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占庭帝國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拜占庭帝國(330年-1453年),也稱東羅馬帝國,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希臘古城拜占庭建立的封建帝國,共經歷12個朝代,歷時一千多年。拜占庭最初是指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古城拜占庭,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古城舊址上擴建羅馬帝國的東都,使其成為帝國的都城。但在中古歐洲并不存在所謂“拜占庭帝國”和“拜占庭人”。當時原羅馬帝國東部被稱為“東羅馬帝國”,其君主自稱為“羅馬皇帝”,當地的居民則自稱“...

    拜占庭帝國(330年-1453年),也稱東羅馬帝國,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希臘古城拜占庭建立的封建帝國,共經歷12個朝代,歷時一千多年。

    國名

    編輯

    西方稱呼

    拜占庭最初是指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古城拜占庭,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古城舊址上擴建羅馬帝國的東都,使其成為帝國的都城。但在中古歐洲并不存在所謂“拜占庭帝國”和“拜占庭人”。當時原羅馬帝國東部被稱為“東羅馬帝國”,其君主自稱為“羅馬皇帝”,當地的居民則自稱“羅馬人”,連他們的首都也冠以“新羅馬”。而真正的“拜占庭”起源于1526年,當時德國學者赫羅尼姆斯·沃爾夫在編輯《波恩大全》中首次使用“拜占庭帝國”一詞,1680年,法國學者西維奧爾·杜康編寫《拜占庭史》時也沿用了這一說法,此后東羅馬帝國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古城舊址

    中國文獻

    拂菻是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拜占廷帝國的稱謂。古代亦稱大秦或海西國。隨歷史時期之不同,此名有時也指苫國(今敘利亞)等地中海東岸地區。宋、元時代又用以稱呼塞爾柱突厥人統治的小亞細亞。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

    歷史

    編輯

    建國背景

    3世紀的晚期羅馬帝國發生嚴重的社會危機,商業經濟衰退,人口數量減少,軍閥混戰和地方xxx割據致使羅馬帝國的政治環境惡劣,同時也導致帝國內部各民族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激化,而蠻族(日耳曼民族各部落)入侵最終使羅馬帝國走向覆滅。

    君士坦丁時代

    君士坦丁王朝

    拜占庭的xxx個王朝是君士坦丁王朝,為拜占庭國家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開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自少年時代隨父出征,軍事才干突出,306年7月25日,君士坦丁在不列顛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君士坦丁初期周旋于帝國各路軍閥之間,先后與伽列里烏斯、馬克西米安等人結盟并獲得凱撒(即副皇帝)和奧古斯都的稱號。312年,他聯合帝國東部皇帝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基督教政策一致)進攻西部的馬克森提烏斯,次年兩人共同發布《米蘭敕令》以保護基督徒,之后君士坦丁又與于324年在帝國東部的克里索波利斯擊敗李錫尼,最終完成帝國的統一大業,定都拜占庭(330年改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古拜占庭帝國王朝歷史的開始,君士坦丁統一的當年建立專門學校培養建筑人才并于五年后建成新羅馬城,同時實行軍政分開的制度以加強皇權,并將地方政府的權力收歸中央,此外改革皇帝繼承制度(擬制血親制度),并廢除皇帝收養義子的落后習俗,同時任命自己的四個兒子擔任副皇帝,但其死后三個兒子發生爭奪皇位的內訌,導致君士坦丁大帝的直系血親繼承人等家族男性大部分死傷殆盡。

    君士坦丁大帝是xxx位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并將帝國首都遷至拜占庭,并以他的名義更名為君士坦丁堡

    羅馬帝國分裂

    337年5月,君士坦丁一世在御駕親征波斯大軍的途中死于尼科米底亞,次年其四個兒子重新瓜分君士坦丁遺留的帝國領土,之后開始長達十幾年的皇室內部xxx,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最終勝利,卻在361年攻打波斯的戰斗中病死,直到364年尤利安、約維安、瓦倫丁尼安一世相繼登基為帝,379年,來自西班牙的軍事指揮官狄奧多西一世繼位并得到羅馬西帝格拉提安的承認,格拉提安死于叛亂后,狄奧多西一世成為羅馬帝國xxx的皇帝,同時任命自己的兒子阿卡狄奧斯在君士坦丁堡擔任羅馬東部共帝,又于393年將小兒子霍諾留斯擔任羅馬帝國西部的共帝。395年1月17日,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后將皇權留給兩個兒子共同執掌,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狄奧多西王朝統治期間繼續貫徹君士坦丁王朝的基督教政策和強化中央集權措施,但阿卡狄奧斯和霍諾留斯均無政治建致使宮廷斗爭激烈,西哥特人也趁機發動叛亂。457年,行伍出身的利奧一世被權臣阿斯巴擁立為帝,此后利奧一世通過政治聯姻和軍事同盟清除阿斯巴及哥特人勢力,利奧一世去世后王朝陷入長期的宮廷斗爭,直到518年7月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去世,利奧王朝統治結束。

    查士丁尼時代

    一世改革

    518年7月,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去世,查士丁一世被部下擁立為帝,他任命其外甥查士丁尼一世為愷撒(副皇帝),輔佐他治理帝國,當時拜占庭帝國的內外政策幾乎全部出自查士丁尼一世之手,期間他處死威脅皇權的貴族領袖塞奧克里多斯和維塔里安,同時實行寬和的宗教與外交政策,因而獲得查士丁一世的信任。527年4月初,查士丁尼一世被任命為共治帝,正式確定其外甥的帝位繼承權,之后他先后任用狄奧多拉、貝利撒留等賢才。同年8月,查士丁尼一世即位后繼續推行他在凱撒任期內的各項政策,意圖實現重建羅馬帝國的政治理想,其中他于529年4月7日正式頒布10卷本的《查士丁尼法典》并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法律人才,最終完成《羅馬民法大全》的編輯工作(歐洲歷史上xxx部系統完整的法典);取消戴克里先改革和君士坦丁時代的行政制度以加強皇權,將眾多小行省合并為大省區并將地方軍政權力重新結合,此外還在意大利的拉韋納和非洲的迦太基試行總督制,以應對緊急情況。同時在經濟方面查士丁尼一世調整稅收制度和發展國內外商業貿易與手工業,促使帝國的稅收增加。

    查士丁尼皇帝,來自圣維塔萊大教堂的馬賽克,六世紀)

    三大xxx

    查士丁尼一世即位后積極開展對外xxx(波斯xxx、汪達爾xxx和東哥特xxx),波斯xxx是查士丁尼一世征服西地中海的首戰。531年,拜占庭軍事家貝利撒留率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德拉城巡防之際與波斯軍隊發生遭遇戰,貝利撒留決定以德拉城為核心要塞的正面迎擊波斯,之后他以逸待勞并利用地理優勢和騎兵優勢重新排兵布陣,又在戰場上靈活指揮以此取得德拉戰役大捷。532年,貝利撒留乘波斯人南撤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之際主動追擊,在佳麗尼克戰役中挫敗一萬多波斯騎兵,迫使波斯簽訂和約;次年查士丁尼一世向以迦太基為中心的汪達爾人發難,貝利撒留統領一萬八千名將士和百余條戰艦渡海攻打汪達爾,同時爭取汪達爾人仇敵東哥特人的支持,534年,貝利撒留刻意避開汪達爾人的主要防御陣地并襲擊其右翼,之后他利用疲勞戰術擊敗汪達爾取得代基蒙戰役的勝利,事后親自率領精銳騎兵追擊并在伊彭城俘虜汪達爾國王蓋利默;535年,查士丁尼一世以幫被殺害的親拜占庭帝國的東哥特王后復仇為借口,命令貝利撒留率軍出征意大利東哥特王國,由于東哥特人作戰靈活而致使拜占庭毫無戰果,因此拜占庭沒有辦法完全戰勝東哥特人,但保加利亞人卻被拜占庭趕至馬其頓地區,至此西地中海沿海地區和海上各大島基本上被拜占庭帝國所控制。

    帝國危機

    查士丁尼一世統治后期,拜占庭帝國境內發生鼠疫致使人口銳減,同時還有地震等自然災害。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拜占庭帝國的邊境出現危機,波斯軍隊、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西哥特人、倫巴底人先后入侵拜占庭帝國的邊境,再加上由于查士丁尼一世期間窮兵黷武和增加稅收以支持軍費,致使財政危機爆發。查士丁二世即位后大力裁撤軍隊人數,但此時文武官員為彌補財政虧空而徇私舞弊致使貪污腐敗嚴重,最嚴重的政治問題是拜占庭帝國內部的宗教斗爭,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基督徒提出分裂君士坦丁堡教會的要求,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等帝國東部地區紛紛響應,社會矛盾逐步激化。

    希拉克略時代

    希拉克略王朝

    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傳位于其外甥查士丁二世,但查士丁二世實際的治國能力較差,以致于波斯人、西哥特人、阿瓦爾人和倫巴底人等趁機入侵邊境。查士丁二世在晚年的宮廷危機之下被迫他于574年任命提比略二世為共治皇帝,但提比略二世在位期間除大興土木之外并無政績且膝下無子,其女婿摩里士在提比略二世死后繼位,摩里士雖然任用賢將擊敗波斯人但由于施政不當而招致軍事貴族叛亂。608年,北非迦太基總督聯合埃及人起兵平叛,總督之子希拉克略一世遠征君士坦丁堡,并斬殺篡位皇帝弗卡斯后建立希拉克略王朝。希拉克略一世即位后為解決帝國內外交困的局勢,開始著手調整中央政府機構,整頓財政系統,加強軍隊建設,其中最典型的是效仿迦太基總督區進行軍區制改革。7世紀中期以前,軍區制在拜占庭帝國個別地區試行,直到8世紀左右逐漸推廣至全境,軍區制改革使得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力量增強,希拉克略一世籍此贏得波斯xxx的勝利。

    阿拉伯xxx

    希拉克略王朝統治期間致力于阻止阿拉伯人的軍事擴張。634年,阿拉伯國家入侵拜占庭帝國東部并攻占邊防重鎮帕特拉、大馬士革和埃麥薩等地,希拉克略一世獲悉后調集美索不達米亞和小亞細亞地區軍隊抵抗,阿拉伯人出于戰略考量而暫時退軍,之后于636年在雅穆克河戰役中重創五倍于己的拜占庭軍隊,直到640年阿拉伯軍隊征服北非、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全境,而拜占庭軍隊只能節節敗退。655年,阿拉伯艦隊攻至君士坦丁堡,并在里西巖近海擊敗拜占庭君士坦斯二世親自指揮的帝國艦隊。668年,拜占庭新皇帝君士坦丁四世掌權后整頓超綱并調整戰略戰術,戰場形勢開始有所扭轉,此后君士坦丁四世為擊退阿拉伯海軍,向全國征求良策并得到“希臘火”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拜占庭守城部隊依靠“希臘火”于678年夏季擊敗阿拉伯海軍。此后阿拉伯軍隊逐漸不敵拜占庭軍隊,被迫與之訂立30年和約且每年向拜占庭帝國進貢,拜占庭的勝利使得東歐國家承認拜占庭帝國的宗主權,也破壞了阿拉伯人進攻歐洲的計劃。

    毀壞圣像運動時代

    伊蘇利亞王朝

    君士坦丁四世之后其子查士丁尼二世即位,他因軍事政變被廢又于十年后成功復辟,第二次登位統治五年后被海軍將領菲利皮科斯推翻,希拉克略王朝至此斷絕。從711年至715年,菲利皮科斯、阿代繆斯、狄奧多西三世等軍閥相繼混戰登位,直到717年,利奧三世聯合亞美尼亞軍區將軍阿爾塔瓦茲德推翻狄奧多西三世,建立伊蘇利亞王朝。利奧三世在位期間保加利亞人和阿拉伯人先后侵犯拜占庭帝國邊境,他以逸待勞后主動出擊使得邊境危機瓦解。726年,阿拉伯新任哈里發希沙姆繼續進攻拜占庭,但此時利奧三世建立反阿拉伯同盟以發動外交攻勢,之后利奧三世針對阿拉伯軍隊的弱點而集中兵力進攻并取得阿克洛伊農戰役的勝利,拜占庭帝國挾勝利之威主動出擊,將阿拉伯軍隊趕出小亞細亞地區和敘利亞北部。8世紀末,阿拉伯軍隊再犯拜占庭帝國,由于拜占庭攝政皇后伊琳娜治國不當而致使國力下降,從而使阿拉伯人在阿拜xxx中頻頻得手,以致于喪失地中海的控制權。

    毀壞圣像運動

    726年夏季,伊蘇里亞王朝的皇帝利奧三世頒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并率先將大皇宮入口處的基督雕像拆除,但此舉招致君士坦丁堡狂熱基督徒的不滿,而君士坦丁堡大教長日耳曼努斯是其中反對毀壞圣像的代表。730年,利奧三世以擁護毀壞圣像的大教長阿納斯塔修斯代替日耳曼努斯,并制定毀壞圣像的宗教法規。741年,君士坦丁五世繼續奉行毀壞圣像的政策并將其推入xxx次高潮,他不僅平定反對毀壞圣像的貴族叛亂,后又制定新的法規毀壞圣像,法令公布后居民紛紛砸爛圣像藝術品并強迫修道院修士和修女還俗,同時xxx或處死堅持崇拜圣像的人。之后的攝政皇后伊琳娜公開反對毀壞圣像,但由于其內外政策不當而被大臣流放,813年皇帝利奧五世即位后堅定支持毀壞圣像政策,廢除787年尼西亞基督教會議決議,此后的米海爾二世和狄奧斐盧斯毀壞圣像進行得較為緩和,直到842年,米海爾三世和攝政皇后狄奧多拉終止毀壞圣像運動。

    狄奧多拉皇后和侍從(圣維塔萊大教堂的馬賽克,六世紀)

    弗里吉亞王朝

    伊蘇利亞王朝末期的皇室內訌以及皇后伊琳娜實行錯誤的國策,致使尼基弗魯斯一世伺機叛亂奪權,但之后的軍事政變和內亂并未終止,其中阿納多利亞將軍巴爾達尼斯的女婿米海爾在十幾年的皇權爭奪戰中趁機發展實力,并于820年建立弗里吉亞王朝。米海爾二世即位后排除異己并培養親信,同時緩和由毀壞圣像運動激化的社會矛盾,此外繼續貫徹希拉克略一世開始的軍區制改革政策,修繕君士坦丁堡城墻并加強邊防建設,皇帝狄奧斐盧斯也通過制定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強國力,又支持發展學術教育。但末代皇帝米海爾三世兩歲即位,由于年幼而由狄奧多拉攝政,米海爾三世自幼喜歡聲色犬馬而不務政事,致使大臣巴西爾開始掌權并排除政敵,甚至被米海爾三世任命為共治皇帝。

    馬其頓黃金時代

    馬其頓王朝

    弗里吉亞王朝末期,行伍出身的馬其頓農民之子巴西爾因戰功卓著獲得皇帝米海爾三世的信任,867年,他依靠對其效忠的軍事貴族集團陰謀暗殺米海爾三世,從而登上皇位。886年,巴西爾一世去世后,兩個兒子利奧六世和亞歷山大共同繼位,利奧六世的前三個妻子由于過世較早而未留下子嗣,因而被迫與“黑眼睛的”佐伊結婚并生下君士坦丁七世,但其有效性卻沒有得到君士坦丁堡大教長尼古拉斯的承認。912年,利奧六世死后,其弟亞歷山大繼任皇帝,在位十三個月之后就去世,元老院和教會為防止軍事貴族專政而決定由大教長尼古拉斯代理皇帝職位,不久君士坦丁七世之母佐伊聯合軍事貴族廢除尼古拉斯的職位,以皇后身份垂簾聽政。此時君士坦丁七世的岳丈羅曼努斯一世因越權專政而被教俗貴族集團流放,之后近一百年間,拜占庭馬其頓王朝的歷任皇帝一直按照血親制度繼承皇位,直到1057年末代皇帝米海爾六世病逝,標志馬其頓王朝的終結。

    保加利亞xxx

    拜占庭帝國在馬其頓王朝的統治時期進入“黃金時代”,巴西爾二世在位期間不僅重視修繕法律條文以加強中央集權,還立法限制地主保護小農以維護統治,鼓勵文化教育和學術事業發展,除此之外還在鼎盛時期取得保加利亞xxx的勝利。保加利亞在7世紀末時發展成為巴爾干半島的強國,從而與拜占庭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兩國先后爆發四次保加利亞xxx,前三次雙方互有勝負。9世紀末,保加利亞沙皇西美昂一世因不滿拜占庭利奧六世的經濟遏制,而主動挑起第四次保加利亞xxx,后雙方在924年達成初步的停戰和約,xxx以西美昂一世歸還土地和拜占庭皇帝向其提供年貢而結束。巴西爾二世即位后通過改革壯大國力并平定內亂,于1001年開始集中力量進攻保加利亞王國,并在xxx中實行逐個擊破的策略,先后攻占塞爾底卡、普里斯拉夫等城市并擊敗薩穆伊爾軍隊,后長驅直入直到1018年徹底征服保加利亞全境。此外馬其頓王朝還與阿拉伯人、羅斯人等國家妥善建交。

    帝國衰亡時代

    帝國衰敗

    馬其頓王朝統治末期,拜占庭帝國的社會矛盾逐漸加深,小農經濟的衰敗同時大貴族勢力逐漸興起嚴重威脅中央集權,成為軍區制度也逐漸走向衰落,羅斯人和諾曼人雇傭兵慢慢取代本國士兵成為帝國的軍事主力,但由于雇傭兵的軍餉開支較大且受雇目的較為復雜,因而經常發生兵變尤其是12世紀諾曼人雇傭兵的反叛造成巴爾干半島動亂。1057年,代表軍事貴族勢力的伊薩克一世(科穆寧家族)發動軍事政變迫使米海爾六世退位,并于同年9月稱帝,但他在統治期間精兵簡政并削弱官僚貴族集團的勢力,因而被教俗貴族逼迫退位讓賢。兩年后杜卡家族君士坦丁十世繼位,期間他大力扶持軍事貴族勢力的發展,但其妻子尤多西亞意圖控制皇權并戰勝軍事貴族羅曼努斯四世而重掌皇權。此后尼基弗魯斯三世、阿歷克塞一世、約翰二世等皇帝相繼即位,但由于施行增加稅收等不當措施,未能挽回拜占庭帝國的頹勢。1185年,首都君士坦丁堡爆發民眾xxx,致使安德洛尼卡一世的殘暴統治被推翻,科穆寧-杜卡王朝結束。

    十字軍運動

    1095年3月,拜占庭科穆寧王朝的阿歷克塞一世遣使請求西方基督教國家幫助反擊塞爾柱突厥人,教皇烏爾班二世于同年年底號召西歐各國封建主和信徒參與圣戰,于是封建騎士和數萬基督教徒在法國南部克萊芒市集會誓師東征,并在衣服和旗幟上縫上十字標志,因此史稱“十字軍東征”。從1096年至1099年的xxx初期,十字軍騎士奪取東地中海沿海地區大片土地,并于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等封建國家,森嚴的等級分封制度招致人民反抗,同時十字軍在進軍途中對拜占庭境內大肆搶掠,也致使1182年的君士坦丁堡人民xxx。1198年年初,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并威脅拜占庭帝國君主將君士坦丁堡教會合并到羅馬教廷,1203年5月,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和十字軍確定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計劃,由于猛攻不下直到7月份才在拜占庭叛徒的幫助下攻進君士坦丁堡,阿歷克塞三世的女婿阿歷克塞五世雖奮勇守城但仍被十字軍攻占,十字軍進城之后大肆搶掠并屠殺百姓,除此之外還對拜占庭的領土和財物進行瓜分,次年十字軍又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松散的西歐封建領主的聯合體——拉丁帝國。

    尼西亞流亡

    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前任皇帝阿歷克塞三世的女婿狄奧多爾一世在圣索菲亞大教堂被擁立為帝,后撤出君士坦丁堡并移居尼西亞城,同時繼承拜占庭帝國的傳統創立拉斯卡里斯王朝。創立之初狄奧多爾一世開始著手統一小亞細亞地區的希臘人政權(曼努埃爾、大衛·科穆寧、奧多利·曼卡法斯等),完成統一后拉斯卡里斯王朝復拜占庭政治制度,建立各級政治機構,使尼西亞政府成為拜占庭反抗拉丁帝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1214年,尼西亞帝國與拉丁帝國經過幾年的xxx后南菲宏訂立邊界條約,至此尼西亞帝國開始轉向內政改革,其中以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為根本的宗旨,減輕各行各業的稅收并促進農事生產,同時還擴大國內貿易,加強關稅壁壘以減少外國商業的滲透,推行社會公平化政策以緩和社會矛盾,重建軍區和恢復軍區制以強化軍事力量,推進文化發展政策以支持教育和學術事業。1261年8月15日,米海爾八世率領尼西亞軍隊在希臘居民的幫助下占領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最終結束。

    圣索菲亞大教堂建于537年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尖塔是奧斯曼帝國在15至16世紀增建的。

    末代王朝

    巴列奧略王朝是拜占庭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開國皇帝米海爾八世利用軍權發動政變,入主君士坦丁堡后廢黜約翰四世而登位為帝,巴列奧略王朝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同時也是最衰弱的王朝。雖然巴列奧略王朝名義上恢復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但實際管轄范圍卻相較于從前縮減,外族勢力和地方獨立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威脅與日俱增,內外交困使得拜占庭帝國的社會矛盾尖銳,從1328年至1341年,內部先后發生君士坦丁堡人民xxx、以塞薩洛尼基的人民運動為核心的全國性xxx,xxx領袖建立塞薩洛尼基共和國”獨立政權,與中央政府維持長達九年的對峙。同時在十四世紀的中后期先后爆發“兩安德洛尼卡之戰”“兩約翰之戰”和“約翰祖孫之戰”三次皇室內斗,嚴重影響拜占庭帝國的凝聚力。直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疆域

    編輯

    早期拜占庭帝國疆域基本上囊括原羅馬帝國的全部領土,到337年君士坦丁大帝去世時,其領土包括多瑙河以南的巴爾干半島、黑海及其沿岸地區、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尼羅河第二瀑布以北的埃及、北非的馬格里布地區、西班牙、高盧和意大利,分劃為120個左右省份。查士丁尼一世即位后,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僅包括巴爾干半島、黑海南岸、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幾次遠征后重新控制意大利、北非馬格里布沿地中海地區、西班牙南部和直布羅陀海峽,到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時,除高盧和西班牙北部地區外,拜占庭帝國基本重新占據了羅馬帝國的舊領土,地中海再次成為帝國的內海。

    8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疆域僅包括以阿納多利亞高原和幼發拉底河上游為東部界標的小亞細亞地區,和以馬其頓北部為邊界的巴爾干半島,以及愛琴海及其海島。9世紀,拜占庭帝國的疆域擴大至巴爾干半島(包括阿爾巴尼亞和伊庇魯斯)、多瑙河南岸地區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塞浦路斯島和克里特島等地。10-11世紀,帝國的疆域東部邊界推進到兩河流域中、上游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南部直到敘利亞地區的凱撒里亞城。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軍攻占后,尼西亞的xxx只控制小亞細亞的中部地區。1261年,拜占庭帝國巴列奧略王朝重新入主君士坦丁堡后,其疆域僅剩首都附近地區,直到拜占庭帝國滅亡。

    人口

    編輯

    拜占庭帝國的人口變化曲線在7-11世紀呈現為V字型,且在7-8世紀大幅下降,人口數量在8世紀中期跌至谷底,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人口最低點出現在747年“查士丁尼瘟疫”爆發之際,但首都仍然有近40萬人口。此后,拜占庭帝國人口開始呈現上行趨勢,一直到12世紀,帝國人口都在持續增加。根據拉塞爾研究考證的數據,拜占庭帝國在600年時人口為2100萬人,在800年時只有1000萬人,在1000年時增加到1300萬人;根據歷史學家特雷德戈爾德的估算,拜占庭帝國在福卡斯(602-610年在位)統治時期的人口為1700萬人,在8世紀80年代只有700萬人,至1025年則增加到1200萬人。

    內政

    編輯

    行政制度

    皇帝

    拜占廷帝國是一個由皇帝掌握最高權力的帝國。皇帝在整個帝國中具有象征性,同時也是最高政治領袖、最高軍隊統帥、最高司法裁判者和最高宗教主宰。拜占廷帝國的皇帝有三種稱呼。最常見的是“巴西琉斯”(希臘語:Βασιλε拉丁語:Basileus),源自古希臘對國王的稱呼。之后希拉克略皇帝用“獨裁者”(希臘語:α?τοκρ?τωρ)這個稱呼代替巴西琉斯,之后這兩個稱呼交替使用,但巴西琉斯是拜占廷皇帝的正式稱呼。另外皇帝也被稱為“巴西琉斯與獨裁者”(希臘語:Βασιλε??κα?Αυτοκρ?τωρ,拉丁語:BasileuskaiAutokratōr,意思是數個共治皇帝黨政時聯合掌權)。到了15世紀,拜占廷皇帝自稱為"BasileustonHellinon",即"希臘人的皇帝"。

    拜占廷帝國

    拜占廷皇帝擁有極高的權力,被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圣性。皇帝有權召開宗教大會,任命和罷免教會領袖和高級教士,與同時期的西歐國家有很大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稱為"神圣皇宮"或"圣宮"。高級官員可以親吻皇帝的右胸,而低級官員只能吻皇帝的腳。外國使節必須跪拜行禮,并不得先開口與皇帝說話,只有等到皇帝通過侍官發問時才能回答。拜占廷皇帝的專用顏色是紫色,皇權的標志包括皇冠、權杖和寶球(象征地球)。太陽被視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戴著象征太陽的金光環,參加太陽節(光明節)的慶祝活動。此外,皇帝還親自主持1月6日的圣誕節、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建城節、8月25日的豐收節,以及大型的競技和慶典活動。

    拜占廷皇帝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除皇后外沒有其他嬪妃,主要通過血緣繼承制度,女性擁有繼承權。皇位主要通過血緣繼承,特別是男性優先的長子繼承法。即皇帝的長子為xxx順位繼承人,如果皇帝沒有兒子,則由長女繼承,且生育有兒子的小女兒繼承順位高于沒有生育兒子的大女兒。如果沒有子女,則由其他親屬繼承。在拜占廷帝國的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為皇帝長子(包括養子)繼承皇位的,11位是作為皇帝的其他兒子繼承皇位。當皇帝沒有子嗣時,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兒、父母、孫子和配偶都有權繼承皇位。

    在拜占庭宮廷生活中,宦官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宦官納爾西斯,他是6世紀拜占庭帝國著名的軍事將領。君士坦丁一世設立了宮廷大總管一職,其職責是管理皇帝內宮并安排大臣覲見皇帝的時間表。到了5世紀,這個職位已經上升到與司法大臣平級的地位。此外,皇宮內還有宦官官員負責管理皇室衣物、馬匹、食品、獵鷹、御船、音樂醫藥等事務。這些官員構成了非世襲的宮廷貴族,代表皇帝發布命令,擁有重要權力。

    中央制度

    拜占庭帝國早期官制(4世紀至7世紀)類似于羅馬帝國的行政制度,文武官員有嚴格區分。拜占廷皇帝的主要輔助機構是御前會議,成員包括執事長官、大區總督、軍隊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等。執事長官是帝國最重要的高級官員,負責禁軍、監督部隊、管理官員、簽發官方文件、處理外交事務、締結條約、參與重大案件審判、管理皇宮內外事務等重要職務。執事長官的選拔不依據出身和等級,而是基于實際能力、干練程度和對皇帝的忠誠度,由皇帝直接任命。君士坦丁堡市長,地位僅次于執事長官,職責與外地的大區總督類似,負責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權,同時承擔治安責任,并擁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權。

    隨著拜占庭在7世紀因穆斯林的擴張而失掉大片領土后,政治體制發生巨大變化。執事長官逐漸成為虛職,其職掌為諸多尚書所瓜分替代,這些尚書有:掌管郵政與外交的主客尚書、掌管中央稅收用度的度支尚書、掌管地方軍民政務的兵部尚書等,阿萊克修斯一世設尚書令,統轄所有尚書。在拜占庭古典時期或中期(8世紀晚期至11世紀),形成以宮廷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在這套系統中,新的官職由早期文官演變而來,特定階級的顯貴們被授予官職,元老院階級保留下來,形成許多貴族世家,主要是大都市的市民貴族和地方省份的軍隊貴族。

    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貴族地位逐步提升,貴族家族數量不斷增加。11世紀后期拜占庭帝國再次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由新興的科穆寧王朝完成,舊有的機構和官職逐漸不再使用,新的榮譽性頭銜誕生,主要用于體現被授與者與皇帝間的親緣關系與緊密性。科穆寧王朝以及后繼的巴列奧略王朝主要根基在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上,政府被互相聯姻的貴族家族掌握。

    拜占廷帝國的國家金礦、銀礦、鑄幣廠和國庫由大司庫官掌管。大司庫官下設10個司,包括教會事務司、軍餉司、郵驛司、鑄幣司、歲入統計司、大區財政事務司、礦務司、軍械司、工場司和皇帝服裝司。皇家財政(包括皇室土地)由皇家私產長官負責管理,而大區總督掌管地方金庫。

    地方制度

    拜占廷帝國根據古羅馬的地方三層式行政制度,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大區,每個大區包括若干行省(省份)。早期帝國設立了四個大區:東方大區,首府君士坦丁堡,管理安納托利亞、敘利亞和埃及等地區;伊利里亞大區,首府帖撒羅尼迦,管理巴爾干半島地區;意大利大區,首府拉文納,管理意大利與埃及以外的北非地區;非洲大區,早期首府特里爾,晚期首府阿爾勒,管理意大利大區中部分地區;拜占廷帝國在重要的省份和戰略要地設立了直屬于帝國中央政府的地方總督,并將部分權力下放給省區總督。

    到了7世紀上半葉,大區總督職位被廢除,實行軍區制,最高行政長官稱將軍,直至帝國滅亡。軍區面積遠狹小,但因軍區將軍兼管轄區的軍民司法,權力大于早期的大區總督。軍區以下,廢除行省制度,軍政合一。軍區基本單位為縣,長官為百夫長或男爵,指揮100員農兵;兩縣為一旗,長官為旗長或伯爵,管200員農兵;兩旗為一郡或一團,長官為團長或大伯爵,指揮400員農兵;六郡/團為一分軍區又稱一師,長官為師長,同時兼任分區將軍或侯爵銜,管理一分軍區并指揮2400員農兵;三至四分軍區/師組成一軍區,又稱軍,長官將軍一般兼任督軍或公爵,指揮約9600員農兵。

    司法制度

    拜占廷帝國法律屬于羅馬法系統。司法大臣由君士坦丁一世設立,最初相當于皇帝的法律秘書,負責起草法律和法令,后來成為最高法官。拜占廷的法官必須接受專門法律教育超過5年,并通過嚴格的國家考試,掌握羅馬民法,并領取資格證書,方可從事司法工作。早期的法官還負責商業仲裁、稅收和行政等業務,但司法改革要求法官專職化,并將法官與立法者區分開來。執事長官、大區總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擁有比法官更高一級的法律仲裁權,而拜占廷皇帝始終擁有最高的立法和司法權力。拜占廷帝國的法律制度在受到宗教羅馬的法律體系影響外,還帶有中央集權君主制色彩,與西歐的封建制度有明顯的差異。

    在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公元527-565年),羅馬法得到完善。查士丁尼一世登基第二年,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負責整理和編纂帝國的法律全集。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間,共完成了四部法律匯編,即《查士丁尼法典》《法學會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這四部法典被稱為《羅馬民法大全》。

    軍事制度

    軍事戰略

    拜占廷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羅馬帝國呈現攻勢,而拜占廷帝國則總體上呈現守勢狀態,除了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的主動對外擴張外,其對外行動主要集中于收復失土,而非開拓新疆土。

    拜占庭帝國軍事守勢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帝國人口數量增長緩慢、對周圍民族的文化優勢心態等等。與周邊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比,拜占廷人并不尚武,剽悍好斗,崇尚武力被視為粗魯無知和野蠻的表現。拜占廷帝國將軍事看作一門藝術,更重視作戰的完美性和雙方的智慧較量,而不看重xxx的結果。

    軍隊

    拜占廷軍隊主要由邊防軍、野戰軍和皇宮衛隊組成。邊防軍駐扎于河流陸地邊界,服役24年;野戰軍駐扎在xxx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地區,需要服役20年。帝國的蠻族鄰邦提供后備部隊,由皇帝直接指揮。由于海上貿易對拜占廷的重要性,拜占廷帝國早期階段非常重視海軍。例如,在678年,拜占廷海軍使用希臘火成功擊退了阿拉伯艦隊,挫敗了穆阿維葉哈里發征服東羅馬的企圖。然而,一旦外來威脅解除,拜占廷皇帝就采取了限制海軍的政策。這是因為在698年,海軍統帥提比略發動政變并圍攻君士坦丁堡,以及711年黑海艦隊發動xxx并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此后,10世紀后拜占廷皇帝分散軍權和削減軍事經費的措施也影響到了拜占廷海軍的戰斗力。

    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后,拜占廷喪失了位于小亞細亞的大部分海軍基地和優秀的良馬產地,因此開始雇傭外國艦隊來應對海上威脅。俄羅斯人、熱那亞人、英格蘭人、威尼斯人、米蘭人和加泰羅尼亞人都曾為拜占廷提供過軍艦或水手。到1449年,當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從伯羅奔尼撒前往首都時,拜占廷艦隊已經損毀殆盡,無法提供一艘像樣的船只,皇帝只能乘坐加泰羅尼亞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軍事技術

    拜占廷帝國的軍隊包括步兵、騎兵、輜重部隊和后勤人員。步兵使用刀劍、戰斧、長矛和弓箭等武器,而騎兵則使用弓箭。在攻城戰和海戰中,拜占廷廣泛使用希臘火。拜占廷帝國嚴格控制武器生產,特別是希臘火的制造,將其視為國家最高機密。拜占廷帝國采取了防御性軍事戰略,因此其城防工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體系是拜占廷歷史上xxx代表性的防御工事。在5世紀時,由于人口迅速增長,提奧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城墻外又增建了提奧多西城墻,將城市面積擴大了兩倍。由于城外是一片平坦的色雷斯平原,這段城防系統設計得極其復雜。提奧多西城墻由外護墻、護城河、護城河內墻、陡坡護壁、外城臺(Peribolos)、外城墻、內城臺(Parateichion)和內城墻依次構成,外城墻和內城墻上有三百多座塔樓、角樓和碉堡,形成了強大的火力支援系統。

    在拜占廷帝國的歷史上,涌現了許多杰出的軍事將領,如貝利撒留、納爾西斯和提奧弗魯斯等。許多拜占廷皇帝本身也具備出色的軍事領導能力,其中以巴西爾二世被稱為"保加利亞人屠夫"最為著名。

    土地

    拜占庭農村的土地可以大致分為四類:皇帝土地、教會土地、城市土地和私人土地。皇帝土地主要由皇室土地和國有土地組成,而教會土地主要來自皇帝贈予和信徒奉獻。城市土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逐漸擴大,而私人土地則在5世紀末期開始興起。大地主多為貴族和商人,小地主則難以維持并面臨破產。此外,軍役土地也逐漸形成,以兵役作為土地使用的條件。

    皇帝土地從理論上來說涵蓋了整個國家的土地,但實際上主要包括皇室土地和國有土地。皇室土地是皇帝個人的私產,其收入也歸皇帝所有。國有土地的所有權歸皇帝,但使用權和土地收入歸政府,用于皇帝對臣民的賞賜以及xxx和沒收私人土地時的增加,同時也會隨著xxx失敗和對臣民的贈予而減少。7世紀以后,兩種土地合并為一,統一由國庫管理。

    教會土地主要來自于皇帝的贈予、無繼承人的遺產,以及許多貴族和虔誠信徒的奉獻。在毀壞圣像運動之前,教會土地不斷增加,而皇帝土地不斷減少,這迫使皇帝廢除了給予教會的免稅權。在這場運動中,皇帝們大量沒收了教會的土地。教會土地的經營主要由神職人員掌握。

    城市土地的法權源自古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土地逐漸擴大。隨著拜占庭經濟的衰敗,城市逐漸衰退,城市土地也不斷減少。

    私人土地的興起始于5世紀末期,人們對購置地產的熱情促使私人土地迅速增加。不僅貴族和高級官員,律師、醫生、教授、軍人和小農都希望通過購置地產獲得土地。

    教育

    拜占庭帝國教育系統為社會各階層都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兒童教育從6到8歲開始,學習希臘語音學,掌握古代語言的發音和拼寫方法。10到12歲時,學生學習語法,進行正確解讀古代文獻。語言課包括閱讀、寫作、詞法和句法分析,以及翻譯和注釋古典文學的技巧。拜占庭教育和學術界尊古之風盛行,普遍抵制民間語言,傾向恢復古代語言,語言課的教材主要是古典作家的經典作品,如《荷馬史詩》等,還包括基督教經典作品和圣徒傳記。

    在初級語言、邏輯哲學教育的基礎上,學生進入大學接受高級修辭學和哲學以及"四藝"教育,即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的學習。高等修辭課程通過閱讀古代作品完成,要求學生背誦古希臘文學作品,并按照古代寫作規范和文風撰寫論文或進行演講練習。拜占庭教育的特點是將各個學科的思想體現在教育的全過程中,基礎教育更注重百科式的教育,也是"百科全書"一詞的來源。此外,拜占庭帝國的教育系統也涵蓋了法律、物理和醫藥學等職業教育內容,學生們在大學中可以自由學習這些學科。

    學校

    拜占庭教育機構主要分為國立、私立和教會學校三種。國立學校包括大學和普通學校,而私立學校主要是普通學校和私人家教。國立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時期,正式的大學則是在狄奧多西二世時期出現的。這些學校的教師由政府支付薪俸,而私人教師則依靠學生繳納的學費生活。拜占庭還建立了國立高等學府,如雅典學院以哲學成就著稱,加沙學院以修辭學見長,貝利圖斯學校則以法學著稱。查士丁尼一世時期,政府加強對教育的控制,對學校進行整頓,取消一些法律學校,關閉雅典學院,并停止發放許多國立學校教師的薪俸。基礎教育的責任主要由私塾和普通學校承擔。許多學者在私塾完成基礎教育后,進入修道院接受高等教育,也有一些學者出師后自辦私人學校。

    拜占庭各類學校普遍采用古希臘人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提問討論為主,講授為輔。學生通常圍坐在教師周圍,使用的教材放在膝蓋上,教師主要通過問題和討論來引導學生學習。閱讀和背誦是基礎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討論則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在中小學,教師常常使用體罰來督促學生學習,最嚴厲的懲罰是停止上課和開除學籍。

    對外關系

    編輯

    概述

    拜占庭帝國在處理對外關系方面沒有設立專門的部門,而是由皇帝直接考慮相關事務,接待外國官員主要由郵政大臣負責。郵政大臣負責安排外國客人與拜占庭皇帝見面的儀式、參加會談活動,并在會談結束后安排他們返回本國的事宜。通常,外國客人與拜占庭皇帝的會晤安排在他們到達君士坦丁堡幾天后,由郵政大臣陪同進入皇宮。通過復雜的宮廷禮儀,拜占庭帝國旨在向外國客人展示威嚴,使其對帝國和皇帝產生敬畏之情。對來訪的外國客人,拜占庭人給予熱情的款待,常常挽留他們在君士坦丁堡住上數月,并贈送大量禮品。同樣,拜占庭皇帝派遣使節時也會攜帶豐富的禮品。除了通過金錢和禮品來吸引外國客人,拜占庭人還將婚姻視為重要的外交手段,特別是對那些國力強大、軍事實力超過拜占庭帝國的鄰國,拜占庭皇帝主動結親。

    在處理對外關系事務時,拜占庭帝國不拘泥于信義,其一貫原則是制造和利用敵對勢力之間的矛盾。為了實現國家的利益,拜占庭人隨時背棄盟友,并時刻留意發現不同敵對勢力及其之間的矛盾,以拉攏結合的方式孤立xxx、最危險的敵人。在拜占庭帝國的歷史上,精明的拜占庭人曾利用伊蘇里亞人和匈奴人對抗哥特人,利用亞美尼亞人和匈牙利人打擊保加利亞人,利用西歐人攻擊塞爾柱人,利用歐洲聯軍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以及利用帕臣涅格人對抗卡扎爾人,利用羅斯人清除帕臣涅格人等等。

    波斯等東方國家

    波斯是位于印度和古羅馬帝國東界之間的拜占庭帝國東部國家。在226年,薩珊王朝的建立使得波斯的國力快速增強,他們向西擴張,占領了原來屬于帕提亞王國的西亞領土,并與拜占庭帝國在兩河流域地區發生了長達400多年的領土爭奪戰。在337年到350年期間,波斯和拜占庭帝國爆發了xxx次xxx。之后相繼爆發xxx,為此拜占庭人被迫與波斯訂立了30年的和約,根據該和約,拜占庭人必須歸還波斯西部領土,并使亞美尼亞王國脫離拜占庭帝國的控制。在經歷了相對穩定的對峙階段后,波斯和拜占庭兩國在6世紀再次為有爭議的高加索地區展開了激烈爭奪。最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被迫從意大利調回軍隊,以阻擊波斯的入侵,雙方再次達成和約。然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波斯軍隊再次發動侵略xxx,乘拜占庭內亂之機進攻到地中海東岸,再次成為拜占庭帝國東方邊境的主要威脅。為應對這一威脅,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一世發起了大規模的對波斯的xxx。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起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2世紀時向南遷徙至黑海北部地區。在4世紀期間,拜占庭帝國的副皇帝朱利安率軍前往高盧對xxx耳曼民族的法蘭克人和阿拉曼尼人。這兩支日耳曼部落多次擊敗了帝國軍隊,破壞城市和農村,屠殺當地居民,并掠奪財物和牲畜。朱利安成功地組織帝國軍隊反擊日耳曼人的入侵,并在今天的斯特拉斯堡附近大敗法蘭克人,恢復了高盧地區的和平。暫時阻止了日耳曼人的入侵。

    在4世紀初,日耳曼民族中的哥特人開始遷徙至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拜占庭帝國面臨的主要外交問題。到了4世紀末,拜占庭人對哥特人的遷徙采取了接納和利用的政策。他們接納哥特人為拜占庭皇帝的臣民,允許他們在邊境地區定居墾荒、交納賦稅,并提供勞役和軍隊。此外,拜占庭政府還允許哥特人建立自己的軍團,并任命哥特將領擔任各級軍職。哥特人定居在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的農村公社制度也得到了保留。然而,定居在拜占庭領土上的哥特人對官員的勒索和種族歧視感到不滿,并多次發動xxx。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people)最早與拜占庭人接觸的是來自維斯杜拉河和多瑙河之間的斯克拉文尼人(Sclaveni)以及來自第聶伯河的安帶人(Antes)。在6世紀,大量斯拉夫人遷入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歷史記載顯示,他們在551年、558年和580年先后多次越過多璃河與拜占庭邊境部隊發生沖突。其中一些部落定居在拜占庭帝國境內,成為拜占庭的邊民,并加入了拜占庭的邊防軍。之后,斯拉夫人建立了較為強大的艦隊,并于600年首次進犯愛琴海,623年再次進犯克里特,掠奪愛琴海上的島嶼和沿海地區。他們甚至與阿瓦爾人和波斯人聯合組成艦隊,圍攻君士坦丁堡。面對人力資源的短缺,拜占庭政府推行了移民政策,允許斯拉夫人在拜占庭帝國xxx的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定居。在7至8世紀,分散定居在拜占庭帝國領土以外巴爾干北部山區的斯拉夫部落逐漸形成王國,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等小國。他們與拜占庭帝國時而友好、時而敵對,成為該地區復雜形勢中的重要因素。

    阿拉伯及西亞小王朝

    阿拉伯人(Arabs)原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在4世紀時,拜占庭帝國駐扎在紅海和幼發拉底河邊境的部隊與塔努基德斯小王朝發生沖突。在5世紀,薩利息德斯小王朝經常洗劫拜占庭帝國邊境的城市和鄉村。而在6世紀,阿拉伯人的加沙尼德斯小王朝與拜占庭帝國保持友好關系,其王公貴族還在拜占庭軍隊和政府中任職。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創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他的繼任者哈里發對外發動了大規模侵略擴張,與拜占庭帝國發生了嚴重的軍事沖突。636年,阿拉伯軍隊在雅穆克河戰役中擊敗了拜占庭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后,他們繼續征服了西亞、小亞細亞和北非的拜占庭領土。然而,阿拉伯人后來遭到拜占庭海軍的襲擊,并在與拜占庭人使用的新式武器“希臘火”的戰斗中被擊敗。此外,遭遇到海上暴風雨,導致他們幾乎全軍覆滅,不得不被迫和談。同年,雙方簽訂了為期30年的和約,阿拉伯人表示投降,每年向拜占庭帝國進貢。雙方承諾在30年內互不侵犯,維持現有邊界。

    然而,之后雙方再次爆發xxx,拜占庭人戰敗后再次請求和談。雙方簽訂的和約規定拜占庭人繼續向哈里發納貢,并承認阿拉伯人對小亞細亞的占領以及對該地區的移民。此后,兩國保持了不戰不和的狀態,阿拉伯人對拜占庭人的進攻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到了10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在馬其頓王朝的統治下國勢鼎盛。當時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計劃清剿東地中海地區的阿拉伯海盜。他首先派遣遠征軍奪取克里特島,并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爭取地中海各阿拉伯伊斯蘭政權的中立支持。此外,他還主動與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建立友好關系。

    意大利

    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期間,拜占庭帝國發動了對由意大利人建立的東哥特王國的長期xxx。不久之后,倫巴第人從北部入侵意大利,并建立了獨立的王國。605年,拜占庭帝國的拉文納總督與倫巴第國王訂立了停戰協定。680年,拜占庭人再次遠征倫巴第人失敗后,雙方訂立了新的條約。在此期間,西西里成為拜占庭人在意大利的重要中心,拜占庭政府將意大利的分散領地合并為拉文納總督區。751年,倫巴第王國奪取了拉文納、羅馬等城市,并受到了法蘭克王國的打擊。在法蘭克人的支持下,教皇國正式形成。774年,查理曼征服了倫巴第人。拜占庭人和倫巴第人再度合作,結成了反法蘭克人的同盟。10世紀初,阿拉伯海軍從北非擴張到意大利,并在亞平寧南部的加力格連諾山建立了據點,不斷騷擾周圍地區,并直接威脅到意大利各方的利益。拜占庭帝國在南意大利的領地也遭到了攻擊。914年,新任教皇約翰十世推動建立了反阿拉伯的同盟。拜占庭帝國駐于巴里地區的總督在此期間暫時調整了對羅馬的敵對政策,并支持同盟的建立。這個同盟以教皇為首,包括了拜占庭帝國的倫巴第各派、斯伯萊托侯國、那不勒斯和托斯坎尼地區的各派。在1100年,由倫巴第人和法國貴族組成的十字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受阻,并與拜占庭軍隊發生了沖突。之后,意大利語拜占庭再次轉為敵對關系。

    奧斯曼土耳和其他遠東國家

    土耳其人,又稱為突厥人,是一個長期活動在里海西岸和阿爾泰山脈地區的民族。在568年,突厥汗王向君士坦丁堡派遣使節,尋求與拜占庭人建立反波斯的同盟,并得到了積極回應。次年,拜占庭使節澤馬爾豪斯應邀回訪,雙方達成了協議。在960年,中亞卡什加爾地區的突厥人率先接受了伊斯蘭教,并開始向西遷徙。其中一支被稱為帕臣涅格人,在多瑙河下游地區與拜占庭人有頻繁的接觸。

    在1055年,占領巴格達的塞爾柱突厥人部落開始進攻拜占庭軍隊。1071年,素丹阿爾伯·阿斯蘭在曼茨克特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嚴重削弱了拜占庭軍隊的實力。在12世紀,突厥人逐漸占領了小亞細亞,并建立了許多羅姆素丹小國。其中,14世紀后半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勢力擴大到歐洲,并成功占領了整個小亞細亞地區和巴爾干半島的部分地區。

    經濟

    編輯

    拜占廷帝國的經濟主要依靠農業和商業中的國際貿易。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位于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交匯點,成為世界各地商船聚集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發達國際轉口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額財富。此外,薩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條克和亞歷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廷帝國重要的貿易港口因此拜占庭帝國稅收主要來源于關稅和貿易稅等,包括過境稅、入城稅、不動產轉手稅等其他稅收。

    貨幣

    拜占庭帝國前期的主要貨幣是索利多金幣。10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金幣制度發生變化,主要貨幣從索利多金幣轉為特塔特倫和希斯塔麥倫兩種不同重量的金幣。公元1092年,由于金幣成色下降,拜占庭帝國的主要貨幣又從特塔特倫和希斯塔麥倫兩種金幣轉為海伯龍金幣。

    稅收

    拜占廷帝國稅收主要來源于商稅和農業稅,其他稅收還有對元老階層征收的地產稅、從城市工商業主征收的貨幣稅、實物稅,如馬匹和布匹、對城市公民征收公證稅、印花稅和司法稅,另外還對富有市民收取燃油、節日賽馬、慈善機構、城市衛生和救火等費用。

    拜占庭農業稅按照田畝面積向村莊集體征收,逃亡農民留下的荒蕪農田由所在村莊代繳。每年5月和9月,帝國的巡回法官和稅務官員會下鄉征稅,每3年進行一次土地普查,確定稅收額度。

    農業

    概述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類似于其他中世紀國家。埃及、小亞細亞、色雷斯和巴爾干平原地區是主要的糧食產區,其農副產品主要用于地方性消費。只有當大城市人口膨脹,地方糧食供應緊張時,政府才組織大規模的糧食貿易。地方性消費決定了農村生產主要以本地消費為主。因此,農副產品主要包括谷物等糧食作物、豆類等油料作物、蔬菜水果等園藝作物,以及葡萄橄欖蜂蜜等用于再加工的經濟作物。總體而言,拜占庭人在農業技術方面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人的傳統,但缺乏進一步的發展。除了谷物生產外,農民還從事養殖牲畜、捕撈和利用森林資源等工作。

    經營方式

    拜占庭農村的土地經營可分為直接經營和間接經營兩種形式。直接經營指的是農民及其家庭獨立經營,有時會雇傭自由工人和奴隸來幫助耕種。而間接經營通常是地主將土地租給自由或依附于地主的農民,地主會占有大部分土地的產出。租佃地的農民需要繳納地租以獲得土地的使用權。根據《農業法》,地租通常是收成的1/10,有些地方采用分成制,農民需要支付一半收成作為地租。

    經濟制度

    拜占庭帝國經濟制度經歷了多成份混合經濟、奴隸制經濟到封建制經濟的轉變。早期是多成份的經濟制度,包含著東方和西方、古代和中世紀、城市和鄉村、游牧和農業、國家經濟和私人經濟等各種復雜形式。5—6世紀,奴隸制是拜占庭帝國主要經濟制度。當時奴隸貿易興盛,奴隸被迫在大莊園和城市的國營手工業中工作。同時,還存在大量自由農民和隸農,隸農是農業主要勞動者。拜占庭的封建化過程比較緩慢。5世紀下半期,大土地所有制擴張和隸農制廣泛流行,增加了封建因素。但斯拉夫人、阿拉伯人的入侵形成廣泛的自由農民階層,延緩了封建化進程。在7—8世紀,封建化加速發展。軍事貴族地主采取各種手段侵占自由農民土地,廣大農民淪為農奴。同時,教會寺院的大土地所有制也得到擴大。到11世紀末,封建制經濟在拜占庭取得統治地位。

    商業

    拜占廷帝國商業主要依靠國際貿易,形成了君士坦丁堡、特拉布宗、黑海沿岸等商業中心。拜占庭國際貿易進口物資主要包括絲綢、毛皮、奴隸、糧食、貴重木材料、染料、象牙、寶石、珍禽異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資包括玻璃、馬賽克鑲嵌畫、高級絲織品和錦緞、武器、葡萄、金銀貨幣、珠寶首飾和工藝品。

    拜占廷帝國的國際貿易在公元7世紀后受到了波斯和阿拉伯xxx的影響,傳統商路被中斷。為此,拜占廷開辟新的貿易路線,包括通過紅海進入古印度洋的海路和通過黑海、里海、咸海進入亞歐大陸的陸路。公元9世紀,拜占庭國際貿易達到巔峰。

    公元11世紀后,拜占庭商業貿易走向衰落。當時突厥人占領小亞細亞,拜占廷喪失了黑海沿岸的商業據點。威尼斯、熱那亞、加泰羅尼亞商人的競爭也使得拜占廷的商業逐漸衰落。此外,諾曼人的入侵打破了拜占廷對絲綢的壟斷地位,他們將大批養蠶技師和絲織工匠帶到西西里。多次的十字軍運動,特別是第四次十字軍東侵,對拜占廷的商業地位造成了嚴重破壞,改變了地中海貿易格局。同時拜占廷帝國晚期皇室斗爭不斷,為了獲取資金,皇位爭奪者屢次將商業貿易特權作為抵押。

    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的商業地位逐漸下降,不再是東方商品的集散地,被威尼斯在東地中海的商業據點取代。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業殖民區。到14世紀,拜占廷的商業已完全萎縮。

    手工業

    拜占廷帝國手工業主要以絲綢品生產為主,拜占廷帝國從中國獲取了蠶種和養蠶技術,隨后在希臘南部建立了國營的養蠶工業。絲綢生產和紡織業由政府嚴格控制,禁止價格投機,并禁止出口絲綢專用的紫紅色染料。紫色絲綢服飾和地毯專為皇族所用,而其他絲綢織物則采用刺繡技術制作出精美的圖案。到了14世紀,隨著紡織工藝的進一步改進,出現了圖案更加復雜的錦緞,上面織滿金絲和銀線,被制作成禮服、圣壇罩布、帷幔、窗簾、壁毯和地毯,成為拜占廷帝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貢品。

    紡織業

    拜占庭織錦技術是一門相當發達的藝術。它通常采用絲、毛、麻混合的紡織方法,其中xxx特色的是金銀絲線與蠶絲絲線的混紡。這種技術是在斜紋或平紋組織上使用提花裝置,結合經過特殊處理的緯線進行紡織而成的。這些特殊絲線并非一般紡紗工人所能制造,而是由國家貴金屬加工作坊完成的。我國把拜占庭這類織錦稱為"胡綾"。

    文化

    編輯

    文學

    綜述

    拜占庭文學是拜占庭人繼承古希臘人熱愛文史哲研究的傳統,注重文史哲創作活動。拜占庭作家主要使用希臘語進行創作。從建國初期的4世紀開始,書面語與民間語有明顯區別,前者是知識界和有教養階層使用的語言,后者則是一種詞匯混亂、語法簡單的口語。直到12世紀前后,拜占庭社會逐漸普及標準的希臘語,更接近古希臘語,并且嚴格遵循語法規則,對元音和雙元音進行復雜的重音標注。

    拜占庭帝國的文學作品形式多樣,包括小說、故事集和詩歌等。諷刺散文和雜記在拜占庭帝國中源自古希臘文學。諷刺散文以幽默詼諧的敘述風格將嚴肅主題巧妙融入其中,10世紀的《祖國之友》和《馬扎利斯》,12世紀的《莊園之主》等代表作品。同時,醫學和哲學作品也模仿了諷刺散文的風格。拜占廷的雜記代表作是商人哥利馬斯于6世紀所寫的《基督教國家風土記》。東羅馬詩歌以禮拜儀式所用的宗教詩歌為主,講求韻律,并從應答對唱的詩歌中發展出了兩重唱的音樂形式。此外,拜占庭帝國的小說主要翻譯自古印度故事。

    拜占庭文學xxx特點是神哲融合,拜占庭思想家認為哲學是關于存在的知識,涉及神、人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夠幫助人們接近神。因此,他們將哲學看作是眾多藝術的綜合體,是各種科學的根本。拜占庭的哲學思想主要源自古希臘哲學,研究和討論的概念和命題與希臘化時期的內容相似。其中,新柏拉圖主義和新亞里士多德主義對拜占庭思想家影響最為深遠。拜占庭哲學和神學在著名哲學家和神學家約翰的作品中融合得最為明顯。約翰《知識的源泉》一書,其中的"哲學篇"詳細介紹了古代主要哲學流派及其觀點,并分析了古典希臘羅馬、伊斯蘭教和東方基督教的神學思想,重點討論了正統基督教神學的觀點。

    發展

    拜占庭文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xxx個階段發生在4至7世紀初,是古代文學向拜占庭文學轉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古代文學的審美被基督教思想觀念和宗教抽象審美所取代。

    第二個階段發生在7世紀中期至9世紀中期,這是拜占庭文學發展的中斷時期。在這200多年間,既沒有出現過名垂青史的作家,也沒有留下不朽的作品。毀壞圣像運動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拜占庭文學的發展,因為知識界的注意力和作家的關注點都被最緊迫和現實的斗爭所吸引。

    第三個階段發生在9世紀至1204年之間,是拜占庭文學史發展的階段。以佛條斯為代表的拜占庭知識界發起了文學復興運動。當時,學術界對新柏拉圖哲學的再研究給受亞里士多德學說限制的思想界帶來了新鮮空氣,引發了對亞里士多德理論的長期思想運動。這場運動的深遠影響甚至反映在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中。

    神學

    拜占庭神學作品的創作主要集中在325年的尼西亞宗教會議前后,并在此后達到高潮。尼西亞會議以皇帝干預的方式確定了基督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包括"三位一體"、"原祖原罪"、"基督救贖"和"千年王國"等信條。這些教義的解釋引發了多種思想派別的出現。直到6世紀末之前,拜占庭教會內部圍繞重大神學爭論出現了許多神學家,并創作了大量神學作品。這些神學論戰極大地激發了神學家們的寫作熱情。其中,由瓦西里、尼撒的格列高利和納占佐的格列高利組成的"卡帕多西亞三杰"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神學作家。他們留下了許多關于基督教各種神學理論的著作。

    語言文字

    拜占庭帝國的居民最初主要由原羅馬帝國東部地區各民族構成,主要是希臘人和希臘化的各個民族。在這個時期,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而民間語言則主要包括希臘語、敘利亞語、亞美尼亞語、柯普特語等。但拜占庭帝國從早期開始一直重視希臘語,他們實施古希臘文獻教育體系,同時皇帝用拉丁語頒布救令和法典時,會同時附帶希臘語的譯文,以及使用希臘語作為基督教官方語言。由此,希臘語在拜占庭帝國中逐漸成為最重要的通用語言,并在中晚期成為官方語言,而拉丁語僅在法律文獻和實用技術領域保留。當時貝利圖斯法律學校是拜占庭xxx的拉丁語教育中心。君士坦丁堡幾乎沒有人講拉丁語,只有學者和教士在書齋里使用拉丁語閱讀古代文獻。拜占庭作家大多使用希臘語進行創作。

    希臘語又分為書面語和口語。書面語被用于知識界和有教養階層,而口語則是民間語,其用詞混亂、語法簡單。直到12世紀前后,拜占庭社會才逐步流行標準的希臘語,這種語言更接近古希臘語,嚴格按照語法規則為元音和雙元音標注復雜的重音。

    詩歌

    拜占庭詩歌的素材多種多樣。它既涵蓋了歌頌上帝和圣徒的宗教內容,也包含了贊揚人類美德的內容。此外,還有抨擊時弊的諷刺詩,大多模仿古希臘作品,諷刺的對象包括政客的虛偽、xxx的殘酷以及道德的墮落。拜占庭的抒情浪漫詩歌展現了傳奇般的愛情故事。

    拜占庭詩歌創作始于4世紀。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卡帕多西亞三杰”之一的格列高利在眾多詩人中享有盛譽,他的作品富有哲理,思想性強。5世紀的代表性詩人是皇后尤多西亞,盡管她的贊美詩缺乏靈感和激情,但其純樸幼稚的風格為拜占庭詩歌帶來了清新之風。6世紀的羅曼努斯是韻律詩歌的代表人物,他運用重音體系和語句的陰陽頓挫,創作了上千首對話式的詩歌,詩歌朗朗上口,在民間非常流行。由于他的詩歌可應答對唱,并帶有副歌,因此常被用于教堂的儀式活動中。9世紀的修女卡西亞以其高貌美和拒絕皇帝塞奧菲魯斯的求婚而聞名。后來她獻身于與世隔絕的修道生活,并專注于詩歌創作。她創造了一種充滿虔誠情感的詩歌形式。在拜占庭晚期,約翰·茂羅普斯和塞奧多利·麥多西迪斯應的詩歌表現出濃厚的學術氛圍,適應了當時復興古代文化運動的形勢。

    小說等其他文學形式

    拜占庭文學中的小說作品相對較少,興起較晚,其中一兩部小說是從敘利亞語翻譯成希臘語的印度故事。然而,諷刺散文和雜記在拜占庭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以幽默詼諧的敘述風格將嚴肅主題融入其中,這一形式源自古希臘文學。拜占庭的諷刺散文作品有三部代表作,分別是10世紀的《祖國之友》,12至13世紀的《馬扎利斯》和《莊主》。這些作品表達了對時政和社會腐敗的不滿,然而在討論重大社會問題時,它們都采用了輕松的筆調。這些作品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并且在同一時期的某些醫學和哲學作品中也有其風格的模仿。拜占庭的雜記文學代表作是6世紀拜占庭商人哥斯馬斯的《基督教國家風土記》。他通過自己在紅海和印度洋各地的商業旅行經歷,記錄了各個東方民族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物產,并提出了大地是扁平的觀點。

    史學

    拜占庭史學家繼承了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以來的創作傳統,非常重視編寫歷史書籍。在君士坦丁一世建立羅馬帝國東都后,xxx位偉大的拜占庭史學家是尤西比烏斯,作品包括拜占庭宮廷史和教會史,對君士坦丁一世的記載生動真實。之后出現了另一位重要的拜占庭史學家普羅柯比,他的《戰史》《建筑》《秘史》等作品,資料豐富、來源可靠、敘述生動、判斷準確、線索清晰,是研究查士丁尼時代拜占庭歷史的重要參考書籍。約翰·馬拉拉斯是拜占庭時代最早編寫年代史的史學家之一,他的作品《編年史》從亞當、夏娃開始,一直寫到他所在時代。

    在6至7世紀,麥南德成為拜占庭歷史學家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普羅柯比恢復的古希臘歷史寫作風格,撰寫了斷代史。皇帝君士坦丁七世是馬其頓王朝最杰出的歷史作家,他任命學者編輯整理前代史書,并親自參與編輯工作。在他的支持下,許多作家致力于歷史書的撰寫。其中,助祭利奧以其充滿機智、生動的古典文風、準確的記述和優美的文筆,被后來的學者視為拜占庭斷代史的典范。11世紀中期,普塞羅斯的史書詼諧有趣、語言規范,深受喜歡。

    書籍

    在書寫方式方面,拜占庭人開始使用小寫字母書寫書籍。大約在8世紀末之前,修道院的教士們首先出現了新的書寫體,這種特殊的字體只有受過訓練的人才能夠書寫。隨著公眾對書籍的需求增加,并逐漸接受和習慣閱讀小寫字體,小寫字體的好處變得越來越明顯。它更為緊湊,占用的羊皮紙更少,書寫更方便更快捷。特別是連筆書寫使得抄寫者不必在每個字母之間抬起筆來。這場悄然發生的深刻變革推動了書籍排版形式的新變化,使所有詞語分開,并標注重音。同時,原有的大寫字母規范被打破,到10世紀中期前后,小寫字母和大寫字母(安色爾字體)開始同時混用,這促進了拜占庭文化的普及。

    美術

    拜占庭美術以其裝飾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而著稱。現存的拜占庭美術作品主要包括教堂中的鑲嵌畫、壁畫和繪畫手卷。這些作品的題材廣泛涵蓋了耶穌、圣母與圣子、天使和天使長、歷代圣人、歷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獄等主題。鑲嵌畫通常具有裝飾性,其平面構圖呈現出公式化的形式。它們善于運用耀眼的光線和色彩,主要采用金色和藍色作為主要色調,同時穿插白色、紫色、藍色、黃色、粉紅色、綠色、紅色和黑色等顏色的圖案。與此同時,拜占庭教堂的外部通常幾乎沒有裝飾,而基督教儀式主要在教堂內部進行。

    鑲嵌畫

    鑲嵌畫藝術在拜占庭帝國時期達到了巔峰。它起源于古希臘時代,在羅馬帝國時期得到普及,而拜占庭藝術家將其發展到了最高水平。鑲嵌畫使用天然彩色石料或彩色玻璃作為基本材料,因此具有絢麗多彩的色彩,能夠長久地保持下去。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其鑲嵌畫藝術也是帝國中最為卓越的。例如,現存于伊斯坦布爾的一幅古典藝術風格的鑲嵌畫地板作品《農村田園圖》描繪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牧馬人彈奏樂器、小馬駒吃奶、馬匹吃草、牧民擠羊奶和馬夫飲驢等場景。不論是人物還是動植物形象逼真、比例和諧、神態生動,充滿層次感,宛如油畫。然而,君士坦丁堡的許多珍貴的鑲嵌畫作品遭到了東方基督教中禁止偶像崇拜的破壞,以及后來伊斯蘭教的破壞,因此很少有完整的作品傳世。

    從7世紀初開始,拜占庭帝國逐漸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國力強盛,公共建筑增多,鑲嵌畫裝飾藝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主要特點是拜占庭帝國專制政治和基督教思想的影響加強,表現為鑲嵌畫中關于拜占庭皇帝形象和基督教內容的增加,畫面呈現簡化化趨勢,抽象化程度提高。例如,《基督與圣徒圖》畫面簡潔,缺乏傳統的自然主義氣息,只有三個宗教人物嚴肅地站立,表情嚴肅,動作程式化,頭部比例較小,服裝突出了華麗而忽視了真實感,畫面的各個部分通過線條分割,幾乎沒有過渡色彩,背景呈現一片金光,沒有任何自然景物。

    拜占庭的鑲嵌畫藝術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方風格。例如,意大利的鑲嵌畫以其華麗而著名,并注重形象的比例和諧。意大利巴勒莫圣父教堂建于1143年,于1151年完工,其內墻裝飾性鑲嵌畫非常華麗壯觀。

    音樂

    拜占庭音樂主要以宗教儀式所用的禮拜詩歌為主,注重韻律,并從應答對唱的詩歌中發展出了兩重唱的音樂形式。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音樂,被廣泛應用于宮廷典禮、重大儀式、節日慶典和民間婚宴等場合,以營造熱烈的氛圍。然而,關于世俗音樂的完整樂譜保存得很少,因此對其樂理、音階、旋律和音調的了解非常有限。目前保留下來的拜占庭音樂主要是東正教的宗教音樂,尤其是希臘阿索斯山(圣山半島)的宗教音樂。這種音樂以復調為主,經常出現相同的樂調、變調和和聲,由高音部的高亢華麗和低音部的舒緩平和組成,歌詞的韻律性更加重要,而不太注重節奏感。

    科技

    編輯

    天文學

    拜占庭時期的天文學以托勒密的地心說為主流觀點,注重星圖和觀測工具的研究,但對天象生成的原理探討較少。他們的天文學成果主要應用于宗教節日日期的計算和日常生活的計時標準。拜占庭在天文學領域普遍尊崇2世紀的亞歷山大天文學家托勒密,他的"地心說"觀點在拜占庭學術界仍然廣泛接受。按照這一觀點,太陽被認為比地球小,是圍繞地球旋轉的眾多星球中最亮的一個。拜占庭天文學家對日環食現象給予了準確的解釋,并基本正確地解釋了閃電、雷鳴與暴風雨之間的關系。他們重視研究星圖和觀測工具,但對天象形成的原理探討較少。拜占庭天文學家塞奧在翻譯托勒密的著作時,專門為該星圖撰寫了大量的注釋,分為大注釋和小注釋兩部分。許多拜占庭天文學家還完成了多部星圖的制作。除了星圖,太陽運行圖和星辰目錄等工具也非常受歡迎。另外,天文觀測工具方面,拜占庭復制古代天文學著作中記載的各種工具,如子午環、回歸線儀、渾天儀、地座儀和星位儀等。其中,現存的拜占庭星盤由精細刻度的圓盤和可旋轉的觀測管組成,用于天文觀測和測量。

    歷法學

    拜占庭歷法是一種實用的歷法系統,其基礎建立在太陽運行圖和月亮周期表的基礎上。拜占庭人結合了太陰歷和太陽歷,制定了一個大歷法周期。他們使用日晷來記錄白晝的劃分,使用星表來記錄夜晚的劃分,將每個晝夜劃分為12個時辰,其中xxx個時辰從太陽升起開始計算,依此類推。為了進行更精確的時間計算,拜占庭人使用了日晷和滴漏設備,將每個時辰再分為5分,每分再分為4秒,每秒再分為12個瞬間

    地理學

    拜占庭地理學在托勒密的基礎上得以發展,提出了地球是四周被洪水環繞的扁平矩形的觀念,并對印度以西亞歐大陸的地理情況進行了比較準確的描述。拜占庭人繪制的世界地圖顯示了重要海域、海流和季風位置,這些地圖至今保存完好。

    醫學

    拜占庭醫學是在古典希臘醫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醫學科學。它是一門廣泛流傳于拜占庭帝國民眾中的科學,不僅僅為專業醫生所熟知,普通知識分子和大多數普通民眾也對醫學知識有所了解。拜占庭醫學注重應用,相對忽視病理學,不過多關注人體結構和血液組成,而更注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拜占庭人認為疾病是人體各種因素和狀態失衡的結果,因此調理是治療疾病的關鍵。他們推崇休息、保暖和發汗作為治療的最佳方法。拜占庭帝國對醫學的支持主要表現在醫院組織建設方面,不僅在軍隊中設立了軍事醫療隊,大的慈善機構和修道院也設有醫院或高級醫生團。院中沒有護士,病人通常共同分擔護理工作。各科病人混住在一起。醫生不按科室分工,只分男女。

    拜占庭醫學著作包括皇帝朱利安的私人醫生歐利巴修斯的《診斷學》,保羅的《婦科學》、《毒物學》和《處方》,西蒙的《食譜》和《保健手冊》等。這些著作都以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理論為指導,注重養生和預防。其中廣為流傳的《飲食歷書》將一年分成干、濕、熱、冷四個階段,并詳細列舉了適宜和不宜食用的食物

    數學

    拜占庭人使用字母和簡單的符號表示所有的數字,并采用十進位制。

    社會

    編輯

    宗教

    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君士坦丁大帝的精神,并確信基督教是帝國的根基。該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深受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325年的xxx次尼西亞宗教會議于5月25日至8月25日舉行,確立了東羅馬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即《尼西亞信經》。之后的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進一步確認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分別是381年的xxx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431年的以弗所公會議、451年的迦克墩公會議以及553年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君士坦丁堡教區在基督教五大教區中地位僅次于羅馬教區。在伊斯蘭教興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義影響,拜占庭帝國發生了破壞圣像運動。然而,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宗教會議闡釋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之間的區別,從而正式確定了東羅馬基督教會的神學體系,之后發展為希臘正教,也被稱為東正教。

    在9世紀以前,拜占庭帝國實行嚴厲的法律和高效的中央集權制度,導致東羅馬教會的參與國家事務的能力受到剝奪。教會事務成為帝國國家事務的一部分,東羅馬皇帝成為教會的保護人,對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xxx教區的主教和大教長的任免權進行控制。從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多位主教被皇帝解除了教職。在8世紀中葉之前,羅馬的大主教(后來成為教宗)也必須服從于東羅馬皇帝的命令。同時,任何教職人員都無權取消皇帝的教籍。

    9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的皇權逐漸減弱,而教會的勢力逐漸增強。教會開始介入帝國的行政事務,包括審理世俗法庭的案件和享有稅收和司法特權。然而,與羅馬教會不同,東羅馬教會一直沒有完全擺脫皇權的控制,始終保持作為國家政權工具的地位。

    飲食

    拜占庭帝國的主食主要包括面包和豆類。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價昂貴,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欖、洋蔥扁豆奶酪和魚類。而在其他地區,人們廣泛食用牛、羊、豬、馬、雞、鴨、鵝等禽畜肉類。君士坦丁堡人喜愛食用海魚,而淡水魚通常用來喂貓狗。拜占廷的史料中還提到了一些蔬菜,包括蘿卜、卷心菜、大蒜、洋蔥、南瓜萵苣、韭菜和黃瓜。調料方面,人們使用芝麻芫荽胡椒和丁香。主要水果有蘋果、無花果西瓜、杏和葡萄。飲料方面,人們飲用自家釀造的葡萄酒和啤酒。幾乎所有的食物都會加入橄欖油。各地生產的糧食主要滿足當地需求,而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如薩洛尼卡和安條克則依賴進口糧食以及政府的糧倉調撥。

    服飾

    東羅馬帝國的服飾因地區而異,馬其頓和多瑙河邊境地區的冬季陰冷多雨與埃及地區的干旱炎熱導致服裝樣式有顯著差異。絲綢作為皇家壟斷的原材料,主要生產集中在希臘南部地區,絲綢的買賣也由官方商人嚴格控制。普通人未經皇室許可不得穿戴絲綢服裝。紫色絲袍是專為皇帝和皇后設計的服飾,而高級教會人士穿著織金繡銀的錦緞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飾通常采用棉布和亞麻制成。根據現存的東羅馬繪畫手卷,可以看出在帝國1100年的歷史中,服裝樣式主要體現了輕快、單薄的地中海風格。主要的服裝包括長袍、披肩、腰布和皮

    建筑

    拜占庭建筑的建筑風格,可以分為前期(4世紀至6世紀)、中期(7世紀至12世紀)和后期(13至15世紀)三個階段。前期是拜占庭建筑的鼎盛時期,其建筑作品主要模仿古羅馬的風格,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墻、城門、宮殿、廣場、拱門、高架水道、公共浴場、蓄水池和教堂。隨著基督教成為國教,東羅馬的教堂建筑逐漸增大和豪華,最終在公元6世紀出現了空前壯觀的圣索非亞大教堂。

    中期的東羅馬建筑反映了這一時期國家的特征,包括外族入侵、領土喪失和國力下降。建筑規模縮小,不如前期那樣宏偉。中期的東羅馬教堂建筑特點是占地面積較小,向上發展,不再有像圣索非亞大教堂那樣的中央穹頂,取而代之的是若干小穹頂,并注重內部裝飾。代表性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和基輔的圣索非亞教堂。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并導致嚴重破壞后,拜占庭帝國的國力大幅削弱,無力再興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因此,后期的東羅馬建筑數量有限且缺乏創新。在奧斯曼帝國滅亡拜占廷帝國后,大部分后期東羅馬建筑都遭到破壞或毀損。君士坦丁堡的圣瑪利亞教堂是后期東羅馬建筑的代表作品。

    后世影響

    編輯

    西歐

    拜占庭文明對文藝復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為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和延續者,拜占庭文明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奠定了濃厚的文化基礎。在中世紀,西歐的古典文化幾乎被遺忘,只有教會文化在有限的程度上發展。然而,在拜占庭的意大利中、南部領土,古典文化得以保存和發展。拜占庭文明通過接納西歐的留學者、傳播古籍與資料,以及在拜占庭的意大利領土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使意大利的部分地區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為13、14世紀興起的古籍研究奠定了條件。在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進攻拜占庭帝國,大量拜占庭人逃往意大利,與西歐早期資產階級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相遇,推動了意大利人文主義學者開展文藝復興運動。拜占庭學者皮拉特將《荷馬史詩》翻譯成拉丁語,還教授了薄伽丘希臘語。拜占庭學者與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廣泛進行學術探討與交流,帶來了大量希臘文古典時期的原著作和文獻,推動了希臘學在意大利學術界的廣泛傳播。此外由于拜占庭文明早期形成的《羅馬民法大全》對私有制加以全面和系統地保護,為后世的《拿破侖法典》和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提供了范本和依據。

    東歐

    拜占庭文明還對同屬中古東歐文化圈的斯拉夫世界及其文化,公元862年,拜占庭皇帝派西里爾兄弟前往保加利亞傳教,西里爾兄弟根據斯拉夫文化狀況和希臘字母體系創造出西里爾字母體系,為斯拉夫人后來使用的語言文字——東斯拉夫語支(俄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以及南斯拉夫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黑山語、馬其頓語等)奠定基礎。此外西里爾兄弟翻譯《新約·圣經》和古希臘文獻及著作,為斯拉夫文學的興起發展奠定基礎。拜占庭帝國覆滅后,其宗教與文化東傳至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輔羅斯。公元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立基督教為羅斯國教,羅斯人的多神教信仰至此開始轉變,對后來俄羅斯人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俄羅斯開始視自己為世界上xxx體現東正教思想的國家。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廷末代皇帝的侄女索非亞為妻,并把拜占廷皇室徽記雙頭鷹作為俄國的國徽,同時引入拜占廷的宮廷禮儀,之后代表東正教的“第三羅馬”教會在瓦西里大公的領導下開始興盛。

    帝王世系

    編輯

    朝代

    君王姓名

    在位時間

    英文

    君士坦丁王朝

    君士坦丁大帝

    324—337年

    Constantine the Great

    君士坦丁二世

    337—340年

    ConstantineⅡ

    君士坦斯

    337—350年

    ConstansI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337—361年

    ConstantiusⅡ

    尤利安

    361—363年

    Julian

    約維安

    363—364年

    Jovian

    狄奧多西王朝

    狄奧多西一世

    379—395年

    TheodosiusI

    阿卡狄奧斯

    395—408年

    Arcadius

    狄奧多西二世

    408—450年

    TheodosiusⅡ

    馬爾西安

    450—457年

    Marcian

    利奧王朝

    利奧一世

    457—474年

    LeoItheThracian

    利奧二世

    473—474年

    LeoⅡ

    芝諾

    474—491年

    Zeno

    巴西利斯庫斯

    475—476年

    Basiliscus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

    491—518年

    AnastasiusI

    查士丁尼王朝

    查士丁一世

    518—527年

    JustinI

    查士丁尼一世

    527—565年

    JustinianI

    查士丁二世

    565—578年

    JustinⅡ

    提比略二世

    578—582年

    TiberiusⅡConstantine

    摩里士

    582—602年

    Maurice

    弗卡斯

    602—610年

    Phocas

    希拉克略王朝

    希拉克略一世

    610—641年

    HeracliusI

    君士坦丁三世

    641年

    ConstantineⅢ

    赫拉克洛納斯

    641年

    Heraklonas

    君士坦斯二世

    641—668年

    ConstansⅡ

    君士坦丁四世

    668—685年

    ConstantineIV

    查士丁尼二世

    685—695,705—711年

    JstinianⅡ

    利昂提奧斯

    695—698年

    Leontios

    提比略三世

    698—705年

    TiberiosⅢ

    菲利皮科斯

    711—713年

    PhilippikosBardanes

    阿納斯塔修斯二世

    713—715年

    AnastasiusⅡ

    狄奧多西三世

    715—717年

    TheodosiusⅢ

    伊蘇里亞王朝

    利奧三世

    717—741年

    LeoⅢ

    君士坦丁五世

    741-775年

    ConstantineV

    利奧四世

    775—780年

    LeoIV

    君士坦丁六世

    780—797年

    ConstantineVI

    伊琳娜女皇

    797—802年

    IreneofAthens

    尼基弗魯斯一世

    802—811年

    NikephorosI

    斯陶拉基奧斯

    811年

    Staurakios

    米海爾一世

    811—813年

    MichaelIRangabe

    利奧五世

    813—820年

    LeoV

    弗里吉亞王朝

    米海爾二世

    820—829年

    MichaelⅡ

    狄奧斐盧斯

    829—842年

    Theophilos

    米海爾三世

    842—867年

    MichaelⅢ

    馬其頓王朝

    巴西爾一世

    867—886年

    BasilI

    利奧六世

    886—912年

    LeoVI

    亞歷山大

    912—913年

    Alexander

    君士坦丁七世

    913—920,945—959年

    ConstantineVII

    羅曼努斯一世

    920—944年

    RomanosI

    斯蒂芬和君士坦丁

    944—945年

    Stephen、Constantine

    羅曼努斯二世

    959—963年

    RomanosⅡ

    尼基弗魯斯二世

    963—969年

    NikephorosIIPhokas

    約翰一世

    969—976年

    JohnI

    巴西爾二世

    976—1025年

    BasilⅡ

    君士坦丁八世

    1025—1028年

    ConstantineVⅢ

    羅曼努斯三世

    1028—1034年

    RomanosⅢ

    米海爾四世

    1034—1041年

    MichaelIV

    米海爾五世

    1041—1042年

    MichaelV

    佐伊女皇

    1042—1050年

    Zoe

    君士坦丁九世

    1042—1055年

    ConstantineIX

    狄奧多拉女皇

    1042—1056年

    Theodora

    米海爾六世

    1056—1057年

    MichaelVI

    科穆寧-杜卡王朝

    伊薩克一世

    1057—1059年

    IsaacI

    君士坦丁十世

    1059—1067年

    ConstantineX

    羅曼努斯四世

    1068—1071年

    RomanosIV

    君士坦丁十世

    1071—1078年

    MichaelVII

    尼基弗魯斯三世

    1078—1081年

    NikephorosⅢ

    阿歷克塞一世

    1081—1118年

    AlexiosI

    約翰二世

    1118—1143年

    JohnⅡ

    曼努埃爾一世

    1143—1180年

    ManuelI

    阿歷克塞二世

    1180—1183年

    AlexiosIIKomnenos

    安德洛尼卡一世

    1183—1185年

    AndronicusI

    安格洛斯王朝

    伊薩克二世

    1185—1195年

    IsaacⅡ

    阿歷克塞三世

    1195—1203年

    AlexiosIⅢ

    阿歷克塞四世

    1203—1204年

    AlexiosIVAngelos

    阿歷克塞五世

    1204年

    AlexiosVDoukas

    拉斯卡里斯王朝

    狄奧多爾一世

    1205—1221年

    TheodoreI

    約翰三世

    1221—1254年

    JohnⅢ

    狄奧多爾二世

    1254—1258年

    TheodoreⅡ

    約翰四世

    1258—1261年

    JohnIVLaskaris

    巴列奧略王朝

    米海爾八世

    1259—1282年

    MichaelVIII

    安德洛尼卡二世

    1282—1328年

    AndronicusⅡ

    米海爾九世

    1294—1320年

    MichaelIX

    安德洛尼卡三世

    1328—1341年

    AndronicusⅢ

    約翰五世

    1341—1376年

    JohnV

    1379—1390年(首次復位)

    1390—1391年(再次復位)

    約翰六世

    1347—1354年

    JohnVI

    安德洛尼卡四世

    1376—1379年

    AndronicusIV

    約翰七世

    1390年

    JohnVII

    曼努埃爾二世

    1391—1425年

    ManuelⅡ

    約翰八世

    1425—1448年

    JohnVⅢ

    君士坦丁十一世

    1449—1453年

    ConstantineXI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注釋

    編輯

    展開[a]

    拜占庭歷史起始年代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意見多達近10種,主要是324年、330年和395年三種。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志強認為拜占庭國家在330年時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政治實體。

    [b]

    在11世紀之后,土耳其一詞專指今天土耳其共和國的范圍。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27-36.

    [2]石俊志. 外國貨幣史漫談之十八:拜占庭帝國金幣制度的演變[J]. 金融博覽, 2022: 1-2.

    [3]劉紅星. 試比較拜占庭宗教藝術與17世紀巴洛克宗教藝術的差異[J]. 藝術科技, 2016-01-01, 29(5): 217-217,221. [2023-07-05].

    [4]A.E.Laious.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from the Seventh through the Fifteenth Century[M].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02: 48.

    [5]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瓦西列夫. 拜占庭帝國史[M]. 徐家玲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19: 130-193.

    [6](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著. 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國興衰史[M]. 陳友勛譯.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9: 143-166.

    [7](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著. 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國興衰史[M]. 陳友勛譯.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9: 237-270.

    [8]孫思萌. 拜占庭皇室女性的政治角色芻議——基于鑄幣的歷史考察[J]. 殷都學刊, 2021-09-30, 42(3): 70-78,87. [2023-07-04].

    [9]張娓. 拜占庭皇帝朱利安復興異教政策研究綜述[J]. 基督教學術, 2016-01-01, (1): 288-308. [2023-07-04].

    [10]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史[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7: 321-335.

    [11]徐家玲.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05-310.

    [12]陳志強.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210-218.

    [13]劉悅. 拜占庭文學中的仿古意識[J]. 外國問題研究, 2019-01-01, (2): 111-116. [2023-07-05].

    [14]魏收. 魏書. 北魏北齊: 卷六·帝紀第六·顯祖紀.

    [15]魏收. 魏書. 北魏北齊: 卷五·帝紀第五·高宗紀.

    [16]李延壽. 北史. 唐: 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西域.

    [17]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36-41.

    [18](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著. 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國興衰史[M]. 陳友勛譯.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9: 12-18.

    [19]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44-69.

    [20](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著. 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國興衰史[M]. 陳友勛譯.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9: 18-41.

    [21]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70-80.

    [22]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85-100.

    [23]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107-117.

    [24]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117-125.

    [25]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129-143.

    [26]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瓦西列夫. 拜占庭帝國史[M]. 徐家玲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19: 194-234.

    [27]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144-151.

    [28]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155-161.

    [29]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瓦西列夫. 拜占庭帝國史[M]. 徐家玲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19: 235-300.

    [30]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162-172.

    [31]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179-181.

    [32]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183-207.

    [33]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瓦西列夫. 拜占庭帝國史[M]. 徐家玲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19: 300-355.

    [34]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212-218.

    [35](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著. 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國興衰史[M]. 陳友勛譯.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175-200: 2019.

    [36]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219-222,226-236.

    [37](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著. 拜占庭一千年:一部帝國興衰史[M]. 陳友勛譯.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9: 207-230.

    [38]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237-249.

    [39]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251-268.

    [40]龐國慶. 拜占庭帝國黑暗時代的人口危機及其治理[J]. 世界歷史, 2022, (06): 133-152.

    [41]趙月. 拜占庭宦官的角色類型和地位分析[D]. 東北師范大學, 2013: 19-27.

    [42]趙瑞杰, 徐家玲. 宦官參政與女皇伊琳娜統治的興衰[J]. 社會科學研究, 2018-01-01, (2): 180-187. [2023-07-04].

    [43]關敏. 論早期拜占庭帝國的官僚制度[D]. 遼寧大學, 2014: 11-19.

    [44]徐家玲.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85-208.

    [45]蘇聰. 從軍政分權到合權:拜占庭總督制探究[J]. 歷史教學問題, 2019-01-01, (5): 78-84. [2023-07-04].

    [46]張小倩. 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的內政外交研究(717-741)[D]. 福建師范大學, 2012: 7-15.

    [47]徐家玲.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21-227.

    [48]徐家玲.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06-444.

    [49]馬鋒, 徐家玲. 從達拉斯城戰役看查士丁尼時代拜占庭帝國的軍事特點[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1-01, (5): 168-173. [2023-07-05].

    [50]徐家玲.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21-235.

    [51]高容鐸. 拜占庭帝國衰落的軍事因素研究[D]. 貴州師范大學, 2015-04-08[2023-07-05].

    [52]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275-286.

    [53]陳志強.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164-198.

    [54]厲以寧. 羅馬一拜占庭經濟史[M].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06: 6468-473.

    [55]厲以寧. 羅馬一拜占庭經濟史[M].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06: 513-540.

    [56]尹忠海. 權貴與土地——拜占庭馬其頓時期社會解析[D]. 東北師范大學, 2009-06-01[2023-07-05].

    [57]徐家玲.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89-296.

    [58]陳志強.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108-119.

    [59]胡長江. 中古拜占庭農業若干問題研究[J]. 農業考古, 2015-01-01, (1): 327-331. [2023-07-06].

    [60]盧凌巍. 對拜占庭帝國農業史與其國家興衰之間內在聯系的分析[J]. 金田, 2014-01-01, (10): 109-109,107. [2023-07-06].

    [61]王翹, 李強. 拜占庭《農業法》譯注[J]. 古代文明, 2011-01-01, (4): 21-36. [2023-07-06].

    [62]董曉佳. 早期拜占庭帝國的多族群融合及身份認同[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01-30, 49(1): 237-244. [2023-07-04].

    [63]羅春梅. 12世紀末威尼斯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原因探析[J]. 江西社會科學, 2009-01-01, (1): 157-160. [2023-07-05].

    [64]桑敬鵬, 張彥君. 10-11世紀君士坦丁堡與意大利商業城市貿易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 2020-04-11, (11): 48-49. [2023-07-05].

    [65]桑敬鵬. 10-11世紀的君士坦丁堡與絲路貿易研究[D]. 山西師范大學, 2020-06-08[2023-07-05].

    [66]徐家玲.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52-454.

    [67]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33-35.

    [68]龐國慶. 古希臘文化與拜占庭帝國的塑造———以《荷馬史詩》為例[J]. 世界歷史, 2019, (3): 107-108.

    [69]董曉佳. 早期拜占庭帝國的多族群融合及身份認同[J]. 西南大學學報, 2023: 237-238.

    [70]陳志強.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221-224.

    [71]陳志強.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218-220.

    [72]一文. 拜占庭美術[J]. 青蘋果, 2004: 1.

    [73]陳志強.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224-234.

    [74]高志民. 拜占庭音樂與西方教會音樂[J]. 當代音樂, 2016-01-01, (10): 22-26. [2023-07-05].

    [75]高志民. 拜占庭音樂研究綜述[J]. 古代文明, 2014-01-01, (1): 32-38. [2023-07-05].

    [76]陳志強.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269-291.

    [77]谷操, 閔凡祥. 拜占庭醫學發展特征初探[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1-01, 33(5): 71-78. [2023-07-06].

    [78]疏會玲. 宗教順從與政治忠誠:希拉克略時期的拜占庭猶太政策及其動因分析[C].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2015-12-26: 112-129. [2023-07-05].

    [79]徐家玲. 拜占庭文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13-370.

    [80]徐家玲. 論早期拜占庭的宗教爭論問題[J]. 史學集刊, 2000-01-01, (3): 56-63. [2023-07-05].

    [81]王妍. 社會控制視域下10世紀拜占庭修道院改革探析[J]. 中州大學學報, 2023-04-20, 40(2): 66-71. [2023-07-05].

    [82]陳悅. 舌尖上的拜占庭———拜占庭人的飲食文化[J]. 農業考古, 2020, (1): 177-179.

    [83]桑珊, 劉娟. 拜占庭服飾初探[J]. 山東紡織經濟, 2015-01-01, (12): 40-42,39. [2023-07-05].

    [84]馮曉桐. 東西方"繁復風格"服飾對比研究——以拜占庭時期與唐代時期對比為例[J]. 紡織報告, 2021-04-20, 40(4): 105-106. [2023-07-05].

    [85]高祥生. 拜占庭建筑的興衰[J]. 建筑與文化, 2022-06-15, (6): 266-271. [2023-07-05].

    [86]蔡穎佶, 林駒. 東正教"圣母大堂"折射的拜占庭建筑藝術[J]. 上海城市規劃, 2008-01-01, (4): 35-39. [2023-07-05].

    [87]趙倩, 張妍青. 拜占庭建筑藝術的欣賞[J]. 山西建筑, 2011-01-01, 37(14): 13-14. [2023-07-05].

    [88]楊龍. 淺析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和影響[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01, 12(5): 325-328. [2023-07-19].

    [89]張廣翔,劉玉寶. 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及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卡爾波夫教授吉林大學講學綜述[J]. 史學理論研究, 2007, (3): 155-157.

    [90]苗軍. 俄羅斯文化中的“第三羅馬”之說[J]. 俄語學習, 2008, (01): 66-68.

    [91]陳志強. 拜占庭帝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473-476.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7992/

    (119)
    詞條目錄
    1. 國名
    2. 西方稱呼
    3. 中國文獻
    4. 歷史
    5. 建國背景
    6. 君士坦丁時代
    7. 君士坦丁王朝
    8. 羅馬帝國分裂
    9. 查士丁尼時代
    10. 一世改革
    11. 三大戰爭
    12. 帝國危機
    13. 希拉克略時代
    14. 希拉克略王朝
    15. 阿拉伯戰爭
    16. 毀壞圣像運動時代
    17. 伊蘇利亞王朝
    18. 毀壞圣像運動
    19. 弗里吉亞王朝
    20. 馬其頓黃金時代
    21. 馬其頓王朝
    22. 保加利亞戰爭
    23. 帝國衰亡時代
    24. 帝國衰敗
    25. 十字軍運動
    26. 尼西亞流亡
    27. 末代王朝
    28. 疆域
    29. 人口
    30. 內政
    31. 行政制度
    32. 皇帝
    33. 中央制度
    34. 地方制度
    35. 司法制度
    36. 軍事制度
    37. 軍事戰略
    38. 軍隊
    39. 軍事技術
    40. 土地
    41. 教育
    42. 學校
    43. 對外關系
    44. 概述
    45. 波斯等東方國家
    46. 日耳曼人
    47. 斯拉夫人
    48. 阿拉伯及西亞小王朝
    49. 意大利
    50. 奧斯曼土耳和其他遠東國家
    51. 經濟
    52. 貨幣
    53. 稅收
    54. 農業
    55. 概述
    56. 經營方式
    57. 經濟制度
    58. 商業
    59. 手工業
    60. 紡織業
    61. 文化
    62. 文學
    63. 綜述
    64. 發展
    65. 神學
    66. 語言文字
    67. 詩歌
    68. 小說等其他文學形式
    69. 史學
    70. 書籍
    71. 美術
    72. 鑲嵌畫
    73. 音樂
    74. 科技
    75. 天文學
    76. 歷法學
    77. 地理學
    78. 醫學
    79. 數學
    80. 社會
    81. 宗教
    82. 飲食
    83. 服飾
    84. 建筑
    85. 后世影響
    86. 西歐
    87. 東歐
    88. 帝王世系
    89. 注釋
    90.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