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命名
- 2 歷史沿革
- ? 史前時期
- ? 羅馬時期
- ? 巴納特時期
- ? 奧斯曼帝國時期
- ? 奧匈帝國時期
- ? 南斯拉夫王國時期
- ? 二戰時期
- ?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時期
- ? 波黑xxx
- ? 戰后至今的波黑聯邦共和國時期
- 3 自然地理
- ? 位置境域
- ? 氣候
- ? 地質
- ? 地形地貌
- ? 迪納里克阿爾卑斯山脈
- ? 亞霍里納山脈
- ? 特雷貝維奇山脈
- ? 水文水利
- ? 水文
- ? 波斯納河
- ? 薩瓦河
- ? 水利
- ? 自然資源
- ? 礦產資源
- ? 水資源
- ? 森林資源
- ? 生物多樣性
- ? 植物
- ? 動物
- ? 自然保護區
- ? 自然災害
- ? 山體滑坡
- ? 洪災
- ? 雪崩
- 4 行政區劃
- ? 政區詳情
- ? 主要城市
- ? 薩拉熱窩
- ? 莫斯塔爾
- ? 巴尼亞盧卡
- 5 政治
- ? 政體
- ? 憲法
- ? 憲法法院
- ? 政黨
- ? 元首
- ? 政要
- 6 外交
- ? 綜述
- ? 與塞爾維亞的關系
- ? 與克羅地亞的關系
- ? 與土耳其的關系
- ? 與中國的關系
- ? 與美國的關系
- ? 與歐盟的關系
- ? 國際組織
- ? 歐安組織
- 7 軍事
- ? 軍事力量
- ? 軍事活動
- 8 人口
- ? 人口數量
- ? 族群
- ? 語言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
- ? 東正教
- ? 天主教
- 9 經濟
- ? 綜述
- ? xxx產業
- ? 農牧業
- ? 林業及木材加工業
- ? 第二產業
- ? 能源產業
- ? 金屬加工業
- ? 第三產業
- ? 旅游業
- ? 國際援助
- ? 對外貿易
- 10 社會
- ? 教育
- ? 薩拉熱窩大學
- ? 莫斯塔爾大學
- ? 科技
- ? 媒體
- ? 衛生健康
- ? 體育
- ? 主要運動
- ? 奧運會
- ? 體育設施
- ? 社會治安
- ? 環保
- 11 交通
- ? 綜述
- ? 公路
- ? 鐵路
- ? 薩拉熱窩站
- ? 航空
- ? 薩拉熱窩機場
- ? 莫斯塔爾機場
- ? 航運
- 12 人文
- ? 飲食
- ? 習俗
- ? 社交習俗
- ? 生活禁忌
- ? 主要節日
- ? 復活節
- ? 藝術
- ? 建筑
- ? 繪畫
- ? 音樂
- ? 傳統音樂
- ? 渦輪民謠
- ? 搖滾音樂
- ? 文學
- ? 《我從未命名過的貓:關于愛情、xxx和生存的真實故事》
- ? 影視
- ? 《歡迎來到薩拉熱窩》
- ? 《無人區》
- ? 《何去何從,阿依達?》
- ? 國家象征
- ? 國旗
- ? 國徽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語/克羅地亞語:Bosna i Hercegovina;塞爾維亞語: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英語:Bosnia and Herzegovina),簡稱波黑,是歐洲東南部的議會共和制國家,由兩個政治實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塞族共和國,以及布爾奇科特區組成,波黑國土總面積為 51209.2 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0月,波黑總人口約320.58萬人,首都為薩拉熱窩。官方語言為波斯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地亞語。
命名
編輯波斯尼亞的名稱可追溯到羅馬時代。人們普遍認為Bosna(起源于Bosana ,意為流動的水)得名于其豐富的淡水河流、溪流和山泉。因此,該名稱很可能來自歷史上波斯尼亞河的名稱,該河在羅馬時代被記錄為“Bossina” 。黑塞哥維那的意思是赫爾佐格的土地,得名于胡姆(Hum)的最后一位公爵,即赫爾冊格·塞特耶潘(Herceg Stjepan)公爵,他是奧斯曼土耳其入侵前波斯尼亞貴族括薩查(Kosaca)家族的最后一位統治者。所以黑塞哥維那字面意思意為“公爵”或“為公爵所屬”。后來“黑塞哥維那”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十九世紀中葉當時的奧斯曼省的官方名稱中。而現代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國名,首次在1946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憲法正式出現,波黑當時以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其中一個成員國加入。此后雖然南斯拉夫解體,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一名稱延續存在至今。
歷史沿革
編輯史前時期
波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著名的石器時代晚期考古遺址是布特米爾的新石器時代定居點,它建于公元前三千年下半葉。這個定居點存在了數百年,并以其居民在該地區創造了xxx個工匠文明而聞名。他們非常熟練地利用堅硬的石頭制作工具,還制作了高品質和藝術設計的陶器和餐具。根據xxx年代學估測,該定居點在公元前5500年至4500年期間就有人居住。
在青銅時代晚期,這里新石器時xxx始定居的人被來自東部地區的更加好戰的印歐部落伊利里亞人所取代,他們被認為是“哈爾施塔特”文化的相關所有者。此外,有一些跡象表明,在這些地區的伊利里亞人之前就居住著色雷斯人。這個時期從新石器時代末期持續到公元六世紀。
伊利里亞人是古代印歐人的一個部落,居住在巴爾干半島西部的部分地區,具有哈爾施塔特文化。伊利里亞勢力范圍從多瑙河向南延伸至亞得里亞海,向東延伸至沙爾山脈。他們被分成幾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一個長老委員會和一個選定的領導者進行自治,但有時強大的領導者能夠將幾個部落聯合成一個王國。 所以在哈爾施塔特時期(約公元前800年至約500 年),xxx個伊利里亞王國成立。“伊利里亞人”這個名字是希臘人使用的。伊利里亞部落從來沒有用這個名字來統稱自己,因此這個名字似乎來自于青銅時代xxx個與古希臘人接觸的特定伊利里亞部落。
受益于貿易和海盜活動,伊利里亞王國變得更加強大。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希臘資料就記錄了伊利里亞軍事沖突,這些沖突通常與附近的馬其頓有關。在這個與馬其頓的混戰時代,凱爾特人開始滲透到巴爾干半島。他們這些新部落中有斯科迪西人(位于現在的塞爾維亞)。至280年末,他們入侵色雷斯和馬其頓,并于279年到達德爾菲。至此,巴爾干半島變得不穩定。
羅馬時期
在公元最初幾個世紀里,今天的波黑所在地區曾經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由于公元前二世紀和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開始向內陸擴張,他們遇到了這其中幾個部落,也包括伊利里亞-凱爾特人的混合部落斯科迪西人。
在伊利里亞叛亂被鎮壓過程中,也促進羅馬對其統治,此后連接羅馬定居點的道路網絡就在領土上建立起來。這些道路帶回了斯雷布雷尼察等地開采的豐富金礦、銀礦和鉛礦,因此斯雷布雷尼察被稱為“銀之鄉”。這時波斯尼亞的大部分地區屬于羅馬達爾馬提亞省,但波斯尼亞北部的一部分屬于潘諾尼亞,其中包括現代克羅地亞東北部和匈牙利南部。
伊利里亞人被視為兇猛的戰士,由此被大量招募到羅馬帝國的軍事系統中。伊利里亞社會的所有成員中身體紋身都很普遍,這點佐證在波黑各地的許多伊利里亞墓葬中都發現了紋身針。
六世紀到九世紀期間,斯拉夫人開始在此定居,發現了在該地區羅馬化的部分伊利里亞和色雷斯部落,當斯拉夫人遷居到這時,原住民主要撤退到山區居住。斯拉夫人以古日耳曼語瓦拉赫(Wallach)的名字稱呼他們為瓦拉幾人(Vlachs),意思是羅馬人。在他們的民族發生過程中,波斯尼亞斯拉夫人即后來的波斯尼亞克人或波斯尼亞穆斯林。
波黑發現的羅馬玻璃碎片
巴納特時期
波斯尼亞在歷史上首次被提及是在公元949年。塞爾維亞王國克羅地亞在9世紀統治著波斯尼亞的部分地區。但在公元10世紀下半葉和11世紀上半葉波斯尼亞先后又被并入克羅地亞王國、拜占庭帝國和澤塔國(zeta)。中世紀的波斯尼亞在12世紀左右開始獲得了獨立,其本土波斯尼亞人民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此時該國建立叫波斯尼亞巴納特(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Banovina Bosna / Бановина Босна或Bosanska banovina / Босанска бановина)。其背景原因是1136年,匈牙利國王貝拉二世首次入侵上波斯尼亞,最初創造“波斯尼亞班”的稱號只是作為成年匈牙利國王拉迪斯勞斯二世的榮譽稱號。從1167年到1180 年,波斯尼亞是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但名義上波斯尼亞是一塊偏遠的土地。曼努埃爾一世皇帝去世時(1180年),由此波斯尼亞在班克林統治時,班克林在塞爾維亞統治者斯特凡·內馬尼亞及其兄弟胡姆的米羅斯拉夫的幫助下,通過與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結盟,在1183年與拜占庭人開戰,當時的教皇特使直接聯系班克林,稱他為“波斯尼亞之主”。克林經常被他的同時代人和繼任者馬泰·尼諾斯拉夫稱為“Veliki van Bosanski”(大波斯尼亞班),在班克林治下,波斯尼亞迎來很長的和平繁榮的社會時期。1189 年,班克林以波斯尼亞西里爾文字發布了xxx份波斯尼亞文件,即現在的《銀行憲章》,這是一份關于與拉古薩(杜布羅夫尼克)商業關系的外交文件。
直到12世紀,巴納特境內的波斯尼亞統治者開始獨立于匈牙利和拜占庭帝國行事。在此期間,波斯尼亞的統治者或和拜占庭帝國或和匈牙利結盟。
其后在1355 年12月,塞爾維亞王國的杜桑國王去世,他虛弱的兒子烏羅什登上王位,曾經強大且充滿威脅的塞爾維亞很快就崩潰了。它變成為一個無法單獨對抗波斯尼亞的自治君主國。這為波斯尼亞的統治者向東擴張開辟了道路,但這時內部問題使他未能立即抓住機會。此后波斯尼亞在班特弗特科·科特羅馬尼奇(Bantetvrtko Kotromani?) 的領導下達到了頂峰,他于1353年奪取了權力。并于1377年在羅馬尼奇加冕后,波斯尼亞的統治者成為國王,之后演變為波斯尼亞王國。
公元14世紀上半葉,立足于西黑塞哥維那地區的胡姆國(Hum)巴昂斯捷潘二世(StjepanII)宣布效忠波斯尼亞。一個多世紀之后,斯捷潘·科薩查一統今波黑伊萬山以南、克羅地亞科納弗萊以北、黑山尼克希奇以東和克羅地亞伊莫茨基以西的領土,并自稱“黑塞哥”(herceg),這片地區于是史稱黑塞哥維那,意即“黑塞哥的領地”。
奧斯曼帝國時期
奧斯曼帝國于1384年對波斯尼亞造成了xxx次打擊。東正教塞爾維亞人從1430年xxx始涌入波斯尼亞。而到1451年,奧斯曼帝國占領了薩拉熱窩,波斯尼亞的其余大部分地區也于1463年淪陷。這時奧斯曼帝國占領,才正式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到了16世紀,奧斯曼帝國不僅控制了現代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還控制了利卡和斯拉沃尼亞的部分地區,自1580 年起被稱為波斯尼亞埃亞萊特。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波斯尼亞期間,許多波斯尼亞人拒絕信仰基督教并皈依伊斯蘭教,并一定程度改變當地文化和社會面貌。在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波斯尼亞都是一個邊境省份,因而面臨著帝國一些最重要的敵人——奧地利、匈牙利和威尼斯。早期為了填補波斯尼亞北部和西部的人口稀少地區,奧斯曼帝國鼓勵大量具有軍事技能的定居者從塞爾維亞和黑塞哥維那遷移至此。其中一些定居者是瓦拉幾人。瓦拉幾人,也就是后來的塞爾維亞人,首次出現在當時的波斯尼亞ejalet的一些地區,而許多波斯尼亞人則移居到西部和北部。人口的這種發展是當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人民的根源。許多波斯尼亞人屬于波斯尼亞貴族,因此早在16世紀上半葉,波斯尼亞人是奧斯曼軍隊的組成部分,奧斯曼歐洲的許多貝伊和軍事xxx就有波斯尼亞血統。許多早期皈依伊斯蘭教的波斯尼亞人家族勢力很大,使得波斯尼亞人與其他民族的封建關系在波斯尼亞長期存在。
奧斯曼帝國對該地區的政治管理進行了一些重大變革,包括新的土地所有制、行政單位的重組以及按階級和宗教信仰劃分的復雜的社會分化制度。也隨著奧斯曼帝國的繁榮并向中歐擴張,波斯尼亞暫時擺脫了作為邊境省份的壓力,經歷了長期的普遍福利和繁榮。薩拉熱窩和莫斯塔爾等一些城市建立并發展成為主要的區域貿易和城市文化中心。在這些城市中,多位蘇丹和總督資助建造了波斯尼亞建筑的許多重要作品(例如斯塔里清真寺和加齊·胡斯雷夫貝格清真寺)。
1699年土耳其xxx與卡洛維茨條約的結束,使波斯尼亞再次成為帝國最西部的省份。接下來的一百年里,軍事上進一步失敗,波斯尼亞境內發生了無數xxx,并爆發了幾次瘟疫。直到在19世紀上半葉,由于地緣政治和經濟危機影響,不滿情緒蔓延。奧斯曼帝國蘇丹多次嘗試進行改革,但波斯尼亞的首領們卻以叛亂來回應。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侯賽因上尉格拉達什切維奇的叛亂。被奧斯曼帝國擊敗后,波斯尼亞人的軍事抵抗結束,但奧斯曼帝國仍繼續衰弱。與此同時,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民族運動對波斯尼亞人施加了強大的壓力,使得許多波斯尼亞人基于宗教或其他原因分裂成塞爾維亞或克族民族軍團,波斯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的數量不斷增長。此時的波斯尼亞遠離港口或道路,且地形崎嶇,使其成為巴爾干最落后的省份之一。這片土地很少能長期處于和平狀態,因為土耳其人的壓迫性影響導致基督徒一再xxx,特別是在1850年和1875年。波斯尼亞成為奧地利和土耳其之間長期xxx的主要戰場。后續奧地利的占領實際上是1875年農民xxx導致結果,觸發了1877-1878年的俄土xxx,并最終簽訂了《柏林條約》。
奧匈帝國時期
1878年,根據柏林會議的決定,波斯尼亞成為奧匈帝國二元王國的一部分,但蘇丹的主權被正式保留。而在1908年至1918年,奧匈帝國違背柏林代表大會的條款,正式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并通過引入理事會來建立憲法和政治領域的民主。奧匈帝國在共同財政部長本杰明·卡拉伊領導下,到了1907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擁有了發達的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廣泛的鐵路和公路網,使得礦山和工廠得到了發展。而設立示范農場和培訓學院,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后1909年開始實行義務教育,還建立了三所高中和近200所小學。該階段,波黑發展出民族意識,羅馬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在開始分別將自己稱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
而之后在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德遇刺事件,被視為影響二十世紀世界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之一。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在薩拉熱窩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槍殺。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黑手幫的成員,其目的是使塞爾維亞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
在1914年6月28日的上午,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訪問薩拉熱窩并視察奧匈帝國軍隊。因薩拉熱窩不被認為是敵對領土,安全措施并不嚴密。有六名來自塞爾維亞的刺客在車隊路線上等候,其中包括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但預期計劃實施失敗。大公在市政廳發表講話后,改變了行程而停車倒車過程中,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坐在街對面的一家咖啡館里,他抓住了機會,近距離射殺了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
這次事件中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被刺殺,既給了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的機會,又引發了歐洲主要大國之間的政治危機,以進而引發了一系列事件。其結果直接導致了xxx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暗殺背后的政治動機很簡單:分裂奧匈帝國的南斯拉夫省份,使它們成為大塞爾維亞或南斯拉夫的一部分。xxx次世界大戰期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一直處于奧匈帝國的軍事統治之下,對那些忠誠度受到懷疑的波斯尼亞塞族人采取了鎮壓措施。
南斯拉夫王國時期
1918年xxx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哈布斯堡帝國的瓦解,帝國南部的許多斯拉夫族群尋求塞爾維亞王位的保護,并于12月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
其中由斯捷潘·拉迪奇和弗拉特科·馬切克領導的克羅地亞農民黨(HSS)慢慢成長為支持克羅地亞國家利益的大型政黨。據其xxx稱,國家沒有為克羅地亞民族問題提供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所以他們選擇系統地阻礙國家機構、結成政治聯盟的行動來破壞國家統一來進行政治斗爭,從而索取某些讓步。每個政治或經濟問題都可能被用作所謂“未解決的克羅地亞問題”的借口。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并防止國家進一步衰弱,由此亞歷山大一世國王于1929年禁止全國政黨,他接管行政權力并將國家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波黑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幾個行政省。然而,當時國際關系發生了變化,意大利和德國法西斯和納粹上臺,斯大林成為蘇聯的最高領袖。這時的三個國家都不贊成亞歷山大一世奉行的政策。事實上,前兩個國家都想修改xxx次世界大戰后簽署的國際條約,而蘇聯決心重新獲得在歐洲的地位并奉行更積極的國際政策。南斯拉夫是這些計劃的障礙,亞歷山大一世國王更是南斯拉夫政策的支柱。在1934 年,國王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期間,在馬賽被極端民族主義組織VMRO的一名成員暗殺。VMRO是保加利亞的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組織,企圖計劃在克羅地亞人烏斯塔什的合作下吞并南斯拉夫東部和南部邊境沿線的領土。
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重新劃定了巴納茨的邊界。這一時期的標志是1939年歐洲爆發世界大戰,而南斯拉夫在1941年3月25日加入三方條約后才成為xxx目標,但在政變后很快就退出了。這年春天,希特勒在挪威和法國取得的勝利以及意大利6月的宣戰使得南斯拉夫周邊完全被孤立,除南部外,波黑的領土周圍都被軸心國占領或認同敵人的政權所包圍。緊接著,使得南斯拉夫遭到軍事襲擊。納粹軍隊征服南斯拉夫后不久,整個波黑就落入了親法西斯的克羅地亞獨立國的控制之下。
二戰時期
在1941年4月15日,薩拉熱窩被德國第16摩托化步兵師攻陷。以及波斯尼亞其他地區一起并入克羅地亞獨立國,這是由極端民族主義克羅地亞烏斯塔沙政權統治,也是納粹的衛星國之一。克羅地亞獨立國在6月被分為22個行政單位或“大祖帕”(velike ?upe),每個單位由一位“大祖潘”領導。這種劃分是有意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在行政上和人民心目中消除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之間的邊界,以符合烏斯塔沙的大克羅地亞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政府各級機構、其xxx部隊和烏斯塔沙運動將完全由天主教克羅地亞人主導,而穆斯林的不足在這些其中。這年夏天,為了響應烏斯塔沙家族的反塞爾維亞種族滅絕政策,國家民主委員會爆發了塞爾維亞人叛亂,該叛亂本身在許多地區都呈現出大屠殺的性質;叛軍燒毀穆斯林村莊并屠殺其居民。因此,穆斯林和塞爾維亞人一樣,通過組織自己的準軍事組織來應對民族滅絕的威脅。
之后塞爾維亞人拿起武器加入了切特尼克斯,發動了一場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運動,其目的是在南斯拉夫王國內建立一個種族同質的“大塞爾維亞”國家。1941年10月12日,由108名薩拉熱窩著名穆斯林公民組成的團體簽署了《薩拉熱窩穆斯林決議》,譴責烏斯塔沙組織對塞爾維亞人的xxx等行為。這年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xxx人也組織了自己的多民族抵抗組織——xxx隊,與軸心國和切特尼克軍隊作戰。
在希姆萊的建議下,希特勒于1943年2月批準成立由波斯尼亞穆斯林組成的黨衛軍師。烏斯塔沙官員 Alija ?uljak 于1943年3月底抵達圖茲拉,目標是動員穆斯林人口組建波斯尼亞黨衛軍師。并在日維尼采和格拉查尼察舉行集會,呼吁穆斯林加入該師。此事得到了穆斯林精英內部人士的支持,他們希望利用該師來實現自己的國家目標。同年11月29日,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委員會在亞伊采召開了成立會議,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奧斯曼帝國邊界內重新建立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然而在1943 年秋天,德國人轉向加強與切特尼克人和塞爾維亞的合作,這加劇了穆斯林與所有軸心國和附庸派系的疏遠。這使得穆斯林民兵轉向xxx領導的人民解放運動。穆斯林通敵軍官、士兵和當地知名人士紛紛叛逃到解放xxx隊。直到1944年春天,當xxx隊接近勝利時,穆斯林自治主義者繼續抵抗烏斯塔沙政權,尋求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從國家民主委員會中分離出來。
后續隨著大量穆斯林黨衛軍士兵逃往xxx隊,黨衛軍第13師和第23師于1944年10月開始在克羅地亞北部重新部署,以抵抗來自塞爾維亞方向的蘇聯進攻。但離開波斯尼亞的舉動導致軍隊出現大規模逃兵。 當月17日,即命令重新部署的第二天,第23師的波斯尼亞部隊發生嘩變,該師隨即被解散。 隨后25日,德軍開始解除第13師的xxx,其波斯尼亞部隊70%解散。剩下的是一支由相同數量的德國人和波斯尼亞人組成的較小部隊,跟隨其他德國部隊撤退到德國。因此1945年上半年,xxx隊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解放了莫斯塔爾、薩拉熱窩、澤尼察、巴尼亞盧卡和其他主要城鎮。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xxx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波黑成為其中一個共和國。成為南斯拉夫歷史上和種族上最復雜的單位。而共產主義的主要成就是將南斯拉夫從一個以農村、農業和文盲為主的國家,轉變為一個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發達的國家。波黑是共產主義領導現代化的主要受益者。20 世紀 50 年代,波黑普遍存在貧困現象,農村地區尤為嚴重;但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這已成為歷史。不過共產主義政權未能實現解決南斯拉夫“民族問題”的野心,這一事實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顯現出來。這一失敗很大程度上是該政權自身政策的意外后果。在這70 年代至80 年代之間,南斯拉夫成為一個由六個共和國組成的非常松散的聯邦,該政權在聯邦各組成人民的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制度結構和國家身份。“南斯拉夫主義”的定義不是一種總體民族主義,而是南斯拉夫六個“組成民族”(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波什尼亞克人、馬其頓人和黑山人)和次要少數民族(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
即使在1980年南斯拉夫創始人兼xxx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去世后,南斯拉夫愛國主義達到頂峰時。在1981年的人口普查中,也僅有8%的波黑居民選擇“南斯拉夫”這個超國家類別作為他們的主要身份。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波什尼亞克人”等民族類別。
但建立在龐大的“自我管理”社會主義網絡之上的南斯拉夫工業經濟遭遇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鐵托主義的最后十年中,該政權對民族身份的強調和相對寬容,導致各聯邦共和國作為原始國家的出現,加之聯邦政府的日益癱瘓,都是在六國代表的共識基礎上運作的。所以組成的共和國(加上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兩個“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逐漸地使南斯拉夫走向解體。
波黑xxx
波黑xxx破壞的建筑物
20世紀80年代當時南斯拉夫經濟的迅速衰退導致公眾對政治制度普遍不滿。而民眾的態度,加上政治家對民族主義情緒的操縱,破壞了南斯拉夫政治的穩定。使得1989年出現了獨立政黨。1990 年底舉行的選舉導致由波斯尼亞克·阿里賈·伊澤特貝戈維奇領導的代表三個族裔(與其人口大致比例)的政黨之間分裂的聯合政府。同時隨著國內外緊張局勢加劇,波斯尼亞塞族xxx拉多萬·卡拉季奇和他的塞爾維亞民主黨退出政府并成立了自己的“塞爾維亞國民議會”。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宣布獨立,引發xxx。
1992 年 2 月,隨著大塞族擴張的崛起開始受到關注,波黑舉行了獨立公投,99.7% 的選民投了“贊成”票。波斯尼亞塞族xxx抵制全民投票以阻止獨立,但獨立于 1992 年 3 月 1 日正式宣布,并于 1992 年 4 月獲得國際承認。?公投后不久,塞族軍隊占領了薩拉熱窩市,這引發了長達四年的恐怖和xxx運動。從1992年5月起,拉特科·姆拉迪奇將軍指揮的波斯尼亞-塞族部隊使用炮擊和狙擊瞄準該市的平民區和主要機構,造成平民傷亡和恐怖。在此期間,薩拉熱窩幾乎所有的文化、宗教和住宅建筑都被毀壞。1993年1月至3月,波黑塞族軍隊襲擊了波黑東部的切爾斯卡地區。數千名穆斯林逃往聯合國“安全區”斯雷布雷尼察和澤帕,希望尋求安全。此后,波斯尼亞塞族部隊開始特別關注奪取具有戰略意義的斯雷布雷尼察和澤帕飛地,并驅逐1992年和1993年波黑東部“種族清洗”運動后逃往那里的波什尼亞克族人。
盡管波斯尼亞政府軍試圖保衛領土,有時還得到克羅地亞軍隊的幫助,但到 1993 年底,波斯尼亞塞族軍隊已經控制了該國近四分之三的領土,卡拉季奇的政黨也于 1993 年建立了自己的塞族共和國。居住在東部的大多數波什尼亞克族人已經離開該國,而少量的只留在較小的城鎮。由于塞爾維亞人拒絕放棄任何領土,克羅地亞-波斯尼亞聯邦與波斯尼亞塞族人之間的幾項和平提議均以失敗告終。聯合國拒絕干預波斯尼亞沖突,但由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牽頭的一項運動向許多流離失所、營養不良和受傷的受害者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
1995 年 3 月 8 日,拉多萬·卡拉季奇(波斯尼亞塞族政治領袖)命令塞族部隊消滅斯雷布雷尼察和澤帕的穆斯林飛地,升級了此前1992 年 5 月 12 日的“戰略目標”。之后 1995 年 7 月 2 日,波斯尼亞塞族部隊襲擊了斯雷布雷尼察飛地。對飛地的襲擊一直持續到 1995 年 7 月 11 日,當時拉特科·姆拉迪奇和波斯尼亞塞族部隊進入斯雷布雷尼察。隨后,這些波斯尼亞塞族軍隊恐嚇波斯尼亞穆斯林,他們被強行轉移到飛地以外的地區,其中許多人成大隊穿過樹林逃往圖茲拉(自由領土)。該群體絕大多數由平民組成。1995年7月13日至7月19日期間,在斯雷布雷尼察周圍地區俘獲的7000多名波斯尼亞穆斯林囚犯被草率處決。
在1995年8月塞爾維亞人拒絕遵守聯合國最后通牒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與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軍隊聯手,對波斯尼亞塞族陣地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轟炸和地面攻勢。由于塞爾維亞經濟因聯合國貿易制裁而陷入癱瘓,其軍隊在經過三年xxx后在波斯尼亞受到攻擊,米洛舍維奇同意于當年十月開始談判。1995 年 11 月,美國在俄亥俄州代頓舉行和平談判(伊澤特貝戈維奇、米洛舍維奇和克羅地亞總統弗蘭尼奧·圖季曼參加),最終建立了聯邦化的波斯尼亞,分為克羅地亞-波斯尼亞聯邦和塞爾維亞共和國。在場簽署代頓波黑和平協議,波黑xxx結束。
戰后至今的波黑聯邦共和國時期
1996 至今的波黑選舉產生了以伊澤特貝戈維奇為首的三個民族主義政黨。與此同時卡拉季奇被指控犯有xxx罪并被禁止參選,盡管仍然有波斯尼亞塞族人的一些支持他(直到 2008 年 7 月他才在貝爾格萊德被捕。)而在國家政府主要負責外交事務。根據《代頓協定》設立的國際任命的高級代表辦公室并擔任最終權力機構。(簡稱“高級代表辦公室”)。這個權力機構監督該和平協議的執行。并且共和國的兩個實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即波斯尼亞塞族聯邦(波斯尼亞塞族共和國),基本上是自治的,每個政治實體都有自己的議會。
在之后的一些年里雖然和平,但波黑經歷了也經歷了一些不穩定。它即便獲得了廣泛的國際援助,但經濟仍然一片混亂。社會上的大部分勞動力失業——聯邦約 50%,塞族共和國約 70%。到21世紀初時候,世界銀行資助的項目已成功重建了該國的大部分基礎設施,此期間實施了一些政治和經濟改革。波黑在2006-2008年地區經濟繁榮期間,失業率已經降至30%以下。隨著歐洲銀行信貸和外國直接投資取代了國際援助的下降,經濟增長率平均為6%。在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影響比巴爾干其他地區要小,因為該國的賬戶和國家預算赤字相對較小。地緣區域關系也有所改善。由于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族裔的脫離波黑想法消退,再與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聯合的呼聲有所下降。2010 年,在克羅地亞競選總統當選后,波黑與克羅地亞的關系尤其升溫。同時伊沃·約西波維奇對其國家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xxx期間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軍事行動表示歉意。
關于潛在新憲法的爭論,盡管一再試圖將咨詢職能移交給歐盟辦事處,但仍然需要高級代表國際辦公室的存在。而這所有困難的背后,是波斯尼亞人和波斯尼亞塞族人之間仍然存在爭議。他們的xxx各自要求在薩拉熱窩建立擁有一些中央權力的聯邦以及一個提供分裂權利的松散聯邦,但雙方的要求卻是截然相反的。而這樣的分歧使得起草新憲法以取代《代頓協議》的努力屢屢受挫。
近些年發生在2014 年 2 月的騷亂,使得波黑了全球自波黑xxx以來從未有過的關注。此時距xxx結束近20年后,波黑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仍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許多居民生活在官方貧困線以下。據估計,超過 40% 的人群失業或就業不足。在城市圖茲拉,幾家被私有化且現已破產的工廠的工人聯合起來,要求對就業、拖欠工資和養老金采取行動。后續學生和政治活動家也加入了工人們的行列。他們開始向當地法院投擲石塊后,暴力事件爆發。緊接著警察對罷工工人的暴力反應引發了整個聯邦共和國的示威和騷亂,導致十幾座政府大樓被燒毀,并迫使幾個州政府辭職。除了圖茲拉外,在薩拉熱窩、南部莫斯塔爾和波斯尼亞中部澤尼察也爆發暴力沖突,造成數百人受傷,其中包括數十名警察。
經過多年戰后協議的權力安排,產生的復雜制度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反而加深了三個民族之間的分歧。2022 年是各政黨第二次對人民院席位競爭規則產生爭議。此前曾發生憲法法院推翻了選舉法中保證每個選民至少在每個州擁有一個席位的部分,各黨派對于如何執行這一裁決存在分歧。但2022年擬議的選舉法改革,引發了對種族偏見的指責,高級代表在選舉之夜宣布解決選舉后政治僵局的影響。
自然地理
編輯位置境域
波黑位于巴爾干半島中西部,時區為UTC+1,夏令時時區UTC+2。南、西、北三面與克羅地亞毗連,東與塞爾維亞、黑山為鄰。大部分地區位于迪納拉高原和薩瓦河流域,南部極少部分瀕臨亞得里亞海,海岸線長約21.2公里。截止2022 年 6 月 12 日更新的數據,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表總面積為 51209.2 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為 51197 平方公里,海洋面積為 12.2 平方公里。
氣候
波黑的氣候受到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氣候分布上南部為地中海氣候,中部為高山氣候,北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波黑中部地區屬高山氣候, 類似于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氣候,冬天更為寒冷,夏天溫度較為低,氣溫可降至-24°C 至-34°C 之間。該地區的平均降雨量為 1000 至 1200 毫米,最高降雨量通常出現在 11 月,最低降雨量出現在 2 月。尤其是在較高海拔地區,降雪較為豐富。
南部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1月平均氣溫為6.3℃,7月27.4℃,南部區域降水較少,在 600 毫米至 800 毫米之間;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1月平均溫-0.2℃,7月22.7℃。全國年平均氣溫11.2℃。冬季較寒冷,夏季溫暖。年平均降水量低于中部地區,為 800-1100 毫米。
地質
波黑位于歐洲板塊的邊緣,最古老的巖層可以追溯到古生代和前寒武紀。大部分地質特征是迪納拉定義的,它主要由砂巖、石灰巖、白云巖和礫巖等沉積巖組成。波斯尼亞西北、中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也存在火山巖和碳酸鹽巖。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地質成分非常復雜,是由于復雜的內動力過程而形成的,導致出現了以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為代表的復雜的巖相和巖石地層結構。而黑塞哥維那由于屬地中海氣候,主要由石灰巖組成,因而喀斯特地貌占主導分布。波黑北部薩瓦河沿岸擁有非常肥沃的農業用地。這片農地是潘諾尼亞平原的一部分,一直延伸到鄰國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
地形地貌
波黑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中部,它位于亞得里亞海和潘諾尼亞平原之間的中心。
地形以丘陵、山脈和山谷為特征,迪納拉山脈(也叫“迪納里克阿爾卑斯山脈”)貫穿全境,最高山峰為馬格里奇山,海拔2387米。該國擁有三個主要地理區域:與克羅地亞接壤的北部邊境沿線的高原、中部的低山地以及覆蓋該國其他地區的較高的迪納里克阿爾卑斯山。
迪納里克阿爾卑斯山脈
迪納拉山的最高山脈
迪納拉阿爾卑斯山的主要部分穿過黑山北部和波黑的大部分地區,然后到達克羅地亞境內的迪納拉山。
迪納里克阿爾卑斯山脈從阿爾卑斯山東部到阿爾巴尼亞北部地塊,橫跨七個國家,全長 650 至 700 公里。大多數山脈被喀斯特山谷和田野隔開,其中包括重要的萊利克喀斯特地貌,為該地區提供了大量地下水。生態區氣候濕潤,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該生態區的海拔高度范圍廣泛,高海拔的針葉樹區,以及中低海拔的闊葉山毛櫸和橡樹混交林區。同時具有高山、溫帶大陸性和地中海氣候的植被混合體。
亞霍里納山脈
亞霍里納山是薩拉熱窩市周圍四座奧林匹克山之一,位于市中心東南部。它由幾條支脈組成,使地塊長約 30 公里,寬約 15 公里。最高峰是奧戈爾耶利察(Ogorjelica)(海拔1916米)。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森林公園,動<a href="http://www.gelinmeiz.com/228382/" target="_blank">植物資源豐富。
在亞霍里納山曾舉辦了 1984 年冬季奧運會,至今這座山仍然是巴爾干地區xxx的滑雪勝地和冬季旅游中心之一。高山滑雪道長達20公里,坡度平緩。所有這些條件都使得這座山成為著名的滑雪中心之一。從十月到五月底,亞霍里納的平均下雪天數為 175 天。比如十年內平均二月的積雪高度為106厘米。
特雷貝維奇山脈
特雷貝維奇是xxx一座位于薩拉熱窩內的山脈。在東薩拉熱窩市境內,與亞霍里納山接壤。特雷貝維奇山高 1627 米。特雷貝維奇河和米爾杰克卡峽谷位于特雷貝維奇的北部。相反,與亞霍里納山位于南面分開。西邊是薩拉熱夫斯科平原,南邊是卡辛多爾斯基河。特雷貝維奇山因其茂密的森林而被稱為“薩拉熱窩之肺”。因其特雷貝維奇山擁有迪納里克山脈典型的植被。像山毛櫸、土耳其橡樹、歐洲啤酒花角樹、冷杉和云杉等。這些林中存在罕見的潘西克云杉群落。挪威云杉(Picea abies)和冷杉(Abies alba)資源豐富,形成北坡有冷杉、南坡有云杉的森林。
水文水利
水文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水域在水文地理上屬于黑海盆地(39000 平方公里,占該國總面積的 75.7%)和亞得里亞海盆地(12000 平方公里,占該國總面積的 24.3%)。 由于水文性質的復雜性,在某些地區尚未確定這兩個盆地之間的精確分離線。波黑主要河流有:烏納河、薩納河、弗爾巴斯河、波斯納河、德里納河、內雷特瓦河、薩瓦河。
薩瓦河接收來自波黑北部地區的水流,屬于黑海盆地,而內雷特瓦河是亞得里亞海盆地xxx的直接支流。黑海和亞得里亞海的河流盆地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提供大部分淡水。領土涵蓋兩個主要河流流域:薩瓦河流域(占總表面積的75.7%)和亞得里亞海流域(占總表面積的24.3% )。波黑地勢落差大,又毗鄰亞德里亞海,因此波黑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潛在的水力發電量達170億千瓦。
波斯納河
波斯納河(Bosna River)是完全位于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的xxx河流。同時也是三大內河之一,也是該國第三長的河流,全長168英里。波斯納河流域面積為 4170 平方英里;河流平均深度約為17.3米,河口流量為6100立方英尺/秒。其xxx支流有澤列茲尼察河、米爾賈卡河、福伊尼卡河、拉斯瓦河、戈斯托維奇河、克里瓦哈河、烏索拉河和斯普雷察河。波斯納河發源于薩拉熱窩郊區,向北流271公里至薩瓦河河口。也是為數不多的沒有水電站或大型水壩的巴爾干地區河流之一。根據研究調查,河流中仍然發現了至少 17 種受伯爾尼公約和歐盟棲息地指令保護的魚類,因此將波斯納河被納入歐洲的生態保護網絡。
波斯納河
薩瓦河
薩瓦河(Sava)是該國xxx的河流,該河與克羅地亞形成北部自然邊界。該河從斯洛文尼亞山脈的源頭到貝爾格萊德注入多瑙河的河口,全長 947千米,流域總面積 97713 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克爾卡河、庫帕河、烏納河、弗爾巴斯河、波斯納河、德里納河和科盧巴拉河。河岸具有大片的洪泛區和沖積森林,具有一定的生態作用和生物多樣性。河岸提供了典型的河岸鳥類棲息地,例如在陡峭的墻壁上繁殖的沙馬丁或在礫石上筑巢的普通燕鷗。
薩瓦河
水利
波黑有 30 個水庫,主要位于內雷特瓦盆地、特雷比斯尼察盆地以及德林河。大多數是為水力發電而設計的,并且對于防洪、飲用水和灌溉都很重要。
但水利問題也明顯,在xxx期間造成的破壞、維護不足和監管框架不完善,使得水資源管理與其他經濟部門一樣陷入困境。導致供水系統飲用水的水質不斷惡化,現有基礎設施簡陋,水資源污染日益嚴重。當河流流量減少將影響供水、電力生產和旅游活動,并導致流量變化引起的水質下降。因此在夏季、旅游旺季和用水量增加期間,缺水情況尤其嚴重。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波黑的礦產資源主要有褐煤、鋁礬土、鐵礦。此外還有鉛鋅、石棉、巖鹽、重晶石等礦藏。波黑地區的采礦事業已經持續了超過5000年。古代從伊利里亞和隨后的羅馬到奧地利的各個統治者時期,或多或少都進行過廣泛和持續的采礦活動。
該國擁有大量褐煤和褐煤儲量。官方估計波黑煤炭總儲量約為50億噸,其中開采儲量估計約為20億噸。鐵礦石儲量估計為6.53億噸,鋅和鉛5600萬噸,鋁土礦1.2億噸。年煤炭產量約為1500萬噸,通過露天開采和鑄造生產。波黑采礦業占全國工業生產的10%。鐵礦石生產集中在柳比亞、亞布蘭尼察、拉多萬和瓦雷什附近,而鉛和鋅則在斯雷布雷尼察、瓦雷什和奧洛沃開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因前南斯拉夫國家的主要冶金工業而聞名,是氧化鋁、鋁土礦和鋁的主要生產國。
波黑還擁有數量極其豐富的天然溫泉,其中包括在全世界范圍的極為稀有的礦泉資源,如Crni Guber、Kula?i和Gra?anica等。
水資源
波黑地下水充足,年水力發電潛能400萬千瓦以上,該國的主要電力41%來自水力發電。
森林資源
波黑森林覆蓋率占其國土面積的53%,是東南歐國家中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其中65%為落葉林,35%為針葉林。每年有潛力可持續提供近 700 萬立方米圓木,提供山毛櫸、橡木、白蠟木、松木和冷杉以及胡桃木、蘋果木和櫻桃木等木材作為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出口。
生物多樣性
由于空間生態異質性、地貌和水文多樣性、特定的地質歷史和氣候多樣性,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擁有特別豐富的生物和棲息地多樣性。
植物
波黑超過50%的土地被森林覆蓋,是歐洲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大多數森林地區位于波斯尼亞的中部、東部和西部地區。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統計,波黑領土可細分為四個植物地理的生態區:巴爾干混交林、迪納里克山脈混交林、潘諾尼亞混交林和伊利里亞落葉林。
波黑現今具有3231500公頃林地,其中1652400公頃為高林,1252200公頃為矮林,其余的被稱為其他林地,包括灌木和貧瘠林地等。
同時因為波黑位于三個不同的地質和氣候區域,這里也是許多特有物種和棲息地的家園,因此該國是歐洲植物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波黑已確定了5000多種維管植物物種和亞種,并且巴爾干地區特有植物群總數的30%包含在波黑境內植物種群內。
動物
因在物種保護上存在問題,生物多樣性國際組織對該國兩個自治實體(塞族共和國和波黑聯邦)分別制定了紅色名錄。紅色名錄中包括維管植物818種、鳥類304種、魚類46種、哺乳類57種、兩棲類20種、爬行類25種、昆蟲273種。但這些清單尚未統一,而且州一級尚不存在單一清單。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包括生物棲息地的改變、資源的過度開發、污染、氣候變化和物種入侵,同樣相關的還有農業、能源、采礦和工業部門的火災、活動(或缺乏活動)以及廢物處理能力有限。
自然保護區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57.83694公頃,占其領土總面積的1.13%。該國四個國家公園分別為烏納國家公園、蘇捷斯卡國家公園、科扎拉國家公園、德里納國家公園。
烏納國家公園
烏納國家公園(Una National Park)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xxx的國家公園,占地350平方公里。它位于該國西北部,即通常所說的克拉伊納地區。公園的大部分位于比哈奇市。烏納河流經波斯尼亞西北部,匯入薩瓦河。由于其自然資源、獨特的美景以及文化和歷史遺產,該河流對當地人民具有非凡的價值。幾個世紀以來,當地居民一直利用該河流及周邊地區捕魚、狩獵、造林和務農。
烏納國家公園
蘇捷斯卡國家公園
蘇捷斯卡國家公園(Sutjeska National Park)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最古老的國家公園。它位于該國東南部,占地 17500 公頃(175 平方公里)。蘇捷斯卡河(Sutjeska)流經山谷,公園也因此得名。森林覆蓋了公園的大部分地區,而公園本身也是迪里克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
蘇捷斯卡國家公園
科扎拉國家公園
科扎拉國家公園(Kozara National Park)位于波斯尼亞西北部,面積為 3520 公頃,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烏納河、薩瓦河、薩納河和弗爾巴斯河環繞著這個國家公園。科扎拉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是紀念建筑群,專門用于紀念二戰事件。軸心國占領了這片領土,并將目標對準了當地的xxx軍。因此,與當地平民一起,許多抵抗組織者最終死亡或被關進xxx。
科扎拉國家公園
德里納國家公園
德里納國家公園(Drina National Park)于 2017 年建立,是波斯尼亞國家公園名單上的最新成員。公園面積超過 6.325 公頃。公園位于波斯尼亞東部,靠近斯雷布雷尼察。德里納河是波斯尼亞的東部邊界,將波斯尼亞與鄰國塞爾維亞隔開。其主要特點是生物多樣性和地貌特征。這里有許多動物物種和特有植物,一些著名的動物包括棕熊(Ursus arctos)、山羊(Rupicapra)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
德里納國家公園
自然災害
波黑總體自然條件較好,常見的自然災害為洪災、山體滑坡和雪崩。
山體滑坡
2014年春季爆發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災時,全境大范圍出現山體滑坡,當時的圖茲拉地區尤為嚴重。波黑北部和東部地區丘陵和山地地區發生了大量的山體滑坡,而平原地區則受到洪水泛濫的河岸的影響。山體滑坡的數量尚未完全記錄,但估計數量達到數千起。
洪災
過去十年,氣候變化導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年平均氣溫上升,降水發生顯著變化。毀滅性洪水變得越來越普遍,對人員、財產和基礎設施造成損害,特別是在農業和水管理等部門。在2014年5月,全國強降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逾百萬人口受災。據估計,洪水造成的損失相當于 GDP 的近15%,約 9 萬人流離失所。波黑的洪水管理受到過時的防洪設施、缺乏資源和專業知識、監測網絡薄弱以及當地準備不足的阻礙。
雪崩
薩拉熱窩曾因2012年2月的大雪而癱瘓,全國各地數百人仍被困在家中和車輛中,波黑政府宣布首都進入緊急狀態。為期一周的寒流造成東歐數十人死亡,由于冬季天氣惡劣,波黑的學校關閉數天,許多旅客被困在該國的道路上。薩拉熱窩降雪超過 3 英尺,而導致道路和公共交通關閉。
行政區劃
編輯政區詳情
波黑行政地圖
波黑由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2個實體和布爾奇科特區組成。波黑聯邦下設10個州,塞族共和國下設10個市,而1999年設立布爾奇科特區由國家直屬。
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最小的行政單位是市鎮(該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字為“op?tina/општина”或“op?ina/оп?ина”)。1992-1995 年波斯尼亞xxx之前,當時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有 109 個市鎮。其中十個構成了首都薩拉熱窩的地區。而戰后至今,市鎮數量增加到 143 個,其中79 個市鎮屬于波黑聯邦,占該國總領土的 51%。聯邦內的市鎮分為十個州。塞族共和國由 64 個市鎮組成,占該國總領土的 49%。此外,布爾奇科特區不屬于任何一個實體,而是作為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的共管地進行管理。該區相當于戰前的布爾奇科市。盡管技術上不稱為市政府,但出于統計目的,它被視為市政府。
波黑行政區劃
一級行政區劃單位 | 二級行政區劃單位 | 旗幟- |
波黑聯邦 | 烏納—薩納州 | |
波薩維納州 | ||
圖茲拉州 | ||
澤尼察—多博伊州 | ||
波斯尼亞—波德里涅州 | ||
中波斯尼亞州 | ||
黑塞哥維那—內雷特瓦州 | ||
西黑塞哥維那州 | ||
薩拉熱窩州 | ||
第十州 | ||
塞族共和國 | 巴尼亞盧卡市 | |
東薩拉熱窩市 | ||
比耶利納市 | ||
多博伊市 | ||
普里耶多爾市 | ||
茲沃爾尼克市 | ||
特雷比涅市 | ||
格拉迪什卡市 | ||
戴爾文塔市 | ||
拉克塔希市 | ||
布爾奇科特區 | - | - |
主要城市
薩拉熱窩
薩拉熱窩城內景點
首都薩拉熱窩是波黑全國xxx大城市,坐落在羅馬尼亞、別拉斯尼察和特雷貝維奇崎嶇的山脈之間,被米爾賈卡河一分為二,橫跨一個被稱為薩拉熱窩野地的地區。該市在平坦的沖積山谷的東端,北部和南部都是山區。它主要呈線性方向沿著米爾賈卡河而建,從東部的 Ba??ar?ija(舊奧斯曼市場區)延伸到西部的伊利扎約 10 公里。普遍認為薩拉熱窩是由奧斯曼帝國波斯尼亞總督伊薩貝伊沙科維奇于 15 世紀中葉建立的,是該地區奧斯曼政府的所在地。
薩拉熱窩下設4個區,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人;是波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薩拉熱窩是一座世界名城,曾經因其種族和宗教群體的融合而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是引發xxx次世界大戰的地方。薩拉熱窩是歐洲xxx一座四種宗教和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跡,城內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天主教教堂、東正教教堂和猶太教堂交相輝映。薩曾于1984年成功舉辦第14屆冬季奧運會。主要景點有巴什察爾希亞老城區(Ba??ar?ija)、拉丁橋(Latinski most,又名普林西普橋)等。
莫斯塔爾
莫斯塔爾城景
位于波黑南部,內雷特瓦河畔,隸屬波黑聯邦,是黑塞哥維那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約11萬,主要居民為克羅地亞族。莫斯塔爾是也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xxx麗的城鎮之一。
最初源于15 世紀,在一條河流和一條陸路交叉口上建立了一個作為城市結構的定居點,最初位于內雷特瓦河 (Neretva River) 河谷、胡姆山 (Hum Hill) 和貝萊斯山 (Vele? Mountain) 山腳之間。這個相對較小的定居點以橋和周圍兩座塔樓為主要部分組成,據書面歷史資料記載,這座塔樓的歷史可追溯至 1459 年。而現在的名字莫斯塔爾于 1474 年首次被提及,源自“mostari”——橋梁守護者。歷史上莫斯塔爾在 15 世紀和 16 世紀作為奧斯曼帝國邊境城鎮,以及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短暫的奧匈帝國時期所發展起來。莫斯塔爾長期以來以其古老的土耳其房屋和老橋而聞名,老橋代表橋梁建設的非凡技術成就,同時也是莫斯塔爾的象征,老橋完好無損地矗立了 400 多年,直到 1993 年在波黑xxx中被毀。戰后十年,老橋在同一地點進行了徹底重建,并采用了近 500 年前使用的相同古老方法進行重建。
盡管該城鎮以其橫跨內雷特瓦河的標志性橋梁而聞名,但莫斯塔爾還有很多宗教建筑,清真寺數量眾多,還有天主教堂和東正教教堂,以及猶太教堂。各處隨處可見東西方建筑風格的伊斯蘭建筑與奧匈帝國時期的建筑融為一體。主要景點有莫斯塔爾老橋(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塔拉塔和哈萊比賈塔、舊集市、傳統公共土耳其浴室等。
巴尼亞盧卡
巴尼亞盧卡的東正教教堂
巴尼亞盧卡是塞族共和國首府與波黑第二大城市。面積150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巴尼亞盧卡市中心海拔163米,周圍群山環抱,城市本身建在巴尼亞盧卡山谷中,位于高山和低山地區的過渡地帶。位于波黑的西北部,弗爾巴茨河穿城而過。
“巴尼亞盧卡”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匈牙利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關于1494 年 2 月 6 日的文件中。之后五個世紀以來,該地區一直處于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占領之下。奧匈帝國統治期間,巴尼亞盧卡才開始發展成為歐洲城鎮。這一時期修建了鐵路、學校和工廠,但巴尼亞盧卡的快速發展要歸功于斯韋季斯拉夫·米洛薩夫列維奇。班斯基德沃爾及其孿生姐妹行政大樓、國家劇院和國家博物館在其執政期間得以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阻止了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1941 年 4 月 9 日的德國轟炸摧毀了該城市的許多地方。不過自二戰結束后,巴市經濟發展迅速,尤其在能源、金屬工業、木材加工等領域基礎良好。
巴尼亞盧卡的中心同樣有不少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 2009 年,該地區美麗的東正教寺廟之一——基督救世主教堂重新修整開放,該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損毀。這里有遍布城市周邊的溫泉景點,如Laktasi、Seher、Slatina、Kulasi 等,以及城郊的原始森林,鳥類沼澤保護區等。
政治
編輯政體
波黑是一個高度分權的議會共和國,其現行復雜的憲政制度依據于1992-1995 年波黑xxx結束的《代頓協議》。政治事務的特點為該國波斯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社區的民族主義xxx之間存在嚴重的黨派僵局。
波黑政府稱部長會議,由部長會議主席和部長組成,任期4年。國家元首由三名主席擔任,其中包括一名波斯尼亞人、一名塞爾維亞人和一名克羅地亞人;他們每人當選后任期四年,并同時任職。議會作為xxx機構,有兩個議院。上議院由 15 個席位組成,即人民院,由來自三個主要族裔群體的各 5 名成員組成,由聯邦和塞族共和國立法機構選舉產生,任期四年。下議院即眾議院,有 42 名民選議員,任期四年,其中 28 個席位分配給聯邦代表,1個席位分配給塞爾維亞共和國代表。部長會議主席或總理由總統提名并經眾議院批準。主席隨后提名其他部長供眾議院批準。
在實體層面,聯邦和塞族共和國都擁有很大的自主權。波黑聯邦眾議院有98名直選議員。而塞族共和國國民議會有 83 名成員。實體議會對醫療保健、教育、農業、文化、退伍軍人問題、勞工、警察和內政擁有管轄權。
憲法
1995年11月,波黑根據《代頓協議》制定憲法,并于1995 年12月14日開始生效。
憲法規定:波黑正式名稱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3個族群為主體民族;波黑由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2個實體組成;波黑設3人主席團,由3個主體民族的代表各1人組成,主席團成員分別由2個實體直接選舉產生。
憲法法院
憲法法院由九名成員組成。六名法官由各實體的議會選出(四名法官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眾議院選出,兩名法官由塞族共和國國民議會選出)。其余三名法官由歐洲人權法院院長與憲法法院院長協商后任命。任何有資格的選民都可以擔任憲法法院的法官。需要區別的是,歐洲人權法院院長選出的法官不得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或任何鄰國的公民。最初任命的法官的任期為五年,除非他們辭職,或根據其他法官的一致同意因故被免職。隨后任命的法官可任職至 70 歲,除非他們辭職或經其他法官一致同意而被免職。
政黨
實行多黨制。主要政黨有:
民主行動黨(Stranka Demokratske Akcije):1990年5月成立。主席巴基爾·伊澤特貝戈維奇(Bakir IZETBEGOVI?)。
獨立社會民主人士聯盟(Savez Nezavisnih Socijaldemokrata):1996年3月成立。主席米洛拉德·多迪克(Milorad DODIK)。
波黑克羅地亞族民主共同體(Hrvatska Demokratska Zajednica BiH):1990年8月成立。主席德拉甘·喬維奇。
民主陣線黨(Demokratska Fronta):2013年4月成立。主席熱利科·科姆希奇。
社會民主黨(Socijaldemokratska partija BiH):1992年12月成立。主席內爾明·尼克希奇(Nermin NIK?I?)。
人民與正義黨(Narod i Pravda):2018年3月成立。主席埃爾梅丁·科納科維奇。
元首
國家元首為總統府主席,政府由部長會議主席領導。國家元首是為期 8 個月的主席團中的現任輪值主席熱利科·科姆希奇(于 2023 年 7 月 16 日就任),此外與戴尼斯·貝契羅維奇和熱莉卡·茨維亞諾維奇參與輪值。
熱莉卡·茨維亞諾維奇
熱莉卡·茨維亞諾維奇:主席團塞族成員。1967年生于泰斯利奇市。塞族獨立社民人士聯盟黨副主席。畢業于薩拉熱窩大學哲學院、巴尼亞盧卡大學哲學院和法學院。曾任波黑塞族共和國總理、總統等職。2022年11月當選波黑主席團塞族成員。
熱利科·科姆希奇
熱利科·科姆希奇:主席團克族成員。1964年生于薩拉熱窩市。民主陣線黨主席。畢業于薩拉熱窩大學法學院。曾任薩拉熱窩市議會主席、薩拉熱窩市副市長、新薩拉熱窩區區長等職。曾多次當選波黑主席團克族成員。
戴尼斯·貝契羅維奇
戴尼斯·貝契羅維奇:主席團波族成員。1975年出生于圖茲拉市。波黑社會民主黨副主席。畢業于圖茲拉大學、薩拉熱窩大學。曾任波黑議會代表院、民族院議員。2022年11月當選波黑主席團波族成員。
政要
財政部長為斯丹·阿米季奇,1980 年 12 月 26 日在巴尼亞盧卡出生,學歷為經濟學博士,曾任巴尼亞盧卡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2014 年至 2018 年曾任塞族共和國國民議會代表、巴尼亞盧卡市副市長與巴尼亞盧卡市議會代表。
外交部長為埃爾梅丁·科納科維奇,1974 年在薩拉熱窩出生,獲薩拉熱窩大學體育學院體育管理文學碩士學位,掌握語言英語、意大利語和羅曼語。2004 年開始從政,他當選為薩拉熱窩中心市議會議員。2010年至2014年期間,他當選為薩拉熱窩州議會代表。而后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他擔任薩拉熱窩州議會代表(議會主席)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議會人民院代表。
國防部長為祖坎·赫勒茲,1964 年 1 月 1 日在庫普雷斯出生,畢業于薩拉熱窩科學與數學學院,掌握俄語和英語,曾任職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議會眾議院代表(2000年至2010年)、波黑聯邦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成員(2011 年至 2015 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議會眾議院代表(2014年至2018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議會眾議院議員(2018 年至 2022年)。
外交
編輯綜述
波黑主張公開平等,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和平共處和平等互利。與此同時,在實施外交活動時,波黑遵循國際組織與協會規定的既定協議、公認協議、其他國際契約和成員義務。
在國際公認疆界內,波黑保護獨立性、主權和領土完整;始終如一地全面實施“全面和平協定”。波黑致力于歐洲一體化進程,積極參與多邊活動,尤其是聯合國、歐洲委員會、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等。波黑外交政策旨在促進和維護國家持久和平、安全和穩定的民主進程,是在政治、經濟和安全上實現歐洲一體化。
與塞爾維亞的關系
?波黑于 2000年 12月 15日與塞爾維亞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都起源于南斯拉夫。政治上,塞爾維亞共和國與波黑之間存在較為密集的政治對話。波黑的穩定以及遵守《代頓協議》是塞爾維亞的主要利益之一,同時與波黑的塞族共和國實體的對話在各個層面上都在密集和持續進行。經濟上,波黑是塞爾維亞最重要的對外貿易伙伴之一,雙邊貨物貿易不斷增長。就貿易總額而言,波黑是塞爾維亞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五大合作伙伴。
波黑在貝爾格萊德設有大使館。而塞爾維亞在薩拉熱窩設有大使館,在巴尼亞盧卡、莫斯塔爾、特雷比涅和德爾瓦爾設有總領事館。
與克羅地亞的關系
波黑于 1992 年 7 月 21 日與克羅地亞建立外交關系。兩個國家的人口和面積大致相當。克羅地亞的人均 GDP 約為波黑的兩倍(2020 年數據)。克羅地語也是波黑的官方語言之一,與波斯尼亞語和塞爾維亞語一起,3 種語言可以互相交流。波黑的克羅地亞人約占該國人口的 16%,10個聯邦州中有 4 個以克羅地亞人為主。波黑在薩格勒布設有大使館,而克羅地亞在薩拉熱窩設有大使館,在薩拉熱窩、巴尼亞盧卡、莫斯塔爾、圖茲拉、利夫諾和維特斯設有六個領事館。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克羅地亞人也與克羅地亞有著獨特的聯系,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克羅地亞具有公民身份問題。 1992年初,當時由克羅地亞xxx任總統弗蘭尼奧·圖季曼領導的克羅地亞民主聯盟決定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民主聯盟共同領導當時,新成立的流氓國家“赫爾采格-波斯納”馬特·博班總統宣布,赫爾采格-波斯納的所有居民都將獲得克羅地亞公民身份。不久之后,該協議被克羅地亞議會接受,并通過了必要的法律,使該協議在克羅地亞合法化。
與土耳其的關系
波黑于 1992 年 8 月 29 日與土耳其建立外交關系。波黑在安卡拉和伊茲密爾有兩個大使館,在伊斯坦布爾有一個領事館, 而土耳其在薩拉熱窩有一個大使館,在莫斯塔爾有一個領事館。土耳其更多地參與巴爾干地區事件,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轉折點始于 2010 年簽署《伊斯坦布爾宣言》。土耳其總統阿卜杜拉·居爾和塞爾維亞總統鮑里斯·塔迪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主席國總統哈里斯·西拉伊季奇在外交部長的陪同下于 2010 年 4 月 24 日在伊斯坦布爾舉行了xxx次主席級三邊關系會議。這次歷史性會議通過了《伊斯坦布爾宣言》,為土耳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塞爾維亞之間更加充滿活力的三方關系打開了大門。由此土耳其逐漸成為巴爾干地區重要的經貿角色,其中波黑被土耳其企業視為理想的投資目的地。
與中國的關系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歷史悠久。兩國人民之間的關系可追溯到絲綢之路時期,絲綢之路不僅開啟了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為社會和文化紐帶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1949年10月1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此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關系。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作為前南斯拉夫六個繼承國之一,于1995年4月3日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可。中國于1995年3月在薩拉熱窩正式開設駐波使館,波黑于1999年1月在京正式開設駐華使館。
與美國的關系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從南斯拉夫獨立后,美國于1992年與其建立外交關系。隨后,波黑穆斯林、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為爭奪前南斯拉夫共和國領土的控制權發生了一段時期的沖突。1992-1995 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xxx以美國的重要參與促成 1995 年《代頓協議》而結束。在領導了確保《代頓協議》的外交和軍事努力之后,美國繼續領導著確保其實施的努力。美國負責指揮位于薩拉熱窩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總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它還提供了約20億美元的援助,優先領域包括重建人道主義援助、經濟發展和國防部門現代化。
與歐盟的關系
2003 年 6 月,在塞薩洛尼基歐洲理事會峰會期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其他巴爾干國家被確定為歐盟成員國的潛在候選國。自 2010 年起,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公民可享受申根區免簽證旅行優惠。其中《穩定與結盟協定》于 2015 年 6 月 1 日生效;其貿易條款自 2008 年起實施,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并于 2016 年 2 月申請加入歐盟。委員會于 2019 年 5 月通過了關于該國加入歐盟申請的意見,確定了該國在開啟入盟談判時需要履行的 14 項關鍵優先事項。歐盟理事會于同年 12 月批準了該意見和關鍵優先事項。該意見構成了民主、法治、基本權利和公共行政改革領域深度改革等方面。直到2022年12月,歐洲理事會授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候選國地位。
歐盟繼續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CFSP)和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CSDP)框架內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部署大量資源。歐盟軍事特派團 EUFOR Althea 自 2004 年以來一直駐扎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任務,支持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當局維持該國穩定和安全的環境。
國際組織
波斯尼亞加入多個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歐洲大西洋伙伴關系理事會、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波黑還是世界貿易組織和美洲國家組織的觀察員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平伙伴關系方案的參與者。
歐安組織
波黑于 1993 年春加入,并在簽署《代頓協定》以及 1995 年成立歐安組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特派團后擴大了合作范圍。最初的合作領域包括支持難民重返社會和解決難民問題,在解決境內流離失所者問題、收回財產、教育改革、加強地方治理、軍備控制、xxx罪處理、支持過渡時期司法和司法改革等方面均有合作。
軍事
編輯軍事力量
2003年12月,波黑頒布首部《國防法》,組建國防部。2005年10月,波黑通過《國防法修正案》和《兵役法》,組建全國統一的職業化軍隊。主席團為xxx力量最高統帥,國防部為最高軍事領導機構,議會在其職責范圍內對軍隊實施監督。軍隊由地面部隊、空軍和防空部隊組成,裝備上有美國、前南斯拉夫、俄羅斯和其他歐洲國家等各自制造的武器、車輛和軍事裝備。防空部隊擁有便攜式防空系統、手持導彈、地對空導彈、高射炮和雷達。
截至2022年12月,波黑xxx力量總人數8739人。2022年度國防預算約為1.6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8% 。
軍事活動
波黑軍隊的首次國際援助任務是在 2007 年前往阿富汗、伊拉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和平任務。在剛果,有五名軍官擔任軍事顧問。 在阿富汗有45名士兵執行任務,其中大部分擔任基地安全和醫療助理。 伊拉克則有85人擔任軍事基地安保工作,偶爾也進行巡邏。所有三個部署小組均受到各自所在的國際部隊以及波黑國防部的贊揚。
波黑參加2009年5月5日至20日和5月19日至6月2日在格魯吉亞舉行的演習,這些演習涉及應對危機行動以及xxx部隊在協助民政當局方面的作用。波黑連續第三年參加“合作槍騎兵”和“合作長弓”演習,且參與水平逐年提高。
2013年6月,波黑空軍第5步兵旅第1營的成員在A Co/175中完成了15天的訓練。馬里蘭州國民警衛隊步兵團在弗吉尼亞州 A.P. 山堡的戴維斯營進行軍事訓練。波黑空軍和馬里蘭州國民警衛隊的聯合訓練旨在通過聯合軍事野戰演習密切探索戰術、技術和程序的合并和協調。
人口
編輯人口數量
截至 2023 年 10 月,波黑目前的總人口為3205826 人,占世界總人口的0.04%,波黑在人口國家(及屬地)名單中排名第137位。波黑人口平均年齡為42.2 歲。人口分布上,波黑聯邦占62. 8%, 塞族共和國占34.8%, 布爾奇科特區占2.4%。其中總人口的54.4%居住在城市(2023 年統計測算為 1746955 人),波黑是歐洲城鎮化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約有近 50% 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 從事農業活動的有 36.3 萬戶人家,占居住戶總數的 31.44%。
根據2022年年中估計的測算,人口自然增長率-1.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3.9人, 就業人口比例42.7 %,城市人口占比49.8 % 。0-14歲人口占比14.9%,15-64歲人口占比66.7 %,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8.4 %。女性占比50.8 %,男性占比49.2%。出生率8.3為‰,死亡率15.9為‰。
族群
波黑族群大致分布
《波黑和平總框架協議》(簡稱《代頓協議》)規定,波黑三個主體民族為波什尼亞克族、 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波什尼亞克族約占總人口50.1%,塞爾維亞族約占總人口30.8%,克羅地亞族約占總人口15.4%。此外還有黑山族、阿爾巴尼亞族、斯拉夫馬其頓族、斯洛文尼亞族、烏克蘭族等族群。
在波黑,前南斯拉夫憲法和現行代頓憲法都提到了“選民”,這一概念有意識地將社會分為被認為與國家利益相關的群體和可能與國家利益無關的少數群體。對成為少數群體的恐懼,以及對世界大戰期間少數群體遭遇的記憶,加劇了導致 20 世紀 90 年代的xxx,這種恐懼仍然是該國兩極分化的政治體系的驅動力。因而波黑的所有族群都可能被視為少數群體,因為所有人都在其種族不占主導地位的地區面臨邊緣化。
語言
官方語言為波斯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地亞語。人群使用各語言比例為波斯尼亞語52.9%、塞爾維亞語30.8%、克羅地亞語14.6%、其他 1.8%。
宗教信仰
薩拉熱窩圣心大教堂
波什尼亞克族、 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分別信奉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其中人群比例為穆斯林(多數是遜尼派,少數是什葉派) 50.7%、東正教徒 30.7%、天主教徒 15.2%、無神論者 0.8%、不可知論者 0.3%、其他 1.2%、未聲明/無回答 1.1% 。
伊斯蘭教
在中世紀時,波斯尼亞于 1180 年前后在班庫林的領導下開始主張獨立。政治獨立的主張導致與東正教和天主教機構的聯系減弱,并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教會,即波斯尼亞教會。波斯尼亞教會的研究經常將其與新摩尼教波格米爾信仰聯系起來。由于許多復雜的社會政治原因,大量波斯尼亞人在 15 世紀和 16 世紀逐漸選擇皈依伊斯蘭教。新皈依者的數量甚至令奧斯曼當局感到驚訝,因此,在奧斯曼統治的四個半世紀中,波斯尼亞逐漸被視為帝國政體的西方據點。在奧斯曼帝國時代,人口根據米勒制度進行行政分組,他們的權利由他們的宗教身份決定。皈依伊斯蘭教的波斯尼亞人是享有特權的群體。此后到末期至南斯拉夫解體,波斯尼亞穆斯林精英對帝國或其他國家權威表現出特別的忠誠,但穆斯林于 1968 年才得到正式承認,并于 1993 年更名為波什尼亞克族。然而,在波黑xxx時期穆斯林受到“種族清洗”的生存威脅。
波斯尼亞穆斯林傳統上遵循伊斯蘭教的遜尼派變體和哈乃斐學派。波斯尼亞穆斯林有著很久的伊斯蘭教的歷史,但其中受到土耳其奧斯曼宗教實踐的影響。所以現在并非所有伊斯蘭習俗都得到遵守,在伊斯蘭教的五個基本行為中,薩拉特(每天五次儀式祈禱)、朝覲(前往麥加朝圣)和薩姆(齋月期間的齋戒)并未在波黑文化中得到廣泛遵循。只有不到 20% 的人每天祈禱,30% 的人每周一次或以上參加清真寺禮拜。生活上許多波斯尼亞人會喝酒。不過隨著瓦哈比主義的影響,這種情況略有變化,因為此前瓦哈比主義是與沙特援助一起引入的。
東正教
在羅馬帝國的公元早期幾個世紀傳入基督教。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該地區納入東羅馬的勢力范圍,精神信仰取向逐漸傾向于東正教。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征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宗教格局轉而變得更加復雜。此時雖然伊斯蘭教興起,但東正教社區繼續蓬勃發展,保持其習俗和傳統,通常與穆斯林和天主教鄰居和諧相處。
從1760年代末到1880年,佩奇宗主教區垮臺后,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東正教直接受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區管轄。因此,它是由來自伊斯坦布爾的希臘人法納里奧特斯領導的。但在1920 年,xxx次世界大戰和南斯拉夫王國成立后,該地區再次受到新統一的塞爾維亞東正教下的宗教權威的管轄。直到1991 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成為族群暴力發生地,東正教波斯尼亞塞族人在東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與天主教克羅地亞人和波斯尼亞穆斯林作戰,試圖按照種族界限分裂該地區。1995年達成一項協議,將該地區劃分為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繼而經過20世紀的動蕩事件,深深影響了波黑東正教群體。波黑xxx之后重新恢復了東正教的復興,以及教堂、修道院的重建和宗教活動的復興。
塞爾維亞教會對大多數塞爾維亞人來說很重要,但人們的遵守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許多年長的塞爾維亞人將教堂視為其宗教、社會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無論精神信仰如何,在圣誕節和復活節等重大活動期間會前往當地教堂。
天主教
天主教隨著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一同傳入。早在1463年之前,東正教可能僅限于德里納河上游流域,該地區以東正教為主。但波斯尼亞的其他地區名義上信奉羅馬天主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口屬于本土波斯尼亞教會。直到奧斯曼帝國時期,征服將大部分天主教徒趕出了波斯尼亞。并且奧斯曼帝國賦予穆斯林更大的權利促使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隨后的奧匈帝國政權標志著伊斯蘭教作為國教的垮臺,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期間,天主教徒享有非正式的特權。在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時期又催生了一批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雖然自 1990 年政權更迭以來,這一群體顯然已經消退。 但隨波黑伊斯蘭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反映在該國眾多的新清真寺上,天主教會卻在急劇衰落。在波黑xxx的影響,大量天主教克羅地亞人被驅逐或被迫移民。直到今天,外逃仍在繼續。
克羅地亞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并且認為是構成他們族群身份的一個重要方面。克羅地亞文化價值觀中體現的重要天主教價值觀包括同情心和仁慈。許多克羅地亞人接受神職人員、羅馬天主教會和教皇的權威。天主教的重要階段行為(如洗禮、堅信禮和婚姻)也是一個人生活和與他人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一般來說,雖然許多克羅地亞人相信該宗教的基本教義,但他們可能不會通過定期去教堂嚴格實踐自己的信仰。
經濟
編輯綜述
波黑被視為中高收入國家,但近些年經濟活動放緩并受到貿易逆差的影響。同時波黑也是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為工業和農業,其次近些年的旅游業和服務業也增長較快。2022年 12月 15日波黑被宣布授予歐盟候選國地位。
由于前南斯拉夫大部分的大型工業生產基地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均位于波黑境內,波黑的經濟也代表了前南斯拉夫的發展基礎,經濟結構上多元化趨勢,但近一半的產值和就業均集中在大規模工業中。除此之外,波黑約有500家工程與建筑公司當時已走向國際市場,并貢獻了大約7%的南斯拉夫GDP。但在成為一個獨立民主的歐洲國家之后,波黑不得不經歷了向私有化市場經濟的轉型。因此,波黑同步實施了對戰后國家的重建、從社會主義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對新市場和科技現狀的調整、波黑社會的整合以及國家建設,并取得了長足進步。
波黑的貨幣為可兌換馬克(貨幣代碼 BAM),也稱波黑馬克,貨幣符號為 KM。馬克細分為 100 分,在歐元推出之前與德國馬克掛鉤。現使用與德國馬克相同的固定匯率 (1.935583 BAM = 1 歐元)。波黑的央行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央銀行,職能為根據貨幣發行局安排發行本國貨幣,維持貨幣穩定,并在固定匯率下覆蓋可自由兌換的外匯基金。
2022年波黑的GDP數值為245.28億美元,在發布的196個國家中的GDP排名第113位,人均GDP為7046美元。通貨膨脹率達到10.5%。2022年政府預算恢復為正數,占 GDP 的 1.2%,政府債務與 GDP 的比率為31.8%。
xxx產業
農牧業
波黑擁有發展多樣化農業的自然條件。境內多山,農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42.2%,共約239萬公頃,其中100萬公頃為集約化農業耕地。波黑有104萬公頃天然草地和牧場,35萬公頃土地專用于果園、葡萄園以及用于種植生產醫藥保健品的草藥和香料香草等。波黑奶制品、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具有出口歐盟資質。南部地區流行種植蠟菊等芳香植物。
林業及木材加工業
根據波黑外國投資促進局數據,波黑全國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3%, 其中,國有森林占80%, 私有森林占20%。主要樹種有梓木、 橡木、 松木、 冷杉及云杉等。波黑木材儲備約4.35億立方米。波黑的林業和木材加工業有悠久的歷史,從19世紀后半葉起,林業和木材加工業成為波黑經濟的主要產業之一。波黑木材和家具及細木加工制品的60%以上出口到德國、 意大利、 奧地利及斯洛文尼亞等歐盟國家。波黑擁有大量技術熟練的林業生產廉價勞動力。2021年,波黑木材及制品出口額17.1億馬克,認證的從事木材及制品的企業有1669家。2022年6月15日,波黑部長會議批準了關于到2022年9月底前臨時禁止圓木、 木柴及顆粒燃料出口的決議。禁令到期后部長會議有權延期。
第二產業
能源產業
波黑的電力產業主要包括燃煤發電和水力發電兩種形式。近年來,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資源發電領域也有一定進展。波黑水力裝機總量207.7萬千瓦,水力發電潛能利用率約40%,尚有60%的水力潛能待開發利用。2018年3月,波黑xxx接入電網的風力發電站投入運行。目前,波黑風力裝機總量134.6兆瓦。
金屬加工業
金屬加工業是波黑經濟重要產業之一,產品以出口為主。2022年,金屬加工產品出口值占外貿總值的39%。金屬加工業的主要產品為鋼鐵、鉛、鋅及銅加工產品。
第三產業
旅游業
2022年,波黑共接待游客146.4萬人次,其中本國游客55.7萬人次,外國游客90.7萬人次。波黑旅游資源主要有旅館、溫泉、滑雪場、漂流、打獵、療養地及文化、宗教設施,首都薩拉熱窩是1984年世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地,冰雪旅游資源豐富。波黑旅游業近幾年發展速度較快,政府將旅游業列為重點發展行業之,并大力吸引外資。
國際援助
2020年波黑接收外來援助總金額為4.37億美元。近年來,波黑接收外來援款主要來自歐盟,其余主要來自德國、 美國、 其余國際組織、 瑞士、 科威特、奧地利、 土耳其等。主要援助的內容為人道主義援助、 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經濟基礎建設和服務、教育等。
對外貿易
2022年波黑外貿總額466.1億馬克,其中出口額179.7億馬克,進口額286.4億馬克。出口主要商品類別是基礎金屬和制品、機電產品、木產品、礦產品等。主要進口商品類別是礦產品、機電產品、基礎金屬和制品、化工產品、食品等。主要貿易伙伴為德國、意大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等。
社會
編輯教育
波黑的初等教育是義務教育,在前五年級,孩子們的所有課程將由一名老師負責。由于存在多種宗教,大多數學校都會開設道德、民主基礎知識和宗教歷史等課程。其中一些學校在二年級引入必修英語(每周兩節課),在五年級引入額外外語(德語或法語),但更常見的是在五年級設置第二語言(主要是英語、德語和法語)。
而中等(高中)教育不是強制性的,波黑幾乎所有兒童都從小學升入中學。中等教育由普通中學和技術中學提供,通常為四年。盡管三分之一的孩子完成了全部九年教育,但卻是周邊國家地區大學入學率最低的國家,僅有四分之一的高中生升入大學。
2021/2022學年度,波黑共有427所學前教育機構,小學1748所,中學313所,高校49所。主要大學有薩拉熱窩大學、巴尼亞盧卡大學、莫斯塔爾大學、圖茲拉大學和東薩拉熱窩大學等。。波黑的高等教育制度起源與西歐的大學傳統非常相似。1531 年,加齊·胡斯雷夫-貝 (Gazi Husrev–bey) 創立了哈尼卡 (Hanikah),這是一所蘇菲派哲學高中,并于 1537 年增設了伊斯蘭科學研究機構。 而到了1887 年,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伊斯蘭教法院學校開始運作,為一所五年制高中。 薩拉熱窩大學 (UNSA) 在波黑繼承培養了數百年的高等教育傳統,在二戰后開設了xxx所世俗高等教育機構。它正式成立于1949年,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最古老的大學。
薩拉熱窩大學
薩拉熱窩大學
自1949年建校以來,薩拉熱窩大學就以國際合作為導向,搭建文化之間的橋梁,與世界各地的大學建立伙伴關系。薩拉熱窩大學擁有 22 個學院、5 個中心、5 個研究所提供學習和研究機會,其中包括國家和大學圖書館、加齊·胡斯雷夫貝圖書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家博物館、學生議會等,擁有 100 多個學習項目和 200 多個部門。如今,它擁有約 34000 名在校學生,躋身該地區xxx的大學之列。
莫斯塔爾大學
莫斯塔爾大學
莫斯塔爾大學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莫斯塔爾市的一所公立大學。大學成立于1977年,歷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建立的方濟會神學院,校徽上描繪了方濟會修道院的建筑。大學設有 10 個院系、8 個研究所、1 個美術學院和一個學生中心,有 50 個專業、70 個學習小組和約 1,000 名員工。院系包括農業和食品技術、經濟學、土木工程、醫學、哲學和法學等。研究所包括經濟、克羅地亞語言、文學和歷史、拉丁學、機械工程和社會研究等。
科技
波黑政府制定了系列科技發展政策。但波黑科技的發展長年受制于工資報酬較低、研發資金投入不足,以及科研與產業界尚不能很好融合等因素。2018年1月,波黑部長會議通過了波黑2022年科技發展戰略,將推動波黑在科技方面融入歐洲一體化。
波黑政府2021年預算撥款的用于研發 (R&D) 總額為72070237波黑馬克。部門劃分,預算撥款最多的部門是高等教育 89.2%,其次是商科7.0%,政府部門 2.4%,非營利組織部門 1.4%。根據社會經濟目標的預算資金大部分用于教育(54.5%)。
從科學領域來看,最多的預算撥款是社會科學(59.2%)和多學科科學(14.3%)。研究和計劃的預算撥款到 2022 年,將達到 76801791波黑馬克。并且根據社會經濟目標,大多數計劃撥款用于教育(56.2%)。
媒體
波黑全xxx發行各類報刊近200種。主要報刊有《每日之聲報》《解放報》《獨立報》《塞族之聲報》《晚報》和《每日報》等。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電視臺34家。主要電視臺包括波黑國家電視臺、波黑聯邦電視臺、塞族共和國電視臺等。全國有電臺101個。波黑專業網絡媒體主要有波黑聯邦的ONASA和FENA,塞族共和國的SRNA。
衛生健康
波黑實行醫療保險制度,雇主和雇員都需依法交納醫療保險費用。但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的醫療保險情況和交納的比率有所不同。2021年,波黑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4.9%。波黑人均預期壽命76.9歲,其中男性人均預期壽命74.4歲,女性人均預期壽命79.4歲。
波黑醫療保健機構的組織結構如下:初級衛生保健一級有 80 個衛生保健中心,二級和三級衛生保健由 24 個機構提供,其中包括 3 個臨床中心、8 個綜合醫院、7 個州立醫院、3 個醫院。病床總容量為7315張。聯邦一級還設有輸血醫學研究所,而薩拉熱窩州等一些州除上述機構外,還設有運動醫學研究所、學生保護研究所等(共9個研究所)。 FB&H 的公共衛生系統由 10 個的州公共衛生研究所和 FB&H 公共衛生研究所組成。
體育
主要運動
波黑體育產業發展迅速,足球、籃球、手球、排球是都是受當地歡迎的運動項目。其他受歡迎的運動包括網球、滑雪和田徑。該國還擁有悠久的武術傳統,例如柔道、空手道和跆拳道。波黑的體育由文化和體育部管轄,其中負責改善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制定文化、體育和青年領域的發展戰略以及該領域立法規定的其他任務。
該國培養了一些優秀的運動員,包括2012年獲得歐洲聯賽MVP獎的籃球運動員米爾扎·泰萊托維奇和2011年被評為波斯尼亞年度 “足球先生”的足球運動員埃丁·哲科。包括在 2017 年贏得 ATP 挑戰者巡回賽冠軍的網球運動員達米爾·朱姆胡爾 (Damir Dzumhur) 和在 2016 年奧運會上獲得銅牌的柔道運動員拉里薩·塞里克(Larisa Ceric)。
該國在團隊運動方面也取得了成功,該國還擁有多支職業運動隊,其中包括參加過世界杯和歐洲錦標賽的國家足球隊。國家足球隊進入了2014年世界杯,國家籃球隊于2001年贏得了國際籃聯歐洲籃球錦標賽。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還培養了一些世界上其他體育項目中最優秀的運動員,包括在 2016 年奧運會上獲得銅牌的游泳運動員阿梅爾·圖卡(Amel Tuka)和在 2012 年奧運會上獲得銅牌的拳擊手馬里揚·馬爾科維奇(Marijan Markovic)。該國在手球、排球和水球等其他運動項目上也取得了成功。
奧運會
波黑首次以國家名義參加夏季奧運會是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但他們尚未獲得過奧運會獎牌。自1956年以來為南斯拉夫奧林匹克代表團做出貢獻,在南斯拉夫國歸屬下總共獲得了 5 枚金牌、6 枚銀牌和 4 枚銅牌。冬奧會方面,波黑參加了 2014 年索契冬奧會,派出了一支由五名運動員組成的代表隊。這支隊伍參加了高山滑雪、冬季兩項和越野滑雪比賽。
第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1984年2月8日至19日在前南斯拉夫的薩拉熱窩舉行。本屆比賽共39個單項,增加了1項女子20公里越野滑雪。賽區較為分散,越野滑雪、現代冬季兩項、跳臺跳雪等在伊格曼山;高山滑雪男子項目在貝利亞什尼,女子則在賈哈里那;雪橇比賽在離市區最近的特雷貝維奇山;滑冰、冰球在澤特拉體育中心。
體育設施
體育設施方面,具有阿西姆·費哈托維奇·哈斯體育場、格巴維察體育場、巴尼亞盧卡市體育場、羅丹尼體育場等。其中阿西姆·費哈托維奇·哈斯體育場位于薩拉熱窩,波黑規模xxx的體育場,觀眾席能容納35630人,始建于 1947 年。同時也是1984年冬季奧運會舉辦場地,該國最重要的比賽都在這里舉行,國家隊和xxx俱樂部(FK 薩拉熱窩、澤列茲尼卡)都在這里舉辦比賽。自 1990 年代以來,該體育場也是大型音樂會的舉辦地。
阿西姆·費哈托維奇·哈斯體育場
社會治安
波黑社會治安狀況總體較好,暫無戰亂、恐怖襲擊等危險。由于1992-1995年的xxx,至今仍有部分槍支散落在波黑居民手中。近幾年波黑難民的數量增加,針對游客的偷盜搶劫案件數量明顯上升。波黑多山區,路況復雜,通行條件較差,交通事故多發。
環保
波黑有切實的環保促進行動,先于2020年11月簽署了西巴爾干國家索非亞《綠色議程宣言》, 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逐步淘汰燃煤發電,與歐盟一同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方面努力。由此至2021年3月,波黑的部長會議通過了《2020-2030年波黑減排計劃 》, 該計劃以《巴黎協定》和《西巴爾干綠色議程 》為基礎, 承諾到2030年前投資101.8億美元(占GDP的5%以上), 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較基線水平減少50%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2022年4月,波黑部長會議通過了《波黑可持續發展目標框架》。
交通
編輯綜述
波黑境內山地多,高速公路少,僅220.42公里。火車路網落后,最高速度僅為70-90公里/小時,只能以很慢的速度前進,嚴重影響了波黑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以及國家內部的物流發展。航空方面有四個機場,航運有1個出海港以及兩個河港。
公路
波黑塔拉河峽谷大橋
波黑現有公路總長9110公里, 其中干線公路4237公里,高速公路220.42公里。高速公路中, 波黑聯邦境內長度114.5公里,全部屬于歐洲5C公路;塞族共和國境內高速公路105.92公里,無歐洲5C公路路段。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6月發布的全球公路網建設質量報告顯示,在全球列入統計的137個國家和地區中,波黑排第109名,被列為第三等級。
鐵路
波黑現共有鐵路1018公里。單軌鐵路925公里,其中656公里為電氣化鐵路;雙軌鐵路93公里,全部為電氣化鐵路。波黑鐵路設施老舊,最高速度僅為70-90公里/小時,兩個實體鐵路網均亟待升級改造。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鐵路網絡由ZFBH和ZRS兩家鐵路公司運營。ZFBH運營全國各地的線路,還包括主線多博伊 - 薩拉熱窩 - 普洛切。而ZRS在該國塞族地區運營線路,并在多博伊 - 巴尼亞盧卡 - 諾維格勒線路上運營。
薩拉熱窩站
薩拉熱窩站
薩拉熱窩站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個火車總站,位于該市西北部,距市中心約3公里,靠近馬里金德沃爾城區。這是一座窄軌火車站,建于1882年,當時布羅德納薩維的鐵路線到達薩拉熱窩。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索菲·喬泰克伯爵夫人從伊利扎抵達薩拉熱窩時,在此受到迎接。
航空
波黑現有4個機場,分別位于薩拉熱窩、莫斯塔爾、巴尼亞盧卡和圖茲拉。主要航空公司為伊卡航空(ICARair),是波黑一家客運和貨運包機航空公司,成立于2000年,總部位于圖茲拉機場,公司持有波斯尼亞DHL合同。?主要機型擁有三架LET L-410渦輪機。目前,該公司租賃飛機 (ACMI),并運營臨時包機航班。
薩拉熱窩機場
薩拉熱窩機場
薩拉熱窩國際機場,也稱為布特米爾機場,是波黑的主要國際機場,為波黑首都薩拉熱窩地區提供服務。它位于薩拉熱窩火車站西南部的3.3?海里(6.1公里; 3.8英里)和伊利都市郊區薩拉熱窩市中心以西約6.5?海里(12.0公里; 7.5英里)。該地區航空客運服務的建立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時期。最初在 1930 年,就有貝爾格萊德 - 薩拉熱窩 - 波德戈里察的小型客機航空服務,作為拉伊洛瓦茨的軍用機場使用。
莫斯塔爾機場
莫斯塔爾機場
莫斯塔爾機場于 1965 年投入民用航空運輸,專門用于國內航班。但莫斯塔爾機場在冬季奧運會期間被宣布替代薩拉熱窩國際機場,從而獲得了國際機場的地位。 同時,考慮到舉世聞名的朝圣村默主哥耶位于莫斯塔爾以西僅20公里,而航空運輸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這一新優點積極得讓國內外航空公司對莫斯塔爾機場日益濃厚的興趣。 此時莫斯塔爾機場正處于新的發展時期的門檻,歐盟對其設施現代化以及飛機和乘客處理設備的采購進行了投資。毫無疑問,莫斯塔爾機場將以高標準的設備和人員進入新世紀,并成為該地區重要的經濟主體。 莫斯塔爾機場裝備精良,擁有專業技能的員工,負責處理飛機、行李和貨物過程中的安保工作,保持最高水平并符合國際民航組織的標準。 莫斯塔爾機場有能力并配備起降所有“C”類飛機(xxx起飛重量 200 噸)。
航運
波黑本國無貨運海港,主要以南部海岸的克羅地亞普洛切港為其出海港。波黑內陸河流眾多,符合水運條件的主要河流有薩瓦河和德里納河。薩瓦河在波黑境內總長333公里,屬多瑙河支流,是歐洲水路網的一部分。薩瓦河有兩個港口,分別位千布爾奇科特區和薩瑪茨市。
人文
編輯飲食
薩拉熱窩乃至整個波黑,飲食以土耳其風味為主,烤肉是經典菜式,咖啡自然也是土耳其式。
波黑人的正餐以波斯尼亞餐為主,烹調方法多為烤、燜、煎,招牌菜有烤羊、土豆燜小牛肉、煎虹鱒魚等。其常見的菜是烤羊,在烤爐上不停地轉動地烤,整只羊烘烤均勻,直到金黃、流油,軟嫩適度。此外,波斯尼亞火鍋以及熏肉、香腸、奶皮和奶酪等。值得一提的是,波黑國菜——Cevap,這是一種無皮香腸,起源于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巴爾干半島。波斯尼亞 cevapi 通常由兩種不同類型的碎牛肉制成(如與牛肩肉混合的側腹肉或肋骨肉)。將香腸放在面包三明治中食用,并佐以切碎的洋蔥和shopska salata。
小吃方面,波黑有傳統風味小吃有“切瓦比”(牛羊肉丸和洋蔥,夾在面餅里食用)、布雷格餡餅等。波黑人愛吃甜食,如核桃仁加蜂蜜,奶油為主的各類甜度較重的點心等。
另外波黑人也喜歡野外燒烤,春夏季節、周末或節假日,全家或邀親朋到河邊、湖邊燒烤聚餐。日常在當地穆斯林餐廳、飯館就餐,可以飲酒。當地生產的啤酒也很有名。
波黑的咖啡是全民飲料,各式咖啡館、咖啡亭充斥街頭巷尾,人們都喜歡喝咖啡。波黑的人均咖啡消費量13.67 磅(2022年),排名第11。喝咖啡當地還有一個講究,如果女人給男人的咖啡里加糖,就代表她喜歡那個男人。?
波斯尼亞咖啡,被稱為“Bosanska kafa”波斯尼亞咖啡歷史悠久,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它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引入,成為伊斯蘭習俗中作為酒精替代品的珍貴傳統。
因此波斯尼亞咖啡起源于土耳其咖啡,并且與土耳其咖啡相似,但波斯尼亞咖啡的制作和服務略有不同。兩者相似地方在于,都使用普通阿拉比卡咖啡,中度烘焙。使用未過濾磨成細粉的咖啡豆。在長頸小鍋中煮的(波斯尼亞語稱為 d?ezva,土耳其語稱為 cezve)。但不同地方在于,土耳其咖啡的濃度約為波斯尼亞咖啡的兩倍。對于波斯尼亞咖啡,重要的是要將咖啡煮沸幾次,以便在頂部形成更多厚厚的泡沫(稱為 kajmak)。而土耳其咖啡中也有 Kajmak 泡沫,但通常是在煮咖啡時形成的。在土耳其,將咖啡重新加熱被認為是過度萃取,并被認為會導致苦味。
習俗
社交習俗
波黑人生性豪放、直率,熱情好客,客人會受到熱情的款待,并以充足的食物款待。同時相互贈禮物是波斯尼亞熱情好客以及人們與親朋好友保持密切聯系的重要延伸,贈送禮物不僅限于宗教節日或上述拜訪某人家等特殊活動,還包括參加聚會甚至開展業務時。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通常以握手禮為主,較為熟悉的朋友、親人一般相互擁抱和互相親吻對方。禮儀方面,去波黑人家做客,一般要帶上鮮花、巧克力等,所送花枝一定要單數,不能是13。喝咖啡是波黑人的社交時間,很少會看到一個人獨自坐在咖啡館里,可以和他們的朋友坐上幾個小時。
生活禁忌
由于波黑民族眾多,要尊重各族的風俗習慣。在波黑參觀清真寺、教堂等宗教場所時,不要著裝太暴露,特別是在清真寺,女性游客需要戴紗巾等。同時不要將任何圣書或經文放在地板上,以及人們坐位的任何地方或浴室里。請勿讓房間內的兩扇窗戶打開,因為波斯尼亞有一種文化信仰,認為當風吹過房間時,就會導致人們生病。因為歷史上民族多次沖突的緣故,避免表達有關波黑xxx的原因或動態的觀點。
主要節日
波黑作為多族群(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等)和多宗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等)國家,宗教節日比較多,波黑目前未對宗教節日的節假作出統一規定。
穆斯林族(波什尼亞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宰牲節、圣紀節。克羅地亞族信仰天主教,主要節日有復活節、圣誕節、圣神降臨瞻禮、圣母無染原罪瞻禮、主顯節、圣伯多祿及圣保祿節、圣母升天節、圣約瑟節。塞爾維亞族信仰東正教,主要節日有主進圣城日、耶穌升天日、主降生節、三位一體節、主顯圣容節、主進堂節、圣母升天節(圣母安息日)、圣母進堂節、圣母領報節、圣母誕生節、舉容圣架節。猶太教的主要節日是贖罪日。
以2023年推算的主要節日日期
節日 | 日期 |
元旦 | 1月1日 |
東正教圣誕節 | 1月7日 |
東正教新年 | 1月14日 |
圣薩瓦日 | 1月27日 |
獨立日 | 3月1日 |
復活節 | 4月9日 |
勞動節 | 5月1日 |
圣母升天日 | 8月15日 |
萬圣節 | 11月1日 |
國慶日 | 11月25日 |
圣誕節 | 12月25日 |
復活節
克羅地亞人會以宗教游行來慶祝,并會點燃大型篝火來慶祝復活節。塞爾維亞早在慶祝活動之前就為復活節做好準備,并禁食任何脂肪、肉類或雞蛋。塞爾維亞人會在星期五煮復活節彩蛋,染色和上色。并且xxx個彩色雞蛋總是紅色的,人們會把它保留到明年。而波斯尼亞穆斯林不慶祝基督教節日。然而,由于多族群共存的悠久傳統,許多波斯尼亞穆斯林也會參加基督徒朋友和鄰居的復活節宴會。
藝術
建筑
薩拉熱窩建筑
波黑的建筑風格受到了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例如莫斯塔爾古橋、薩拉熱窩老城、布拉特斯科修道院等建筑都是波黑著名的建筑物。曾作為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一部分,薩拉熱窩的建筑無疑多樣化的。盡管一些建筑在20世紀90年代的xxx中被毀壞,但在城市的老街區仍然可以觀察到上述時期的建筑發展。由于戰后對此類歷史遺產的修復和保存,今天的薩拉熱窩代表了奧斯曼和奧匈帝國建筑的獨特結合。
繪畫
薩拉熱窩街邊涂鴉
波黑最早視覺藝術品是在 1300 年代和 1400 年代創作的。而在1463年開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伊斯蘭藝術的在其中主導藝術的地位持續了400年。其中伊斯蘭視覺藝術完全是裝飾性的(阿拉伯式花紋)。然而到了16世紀期間,國內畫家創作了一系列圣像。19世紀奧匈帝國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時,許多畫家從這個雙重君主國的不同地區搬到了這里。這時候,他們創作的作品主要是描述性插圖。直到20世紀初,這里才出現了xxx代在西歐學院接受訓練的畫家。他們的繪畫題材主要來自家鄉,這一代人的代表人物有加布里耶爾·尤爾基奇 (Gabrijel Jurki?)、里斯托·武卡諾維奇 (Risto Vukanovi?)、佩塔爾·切西奇 (Petar Tje?i?)、卡洛·米吉奇 (Karlo Miji?)、喬卡·馬扎利奇 (?oka Mazali?) 和羅曼·彼得洛維奇 (Roman Petrovi?)。
南斯拉夫時期,波黑開始重點關注社會主題,以畫家沃霍·迪米特里耶維奇 (Vojo Dimitrijevi?)、伊斯梅特·穆耶濟諾維奇 (Ismet Mujezinovi?) 和布蘭科·索特拉 (Branko ?otra) 等為代表。20世紀90年代xxx結束后至今,波黑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多樣化,包括當代藝術和xxx藝術等。
音樂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擁有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歷史上曾遭受過許多不同民族的入侵,因此民間音樂具有來自各個時期和王國的特點,民間音樂是巴爾干、土耳其和西方音樂風格的混合體。
波黑的音樂風格多樣,包括傳統音樂、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等。波黑的傳統音樂包括塞爾維亞音樂、波斯尼亞音樂和克羅地亞音樂等。傳統波斯尼亞音樂的特點是使用各種弦樂和打擊樂器,如薩茲、小提琴和達爾布卡,并且通常伴有復雜的和聲。
傳統音樂
塞夫達林卡(Sevdalinka)民間音樂是波斯尼亞著名的民間音樂流派。作為是波斯尼亞文化的一部分,也傳播到其他前南斯拉夫國家。其融合了歐洲、斯拉夫和奧斯曼音樂的元素。Sevdalinka這個詞來自土耳其語world sevda,代表一種多情的向往或激情,一種類似于巴西saudade概念的單相思。事實上,這些歌曲都是“情歌”。塞夫達林卡音樂的特點是緩慢或適中的節奏和強烈、情感豐富的旋律。
恒河(Ganga)是波斯尼亞音樂中一種獨特的聲樂技術,一群歌手緊密和諧地演唱,創造出獨特的聲音。恒河歌曲通常有重復的旋律和呼應模式。原本是牧羊人為了長途交流而演唱的。 Ganga使用兩個半音差的音符。它在克羅地亞也很常見,許多流行的克羅地亞音樂家都將一些恒河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中。
波黑也有獨特的弦樂器,比如坦布里卡是一種類似于曼陀林或布祖基琴的弦樂器。它經常用于傳統波斯尼亞音樂,尤其是在克拉伊納地區。坦布里卡合奏團被稱為 tamburice,由多種樂器共同演奏,創造出活潑歡快的旋律。
傳統的舞曲方面,代表性的科洛舞是一種傳統的圓圈舞,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巴爾干其他地區廣泛表演。活潑、充滿活力的舞蹈,伴以器樂,通常以手風琴、小提琴和長笛等樂器為伴奏。科洛舞經常在婚禮、慶典和文化活動中表演。
宗教音樂方面往往與信仰內容密切,比如Ilahije 和 Naat 是宗教歌曲。 Ilahije 是贊美真主并傳達精神信息的伊斯蘭宗教贊美詩,而 Naat 是專門獻給先知穆罕默德的歌曲。
渦輪民謠
渦輪民謠初創于種族xxx的背景下,將流行音樂、電子音樂、迪斯科音樂、舞蹈音樂和嘻哈音樂添加到本已多樣化的民間音樂中。
渦輪民謠中著名的是“Serbia Strong”歌曲(原標題中“Karad?i?,Lead Your Serbs”),指的是波斯尼亞塞族軍官拉多萬·卡拉季奇 (Radovan Karad?i?),他于 2016 年被判犯有針對波斯尼亞穆斯林的種族滅絕罪。而這首歌的歌詞宣稱“整個塞爾維亞土地都受到攻擊”,并將克羅地亞人稱為“法西斯分子”(指二戰時期的烏斯塔沙政權),波斯尼亞人稱為“土耳其人”,表達這兩個群體“害怕”塞爾維亞人戰士。
搖滾音樂
波黑的搖滾音樂主要是在波斯尼亞還屬于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時期的期間發展起來的,并且薩拉熱窩市曾是南斯拉夫搖滾音樂的中心。朋克搖滾先從斯洛文尼亞傳入波斯尼亞,并在薩拉熱窩、圖茲拉、澤尼察和比哈奇扎根。搖滾音樂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占據主導地位。受歡迎且有影響力的搖滾樂隊和藝術家包括 Goran Bregovi? 的 Bijelo Dugme、Plavi Orkestar、Zabranjeno Pu?enje 等。
文學
早期xxx批已知的書籍是可追溯至 12 世紀的教堂書籍,大部分以吉爾吉斯語、格拉哥里文或西里爾文書寫。直到17世紀,波黑三大宗教(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得到強化后,才陸續開始出現更為廣泛的文學。波黑文學向三個方向發展,此時都與教會文本和宗教機構有關。如穆斯林以前用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寫作,后來用南斯拉夫白話寫作,現在使用阿拉伯語寫作,并在傳統中發展了一種稱為alhamiado的詩歌。而天主教徒使用相同的白話和西里爾文字。盡管存在差異,但這三個方向在性質上是相似的,因為大部分都是宗教著作和編年史。
18 世紀末,口頭詩歌開始在波黑文學中變得重要,后來在 19 世紀的民族浪漫主義時期得到發展。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現代文學分別被描述為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文學的一部分,而穆斯林文學仍有待定義和描述。
波黑的文學并受到奧斯曼、奧匈帝國和南斯拉夫等多種文化的影響。波斯尼亞文學反映了該國動蕩的過去、爭取獨立的斗爭以及人民的韌性。作品形式包括小說、詩歌、戲劇等。波黑的一些著名作家包括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梅沙·塞利莫維奇(Mesa Selimovi?)、亞歷山大·海蒙(Aleksandar Hemon)等。其中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于196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伊沃·安德里奇
茲拉塔·菲利波維奇 (Zlata Filipovi?) 的日記,記錄時間為 1991 年 9 月至 1993 年 12 月,開始于她 10 歲生日之前。作品講述她在波斯尼亞xxx襲擊她的家鄉薩拉熱窩時的描述,主題是xxx、友誼、政治、愛情、童年和失去。
《我從未命名過的貓:關于愛情、xxx和生存的真實故事》
該作品由阿姆拉·薩比克·埃爾·雷斯 (Amra Sabic-El-Rayess) 與勞拉·L·沙利文 (Laura L. Sullivan) 合作完成,是一部回憶錄。講述了一名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種族滅絕中幸存下來的年輕女孩的故事。主人公阿姆拉現在是一名居住在美國的大學教授,她分享了她作為一名穆斯林青少年被困在她深愛的祖國的動亂中的經歷,針對波斯尼亞種族滅絕及其后果的六年敘述。
影視
波黑首次電影放映于 1897 年 7 月 27 日舉行,但電影業真正的發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開始。迄今為止,該國已制作了 120 部故事片以及數百部紀錄片和短片。過去十年中制作了大約 20 部故事片,其中大部分是聯合制作。
波黑現代電影從南斯拉夫電影之中發展,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南斯拉夫在外國拍攝的好萊塢作品數量上僅次于英國。 但在90 年代,沖突和xxx使南斯拉夫國家四分五裂,但由于一代人被孤立并專注于生存,電影業也被摧毀。隨著該地區的穩定,現在波黑電影業正在重新發展。
波黑電影經常以xxx的殘酷現實及其對社會的揮之不去的影響為題材。深入探討了生存、失落、希望和人類精神的主題,所有這些主題都在波黑獨特的背景下進行創作。
波黑電影擁有不少成績,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的Ingenmansland(2001 年)部分由法國制作,于 2002 年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成為藝術和商業上的突破。塔諾維奇隨后于 2010 年拍攝了《哥倫比亞馬戲團》,并于 2013 年拍攝了Epizoda u ?ivotu bere?a ?eljeza,并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銀熊獎。 2006 年,賈斯米拉·茲巴尼奇(Jasmila ?bani?,生于 1974 年)憑借《格巴維察——時間能治愈一切傷口嗎?》在同一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
《歡迎來到薩拉熱窩》
《歡迎來到薩拉熱窩》是一部 1997 年xxx劇情片,由邁克爾·溫特伯頓 (Michael Winterbottom) 執導。該片根據邁克爾·尼克爾森的著作《娜塔莎的故事》改編,靈感源自20世紀90年代波黑xxx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影片講述了英國記者邁克爾·亨德森(斯蒂芬·迪蘭飾)的經歷,他對波斯尼亞年輕女孩埃米拉(埃米拉·努塞維奇飾)和她妹妹的生活投入了情感。探討了xxx、生存、人類社會恢復以及目睹和記錄xxx暴行的人所面臨的道德困境的主題。
《無人區》
《無人區》的故事講述了 1993 年波黑xxx期間,兩名士兵 èiki 和 Nino(一名波斯尼亞人和一名塞爾維亞人)發現自己被困在敵方防線之間的無人區。當埃基和尼諾試圖找到擺脫困境的方法時,一名的聯合國中士不顧被命令不得干預的情況,前去幫助他們,而記者團也緊隨其后,將一個新聞故事變成了國際事件。
《何去何從,阿依達?》
《何去何從,阿依達?》根據這些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中年英語教師兼翻譯阿伊達(亞斯娜·尤里西奇飾)與丈夫、兩個兒子以及其他 30000 名難民一起在荷蘭維和人員管理的聯合國軍事基地避難的故事。當塞爾維亞軍隊侵入該城鎮并開始致命圍捕時,入侵部隊無視聯合國的最后通牒,炮擊平民。此時阿伊達瘋狂地在所謂的安全區內拯救她的家人。
國家象征
國旗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旗
波黑國旗是長方形的,長寬之比為2:1,設計上是一個藍色底面,中間有一個黃色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斜邊上有九顆白色五角星,其中有兩顆星是半顆。黃色三角形象征著波黑由三個主要族群組成,即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黃色也象征著太陽的光芒,代表著希望與相互合作;藍色象征著歐洲;白色星星象征著波黑作為歐洲國家的一部分。于波黑xxx結束后1998年才制定了現行國旗的圖案。
國徽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7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