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卑斯山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阿爾卑斯山脈(英語:Alps,法語:Alpes,德語:Alpen,意大利語:Alpi,斯洛文尼亞語:Alpe),位于歐洲南部,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其西起地中海西南岸的熱那亞灣,東至維也納盆地,呈弧形貫穿了奧地利、法國、德國、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摩納哥、斯洛文尼亞和瑞士等八個國家,經緯度在東經4.9°~16.6°、北緯43.1°~48.3°之間。阿爾卑斯山脈長度約1200千米,寬度在120~200千...

    目錄
    1. 1 命名
    2. 2 位置境域
    3. 3 成因
    4. ? 三疊紀
    5. ? 侏羅紀至白堊紀
    6. ? 第三紀
    7. ? 第四紀至今
    8. 4 地理特征
    9. ? 氣候
    10. ? 氣溫
    11. ? 降水量
    12. ? 太陽輻射
    13. ?
    14. ? 地質
    15. ? 阿爾卑斯大地構造單元
    16. ? 巖體及其組成
    17. ? 地形地貌
    18. ? 水文
    19. ? 河流
    20. ? 萊茵河
    21. ? 羅訥河
    22. ? 波河
    23. ? 阿迪杰河(Adige)
    24. ? 阿勒河(Aare)
    25. ? 多瑙河支流
    26. ? 薩瓦河(Sava)
    27. ? 德勞河(Drau)
    28. ? 因河(Inn)
    29. ? 伊薩爾河(Isar)
    30. ? 伊勒河(Iller)
    31. ? 湖泊
    32. ? 日內瓦湖(Lake Geneva)
    33. ? 四森林州湖(德語:Vierwaldst?ttersee)
    34. ? 蘇黎世湖(德語:Zürichsee)
    35. ? 博登湖(德語:Bodensee)
    1. ? 馬焦雷湖 (Lake Maggiore)
    2. ? 納沙特爾湖(德語:Neuenburgersee)
    3. ? 加爾達湖(意大利語:Lago di Garda)
    4. ? 科莫湖(意大利語:Lago di Como)
    5. ? 伊澤奧湖(意大利語:Lago d'Iseo)
    6. ? 布萊德湖(Lake Bled)
    7. ? 冰川
    8. ? 阿萊奇冰川(Aletsch Glacier)
    9. ? 戈爾納冰川(Gorner Glacier)
    10. ? 菲舍爾冰川(Fiescher Glacier)
    11. ? 布倫瓦冰川(Brenva Glacier)
    12. ? 阿羅拉冰川(Arolla Glacier)
    13. ? 土壤
    14. ? 山地土壤
    15. ? 山地草甸土壤
    16. ? 山地森林土壤
    17. ? 山坡地土壤
    18. ? 生物
    19. ? 植物
    20. ? 動物
    21. ? 自然保護地
    22. ? 重要支系
    23. ? 多菲內普雷阿爾卑斯山(Dauphiné Prealps)
    24. ? 多菲內阿爾卑斯山(Alpes du Dauphiné)
    25. ?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山和前阿爾卑斯山(Provence Alps and Prealps)
    26. ? 薩瓦前阿爾卑斯山(Savoy Prealps)
    27. ? 馬里蒂姆阿爾卑斯山(Maritime Alps)
    28. ? 利古里亞阿爾卑斯山(Ligurian Alps)
    29. ? 科蒂安阿爾卑斯山(Cottian Alps)
    30. ? 葛萊阿爾卑斯山(Graian Alps)
    31. ? 蓬尼阿爾卑斯山(Pennine Alps)
    32. ? 伯爾尼阿爾卑斯山(Bernese Alps)
    33. ? 瑞士普雷阿爾卑斯山(Swiss Prealps)
    34. ? 格拉魯斯阿爾卑斯山(Glarus Alps)
    35. ? 萊龐蒂諾阿爾卑斯山(Lepontine Alps)
    1. ? 盧加諾普雷阿爾卑斯山(Lugano Prealps)
    2. ? 伯加莫阿爾卑斯山和普雷阿爾卑斯山(Bergamasque Alps and Prealps)
    3. ? 西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Western Rhaetian Alps)
    4. ? 東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Eastern Rhaetian Alps)
    5. ? 南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Southern Rhaetian Alps)
    6. ? 北蒂羅爾石灰巖阿爾卑斯山(North Tyrol Limestone Alps)
    7. ? 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Bavarian Alps)
    8. ? 布雷西亞和加爾達普雷阿爾卑斯山(Brescia and Garda Prealps)
    9. ? 威尼托普雷阿爾卑斯山(Venetian Prealps)
    10. ? 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es)
    11. ? 西塔烏恩阿爾卑斯山脈(Western Tauern Alps)
    12. ? 提洛片巖阿爾卑斯山脈(Tyrol Schistose Alps)
    13. ? 北薩爾茨堡阿爾卑斯山脈(Northern Salzburg Alps)
    14. ? 卡尼克山脈和蓋爾塔爾山脈(Carnic and Gailtal Alps)
    15. ? 薩爾茨卡默古特和上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Salzkammergut and Upper Austria Alps)
    16. ? 下陶恩(Lower Tauern)
    17. ? 卡林西亞施蒂里亞阿爾卑斯山和卡林西亞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Carinthian Styrian Alps & Carinthian Slovenian Alps)
    18. ? 朱利安阿爾卑斯山脈和前阿爾卑斯山脈,以及斯洛文尼亞前阿爾卑斯山脈(Julian Alps and Prealps & Slovene Prealps)
    19. ? 施蒂利亞前阿爾卑斯山(Styrian Prealps)
    20. ? 下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北部(Northern Lower Austria Alps)
    21. ? 自然資源
    22. ? 意大利翡翠礦床
    23. ? 鐵鎳鐵礦
    24. ? 斧石
    25. ? 水晶
    26. ? 銅礦
    27. ? 大理石
    28. ? 地質災害
    29. 5 人類活動
    30. ? 歷史沿革
    31. ? 民族文化
    32. ? 人口語言
    33. ? 經濟活動
    34. ? 交通運輸
    35. ? 農業活動
    1. ? 旅游活動
    2. ? 體育運動
    3. ? 科學探索
    4. 6 環境問題和保護
    5. ? 環境問題
    6. ? 環境保護
    7. 7 風景名勝
    8. ? 自然風光
    9. ? 瑞士阿爾卑斯山少女峰-阿萊奇(Swiss Alps Jungfrau-Aletsch)
    10. ? 喀爾巴阡山脈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櫸森林(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11. ? 瑞士薩多納地質構造區(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12. ? 多洛米蒂山(The Dolomites)
    13. ? 意大利的萊德羅阿爾卑斯山脈和朱迪卡里亞生物圈保護區(The Ledro Alps and Judicaria biosphere reserve )
    14. ? 冰像洞穴(Eisriesenwelt Werfen)
    15. ? 人文景觀
    16. ? 瓦爾卡莫尼卡巖畫(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
    17. ? 維斯朝圣教堂(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
    18. ? 米施泰爾圣約翰本篤會修道院(Benedictine Convent of St John at Müstair)
    19. ? 薩爾茨堡市老城區(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
    20. ? 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 / 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Hallstatt-Dachstein / Salzkammergut Cultural Landscape)
    21. ? 萊希瑙島修道院(Monastic Island of Reichenau)
    22. ? 貝林佐納集鎮的三座城堡、防御墻和城墻(Three Castles, Defensive Wall and Ramparts of the Market-Town of Bellinzona)
    23. ? 阿爾布拉/伯爾尼納景觀中的雷蒂亞鐵路(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
    24. ? 阿爾卑斯地區史前湖岸木樁建筑遺址(Prehistoric Pile Dwellings around the Alps)
    25. ? 尼斯 ,里維埃拉冬季度假小鎮(Nice, Winter Resort Town of the Riviera)
    26. 8 相關文化
    27. ? 神話傳說
    28. ? 非物質文化遺產
    29. ? 藝術
    30. ? 文學
    31. ? 音樂
    32. ? 美術
    33. 9 參考資料

    阿爾卑斯山脈(英語: Alps,法語:Alpes,德語:Alpen,意大利語:Alpi,斯洛文尼亞語:Alpe),位于歐洲南部,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其西起地中海西南岸的熱那亞灣,東至維也納盆地,呈弧形貫穿了奧地利、法國德國、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摩納哥、斯洛文尼亞和瑞士等八個國家,經緯度在東經4.9°~16.6°、北緯43.1°~48.3°之間。阿爾卑斯山脈長度約1200千米,寬度在120~200千米之間,西窄東寬,總面積約22萬平方千米,最高峰是法國和意大利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

    命名

    編輯

    “Alps”一名主要含義是指“高、被雪覆蓋的山脈”。“Alps”一詞源自法語“Alpes”,而法語“Alpes”又源自拉丁語“Alpes”(高山,尤指瑞士的山脈)的派生詞,是從拉丁語中的詞語“altus”(高)或“albus”(白)轉化而來。但根據文法學家莫勞斯·塞爾維烏斯·奧諾拉圖斯(Maurus Servius Honoratus)的說法,“Alpes”可能源自凱爾特語“albiyos”或日爾曼語“albiz”【比較古撒克遜語“elbon”(阿爾卑斯山),古高地德語“Alpūn”(阿爾卑斯山),古高地德語“alba”(高山)】,也可能是從原始印歐語“*alb?ós”(白色)演變而來。阿爾卑斯山作為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其英文名字“The Alps”是自14世紀末開始出現的。

    位置境域

    編輯

    阿爾卑斯山位于歐洲南部,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其西起地中海西南岸的熱那亞灣附近的圖爾其諾山口,東至維也納盆地,呈弧形貫穿了法國、瑞士、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6個國家,經緯度在東經4.9°~16.6°、北緯43.1°~48.3°之間。阿爾卑斯山脈長度約1200千米,寬度在120~200千米之間,西窄東寬,總面積約22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山勢雄偉,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

    在地理上,阿爾卑斯的東邊界是維也納-施蒂利亞盆地,北面是多瑙河(向西為巴伐利亞湖群),南面為波河平原,西為瓦朗斯盆地。阿爾卑斯山可以分成三個主要的部分:西阿爾卑斯山,中阿爾斯山和東阿爾卑斯山。西阿爾卑斯和中阿爾卑斯的分界從日內瓦湖穿過大圣伯納德山口到奧斯塔谷地,兩者地質特征相似,也合稱弧形阿爾卑斯;中阿爾卑斯和東阿爾卑斯分界從康斯坦茨湖經萊茵谷地穿過施普呂根山口到科莫湖,兩者的界線為一系列東西向谷地,從西向東包括阿達、普施特、蓋爾谷。東阿爾卑斯向東地形逐漸從高海拔的陶恩山過渡為低海拔的潘諾西亞盆地。

    西阿爾卑斯山,從地中海沿岸,經法國東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邊境的大圣伯納德山口附近,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其中就有被羅馬人稱為“羅馬之墻”的濱海阿爾卑斯山和本寧阿爾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即位于本寧阿爾卑斯山中。

    中阿爾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納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間,寬度xxx,其主要山脊是伯尼茲阿爾卑斯山,此山擁有許多著名的高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有馬特峰(4479米)、蒙特羅莎峰(4634米),芬斯特瓦峰(4274米)、阿萊奇峰(4193米)和少女峰(4158米)。

    東阿爾卑斯山在博登湖以東,海拔低于西、中兩段阿爾卑斯山。雖然山峰較少,但它是阿爾卑斯山三個部分中風景最為優美的

    阿爾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還有四條支脈伸向中南歐各地:向西一條伸進伊比利亞半島,稱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一條為亞平寧山脈,它構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脊;東南一條稱迪納拉山脈,它縱貫整個巴爾干半島的西側,并伸入地中海,經克里特島和塞浦路斯島直抵小亞細亞半島;東北一條稱喀爾巴阡山脈,它在東歐平原的南側一連拐了兩個大彎,然后自保加利亞直臨黑海之濱。

    成因

    編輯

    三疊紀

    在三疊紀時期,阿爾卑斯山脈地區尚不存在彭尼內(Penninic)洋。歐洲(Europe)、伊比利亞-布里昂松單元(Iberia-Brian?onnais)和亞得里亞(Adria)共同形成了一個連貫的大陸地區。梅里阿塔(Meliata)洋是古特提斯海(Tethys)的一個邊緣盆地,在中三疊世早期(安尼期Anisian)開始形成。古特提斯海實際就是現今的阿爾卑斯-地中海區,它是一條東西延伸的大海槽。根據傳統的大地構造學說——地槽-地臺說:在地槽區,表現出幅度很大的升降運動和巨厚的沉積建造。從那時起,奧地利阿爾卑斯(Austroalpine)和南阿爾卑斯(Southalpine)成為梅里阿塔洋的西北大陸邊緣。因此,這些超單元中的中三疊紀和上三疊紀地層特征表現為從東南部一般海洋相向西北部更多受大陸影響的相(“德國相”)的過渡。相界面由后來的逆沖斷層和走滑斷層破壞和錯位。從海洋相到大陸相的趨勢在彭尼內(即彭尼內大陸單元中,因為海洋單元尚不存在)和海爾微(Helvetic)單元向西北方向繼續。

    梅里阿塔洋的關閉始于三疊紀末期,可能是通過位于現今阿爾卑斯山東南部的向東傾斜的洋內俯沖帶進行的。

    侏羅紀至白堊紀

    大約在1.8億年前大西洋開始開裂,洋脊擴張在俯沖帶上方的后弧盆地中產生了瓦達爾(Vardar)海洋的侏羅紀海洋地殼,并一直持續到晚白堊世。在晚侏羅紀時期,亞得里亞大陸邊緣與俯沖帶上方的島弧發生碰撞,導致蛇綠巖逆沖至亞得里亞大陸邊緣。這些蛇綠巖在第納爾山脈地區露出地表;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地區,它們在白堊紀時期已被侵蝕,但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地區的白堊紀沉積物戈薩烏群(Gosau)中可以找到來自蛇綠巖的碎屑。

    在侏羅紀中期(巴通期Bathonian),皮埃蒙特-利古里亞洋(Piemont-Ligurian Ocean)開始擴張,導致亞得里亞與歐洲分離。因此,皮埃蒙特-利古里亞海洋的蛇綠巖通常被晚侏羅世的放射蟲石覆蓋。這種洋脊擴張與大西洋的開啟有關:在侏羅紀時期,大西洋的開啟僅限于南部直布羅陀緯度,從那里開始,一條左旋走滑斷層將擴張活動轉移到東部的皮埃蒙特-利古里亞海洋中,位于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之間。

    在白堊紀期間,侏羅紀弧陸碰撞后,逆沖構造作用向前陸(奧斯特-阿爾卑斯地區)傳播,形成了一個向西北傾斜的褶皺推覆帶。在這個過程中,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地區內形成了一個大陸內的、向東南傾斜的俯沖帶。大約在9500萬年前,奧地利阿爾卑斯地區的巖石單元被埋藏至榴輝巖相變質。同時,皮埃蒙特-利古里亞海洋在同一時期向東南俯沖,位于奧地利阿爾卑斯大陸邊緣下方。在白堊紀末期,塞爾維尼亞(Cervinia)微大陸進入這個俯沖帶,首次榴輝巖相變質發生在塞西亞逆沖(Sesia Nappe)中,大約在7800萬年前。隨后,這個俯沖帶向西北回退,導致奧地利阿爾卑斯地區的巖片發生拉伸。這種伸展主要通過向東至東南傾斜的正斷層和部分低角度脫斷層來容納,發生在白堊紀晚期(8000~6700萬年前)。這種伸展在白堊紀末期形成了奧地利阿爾卑斯地區內的一個盆地,該盆地朝向深水方向發展。戈薩烏群的沉積物就是在這個盆地中沉積的。

    在這些構造過程中,奧地利阿爾卑斯地區通過一條左旋走滑斷層與南阿爾卑斯地區分離,該斷層大致與后來的第三紀時期的佩里亞德里亞線(Periadriatic Line)相重合。這條斷層在早期被稱為"古佩里亞德里亞(Paleo-Periadriatic)"或"古因蘇布里克(Paleo-Insubric)"線。正因為該斷層的存在,南阿爾卑斯既沒有受到向西推覆的影響,也沒有受到后來的裂谷事件的影響。

    在早白堊紀時期,大西洋向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以北的地區開始擴張,一直延伸到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因此,伊比利亞半島與歐洲分離,并相對于歐洲向東南移動,引發了一系列海洋盆地的形成,包括比斯開灣、現今庇里牛斯山地區的一個盆地以及阿爾卑斯地區的瓦萊(Valais)洋。早白堊紀的裂解過程在恩加丁窗口(Engadine Window)的塔斯納逆沖推覆層(Tasna Nappe)中得到了很好的記錄,該層中的蛇紋巖橄欖巖在大陸地殼的斷裂和破裂下暴露在海底,并被早白堊紀的深海沉積物所覆蓋。塔斯納逆沖推覆層位于布里昂奈的大陸地殼和瓦萊洋之間的過渡區域。

    瓦萊洋的白堊紀擴張軸可能與“舊”的皮埃蒙特-利古里亞海洋的擴張軸合并。這導致了重新的裂谷和斷裂事件,使得歐洲大陸邊緣和“舊”的中洋脊之間的侏羅紀海洋巖石圈發生斷裂。由于傾斜的左旋張開,一部分侏羅紀巖石圈位于瓦萊盆地內。約在9300萬年前的塞諾曼期(Cenomanian),在東阿爾卑斯的凱亞文納蛇綠巖和蒙特羅薩地區的巴爾馬巖石單元發現了瓦萊洋的洋玄武巖,表明在這個時期海洋擴張仍在進行中,并與阿爾卑斯內陸的陸內俯沖同時發生。

    第三紀

    在第三紀時期,彭尼內洋通過南至東南傾斜的俯沖帶開始閉合。亞得里亞地塊(意大利半島)作為非洲大陸斷片與歐洲大陸碰撞。碰撞過程始新世時呈東北偏北-西南偏南方向,中新世時轉變為東北-西南方向。這種壓縮作用導致歐洲大陸和意大利兩側的逆沖斷層帶發展得非常發達。在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可能存在兩個獨立的俯沖帶:一個位于瓦萊洋的南緣,從比利牛斯山脈延伸至比斯開灣的南緣;另一個位于皮埃蒙特-利古利亞海洋的東南緣,向南延伸至科西嘉島。海洋和大陸巖石復合物被俯沖并經歷了高壓變質,形成榴輝巖相。榴輝巖相變質的時代從東南部古地理區域向西北部區域遞減,反映了造山活動向西北傳播的過程。皮埃蒙特-利古利亞和瓦萊洋單元的榴輝巖相變質時間重疊,表明這兩個俯沖帶的一部分同時處于活躍狀態。海洋的最后部分在始新世(約4000萬年前)閉合,但歐洲大陸邊緣的大陸巖石圈的俯沖作用仍在持續。歐洲邊緣最年輕的榴輝巖出露在陶爾恩窗口(Tauern Window),年代約為3200萬年。在大陸碰撞后,進一步的構造演化表現為阿爾卑斯內部的伸展構造、阿爾卑斯邊緣向外傳播的逆沖褶皺帶以及重要的走滑斷層。

    造山動力來自非洲-印度大陸向北漂移的擠壓作用,這使基底以上巨厚的沉積物和基底分離,進而褶皺、斷裂。在此過程中,老的沉積物和變質巖往往被推覆在年輕的巖層之上,中央阿爾卑斯山區某些褶皺強烈地區的軟巖,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變成堅硬的結晶巖。非洲-印度大陸連續的向北推擠,終于形成巨大的阿爾卑斯山脈。地質構造和巖性的差異形成阿爾卑斯山的骨架,一種褶皺和斷層相結合的大型構造推覆體構成主要的山體,其經各種外力作用后,呈現出現在的地貌,這種推覆體構造以西阿爾卑斯最為典型。

    第四紀至今

    整個第四紀期間,大自然侵蝕的力量強烈啃蝕著這龐大的新近推擠上來的山脈,近百萬年以來,歐洲經歷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許多山峰巖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磧湖。形成了今日阿爾卑斯山脈的雄偉、迷人的山地景觀

    整個山區的地殼至今還不穩定,地震頻繁。

    地理特征

    編輯

    氣候

    弧狀的阿爾卑斯山脈,將歐洲西海岸的海洋性氣候帶與法國、意大利和西巴爾干諸國的地中海地區隔開。阿爾卑斯山脈的氣候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南歐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

    阿爾卑斯山脈所處的位置,以及各山脈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僅使這些不同的山脈之間,而且使某一特定山脈范圍內的氣候極端不同。由于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歐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氣候因素的影響:從西方流來大西洋比較溫和的潮濕空氣;從北歐下移有涼爽或寒冷的極地空氣;大陸性氣團控制著東部,冬季干冷、夏季炎熱;南邊有溫暖的地中海空氣向北流動。

    阿爾卑斯山的氣候特點可歸結為:南坡氣溫高,降水豐富,森林線高;北坡氣溫低,降水較少,森林線低;山谷氣候具有大陸性的特征,山峰和山脊氣候則具有海洋性的特征。

    氣溫

    1. 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約1℃。因為南坡是向陽坡,且也是面向來自地中海風的迎風坡,所以夏季的氣溫及南坡的氣溫遞減率比較小。最高峰勃朗山坡夏季0℃等溫線在3500米;而冬季時1300米處的氣溫卻低達-5℃。
      1. ??7月是阿爾卑斯山最熱的月份,整個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月均溫均在5℃以上,海拔1500m以下的地區月均溫在15~20℃之間,海拔1500~2000m的地區月均溫在 10~15℃,而2000~2500m的地區月均溫在5~10℃之間。最熱月山體內部10℃等溫線基本上在1800~2000m之間,部分地區可以達到2000~2500m;山體邊緣地區的分布高度在1500~2000m。
      2. ??1月是阿爾卑斯山最冷的月份,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月均氣溫均在0℃以下,北部海拔1000~1500m的地區月均溫在-5℃以下,南部1000~1500m的地區月均溫在-5~0℃左右,1500m以上的地區月均溫在-10℃以下。最冷月0℃等溫線高度以日內瓦-利恩茨-斯洛文尼亞為分界線,以北0℃等溫線的海拔高度小于1000m,以南0℃等溫線的海拔高度基本上在1000~1500m。
    2. 氣溫不僅受高度的影響,同時也受地形起伏的影響。山谷地區的氣候具有大陸性的特點,而山峰和山脊地區的氣候則具有海洋性特征。也就是說,山谷地區閉塞,氣溫變化比較大,而山峰高頂比較開展,氣溫變化比較小。同時,高山地區比山谷地區更易受西風的影響。冬季山谷深處產生倒置現象,即山谷低處氣溫可以很低,山坡高處氣溫反見升高,不像山谷常有害。因此,山坡植被繁茂,向陽的南坡比背陽的北坡更繁茂。
      1. ??從典型地區年內氣溫的變化及空間分布來看,阿爾卑斯山邊緣海拔較低(1000m以下)的地區全年約有8~9個月的氣溫在5℃以上、約有6~7個月的氣溫在10℃以上(日內瓦、斯洛文尼亞等地);內部海拔1000~1800m的地區約有6個月的氣溫在5℃以上、約有3~5個月的氣溫在10℃以上(布里格、利恩茨等地);內部 1800~2500m的地區全年約有4~5個月氣溫在5℃以上、約有2~3個月氣溫在10℃以上(圣莫里茲等地)。
      2. ??阿爾卑斯山山體效應明顯,同海拔高度上阿爾卑斯山山體內部氣溫比外部高,等溫線的高度尤其是最熱月10℃等溫線在山體內部比外部高。

    降水量

    整個阿爾卑斯山濕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為xxx降水帶。邊緣地區年降水量和山脈內部年降水量差異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為終年積雪區,形成了冰川氣候和地貌。

    降水量一般是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愈升高降水就愈少。阿爾卑斯山谷中降水一般都很少,迎風坡高度增加,降水增加特別快,邊緣山地降水比xxx多。西部阿爾卑斯山地高度大,又處于迎西風的有利位置,故降水量比東部阿爾斯山地要來得多。如山麓區年降水量為500~800毫米,低山丘陵區為800~1000毫米,山區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在一些分水嶺地區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以上。山區和山麓區終年都有降水,但以春秋兩季的降水量為最多,特大過程降水量通常在阿爾卑斯山山麓地區。

    山區冬季(當年12月和翌年1~2月)降水量的80%以上是降雪。海拔1800~2000米以上的山區,甚至在7、8 月份也會降雪。勃朗峰3000米高度處降雪厚達20米,相當于降水2米,在因河河谷中的因斯布魯克附近,3月間的雪線在900米,至5月間,雪線升到1700米;9月間,升到3200米。3200米以上高度就是長年積雪區。

    山區冬季積雪的厚度隨地區和年份不同而變動于2~10米之間,有些山峰積雪可達幾米厚,如勃朗峰積雪達49米之巨。厚層的松散的積雪容易下墜,往往形成雪崩

    太陽輻射

    根據阿爾卑斯山最熱月、最冷月和全年的太陽輻射模擬計算的結果,最冷月阿爾卑斯山山體內部的太陽輻射大致在25~40千瓦時每平方米,而山體邊緣的太陽輻射量在10~20千瓦時每平方米;最熱月山體內部的太陽輻射能夠達到180~210千瓦時每平方米,山體邊緣處的太陽輻射量大致在150~180千瓦時每平方米。全年總太陽輻射量阿爾卑斯山內部大致在1100~2000千瓦時每平方米,而外部邊緣地區大致介于860~1100千瓦時每平方米。

    阿爾卑斯山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屏障,而是呈喇叭狀的形態。這個特殊的形狀是導致世界上在該中尺度山脈的逆風側頻繁發生逆風環流的原因。大多數與向東移動的槽線或低壓系統相關的鋒面系統從西北方向接近阿爾卑斯山,冷鋒與山脈的后續相互作用導致一個復雜的三維過程,經常發生從流動到繞流情況的轉變。阿爾卑斯山脈北部的氣壓非常低,強勁的西南風吹過最高峰,低層的弱層化溫暖潮濕空氣能夠通過高山通道流動,導致北部高山山谷出現強烈的南焚風。鋒面后的冷空氣通常被明顯的逆溫層封頂,因此其動能不足以越過阿爾卑斯山。這使得冷空氣被阻塞、側向偏轉,并開始繞過障礙或進入更大、更低的阿爾卑斯山谷。這些阻塞和引導效應產生了三種不同的冷風系統:羅納河谷的米斯特拉爾風、北部的汝拉山脈與阿爾卑斯山之間的比斯風,以及阿爾卑斯山東南方的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博拉風。在最后階段,常常在熱那亞灣形成逆風氣旋。這個復雜過程對于中緯度風暴路徑的緯向位置以及影響這個經常發生的爆發性過程的其他重要因素非常敏感。其中包括屏障效應和相關的勢渦守恒;環繞西部阿爾卑斯拱的氣旋流動,以及剪切轉變為氣旋渦度的轉換;上層等溫渦度的平流,它與地中海上方的低層渦度中心結合;最后,來自北方的冷空氣的溢出和東南方向的溫暖濕地中海氣流的上升則在山區產生了強烈的斜壓不穩定區域。風速在平原地區(瑞士中部地區)可達到xxxxxx值約160千米/小時,在北部阿爾卑斯山的焚風山谷可達到175千米/小時,在山頂站點可達到250千米/小時。

    地質

    阿爾卑斯大地構造單元

    阿爾卑斯造山帶作為典型的大陸碰撞型造山帶,通常認為其現今構造格局是新特提斯洋閉合導致非洲和歐洲大陸碰撞造山的結果。阿爾卑斯造山帶最典型的構造樣式是推覆構造,現今山體是由多個推覆體疊置組成。根據推覆體構造,阿爾卑斯山被劃分為四個大地構造單元,這些單元之間及其內部都經歷了白堊紀以來大規模的推覆(走滑),形成了復雜的疊瓦狀構造。這些構造單元的劃分,主要體現了中生代以來構造古地理分區。

    海爾微單元:(西阿爾卑斯文獻中也稱Dauphinois單元):為薄皮褶皺-沖斷帶,包括從歐洲巖石圈拆離的晚石炭世至始新世的蓋層和構成前阿爾卑斯期基底巖石的外阿爾卑斯結晶地塊(晚石炭世至白堊紀的蓋層)。

    彭尼內單元:又分為瓦萊單元、布里昂松單元和皮埃蒙特單元三個部分。瓦萊單元主要代表白堊紀的裂谷沉積,也包括洋殼殘留。布里昂松單元代表在瓦萊洋打開期間從穩定的歐洲大陸裂解的微地塊。皮埃蒙特單元位于西阿爾卑斯,為大洋巖石圈殘留,古地理單元也常稱之為彭尼內洋,或者皮埃蒙特-利古里亞洋。

    奧地利阿爾卑斯單元:是前亞得里亞板塊的一部分,包括梅里阿塔-哈爾施塔特(Meliata-lallstatt)洋(文獻中常簡稱梅里阿塔洋)的三疊紀被動大陸邊緣和彭尼內洋的侏羅紀被動大陸邊緣。梅里阿塔洋在始阿爾卑斯期關閉,奧地利阿爾卑斯向下俯沖,形成多個推覆體,推覆在歐洲板塊之上。梅里阿塔洋的遺跡出現在奧地利阿爾卑斯最東端的一些露頭。基底巖石在阿爾卑斯期經歷從片巖相到角閃巖相的變質,基底之上沉積了二疊紀和中生代的沉積巖,淺海相灰巖十分發育,這些灰巖分布區也被稱為北部灰巖阿爾卑斯。

    南阿爾卑斯單元:沿亞得里亞斷層與奧地利阿爾卑斯分開,該單元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奧地利阿爾卑斯單元,代表亞得里亞海板塊的北部大陸邊緣,該板塊還包括波河平原和相鄰的亞得里亞海,是阿爾卑斯向外延伸的弧后造山楔。

    巖體及其組成

    構成阿爾卑斯山的巖石群根據其年齡和演化可分為六類:

    前瓦里斯基底:在石炭紀瓦里斯造山運動期間變形、變質的巖石,以及在造山運動期間和之后侵入的深成巖。瓦里斯坎(Variscan)變質作用的等級范圍從非變質巖相到榴輝巖相和麻粒巖相。

    瓦里斯坎基底(二疊紀-中生代-第三紀)的前蓋層:主要是沉積巖和少量火山巖。

    中生代蛇綠巖:即前洋底(蛇紋巖、輝長巖、玄武巖)。

    中生代海底的前沉積蓋層。

    第三紀侵入巖,特別是英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

    構造后沉積物覆蓋有次級火山巖(主要是第三系)。

    地形地貌

    阿爾卑斯山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來在距今2~3百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此后,近200萬年來,歐洲經歷了幾次大冰期,使阿爾卑斯山大部分山體被厚達2千米的冰層所覆蓋,遭受到強烈的冰川作用。冰川移動時侵蝕巖石,鑿地開道,形成了許多突兀的峭壁、尖銳的角峰和深邃的冰川槽谷等奇特的地貌景觀。阿爾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山勢雄偉,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

    阿爾卑斯山地地貌按海拔可分成三個部分:

    山麓冰水沖積平原和低地: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由冰磧小丘、冰水沖積平原和最低的山嘴組成。沿山麓線一帶有眾多的冰磧湖泊。在西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最低洼的地區位于隆河進入日內瓦湖的三角洲上,海拔372米。在威尼斯北邊東阿爾卑斯山脈的山谷中,常可見海拔僅約91米的地區。

    丘陵帶:海拔為500~1000米,包括一些巨大的老的冰磧丘陵和臺地等。

    山地:海拔高于1000米,主要指結晶巖阿爾卑斯山地和石灰巖阿爾卑斯山地,谷底和附近的山頂間的高差達3000米之多。在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地形起伏差距很大。在勃朗峰地塊西部和以芬斯特拉峰為中心的地塊都是原地結晶巖構成的最高的山頭。其他高山有勃朗峰推覆體和羅莎峰地塊推覆體,它們也是結晶巖構成的。再向東為伯爾尼納峰,它是超過4000米以上的最后一座山。在奧地利的最高峰大格洛克納峰僅有3797米;德國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中最高峰楚格峰僅2962米;斯洛維尼亞和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點特里格拉夫峰僅2864米。

    水文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提供歐洲飲水,灌溉水力發電。此山脈的面積雖然僅占歐洲的11%,卻提供了歐洲90%以上的水源,尤其是在干旱地區與夏季。該地區目前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平方千米。

    河流

    阿爾卑斯山脊將歐洲隔離成幾個區域,是許多歐洲大河,如羅納河(Rh?ne)、萊茵河(Rhine)和波河(Po),以及多瑙河(Danube)許多支流的發源地。從阿爾卑斯山脈流出的水最終注入北海地中海、亞得里亞海和黑海。

    萊茵河

    萊茵河起源于瑞士格勞賓登州(Graubiinden)的阿爾卑斯山區,向西南經過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從荷蘭鹿特丹流入北海(North Sea),是歐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萊茵河全長1230千米,水量充沛,平均流量230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積185,260平方千米,流域人口5800萬,其中有3000萬人以萊茵河作為飲用水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歐洲工業xxx的驅動,使得萊茵河成為世界上內河航運最發達的水系。自瑞士巴塞爾(Basel)起,萊茵河的通航里程達883千米,其中大約700千米可以行駛萬噸海輪。河兩岸的許多支流,通過一系列運河與多瑙河、羅訥河等水系連接,構成四通八達的水運網,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流域之一,也帶動了沿岸各國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形成許多著名的城市(如康斯坦茨、巴塞爾、法蘭克福、鹿特丹等),并集聚了化工、機械制造、旅游金融保險等產業帶。沿線主要的港口有杜伊斯堡、杜塞爾多夫、諾伊斯、科隆、美因茨、曼海姆、卡爾斯魯厄和開爾等,其中杜伊斯堡是歐洲xxx的內河港,從這里可以通往鹿特丹、安特衛普與阿姆斯特丹等海港。

    萊茵河流域內總的地勢自南向北傾斜,河流的南部(上萊茵河段)穿過黑森山林,以高山、雪峰、草場、湖泊、濕地、森林、瀑布為主要特色,包括著名的阿爾卑斯山、托馬湖、日內瓦湖、康斯坦茨湖、萊茵河瀑布、黑森林等;中部(中萊茵河段)為丘陵地帶,是該河景色最為壯麗的一段,以峽谷、丘陵為主,在長約145千米的地段,萊茵河從險峻的板巖覆蓋的山坡之間流過,形成一段曲折而深邃的峽谷,兩岸山坡上布滿葡萄園,遠處有丘陵起伏,著名的“四湖景”也位于此;北部(下萊茵河段)為沿海低地,在波恩以下進入廣闊的平原地區,這里煤炭資源豐富,水量充足,工業發達,著名的工業中心魯爾就位于此。

    二戰結束后,由于大規模的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大量污水的排放,河水水質被污染,萊茵河周邊生態遭到毀滅性,被人冠以“歐洲下水道”的稱號。為解決萊茵河受到嚴重污染等問題,沿線各國簽訂了《萊茵河流域國際合作公約》,成立萊茵河國際保護委員會,從1987年開始,經過多年治理,萊茵河的水質和生態環境逐漸得以恢復。

    羅訥河

    羅訥河是法國和瑞士的一條重要河流,發源于阿爾卑斯山脈瑞士瓦萊州東部的羅訥冰川(Rh?ne Glacier),向西和南流經日內瓦湖和法國東南部,最終注入地中海。在其河口附近的阿爾勒,河流分為大羅納河(Great Rh?ne)和小羅納河(Little Rh?n),并由此形成了卡馬爾格(Camargue)地區的三角洲。

    羅訥河全長813千米,流域面積9.8萬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710立方米每秒,最低流量360立方米每秒,xxx流量可達1.3萬立方米每秒。

    波河

    波河是意大利xxx大河流,其起源于科提安阿爾卑斯(Cottian Alps)山脈,向東流經意大利北部,最終注入亞得里亞海。河流長度為652千米,如果算上上游右岸支流邁拉河(Maira),則長度為682千米,波河流域面積為7.5萬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540立方米/秒,xxx流量3100立方米/秒。

    阿迪杰河(Adige)

    阿迪杰河為意大利第二大河流,發源于阿爾卑斯山脈南坡,從奧地利進入意大利,流經波河灌平原,注入亞得里亞海,長410千米,流域面積1.2萬平方千米,平均流量235立方米/秒。

    阿勒河(Aare)

    阿勒河起源于伯爾尼阿爾卑斯(Bernese Alps)山的阿勒冰川,位于伯爾尼(Bern)州和格里姆瑟爾(Grimsel)山口以西。阿勒河是萊茵河上游的一條支流,也是發源于瑞士境內和終點全部位于瑞士境內的最長河流。其長度為295千米,流域面積約1.8萬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59立方米/秒,最低流量351立方米/秒,xxx流量735立方米/秒。

    多瑙河支流

    薩瓦河(Sava)

    薩瓦河是多瑙河的右岸最長支流。它流經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并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接壤,最終穿過塞爾維亞,在首都貝爾格萊德注入多瑙河。薩瓦河形成了巴爾干半島的主要北部邊界,也是潘諾尼亞平原的南緣。薩瓦河全長990千米,流域面積97,71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609立方米/秒。

    薩瓦河的起始段被稱為薩瓦多林卡河(Sava Dolinka),其源頭是斯洛文尼亞境內尤利安阿爾卑斯(Julian Alps)山脈的特里格拉夫(Triglav)峰群,大體向東南流經940千米后,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注入多瑙河。

    德勞河(Drau)

    德勞河發源于意大利多比亞科(Dobbiaco)附近的卡爾尼克阿爾卑斯山脈(Carnic Alps),流經意大利、奧地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匈牙利等中南歐地區,是多瑙河右岸的主要支流。德勞河全長749千米,流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70立方米/秒。德勞河主要由阿爾卑斯山的高山雪水補給。

    因河(Inn)

    因河流經瑞士、奧地利和德國,是多瑙河右岸支流。其全長518千米,流域面積2.57萬平方千米,河口平均流量735立方米/秒,是xxx一條發源于瑞士,并最終流入黑海的河流。因河流域最高點是比茲·貝爾尼娜山(Piz Bernina)的山頂,海拔4,049米。

    因河起源于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恩加丁地區。離開源頭后,因河經過其河道上xxx的湖泊,即西爾斯湖(Lake Sils)和西爾瓦普拉納湖(Lake Silvaplana),轉向東北流入奧地利,并從蘭德克(Landeck)東部經過奧地利的蒂羅爾(Tyrol)州及其首府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并在庫夫斯坦(Kufstein)附近越過邊界進入巴伐利亞。

    在巴伐利亞境內,河流向北流經羅森海姆(Rosenheim)、瓦瑟堡(Wasserburg am Inn)和瓦爾德克賴堡(Waldkraiburg);然后轉向東流經明爾多夫(Mühldorf)和諾伊厄廷(Neu?tting),并受到兩個主要支流奧爾茨河(Alz)和薩爾扎赫河(Salzach)的補充。從這里到多瑙河,因河形成了德國(巴伐利亞)和奧地利(上奧地利州)之間的邊界。沿河的城鎮有馬克特爾(Marktl am Inn)、辛巴赫(Simbach on Inn)、布勞瑙(Braunau am Inn)和舍爾丁(Sch?rding)。在帕紹(Passau),因河最終注入多瑙河。

    伊薩爾河(Isar)

    伊薩爾河是奧地利和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條河流。它起源于阿爾卑斯山的卡爾文德爾(Karwendel)山脈。伊薩爾河在密滕瓦爾德(Mittenwald)附近進入德國,并流經巴特爾茨(Bad T?lz)、慕尼黑(Munich)和蘭茨胡特(Landshut),最后在德根多夫(Deggendorf)附近注入多瑙河。伊薩爾河全長295千米,流域面積約為9,000平方千米,較大的支流有安珀河(Amper)和洛伊薩赫河(Loisach)。冬季時,阿爾卑斯山區的大部分降水會變成雪。春季融雪期間,融雪水會導致伊薩爾河水流量增加,其河口處的平均流量為174立方米/秒。

    伊勒河(Iller)

    伊勒河是德國巴伐利亞州和巴登-符騰堡州的一條河流,是多瑙河的右岸支流,全長146千米。伊勒河由布賴塔赫河(Breitach)、施蒂拉赫河(Stillach)和特雷塔赫河(Trettach)在阿爾高地(Allg?u)阿爾卑斯山區的匯合處形成,靠近奧地利邊界。它從那里向北流經松特霍芬(Sonthofen)、伊門施塔特(Immenstadt)和肯普滕(Kempten)等城鎮,在烏爾姆(Danube)市注入多瑙河。伊勒河的流域面積為2,152平方千米,平均流量為75立方米/秒。

    湖泊

    阿爾卑斯山的冰川作用形成許多湖泊,xxx的湖泊日內瓦湖,另外還有四森林州湖、蘇黎世湖、博登湖、馬焦雷湖、納沙特爾湖、加爾達湖、科莫湖、伊澤奧湖等。

    日內瓦湖(Lake Geneva)

    日內瓦湖,法國稱萊芒湖(le Léman),是阿爾卑斯山區xxx的湖泊,位于瑞士西南與法國的邊境,湖的西南部在瑞士境內,中、東部屬瑞士和法國邊界湖。湖呈新月形,角朝南,長72千米,寬8千米,面積580平方千米,最深處310米,湖區海拔62米。

    四森林州湖(德語:Vierwaldst?ttersee)

    四森林州湖,又名盧塞恩湖(Lake Lucerne)、琉森湖(Lake Zurich)。該湖夾在阿爾卑斯山群峰之間,是瑞士境內第五大湖泊。湖名源于該湖正處于烏里州(Uri)、施維茨州(Schwyz)、下瓦爾登州(Unterwalden)和盧塞恩州(Lucerne)四州之中,故名四森林州湖。

    四森林州湖湖面面積114平方千米,湖區海拔433米,最深處達214米。這是一個典型的舌狀盆地湖泊,具有多個分支灣,因此湖岸線相對較長,約為150千米。

    蘇黎世湖(德語:Zürichsee)

    蘇黎世湖的主要支流是林特河(Linth),它起源于格拉魯斯阿爾卑斯山(Glarner Alpen)的特迪山脈(T?di),并通過格拉魯斯州(Canton of Glarus)和林特運河以及施默里孔(Schmerikon)的瓦倫湖(Lake Walen)匯入蘇黎世湖。

    蘇黎世湖長42千米,寬3.85千米,面積90.1平方千米,xxx深度136米,湖區海拔406米。

    博登湖(德語:Bodensee)

    博登湖,又名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形成于里斯冰期(Riss Ice Age)和維爾姆冰期(Würm Ice Age)時期的冰川作用。萊茵河從阿爾卑斯山脈帶來了大量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進入湖泊,并從東南部開始逐漸減小了湖泊的面積。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導致地殼發生巨大的應力,形成了一個前陸盆地。在這個盆地中,里斯冰期和維爾姆冰期時期形成了超過1000米厚的冰川【萊茵冰川(Rhein Glacier)】。在更新世時期,這些冰川部分被侵蝕。通過冰川和河流的侵蝕作用,逐漸形成了博登湖現在的形狀。

    博登湖長63千米,寬14千米,xxx深度253米,面積為536平方千米,湖區海拔396米。

    馬焦雷湖 (Lake Maggiore)

    馬焦雷湖,意大利北部湖泊,是阿爾卑斯前緣湖泊中最西面的一個湖,同時還與附近的奧塔湖(Lake Orta)及盧加諾湖 (Lake Lugano)共同構成了復雜的匯水盆地。

    馬焦雷湖長66千米,寬3~5千米,湖面面積212平方千米,最深處372米。馬焦雷湖是一個深湖,湖底幾乎全都位于海平面以下,最深處低于海平面179米。

    納沙特爾湖(德語:Neuenburgersee)

    納沙特爾湖是瑞士境內xxx的湖泊,位于阿爾卑斯山前陸侏羅山的東南麓。納沙特爾湖是一個冰川湖,長約38千米,寬6~8千米,面積218平方千米,xxx深度153米,湖區海拔429.28米。

    加爾達湖(意大利語:Lago di Garda)

    加爾達湖坐落在中阿爾卑斯山南麓,是上一次冰河期結束時,因冰川融化而形成的。加爾達湖是意大利面積xxx的湖泊,在阿爾卑斯山地區,只有日內瓦湖和博登湖的面積超過它。

    加爾達湖南北長56千米,東西寬4~17千米,面積370平方千米,湖岸線長125千米,xxx深度346米,湖區海拔65米。

    科莫湖(意大利語:Lago di Como)

    科莫湖是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冰蝕湖,位于波河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呈倒“Y”字型。科莫湖長45.7千米,寬650米~4.4千米之間,面積145平方千米,xxx深度412米,湖區海拔197.39米。

    伊澤奧湖(意大利語:Lago d'Iseo)

    伊澤奧湖位于前阿爾卑斯山脈的海拔180米處,坐落在坎波尼卡谷(Val Camonica)的盡頭,位于意大利的布雷西亞省(Brescia)和貝加莫省(Bergamo)之間。它擁有意大利xxx的天然湖島和歐洲最高的湖島——蒙特伊索拉島(Monte Isola),并且在北部和南部還有洛雷托島(Loreto)和圣保羅島(San Paolo)兩個衛星島嶼。奧利奧(Oglio)河是該湖的主要進出河流。

    伊澤奧湖長25千米,寬4.1千米,面積為65.3平方千米,xxx深度達到251米。

    布萊德湖(Lake Bled)

    布萊德湖位于斯洛文尼亞的北部,阿爾卑斯山脈的南麓,是一座冰川湖,主要水源來自于阿爾卑斯山的冰雪融水,故又稱“冰湖”。布萊德湖長2.1千米,寬1.3千米,深30米,面積1.45平方千米,是世界著名旅游勝地。

    冰川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xxx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覆蓋著厚達1000米的冰蓋,現在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平方千米。

    阿萊奇冰川(Aletsch Glacier)

    阿萊奇冰川位于瑞士瓦萊州伯爾尼阿爾卑斯山東部,是阿爾卑斯山xxx的冰川,長約22.5千米,面積約13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4160米,最低海拔1650米。截止到2016年的統計數據,阿萊奇冰川比1870年長度減少了3.2千米,厚度減少了300多米。有關專家預測,如果氣候持續變暖,21世紀末阿萊奇冰川將消失。

    戈爾納冰川(Gorner Glacier)

    戈爾納冰川是一個山谷冰川,位于瑞士瓦萊州采爾馬特附近的羅沙山地西側。冰川長約12.4千米,寬1~1.5千米,面積5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900米,最低海拔2200米,是阿爾卑斯山第二大冰川。截止到2014年數據,戈爾納冰川長度已經減少了2700多米。

    菲舍爾冰川(Fiescher Glacier)

    菲舍爾冰川是瑞士瓦萊州伯爾尼阿爾卑斯山南側的一個山谷冰川,長16千米,是阿爾卑斯山第二長的冰川。冰川面積為3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4000米,最低海拔1700米。

    布倫瓦冰川(Brenva Glacier)

    布倫瓦冰川位于阿爾卑斯山勃朗峰的南側,是意大利第二長的冰川。1989年,布倫瓦冰川xxx長度7.64千米,面積8.06平方千米,從那之后,布倫瓦冰川一直在退化,截至2019年,冰川長度6.7千米,面積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350米,最低海拔1000米。

    阿羅拉冰川(Arolla Glacier)

    阿羅拉冰川是一條位于瑞士瓦萊州奔寧阿爾卑斯山的冰川,長約4千米,面積13.1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585米,最低海拔2160米。

    土壤

    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土壤類型因其地形和氣候變化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該地區的土壤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山地土壤

    這種土壤類型通常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區,土質較為粗糙,排水性較好,但缺乏養分。

    山地草甸土壤

    這種土壤類型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地草甸上,土質疏松,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養分含量,適合高山草本和灌木植物的生長。

    山地森林土壤

    這種土壤類型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地森林區域,土質較為復雜,富含養分,適合各種種的生長。

    山坡地土壤

    這種土壤類型分布在山坡地帶,土質較為堅硬,排水性較差,但富含養分,適合各種植物的生長。

    生物

    阿爾卑斯山地區是歐洲最為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擁有超過 30,000 種動物和 13,000 種植物。

    植物

    阿爾卑斯山脈擁有大約13,000種植物物種,其中包括約5,000種真菌物種,約4,500種維管植物物種(占歐洲植物區系的39%,約400種為特有物種),此外,還有約2,500種地衣物種,約800種苔蘚植物物種,以及約300種葉苔植物物種。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呈明顯的垂直變化,從山麓的耕地牧場向上依次有闊葉林帶、混合林帶、針葉林帶、高山草地帶、高山巖石裸露帶,直到終年積雪帶。由于高度和坡向的關系,北坡和南坡自然帶分布的垂直高度是不同的。大致闊葉林帶南坡在800~1800米,北坡為800~1200米;針葉林帶南坡為1800~2000米,北坡為1200~1800 米,高山草地南坡為2000~2500米,北坡為1800~2000米,巖石裸露帶南坡為2500~3000米,北坡為2000~2500米,終年積雪帶南坡為3000米以上,北坡為2500米以上。各自然帶高度變化南坡要比北坡高,其主要原因是北坡、西坡受西風影響大,降水多,氣溫低,故各自然帶分布高度比南坡要低,南坡和東坡受西風影響小,降水少,氣溫高,山麓能見到亞熱帶類型的植被。

    阿爾卑斯山脈在中歐和南歐的原始森林覆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個生態地區中保存著幾乎處于自然狀態的歐洲最后一片森林。受山體效應影響,阿爾卑斯山林線高度一般在1800~2200m,最高可達2400m。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長著各種落葉樹木,其中有椴樹、櫟樹、山毛櫸、白楊、榆、栗、花楸、白樺、挪威楓等。海拔較高處的樹林中,最多的是針葉樹,主要的品種為云杉、落葉松及其他各種松樹。因為落葉松具有較好的御寒、抗旱和抵抗大風的能力,可在高海拔處生長。

    動物

    阿爾卑斯山脈擁有約30,000種動物物種,其中包括:約20,000種無脊椎動物物種,約200種繁殖鳥類物種,約80種哺動物物種(包括那些與阿爾卑斯山脈邊緣地區有關的物種),約80種類物種,21種兩棲動物物種(其中一種是特有的),以及15種爬行動物物種。

    阿爾卑斯山脈的動物物種非常特殊,它們已經找到了在這些惡劣氣候條件下生存的方式,從而形成了各種獨特的適應特征。例如,阿爾卑斯山脈中的黑蠑螈(Salamandra atra)是歐洲xxx一種能產下完全發育的幼崽的兩棲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擁有更厚的羽毛或皮毛,并且它們的腳或爪非常適合在雪地上行走。山兔(Lepus timidus)、鼬(Mustela erminea)和松雞(Lagopus mutus)會在冬季將它們的棕色毛皮變成白色,以避免被捕食

    許多動物會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幾個月里冬眠,其中包括著名的阿爾卑斯旱獺(Marmota marmota)。其他動物,如阿爾卑斯羚(Rupicapra rupicapra)和巖鷓鴣(Alectoris graeca),會進行相對較長距離的遷徙或下降到較低海拔地區以避寒。而阿爾卑斯巖羊(Capra ibex)則會攀爬到非常陡峭的斜坡上,那里的雪會滑落,但它們依然能夠找到食物

    盡管典型的阿爾卑斯山脈動物仍然存在,但它們的許多種群規模已經減小并相互之間被隔離。阿爾卑斯巖羊曾經瀕臨滅絕,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的格蘭帕拉迪索國家公園中幸存下來。隨后,來自這個殘存種群的個體已被重新引入到阿爾卑斯山脈的其他地區,使該物種得以重新占領其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大部分分布范圍。

    阿爾卑斯山脈三種大型食肉動物(山貓、熊和狼)的困境是阿爾卑斯山脈一些哺乳動物瀕臨滅絕的另一個例子。幸運的是,通過政策變革和重新引入計劃,其中一些物種正在阿爾卑斯山脈地區得到復蘇。

    自然保護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簡稱WWF),將以下八個地區確認為《阿爾卑斯公約》生態連通性試點地區,以保護阿爾卑斯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西南阿爾卑斯山脈(梅爾坦國家公園/阿爾卑斯海岸山脈自然公園)【South-western Alps (National Park Mercantour/ Nature Park Alpi Marittime) 】

    法國伊澤爾省(French Department Isère)

    跨境生態區格蘭帕拉迪索-蒙特阿維克-蒙特埃米利烏斯(Transboundary ecoregion Gran Paradiso – Mont Avic – Mont Emilius)

    阿爾卑斯威利亞山谷和阿爾卑斯迪沃山谷生態區(Ecoregion Alpe Veglia ed Alpe Devero)

    瑞士瑞蒂亞三角洲(恩加丁/南蒂羅爾/特倫蒂諾/蒂羅爾)【Rhaetian triangle (Engadin/Southtyrol/Trentino/ Tyrol) 】

    跨境地區貝希特斯加登-薩爾茨堡(Transboundary region Berchtesgaden – Salzburg)

    跨境生態區普雷阿爾皮朱利/特里格拉夫(Transboundary ecoregion Prealpi Giulie/Triglav)

    北石灰巖阿爾卑斯山地區(Northern Limestone Alps region)

    重要支系

    根據阿爾卑斯山系統國際統一地形分區(SOIUSA)系統的定義,阿爾卑斯山分為36個部分。

    多菲內普雷阿爾卑斯山(Dauphiné Prealps)

    多菲內普雷阿爾卑斯山位于阿爾卑斯山最西端,地處法國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大區(Auvergne-Rh?ne-Alpes)和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Provence-Alpes-C?te d'Azur)。該山脈內有 2,352 座已命名的山脈,主要山峰包括艾吉耶山 (Mont Aiguille) 、奧比烏山 (Grande Tête de l'Obiou)、布爾峰 (Pic de Bure)、大維蒙特山 (Grand Veymont) 和克呂茲山 (Tête de la Cluse),其中最高、最著名的是奧比烏山,海拔2789米。該山脈擁有數個公園,包括韋科爾自然保護區(Parc naturel régional du Vercors)和韋科爾高地自然保護區(Hauts Plateaux du Vercors)。

    多菲內阿爾卑斯山(Alpes du Dauphiné)

    多菲內阿爾卑斯山位于多菲內普雷阿爾卑斯山的東部,同樣地處法國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大區(Auvergne-Rh?ne-Alpes)和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Provence-Alpes-C?te d'Azur)。該山脈共有1,614座被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埃克蘭巖(Barre des écrins)、埃克蘭冰頂(D?me de Neige des écrins)、梅日大峰(Grand Pic de la Meije)、萊勒弗瓦德(L’Ailefroide)和佩爾武山(Mont Pelvoux),最高峰是埃克蘭巖,海拔4102米。該山脈中最受歡迎的徒步旅行區域是埃克蘭國家公園(Parc national des écrins),公園內有許多精彩的小徑可供選擇,例如GR54線路。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山和前阿爾卑斯山(Provence Alps and Prealps)

    阿爾卑斯山次山脈的最西南端,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山和前阿爾卑斯山位于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地區。該山脈中有1,830座已命名的山脈,主要山峰有埃斯特羅普山 (Tête de l'Estrop)、旺圖山 (Mont Ventoux)、大塞蘭山 (?Grande Séolane?) 和沙尼爾穆爾山(Mourre de Chanier),其中最高峰是埃斯特羅普山,海拔2962米。

    薩瓦前阿爾卑斯山(Savoy Prealps)

    薩瓦前阿爾卑山脈位于法國東南部的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大區(Auvergne-Rh?ne-Alpes)和瑞士瓦萊州,包含一小片被稱為沙特勒斯(Chartreuse)山脈的亞山脈,以及日內瓦東部和東南部的其他山峰。該山脈包含1,272座已命名的山脈,主要山峰有夏梅肖德峰(Chamechaude)、夏曼桑峰(Charmant Som)、克羅爾巖齒峰(Dent de Crolles)、格朗日山(Mont de Grange)、拉波安什峰(La Pointe Blanche)、奧特西姆峰(Haute Cime)、薩利埃爾峰(Tour Sallière)、阿卡洛德峰(Arcalod)、佩爾塞峰(Pointe Percée)和圖爾內特峰(La Tournette),其中最高和最著名的是奧特西姆峰,海拔3257米。

    馬里蒂姆阿爾卑斯山(Maritime Alps)

    作為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小的分支,馬里蒂姆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法國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地區、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亞以及摩納哥。該山脈包含1,68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南阿讓特拉峰(Cima Sud Argentera)、北阿讓特拉峰(Cima Nord Argentera)、蒙佩拉峰(Mont Pelat)、西格雷峰(Tête de Siguret)、吉拉斯峰(Cime du Gelas)和弗雷瑪峰(Sommet de la Frema),最高峰是南阿讓特拉峰,海拔3279米。

    馬里蒂姆阿爾卑斯山脈以其壯麗的景色和懸崖峭壁上的小村莊而聞名,與地中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馬里蒂姆阿爾卑斯山脈中有許多鐵道攀登線路,還有一些公園,如法國的藍色海岸國家公園(Parc national du Mercantour)和意大利的馬里蒂姆阿爾卑斯自然公園(Parco naturale delle Alpi Marittime)。

    利古里亞阿爾卑斯山(Ligurian Alps)

    作為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真正的沿海分支,利古里亞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意大利的利古里亞和皮埃蒙特地區。它包含1,27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馬爾瓜雷伊斯峰(Punta Marguareis)、蒙吉奧埃山(Monte Mongioie)、薩利內山(Cima delle Saline)、阿梅塔山和馬爾塔山(Cime de Marta),最高峰是馬爾瓜雷伊斯峰,海拔2651米。

    在利古里亞阿爾卑斯山脈內有許多滑雪區,以及一些公園,如瑪爾瓜雷伊斯自然公園(Parco naturale del Marguareis)、布里克塔納區域公園(Parco regionale di Bric Tana)和利古里亞阿爾卑斯自然區域公園(Parco naturale regionale delle Alpi Liguri)。

    科蒂安阿爾卑斯山(Cottian Alps)

    科蒂安阿爾卑斯山橫跨法國和意大利的邊境,是該地區最受歡迎的徒步旅行目的地之一。它包含1,900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蒙維索峰(Monviso)、斯科萊特針峰(Aiguille de Scolette)、尚貝隆針峰(Aiguille de Chambeyron)、羅什布呂訥峰(Pic de Rochebrune)和卡普雷拉峰(Punta Caprera),最高峰是蒙維索峰,海拔2658米。

    葛萊阿爾卑斯山(Graian Alps)

    葛萊阿爾卑斯山橫跨瑞士瓦萊州、法國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Auvergne-Rh?ne-Alpes)大區以及意大利奧斯塔(Aosta)山谷和皮埃蒙特大區,是西阿爾卑斯山脈最崎嶇的部分之一。該山脈包含2,227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勃朗峰(Mont Blanc / Monte Bianco)、皮克埃克爾斯(Pic Eccles)、莫梯山(Mont Maudit)、格蘭帕拉迪索山(Gran Paradiso)、拉格朗德卡斯峰(La Grande Casse)和普利山(Mont Pourri),最高峰是壯麗的勃朗峰,海拔4,808米。

    葛萊阿爾卑斯山擁有巴諾瓦內茲國家公園(Parc national de la Vanoise)和格蘭帕拉迪索國家公園(Parco nazionale del Gran Paradiso)的結合部。該地區還以阿爾卑斯巖羊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種群聞名。在葛萊阿爾卑斯山脈中,低海拔地區的徒步旅行很受歡迎。

    蓬尼阿爾卑斯山(Pennine Alps)

    蓬尼阿爾卑斯山橫跨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區和瑞士瓦萊州,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海拔第二高的山脈。該山脈中有2,001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蒙特羅莎山(Monte Rosa)、馬特洪峰(Matterhorn)、魏斯洪峰(Weisshorn)、魏斯米斯山(Weissmies)、多姆峰(Dom)、格蘭孔賓峰(Grand Combin)、大朱拉斯峰(Grandes Jorasses)和德特布朗什峰(Dente Blanche),最高峰是位于蒙特羅莎山上的杜福爾峰(Dufourspitze),海拔2296米。

    蓬尼阿爾卑斯山脈的公園包括蒙特馬爾斯自然保護區(Riserva naturale Mont Mars)、蒙特費內拉自然公園(Parco naturale Monte Fenera)、上瓦爾塞西亞和上瓦爾斯特羅納高地自然區域公園(Parco regionale dell'Alta Valsesia e Alta Val Strona)和賓塔爾自然公園(Binntal Nature Park)。

    伯爾尼阿爾卑斯山(Bernese Alps)

    伯爾尼阿爾卑斯山橫跨瑞士的一個廣闊地區,充滿了冰川覆蓋的山峰和令人驚嘆的高山風景,同時也擁有一些國家最著名的山峰。該山脈中有1,127座已命名的山峰,包含了瑞士xxx標志性的山峰,包括芬斯特羅峰(Finsteraarhorn)、少女峰(Jungfrau)、埃格峰(Eiger)、門克峰(M?nch)、斯赫雷克峰(Schreckhorn)和阿萊奇峰(Aletschhorn),其中最高峰是芬斯特羅峰,海拔4274米。

    瑞士普雷阿爾卑斯山(Swiss Prealps)

    瑞士普雷阿爾卑斯山是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北部,是通往伯爾尼阿爾卑斯山脈的山麓地帶。它們覆蓋了瑞士的部分地區,從日內瓦湖經列支敦士登到奧地利邊境,其中包括1,878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希爾索恩(Schilthorn)、施瓦茨霍恩(Schwarzhorn)、甘斯貝格(Gamsberg)、布里恩茨爾羅特霍恩(Brienzer Rothorn)、里吉(Rigi)和拉塔朗(La Tarent),最高峰是希爾索恩,海拔2970米。

    該地區的熱門公園包括甘特里希自然公園(Gantrisch Nature Park)、迪姆蒂格塔爾自然公園(Diemtigtal Nature Park)和恩特勒布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UNESCO Biosphere Entlebuch)。

    格拉魯斯阿爾卑斯山(Glarus Alps)

    格拉魯斯阿爾卑斯山地處瑞士西部,大部分位于格拉魯斯州,是一系列809座已命名的山峰的集合,主要山峰包括托迪峰(T?di)、比費滕斯托克峰(Bifertenstock)、貝希斯托克峰(B?chistock)、皮茨·朱夫峰(Piz Giuv)和奧貝拉爾普斯托克峰(Oberalpstock),其中最高峰是托迪峰,海拔3614米。

    在該山脈中,有許多冰川覆蓋的山峰和令人驚嘆的高山湖泊。此外,還有一些令人驚嘆的文化景點,包括庫爾(Chur)和薩爾干斯(Sargans)這兩個城鎮。庫爾被認為是瑞士最古老的城鎮,而薩爾干斯以其美麗的城堡而聞名。

    萊龐蒂諾阿爾卑斯山(Lepontine Alps)

    萊龐蒂諾阿爾卑斯山位于瑞士中南部和意大利中北部,涵蓋了瓦萊州、提契諾州(Ticino)、烏里州(Uri)、格勞賓登州(Graubünden)以及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和倫巴第地區。該山脈包含1,737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蒙特萊奧內(Monte Leone)、萊茵瓦爾德峰(Rheinwaldhorn)、古費爾霍恩(Güferhorn)、蒙特托加諾(Monte Togano)、蒙特利米達里奧(Monte Limidario)和布林峰(Blinnenhorn),最高峰是蒙特萊奧內,海拔3553米。

    盧加諾普雷阿爾卑斯山(Lugano Prealps)

    盧加諾普雷阿爾卑斯山是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非常小的子山脈,位于意大利西北部和瑞士南部,靠近米蘭市。該山脈包含426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吉諾峰(Pizzo di Gino)、卡莫格峰(Camoghe)、塔瑪勞山(Monte Tamaro)、圣普里莫山(Monte San Primo)、特雷梅佐山(Monte di Tremezzo)和熱內羅索山(Monte Generoso),最高峰是吉諾峰,海拔2245米。

    伯加莫阿爾卑斯山和普雷阿爾卑斯山(Bergamasque Alps and Prealps)

    伯加莫阿爾卑斯山和普雷阿爾卑斯山覆蓋了意大利中北部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特別崎嶇和多巖的山巒集合。該山脈包含984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峰巒包括科卡峰(Pizzo di Coca)、斯凱斯峰(Punta di Scais)、北格里尼亞山(Grigna Settentrionale)、福爾米科峰(Pizzo Formico)和托雷佐山(Monte Torrezzo),最高峰是科卡峰,海拔3050米。

    西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Western Rhaetian Alps)

    西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是阿爾卑斯山脈中xxx的一個子山脈,它由2,800座山峰組成,標志著阿爾卑斯山脈的西部和東部之間的分界線。該山脈的主要山峰包括伯尼納峰(Piz Bernina)、祖波峰(Piz Zupò)、羅塞格峰(Piz Roseg)、帕盧峰(Piz Palü)、皮亞齊山(Cima de Piazzi)和迪斯格拉齊亞山(Monte Disgrazia),最高峰是伯尼納峰,海拔4048.6米。

    該山脈覆蓋了瑞士、意大利、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的部分地區。它是東阿爾卑斯山脈中冰川最密集的地區,擁有超過150個已命名的冰川。此外,該地區還有一些公園,包括:斯泰爾維奧國家公園(Parco Nazionale dello Stelvio/Nationalpark Stilfserjoch)、瓦爾米斯泰爾生物圈(Biosphere Val Müstair)、瑞士國家公園(Swiss National Park/Parc Naziunal Svizzer)和貝弗林自然公園(Beverin Nature Parc)。

    東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Eastern Rhaetian Alps)

    東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位于西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的東部,這里有1,946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威爾德斯皮茨峰(Wildspitze)、帕拉比安卡峰(Palla Bianca)、后黑巖峰(Hintere Schw?rze)、蘇卡爾峰(Zuckerhütl)、格蘭德爾斯皮茨峰(Glanderspitze)和里策格里斯科格爾峰(Rietzer Grie?kogel),最高峰是威爾德斯皮茨峰,海拔3768米。

    東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位于奧地利的東阿爾卑斯山脈中,南部延伸至意大利的因斯布魯克市。該地區擁有多個公園,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泰克塞爾格魯佩自然公園(Naturpark Texelgruppe)和厄茨塔爾自然公園(Naturpark ?tztal),它們沿意大利和奧地利的邊境相連。

    南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Southern Rhaetian Alps)

    南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是雷蒂奧阿爾卑斯山脈最南端的部分,位于意大利東北部,靠近米蘭的東北部。這里有1,143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奧爾特勒峰(Ortler)、大斑馬峰(Gran Zebrù)、切韋達萊山(Monte Cevedale)、普雷薩內拉峰(Cima Presanella)、托薩峰(Cima Tosa)和亞當梅洛山(Monte Adamello),最高峰是奧爾特勒峰,海拔3905米。

    南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以其熊種群而聞名,并部分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保護。該地區還是著名的意大利環道自行車賽的舉辦地,盡管它們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偏遠的地區之一。此外,該地區還包括斯泰爾維奧國家公園(Stelvio National Park)和亞當梅洛-布倫塔自然公園(Adamello-Brenta Nature Park)。

    北蒂羅爾石灰巖阿爾卑斯山(North Tyrol Limestone Alps)

    北蒂羅爾石灰巖阿爾卑斯山位于奧地利西北部與德國南部的邊界,得名于其嶙峋的石灰巖峰巒。這個山脈包含1,913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帕爾塞爾峰(Parseierspitze)、楚格峰(Zugspitze)、比卡爾斯皮茨峰(Bikkarspitze)和埃爾毛爾高峰(Ellmauer Halt),最高峰是帕爾塞爾峰,海拔2962米。

    雖然這個山脈本身并不特別高聳,但它橫跨奧地利蒂羅爾州的廣闊土地。它還包括一些公園和保護區,如沙赫恩和萊因塔爾(Schachen und Reintal)以及卡爾文德爾和卡爾文德爾山脈(Karwendel und Karwendelvorgebirge)。

    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Bavarian Alps)

    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覆蓋了德國巴伐利亞州以及奧地利的蒂羅爾州和福拉爾貝格州的大部分地區。這個崎嶇的山脈是由冰川刻蝕而成的峰巒。這個山脈包含2,18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梅德爾加貝爾(M?delegabel)、丹尼爾(Daniel)、霍厄斯利希特(Hohes Licht)、格羅塞爾·克羅滕科普夫(Gro?er Krottenkopf)、烏爾貝萊斯卡爾斯皮茨·奧斯特吉普費爾(Urbeleskarspitze Ostgipfel)、克羅伊斯皮茨(Kreuzspitz)和克羅滕科普夫(Krottenkopf),最高峰是梅德爾加貝爾,海拔2645米。

    雖然巴伐利亞是德國的一個州,但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僅指該地區南部的山脈。它以大型冰斗、U型山谷和壯麗的湖泊而聞名,供徒步旅行者欣賞。

    布雷西亞和加爾達普雷阿爾卑斯山(Brescia and Garda Prealps)

    布雷西亞和加爾達普雷阿爾卑斯山是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小的分支,位于意大利東北部,靠近米蘭以東。該山脈包含了86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卡德里亞山(Monte Cadria)、塞特文蒂峰(Punta Setteventi)、巴爾多山-瓦爾德里塔山峰、邦多內山(Monte Bondone,又名科內托山)、卡普隆山(Monte Caplone)和米索內山(Monte Misone),最高峰是卡德里亞山,海拔2250米。

    整個山脈區域有豐富的徒步旅行線路,包括通往該地區的高山湖泊的徒步旅行線路。還有一條名為“和平之路”(Sentiero della Pace)的長途步道穿過附近的一個城鎮。

    威尼托普雷阿爾卑斯山(Venetian Prealps)

    威尼托普雷阿爾卑斯山位于意大利東北部,北部靠近威尼斯,是阿爾卑斯山脈從下方的波河平原崛起形成的山麓地帶。該山脈包含1,08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科爾努多山(Col Nudo)、多狄奇峰(Cima Dodici)、維森丁山(Col Visentin)、卡雷加峰(Cima Carega)、格拉帕山(Monte Grappa)和帕隆峰(Cima Palon),最高峰是科爾努多山,海拔2471米。

    盡管該山脈相對較小,但由于南部土地的低洼特性,它非常顯眼。事實上,該山脈中的許多山峰的突出度超過1,000米。該地區的公園包括福利格納尼森林(Foresta dei Folignani)和普雷斯庫丁區域森林(Foresta regionale del Prescudin)。

    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es)

    多洛米蒂山脈以其令人驚嘆的高山地形和壯麗的懸崖而聞名,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著名的一部分。該山脈位于意大利東北部,包含2,094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馬爾莫拉達山(Marmolada)、安特拉奧山(Antelao)、托法納迪梅佐山(Tofana di Mezzo)、托法納迪羅澤斯山(Tofana di Rozes)和克里斯塔洛山(Monte Cristallo),最高峰是馬爾莫拉達山,海拔3343米。

    由于其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攀登機會,多洛米蒂山脈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登山者的喜愛。該山脈中有許多公園,包括普埃茨-奧德爾自然公園(Parco Naturale Puez-Odle)和法內斯-塞內斯-布雷斯自然公園(Fanes-Sennes-Braies Nature Park)。

    西塔烏恩阿爾卑斯山脈(Western Tauern Alps)

    西塔烏恩阿爾卑斯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中xxx的一個子山脈之一。該山脈包含3,307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格羅斯格洛克納峰(Gro?glockner)、格羅斯溫內迪格峰(Gro?venediger)、格羅斯威斯巴赫角峰(Gro?es Wiesbachhorn)和霍赫費勒峰(Hochfeiler),最高峰是格羅斯格洛克納峰,海拔3798米。

    西塔烏恩阿爾卑斯山脈以其眾多的高山山口而聞名,提供了絕佳的徒步旅行機會。有一些小徑通往一些山間小屋和高陵國家公園內的一些絕美景點。

    提洛片巖阿爾卑斯山脈(Tyrol Schistose Alps)

    提洛片巖阿爾卑斯山脈是奧地利西北部的一個小型山脈,共包含689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利祖默雷克納峰(Lizumer Reckner)、克羅伊霍赫峰(Kreuzjoch)、蓋斯坦峰(Gei?stein)和霍厄薩爾韋峰(Hohe Salve),其中最高峰為利祖默雷克納峰,海拔2286米。

    該山脈本身相對較小,但位于因斯布魯克市東部,所以從公路上可以清晰看到。

    北薩爾茨堡阿爾卑斯山脈(Northern Salzburg Alps)

    北薩爾茨堡阿爾卑斯山脈主要位于薩爾茨堡州,是一個小而崎嶇的山脈。該山脈中有1,054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峰頂包括霍赫肯寧峰(Hochk?nig)、賓霍恩峰(Binhorn)、勞舍克峰(Raucheck)、納克特胡德峰(Nackter Hund)和伯希特斯加登高峰(Berchtesgadener Hochthron),其中最高峰是霍赫肯寧峰,海拔2941米。

    北薩爾茨堡阿爾卑斯山脈是多瑙河的重要水源地區,地勢崎嶇。山脈中還包含位于巴伐利亞的庫寧湖(K?nigssee),它位于伯希特斯加登國家公園(Nationalpark Berchtesgaden)內,是一個受歡迎的徒步區域。

    卡尼克山脈和蓋爾塔爾山脈(Carnic and Gailtal Alps)

    卡尼克山脈和蓋爾塔爾山脈位于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和奧地利的三國交界地區,是一個相對較大的中海拔山脈。該山脈有超過1,900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科利安斯山(Monte Coglians)/ 霍厄瓦爾特山(Hohe Warte)、普雷蒂峰(Cima dei Preti)、切內瓦特山(Creta della Cinevate)、特爾扎格蘭德山(Terza Grande)和拉奇山(Latschur),最高點是科利安斯山/ 霍厄瓦爾特山,海拔2781米。

    卡尼克山脈和蓋爾塔爾山脈包括弗留利多洛米蒂自然公園(Parco naturale regionale delle Dolomiti Friulane)和瓦爾阿爾巴自然保護區(Riserva naturale regionale della Val Alba)的一部分。山脈中還有一些海拔約2,800米的高山通道,曾是xxx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次重要沖突的地點。

    薩爾茨卡默古特和上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Salzkammergut and Upper Austria Alps)

    薩爾茨卡默古特和上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北部的重要河流分水嶺,位于奧地利北部,是多瑙河的發源地。該山脈中有2,290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霍爾達賽恩峰(Hoher Dachstein)、大普里爾峰(Gro?er Priel)、格里明峰(Grimming)、大霍爾科格爾峰(Gro?er H?llkogel)和甘斯費爾德峰(Gamsfeld),最高峰是霍爾達賽恩峰,海拔2995米。

    該地區有許多超高突出的山峰,同時也有很多重要的湖泊。該地區xxx的公園是Kalkalpen國家公園,其中包含了中歐xxx的原始森林之一。

    下陶恩(Lower Tauern)

    下陶恩是奧地利中部廣闊地區的一個小地區,位于東阿爾卑斯山脈。該地區包含1,660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霍赫戈林峰(Hochgolling)、霍赫賴哈特峰(Hochreichart)、普雷伯爾(Preber)、霍赫維爾德斯特勒(Hochwildstelle)、卡澤雷克(Kasereck),最高峰為霍赫戈林峰(Hochgolling),海拔2862米。

    這個地區在100多年來一直是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從1860年代就成為奧地利登山俱樂部會員的熱門地區。它還包含許多高山小屋,以及薩爾茨堡龍高和克恩特諾克山脈(Salzburger Lungau und K?rntner Nockberge)生物圈保護區

    卡林西亞施蒂里亞阿爾卑斯山和卡林西亞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Carinthian Styrian Alps & Carinthian Slovenian Alps)

    卡林西亞施蒂里亞阿爾卑斯山和卡林西亞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位于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邊境,由約2,000座山峰組成的山脈,最高峰是格林托韋茨峰(Grintovec),海拔2558米。

    朱利安阿爾卑斯山脈和前阿爾卑斯山脈,以及斯洛文尼亞前阿爾卑斯山脈(Julian Alps and Prealps & Slovene Prealps)

    朱利安阿爾卑斯山脈和前阿爾卑斯山脈,以及斯洛文尼亞前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意大利東北部和斯洛文尼亞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短的一個子山脈。在這兩個山脈中,最高峰是位于斯洛文尼亞的特里格拉夫峰(Triglav),海拔2863.65米。

    施蒂利亞前阿爾卑斯山(Styrian Prealps)

    施蒂利亞前阿爾卑斯山是阿爾卑斯山脈最東南部的部分,位于奧地利東南部的一個相對低矮的山脈。該山脈包含1,377座命名的山峰,最高峰為阿默林科格爾山(Ameringkogel),海拔2187米。

    下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北部(Northern Lower Austria Alps)

    下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北部地處奧地利東部,位于維也納西南方向。該山脈包含1,891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有霍赫托爾峰(Hochtor)、霍赫施瓦布峰(Hochschwab)、托滕克普夫爾峰(Totenk?pfl)、格羅塞爾皮爾加斯峰(Gro?er Pyhrgas)、格羅塞爾布赫斯坦峰(Gro?er Buchstein),最高峰為霍赫托爾峰(Hochtor),海拔1919米。

    自然資源

    意大利翡翠礦床

    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西部,位于多拉邁拉地塊南部的布羅薩斯科-伊薩斯卡超高壓變質帶中,發現了翡翠礦。這些翡翠礦是在西阿爾卑斯山第三紀時期的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存在于二疊紀的流紋巖復合巖體中。翡翠礦常與偶見的藍閃石和部分蝕變的硬柱石伴生。翡翠礦位于科勒德勒·薩格納斯(Colle delle Sagneres),位于意大利北部阿切廖(Acceglio)以北的瓦拉伊塔河(Araitavalley)上部的圣安娜·迪貝利諾(Sant'Anna di Bellino)村莊附近。意大利的翡翠是在高壓中溫條件下,鈉長石向硬玉和石英轉變的過程中形成的。

    2003年,皮埃爾(Pierre)團隊先后于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西側的維索山(Mont Viso)山脈及貝伊瓜山(Mont Beigua)山脈發現了海拔1800~2400米的高山采石場,這里出產硬玉巖(翡翠)、綠輝石、榴輝巖、蛇紋石及少量透閃石材料,通過對比分析,有學者確定新石器時代歐洲翡翠質玉環、玉斧的原材料主要來源于西阿爾卑斯山脈。

    鐵鎳鐵礦

    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西部多拉邁拉地塊南部的布羅薩斯科-伊薩斯卡超高壓單元的翡翠礦層中,最近發現了鐵鎳鐵礦。在超高壓變質的高潮階段,含翡翠的巖石主要由硬玉、石榴石、多硅白云母和石英組成。在早期逆行變質的過程中,綠輝石逐漸轉變為鐵閃鋅礦、鉀閃鋅礦和鈉長石,并達到峰值階段。隨著逆行過程的繼續,綠輝石逐漸轉變為幾乎不含硬玉的霓輝石,而鐵閃鋅礦和鉀輝石則被貧硅鉀輝石和鐵鋁榴石包圍。

    斧石

    斧石的名稱源自希臘語中的“axin”(斧頭),暗指其晶體形狀類似斧頭的尖銳外觀。斧石主要形成于接觸變質作用、高山斷裂以及一些含錫的熱液脈礦中。它的生成似乎依賴于來自超酸性巖漿巖的氣相熱液作用。斧石晶體通常呈現扁平的長方體形狀,具有銳利的棱角和有條紋的面,有時也呈現帶有圓潤輪廓的條狀結構,或者以顆粒狀或塊狀出現。斧石晶體的顏色鮮艷,可呈橙色、紫色,有時呈黃色,還可能帶有一定程度的綠色。xxx麗的斧石晶體來自阿爾卑斯山的高山斷裂帶,尤其是法國伊澤爾省(Chamrousse、Bourg d'Oisans)的地區,那里的晶體通常可以達到5厘米,有時甚至可達10厘米。類似的晶體還從瑞士的阿爾卑斯山斷裂帶(Piz Vallatscha)開采出來。

    水晶

    在阿爾卑斯山脈位于瑞士的勒奇山(L?tschberg)中,發現了儲量較大的水晶石礦藏,其中大部分都屬于非常罕見的礦石。在這個地區發現的水晶石中,有一塊直徑為12.7厘米的水晶石和另一塊直徑為3.7厘米的礦石,它們是目前在瑞士境內發現的同類水晶礦石中xxx的。與此同時,還發現了兩塊非常稀有的方解石晶體,長度分別為30厘米和1厘米,其純凈度也是瑞士罕見的。

    銅礦

    米特貝格(Mitterberg)地區是東阿爾卑斯山xxx的銅礦床。它還包括南部礦脈區布蘭德礦脈(Brander)、布爾格施魏格礦脈(Burgschweig)和比爾克斯坦礦脈(Birkstein Vein),以及東部礦脈區溫克爾礦脈(Winkel)和布赫貝格礦脈(Buchberg Vein)。該礦床的成因非常復雜:基本上可以區分沉積在頁巖中與頁巖平行的礦化帶(例如在南部礦脈區)和像米特貝格主脈一樣沉積在被稱為紫色系列的構造斷層中的礦化帶。銅黃鐵礦脈通常由多個平行的礦化帶組成,厚度通常只有幾十厘米,但在某些地方可以達到4米。這個礦區從青銅時代起,就是阿爾卑斯山區最重要的銅礦石礦區,該礦床的現xxx采始于1827年,并在1977年因銅價下跌而停止。

    大理石

    阿普安阿爾卑斯山位于意大利西北部,是著名的卡拉拉大理石的開采點。該地區最古老的采石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的伊特魯里亞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多納泰羅和米開朗基羅都使用過這里的大理石,佛羅倫薩博物館內最著名的雕像《大衛》,就出自卡拉拉山上的大理石。目前,阿普安阿爾卑斯山仍是卡拉拉大理石的主要產區,2014年,本·拉登家族經營的本·拉登集團購買了卡拉拉地區xxx采石場的大部分股權,使得大理石作為建筑材料主要在沙特阿拉伯地區流動。

    地質災害

    阿爾卑斯山地災害中,屬內力形成的有地震;屬外力形成的有山洪、泥石流、雪崩滑坡、崩塌、滾石、土滑、雪滑、暴風雨、雹災和冰川快速運動等。其中主要是山洪、泥石流、雪崩和滑坡。

    山洪集中分布于意大利、法國、德國和奧地利境內的阿爾斯中低山區。區內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為1000~2500毫米,有的地區夏季一個月的降水量就達900毫米,日降水量達115毫米之多。大暴雨往往釀成山洪災害。1981年7月20日意大利北部波爾薩諾城以南地區因大暴雨引起山洪暴發,河堤決口,水頭高達3.5米,淹沒了撒呂爾村,淤埋了果園上千公頃。

    泥石流遍布整個阿爾卑斯山地。但各國的泥石流溝數量不一,奧地利有4200余條,意大利2500條,瑞士1300條,法國1000多條,德國約240條。這些泥石流大體上分為三大類:主要分布于阿爾斯中低山區的,由雨水形成的泥石流;分布于阿爾卑斯高山區的冰雪融水、冰川湖泊或冰磧湖泊潰決形成的泥石流;滑坡(或崩塌)形成的泥石流。1981年7月20日恩期河上游兩場泥石流阻斷南北橫貫阿爾卑斯山地的交通干線——奧意間的歐洲6號高速公路和奧意鐵路,導致交通斷絕三天。

    雪崩主要分布于瑞士阿爾卑斯高山區和德國南部,奧地利西北部的阿爾卑斯中低山山區。冬春大量降雪是產生雪崩的主要條件,例如,奧地利蒂羅爾與薩爾茨堡兩州的降雪深度xxx為15.3米,最小也有2.0米,因而這里極易發生雪崩災害 。據統計,奧地利約有雪崩點2500個,每年發生雪崩100次左右,其中成災的占1/10。

    滑坡常常出現在阿爾卑斯山地地質條件差,坡陡且節理裂隙發育的地段,大多由邊坡開挖,排水不當使山坡失穩而引起。如1963年意大利北部,由于大規模滑坡滑入瓦昂特水庫,使水庫產生高達260米的水浪沖向對岸。最后,水壩在高100米的水浪沖擊下潰決,釀成巨災,沖走下游5個村莊,死亡近3萬人。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冰川崩塌也成為阿爾卑斯地區一種常見地質災害。2022年7月3日,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脈馬爾莫拉達山區一座高山冰川發生崩塌,造成至少7人死亡、多人受傷和失蹤。有專家指出,此次事故原因可能與近日意大利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有關。

    人類活動

    編輯

    歷史沿革

    阿爾卑斯山地區自古以來就有人類活動的記錄,阿爾卑斯山麓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棲居已得到了巴塞爾附近伯塞克和巴伐利亞奧夫奈特(Offnet)的洞穴堆積所證實,后者顯示短頭型的阿爾卑斯人可以上溯到阿齊爾時期。以代表阿爾卑斯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而著名的湖居遺址遺存,表現出許多可能源于馬格爾莫斯和阿齊爾文化的特征,出土了大量鎬、斧柄、魚叉、角質魚梭、生殖器形哨和木質飛去來器等物品。

    1991年9月19日,在阿爾卑斯山冰坡上發現了距今5300年前的古人類,這是世界上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凍人類標本,比埃及木乃伊還早一千余年。

    阿爾卑斯山的原住民是遷徙至此處的凱爾特人、高盧人和日耳曼人部落。到公元1世紀,這里已是人丁興旺,主要集中在日內瓦湖(Lake of Geneva)、阿訥西湖(Lake of Annecy)周邊。

    公元前218年,北非古國迦太基著名軍事家漢尼拔率領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抵達意大利北部,擊敗了羅馬軍隊,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的輝煌戰例。

    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奧古斯都統治下的羅馬征服了這里,把阿爾卑斯變成了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軍事要塞。而梅羅文加(Merovingian)王朝和卡洛林(Carolingian)王朝的法蘭克皇帝們對于今日的阿爾卑斯影響最深遠,不少方言,傳統習俗及文化都保留至今。

    公元4~5世紀,羅馬帝國分裂,西阿爾卑斯山區開始建立基督教教區,而東阿爾卑斯山的教區則一直延續到公元13世紀,并且規模比西阿爾卑斯山要大。山谷中建立了許多基督教修道院。

    在公元13和14世紀阿爾卑斯成了薩伏伊家族(Savoy)多菲內家族(Dauphine)和普羅旺斯家族(Provence)激烈爭奪的地區。此后的幾個世紀,依然是戰火不斷,阿爾卑斯也幾易其主。直到1860年薩伏伊封地并入法國,這里才得享太平。

    1291年~1516年,瑞士聯邦在中部阿爾卑斯山脈的北側逐漸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意大利軍隊占領了這里,而阿爾卑斯山區也成了法國抵抗軍的一個根據地。“二戰”之后,阿爾卑斯地區憑借現代工業,水電能以及繁榮的旅游業得以重新振興。現在的阿爾卑斯山是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擁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

    1991年,阿爾卑斯山所在的八個國家(奧地利、德國、法國、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摩納哥、斯洛文尼亞和瑞士)擬定了一份《阿爾卑斯山公約》。這是一份阿爾卑斯山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性領土條約。該條約尋求在保護阿爾卑斯山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完整性的同時,促進地區的發展,旨在通過實施各項協議和宣言,在阿爾卑斯地區超越國界,打造區域獨特的品質和特點。該框架公約將歐盟及以上八個國家團結起來,于1995年正式生效。

    《阿爾卑斯山公約》是世界上xxx個旨在保護山區的國際法條約。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將一個獨立于國界的山區定義為一個功能性地理單元,并作為一個面臨一系列共同挑戰的重要遺產和經濟區域。

    民族文化

    公元前1500~1000年之間,凱爾特部落開始在阿爾卑斯山現代瑞士的區域定居,并逐漸興盛,后來因為掌握了鐵的冶煉技術而稱雄于歐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從大西洋到巴爾干半島之間。凱爾特人建立的文化傳統是當今的西方文化構成中最主要的幾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古老的要素之一。

    凱爾特人是一個勇猛善戰的族群,同時,他們在藝術、工藝制作、服飾、音樂和文學上也表現出了極高的才華。凱爾特文明是歐洲史前史的頂峰之一,凱爾特人在中歐建立了xxx個歐洲的文化實體。

    人口語言

    阿爾卑斯山約1400 萬人分布在約6000個社區中,xxx定居地區的人口密度范圍從<200 名居民/平方千米(施蒂里亞州)到>16,000名居民/平方千米(摩納哥公國),17%的阿爾卑斯山居民年齡超過 64 歲。現在的山區居民,西部為拉丁民族,東部為日耳曼民族。 阿爾卑斯山區除使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斯洛文尼亞語外,還有一種“語言活化石”——列托羅馬語。這種語言僅在瑞士東部阿爾卑斯山區的格里松州幾條山谷地區5萬多居民中使用,而且還分成5種彼此互不相通的方言。這種語言起源于羅馬帝國時代,是公元前15年,羅馬帝國軍團占領了包括今天瑞士的格里松州在內的廣大歐洲地區以后,由當地方言和拉丁語混合而成。盡管已經只有5萬多人使用列托羅馬語,這種語言仍然被瑞士聯邦政府列為官方正式語言。

    經濟活動

    《阿爾卑斯山公約》提出,將綠色經濟作為阿爾卑斯山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節能、低排放生產、交通和能源的發展是綠色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應鼓勵擴大再生能源產能,堅持實施創新的低碳和高能效技術,將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視為阿爾卑斯地區的經濟資產,采取綜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緩解和適應,確保能源和資源的效率,并保護和不斷改善自然資本、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

    阿爾卑斯山地區的人均GDP從諾特拉尼斯科-克拉什卡的10,000歐元到列支敦士登的80,000歐元不等。

    每年1月末在阿爾卑斯山腳瑞士達沃斯小鎮召開“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即“冬季達沃斯論壇”),是1971年由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倡議創建的一個非營利性基金會,共包括全球720家企業會員,致力于通過公私合作改善世界狀況。每屆年會均有來自數十個國家的政界、企業界、學術界和媒體界代表參與。

    交通運輸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阿爾卑斯山脈崎嶇而險峻的地形就是交通運輸的大障礙。自塞爾特人時代起直至今日,山口是山谷與山谷之間的交通紐帶,沒有這些紐帶,山谷就會封閉而孤立。海拔1370米的布倫納山口、2009米的辛普朗山口、2112米的圣哥達山口等,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進入近現代以后,阿爾卑斯山脈山區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1871年,在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塞尼山開鑿了xxx條鐵路隧道,以后又建成多條。1904年,從圖西斯到圣莫里茨的阿爾布拉(Albula)鐵路投入運營。作為阿爾卑斯山的首條鐵路,它長達67千米,全程將穿越42條隧道、地道及144座高架橋與橋梁。1922年峻工的瑞士和意大利間的辛普朗隧道,長19.8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隧道之一。勃朗峰下的公路隧道,長11.6千米。1980 年建成的圣哥達隧道,長16.3千米,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許多山口都筑有鐵路隧道,成為連接中歐與南歐的重要通道。山口簡易的道路,現也已鋪設成多車道的公路。

    連接兩大滑雪勝地圣莫里茨和采爾馬特的冰川快車,其時速約35千米,被稱為“世界上行駛最慢的觀景快車”,約290千米行程需近8個小時走完,跨越291座橋梁、穿過91條隧道。其鐵路應用了人類修建登山鐵路五大工法中的四種:U型展線、螺旋形展線、齒軌和特質機車車輛。

    農業活動

    在19世紀中葉以前,阿爾卑斯山脈的經濟基礎主要是農業畜牧業。雖然后來農場已被普遍拋棄,但在主要山谷和橫向山谷中位置良好的地區,農業依然存在。在瑞士謝爾和馬蒂尼之間炎熱而干燥的隆河谷,是大片栽培水果、蔬菜的灌溉區,在谷底和山坡都有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可為釀造優質葡萄提供原料。

    在阿爾卑斯山區,發展以畜牧業生產為基礎的農工綜合體,產銷一體化模式尤為突出。如牛奶奶酪腸等農產品加工業十分發達,同時批發零售、運輸、包裝等企業與之銜接,xxx提升了農業產值的轉化增值能力。阿爾卑斯山區已形成天然草場修割、農田施肥等農機具的專業化服務,以及依托山區旅游業發展的農民家庭旅館、特色餐飲等服務業。在傳統畜牧業生產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產值,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

    旅游活動

    近年來,阿爾卑斯山脈最顯著的經濟變化是興起了群眾性的旅游業。現在的阿爾卑斯山是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擁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除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豐富外,還可在阿爾卑斯山開展包括滑雪、登山、徒步旅行、攀巖等旅游活動。

    阿爾卑斯山是全球山地旅游發展“高地”之一,因其山體地質結構復雜,自然資源豐富而多樣,優質的高山積雪,成為以冰雪運動著稱的目的地,是滑雪愛好者的天堂。阿爾卑斯地區滑雪場占全球1/3,雪道落差超過2000米的滑雪場多達20余座,吸引了全球43%的滑雪者。除了滑雪,阿爾卑斯山還有登山探險、山地徒步與騎行和滑翔等戶外體驗運動。不止于此,這里還有高山溫泉療養、高山酒吧、古樸特色的鄉村景觀、冰川地質博物館等,特質明顯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的挖掘呈現,帶給游客綜合而獨特的山地旅游體驗。2021年數據顯示,阿爾卑斯山地區每年可以創造280億歐元(298.3億美元)的旅游收入。

    體育運動

    1786年,帕卡(Michel-Gabriel Paccard)與巴馬爾(Jacques Balmat)兩位登山者xxx次成功登上了勃朗峰,現代登山運動從此開端。1786年至1853年,共有45人登上了勃朗峰,僅在1854年一年內,就有61人登頂。

    國際滑雪聯合會高山滑雪世界杯(FIS Alpine Ski World Cup)是1966年開始舉辦的一項高山滑雪巡回賽,賽事每年舉行一次,一般在1月,被認為是僅次于四年一屆冬奧會的高山滑雪賽事。比賽主要在阿爾卑斯山舉行,共有回轉、大回轉、超級大回轉和滑降四個比賽項目

    1903年開始,環法自行車賽開始于每年夏季舉行,每次賽期23天,平均賽程超過3500千米,阿爾卑斯山是環法自行車賽的必經之地。

    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簡稱UTMB,是一項山地超級馬拉松比賽。2003年,xxx屆UTMB在霞慕尼(Chamonix)啟動,現已發展成世界xxx的越野賽賽事。賽事每年在阿爾卑斯山舉行,穿越法國、意大利和瑞士。比賽距離約為171千米,海拔總爬升大約1萬米,被認為是歐洲最困難的行走比賽之一,每年總參賽者超過1萬名。

    科學探索

    1787年,生于日內瓦的自然科學家索緒爾(Saussure)成功登頂勃朗峰并進行了地質學研究。實際上,地質學一詞最初就是由索緒爾提出的。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地質學與阿爾卑斯山脈有著密切關系。調查被冰川削出的急峻的山脈也是當時的冒險家和科學家向造山運動之謎發起的挑戰。

    環境問題和保護

    編輯

    環境問題

    阿爾卑斯地區被人類開發利用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時至今日,在其近20萬平方千米的地域范圍,僅有17%的面積作為國家公園被保護起來。而在大多數高山峽谷中,極為有限的可用空間被高度集中開發,包括工廠、火車軌道、酒店、民居、教堂、滑雪索道、農場、停車場、貯木場、商店、餐館和精品店,而這一切又被密布其間的混凝土道路交錯連接在一起。同時,地域內大約1400萬的總人口,其中2/3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自20世紀中期以來,人流的沖擊已使阿爾卑斯山區環境不斷惡化,尤以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最為顯著。

    科學家發現,在過去的1個多世紀,阿爾卑斯山地區溫度上升了近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與此相伴隨,在最近幾十年里,阿爾卑斯山許多冰川已經縮小到原來尺寸的一半。科學家預測,未來40年內阿爾卑斯山地區溫度還將進步提高2℃,并且到本世紀末,除了少數例外,阿爾卑斯山的所有冰川都可能消失。對阿爾卑斯山這樣的地形和地質結構,冰川消失的直接后果就是當暴雨等極端降水事件發生時,會產生更多的巖石墜落、滑坡和泥石流。

    除此之外,阿爾卑斯山地還面臨著以下威脅:人口不斷增加所導致城市中心持續擴張深入到碩果僅存的那些自然環境;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物種豐富的高山牧場轉換成大量施肥的“綠色沙漠”;山谷茂密快速興建的公路和鐵路網絡造成生物棲息地的破碎化等。

    環境保護

    《阿爾卑斯山公約》是一個旨在保護阿爾卑斯山區的國際法條約,該公約對生物多樣性與保護、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森林、山地農業、水土保持、旅游、水資源管理等各個主題上進行了跨國和多部門層面上的討論與合作。

    2020年,《阿爾卑斯山公約》締約方簽署了氣候行動計劃2.0,擬在減低溫室氣體排放、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上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締約方承諾,到2030年,均實現減排目標

    202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喀爾巴阡公約》和《阿爾卑斯山公約》簽署三邊合作備忘錄,深化生物多樣性主題合作。

    另外,在框架公約下,締約國還簽署了《空間規劃和可持續發展議定書》《山區農業議定書》《山區森林議定書》《旅游議定書》《能源議定書》和《運輸議定書》等國際條約,旨在全方位保護阿爾卑斯山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促進該地區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通過生態區域保護的方法——歐洲阿爾卑斯山項目(EALP)正在幫助保護整個阿爾卑斯山地區的自然環境。WWF將八個地區確認為《阿爾卑斯公約》生態連通性試點地區,以保護阿爾卑斯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除此之外,EALP主要的工作重心還包括大型食肉動物,如熊、狼、山貓等重返阿爾卑斯山計劃、河流湖泊保護計劃等。

    風景名勝

    編輯

    自然風光

    瑞士阿爾卑斯山少女峰-阿萊奇(Swiss Alps Jungfrau-Aletsch)

    瑞士阿爾卑斯山少女峰-阿萊奇形成于2,000~4,000萬年前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的隆起和擠壓作用,展示了4億年前的結晶巖推覆在年輕的碳酸鹽巖之上的地質現象,擁有歐洲xxx的冰川和一系列典型的冰川地貌,如U形冰川谷、圓形山谷、山峰、山谷冰川和冰磧等,同時,該地區擁有多樣的植物和動物群落,并且冰川退縮后的植被演替提供了植物演替的杰出示例。2001年,該地區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遺產名單,總保護面積為824平方千米。

    喀爾巴阡山脈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櫸森林(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喀爾巴阡山脈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櫸森林是一個跨國系列遺產,包括18個國家的94個組成部分。自上個冰河時代結束以來,歐洲山毛櫸從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脈、迪納爾山脈、地中海和比利牛斯山脈的一些孤立避難區擴散開來,經歷了幾千年的短期過程,而這個過程仍在進行中。山毛櫸樹能夠成功在整個大陸擴張,與其適應不同氣候、地理和物理條件的能力和耐受性有關。它們展示了相對未受干擾的復雜溫帶森林的杰出示例,并展示了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純種和混交歐洲山毛櫸的廣泛生態模式和過程。2007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遺產名單,總保護面積約982平方千米。

    瑞士薩多納地質構造區(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瑞士東北部的薩多納地質構造區有七座海拔超過3000米的山峰。該地區展示了一種卓越的山脈構造形成過程,這是由于大陸碰撞所引起的,并呈現出優秀的構造逆沖地質剖面,即年代較老、較深的巖石被推覆在年代較年輕、較淺的巖石之上的過程。這一現象的特征在該地區以清晰的三維結構和過程得到展示,自18世紀以來一直是地質科學的重要研究場所。格拉魯斯阿爾卑斯山脈是被冰川覆蓋的山脈,其陡峭的山巒高聳于狹窄的河谷之上,同時也是中阿爾卑斯地區xxx的冰后滑坡地區。2008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遺產名單,總保護面積約328.5平方千米。

    多洛米蒂山(The Dolomites)

    多洛米蒂山是意大利北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包括18座超過3,000米高的山峰。該地區擁有世界上一些xxx麗的山地景觀,包括陡峭的峭壁、垂直的懸崖和密集的狹長山谷。作為一個由九個區域組成的系列遺產,該地區展示了多樣化、國際重要的地質地貌景觀,其中包括尖峰、峰叢和巖壁,還有冰川地形和巖溶系統。此外,該地區還是保存中生代碳酸鹽臺地系統最佳范例之一,保存著豐富的化石記錄。2009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遺產名單,總保護面積約1419平方千米。

    意大利的萊德羅阿爾卑斯山脈和朱迪卡里亞生物圈保護區(The Ledro Alps and Judicaria biosphere reserve )

    意大利的萊德羅阿爾卑斯山脈和朱迪卡里亞生物圈保護區位于意大利北部的特倫托地區,介于多洛米蒂世界遺產地和加爾達湖之間,總面積為47,427公頃。該地區代表了中東阿爾卑斯山脈的南坡,包括多種未受污染的棲息地(高山草甸、森林、草地、沼澤地),以及傳統農作物種植區域。其戰略位置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貫穿整個阿爾卑斯山脈的南北走廊的形成做出了貢獻,確保了從波河谷到北阿爾卑斯山脈的保護區之間的領土連續性。該地區也備受游客青睞,為當地居民提供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農業是保護區的主要經濟活動,主要包括葡萄種植、橄欖、水果和蔬菜種植,以及畜牧業。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國際協調理事會將其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冰像洞穴(Eisriesenwelt Werfen)

    在奧地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深處有一處冰洞奇觀一一冰像洞穴,被人稱為“冰雪巨人的世界”,它是歐洲xxx的冰穴網。冰穴內的柱廊猶如迷宮,而穴室長約40千米,一直伸展到奧地利薩爾茨堡以南,好像教堂一般寬闊。冰穴的入口處有一堵高達30米的冰壁,冰壁上面是迷宮般的地下洞穴和通道。冰的造型猶如童話故事里描述的世界,因此贏得了“冰琴”“冰之教堂”等名稱。

    山的深處還有冰凝的帷簾懸垂著,稱為“冰門”。在山的更高處,偶爾會有冰冷的氣流夾著呼嘯聲,沿狹窄的洞穴通道吹過。“冰雪巨人”是水滲入到數萬年前形成的石灰巖洞的結果。冰像洞穴位于海拔1500 米以上,冬天穴內異常寒冷。春季的融水和雨水滲進洞穴里,瞬間便凝結成壯觀的積冰造型。

    人文景觀

    瓦爾卡莫尼卡巖畫(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

    阿爾卑斯山南麓,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亞省瓦爾卡莫尼卡山谷境內,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史前巖石雕刻收藏之一——巖石上刻畫了超過14萬個符號和人物形象,歷時8000多年,描繪了與農業、航海、xxx和魔法相關的主題。其被譽為是世界上最重要、最豐富的巖畫之一,于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這些巖畫分布在瓦爾卡莫尼卡山谷不同的區域,記錄了從新石器時代至羅馬帝國時期人類的生產、狩獵、宗教信仰、xxx和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情景,展現了古人類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習慣。這些巖畫的保存狀況良好,尤其是其圖像豐富多彩、線條流暢、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和表現力。

    維斯朝圣教堂(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

    維斯朝圣教堂是建筑師多米尼庫斯·齊默爾曼 (Dominikus Zimmermann) 的作品,奇跡般地保存在阿爾卑斯山谷的美麗環境中,是巴伐利亞洛可可風格的杰作。這是一座保存得異常完好的朝圣教堂,教堂的平面呈橢圓形,西側設有一個半圓形的門廊。內部設置有雙柱,位于墻壁前方,支撐著精心雕刻的檐口和木質拱頂;這種設計創造了第二個內部空間,通過巧妙的直接和間接光線照明方式,使窗戶和小圓窗的光線得到有效的散布。朝東,一個寬敞而深遠的合唱團被上下兩層畫廊所環繞。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米施泰爾圣約翰本篤會修道院(Benedictine Convent of St John at Müstair)

    米施泰爾圣約翰本篤會修道院,位于瑞士最東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格勞賓登山谷,是卡洛林時期基督教修道院翻新的一個典范。該修道院擁有瑞士最重要的一系列人物壁畫,繪制于公元800年左右,同時還有羅曼式的壁畫和灰泥裝飾。修道院建于公元775年左右,可能是根據查理曼的命令建立的。起初,它是一個宗教本篤會的機構,并在12世紀上半葉成為女子修道院。修道院的宗教活動一直延續至今,1810年成為修道院分院。今天,修道院的建筑群包括卡洛林式修道院教堂、圣十字教堂、普蘭塔修道院長的住宅塔樓以及主教的古老住所,還有兩個矩形庭院。西部庭院被回廊、兩座入口塔樓和農業建筑物所環繞。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薩爾茨堡市老城區(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

    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老城區是阿爾卑斯山地區的一處著名文化遺產,于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薩爾茨堡老城區位于奧地利薩爾茨堡市中心,由許多中世紀和巴洛克時期的建筑物組成,其中包括薩爾茨堡大教堂、哈布斯堡王宮、莫扎特的出生地和莫扎特廣場等著名景點。這些建筑物的風格和設計體現了歐洲巴洛克藝術和中歐城市規劃的特點,因此被譽為“歐洲最完整的巴洛克城市”。

    薩爾茨堡老城區建筑物的外觀和內部裝飾都非常精美,反映了巴洛克藝術和文化的精髓。許多建筑物都保留了原始的立面和裝飾,如巴洛克時期的瑪麗亞修道院和城市大廳等。此外,老城區還保存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商店、咖啡館和酒吧,讓人們感受到了中歐城市的文化氛圍。

    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 / 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Hallstatt-Dachstein / Salzkammergut Cultural Landscape)

    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 / 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是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的一部分,也是東阿爾卑斯山的一部分,它以巨大的山脈從狹窄的山谷中陡然崛起而著稱。該地區自史前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早在中青銅時代(公元前2千紀晚期),該地區就開始系統地進行鹽制品生產,通過收集天然鹽水并蒸發進行加工。在青銅晚期末期,地下鹽礦開始開采,并于公元前8世紀得以恢復。考古證據顯示,這一時期的鐵器時代社會繁榮、層級分明、高度組織,并與歐洲各地有廣泛的貿易聯系,現在被稱為哈爾施塔特文化。鹽礦開采在羅馬時代繼續進行,并在14世紀得到復興。為滿足鹽礦開采和鹽水蒸發所需的大量木材,廣闊的高地森林被奧地利皇室直接控制和管理,自16世紀以來一直如此。在1750年的一場大火之后,哈爾施塔特鎮以晚期巴洛克風格重新建造,取代了木質建筑。這片高山景觀以其豐富的科學意義和巨大的自然力量而異常出色,在人類歷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農民礦工們幾千年來對這里的影響,礦業對山脈內部的改變,以及藝術家和作家傳達的和諧與美麗,都在這片景觀中得以體現。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萊希瑙島修道院(Monastic Island of Reichenau)

    萊希瑙島修道院位于德國西南部的博登湖上,是一個綜合群體,包括三座教堂,代表了人類創造天才的杰作,保留了卡洛林式、奧托尼亞式和薩利安式建筑元素,對建筑史具有重要意義。

    萊希瑙島修道院的卡洛林式十字形大教堂于816年祝圣,其穿堂、橫臂和教堂長廊規模龐大且保存狀態良好,是歐洲該類建筑的重要典范。同時,修道院還保留了卡洛林式修道院的部分遺跡,其中供暖系統仿照古羅馬的設計。圣瑪麗和馬庫斯教堂(建于1048年)與卡洛林式部分相連,其橫臂和后殿對于歐洲建筑史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下策爾修道院的圣彼得和圣保羅教堂后殿的壁畫質量卓越,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早的王座景象描繪之一。而上策爾教堂的教堂長廊裝飾壁畫在藝術上非常出色,是阿爾卑斯山以北xxx完整且保存較完好的公元1000年前壁畫的例子。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貝林佐納集鎮的三座城堡、防御墻和城墻(Three Castles, Defensive Wall and Ramparts of the Market-Town of Bellinzona)

    貝林佐納的遺址包括一組防御設施,集中在位于山頂的格蘭德堡,俯瞰整個提契諾山谷。從城堡開始,一系列的防御墻保護著古老的城鎮,并阻斷了山谷的通道。第二座城堡(蒙特貝洛)是防御設施的一部分,而第三座獨立的城堡(薩索·科爾巴羅)則建在其他防御設施東南部的孤立巖峰上。貝林佐納的防御設施群位于提契諾州,是瑞士意大利語區的一部分,位于阿爾卑斯山以南,是整個阿爾卑斯山弧線中xxx可見的中世紀軍事建筑的例子,包括多座城堡,并由一道曾經封鎖整個提契諾山谷的城墻和圍繞城鎮保護平民居民的城垛所連接。貝林佐納的起源與其戰略地位密切相關,它控制著通過提契諾山谷進入米蘭的主要阿爾卑斯山口,實際上也控制了通往整個意大利北部以及更遠地區(包括達瑙河以及更遠地區)的通道。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阿爾布拉/伯爾尼納景觀中的雷蒂亞鐵路(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

    阿爾布拉/伯尼納風景區的瑞士鐵路將兩條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歷史鐵路線連接在一起。奧爾布拉線于1904年開通,位于該地區的西北部,全長67千米。它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結構,包括42個隧道和有蓋廊道,以及144座高架橋和橋梁。伯尼納山口線長61公里,包括13個隧道和廊道,以及52座高架橋和橋梁。該地區充分展示了20世紀初鐵路的運用,克服了中央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的孤立問題,在山區生活中產生了重大而持久的社會經濟影響。這個地區是一個卓越的技術、建筑和環境綜合體,體現了與所經之景觀相協調的建筑和土木工程成就。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阿爾卑斯地區史前湖岸木樁建筑遺址(Prehistoric Pile Dwellings around the Alps)

    阿爾卑斯地區的史前湖岸木樁建筑遺址是指在瑞士、奧地利、德國、法國等國家的阿爾卑斯山區周圍的湖泊沿岸發現的一些古代建筑遺址。這些建筑遺址主要建于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而且通常是由木樁、木板和其他天然材料組成的,其遺址保存在泥炭、沉積物或湖底的沉淀物中。

    這些史前湖岸木樁建筑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傳承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這些遺址中保存的一些文物,例如陶器工具食品殘渣、紡織品等,為了解當時的生產、生活、宗教和藝術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瑞士的史前湖岸木樁建筑遺址最為著名,2011年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瑞士境內的盧塞恩湖畔的Wauwilermoos遺址、湖底的Pfahlbau Museum遺址和瑞士西南部日內瓦湖畔的Lacustre Museum遺址。

    尼斯 ,里維埃拉冬季度假小鎮(Nice, Winter Resort Town of the Riviera)

    尼斯,里維埃拉冬季度假小鎮位于地中海,阿爾卑斯山脈腳下,靠近意大利邊境,屬于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該城市充分利用其溫和的氣候和海山交錯的地理位置,專注于冬季旅游的發展。從18世紀中葉開始,尼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英國貴族和上流社會家庭,他們養成了在這里度過冬季的習慣。1860年,尼斯并入法國后,通過與歐洲鐵路網絡的連接,這座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各國的冬季游客。這促使新的區域不斷發展,超越了中世紀老城區。冬季游客的多樣文化影響以及對天氣條件和沿海景觀的充分利用,塑造了這些區域的城市發展和多元化的建筑風格,為尼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冬季度假勝地贏得了聲譽。202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相關文化

    編輯

    神話傳說

    在阿爾卑斯山的眾多神話傳說中,自然力量被人格化為保護性或惡魔性的角色,在山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他們互動。這些神靈有多種形態:山神、善仙、巨人、龍、魔鬼、惡魔、巫師和鬼魂。這些古老故事的起源是多方面的。有些直接來自阿爾卑斯山的生活;有些則來自阿爾卑斯山。有些可以追溯到羅馬習俗、德魯伊或凱爾特異教儀式,甚至可以追溯到印度和東方的神話,而另一些則受到撒拉遜、日耳曼和高盧文化的影響。基督教的傳播也對古代故事的講述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德國民間傳說中,阿爾卑斯山是半夜噩夢中出現的生物。這種神話生物會出現在男人和女人的夢中,但更喜歡打擾女人。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操縱夢境,并制造出可怕的噩夢,這可能就是為什么“Alptraum”在德語中是“噩夢”這個詞的原因,如果按字面翻譯,則意味著“阿爾卑斯夢”。

    瑞士瓦萊州有個關于女巫的傳說,據說貝拉爾普女巫瞞著她的丈夫,和巫師情人化作烏鴉,飛到阿萊奇冰川頂端相會。在去見巫師情人的路上,貝拉爾普女巫看到她的丈夫從樹上摘櫻桃,于是把鳥糞扔到丈夫的眼睛里,害丈夫摔死。貝拉爾普女巫因此被指控犯了謀殺罪并被燒死在火刑柱上。過去35年來,人們以一場非常獨特的滑雪比賽來紀念這個故事:每年1月,大約1500名滑雪者(兒童和成人)裝扮成女巫從阿萊奇冰川斜坡上飛馳而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

    季節性的放牧是指在地中海和阿爾卑斯山脈、奧地利、希臘和意大利等地的遷徙路線上季節性地放牧家畜的一種放牧方式。每年春秋季節,數千頭動物被牧人團隊沿著固定路線從早到晚xxx。這種放牧方式包括水平放牧,在平原或高原地區進行,以及垂直放牧,通常在山地地區進行。這種實踐塑造了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涉及共同的儀式和社會實踐,是最可持續、高效的畜牧業方法之一。2019年,這種季節性放牧活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

    文學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在歐洲人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吸引了歐洲人的目光,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歐洲很多作家對阿爾卑斯山也有很大的關注,他們的作品中流露出了對阿爾卑斯山的各種激情。托馬斯·曼在《魔山》中安置了一個巨大的療養院;勞倫斯把《戀愛中的女人》的結尾部分安排在阿爾卑斯山,杰拉德死在了冰天雪地里;拜倫在《旅游長詩》中熱情歌頌了阿爾卑斯山的雄壯和離奇景象;瑞士作家斯佩麗小說《海蒂》中純樸、善良的小姑娘海蒂與爺爺生活在山上,“傳真”了阿爾卑斯山的旖旎風光;牛虻與自己的親生父親神父蒙泰尼里游阿爾卑斯山,享受了山上的美好風景;歌德寫了一部《意大利游記》,其中描述了阿爾卑斯山的美麗;蘇聯作家貝科芙在《阿爾卑斯山頌歌》中頌揚了兩個在阿爾卑斯山上逃脫法西斯分子追捕的男女青年;瑞士籍作家趙淑俠在《愛情與幻想》中大談阿爾卑斯山的雪山。在這些作品中大部分作家都描寫了阿爾卑斯山的美麗風景,在他們眼里,阿爾卑斯山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可以欣賞得到玫瑰色的陽光和白茫茫的大雪,甚至還可以得到療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耶利內克在她的作品《啊,荒野》中,則不止寫了阿爾卑斯山,還揭露這個山區或奧地利這個國家的政治權力問題。

    《阿爾卑斯山》是德國自然詩史上的里程碑,18 世紀歐洲自然詩中的代表和典范,也是德語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自然詩。全詩 490行,10行一節。這首詩是作者哈勒游歷阿爾卑斯山后寫下的。詩人以阿爾卑斯山與生俱來的天然美開篇,寥寥幾筆勾勒了蘊含無限內在價值的自然之美。然而在物欲膨脹的現實世界中,貪婪的人類追名逐利、愛慕虛榮,沒有意識到大自然的富有是人類快樂的源泉。詩人用阿爾卑斯的美來對比批判人類的貪欲和自私,傳達出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認知。

    音樂

    理查·斯特勞斯作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德國xxx影響力的作曲家,被稱為浪漫主義的的最后一位大師,他的創作主要涉及標題交響音樂和歌劇作品。施特勞斯一生共創作了9首交響詩,《阿爾卑斯山交響曲》正是該體裁的收官之作。該交響曲創作于1914年,全曲采用由1153個小節構成的龐大單樂章結構,作者在其中加入了22個文學性標題用以劃分段落,描述了整個阿爾卑斯山的不同風景。1915年10月28日由施特勞斯指揮德累斯頓宮廷管弦樂團在柏林進行首演。施特勞斯為這首作品安排了 150 多人的樂隊編制,全曲時長近一小時,體量空前。

    長號是流傳于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的傳統樂器,形狀像個長筒的喇叭,所謂“長”是指號筒長3~4米。后人對傳統長號進行了改良,把號筒變成可拆卸的3節或4節,演奏完畢后可以拆開裝包便于攜帶;而號手肩扛長號登場演奏時,就像獵人扛著獵槍。盡管長號體積大,但其結構很簡單,沒有按鍵和簧片,除了吹口和喇叭口外沒有其他氣孔,聲音因吹奏者吹出的氣流長短、強弱和嘴型的顫動變化而不同。時強時弱的氣流和頻率在3米長木質號筒內的共鳴,并將放大聲音借著山風傳遞到遙遠的地方。長號是純手工制作,一把長號要3000多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2.1萬元)。瑞士瓦萊州南達鎮每兩年舉辦一次“阿爾卑斯長號節”,一般選在7月的一個周末。

    約德爾調,又稱約德爾唱法,源于瑞士阿爾卑斯山區,是早期瑞士與奧地利的牧民用于呼喚牛群、羊群以及進行遠距離交流的喊叫聲。這種類型的歌唱,沒有歌詞,需要基于一系列元音和輔音在胸部和喉嚨之間轉移聲音。它被細分為不同的流派,為外行提供了令人驚訝的音樂多樣性:紀律嚴明、近乎古典的歌唱與來自遙遠時代的聲音的結合。約德爾調的自然聲音因地區而異。瑞士正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阿爾卑斯山的牧羊女》和《孤獨的牧羊人》這兩首作品都運用了約德爾唱法,旋律歡快活潑,唱法新穎,帶給人身心愉悅的聽覺感受。

    美術

    雅克·路易·大衛是歐洲新古典主義繪畫的先驅和代表性畫家,在法國大xxx和拿破侖時期雄踞法國畫壇。他的作品大多表現歷史英雄人物,構圖嚴謹,技法精細,畫風簡樸莊重。《拿破侖穿過阿爾卑斯山》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拿破侖穿過阿爾卑斯山》又名《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監道的拿破侖》《拿破侖越過圣伯納山》,再現了1799年~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xxx期間,拿破侖率領4萬大軍,登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為爭取時間抄近道越過圣伯納隘道,進入意大利的情景。

    19世紀意大利畫家塞岡蒂尼于1887搬到阿爾卑斯地區以后,被峻美而神秘的阿爾卑斯山所吸引,創作了大量關于阿爾卑斯山的畫作,代表作包括《織襪的姑娘》《兩個母親》《對蕩婦的懲罰》《生命泉邊的愛情》,以及表現阿爾卑斯山四季的三聯畫《生命·自然·死亡》,塑造了阿爾卑斯山永恒偉大的形象。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姚永慧, 索南東主, 張一馳. 阿爾卑斯山山體效應及其對林線的影響分析[J]. 地理科學進展, 2021

    [2]陳慧倩. 讓腳步停滯的阿爾卑斯山[J]. 科學大觀園, 2009

    [3]黃峻菠編著. 世界地理[M].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9: 6-7.

    [4]李天池. 阿爾卑斯山地的自然環境[J]. 山地研究, 1983

    [5]阿爾卑斯山脈.中華自然科學網. [2023-08-06].

    [6]世界自然奇觀丨阿爾卑斯山.微信公眾平臺. [2023-08-06].

    [7]聞君, 倪亮主編. 世界地理1000問 雙色地圖版[M].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9: 187-188.

    [8]張祖陸主編. 揭開地理奧秘[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 83-84.

    [9]毛峰編著. 不可不知的西方文化常識[M]. 北京: 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8: 43.

    [10]The Alps - a unique natural heritage.WWF. [2023-08-06].

    [11](日本)白尾元理圖, (日本)清川昌一文, 鄭敏譯. 地球全史[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169-170.

    [12]張俊紅編. 山川的理想國[M].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5: 68-73.

    [13]張樹敏編著. 環球勝景108處[M].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46-47.

    [14]康余編. 地球上的名山異洞[M]. 長春: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1: 43-45.

    [15]龍亞平. 阿爾卑斯山脈及其氣候[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1986

    [16]The Alpine Convention Who We Are.聯合國經濟委員會. [2023-08-06].

    [17](英國)戈登·柴爾德著, 陳淳, 陳洪波譯. 歐洲文明的曙光[M].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2012: 252-258.

    [18]江南. 5300年前的阿爾卑斯冰人[J]. 下一代, 2005

    [19]史文雅主編. 不可不知的歷史常識[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332.

    [20]澳大利亞LonelyPlanet公司編, 鄒云等譯. 法國[M].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4: 381+385+387-388.

    [21]生態頭條 | 地球的“不祥之兆”:阿爾卑斯山正在變綠.微信公眾平臺. [2023-08-06].

    [22]何亮. 阿爾卑斯山發生“冰崩” 氣候變化是主因?[N]. 科技日報, 2022-07-07

    [23]Alp.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23-08-06].

    [24]alp: meaning, translation.WordSense Dictionary. [2023-08-06].

    [25]袁四化, 劉永江, NEUBAUER Franz等. 東阿爾卑斯原-古特提斯構造演化[J]. 巖石學報, 2020

    [26]Geology of the Alps Part 1: General remarks; Austroalpine nappes. University of Bonn, 2019

    [27]Sava River Basin Analysis Report.International Sava River Basin Commission. [2023-08-06].

    [28]Andrew Sturman, Heinz Wanner.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of the Southern Alps of New Zealand and the European Alps[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

    [29]涂海峰, 聶真, 李媚. 萊茵河流域發展研究[J]. 四川建筑, 2016

    [30]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UNESCO. [2023-08-06].

    [31]畬田主編. 美麗世界行高峰幽谷[M]. 長春: 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3: 16-19.

    [32]王思凱, 張婷婷, 高宇等. 萊茵河流域綜合管理和生態修復模式及其啟示[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8

    [33]Fiche rivière no 9 : Le Rh?ne.état de Genève Département du territoire. [2023-08-06].

    [34]Italy's Po River Punished for centuries by destructive floods, northern Italians stubbornly embrace their nation's longest river, which nurtures rice fields, vineyards, fisheries—and legends.National Geographic. [2023-08-06].

    [35]Coolidge, William Augustus Brevoort. Adige[M]. Encyclop?dia Britannica, 1911: 192.

    [36]Bridgwater.W, Aldrich, Beatrice eds.Aare. The Columbia-Viking Desk Encyclopedia (3rd ed.)[J].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37]Beitr?ge zur Hydrographie ?sterreichs
    Heft Nr. 59.Umwelt und Wasserwirtschaft (Hrsg.). [2023-08-06].

    [38]Complete table of the Bavarian Waterbody Register.The Bavarian State Office for the Environment. [2023-08-06].

    [39]Publications.Bulletin of th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pour la protection des eaux du Léman. [2023-08-06].

    [40]Vierwaldst?ttersee.Historisches Lexikon der Schweiz. [2023-08-06].

    [41]Zürichsee.Historisches Lexikon der Schweiz. [2023-08-06].

    [42]Bodensee.Historisches Lexikon der Schweiz. [2023-08-06].

    [43]MAGGIORE, LAGO.Enciclopedia Italiana. [2023-08-06].

    [44]Neuenburgersee.Historisches Lexikon der Schweiz. [2023-08-06].

    [45]Geomorfologia.Lagodigarda. [2023-08-06].

    [46]Lago di Como.la Migliore Guida per Visitare il Lago di Como. [2023-08-06].

    [47]I 10 luoghi da vedere sul Lago d’ Iseo in tutte le stagioni.Visit Lake Leso. [2023-08-06].

    [48]雨巷點滴. 布萊德湖 阿爾卑斯山的眼睛[J]. 旅游縱覽, 2015

    [49]Archived from?the original.Jungfrau-Aletsch, Managementzentrum. [2023-08-06].

    [50]專家稱本世紀末瑞士阿萊奇冰川將消失.中國日報網中文資訊. [2023-08-06].

    [51]Brenva glacier.Valle d′Aosta. [2023-08-06].

    [52]Alpine Nature 2030.BMUV DE. [2023-08-06].

    [53]Alps.Peakvisor. [2023-08-06].

    [54]意大利翡翠礦床.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8-06].

    [55]鄭昕雨, 丘志力, 楊炯等. 歐洲新石器時代阿爾卑斯山硬玉巖(翡翠)的使用及其流散[J].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英文), 2022

    [56]Axinite - Encyclopedia.LE-COMPTOIR-GEOLOGIQUE. [2023-08-06].

    [57]阿爾卑斯山瑞士境內發現水晶石礦藏.新浪網. [2023-08-06].

    [58]Die Mitterberg-Region: Gro?produktion von Kupfer in den Ostalpen in der Bronzezeit.RUB. [2023-08-06].

    [59]AlpiApuane.UNESCO. [2023-08-06].

    [60]意大利大理石的故事.中國新聞網. [2023-08-06].

    [61]李椷. 阿爾卑斯山地災害的研究和防治現狀[J]. 山地學報, 1983

    [62]Jochen Martin. Die christlichen Kirche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J]. Freiburg, 1987

    [63]Access Denied.瑞士聯邦政府網站. [2023-08-06].

    [64]Alpine Convention. 瑞士聯邦政府網站. [2023-08-06].

    [65]葉舒憲著. 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M].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19: 123-124.

    [66]在阿爾卑斯山區尋找“語言活化石”.光明網. [2023-08-06].

    [67]世界經濟論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3-08-06].

    [68]韓欣主編. 世界名勝大觀 上[M].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9: 235-240.

    [69]新客群、新消費下的藍海市場:中國山地旅游站在發展風口期.人民文旅. [2023-08-06].

    [70]趙鑫, 蘇延樂. 德國阿爾卑斯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踐與經驗借鑒[J]. 世界農業, 2015

    [71]冰雪運動何以風靡全球.財新網. [2023-08-06].

    [72]Alpine Skiing Hub.FIS. [2023-08-06].

    [73]五分鐘搞懂環法自行車賽.Explore France. [2023-08-06].

    [74]Select the event you' re interested in.UTMB. [2023-08-06].

    [75]葉謙. 阿爾卑斯山脈的氣候變化故事[J]. 中國科技教育, 2017: 76-77.

    [76]Swiss Alps Jungfrau-Aletsch.UNESCO. [2023-08-06].

    [77]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UNESCO. [2023-08-06].

    [78]The Dolomites.UNESCO. [2023-08-06].

    [79]Hallstatt-Dachstein / Salzkammergut Cultural Landscape.UNESCO. [2023-08-06].

    [80]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UNESCO. [2023-08-06].

    [81]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UNESCO. [2023-08-06].

    [82]Benedictine Convent of St John at Müstair.UNESCO. [2023-08-06].

    [83]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UNESCO. [2023-08-06].

    [84]Monastic Island of Reichenau.UNESCO. [2023-08-06].

    [85]Three Castles, Defensive Wall and Ramparts of the Market-Town of Bellinzona.UNESCO. [2023-08-06].

    [86]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UNESCO. [2023-08-06].

    [87]阿爾卑斯地區史前湖岸木樁建筑.UNESCO. [2023-08-06].

    [88]Nice, Winter Resort Town of the Riviera.UNESCO. [2023-08-06].

    [89]On a mythical journey under the Alps.swissinfo. [2023-08-06].

    [90]Alps: nightmare creatures of German folklore.random. [2023-08-06].

    [91]Myths and legends from Switzerland.HOUSE OF SWITZERLAND. [2023-08-06].

    [92]IntergovernmentalCommitteeinscribestenculturalpracticesonUNESCO’sListsofIntangibleHeritage.UNESCO. [2023-08-06].

    [93]趙榮榮. 阿爾卑斯山與政治 以耶利內克的《啊,荒野》為例[J]. 新學術, 2008

    [94]張宇. 《阿爾卑斯山》生態倫理思想解讀[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95]王延. 理查·施特勞斯《阿爾卑斯山交響曲》研究[D]. 天津音樂學院, 2022

    [96]王青文. 阿爾卑斯長號[J]. 科學大觀園, 2017

    [97]Swiss traditions for UNESCO' s cultural heritage.HOUSE OF SWITZERLAND. [2023-08-06].

    [98]全燁. 約德爾演唱技法在聲樂作品中的應用[D]. 山東師范大學, 2020

    [99]佚名. 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侖[J]. 新讀寫, 2022

    [100]全山石. 阿爾卑斯山的一顆明珠——塞岡蒂尼的油畫藝術[J]. 油畫藝術, 2015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7988/

    (167)
    詞條目錄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成因
    4. 三疊紀
    5. 侏羅紀至白堊紀
    6. 第三紀
    7. 第四紀至今
    8. 地理特征
    9. 氣候
    10. 氣溫
    11. 降水量
    12. 太陽輻射
    13. 地質
    14. 阿爾卑斯大地構造單元
    15. 巖體及其組成
    16. 地形地貌
    17. 水文
    18. 河流
    19. 萊茵河
    20. 羅訥河
    21. 波河
    22. 阿迪杰河(Adige)
    23. 阿勒河(Aare)
    24. 多瑙河支流
    25. 薩瓦河(Sava)
    26. 德勞河(Drau)
    27. 因河(Inn)
    28. 伊薩爾河(Isar)
    29. 伊勒河(Iller)
    30. 湖泊
    31. 日內瓦湖(Lake Geneva)
    32. 四森林州湖(德語:Vierwaldst?ttersee)
    33. 蘇黎世湖(德語:Zürichsee)
    34. 博登湖(德語:Bodensee)
    35. 馬焦雷湖 (Lake Maggiore)
    36. 納沙特爾湖(德語:Neuenburgersee)
    37. 加爾達湖(意大利語:Lago di Garda)
    38. 科莫湖(意大利語:Lago di Como)
    39. 伊澤奧湖(意大利語:Lago d'Iseo)
    40. 布萊德湖(Lake Bled)
    41. 冰川
    42. 阿萊奇冰川(Aletsch Glacier)
    43. 戈爾納冰川(Gorner Glacier)
    44. 菲舍爾冰川(Fiescher Glacier)
    45. 布倫瓦冰川(Brenva Glacier)
    46. 阿羅拉冰川(Arolla Glacier)
    47. 土壤
    48. 山地土壤
    49. 山地草甸土壤
    50. 山地森林土壤
    51. 山坡地土壤
    52. 生物
    53. 植物
    54. 動物
    55. 自然保護地
    56. 重要支系
    57. 多菲內普雷阿爾卑斯山(Dauphiné Prealps)
    58. 多菲內阿爾卑斯山(Alpes du Dauphiné)
    59.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山和前阿爾卑斯山(Provence Alps and Prealps)
    60. 薩瓦前阿爾卑斯山(Savoy Prealps)
    61. 馬里蒂姆阿爾卑斯山(Maritime Alps)
    62. 利古里亞阿爾卑斯山(Ligurian Alps)
    63. 科蒂安阿爾卑斯山(Cottian Alps)
    64. 葛萊阿爾卑斯山(Graian Alps)
    65. 蓬尼阿爾卑斯山(Pennine Alps)
    66. 伯爾尼阿爾卑斯山(Bernese Alps)
    67. 瑞士普雷阿爾卑斯山(Swiss Prealps)
    68. 格拉魯斯阿爾卑斯山(Glarus Alps)
    69. 萊龐蒂諾阿爾卑斯山(Lepontine Alps)
    70. 盧加諾普雷阿爾卑斯山(Lugano Prealps)
    71. 伯加莫阿爾卑斯山和普雷阿爾卑斯山(Bergamasque Alps and Prealps)
    72. 西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Western Rhaetian Alps)
    73. 東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Eastern Rhaetian Alps)
    74. 南瑞士雷蒂奧阿爾卑斯山(Southern Rhaetian Alps)
    75. 北蒂羅爾石灰巖阿爾卑斯山(North Tyrol Limestone Alps)
    76. 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Bavarian Alps)
    77. 布雷西亞和加爾達普雷阿爾卑斯山(Brescia and Garda Prealps)
    78. 威尼托普雷阿爾卑斯山(Venetian Prealps)
    79. 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es)
    80. 西塔烏恩阿爾卑斯山脈(Western Tauern Alps)
    81. 提洛片巖阿爾卑斯山脈(Tyrol Schistose Alps)
    82. 北薩爾茨堡阿爾卑斯山脈(Northern Salzburg Alps)
    83. 卡尼克山脈和蓋爾塔爾山脈(Carnic and Gailtal Alps)
    84. 薩爾茨卡默古特和上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Salzkammergut and Upper Austria Alps)
    85. 下陶恩(Lower Tauern)
    86. 卡林西亞施蒂里亞阿爾卑斯山和卡林西亞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Carinthian Styrian Alps & Carinthian Slovenian Alps)
    87. 朱利安阿爾卑斯山脈和前阿爾卑斯山脈,以及斯洛文尼亞前阿爾卑斯山脈(Julian Alps and Prealps & Slovene Prealps)
    88. 施蒂利亞前阿爾卑斯山(Styrian Prealps)
    89. 下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北部(Northern Lower Austria Alps)
    90. 自然資源
    91. 意大利翡翠礦床
    92. 鐵鎳鐵礦
    93. 斧石
    94. 水晶
    95. 銅礦
    96. 大理石
    97. 地質災害
    98. 人類活動
    99. 歷史沿革
    100. 民族文化
    101. 人口語言
    102. 經濟活動
    103. 交通運輸
    104. 農業活動
    105. 旅游活動
    106. 體育運動
    107. 科學探索
    108. 環境問題和保護
    109. 環境問題
    110. 環境保護
    111. 風景名勝
    112. 自然風光
    113. 瑞士阿爾卑斯山少女峰-阿萊奇(Swiss Alps Jungfrau-Aletsch)
    114. 喀爾巴阡山脈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櫸森林(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115. 瑞士薩多納地質構造區(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116. 多洛米蒂山(The Dolomites)
    117. 意大利的萊德羅阿爾卑斯山脈和朱迪卡里亞生物圈保護區(The Ledro Alps and Judicaria biosphere reserve )
    118. 冰像洞穴(Eisriesenwelt Werfen)
    119. 人文景觀
    120. 瓦爾卡莫尼卡巖畫(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
    121. 維斯朝圣教堂(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
    122. 米施泰爾圣約翰本篤會修道院(Benedictine Convent of St John at Müstair)
    123. 薩爾茨堡市老城區(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
    124. 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 / 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Hallstatt-Dachstein / Salzkammergut Cultural Landscape)
    125. 萊希瑙島修道院(Monastic Island of Reichenau)
    126. 貝林佐納集鎮的三座城堡、防御墻和城墻(Three Castles, Defensive Wall and Ramparts of the Market-Town of Bellinzona)
    127. 阿爾布拉/伯爾尼納景觀中的雷蒂亞鐵路(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
    128. 阿爾卑斯地區史前湖岸木樁建筑遺址(Prehistoric Pile Dwellings around the Alps)
    129. 尼斯 ,里維埃拉冬季度假小鎮(Nice, Winter Resort Town of the Riviera)
    130. 相關文化
    131. 神話傳說
    132. 非物質文化遺產
    133. 藝術
    134. 文學
    135. 音樂
    136. 美術
    137.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