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屑巖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由母巖機械風化產生的礦物和巖石碎屑經搬運、沉積、壓實和膠結而形成的巖石。其組分除碎屑顆粒外,還有雜基和膠結物。按碎屑顆料的大小(粒度)又可分為礫巖和角礫巖、砂巖、粉砂巖等。是母巖機械破碎的產物經搬運、沉積、壓實、膠結而成的巖石。在沉積區外的陸地上搬運來的碎屑稱陸源碎屑或外碎屑,是碎屑的主要來源。在沉積區內形成的碎屑稱內碎屑(十分少見)。按碎屑巖的顆粒大小可分為①粗碎屑巖:礫巖、角礫巖,其碎屑直徑大...

    由母巖機械風化產生的礦物巖石碎屑經搬運、沉積、壓實和膠結而形成的巖石。其組分除碎屑顆粒外,還有雜基和膠結物。按碎屑顆料的大小(粒度)又可分為礫巖和角礫巖、砂巖、粉砂巖等。

    基本簡介

    編輯

    簡介

    是母巖機械破碎的產物經搬運、沉積、壓實、膠結而成的巖石。在沉積區外的陸地上搬運來的碎屑稱陸源碎屑或外碎屑,是碎屑的主要來源。在沉積區內形成的碎屑稱內碎屑(十分少見)。按碎屑巖的顆粒大小可分為①粗碎屑巖:礫巖、角礫巖,其碎屑直徑大于2毫米。②中碎屑巖:砂巖,碎屑直徑2-0.5毫米。③細碎屑巖:粉砂巖,碎屑直徑0.05-0.005毫米。

    按物質分類

    按物質來源可分為陸源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兩類。火山碎屑巖按碎屑粒徑又分為集塊巖(>64毫米)、火山角礫巖(64~2毫米)和凝灰巖(<2毫米)、粗礫巖(256~64毫米)、中礫巖(64~4毫米)、細礫巖(4~2毫米)。砂巖按砂粒大小可細分為巨粒砂巖(2~1毫米),粗粒砂巖(1~0.5毫米)、中粒砂巖(0.5~0.25毫米)、細粒砂巖(0.25~0.1毫米)、微粒砂巖(0.1~0.0625毫米)。粉砂巖按粒度可分為粗粉砂巖(0.0625~0.0312毫米),細粉砂巖(0.0312~0.0039毫米)。碎屑巖主要由碎屑物質和膠結物質兩部分組成。

    碎屑物

    碎屑物質又可分為巖屑和礦物碎屑兩類。巖屑成分復雜,各類巖石都有。礦物碎屑主要是石英、長石、云母和少量的重礦物。膠結物主要是化學沉積形成的礦物,它們充填在碎屑之間起膠結作用,主要有硅質礦物、酸鹽礦物、碳酸鹽礦物、磷酸鹽礦物及硅酸鹽礦物。碎屑巖的孔隙是儲存下水及油、氣的對象,研究碎屑巖對尋找地下水及油氣礦床有實際意義。

    礦物成分

    編輯

    碎屑巖的礦物成分以石英和長石為主,它們對儲層物性的影響不同。一般說來,石英砂巖比長石砂巖儲集物性好。這主要是因為:

    碎屑巖懲成分

    ①長石的親水性和親油性比石英強,當被油或水潤濕時,長石表面所形成的液體薄膜比石英表面厚,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液體薄膜不能移動。這樣,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孔隙的流動截面積,導致滲透率變小。

    ②長石和石英的抗風化能力不同。石英抗風化能力強,顆粒表面光滑,油氣容易通過;長石不耐風化,顆粒表面常有次生高嶺土和絹云母,它們一方面對油氣有吸附作用,另一方面吸水膨脹堵塞原來的孔隙和喉道。因此,長石砂巖比石英砂巖儲集物性差。

    以上所說的是在一般情況下長石碎屑對碎屑巖儲層物性的影響,但切不可簡單地認為凡是長石砂巖的物性都不如石英砂巖。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我國陸相盆地的沉積特征進行具體分析。實際上,中國某些油田長石-石英砂巖或長石砂巖的儲集物性是相當好的,甚至比海相石英砂巖還好,這主要是因為長石未經較深的風化所致。

    礦石結構

    編輯

    碎屑巖沉積時所形成的粒間孔隙的大小、形態和發育程度主要受碎屑巖的結構(粒徑、分選、磨圓和填集程度等)的影響。

    碎屑巖結構

    理想球體緊密排列的端元形式有兩種:a表示立方體排列,堆積最疏松,孔隙度xxx,其理論孔隙度為47.6%,孔徑大,滲透率也大。b表示菱面體排列。排列最緊密,孔隙度小,其理論孔隙度為25.9%,孔徑小,滲透率低。所以理論上的孔隙度介于46.7%-25.9%之間。這種理想情況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實際情況比這種理想情況要復雜得多。

    大量資料研究表明:碎屑巖儲層儲集物性不僅與粒徑有關,而且與巖石顆粒的分選程度也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細粒碎屑磨圓度差,呈棱角狀,顆粒支撐時比較松散,它比圓度好的較粗的砂質沉積可能有更大的孔隙度。然而,細粒沉積物中孔喉小,毛細管壓力大,流體滲濾的阻力大,因此細粒沉積物的滲透率比粗粒的小。表示了分選系數一定時滲透率的對數值與粒度中值成線性關系,粒度愈大,滲透率愈高。在粒度相近的情況下,分選差的碎屑巖,因細小的碎屑充填了顆粒間孔隙和喉道,不僅降低了孔隙度,而且也降低了滲透率。表示了粒度中值一定時,滲透率的對數和分選系數(So)呈近似的線性關系,從分選好至中等時,滲透率下降很快;分選差時,滲透率下降就緩慢了。

    影響因素

    編輯

    壓實作用壓溶作用

    壓實作用和壓溶作用是碎屑

    巖儲層的孔隙度和滲透率衰減的主要因素。所謂壓實作用就是通過巖石的脫水脫氣,巖石孔隙度變小,變得致密。壓實作用是通過顆粒的下沉,顆粒之間距離變小,沉積物體積收縮而進行的。壓實作用主要發生在成巖作用的早期,3000m以上壓實作用的效果和特征明顯。從成巖作用現象上來講,壓實作用不僅可以造成泥巖和頁巖巖屑等的假雜基化,火山巖巖屑等軟顆粒的塑性變形,還可以造成石英和長石等剛性顆粒的破裂和粒間接觸程度的提高。壓實作用使砂巖儲層的孔隙度迅速減小,但不同類型的砂巖,其孔隙度衰減的速率不同。如粘土雜基含量高的砂巖,其孔隙度衰減速率大,而純凈砂巖的孔隙度衰減速率小。

    壓溶作用是指發生在顆粒接觸點上,即壓力傳遞點上有明顯的溶解作用,造成顆粒間互相嵌入的凹凸接觸和縫合線接觸。由于碎屑顆粒在壓力作用下溶解,使得Si、Al、Na、K等造巖元素轉入溶液,引起物質再分配,造成在低壓處石英和長石顆粒的次生加大和膠結。據費希特鮑爾對含油區砂巖的研究,石英在500-1000m埋深就開始次生加大,并隨著埋深的增加,次生加大的石英顆粒增多。石英次生加大對巖石孔隙度有可觀的影響,有時可以占滿全部孔隙。

    膠結作用

    膠結作用是砂巖中碎屑顆粒相互聯接的過程。松散的碎屑沉積物通過膠結作用變成固結的巖石。膠結作用是使儲層物性變差的重要因素。碎屑巖膠結物的成分是多種多樣的,有泥質、質、硅質、鐵質、石膏質等。一般說來,泥質、鈣-泥質膠結的巖石較疏松,儲油物性較好,純鈣質、硅質、硅-鐵質或鐵質膠結的巖石致密,儲油物性較差。據松遼盆地儲集層鈣質含量的統計資料,一般當鈣質含量大于5%時,其儲油物性明顯下降。不同的粘土礦物對巖石孔隙度和滲透率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在埋藏初期,從富含粘土質的孔隙水中可以沉淀出高嶺石、綠泥石或伊利石形成碎屑顆粒周圍的粘土膜,或充填孔隙。高嶺石除了直接從孔隙水中沉淀外,還可以通過長石和云母的風化,形成自生高嶺石,這種作用在顆粒邊緣或順著解理縫首先發生。在酸性孔隙水中長石更易高嶺石化。這種自生的粘土礦物填塞孔隙,降低了巖石的孔隙度。由掃描電鏡揭示,圍繞顆粒邊緣生長的伊利石是從孔隙的喉道部位向孔隙中央發展的,而高嶺石往往充填在孔隙中,因此伊利石的生成對孔隙度的影響雖小,但對滲透率的影響很大,高嶺石在降低巖石滲透率方面的作用比伊利石小得多。

    碎屑巖

    溶解作用

    地下深處由于孔隙水成分的改變,導致長石、火山巖屑、碳酸鹽巖屑和方解石、硫酸鹽等膠結物的大量溶解,形成次生溶蝕孔隙,使儲層孔隙度增大。這種次生溶蝕孔隙對改善儲層物性的重要性近來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影響溶解作用的因素很多,如沉積時具有較粗的粒度,孔隙-滲透性好的碎屑巖;砂巖中含可溶性物質較多;地下水呈酸性而且具有一定流動速度等都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其中尤以酸性水的形成最為重要。對地下酸性水的形成條件,近來提出許多新見解。Schmidt(1979)認為:干酷根熱演化早期釋放出大量CO2,是形成酸性水的重要原因,這種成油期前形成的酸性水溶蝕作用所造成的次生孔隙帶特別有利于油氣聚集。Curtis(1983)則認為:有機酸和無機質反應是形成次生孔隙的理想機理。據研究,在80-120℃時,地下水富含短鏈有機酸,能xxx提高對高嶺石的溶解度,其中二元酸(如草酸)含量達到一定濃度時,使鋁的溶解度提高3個數量級。而Ⅲ型干酪根熱演化過程中釋放出的羧基約有40%是以草酸形式出現的。先于油、氣(熱成因)形成的羧基釋放出有利于在相鄰砂巖孔喉中清除碳酸鹽、硫酸鹽和硅鋁酸鹽的CO2,從而提高砂巖儲集性。此外,在較高溫度下,碳酸鹽礦物之間的無機反應,亦能生成CO2;硫酸鹽在脫硫菌和有機質參與下能生成H2S也有利于提高硫酸鹽的溶解能力。但是必須指出,酸性水溶解的物質只有在不斷被帶走的條件下,才能使溶蝕作用朝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方向發展。否則,隨著溶質增加,溶蝕作用就會減弱,在達到過飽和時還可以再沉淀,堵塞孔隙。

    勘探現狀

    編輯

    中國油田在鞏固和擴大碳酸鹽巖油氣藏勘探成果的同時,不斷加大碎屑巖勘探力度,特別是在塔北隆起志留系獲得突破后,碎屑巖勘探已成為油田的重點勘探目標

    從1992年早期深層碎屑巖開發至今,16年來,油田對碎屑巖的認識和圈閉落實已經形成從無到精的發展,建立了從當初的零起點到現在海相碎屑巖勘探的豐碩成果,形成了東河塘、塔中4、塔中16、哈得遜、吉拉克、英買34-35井區等主力油田。2007年,在油田30%的探明石油地質儲量中,碎屑巖儲層原油產量就占到了60%。

    近幾年,在有序推進塔中、塔北區域碎屑巖的勘探中雖未取得突破,但地質認識得到提升,勘探主攻領和目標更加明確。隨著油田“三大陣地戰”的展開,油田在塔北地區石炭系、志留系及中新生界碎屑巖有了發現。英買34、35井區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104萬噸,哈6新增預測石油地質儲量2256.97萬噸。同時,通過對中古31井區的塔中6、塔中103、塔中101、中古31、塔中243等井在石炭系含礫砂巖段精細對比圖研究分析,拓展不同期次東河砂巖的分布與疊置關系研究,細化海相碎屑鹽巖研究,勾畫出石炭系、志留系、奧陶系幾個不同類型圈閉尋找方向。

    找到與斷裂相關的“凹中隆”是臺盆區碎屑巖勘探最有利的突破點后,堅定了油田科研人員加大勘探力度,尋找戰略接替區的信心。科研人員從加強層序地層學的研究與應用、加強高分辨率地震采集處理解釋攻關、加強儲層預測與圈閉描述技術的應用三個方面對臺盆區碎屑巖展開主攻。在對東河砂巖古地貌進行分析后認為,構造演化研究和古地貌形態的精細刻畫,為沉積相的研究和有利砂體分布范圍的預測提供了指導。確定草湖凹陷周緣為相對獨立沉積區,與滿加爾凹陷有古梁分割,推測古梁區存在東河砂巖,向南進入海盆,相變為下泥巖段。同時,圍繞富油氣凹陷確定了3個前陸區碎屑鹽巖有利區帶:焉耆盆地侏羅系、塔西南山前中新統、古近系、白堊系和塔東南若羌構造帶侏羅系。

    中國油田在今年勘探部署中,確定積極發展塔北,并針對碎屑巖勘探專門進行了安排,主要是通過開展精細勘探研究,加強評價,積極探索,力爭獲得油氣勘探持續突破。油田力爭在三至五年內,臺盆區碎屑巖和新區新領域油氣勘探目標要發現1至2個戰略性接替領域,為實現2020年油氣產量當量突破5000萬噸奠定堅實的資源基礎。

    孔隙類型

    編輯

    原生孔隙

    是指在沉積時期或在成巖過程中形成的孔隙。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間孔隙。所謂粒間孔隙是指碎屑顆粒支撐的碎屑巖,在碎屑顆粒之間未被雜基充填,膠結物含量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粒間孔隙在砂巖儲層中最普遍,分布比較穩定。具粒間孔隙的砂巖儲集層其孔隙度為5%-40%,后者幾乎是未固結的松散砂層。

    原生孔隙------碎屑巖

    次生孔隙

    盡管早在1934年,Natting就已發現砂巖中的次生孔隙,但是在相當長時間內,大多數油氣地質學家仍將原生粒間孔隙作為砂巖的主要儲集空間類型。直到1977年Schmidt等對砂巖的成巖過程和次生孔隙作了較全面的討論后,情況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Schmidt等參照研究程度較高的碳酸鹽巖孔隙類型,結合碎屑巖的具體特點,將碎屑巖中孔隙類型分為5種,即粒間孔隙、特大孔隙、鑄模孔隙、組分內孔隙和裂縫。

    80年代中期,中國對砂巖次生孔隙的研究也有較大發展。如呂正謀等(1985)對東營凹陷下第三系砂巖次生孔隙作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12種識別次生孔隙的標志。類似的研究在我國其它油氣區也已廣泛開展。

    砂巖的次生孔隙主要是其非硅酸鹽組分(以碳酸鹽礦物為主)溶解的產物。形成這種溶解孔隙的可溶物質可呈三種結構形式:沉積的物質、自生膠結物以及自生交代產物。巖石組分的破裂和收縮也可使砂巖產生重要的次生孔隙,不過,通常在數量上都是居于次要地位。按次生孔隙的成因,可將其劃分為五種基本類型。

    混合孔隙

    指部分原生孔隙和部分次生孔隙組成的孔隙。例如,砂巖顆粒的邊緣遭受溶蝕形成的次生孔隙與原生孔的組合;砂巖發生不完全的膠結作用,膠結物溶解形成的次生孔隙與原生孔隙的組合;在砂巖顆粒邊緣的交代物溶解形成的次生孔隙與原生孔隙的組合;在砂巖顆粒邊緣被交代時,經常與其相鄰的粒內空間同時被同一種礦物所膠結,當這些自生礦物全部被溶解以后,就會形成混合孔隙。以上這些孔隙都是混合孔隙。大部分孔隙都是混合成因的,它們可以具有次生孔隙的所有結構方式。但混合孔隙中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的相對含量往往難于估計。

    成因類型

    編輯

    沖積扇砂礫巖體

    沖積扇是指在干旱、半干旱氣候地區,山間河流攜帶大量碎屑物質進入平原,在出山口處因流速變小,能量降低,而使碎屑物沉積下來形成的扇形錐積體。沖積扇中的砂礫巖體稱為沖積扇砂礫巖體。沖積扇在平面上的形態為扇形或圓錐形,多個扇體在平面上組合形成裙邊狀碎屑堆積體。沖積扇主要由礫、砂和泥質組成的混雜堆積,粒度粗,分選差,成分復雜,圓度不好。但在沖積扇的中部有儲集物性較好的辮狀河道砂礫巖體,鄰近若有油源,油氣一般可以在此聚集。如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克拉瑪依油田三疊系儲油層就是沖積扇砂礫巖體。

    河流砂巖體

    在長期沉降的氣候潮濕區。河流發育。由河流成因的砂巖體稱為河流砂巖體。河流的主要類型有辮狀河和曲流河,其沉積模式如圖所示。河流砂巖體包括礫、砂、粉砂和粘土等各類碎屑沉積物,但以砂質為主,成分復雜,分選差至中等。河流砂巖體的形態極不規則,多呈帶狀,枝狀或網狀,邊緣呈鋸齒狀。古河道砂巖體以河床中的邊灘和心灘砂巖的儲油物性xxx。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發現了不少以古河道砂巖體為儲集層的油氣藏,如美國堪薩斯州的布什城油田、加拿大阿爾伯達省的貝爾希油田、利比亞蘇爾特盆地的Sarir油田和中國的長慶油田等。

    三角洲砂巖體

    隨著油氣勘探工作的深入,日益證明世界上許多大油氣田與三角洲砂巖體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科威特的布爾甘油田,西非尼日利亞尼日爾河三角洲發現許多大油田,中國的大慶長垣三角洲、東營凹陷的東辛、勝坨三角洲等。

    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湖)處,由于坡度減緩,流速突然降低,水流分散,河流所攜帶的砂泥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形成平面上略似尖頂朝向陸地的三角形沉積體。根據河流、波浪和潮汐能量的強弱,三角洲可分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等類型。大的河流三角洲規模可以很大,面積可達幾十至幾萬平方公里。三角洲可進一步劃分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等亞環境。各個亞環境的沉積物特征是不同的。三角洲平原中的分流河道砂巖體,三角洲前緣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巖體、河口壩砂巖體、遠砂壩砂巖體以及前緣席狀砂體都是常見的良好的儲集層。

    扇三角洲砂巖體:扇三角洲是指沖積扇或辮狀河直接進入水體形成的一類砂體(據Galloway,1983)。蓋洛韋等人(1983)按水體能量條件將扇三角洲分為湖泊扇三角洲、波浪改造的扇三角洲和潮汐改造的扇三角洲。其中湖泊扇三角洲受波浪和潮汐改造較弱,呈扇形。

    中國陸相沉積,特別是東部的斷陷湖盆常常是長條狀的箕狀凹陷。在湖盆的短軸方向上,坡度陡,物源近,很難形成源遠流長的曲流河。辮狀河直接進入淺湖形成的扇三角洲,稱為辮狀河三角洲。孫永傳等曾將沖積扇進入淺湖形成的扇形碎屑巖體稱為水下沖積扇。而紀友亮等卻仍將其歸屬于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可以劃分出如下微相:扇三角洲平原與正常三角洲平原有較大的差別,實際上扇三角洲水上平原屬于近山口的沖積扇環境。扇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體、水下分流河道砂體、河口壩砂體及前緣席狀砂構成了扇三角洲的主要儲集層。

    海岸砂巖體

    海岸環境又稱濱岸環境,它位于海水浪基面以上緊鄰陸地的濱淺海地帶。由于在地質歷史中反復的海進和海退,因此,海岸沉積物是一個很寬的帶。海岸地帶由于波浪、沿岸流、潮汐以及風的作用,可以破壞附近的三角洲沉積而形成一系列海岸砂巖體,主要有海灘砂、砂壩、堤島、風成砂丘等。海岸砂巖體一般呈帶狀或串珠狀沿岸線分布,由于它們經受反復的沖洗和簸揚,一般分選好,圓度大,巖性以中細砂巖為主,較疏松,孔隙度和滲透率都較高,有良好的儲油性能,是油氣聚集的良好場所。海岸砂巖體包括海進砂巖體和海退砂巖體。海退砂巖體下伏暗色海相頁巖,生油條件好;而海進砂巖體下伏三角洲平原或其它海岸沉積物,生油條件差,故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岸砂巖體油氣田多屬海退型砂巖體。如美國堪薩斯州格林烏德縣契洛鞋帶狀油田就是一例。

    湖泊砂巖體

    湖泊是陸地上水流匯集的地方,由于它距物源近,大量碎屑物質在湖泊中堆積,使湖泊砂巖體很發育。湖泊的水動力條件和沉積過程與開闊的淺海相似,同樣有波浪和沿岸流作用。在湖浪、湖岸流以及河流的地質作用下,湖泊砂巖體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洪積成因的湖邊扇砂礫巖體、湖成三角洲砂巖體、濱淺湖的湖灘砂巖體、水下隆起上的淺灘砂巖體、深湖的湖底扇砂巖體等。其中以濱淺湖的湖灘砂巖體和湖成三角洲砂巖體最為發育,儲集物性亦好,可作為良好的儲集層。中國大部分油氣田成生在陸相沉積盆地之中,湖泊砂巖體就成為主要的儲集層。例如大慶油田的主要產層屬于下白堊統湖成三角洲砂巖復合體。大港部分油田的產層屬于下第三系濱淺湖灘砂巖體(沿岸砂壩)。下遼河盆地和泌陽盆地的部分油田的產層屬于下第三系湖底扇砂巖體。

    濁積砂巖體

    濁積砂巖體是由于地震、海嘯等因素的影響,把河流攜帶至海岸帶堆積的大量未固化的沉積物,以懸浮的高密度底流的方式沿海底峽谷搬運至深海堆積而成的砂巖體。這種高密度流稱之為濁流。由濁流形成的砂巖體稱為濁積砂巖體。它的平面形態經常是扇形,又稱海底扇或深海扇。濁流也經常在湖泊中發生,它所形成的扇形砂巖體稱湖底扇。圖為活克(1978)所建立的海底扇相模式。濁積砂巖體由根部至前緣,由下部至上部沉積物一般由粗變細,分選由差變好,扇體的扇中部分一般有分選較好的砂質沉積,可構成良好的儲集層。由于濁積砂巖體發育在深水泥巖之中,這些泥巖既可作為生油巖又可作為封閉層,因此,濁積砂巖體不僅含油氣豐實,而且也是地層、巖性油氣藏發育的有利地區。如北海地區的米勒(Miller)油田和阿爾巴(Alba)油田,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文圖拉盆地的第三系油田和洛杉磯盆地的威明頓(Wilnington)油田等,后者的石油可采儲量達7.84×1010m3。

    資料記載

    天然氣與石油相比,產出的環境有較為明顯的差別。據B.C.Вышемнрскнй(1980)的統計(表)表明:世界石油主要分布在海相地層中,在陸相地層中僅占次要地位;而天然氣在陸相地層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一點對我國陸相盆地天然氣的勘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次,由于天然氣的分子直徑小和易于滲流,因此在儲集物性較差的儲集層中聚集的天然氣也有開采價值。據美國的統計資料,1979年美國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5.494×1012m3,其中約有1.426×1012m3(約占總量1/4)來自孔隙度為5-15%的儲集層。可見低孔低滲的砂巖體中可能擁有巨大的天然氣潛量。它是我們現在乃至今后低孔滲儲層油氣勘探開發的物質基礎。

    工程地質性質

    編輯

    碎屑巖的一般較好,但其膠結物的成分和膠結類型影響顯著,如硅質基底式膠結的巖石比泥質接觸式膠結的巖石強度高、孔隙率小、透水性低等。此外,碎屑的成分、粒度、級配對工程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如石英質的砂巖和礫巖比長石質的砂巖為好。

    研究意義

    編輯

    隨著能源需求的急劇增加,低孔低滲、致密等非均質碎屑巖儲層所占比例越來越多,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視。非均質碎屑巖儲層的孔隙結構與物性、滲流、電性等特征密切相關,是影響儲層品質及流體性質的重要因素。國內外缺乏系統的非均質碎屑巖儲層孔隙結構定量評價技術,飽和度計算、流體性質及油水界面識別和產能評價也缺乏有效的處理方法,給非均質碎屑巖儲層測井精細評價帶來極大的困難,制約著該類油氣藏的勘探開發成功率

    巖石物理數值模擬、實驗測試和測井技術的發展豐富了人們對儲層性質的認識。通過多學科、多信息分析可得不同尺度的響應特征。針對非均質碎屑巖,通過多信息融合技術進行孔隙結構分析并建立飽和度模型及流體識別標準,實現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儲層綜合評價,進而提高解釋符合率是測井解釋家所關注的重點。

    對碎屑巖成巖作用研究的意義在于,為深部油氣勘探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成巖作用對儲層的影響表現在二個方面:

    1. 對形成、保存儲層有利的建設性成巖作用;

    2. 對縮小孔隙、減少孔隙,致使儲層致密化的破壞性成巖作用成巖作用是對儲層物性的影響是伴隨埋藏深度的增加以及對成巖過程的進行而實現的。

    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壓實作用造成原生孔隙度的減少,一般發生在成巖A亞期;隨著埋深的增加,儲層逐漸進入早成巖B亞期,地層溫度相應增加,地層中的有機質開始進入半成熟階段,發生壓溶作用。到晚成巖A+B亞期.埋深和古地溫都進一步增加,地層中的有機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釋放出大量的CO2和有機酸,使儲層孔隙水變為酸性,導致了長石、碳酸鹽膠結物等易溶組分的溶解.從而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這是次生孔隙的大量發育時期。晚成巖C期,由于受到成巖作用或構造破裂作用的影響,可以形成少量的次生孔隙,但儲層已經變得非常致密,因而不會對儲層物性造成明顯的影響。在成巖作用過程中,多數情況下儲層的總孔隙度可以呈現相似的演化規律。當然在不同的沉積盆地,由于儲層沉積環境、物質組成、埋藏速度、古地溫梯度、原始地層水性質等因素的不同,儲層的成巖作用歷程、成巖作用等級等也不盡相同,儲層物性的發育程度及變化特征也可能出現較大的差異。在對儲層物性進行研究時,應當結合上述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7974/

    (29)
    詞條目錄
    1. 基本簡介
    2. 簡介
    3. 按物質分類
    4. 碎屑物
    5. 礦物成分
    6. 礦石結構
    7. 影響因素
    8. 壓實作用壓溶作用
    9. 膠結作用
    10. 溶解作用
    11. 勘探現狀
    12. 孔隙類型
    13. 原生孔隙
    14. 次生孔隙
    15. 混合孔隙
    16. 成因類型
    17. 沖積扇砂礫巖體
    18. 河流砂巖體
    19. 三角洲砂巖體
    20. 海岸砂巖體
    21. 湖泊砂巖體
    22. 濁積砂巖體
    23. 資料記載
    24. 工程地質性質
    25. 研究意義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