項羽,會稽郡轉屬漢,領縣二十四。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吳縣為泰德縣。王莽誅,復名吳縣。永建四年(129年)十二月,分會稽郡東北地,另置吳郡。郡治在吳,轄縣十三。秦漢六朝時,蘇州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并出現了刺繡工藝,這一時期青瓷器的制造水平和規模在全國均處于xxx地位。

    晉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吳,分天下為十九州,吳郡屬揚州刺史。太康四年(283年)析吳縣虞鄉置海虞縣。吳郡領十一縣。

    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亂,遣將進攻吳郡,蘇城慘遭茶毒。陳永定二年(558年)割吳郡地另置海寧郡。陳禎明元年(587年)置吳州,吳郡隸吳州。吳州、吳郡、吳縣三級治所同駐蘇城。

    隋唐至宋元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領吳、常熟、昆山三縣。開皇十一年(591年)蘇州、吳縣治所遷西郊新郭。大業元年(605年)蘇州復稱吳州。三年,又復稱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隋末農民軍余部李子通進攻占據吳郡。翌年,唐將杜伏威擊敗李子通,收復江東地,改吳郡為蘇州。武德六年(623年)輔公柘占據蘇州。七年,輔公柘兵敗被殺,江南平定。武德七年(624年)蘇州、吳縣治所由新郭遷回蘇州舊城內。通天元年(696年)析吳縣地,置長洲縣,縣治亦駐蘇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江南東道采訪使,治所駐蘇州。天寶元年(742年)二月,蘇州復稱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吳郡為蘇州,從此蘇州地名被作為通稱。翌年,廢長洲縣,置長洲軍。大歷十二年(777年)改長洲軍為長洲縣。大歷十三年(778年)蘇州升為江南地區xxx雄州,領吳七縣。唐代時,蘇州手工業品種達數十種之多,大運河的通航推動了商業的興盛、市場的繁榮。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吳越王錢繆重修蘇州城,吳越表請升蘇州為中吳軍,領常、潤等州。

    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以蘇州為帝節鎮,敕升蘇州為平江府,轄五縣。宣和五年(1123年)置浙西提舉司,治所駐平江府。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兵南侵,入平江,駐兵府治,縱兵屠城,古城成廢墟。宋代,蘇州農業“蘇湖熟,天下足”,出現了制茶、蠶桑等副業,蘇州逐漸成為江南蠶桑業中心。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南下,以原平江府治為江淮行省,置浙西路軍民宣撫司。翌年十二月,置平江路,領定六縣;并改宣撫司為平江路總管府。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建都平江,改為隆平府。至正十七年(1357年)蘇州織染局首建于平橋南,此后蘇州商業和手工業十分繁榮和興盛。同年,張士誠降元,又改隆平府為平江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部攻克蘇州,張士誠兵敗被俘,自縊而死。是年,朱元璋在金陵建都,國號吳,改平江路為蘇州府,直隸江南行中書省,領吳兩縣與四州。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蘇州府城。翌年,降常熟、吳江、昆山,嘉定四州為縣,蘇州府領六縣。八年,崇明縣劃歸蘇州府。十三年,撤銷中書省,蘇州府直隸中央六部。

    清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三日,清軍南下占領蘇州。雍正二年(1724年)析長洲、昆山、常熟、吳江縣地,分置元和、新陽、昭文、震澤四縣。蘇州府領九縣。乾隆元年(1736年)析吳縣東山等地置太湖廳,隸蘇州府。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增設江寧布政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分設江寧布政使和江蘇布政使。江蘇布政使駐蘇州。明清時期,蘇州農村集市貿易興旺和小城鎮興起,絲綢生產成為全國中心,成為全國重要的外貿基地,是全國重要的米、棉布、絲綢、木材等市場。

    咸豐十年(1860年)后隨著上海對外通商及滬寧一津浦、滬杭鐵路開通,河運逐漸衰弱,蘇州的全國經濟中心地位也漸被上海所替代。咸豐十年(1860年)四月十三日,太平天國李秀成攻克蘇州。建立蘇福省,轄常州、松江、太倉和蘇州等州郡,蘇州為省會。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初九日,清軍圍攻蘇州。十月蘇州失陷。是年,松江洋炮局移建蘇州,更名蘇州洋炮局。光緒七年(1881年)十一月,蘇州電報分局建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蘇州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增置靖湖廳,駐西山,隸蘇州府。是年,滬寧鐵路上海至蘇州、無錫段通車。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蘇州城自治公所成立。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十五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在蘇州宣布獨立,蘇州“和平光復”,成立xxx軍政府蘇軍都督府。

    xxx

    民國元年(1912年)1月,縣署仍稱蘇州民政長署,8月改稱吳縣民政長署。民國三年(1914年)5月以原蘇州、常州兩府轄區設蘇常道,道尹公署駐蘇州。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21日國民xxx軍二十一師由吳江進入蘇州。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27日江蘇省政府呈報國民政府批準,實行縣、市分治,設立蘇州市政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19日日軍第十軍海勞原部攻入蘇州,蘇州淪陷。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2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部分機關由鎮江移駐蘇州。4月26日人民xxx第十兵團第二十九軍第八十五師解放蘇州,劃蘇州市及吳縣、常熟、昆山、吳江、太倉5縣為蘇州行政區,析吳縣城廂置蘇州市,以此地古名‘’蘇州“命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成立后,蘇州分為蘇州市和蘇州專區兩個行政區。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蘇州市曾兩次劃歸蘇州專區。1953年1月,蘇州市調整為省轄市。1953年至1957年,無錫、江陰、宜興和武進4縣先后劃歸蘇州專區。1956年初,宜興劃歸鎮江專區。1958年初,蘇州專區與松江專區合并。是年7月,武進縣劃歸鎮江專區,11月原松江專區所屬各縣劃歸上海市。

    1961年,從常熟、江陰劃出部分公社,成立沙洲縣。

    1983年初,江陰、無錫兩縣劃歸無錫市,年1月,撤銷蘇州地區,與蘇州市合并。蘇州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1市5縣和4個區。之后,5個縣先后撤縣建市,其中沙洲縣更名為張家港市。

    1992年和1994年,先后從吳縣及郊區劃出部分鄉鎮,分別設立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199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較大的市”。

    2000年9月,郊區更名為虎丘區。2001年初,吳縣市撤銷,并入蘇州市區,設立吳中、相城兩區。2002年,蘇州高新區與虎丘區合并。

    2012年9月,撤銷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行政區域設立為姑蘇區,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

    地理

    編輯

    位置境域

    蘇州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東南部,境域介于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總面積8657.32平方千米。

    蘇州市政區圖

    氣候

    蘇州市地處北亞熱帶,為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風明顯,溫暖濕潤,無期長,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溫約為16℃,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為3℃左右,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為在28℃左右,冬季較冷而夏季炎熱,年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一般均為南部略高于北部。年平均降水量為1118.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為128.1,蘇州的多雨季節主要在每年5月至10月,夏季的6、7份降水最多,6月為降雨高峰,11月至次年4月間雨量較少,不超過年雨量的40%。年平均日照1780.9小時,平均日照率為42%。季風更替明顯,冬季西北風及東北風占一半以上,春夏兩季盛行東南風,秋季是夏季風和冬季風交替季節,盛行風向接近冬季,春季風速xxx為4米/秒,夏季風速最小為3.4米/秒。

    地質

    地質構造

    大地構造上蘇州位于揚子準地臺的太湖一錢塘褶皺帶,地史上的構造運動表現為沉陷、隆升、褶皺、斷裂、巖漿侵入和噴出等構造現象。蘇州的斷裂構造大多生成于1.9億一1.0億年前的印支一燕山構造運動時期,主要有北東走向的壓性斷裂,北西走向的張性斷裂和近東西走向的張性斷裂三組,規模xxx的有7條斷裂:湖州一蘇州斷裂、昆山一嘉定斷裂、吳江一安亭斷裂、蘇州一無錫斷裂、太倉一支塘斷裂、無錫一崇明斷裂、瀏河一新場斷裂。

    在距今5億至4億年前,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時期,境內廣為海洋。在距今4億至3.5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地殼上升,海水退出成為陸地。距今3億年左右的古生代石炭紀,蘇州地殼下沉,先由海陸交替演變,后到大范圍海水浸淹。距今2億多年前的古生代二疊紀,蘇州地殼升降運動強烈,海侵和海退頻繁,境內時而為淺海、濱海,時而為陸地。距今2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蘇州地殼下沉,海水入侵。距今1.8億至1億年的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早期,發生燕山期造山運動,蘇州形成的地層受地殼運動影響,產生褶皺和斷裂,并使地殼深處的巖漿沿斷裂破碎帶頻繁侵入或噴出。距今1億年的白堊紀晚期,造山運動趨于平靜,巖漿活動變弱,地殼以升降運動為主。距今7000多萬年的新生代第三紀,地殼運動以升降為主,在沉降盆地中,形成系列沉積。距今300萬至200萬年第四紀,地殼運動為大范圍的緩慢升降。第四紀中晚期,蘇州境內又經歷了三次規模不大的海侵和海退。海退時,境內變為陸地。

    地層

    蘇州市地層屬江南地層分區,基巖出露較少,大都為鉆孔揭區自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寒武系見于昆山馬鞍山及玉山鎮西昆,為一套淺海相碳酸鹽、含鎂沉積夾海相碎屑巖。奧陶系見于玉山鎮至陽澄湖一帶,為一套淺海相碳酸鹽沉積。泥盆系中下統茅山群,主要分布在東山、西山、穹窿山等。統五通組與茅山群相伴,其分布范圍大體一致。石炭系下統高麗山組見于西山、小茅山、玄墓山等地,中統黃龍組見于西山及木瀆至胥口一帶,上統船山組分布范圍基本同黃龍組。二疊系下統棲霞組主要分布在玄墓山、鳳凰山、陽山及西山等地,下統堰橋組主要見于鳳凰山、陽山、正山等地,上統龍潭組主要見于善人橋、正山、玄墓山、靈巖山、蔣墩及常熟、沙洲一帶,上統長興組見于西山、玉屏山、蘇州市區西部的西津橋及常熟、沙洲一帶,為一套海相碳酸鹽沉積。三疊系下統青龍組主要分布地段同長興組,市區分布于黃山北、獅子山北狹長地帶積。侏羅系上統出露于何山、獅子山、虎丘山及南陽山北部、滸關華山、真山等地。白堊系上統主要分布在吳江、常熟、沙洲等地,出露于蔣墩。第三系主要分布在蕩口——白茆、南潯一角直一線,市區分布于虎丘以南,何山、獅子山——黃山以東地帶。第四系在基底構造的控制影響下,境內分為東西兩部。下更新統平原區皆有分布。中更新統地層厚度一般為30-54米,上更新統地層厚度一般為42-72米,全新統地層主要分布在東部低洼水網地區。

    地形地貌

    蘇州位于長江三角洲南部,是太湖平原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勢低平,是一塊西南略高于東北微向黃海傾斜的陸地。地貌類型主要有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太湖水網平原、低山丘陵。蘇州市東部地區為廣闊的沖潮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標高2~4米,其上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網化平原。西部則為低山殘丘與山間洼地相間,低山殘丘由構造剝蝕形成,標高多在100~200米之間,其中,窟窿山高341.7米,南陽山高338.2米,西山島縹緲峰高336.6米,為區內制高點,其相對高差可達300余米。山間洼地由沖洪積與沖湖積物組成。平原、水面和山丘各占全區總面積的54.83%、42.52%和2.65%。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蘇州地處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水域廣闊,地勢低平,河港縱橫交織,湖蕩星羅棋布。全市水域面積3608平方千米,占陸地總面積的42.52%。大小河流2萬余條,總長1457千米;其中縣級以上河道147條;通江港浦35條。主要河流有長江、胥江、婁江、瀏河等。

    蘇州地處太湖下游,沿湖河道均為太湖出水河道,正常水情時流向均為由西向東,境內河道流速較小,流速不超過0.5米/秒,洪水期則不超過1.0米/秒。河湖水位受人工控制影響較大,河湖多年平均水位為2.79米。蘇州市沿江潮水位屬半El周期潮,一般每天漲、落潮各兩次,異常高潮位的出現與臺風、洪水等因素有關。滸浦閘下游潮位站1953~2005年間最高潮位為6.74米。

    長江從江陰、張家港交界的長山進入張家港境內,境內長江水域約500平方千米,共有通江河道35條,長江進入河口段的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9050億立方米,多年年平均流量為28700立方米/秒,平均高潮位5.86米,平均低潮位1.43米,平均潮位3.64米;xxx高潮位6.74米,xxx低潮位0.8米。

    長江蘇州段

    江南運河蘇州段從蘇州、無錫兩市交界處沙墩港流入相城區望亭鎮,流經滸墅關、楓橋、橫塘,過寶帶橋后南下吳江市,在盛澤鎮東南蘇浙兩省交界處王江涇人浙江境域,從望亭經過市區至吳江鴨子壩,全長83千米。分為3段:蘇錫運河段、蘇州城區河段、蘇嘉河段。梅雨期內太浦河北入江南運河平均流量為27.5立方米/秒,xxx流量54.0立方米/秒,河面寬約50米,河底寬約30米,河底高程約-1米。

    江南運河蘇州段

    湖泊

    蘇州有湖泊蕩漾323個,計2807平方千米,其中0.33平方千米以上的湖蕩129個,0.67平方千米以上的湖蕩87個,分布在陽澄、淀泖、浦南地區。主要有太湖、陽澄湖、金雞湖等湖泊。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笠澤、五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湖區南界浙江省湖州市,東岸是蘇州市吳中區、高新區、相城區和吳江市,北連無錫、常州兩市,西接無錫宜興市。湖岸線長405千米,湖泊南北長68.5千米,東西平均寬34千米,最寬處56千米,水域面積2427.8平方千米,約三分之二屬于蘇州。太湖為蘇州河網水系中心,吞吐上游來水,下泄江海,形成太湖水系。太湖湖底高程1.10米,平均水深1.89米,xxx水深2.6米,深水區位于湖心略偏西的位置。多年平均水位2.99米時,湖泊容積44.28億立方米。伸入湖中較大的半島有6個,東山、沖山、上山和漁陽山4個半島在蘇州市境內,其中以東山半島為xxx。

    蘇州市境內太湖

    陽澄湖又名陽城湖,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分屬相城區、昆山市和工業園區,四周分布著昆承湖、盛澤蕩、雉城湖、巴城湖、鰻鱺湖、傀儡湖等湖蕩。西納元和塘來水,一部分湖水南流,經婁江入吳淞江,迂回淀山湖、澄湖經黃浦江歸長江;一部分東流,經七浦塘、楊林塘、瀏河入長江。湖泊南北長13~17千米,東西寬12~14千米,總面積119平方千米,容積3.4億立方米,湖泊多年平均水位2.94米,歷史最高水位4.31米,歷史最低水位2.22米。湖中縱列兩埂,將湖分為東、中、西三湖,東湖面積xxx,中湖次之,西湖最小,三湖間有河港貫通匯成一體。湖底地形略有起伏,北塘口外蜆子山至對塘湖處起伏xxx,水深5米左右,是陽澄湖最深湖凹,西湖平均水深2.65米,最深處9.6米。中湖次之,水深1.3~3.0米,平均水深1.8米。東湖湖底較為平坦,水深1.3~2.5米,平均水深1.71米。

    陽澄湖

    地下水

    蘇州淺層下水PH介于6.9~8之間,平均為7.52,礦化度為每升0.538~1.245毫克當量,平均值為每升0.821毫克當量,總硬度為每升72~157毫克,平均值為每升103毫克,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鹽鑲A型。2020年蘇州各縣(市、區)內基巖水水質較好;第Ⅰ承壓水水質較差;第Ⅱ承壓水總體較好,其中較好及以上比例達66.67%,較差率為27.78%,極差率為5.55%;第Ⅲ承壓水總體一般,其中較好及以上比例為57.15%,較差率為42.85%。

    水利

    蘇州境內共有水庫1個,總庫容10萬立方米;過閘流量1立方米每秒及以上水閘3349座;堤防總長度7295.84千米,江堤總長190.575千米,其中主江堤144.075千米,通江河道閘64外港堤46.5千米,塘壩6處,總容積14.82萬立方米;泵站5759處,其中規模以上泵站1580座。2016年-2020年,蘇州市完成沿江堤防加高加固、環太湖大堤、望虞河除險加固、吳淞江整治、太浦河后續、望虞河拓浚等水利工程,大運河堤防加固工程總體完成并入選“2020蘇州十大民心工程”,農村圩區更新改造排澇站527座、護岸531千米。

    土壤

    蘇州市土壤有12土綱,61個土類,227個亞類,主要有粉沙土、烏沙土、沙夾垅、黃松土、白土、烏泥土、烏柵士、夾沙土、潮泥土、水潮土等土類,地帶性土壤類型為黃棕壤,多分布于低丘高岡地帶。黃棕壤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巖石英砂巖等酸性巖石的風化物或下蜀黃土,土壤發育時風化作用較為明顯。黃棕壤呈現出弱酸至酸性,有明顯的黏化現象和稍弱的富鋁化現象,其性狀基本介于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的紅壤黃壤與暖溫帶較濕潤地區的棕壤之間。粉沙土分布干張家港、太倉等地,面積19.2萬畝,烏沙土分布常熟鹽鐵塘西南部,面積13.45萬畝,沙夾垅分布太倉境內,面積40.54萬畝,黃泥土廣泛分布于水網平原,面積214.86萬畝,黃松土主要分布昆山、吳江的吳淞江半高田區及張家港、太倉的平田區,面積110.38萬畝。白土廣泛分布張家港、常熟的高平田地區,面積22.1275萬畝,烏泥土分布于常熟、市郊區的較低田塊,面積41.92萬畝,烏柵土分布于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面積29.39萬畝,青紫泥分布于常熟、昆山、吳江及市郊區,面積23.3萬畝,夾沙土分布張家港、太倉等地,面積54.56萬畝,潮泥土分布于張家港、常熟、太倉等地,面積15.84萬畝,水潮土分布于常熟境內,面積6.28萬,粗青土分布張家港、常熟的丘陵,面積19.2萬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蘇州市第三次國土調查,蘇州市有耕地131720.07公頃,園地20293.03公頃,林地49507.39公,草地11834.80公頃,濕地5249.24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67619.3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8929.20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49774.84公頃。

    水資源

    截至2021年,蘇州市面平均降水為1226.毫米,折合降水總量100.7億立方米,地產資源總為42.051億立方米,平均產水系數為0.417,其中地表水資源為38.383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為9.819億立方米,降水滲補給量6.174億立方米,渠灌滲補給量3.645億立方米。蘇州市入境水為224億立方米,其中太湖來水76.71億立方米,沿江閘門抽取長江水量48.93億立方米,無錫入境水量40.55億立方米,浙江來水量41.34億立方米,出境水為237.8億立方米,出境水量主要包括入太湖、無錫、上海、浙江嘉興水量。

    礦產資源

    截至2022年,蘇州市共發現各類礦產39種,已查明資源儲量并列入《江蘇省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表》的礦產有煤、鐵、銅、鉛、鋅、鈮鉭礦、鐵礦、明礬石、高嶺土等18種,其中非金屬礦產7種,金屬礦產10種,能源礦產1種;礦產地62處,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占總數的90.32%;礦產勘查程度較高,達到詳查以上的占總數的77.42%,鐵、銅、鉛、鋅、煤、水泥用灰巖、高嶺土、硫鐵礦等礦種勘查程度均較高。

    森林資源

    截至2022年,蘇州全市森林資源總量222萬畝、陸地森林覆蓋率30.36%。2021年,蘇州林業采伐面積3593畝,采伐蓄積量13208立方米。蘇州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沿太湖丘陵山地,2012年-2018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35.81萬畝,新增珍貴用材種333萬株。蘇州地帶性植被為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現有植被大部分是次生林,常綠闊葉林僅殘存于局部山丘及一些人跡稀少的溝谷內,以苦櫧、石櫟、香樟和木荷為常見群種,伴生有楊梅、冬青等樹種。針葉林一般分布在海拔低于50米的區域,多見于陽坡、酸性土質之上。本地的針葉林主要樹種為馬尾松和杉木。

    蘇州市森林植被

    生物多樣性

    植物

    蘇州市境內維管植物1213種,類植物52種,其中卷柏科2種伏地在柏、翠云草,裸子植物38種,有銀杏雪松白皮松、羅漢松等,被子植物1123種,其中木蘭亞綱有15科62種,分別是為白玉蘭、廣玉蘭、紫玉氣等。境內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杉、蘇鐵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櫸樹、秤錘樹、水蕨等。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7772/

    (30)
    詞條目錄
    1. 名稱
    2. 歷史沿革
    3. 先秦時期
    4. 秦漢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
    7. 中華民國
    8. 中華人民共和國
    9. 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氣候
    12. 地質
    13. 地質構造
    14. 地層
    15. 地形地貌
    16. 水文水利
    17. 水文
    18. 河流
    19. 湖泊
    20. 地下水
    21. 水利
    22. 土壤
    23. 自然資源
    24. 土地資源
    25. 水資源
    26. 礦產資源
    27. 森林資源
    28. 生物多樣性
    29. 植物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