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名來源
- 2 文明起源
- 3 歷史沿革
- ? 前王朝時代(公元前5000-前3150年)
- ? 早王朝時代(公元前3000-前2625年)
- ? 大金字塔時代(公元前2625-前1539年)
- ? 古王國(公元前2625-前2130年)
- ? xxx中間期(公元前2130-前1980年)
- ? 中王國(公元前1980-前1630年)
- ? 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630-前1539年)
- ? 帝國時代(公元前1539-前664年)
- ? 新王國(公元前1539-前1075年)
- ? 第三中間期(公元前1075-前664年)
- ? 古埃及后期(公元前664-前332年)
- ? 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
- ? 波斯占領時期(公元前525-前332年)
- ? 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2-前323年)
- ? 托勒密時代(公元前323-前30年)
- ? 文明終結期
- 4 疆域
- 5 人口
- 6 政治
- ? 政府機構
- ? 社會結構
- ? 神圣王權
- ? 法律制度
- 7 軍事
- ? 軍隊體制
- ? 武器裝備
- 8 經濟
- ? 農業
- ? 漁牧業
- ? 手工業
- ? 商業
- ? 貨幣
- 9 宗教
- ? 宗教儀式
- ? 日常神廟儀式
- ? 節日儀式
- ? 神話體系
- ? 創世神話
- ? 其他神話
- 10 文化
- ? 語言文字
- ? 書寫與收藏
- ? 教育體系
- ? 文學種類
- 11 藝術
- ? 雕塑
- ? 繪畫
- ? 建筑
- ? 宗教建筑
- ? 城堡民宅
- ? 金字塔和陵墓
- 12 科學
- ? 數學
- ? 天文學
- ? 醫學
- ? 工程技術
- ? 莎草紙制造技術
- ? 水利工程
- 13 社會
- ? 喪葬習俗
- ? 家庭婚姻
- ? 生活習慣
- ? 日常飲食
- 14 考古發現
- 15 后世影響
- 16 王朝世系
- ? 早王朝時代
- ? 大金字塔時代
- ? 前帝國時代
- ? 后帝國時代
- ? 托勒密時代
- 17 注釋
- 18 參考資料
古埃及(英語:Ancient Egypt,古埃及語:Kemet,阿拉伯語:???????????,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年),位于非洲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稱尼羅河谷文明、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
國名來源
編輯現代英語中通常使用的“埃及”(Egypt)一詞是現代人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簡稱,來自中世紀法語詞égypte,法語中使用的該詞來自拉丁語Aegyptus,而拉丁語Aegyptus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人說的Aigyptos。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人統治埃及之后,他們把位于埃及古都孟斐斯城內的一座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神廟“普塔神靈之家”(Hwt-Ka-Ptah),按照希臘語的習慣轉譯稱為A?γυπτo?,后來希臘人逐漸使用Aigyptos來稱呼埃及。直到公元7世紀古埃及文明覆滅,古埃及人或征服古埃及的阿拉伯人都不曾使用過“埃及”一詞。非洲古埃及人的膚色是黑色,因此他們把自己稱為“黑色的”,同時因為他們附近的尼羅河沖積層具有肥沃的黑色土壤,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稱為“黑色的土地”,用古埃及語說就是Kemet(凱美特)。現今西方流行的Egypt一詞,通常認為是由拉丁語演變而成的;也有人認為埃及Egypt一詞起源于腓尼基人的畢布羅斯城的君主對埃及的稱呼。而阿拉伯人將埃及稱為Mist(米斯爾),指開羅,意為“遼闊的國家”,來源于公元前2000年代亞述的楔形文字。
文明起源
編輯遠古時代的尼羅河河谷面積狹小,不適宜人類生存繁衍,但經常有獵人于此捕獵魚類和鳥類。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隨著氣候的迅速變化,原本寒冷潮濕的尼羅河谷和其周圍的沙漠逐漸炎熱干燥,峭壁頂部沙石高地上的一些地方全年干燥。大約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土著居民開始全年生活在尼羅河河谷,而亞洲部分先民由于氣候干旱而放棄家園和農業、畜牧業等固有的生存方式,來到非洲東部的尼羅河河谷。
歷史沿革
編輯前王朝時代(公元前5000-前3150年)
前王朝時代的古埃及人居住在尼羅河河岸附近干燥的隆起土地上小規模的、自給自足的村落里,村落靠近狩獵場和捕魚場以及他們耕種的土地。大約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進入巴達里文化時代,大約十萬人生活在尼羅河河谷地帶,發展至阿姆拉文化時代,古埃及的人口增加到25萬,他們為繁衍更多的人口而逐漸將村落聚集起來,在強大首長的領導下形成區域性的聚落組織,后來演變成前王朝時代埃及的常設行政區。他們馴養成群的動物,他們用紙莎草和蘆葦編織籃子和席子,他們種植小麥和大麥,把谷物儲存在蘆葦席子圍起來的坑里,他們用磨石和碾石將谷物制成面粉,他們有簡單的烹飪設備,他們用"眼部化妝品”阻止強烈陽光對眼睛的傷害,他們從野生虎麻中壓榨清沽油。公元前3400年,埃及形成兩個王國——位于三角洲周圍的下埃及塔-麥胡、上埃及狹長峽谷中的塔-舒穆,兩個王國之間經常因為爭奪土地而爆發xxx。之后塔-舒穆王國的地方首領那爾邁統一上埃及地區。大約在公元前3150年-前3100年之間,那爾邁統一塔-麥胡和塔-舒穆王國,后他將勝利描繪在那爾邁調色板上,此外在前王朝晚期古埃及人發明出象形文字。
那爾邁調色板
早王朝時代(公元前3000-前2625年)
那爾邁之后不久塔-麥胡和塔-舒穆兩地仍爆發沖突,進入早王朝時代,古埃及分為零王朝、xxx王朝、第二王朝和第三王朝,并且古埃及的藝術、文化、宗教和政治傳統逐步發展并豐富,早期王國實行人殉制度,國王去世后,其仆人和家族成員會被殺死來進行殉葬。xxx王朝國王美尼斯(霍爾-阿哈)在尼羅河三角洲南端修建首都孟菲斯城(意思是“白色城墻”),之后逐漸發展為古代世界xxx的城市之一,美尼斯在首都孟菲斯建立高度集權的官僚政府,政府雇傭大量書吏、稅務收集者、會計、工程師和建筑師,書吏的工作是寫下所有重要記錄,他們將那種以圖畫為基礎的象形文字轉變為書寫便捷的僧侶體文字(一種速記性質的象形文字),并在薄板或紙草卷上書寫。
早王朝時代的古埃及人口不斷迅速增長,直到第二王朝末期已經達到約100萬。第三王朝早期的國王們面臨著嚴峻的國內政治問題,他們將豐盛的物產資源和地方權力授予親信貴族,貴族承諾保持地方安寧,然而強大且獨立的地方貴族對國王構成威脅。國王們為維持自己的物質資料和奢侈品供給,開始在南方的努比亞礦井開采黃金,并且攻擊西奈半島的貝都因人以大規模地開采銅礦石和綠松石。第三王朝國王左塞把上埃及邊界推進到xxx瀑布(今埃及阿斯旺的附近),以確保南方貿易路線的安全,左塞任命擔任維西爾(首席政府官員)的伊姆霍特普設計自己的墳墓,伊姆霍特普在薩卡拉設計出世界上xxx座金字塔——階梯金字塔。
下埃及
大金字塔時代(公元前2625-前1539年)
古王國(公元前2625-前2130年)
古王國是橫跨第四王朝到第八王朝的歷史時代,國王親自擔任最高祭司,掌控者巨大的權力和財富,左塞王之后歷代的國王也試圖建筑金字塔,比如在第四王朝的開國國王斯尼夫魯在達赫舒爾(今距離開羅南部約40公里的代赫舒爾)修建彎曲金字塔、紅色金字塔,斯尼夫魯的兒子、第四王朝第二位國王胡夫的金字塔是所有金字塔中的xxx的金字塔,他花費25年的時間在沙漠邊緣(今開羅西南吉薩高地的西北角)修建他的金字塔和大墓地,此外還有小型祭儀金字塔、三個為王后準備的小金字塔,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在他父親的金字塔附近修建稍小的金字塔復合體,并增加獨特的大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
第五王朝的前幾位國王逐漸意識到國家其他事務的重要性,后第五王朝國王烏塞爾卡夫為太陽神建筑xxx座神廟,之后的國王將部分權力放棄使得地方貴族愈加強盛,這些貴族將諸多地方職位世襲化,并將權力和免稅地產傳給子嗣。在埃及總體和平且國庫稅收正常的情況下,國王們一般默許地方貴族的半獨立狀態。利比亞襲擊者從西部沙漠反復攻擊埃及,因此古埃及士兵被派往努比亞以保護貿易路線,因此埃及不得不征募雇傭兵以補充軍隊和警察力量,并在第二瀑布附近的布亨建立重要堡壘。
法老壁畫
第五王朝結束之后,雖然第六王朝的首任國王泰悌平息動亂,但國王的權力和影響嚴重衰落,地方貴族不再認為葬于國王附近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反而在自己的轄區內修建墳墓。古王國時代第六王朝的國王珀辟二世于年幼時登位,在他統治的94年間,國王和中央政府的權力持續下降,與此同時地方統治者的權力增強。第七王朝和第八王朝并沒有明確的史料流傳于世,但此期間完全獨立的豪強貴族紛紛反抗國王權威,而尼羅河低水位又造成大規模的谷物歉收和饑荒,社會因此動蕩起來。
xxx中間期(公元前2130-前1980年)
古王國時代的末期,阿比西尼亞高原雨季降雨方式發生變化,尼羅河水位持續降低且農田干燥,致使食物產量迅速降低,近東地區的饑民逃往埃及邊境并消耗大量的食物和水供給。在這種背景下國王無力掌控局勢,埃及很快分裂成很多由強大首領統治的小王國,這些小王國將主要精力集中于保衛土地和抵御侵略,所以在此期間藝術等事業陷入停滯。珀辟二世去世20年以后,埃及北部的尼羅河三角洲受到從近東的埃及東北部、巴勒斯坦一直到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河谷的難民和游牧部落的入侵,埃及政府被迫逃向南方。第九王朝和第十王朝統治期間,統治三角洲和中埃及部分地區的希拉康坡里斯人暫時停止xxx,同時沿著埃及東部邊界建立城堡、改善灌溉系統并把孟菲斯重建為地域首都,而統治底比斯的家族經常與希拉康坡里斯人因領土、貿易等方面發生沖突。
中王國(公元前1980-前1630年)
經過多年戰斗,孟圖霍特普二世領導底比斯家族戰勝希拉康坡里斯王朝,再度統一埃及并建立第十一王朝,同時他采用“他是把心給予兩土地的人”的國王頭銜。孟圖霍特普二世統治的第14年,他將阿拜多斯的大叛亂鎮壓以確保控制上埃及,他又將自己的國王頭銜改為“白冠的領主”。公元前1980年,即孟圖霍特普二世統治的第39年,他統一上埃及和下埃及并將國王頭銜改為“兩土地的統一者”。孟圖霍特普二世將底比斯作為首都,并在戴爾·埃爾-巴哈里的城市西部為自己建筑一座神廟-墳墓。他的兒子孟圖霍特普三世即位后古埃及已恢復和平繁榮,但其之后的統治者們不能集中財力修建巨大墳墓,所以這個時代的金字塔沒有古王國的巨大。同時為養育逐漸增多的人口,他們集中精力發展貿易和農業,修復建筑物、排干土地、灌溉和建筑港口,加強邊境防御并反擊利比亞人和貝都因人。
孟圖霍特普二世
第十一王朝統治期間,國王重新建立之前荒廢的外交和貿易關系,他們派遣大使和商團到腓尼基人的拜布羅斯城、努比亞和蓬特等近東其他城市參觀,期間獨立職業者、工匠與商人等中間階層逐漸發展壯大,世俗文學也因此逐漸繁榮。很多農民也擁有自己的土地,這使得地方貴族的勢力削弱。古老的底比斯神阿蒙與赫利奧坡里斯太陽神拉結合成阿蒙-拉神,底比斯國王為阿蒙-拉神的祭司集團和神廟提供財政支持和豐富的禮物。之后孟圖霍特普四世的維西爾不滿其統治,于是聯合南方的統治者推翻底比斯國王,隨后即位成為阿蒙尼姆赫特一世并建立第十二王朝,他為期29年的統治為古埃及xxx個超過兩百多年的穩定和安全時期奠定基礎。首先阿蒙尼姆赫特一世乘船巡游尼羅河以監督諾馬爾赫并鎮壓來自亞洲和努比亞的游民,之后在孟菲斯以南20英里的伊提-塔威建立新首都,采用“共治制度”(國王與他的兒子分享權力)以便加強王位繼承和消弭動亂。
阿蒙尼姆赫特一世與他的兒子森沃斯瑞特分享王位達十年之久,森沃斯瑞特掌管軍事以保持邊境和平,并在南方第三瀑布的地方修建要塞城市和商站。阿蒙尼姆赫特一世去世后,森沃斯瑞特一世繼續采取軍事活動,在第二瀑布用13座堡壘確保埃及南部邊境的安全,后他又派遣采礦遠征軍到努比亞、敘利亞和西方綠洲,并在赫利奧坡里斯修建巨大的太陽神廟。森沃斯瑞特一世之子阿蒙尼姆赫特二世統治古埃及34年間狩獵、捕魚和農業持續發展。國王拓寬和加深了從尼羅河通往法尤姆的水渠,促使與地中海的克里特島的商業貿易繁榮。直到森沃斯瑞特三世在位期間,國王創造出以地域為基礎(北方、南方和埃勒凡塔/努比亞)的新政府結構,致使諾馬爾赫的權力和特權消除,同時森沃斯瑞特三世也進行一系列軍事戰斗以保衛努比亞貿易路線,此外還開通xxx瀑布附近的運河,修繕古王國時代建筑起來的古老運河。阿蒙尼姆赫特三世之后的統治者是中王國時代的最后兩個統治者,他們分別是阿蒙尼姆赫特四世和女王索布克尼弗魯,后世關于他們的事跡比較稀少。
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630-前1539年)
中王國時代末期氣候變化導致尼羅河泛濫的不穩定,而且定都伊提-塔威的第十三王朝和在西三角洲實施統治的第十四王朝王位更迭迅速,同時兩個王朝存在激烈的競爭關系,來自東部權力基地尼羅河三角洲的阿瓦里斯、具有閃米特血緣的希克索斯人逐漸控制古埃及,他們遷入東三角洲并以逸待勞。希克索斯人把較高級的青銅時代技術介紹到古埃及,同時他們引入新軍事戰略、戰術和裝備,包括戰車和馬匹、良弓和箭、魚鱗盔甲、改進的匕首和短劍。公元前1674年之后,希克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十五至十六王朝,直到公元前1567年第十六王朝滅亡。在希克索斯人的影響下,古埃及第十七王朝的底比斯王族首次建立一支正規軍和職業軍,他們控制了底比斯北部從埃勒凡塔到阿拜多斯的上埃及。后希克索斯人和努比亞人結成聯盟并圍困底比斯近一百年之久,底比斯國王賽肯內拉·陶率軍發動對希克索斯人的激烈戰斗,他去世后其子卡莫斯率領軍隊繼續戰斗,大約在卡莫斯的兒子雅赫摩斯為期26年統治的一半時間之際,他率領埃及軍隊攻克希克索斯人的兩個主要城市阿瓦里斯和孟菲斯,雅赫摩斯最終將希克索斯人打回巴勒斯坦。
帝國時代(公元前1539-前664年)
新王國(公元前1539-前1075年)
公元前1539年,底比斯王族的雅赫摩斯一世建立第十八王朝,雅赫摩斯一世穩定埃及邊境后著手處理內政,他賦予諾馬爾赫和省貴族大權、土地和豐富的禮物以換取其對中央政府的支持,同時他開始在全國進行大神廟建筑工程。在雅赫摩斯一世之后,阿蒙霍特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和圖特摩斯二世先后在位,期間他們在努比亞和敘利亞地區繼續進行軍事行動。圖特摩斯三世幼年即位而他的姨媽哈特舍普蘇特擔任攝政王實施統治,兩年之內哈特舍普蘇特篡奪王位而成為女法老。她在位期間建筑和修繕了很多神廟,但不太關心軍事事務,反而經常派遣遠征軍到西奈開采綠松石礦,同時到蓬特或沿非洲海岸往下走進行貿易。圖特摩斯三世對哈特舍普蘇特篡位感到不滿,于是暗中在軍隊中學習軍事戰略,謀劃反攻并成功奪回王位。
帝國時代的古埃及
圖特摩斯三世每年夏季都發動對敘利亞的戰斗,他先后征服從埃及東北邊境到幼發拉底河的近東地區三百五十多座城市。后他集中兵力攻打北部敘利亞的米坦尼帝國并將其吞并。圖特摩斯三世奢侈糜爛,在他統治的54年時間里先后擁有幾百個妻子(包括很多外國公主),并集中財富為自己修建高規格墳墓,圖特摩斯三世死后帝國內部發生叛亂,但很快被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平息,不久他又誅殺之前俘虜的七個努比亞王子,并使古埃及帝國維持26年的和平穩定。圖特摩斯四世在位期間與米坦尼王國達成協議并將一位米坦尼公主娶回,而之后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很少進行軍事行動,他轉而建筑龐大神廟并在其龐大的宮廷中享受奢侈高昂的生活。
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的xxx年,由于崇拜阿吞神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埃赫那吞,之后他集中精力發展新宗教而對軍政大事不上心。他死后8歲的圖坦卡蒙登基,而圖坦卡蒙的權力被資歷豐富的官員操控,在位期間古埃及的卡爾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進行了大規模的建筑工程,圖坦卡蒙未及進行軍事改革即于18歲時去世,他的妻子安柯森阿蒙致信相鄰的赫梯國王,請求赫梯國王將他的一個兒子送至埃及與自己結婚,并許諾赫梯國王的兒子成為埃及國王。赫梯國王輕信安柯森阿蒙的故事,致使其派往埃及的這個兒子在邊境被伏擊謀殺,于是赫梯國王對古埃及發動xxx。老官員阿伊于圖坦卡蒙去世后統治古埃及四年,后戰功卓著的將軍郝列姆赫布趁阿伊死去之際攫取王位,郝列姆赫布集中精力恢復和鞏固帝國,并進行內部改革和重寫歷史,同時修繕和重開被埃赫那吞關閉的神廟,恢復阿蒙-拉神廟的財富和威望,他任命對他忠誠的軍隊官員出任首席祭司。
郝列姆赫布死后,他的維西爾、職業軍官拉美西斯一世即位并創建第十九王朝,兩年后其子塞梯一世資助建設阿蒙-拉神廟,并開始在卡爾納克神廟修建輝煌的多柱大廳以及其他神廟,同時他也重新開始在努比亞和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期間他還在帝王谷為自己修建大型墳墓。約公元前1279年,塞梯一世去世后其子拉美西斯二世繼位,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期間是埃及帝國時代的頂峰,他也被成為拉美西斯大帝。他掌握王位之后不久就率領兩萬軍隊在敘利亞的卡迭什與赫梯人交戰,戰斗未分勝負但拉美西斯二世返回埃及后卻宣布勝利,之后赫梯國王和拉美西斯二世簽訂和平條約,拉美西斯二世收到赫梯國王豐富的禮物并娶走赫梯公主。此外拉美西斯二世還熱衷于修建神廟等建筑,他先后在底比斯塞梯墳墓旁邊、阿布·辛拜勒等地建筑神廟,在阿拜多斯為自己建筑另一個神廟拉美修姆,同時將神廟復合建筑嵌入卡爾納克和盧克索,在埃勒凡塔附近修建小神廟以紀念他最喜愛的妻子涅菲爾泰提和女神哈托爾,后他在尼羅河三角洲修建新城培-拉美西斯(“拉美西斯的領地”)。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個兒子美楞普塔繼位后國家陷入動亂,美楞普塔先后多次挫敗利比亞入侵,鎮壓努比亞的叛亂并將大群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難民趕回。公元前1186年,第二十王朝的第二位國王拉美西斯三世于混亂中繼位,來自地中海周圍的難民向南侵入尼羅河三角洲,拉美西斯三世率軍猛烈抵抗從陸路和北海岸侵入埃及的難民,最終將他們趕回近東地區。公元前1155年4月,拉美西斯三世的第二任皇后泰伊企圖為兒子彭塔瓦爾奪取王位繼承權,于是勾結大臣策劃宮廷謀殺拉美西斯三世,但皇后和王子彭塔瓦爾等人失敗被捕。宣判死刑之際皇后下落不明,而彭塔瓦爾自殺身亡,其他相關人員則被割掉耳朵和鼻子。拉美西斯三世之后的拉美西斯四世到拉美西斯十一世被稱為拉美西斯國王,但都與拉美西斯大帝沒有血緣關系,他們統治期間古埃及的邊境逐漸萎縮,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愈加混亂。
第三中間期(公元前1075-前664年)
拉美西斯十一世統治末期,底比斯阿蒙-拉神的高級祭司、南方維西爾和努比亞的總督赫利霍爾反叛國王,并在底比斯的戰斗中獲勝,最終他宣布自己為國王,赫利霍爾和拉美西斯十一世統治的最后六年處于同一時期,兩個國王默許彼此在各自勢力范圍內實施統治。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后,底比斯祭司的一位親戚在北方即位并建立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75年,古埃及歷史進入第三中間期,第二十一王朝國王斯門德斯把首都從培-拉美西斯遷到東三角洲的塔尼斯,而原來的塔尼斯國王只統治三角洲,雙方國王互相尊重彼此的權力并通過王室婚姻的方式鞏固關系。公元前945年,第二十一王朝最后一位國王普蘇森尼斯二世的兒子舍尚克一世建立第二十二王朝,由于該王朝的國王是利比亞入侵者的后裔,因而被稱為利比亞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
舍尚克一世采用“麥什偉什利比亞人的大首領”的國王頭銜,他曾領導過一次攻打巴勒斯坦的軍事行動,并將耶路撒冷的所羅門神廟毀壞,之后再度統一上埃及和下埃及。在第二十三王朝時期,上埃及和下埃及再次分裂,約公元前727年,努比亞人建立的庫施國國王皮安希趁古埃及內亂之際侵入北方,占領底比斯以及三角洲地區。直到第二十四王朝時期,國王泰夫那赫特在三角洲的舍易斯進行統治,他盡力組織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統治者形成統一力量,對抗努比亞人的入侵,但在希拉康坡里斯被努比亞軍隊擊敗并被迫投降,努比亞國王皮安柯允許他們充當城市的管理者。公元前716年,努比亞國王沙巴克在南方都城納帕塔的庫什王國統治者皮安希早年奮斗的基礎上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并開始占領埃及,努比亞國王采用新王國大法老的頭銜,保持埃及傳統宗教和文化,但努比亞法老塔哈爾卡與近東的亞述帝國矛盾激化。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67年,亞述人開始攻擊埃及,埃及在塔哈爾卡和他的繼任坦沃塔瑪尼的防守下獲勝,但最終亞述人將努比亞趕走并占領孟斐斯,后又洗劫底比斯神廟。
古埃及后期(公元前664-前332年)
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
公元前653年,舍易斯國王普薩美提克一世在希臘雇傭兵的幫助下驅逐亞述人,建立第二十六王朝(也被稱為后期埃及),并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埃及的xxx支海軍,又重新統一上下埃及。舍易斯王朝在地中海周圍進行大規模貿易,國王尼科二世開通運河將尼羅河與紅海連接起來,該王朝允許外國人居住在民族社區并建立“自由貿易區”,即三角洲的諾克拉底斯城,希臘商人在這里享有很多特權和權利。舍易斯王朝的國王還恢復古代埃及宗教、藝術和文化傳統,任命國王的長女為阿蒙神的妻子,負責主持宗教儀式并控制大量財富和大地產,但不允許其結婚卻允許其收養繼承人。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在岡比西斯二世率領下開始征服埃及,最終在貝魯西亞之戰中俘虜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于是岡比西斯二世采用法老稱號,但卻遠在蘇薩的家中進行統治,并將埃及劃為總督區,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在混亂中崩潰。
波斯占領時期(公元前525-前332年)
公元前525年之后,波斯皇帝岡比西斯二世、大流士二世先后統治古埃及,該階段被稱為第二十七王朝時期,古埃及與塞浦路斯、腓尼基被一同劃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下的第六總督區。公元前402年,埃及人推翻波斯人的統治,阿米爾泰奧斯建立第二十八王朝并只維持十年的統治,第二十九王朝國王哈克爾在希臘雇傭兵的幫助下他擊退波斯人多次進攻,后第三十王朝的國王奈克塔尼布一世(納赫特奈貝夫一世)擊退波斯和希臘聯軍的攻擊,十九年的統治期間他修繕了整個埃及的神廟,他的兒子納赫特霍勒布(奈克塔尼布二世)是在未來兩千三百多年里最后一個統治埃及的本土埃及人。公元前343年,波斯統治者阿塔薛西斯三世再次征服埃及,他把埃及雕刻家和工匠送到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裝飾宮殿,波斯人短暫地恢復對埃及的統治,也被稱為第三十一王朝。但在公元前332年,波斯國王大流土三世任命的埃及總督馬扎烏斯將埃及拱手讓給亞歷山xxx帝。
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2-前323年)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xxx帝在埃及的孟菲斯被加冕為法老,古埃及的第三十二王朝由此開啟。亞歷山xxx帝尊重埃及神祇,修復包括盧克索神廟在內的諸多神廟。他建立新政府并在埃及停留六個月后,任命一個總督和六位政府官員管理埃及,亞歷山xxx帝按照希臘模式重塑埃及的財政、稅收和官僚制度,同時在尼羅河西口的地中海沿岸建立新亞歷山大城,并將其作為埃及的新首都、希臘學術和文化的中心、整個東地中海的商業中心。亞歷山xxx帝離開埃及之前,他還留下部分軍隊駐扎在孟菲斯和東部邊境的派琉修姆,并令自己的軍官掌握尼羅河艦隊。
托勒密時代(公元前323-前30年)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xxx帝病逝,其手下的高級將領托勒密獲得埃及的統治權,之后于公元前305年被加冕為托勒密一世,由此建立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仿照埃及模式建立政府機構并定都亞歷山大港,后將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建為文化和學術的中心,并迎娶最后一個埃及本土國王奈克塔尼布二世的女兒。大約在公元前283年,他的兒子托勒密二世派遣建筑師索斯塔特(Sostrate)在亞歷山大港對面的法羅斯島上建成亞歷山大燈塔,以此保證城市間貿易的暢通,之后的托勒密統治者優先發展商業和創收行業,例如紙莎草紙的制造業,此外還在登德拉、埃德福、菲拉、埃斯那和考姆翁布修建神廟。
克婁巴特拉七世雕像
托勒密王朝統治期間宮廷內部混亂且國王生活奢侈,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去世后,他18歲的女兒克婁巴特拉七世即位成為最后一個托勒密國王,父親遺詔安排她嫁給她的哥哥但她哥哥卻試圖殺掉她,于是她逃亡羅馬并在尤里烏斯·愷撒的支持下率領一支軍隊返回埃及,克婁巴特拉七世先后和尤里烏斯·愷撒、羅馬將軍馬克·安敦尼曖昧不清。公元前31年9月,愷撒的繼承人屋大維在希臘海岸亞克星的海戰中擊敗馬克·安敦尼和克婁巴特拉的海軍,公元前30年8月,屋大維攻入埃及并宣布將埃及納為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克婁巴特拉七世自殺身亡,古埃及的王朝歷史至此終結。
文明終結期
羅馬人攻占埃及之后,屋大維為強化統治而向埃及派駐3個軍團的軍隊,每軍團大約6000人,并配有一定數量的步兵輔助部隊駐扎在亞歷山大城和尼羅河沿岸。公元前29年,羅馬人平定古埃及底比斯地區的xxx反抗,之后和占據努比亞地區的麥羅埃王國達成和平協議,但麥羅埃軍隊撕破協議于公元前25年襲擊上埃及,羅馬軍隊為報復麥羅埃而攻入努比亞并洗劫那帕塔城,之后羅馬人將駐扎在埃及的軍隊減至2個。此后埃及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特殊行省被直接置于羅馬皇帝的控制之下,羅馬皇帝任命相當于總督的官員常駐埃及以代表其管理埃及,并擔任中央機構的最高首腦,同時該官員可以羅馬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掌管埃及的行政、財政、法律和軍事等事務;中央政權機構的全部官員都須有羅馬騎士身份且由羅馬人直接任命,諾姆和村鎮地方政權機構的官員從埃及的希臘人中挑選。此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繼承法老統治時代的傳統習慣,以羅馬帝國皇帝的朝代紀年。
羅馬帝國在埃及的嚴酷統治,包括對埃及農民征收苛捐雜稅,致使埃及農民被迫逃出王田以反抗壓榨。從公元2世紀以來,埃及人不斷xxx反抗羅馬的殘暴統治,公元152年埃及人民xxx持續一年多,致使羅馬帝國的糧食供應受到威脅,迫使羅馬皇帝安東尼·庇烏斯不得不親臨埃及鎮壓xxx。3世紀中期之后,伯萊米斯人、帕爾米拉人先后入侵埃及,之后上埃及的科普托斯、布塞里斯以及亞歷山大相繼爆發人民xxx。由于埃及人民xxx的影響,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在埃及的統治到6世紀末趨弱。公元608年,迦太基總督赫拉克利烏斯起兵進攻僭主福卡斯,他于次年占領埃及并處死僭主福卡斯,同時由赫拉克利烏斯的兒子小赫拉克利烏斯擔任皇帝,之后不久拜占庭與波斯人反復爭奪埃及。公元639年,已經統一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在大將阿慕爾·伊本·阿斯的率領下進軍埃及,相繼攻陷法尤姆、巴比倫要塞,公元641年9月14日,拜占庭皇帝小赫拉克利烏斯將大臣西魯斯召回埃及并與阿拉伯人簽約放棄對埃及的統治,至此古埃及文明徹底覆滅。
疆域
編輯古埃及的疆域位于非洲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跨亞、非兩大洲,北臨地中海,南瀕努比亞,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隔紅海與阿拉伯半島相望,尼羅河西岸是撒哈拉沙漠,東岸是干燥多山的荒地。古埃及的人口居住中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埃及地理環境特征的影響,前王朝時期的城鎮和村莊沿尼羅河呈帶狀分布,地方的基本行政單位是諾姆,三角洲中的一些諾姆相當大,而在南方的諾姆很小,上、下埃及加起來大約有二十個諾姆。
古埃及地區
人口
編輯古埃及國家的嬰兒死亡率很高,平均壽命很短,同時他們使用避孕的方法來限制家庭的規模,前王朝時代的埃及人口在35萬至87萬之間,在古王國時代達到160萬人,新王國時代達290萬人,后埃及晚期已達490萬人,埃及人口在其高峰期曾達到500萬到700萬。現代科學家通過不同時期3具木乃伊(公元前2000~公元30年)樣本中,獲得的3組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陣列和90個線粒體基因組對比分析,這三人Y染色體單倍群分別為中東常見的J系和北非常見的E系,分別是J(mt-J1d)、J(mt-M1a1)、E1b1b1a1b2(mt-U6a2),古埃及人種和現代的埃及人種在基因序列比對上完全一致,都是EJ,幾乎沒變,所有這三個埃及古代樣本組都在超過3000年的時間跨度內保證了基因連續性。按照解剖學分類,古代埃及人與今天的埃及人,以及整個北非、阿拉伯地區的人一樣,是以“高加索特征”為主,“尼格羅特征”為副,而且多樣性很強的人群。不同個體、不同地域之間的尼格羅特征強度不同,比如從下埃及往南走,經過上埃及,一直到今天蘇丹北部的努比亞,會發現“高加索特征”越來越淡,“尼格羅特征”越來越明顯。現代埃及人整體而言,無論是埃及穆斯林還是科普特基督徒,均為古代埃及直系后裔,總結來說“埃及人”是文化概念絕非人種概念,埃及文化影響下的民族及人種普遍都叫“埃及人”。
政治
編輯政府機構
法老是埃及的最高統治者,皇室居所內部的官員組成中央官吏體系,其中包括有谷倉、農業與耕作、建筑、軍隊、船只、邊疆、貿易遠征、對外關系、司法、監獄和健康等部門,神廟和富有地主也有自己獨立或半獨立的行政部門,而中央階層之下的地方長官負責管理每一個行政區的管理機構。維西爾(Vizier,即tjaty)也就是大臣們負責行政管理機構和司法體系,維西爾通常從書吏階層任命,他負責向國王提出建議并直接聽命于國王,有時古埃及南北方各設一個維西爾,維西爾的職位從第四王朝設立一直存在到公元前4世紀。古埃及政府由國庫和貿易支撐,皇家政府部門獨營出口貿易,并嚴格限制來訪的外國商人;稅收機構的官員每年會對地方的田地、牧群和金子進行農業普查,派人測量可耕地并編撰一個土地機構和個人擁有者的名單,以此估算出土地的年產量和可能的賦稅;此外古埃及政府還雇傭巡捕隊保護農民權益并驅逐禍亂者,同時勸說或用武力確保農民交稅。
社會結構
埃及的社會結構誕生于前王朝時期散亂的共同體,后來共同體逐漸演變成主要的地方行政區劃“諾姆”,直到古王國時期埃及社會結構的模式正式出現,國王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核心并被看做是半神,國王之后最重要的位置由維西爾(總理大臣)把持,維西爾是最高司法官、皇家首席建筑師和國家檔案的總管;政府的最高層由龐大的官吏體系組成,他們負責處理國庫收入和支出、谷倉和公共事務,部分地區的行政管理以地方為基礎組織并設立官員;政府官吏之下是手藝人和工匠階層,他們居住在靠近工地的特別建造的城鎮里,在都城、中心城市、神廟作坊等地工作,負責制造家具、珠寶、化妝品、陶器和紡織品,以及從事皇室喪葬地的準備和裝飾工程;約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的耕作農民在社會最底層,他們負責為整個國家提供食品、原料和人力并以此滿足自己有限的需求,還通過賦稅供養社會的其他階層并為陵墓和神廟供應祭品,同時可能在河水泛濫無法耕種時受雇于皇室喪葬工地,此外農民無條件盡勞役并在石礦、金礦、建筑工地上工作或被送往軍隊服兵役。
國王赫列姆赫布由他的戰士抬著
神圣王權
古埃及國王的角色來源于最初前王朝埃及的部族首領,在古王國時期被看作是xxx的君主,并被視為神的化身以及國家主要神祇的后裔,在世之際即擁有皇家荷魯斯神的頭銜,其神圣的出身賦予其行使王權并在神和人之間充當媒介,在神廟中為神舉行儀式,同時按照神王觀念的理論國王擁有資源和人民,國王在決策和行動之時必須服從真理女神瑪阿特所代表的平衡與秩序的法則,但主神和祭司往往對王權構成威脅。古王國早期,國王采用“拉神之子”的頭銜并建造太陽神廟以顯示推崇拉神崇拜,中王國時期新的統治者用奧西里斯神取代拉神,并在國王就職加冕時表演相關的神圣儀式,直到新王國時期阿蒙一拉神被提升到國家主神的地位。
法律制度
古埃及的法律制度受宗教原則支配,他們相信法律由神(女神瑪阿特)創立并在創世時刻傳給人類,在女神瑪阿特之下的國王是古埃及司法體系的最高長官,而作為國王代表的維西爾則是法庭的首席法官,國王及司法官員都是瑪阿特的祭司,直到古王國時期出現現存最早的法律文書,其法律體系才逐漸發展起來。從司法方面,古埃及的法律分為皇家法律和私法,財產案件常常是通過私法來處理,其他大部分案件根據先例裁決,主席之下的地方高官組成的地方法庭負責處理大部分案件,而由維西爾領導設在都城的高等法庭審判重案尤其是死刑案件;從刑罰方面,古埃及的處罰方式較為嚴厲,輕罪則罰一百鞭、監禁或強迫在礦上做勞工,如果囚犯試圖逃跑則被處以割掉耳鼻,法庭官員在審訊嫌疑人時對其使用酷刑直到認罪,死刑包括被鱷魚吃掉、放在荊棘床上燒死等,而其他刑罰包括男人犯有強奸罪會被割掉生殖器、官員不誠實會被割去雙手、泄露軍事機密者割去舌頭、男女通奸則男人要接受一千次鞭打,而女人要被割鼻或被解除婚姻甚至被燒死;從法律觀念上,古埃及法律規定所有階層實行男女平等,同時強調保護社會中的家庭、女人和孩子的經濟地位以及奴隸。
軍事
編輯軍隊體制
古埃及人起初一直不喜歡軍事作戰和對外侵略,因此古埃及本土并沒有專門的職業化軍隊,早在古王國時期古埃及就開始雇用外國士兵或從當地人口中征募士兵作戰,國內有一支組織松散的非職業軍隊,同時國王喜歡親自率領軍隊作戰,將自己的英雄功績刻在壁畫和銘文里,古埃及周圍有許多潛在的敵人包括希克索斯人、利比亞人、努比亞人、海上民族、埃塞俄比亞人、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米坦尼人和赫梯人,并且時常與他們面臨沖突和交戰的危機。
阿布辛貝神廟反映卡迭石之戰的浮雕,拉美西斯二世在戰車上攜帶弓箭圍攻敘利亞堡壘
第十八王朝統治時期,埃及國王阿摩西斯一世為驅逐統治埃及的希克索斯人而決定建立專職的國家軍隊,規定國王擔任總司令官并在重大戰役中率軍作戰,維西爾(總理大臣)擔任作戰部長并配以軍隊顧問委員會輔佐,古埃及的軍隊則分成5000人的師,每個師都以主神的名字命名,都受國王或王子的指揮,戰前國王聽取年長大臣的建議任命作戰顧問。軍隊中從低到高的指揮者依次為“五十人中的最偉大者”、負責200人的扛旗人、負責250人的指揮員、指揮一個旅或幾個團的部隊統帥、衛戍部隊的指揮、要塞指揮、副指揮(總行政長官和軍隊的指揮)、向國王報告的軍隊總指揮官。
古埃及軍隊的師中包括步兵和車兵,中王國時期古埃及軍隊的步兵包括老兵和新兵,此后逐漸演變成包括新兵、受訓兵和特殊部隊的團體;車兵可能出現于希克索斯人統治埃及之后,車兵的基本建制單位是隊,“駐地戰車御者”指揮擁有二十五輛戰車的隊,兩匹馬拉著一駕兩個輪子的戰車,戰車上只有御者和戰士,戰士有弓和箭、一張盾牌、一把劍和一支標槍,“陛下xxx御者”可能為國王駕車且權力很大。此外御者還負責出國去挑選種馬以增加存欄,對外xxx期間埃及人還繳獲敵人的馬匹,雖然古埃及設有皇家馬廄總管以訓練皇家馬匹,其他馬廄管理者負責喂馬和馴養馬匹,但埃及沒有騎兵。
武器裝備
前王朝時代,古埃及的xxx舞蹈中曾經出現過投擲棍,但只是用來在三角洲的沼澤里狩獵,直到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古埃及的士兵使用投石器或一個彎的弓進行遠距離作戰,而近戰武器包括用鍛銅或石頭加木柄制成的矛、劍、杖和斧,同時使用木頭裹上皮革、表面有弧度的長方形盾牌作為防具,以及在短裙上穿皮制的三角形圍裙作為鎧甲,其中古埃及士兵所用的斧子是帶有一個凸起的斧刃由柄角裝在斧柄上,箭竿用蘆葦制造而箭頭則多用青銅制成;新王國時期,古埃及人用他們的傳統武器將統治埃及的希克索斯人驅逐,他們最終接受希克索斯人的軍事裝備以及金屬加工工藝,包括從迦南引進的馬拉戰車、亥俳仕劍和復合弓等武器。拉美西斯四世之后的國王開始要求士兵穿皮制、布料的覆蓋金屬鱗片的束腰外衣,埃及后期的外國雇傭兵舍爾丹人佩戴頭盔并裝備長劍和圓盾,并得到埃及人的允許。此外古埃及人的軍事裝備還有云梯、攻城錘等。
經濟
編輯農業
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通過控制和調節尼羅河水以有效灌溉三角洲地區,修建土堤并將土地不均等劃分,當尼羅河水位升高之際水通過溝渠系統引進三角洲,水流至黑淤泥沉淀后以待耕種莊稼。埃及的主要莊稼是谷物,農民從新石器時xxx始從近東引進耕作技術,其耕作的順序是秋種春收,農業工具包括木鋤、播種前用來平整土地的耙子、收割用的鐮刀、從打谷場上選種的揚場鏟,他們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包括斯佩耳特小麥、二粒小麥和大麥,這些作物可為埃及人制作主食面包和啤酒;亞麻是古埃及的主要經濟作物,農民收割亞麻之后剝取纖維并用以紡線編織,產出的亞麻布紡織品廣泛應用于制衣等家庭用途以及木乃伊的徽章;古埃及人還經營蔬菜農場,并且在靠近自己房子的園子里和堤壩上種植豆角、扁豆、鷹嘴豆、葫蘆巴、蘿卜、洋蔥、黃瓜、生菜、草藥、矢車菊、菊花、蓮花、調味品油料植物、橄欖樹、無花果、葡萄、小無花果和棗以及石榴等作物。
古埃及十八王朝圖特摩斯四世時期納赫特墓壁畫,反映該時期的農業勞作場面
漁牧業
雖然土地耕種非常重要,但埃及人口數量很小使他們不必要過度耕種土地,他們通常在大片的沼澤地用各種陷阱和羅網狩獵和捕魚,大部分用來滿足皇室和貴族們的食欲,剩余的也可以自己享用。但上層社會的貴族用魚叉來捕魚,飛去來棒和靈貓、貓鼬和野貓則用來捕捉鳥類,而大拍網用來捕捉成群的鵝和野鴨。漁業發展繁榮且有法尤姆等地的養殖水產、飼養基地。古埃及境域內存在大量的動物,農耕生活開始之后他們狩獵動物轉變為馴化動物。古埃及人在前王朝時代馴狗以狩獵和保護牧群,到古王國時期他們馴化驢、奶牛、公牛和綿羊以完成農業等任務,后來他們馴化豬以踩踏播種過的土地,此外古代埃及還有散養在草地上的奶牛和公牛,其他用于肉食、奶和皮革或犧牲而飼養的動物有山羊、瞪羚和羚羊,飼養鵝、鴨子、鶴和鴿子等禽類以補充食物。
手工業
古埃及國家的工業與其宗教緊密相連,墳墓和神廟等宗教性建筑都需要采石業、石雕工藝、采礦業、金屬制造業和木工業等行業配合,但手工勞動者包括特殊工匠地位不高且都受到官員階層的鄙視,其自身的獨立性較弱,一般是被雇用在作坊或分別隸屬于富有的工場主,在神廟等地的工場生產必需品和奢侈品。制陶業方面,古埃及人生產質量較好的彩釉陶器、用尼羅河泥土制成的普通陶器,一般用作碗、碟、大淺盤、高腳酒杯、鍋、酒罐、牛奶罐、油罐和化妝瓶等,前王朝時期已經出現最早的彩釉陶器,彩陶被用來作珍珠、珠寶、鑲嵌物、xxx符、容器、小雕像等;玻璃制造業方面,目前發現的玻璃制造工場最早處于阿蒙霍特普三世統治時期,到第十八王朝時期玻璃的制造工藝達到較高水準,古埃及人將沙子和堿于低溫中變成玻璃原料,并在高溫下將原料在熔爐里化為玻璃。
古埃及十八王朝官員內巴蒙之墓壁畫,反映工場中的工匠正在協同工作
食品加工業方面,大部分古埃及人的主要食物是面包、啤酒、葡萄酒和一些蔬菜以及捕捉的魚,用大麥小麥和奶油等制作面包的面包師在古埃及受人尊重,而用精選的優質大麥釀造啤酒也是古埃及人于中王國之初就形成的習慣;紡織業方面,由于埃及的氣候原因致使亞麻成為當地人受歡迎的日用織物,亞麻布制造也成為古埃及重要的制造業之一,他們用簡單的手工紡紗和三種錠子紡紗并用織布機織布;皮革制造業方面,古埃及人利用馴化的牛和山羊以及獵捕到的野生動物的皮毛生產皮具,皮革和皮毛是生產皮件的不同材料,身上帶斑點的漂亮動物皮非常珍貴,沒有條狀的毛發被制成座套、護罩、箭筒以及特殊的用具,相對價值較小的皮如公牛和小羚羊的皮就做成皮革、皮紙或腰帶等。
商業
古埃及的商業起源很早,古埃及人在涅伽達文化時期已經開始和西亞有貿易往來,前王朝時期古埃及的商業貿易逐漸發展,他們曾經在西奈半島開采銅礦和綠松石并與埃塞俄比亞交換黃金,同時還與克里特島、愛琴海地區以及腓尼基的部分城市進行過貿易交流;古王國時期古埃及的商業因國家統一和經濟發展而逐漸繁榮,谷物、食品和手工業制品等成為國內貿易市場的重要交換商品,谷物和牲畜等逐漸演變為商品交換的等價物,古埃及的海外貿易也拓展至東非及地中海東部沿岸,象牙、黃金、香料和木材等珍貴原料成為古埃及的重要進口產品;中王國時期卡呼恩城等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出現,同時農民用少量的農產品交換城里的食鹽和皮革等,此外還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進行過簡單的貿易;新王國時期古埃及的商業開始用銅、青銅、白銀、黃金等金屬作為市場的流通手段,同時真正意義上的零售商人正式出現,民眾開始將土地視為商品并頻繁買賣,但此時物物交換的情況比較普遍,對外貿易的范圍也拓展至兩河流域;后期埃及的商業仍在不斷發展,商業化城鎮明顯增多,與小亞細亞和希臘半島等地的貿易活躍,許多外國商人選擇移居埃及,而此時原始的物物交換模式逐漸衰落,市場流行以銀條作為等價物的做法,是后來埃及國家鑄造錢幣的萌芽。
貨幣
古埃及早期的歷史中只是谷物、家禽的物物交易,并沒有出現真正的貨幣。新王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傳統的貨物交換被包括金、銀和銅在內的金屬塊所代替,而黃金和白銀的價值比率為1∶2或2∶1,而銅僅僅為銀的價值的百分之一,通常以德本為單位,但這些金屬塊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公元前6世紀之后,波斯帝國統治埃及期間向希臘雅典學習制造錢幣,但主要是用來支付雇傭軍的報酬,市場流通范圍有限。埃及真正進入貨幣時代是亞歷山大占領埃及之后的希臘化時代,當時埃及出現刻著亞歷山大名字和頭像的雅典金幣、銀幣以及四德拉克馬銀幣,后托勒密一世早期的錢幣與希臘其它錢幣相似,經過一段時間后阿提卡硬幣逐漸為腓尼基硬幣所代替,貨幣中金與銀的比率達到12∶1。公元前3世紀之前,貨幣換算都是以銀本位制為基礎,單位則分別是德拉克馬(drachmae)、奧波爾(oblos)和查庫斯(chalkoi),從托勒密四世開始銅幣逐漸進入市場流通,但同時由于銅幣發行量過多而引起通貨膨脹,托勒密王室的信用危機逐漸加深,直到托勒密九世和托勒密十世時期貨幣貶值發展到頂峰。托勒密王朝后期無力再打造金幣或銀幣,但是貨幣幣制基本固定下來并延續至羅馬占領埃及后,直到古埃及文明滅亡。
刻有托勒密一世頭像的銀幣
宗教
編輯宗教儀式
日常神廟儀式
日常神廟儀式是以戲劇化的方式為圣壇上神像進行洗漱、穿衣和進食等凡世的生活活動,每天早晨祭司代表國王步入圣壇,從神龕中取出神像并置于前面的祭壇上,之后為其除去前日的服裝,再用不同香料熏神像并將其放在泡堿球中,然后拿出再由祭司給神像換上新衣服,為神像的臉重新化妝并戴上珠寶和徽章,最后祭司在神像放回神龕之前為其提供早餐,然后放回圣壇之后也要提供午餐和晚餐。每日神廟儀式結束時,祭司從神壇上取下食物并放到神廟的另一區域,經過一些初步的儀式之后表示食物被獻給祖先,最后帶出神廟作為日常薪俸在祭司中間分配。
節日儀式
古埃及不同的神廟有不同的節日儀式舉行順序,通常是每年一次定期舉行以慶祝神生命中的特殊事件,最為流行的是慶祝亡靈之神和另一個神祇結婚的奧西里斯年度死亡和復活節、其他大神之間婚姻的節日等,大多數在神廟內或神廟的圍墻外進行,祭司們將裝飾好的神像放入神舟圣船中,在民眾中抬著游行并自神廟送到尼羅河及連接的運河上巡行,民眾在游行路線的旁邊狂歡,類似的節日包括有天狼星節(Sothis Feart)、瓦格節(Wag Festival,紀念死者)、賽德節(Sed Festival)、奧佩特節(Opet Festival)和奧西里斯祭典(Worship of Osiris)等,其中最盛大的節慶是一年一度的奧佩特節,這也是古埃及的新年節日,一共持續27天才結束。
節日游行
墻壁浮雕(卡納克神廟)
神話體系
創世神話
古埃及人的創世神話眾說紛紜,流行于赫利奧波利斯、孟斐斯、赫爾摩波利斯、底比斯、埃斯奈五大地區,大多出自古埃及各個祭司的編造,其中有一個共同點是天地初創之前亙古即存的瀛海(瀛水)是大神努恩的化身,以太陽和光明為形態的造物主出自原始瀛水并造就世界萬物,每個地區的造物主又各不相同,赫利奧波利斯的造物主為拉、孟斐斯的造物主是普塔赫、底比斯的造物主是阿蒙、赫爾摩波利斯的造物主是八聯神(“奧格多阿達”)、埃斯奈的造物主是赫努姆及奈特。
荷魯斯
其他神話
古埃及神話可追溯至公元前6000年代至前4000年代期間,每一地區或每一諾姆都其所奉之神和相應的神話,隨著古埃及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某些地域性的神逐漸升級為全埃及之神,比如赫利奧波利斯地區的太陽神——拉于古王國第五王朝建立后成為埃及的主神,中王國時期底比斯的太陽神——阿蒙被奉為主神等。古埃及人神話中的人物形象異常眾多,且大多與自然界的天地、日月星辰、沙漠、山巒、原野、道路等相關聯,同時社會生活的范疇大多也有相應之神,比如生育、哺乳、成長、婚姻、疾疫、福運、喪葬、倫理道德、農事、工藝、王權等,阿蒙為眾神之王、蒙特(蒙圖)為戰神和法老的保護神、赫努姆為豐饒之神或尼羅河之神等。除上述神之外,古埃及人還實行動物崇拜并將其神化,比如鱷魚、鷹、朱鷺、貓、牛等動物,其中鷹被視為荷魯斯、蒙圖等神乃至法老的化身。
阿蒙神
文化
編輯語言文字
因時代久遠,古埃及語言和文字體系的起源較為模糊,根據后世流傳下來的銘文推知,早在公元前3100年前已經出現被稱作“埃及象形文字”或“圣書體文字”書寫埃及語言的最早文稿,埃及語言體系誕生于簡單描繪自己身邊看到和熟悉的事物的象形圖畫中,雖然象形圖畫能夠表達具體事物的意思,但它們不能表達更抽象的思想,因而早期的古埃及人為開拓自己的語言能力,而建立將表音符號和表意符號相結合的體系,其中表音符號包括三種——只有一個字母的符號,一個象形文字(圖畫)代表一個單獨的輔音或讀音;兩字母的符號,一個象形文字代表兩個輔音;三字母符號,一個象形文字代表三個輔音。埃及字母中有二十四個象形文字符號且都是最常用的表音符號,但由于象形文字沒有單獨的字母系統,這些符號通常放在兩字母或三字母符號以及表意符號旁,而表意符號由于經常放在詞的末尾以澄清詞的意思而被稱為限定符號。
在古埃及的后續歷史發展中,從象形文字符號中發展出兩種快速書寫的草寫體——約公元前800年出現的僧侶體和公元前700年產生的世俗體,分別應用于宗教文獻和貿易、法律及文學文獻。古埃及變成基督教國家之后,埃及的基督教居民科普特人保留了他們的語言并使其融如古埃及語的方言,公元前332年亞歷山xxx帝征服埃及后,希臘語取代古埃及語言和文字成為官方語言地位。文藝復興之后科普特語的手稿開始傳入歐洲,圣阿薩內修斯·基爾舍等學者開始嘗試研究破譯象形文字,但并沒有取得顯著的進步和成就,直到拿破侖遠征埃及并在尼羅河三角洲發現羅塞塔石碑之際,學者西爾韋斯特·德薩西、托馬斯·揚先后對破譯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提出看法,最終由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oisChampollion)成功破譯,他認為象形文字實際上是真正的表音符號。
書寫與收藏
大約公元前3400年,古埃及人從美索不達米亞引進書寫的觀念,直到約公元前3200年埃及象形文字的書寫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建筑物的外墻、喪葬用品、草紙等材料上常書寫有象形文字、僧侶體文字或世俗體文字文獻。從書寫材料上看,象形文字書寫的埃及文獻刻在石頭、木頭并寫在草紙上,僧侶體和世俗體的文獻則寫在草紙、木頭、皮革和陶片上,草紙生產由于比較昂貴而一般用于宗教和重要世俗文件的書寫,其中為后世保存下贊美詩和祈禱、智慧教諭、民間故事、愛情詩、教育和科學文獻、魔法和醫療處方、法律和行政記錄等文字;最普通也最便宜的書寫材料是陶片和木片,一般用于學校的練習材料,而雕刻工具是鑿子和石頭,工匠用黃銅或青銅鑿子為墻壁鑿切石頭并在硬石上刻寫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建有私人或城鎮圖書館,比如皇家工人城鎮卡琿、底比斯等地,而神廟中也有寫書和藏書的圖書館,“生命之屋”一直是神廟中充當圖書館、書房和高級教學機構的地方。
帶有象形文字的壁畫
教育體系
埃及的教育體系記載于草紙文獻中,男孩和女孩在一定的年齡都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四歲之前他們的生活受母親的管教,而父親監督他們的教育,但孩子一般要從事自己父親的職業,女孩的正規教育到一定年齡結束,而男孩會進入鄉村學校或特殊職業學校學習,貴族子弟和皇家后代有專門的皇家教師教育,未來的內政和外交官員則進入特殊培訓學校。學校的課程有游泳、劃船、摔跤、球賽、射箭等體育課程和書寫(用來訓練人)、數學等其他正規的教育,貴族和上流社會的學生所受的高等教育側重于智慧教諭,包括道德規范和倫理觀念,直到新王國時期他們增加書吏訓練的教育,學校孩子的練習書寫材料包括草紙、陶片、刻有文字的木板和書板,其中的內容有老師鼓勵學生努力工作拒絕過度享樂、贊美并勸說學生從事書吏職業、要求學生感恩尊重和祝福教師等。
文學種類
古埃及的文學包括宗教文學和世俗文學,古埃及最早的文獻記錄就是與宗教有關,包括之后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文、智慧教諭和創世神話,中王國時期被稱為“中埃及語”的象形文字古典形式,以及新王國時期描寫阿蒙一拉神崇拜的埃及文學,都受到宗教信仰和宗教儀式的深刻影響。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創造出與宗教、政治和商業目的無關的“娛樂文學”,比如記載驅逐希克索斯、拉美西斯統治者抗擊赫梯人等軍事戰績的歷史銘文,保存在維斯特卡草紙中的流行故事,以及記載于切斯特·比梯四世草紙、哈里斯草紙、都靈草紙和開羅博物館陶罐的“短歌”愛情詩,其中流行故事的主題包括神話故事《荷魯斯神和塞特的故事》、歷史故事《約帕的占領》、自傳文學《辛努亥的故事》,《辛努亥的故事》被后世稱為埃及文學的最偉大的杰作,而愛情詩每一首都有樂器伴奏并可以供人吟唱,基本上都以一個男人或女人獨白的形式抒發情感,詩中愛人常常通過互相稱呼“我的哥哥”或“我的妹妹”以表達樸素的愛意。
藝術
編輯雕塑
古埃及從前王朝時代的初期起就存在石塊和象牙的雕刻藝術,中王國時期著衣戴假鬢的雕像取代古王國時代的半裸象,新王國時代及以后跪像和蹲坐像逐漸流行,埃及晚期的許多小雕像都是用范制造的。古埃及的雕刻大多是用石材鑿成的,保留長方體或立方體巖石塊樸素嚴峻的特點,以直線為主缺乏動感,以按模法和直接寫生法將雕刻做到逼真且神情莊重肅穆,寫生法和按模法直接影響到后來的希臘羅馬雕塑;同時古埃及人為凸現法老顯赫的地位,在雕刻中處理國王和隨從人員的關系時,故意擴大法老的身形比例并縮小普通人以造成強烈對比。古埃及比較著名的雕像不少,包括存于意大利都靈博物館并用黑花崗石制成的拉莫斯二世像、現存于開羅博物館并用綠色玄武巖制成的托特莫斯三世像、現存于開羅博物館和柏林博物館的阿肯那頓和王后尼弗爾太提像等。
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
繪畫
古埃及的繪畫最早可追溯到前王朝時代器皿上畫的人物、動物、船等,他們的繪畫作品常見于廟宇、陵墓與王宮里,繪畫用的大部分顏料都是把天然礦石磨成粉末后使用,比如將碳酸銅磨成藍色、孔雀石粉末磨成綠色、石灰或石膏磨成白色等,同時用哈爾法草或棕櫚纖維扎成畫筆,早期壁畫的杰作是美杜姆第4王朝(約公元前2613—前2498年)的一位王后墓室墻壁上的《美杜姆的六鵝圖》;中王國時代地方繪畫打破宮廷繪畫中的嚴格限制,表現出真實性和自由化的風格以及現實主義傾向,xxx的繪畫是第12王朝海摩波利斯派的作品,構圖精巧且色彩生動美麗;新王國時期是古埃及繪畫藝術創作的黃金時代,主要以彩色墓室壁畫為主,線條細膩優美,比如納赫特墓室壁畫酒宴圖中的《三位女樂師》、第18王朝法老霍連姆赫布的墓室壁畫等。但從新王國末期開始古埃及的繪畫藝術逐漸趨于衰落,埃及后期繪畫藝術一度在仿古的基礎上復興,但模仿的作品居多缺乏創新,直到托勒密王朝出現希臘化埃及藝術風格。羅馬統治古埃及時期出現日漸繁榮的法尤姆畫像,此外古埃及繪畫中主要的特征是正面律,即人物的頭側面、眼睛正面、肩及身體正面,腰部以下又是側面。
法尤姆畫像
《美杜姆的六鵝圖》
建筑
宗教建筑
古埃及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廟廟宇和國王享殿,廟宇一般是用石材建造而成,有的用一種石頭建成,有的用石灰巖和沙巖等不同的石頭建成,而廟宇的柱子、橫樑、立架和門楣一般用花崗石、雪花石膏和玄武巖建造,石頭之間常用厚泥膠、干接頭或無花果木作細腰形接榨來接合。古埃及的廟宇分為祭祀已故國王的祠廟和禮拜某個神的神廟,神廟呈長方形并由塔門、露天庭院、柱子大廳、庫房和神殿組成,里面還有古埃及比較特殊的方尖碑,主要建造于古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以及托勒密時代,比如盧克索爾神廟、卡納克神廟、拉莫斯三世廟等;國王的享殿距離其墳墓較遠,但朝向墓所坐落的方向,一般都在尼羅河西岸的城市,其中以拉美西姆、提埃爾巴哈利和美提內哈布比較有名,比如第18王朝王后哈脫舍普蘇特的提埃爾巴哈利享殿、第19王朝拉莫斯三世的美提內哈布享殿等。
卡納克神廟
城堡民宅
古埃及大多數的城堡或市鎮圍墻高大,同時為防止敵人挖地道奪城而于城外不設置溝壑,平原上的城市會設計成長方形,天然要塞完全按照土丘或山丘的輪廓建立,市鎮街道長度從60尺到900尺不等,寬度從10尺到60尺不等,街道的中央有石頭溝道以方便排水,同時街道上并沒有車輛往來,而住宅規模大致相當。廣大底層人民都住在用磚頭造成的簡易房子內;店主、官員和工頭等中產階級除住宅之外還擁有小庭院,其住宅是排在長走道兩邊的房間,有的庭院的三邊都是房間,房子分為兩層且樓房與外面的樓梯相通,其中底層房間沒有窗戶而二層建有兩窗一陽臺;上層社會或富人的住宅面積較大,房子建造在花園的中央且周圍庭院里栽種樹木,整體呈長方形且有圍墻圍著住宅,須通過正門或兩旁的邊門才能進屋,住宅的房間數由4間到60間不等,其中包括中央室、側室、柱子餐廳、庫房、臥室、小庭院、廚房、烤房等。
金字塔和陵墓
金字塔是古埃及古王國時期的代表性國王陵墓建筑,古王國初期第三王朝的法老昭賽爾修建了埃及xxx座金字塔,是由前王朝時期貴族原始墳墓“瑪斯塔巴”發展而來,其外觀改為臺階形并改用石頭砌筑,共有6層臺階,層層縮小,總高度達60m,底邊是126m×106m;之后的國王麥登和達舒爾還修建出折角金字塔,后來第四王朝的胡夫、哈夫拉和孟卡拉陸續在尼羅河西岸的吉薩建造方錐形的金字塔,最后成熟的金字塔為正四棱錐體,平面正方且四個斜面接近正三角形,其形狀寓意古埃及法老“升天”的階梯或對太陽神的崇拜。但古埃及國王的墳墓并非全部是金字塔的形制,中王國時期曾出現崖墓的墓葬形式,國王將古埃及統治中心遷至多山谷的底比斯,他們在該地帶以西的山谷里開天然山巖鑿造崖墓,由于其中埋葬著很多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的國王,于是被后世稱為“帝王谷”。
古埃及卡夫拉金字塔
科學
編輯數學
古埃及人善于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并用他們處理數字的技術以解決現實問題,比如會計、記賬、土地測量和土地邊界的設定等,會計等人知曉確定財產邊界、以土地面積為基礎計算作物產量、計算建筑工程所需勞力和材料、以人口為基礎計算一個特殊的區食物消耗量、計算巨大石塊、方尖碑和雕像等最短的運輸途徑等的數學方法。古埃及人通過重復累加的方式獲得倍數,并通過重復的減法來實現除法;他們使用分數但分子只用一個1比如1/2、1/3和1/4,而且他們不知道0的概念;他們用象形文字表示十進位制度,用成排的垂直豎杠表達基本單位,比如一個螺旋線代表100、一根手指代表10000、一個蝌蚪代表100000、一個神和高舉的雙臂代表100萬等;他們擅長繪制平面圖并使用原始經緯儀設計建筑復合體,古埃及人現存的主要數學文獻是數學問題和其解決方案的匯編——林德紙草。
林德紙草
天文學
古埃及人的天文學也講究實際應用,他們主要用恒星定位建筑物和記錄時間,他們發現包括鱷魚座、牛腿座(現代的大熊星座)和手持拐杖的奧西里斯(現代的獵戶星座)等宇宙中的五個星座;埃及天文學家將他們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分成“不疲倦之星”(行星)、“不朽之星”(總在視野范圍內的星星)和“不滅之星”(那些不移動的星星),他們知道木星、土星、火星、金星等行星,可能還知道水星;他們把他們使用沙漏、陰影鐘和水鐘并通過測量陰影或滴水來確定時間;古埃及人發明出365天的歷法,但他們實際上使用三種歷法:與季節緊密相連的太陰(以月亮的同期為基礎)農歷、以一年365天為基礎的民用歷、以月亮為基礎的太陰宗教歷;古埃及的年份分為農業年和民用年,農業年有三個季度包括阿克特季(泛濫季)、派瑞特季(生長季)和舍穆季(溫暖季、收獲季),每個季度四個月,其中阿克特季的xxx天是新年,而民用年有360天,分成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個月有三個星期,每個星期10天,每天分成24小時,每個小時的長度因季節而不同,其余5天用來慶祝五個神的節日。
醫學
古埃及人的醫學知識與技術較為發達,大約是公元前1600年,外科醫生將手術案例記載于史密斯紙草上,當時的外科醫生將頭和胸的傷害與機能失調分為可治愈之病、不可治愈之病和“可能治愈之病”,一般的醫生治療常見的疾病包括硬傷、關節扭傷、挫傷、骨折、萬傷、燒傷和皮膚病,他們使用夾板(一種幫助碎骨復原的木棍)、繃帶和止血敷布(擠壓傷口阻止流血的繃帶),他們也砍掉胳膊和腆,用諾、萬千、鉆、鉤子和被稱為鉗狀夾子的抓握工具治療簡單的外傷。由于古埃及人對人體的內部機理并不了解,并且認為尸體神圣而不對其進行解剖研究,公元前3700年到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開始隊尸體進行防腐處理,挖去內臟并在腹腔填以香料,縫合后以干燥泡堿覆蓋遺體,經35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并涂上樹脂,就制作成后世所知曉的木乃伊。此外魔法咒語和xxx符是埃及醫生治療大多數健康問題的藥方,藥物包括樹葉、藥草、水果汁、海棗和無花果、蜂蜜、單寧酸、松香、蓖麻油、人奶、動物脂肪和血、動物毛皮、蛇油和鵝油的混合物。
記載古埃及醫學文獻的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
工程技術
莎草紙制造技術
古埃及人擁有獨特的莎草紙制作技術,他們把紙莎草伐斷取回,去頭去尾除去根葉,削去硬質綠皮,留莖,用小刀將淺色的內莖切成40cm左右的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六天,去除多余的糖分;之后將這些薄片交錯并排放成一層,然后在上面覆上另一層,兩層互相垂直;邊澆水邊用石頭擊打,利用從薄片內流出來的糖質粘液,使草片間彼此粘連起來,并排地鋪開直到適當的寬度;再把一個個大石塊緊壓在上邊,經過一段時間被風吹干,用手按住象牙或貝殼磨光其表面,最后加工成為莎草紙。
水利工程
古埃及水利灌溉工程的組織和管理始于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國家當局為保證灌溉的暢通而采取措施開鑿新的水渠,并責成個別的官員監督水利灌溉工作,當時古埃及人進行人工水利灌溉的方式有:盆地灌溉、沙杜夫和沙奇亞高地灌溉、復雜渠道網灌溉和對尼羅河水水位的測量,其中沙杜夫是古埃及人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引進的最早提水工具,但只適應于小規模灌溉。
社會
編輯喪葬習俗
古埃及人的人格觀念較為復雜,他們認為喪葬地是靈魂之家,死者和生者具有同樣的需要,即一個房屋、財產和餐飲,卡(靈魂)是人格的生命力量,卡在人彌留之際離開身體,從而變成死者不朽的精神,人頭鳥形象的巴(心靈)也會隨著死亡而不朽,生者為死者提供冥世生活的必需品——衣物、食物、珠寶、工具、武器、家庭用具等其他東西。很早以前棺槨開始被用來保護死者,前王朝和早王朝時期的墓葬中出現蘆葦席和陶“箱”棺槨,之后到約公元前3400年古埃及開始出現矩形木棺,直到中王國時期棺槨才被廣泛應用,大多數中產階層的墓葬通常要有兩副棺槨,而新王國時期的一組兩個甚至三個人形棺槨成為風尚;在古王國非皇家陵墓里的內墻上有一份祭品清單和一篇自傳,自傳總結他的生平和事跡,包括他的職位和頭銜,祭品清單代表死者在冥世尋求恩惠;此外奧西里斯神、漢梯阿蒙梯戊、荷魯斯神都與古埃及人的喪葬信仰有關。
盛放木乃伊的棺槨
家庭婚姻
埃及人的家庭是一個包含父母和孩子的獨立小單位,有時也包括未婚或寡居的女性親戚。男人一般在擁有財產后于20歲開始籌劃結婚,古埃及并不流行包辦婚姻,而是由老人將單身男性介紹給年輕女性,男女的訂婚儀式可能屬于法律儀式并有禮物的交換,結婚之后男人自動成為一家之主,由于古埃及法律保護婦女和孩子的經濟地位,妻子成為“家庭主婦”后享有同等的法律權利,婦女婚后或者離婚仍然保留財產所有權,但古埃及重婚、一夫多妻以及近親婚姻的現象少見,夫妻雙亡后財產要按照遺囑在孩子當中分配,他們的孩子都沒有姓氏而只有名字,一般在正式的文獻中孩子的名字要加上父親的名字(X,Y之子)。從生育角度來說,如果妻子不能生育,有時會帶女奴隸回家,而如果女奴隸于她的丈夫死前有孕,女奴和孩子完全擁有合法的繼承權,雖然奴隸可以被自由出租、轉讓和買賣,但不會被完全剝奪法律權利并且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和財產。
生活習慣
古埃及的上層社會生活相當講究,他們雇用仆人進行家務管理,并且擁有自己的屠宰場和面包房,男管家為主人料理餐飲,同時還有廚師、面包師、守門人、園藝師和其他仆人;古埃及人喜歡植物、鮮花和鮮花的裝飾物,鮮花用來裝飾住房、聚會和宴會的桌子,上層社會也有私人的家庭花園和苗圃種植園,里面種有不同的樹木、灌木叢和鮮花,鮮花則種植在方形的花壇或田埂上,花園里常有一池澆樹和養魚的水塘、一把椅子、涼亭和成行的樹蔭;此外古埃及人將蠟用植物纖維蘸在香油里以照亮房屋,也用熏蒸球改善或掩蓋房間里的氣味,可能還在房間里燒香味油。古埃及人熱愛動物并在家中蓄養寵物,包括鴨子、猴子、狗和貓,其中家貓是由非洲的西部和南方帶到埃及的,可以幫助主人驅除害蟲并陪伴主人在沼澤地捕獵,因而在古埃及人的家中比較受寵。
古埃及人對貓的崇拜始于古埃及人三位神祗之間的聯系,首先古埃及的創世之神——太陽神拉·哈拉克提在《死亡之書》中化身為貓,其次是xxx女神賽克邁特和歡愉女神貝斯特,賽克邁特是類似于貓的獅子臉,而貝斯特是貓首人身,貓身上的令人恐懼厭惡的殘暴特性被古埃及人賦予到賽克邁特上,之后在第二十二王朝時期貓神貝斯特上升為國家神,此后400年間古埃及人對貓神貝斯特的崇拜達到頂峰。古埃及的普通民眾往往將貓精心養育在家中,作為貓神貝斯特女神的化身,他們認為貓可以念動咒語幫助自己的家庭免災消難,同樣貓作為神明的象征也被豢養在寺廟中享有神圣崇髙的地位。
日常飲食
古埃及人用手指吃飯,用完餐之后會拿大口水罐將水倒在他們的手上,水自然流到飯堂架子上的水盆里,一般窮人會蹲在矮矮的桌子或架子旁吃飯,而在桌子下或另一個架子上放置盛裝飲品的碗,但富人坐在高椅子上等仆人伺候進餐;古埃及人的食物也豐富多樣,窮人的主食有面包、啤酒和洋蔥,并通常以種植的水果和蔬菜來彌補食物的不足,其中制作面包是古埃及家庭的重要任務,用碾碎大麥制造的啤酒也是埃及人喜歡的飲品之一,此外還有不同地區釀造的葡萄酒,但富人階層除面包和啤酒外,還有享用肉和禽比如牛肉、羊肉、鵝肉、魚肉和鴿子肉等,但只有在宴會或特殊場合食用;從食物的烹飪方面,古埃及人通常用火炭插烤的方式烤鵝或烤魚,他們還有石頭爐或金屬火盆,小鍋放在上面;大鍋由兩個支架架在火上烹制食物。
考古發現
編輯目前考古學家已在帝王谷中發現了62座墳墓,但無從考證最早發現帝王谷的人,而第十八王朝到二十王朝的32位法老中的大多數墳墓都已找到并得以確定,只有圖特摩斯二世、埃赫那吞、哈特舍普蘇特、拉美西斯八世和斯門卡拉等的墳墓未能發現,62座墳墓中大約有24座已確定屬于法老的墳墓,另有6座國王兒女的墳墓、1座王后墓、5座王室工作人員或墳墓建筑工人等非王室成員的墳墓、3座只存有動物的木乃伊。而其中比較著名的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WV22、阿伊的WV23墓、圖特摩斯一世的KV20號墓等。1813年,瑞士探險家讓·布爾克哈德(Jean-Burckardt)在阿布辛拜勒游玩時偶遇阿布辛拜勒石窟廟入口處的巨大坐像,四年后意大利人貝爾佐尼(G.Belzoni)開始從沙堆下面挖掘石窟廟,直到1909年,阿布辛拜勒石窟廟才最終被考古學家清理完畢。之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拯救古代遺址而于20世紀60年代發起“拯救努比亞遺址國際行動”,又和埃及政府共同制定使神廟遺址免遭淹沒的計劃,最終由51個國家出資、22個國家派出工程師、考古學家等參加這場國際考古,直到1970年共十年時間,聯合考古隊搶救發掘出阿布辛拜勒兩座石窟廟、伊西絲神廟等23座神廟,還有幾座較小的神廟被捐贈給在拯救努比亞古代遺址運動中做出貢獻的國家。
古埃及尼斐爾泰麗石窟廟入口
后世影響
編輯古埃及是世界古國中的古國,有著曠古悠久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絢爛多彩,其自古以來的民族認同就是看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內占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藝術形式有詩歌、雕塑、繪畫等,古埃及文明對后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猶太等文明產生巨大影響。
此外古埃及文明被后世遺忘和逐漸衰落之后,學者對于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興趣卻逐漸濃厚,于是世界各地形成專門研究古埃及的學科“埃及學”。“埃及學”最早由法國學者讓·商博良于1822年創建,后經過幾代學者長期努力,已發展成為門類齊全、分工精細的綜合性大學科,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有埃及學研究的機構或學者,規模xxx的是美國、法國、英國和德國,其次是俄羅斯、瑞士、意大利、以色列、波蘭、荷蘭等國,語言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碑銘學、藝術學、宗教學、建筑學與科學技術等分支都是埃及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914年,英國考察基金會于英國倫敦出版埃及學的權威性刊物《埃及考古學雜志》(TheJournalofEgyptianArchaeology,簡稱JEA),1922年埃及的獨立尤其是圖坦卡蒙陵寢的發現,民族主義者要求在埃及學領域實現非殖民地化,這促進埃及學在埃及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圖坦卡蒙隨葬品環球展”在美國和日本掀起“埃及熱”,之后的“大英博物館館藏古埃及藝術珍品展”和埃及博物館的“埃及國寶展”都推動古埃及文明在全世界的傳播,甚至尋訪古埃及的名勝古跡的游客帶動埃及的旅游業發展,使其成為埃及國民經濟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王朝世系
編輯早王朝時代
王朝 | 世系 | 君王名字 | 統治時間 |
xxx王朝 | xxx任 | 美尼斯 | 不詳 |
第二任 | 阿托提斯 | 57年或27年 | |
第三任 | 哲爾 | 大約50年或47年 | |
第四任 | 杰特 | 不詳 | |
第五任 | 烏吉姆(登王) | 大約在55-60年 | |
第六任 | 阿涅德吉布 | 26年或7年 | |
第七任 | 塞麥爾凱特 | 18年或9年 | |
第八任 | 夸阿 | 25年 | |
第二王朝 | xxx任 | 亥特普塞海姆威(亥特普) | 38年 |
第二任 | 拉涅布 | 39年 | |
第三任 | 尼涅特捷爾 | 約38年 | |
第四任 | 不詳 | ||
第五任 | |||
第六任 | 帕里布森 | 不詳 | |
不詳 | 哈塞海姆 | 21年 | |
末代 | 哈塞海姆威 | 17年 | |
第三王朝 | xxx任 | 薩那克特(扎那克特) | 19年 |
第二任 | 左塞 | 29年或19年 | |
第三任 | 塞凱姆凱特 | 不詳 | |
第四任 | 卡阿巴 | ||
第五任 | 胡尼 | 24年、33年或34年 |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
大金字塔時代
王朝 | 世系 | 君王名字 | 統治時間 |
第四王朝 | xxx任 | 斯尼弗魯 | 24年或29年 |
第二任 | 胡夫(胡夫威、克諾姆胡夫威) | 25年或63年 | |
第三任 | 拉杰德夫(杰德夫拉、狄杜弗勒) | 25年或8年 | |
第四任 | 哈夫拉(塞福林) | 56年 | |
第五任 | 孟考拉(門契里斯、米塞里努斯) | 18年或28年 | |
第六任 | 舍普塞斯卡夫(塞比爾契里斯) | 4年 | |
末代 | 塔姆普提斯 | 不詳 | |
第五王朝 | xxx任 | 烏塞爾卡夫(烏塞爾契里斯) | 7年 |
第二任 | 薩胡拉(塞斐里斯) | 14年 | |
第三任 | 尼斐利爾卡拉(卡凱) | 至少10年 | |
第四任 | 舍普塞斯卡拉(伊塞) | 7年 | |
第五任 | 尼斐勒弗拉(尼斐爾卡拉) | 約7年 | |
第六任 | 紐塞拉 | 30年以上 | |
第七任 | 孟考霍爾(阿考霍爾) | 8年 | |
第八任 | 杰德卡拉(伊塞西) | 28年或31年 | |
第六王朝 | xxx任 | 特悌(奧奏伊斯) | 至少12年 |
第二任 | 麥利拉·珀辟(尼斐爾索霍爾、麥利拉) | 53年或40多年 | |
第三任 | 實際上麥利拉·珀辟是第三任君王,但馬涅托記錄為第六王朝第二任君王 | ||
第四任 | 麥然拉(安提姆塞夫、尼姆提姆塞夫) | 14年 | |
第五任 | 珀辟二世(尼斐爾卡拉) | 約94年(古王國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國王) | |
第六任 | 麥然拉二世(安提姆塞夫二世) | 1年 | |
末代 | 尼托凱爾悌(尼托克麗絲) | 約2年 | |
xxx中間期 | 第七王朝至少有九任君王 | 大約在公元前2181-前2173年 | |
第八王朝有六任君王 | 大約在公元前2173-前2160年 | ||
第九王朝至第十王朝共計十八任君王 | 大約在公元前2160-前2040年 | ||
第十一王朝 | xxx任 | 孟圖霍特普一世 | 不詳 |
第二任 | 安太夫一世(安姚太夫一世) | ||
第三任 | 安太夫二世 | 至少延續50年 | |
第四任 | 安太夫三世 | 8年 | |
第五任 | 孟圖霍特普二世(尼布赫帕特位) | 14年 | |
第六任 | 孟圖霍特普三世(珊克卡拉) | 12年 | |
第七任 | 孟圖霍特普四世(尼布托威拉) | 7年 | |
第十二王朝 | xxx任 | 阿蒙尼姆赫特一世(塞赫太帕布拉) | 公元前1991年-前1962年 |
第二任 | 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森沃斯瑞特) | 公元前1971年-前1928年 | |
第三任 | 阿蒙尼姆赫特二世(努布考拉) | 公元前1929年-前1895年 | |
第四任 | 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卡凱帕爾拉) | 公元前1897年-前1878年 | |
第五任 | 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卡考拉) | 公元前1878年-前1843年 | |
第六任 | 阿蒙尼姆赫特三世(奈馬特拉、尼馬拉) | 公元前1842年-前1797年 | |
第七任 | 阿蒙尼姆赫特四世(馬凱魯拉) | 公元前1842年-前1797年 | |
第八任 | 索布克尼弗魯(索布克卡拉) | 公元前1789年-前1786年 | |
第十三王朝 | xxx任 | 索布考特普一世 | 公元前1783~前1779年 |
第二任 | 阿蒙尼姆赫特五世(塞凱姆卡拉) | 有可能是第四任君王,在位時間不詳 | |
第六任 | 阿蒙尼姆赫特六世 | 在位時間不詳 | |
第九任 | 赫特帕布拉 | ||
第十一任 | 索布考特普二世(索布考特普·侃克拉) | ||
第十二任 | 倫塞尼布 | 4個月 | |
第十三任 | 荷爾(阿維布拉) | 在位時間不詳 | |
第十四任 | 阿蒙尼姆赫特七世(塞杰弗卡拉) | ||
第十五任 | 庫托威拉·烏戈夫 | ||
第十七任 | 肯杰爾(烏塞爾卡拉) | ||
第二十一任 | 索布考特普三世 | 3年零2個月 | |
第二十二任 | 尼斐爾霍特普一世 | 約公元前1741年-前1730年 | |
第二十三任 | 索布考特普四世 | 約公元前1730年-前1720年 | |
第十四王朝 | 據馬涅托記載,第十四王朝由克索伊斯的76王組成,統治184年(一說484年) | ||
第十五王朝(希克索斯統治) | xxx任 | 薩里梯斯(舍列克) | 23年 |
第二任 | 雅庫布赫爾(麥盧塞拉) | 8年或18年 | |
第三任 | 希安(修塞連拉、伊安那斯或斯坦恩) | 約50年 | |
第四任 | 阿波斐斯一世(阿塞拉) | 至少在40多年以上 | |
第五任 | 阿波斐斯二世(阿昆內拉) | 不詳 | |
末代 | 阿塞拉 | 1-2年 | |
第十六王朝 | 第十六王朝總共32任君主,共統治518年 | ||
第十七王朝 | xxx任 | 拉霍特普 | 在位時間不詳 |
第二任 | 安太夫五世 | ||
第三任 | 安太夫六世 | ||
第四任 | 索布凱姆塞夫二世 | ||
第五任 | 圖悌(塞凱姆拉·塞蒙托威·圖悌) | ||
第六任 | 孟圖霍特普六世(桑肯拉) | ||
第七任 | 尼比利拉維特一世 | 6年 | |
第八任 | 尼比利拉維特二世(尼斐爾卡拉) | 在位時間不詳 | |
第九任 | 塞烏塞林拉 | 12年 | |
末代 | 安太夫七世(努布凱帕爾拉) | 在位時間不詳 |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
前帝國時代
王朝 | 世系 | 君王名字 | 統治時間 |
第十八王朝 | xxx任 | 雅赫摩斯一世(阿摩西斯一世、尼布帕赫悌拉) | 公元前1570年-前1546年 |
第二任 | 阿蒙霍特普一世(阿蒙諾斐斯一世、杰塞爾卡拉) | 公元前1546年-前1526年 | |
第三任 | 圖特摩斯一世(圖特摩西斯一世、埃赫帕爾卡拉) | 公元前1525年-前1512年 | |
第四任 | 圖特摩斯二世(埃赫帕連拉) | 公元前1512年-前1504年 | |
第五任 | 哈特舍普蘇特(瑪阿特卡拉、攝政王) | 公元前1503年-前1482年 | |
第六任 | 圖特摩斯三世(蒙凱帕拉) | 20年 | |
第七任 | 阿蒙霍特普二世(阿凱普魯拉) | 公元前1450年-前1425年 | |
第八任 | 圖特摩斯四世(蒙凱普魯拉) | 公元前1425年-前1417年 | |
第九任 | 阿蒙霍特普三世(尼布麻拉) | 公元前1417年-前1379年 | |
第十任 | 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尼斐爾凱普魯拉) | 公元前1379年-前1362年 | |
第十一任 | 斯門卡拉(安克凱普魯拉) | 公元前1363年-前1361年 | |
第十二任 | 圖坦卡蒙(尼布凱普魯拉) | 公元前1361年-前1352年 | |
第十三任 | 阿伊(阿亞、凱帕爾凱普魯拉) | 公元前1352年-前1348年 | |
末代 | 郝列姆赫布(杰塞爾凱普魯拉) | 公元前1348年-前1320年 | |
第十九王朝 | xxx任 | 拉美西斯一世(門帕提拉) | - |
第二任 | 塞提一世(門瑪拉) | - | |
第三任 | 拉美西斯二世(烏塞爾瑪拉) | 公元前1304年繼位 | |
第四任 | 美楞普塔(拜恩拉) | - | |
第五任 | 阿蒙美西斯(門瑪拉) | - | |
第六任 | 塞提二世(烏塞爾凱普魯拉) | - | |
第七任 | 西普塔(埃赫拉塞泰帕拉·美楞普塔) | - | |
第八任 | 特沃絲拉(西特拉·美麗塔蒙) | - | |
第二十王朝 | xxx任 | 塞特那克特(烏塞爾考拉) | - |
第二任 | 拉美西斯三世(烏塞爾瑪拉·美里阿蒙) | - | |
第三任 | 拉美西斯四世(烏塞爾瑪拉·塞泰帕那蒙) | - | |
第四任 | 拉美西斯五世(烏塞爾瑪拉·塞凱帕楞拉) | - | |
第五任 | 拉美西斯六世(尼布麻拉·美里阿蒙) | - | |
第六任 | 拉美西斯七世(烏塞爾瑪拉·美里阿蒙·塞泰帕拉) | - | |
第七任 | 拉美西斯八世(烏塞爾瑪拉·埃赫那蒙) | - | |
第八任 | 拉美西斯九世(尼斐爾卡拉·塞泰帕拉) | - | |
第九任 | 拉美西斯十世(凱帕爾瑪拉·塞泰帕拉) | - | |
第十任 | 拉美西斯十一世(門瑪拉·塞泰帕普塔) | - |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
后帝國時代
王朝 | 世系 | 君王名字 | 統治時間 |
第二十一王朝 | xxx任 | 斯門德斯(聶斯伯尼布德) | 不詳 |
第二任 | 普撒塞尼斯一世 | 46年或19年 | |
第三任 | 阿蒙涅姆尼蘇(尼斐爾契里斯) | 不詳 | |
第四任 | 阿蒙尼摩普(阿蒙諾福提斯) | 9年或49年 | |
第五任 | 西阿蒙(奧索考爾) | 17年 | |
第六任 | 普撒塞尼斯二世 | 在位時間不詳 | |
第二十二王朝 | xxx任 | 舍尚克一世 | |
第二任 | 奧索爾康一世 | ||
第三任 | 塔凱羅特一世 | ||
第四任 | 奧索爾康二世 | ||
第五任 | 塔凱羅特二世 | ||
第六任 | 舍尚克三世 | 52年 | |
第七任 | 皮邁王 | 6年 | |
第八任 | 舍尚克五世 | 在位時間不詳 | |
第九任 | 奧索爾康四世 | ||
第二十三王朝 | xxx任 | 帕杜巴斯特一世(帕圖巴特斯) | 公元前819年-前793年 |
第二任 | 舍尚克四世 | 公元前793年-前787年 | |
第三任 | 奧索爾康三世 | 公元前787年-前759年 | |
第四任 | 塔凱羅特三世 | 公元前764年-前756年 | |
第五任 | 魯達蒙 | 約公元前757年-? | |
第六任 | 尤普特二世 | 在位時間不詳 | |
第七任 | 舍尚克六世 | ||
第二十四王朝 | xxx一任 | 博克霍里斯王 | ?-公元前715年 |
第二十五王朝 | xxx任 | 夏巴卡王 | 公元前716年-? |
第二任 | 夏巴塔卡 | 在位時間不詳 | |
第三任 | 塔哈爾卡 | ||
第四任 | 塔努塔蒙 | ||
第二十六王朝 | xxx任 | 普薩美提克一世 | - |
第二任 | 尼科二世 | - | |
第三任 | 普撒美提克二世 | - | |
第四任 | 瓦希布拉 | - | |
第五任 | 阿赫摩斯(阿瑪西斯) | - | |
第六任 | 普撒美提克三世 | 公元前525年 | |
第二十七王朝 | 由8名波斯王組成,從公元前525年岡比西斯征服埃及至大流士二世的公元前404年為止,共計120年 | ||
第二十八王朝 | xxx一任 | 阿米爾塔伊俄斯二世 | 公元前404-前399年 |
第二十九王朝 | xxx任 | 尼發魯德 | 公元前398年-前393年 |
第二任 | 普塞穆特 | 公元前393年-前392年 | |
第三任 | 哈克爾 | 公元前392年-前380年 | |
第四任 | 尼斐利提斯 | 4個月 | |
第三十王朝 | xxx任 | 奈克塔尼布一世 | 公元前380年-前362年 |
第二任 | 杰郝 | 公元前362年-前360年 | |
第三任 | 涅克塔尼布二世 | 公元前360年-前343年 | |
第三十一王朝(波斯占領時期) | xxx任 | 阿塔薛西斯三世(奧庫斯) | 公元前343年-前338年 |
第二任 | 阿爾塞斯 | 公元前338年-前336年 | |
第三任 | 大流士三世 | 公元前336年-前332年 |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
托勒密時代
托勒密王朝 | xxx任 | 托勒密一世(索塔爾) | 公元前305年11月7日-前283年或前282年 |
第二任 | 托勒密二世(菲拉德爾弗斯) | 公元前285年-前246年 | |
第三任 | 托勒密三世(奧厄葛提斯) | 公元前246年-前221年 | |
第四任 | 托勒密四世(菲洛帕托爾) | 公元前221年-前205年 | |
第五任 | 托勒密五世(埃庇法尼斯) | 公元前205年-前180年 | |
第六任 | 托勒密六世(菲洛麥托爾) | 公元前180年-前145年 | |
第七任 | 托勒密七世(尼奧斯·菲洛帕托爾) | 公元前145年-前144年 | |
第八任 | 托勒密八世(奧厄葛提斯二世) | 公元前170年-前116年 | |
第九任 | 托勒密九世(索塔爾二世) | 公元前116年-前80年 | |
第十任 | 托勒密十世(亞歷山大一世) | 公元前107年-前88年 | |
第十一任 | 托勒密十一世(亞歷山大二世) | ?-公元前80年 | |
第十二任 | 托勒密十二世(奧列提斯) | 公元前80年-前51年 | |
第十三任 | 托勒密十三世(提奧斯·菲洛帕托爾) | 公元前51年-前47年 | |
第十四任 | 托勒密十四世(提奧斯·菲洛帕托爾二世) | 公元前47年-前44年 | |
第十五任 | 托勒密十五世(小凱撒,克婁巴特拉七世與凱撒私生子) | 公元前44年-前30年 |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
注釋
編輯展開[a]
埃及學家們稱這些區為諾姆,稱他們的領導者為諾馬爾赫。
[b]
[c]
又稱那爾邁石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埃及考古發現,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1世紀,含有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象形文字銘文,文字描述那爾邁國王統一上下埃及的故事。調色板分為兩面,一面描述戴著上埃及王冠的那爾邁,王冠為球根狀;另一面描繪了戴著下埃及王冠的那爾邁,王冠為平頭狀呈紅色。埃及學家鮑勃·布萊爾把那爾邁調色板稱為“世界上xxx件歷史文件”,現存于埃及開羅博物館。
[d]
階梯金字塔是用幾塊小馬斯塔巴(這是一個阿拉伯語單詞,意思是“長凳”;馬斯塔巴是一個小長方形墳墓,有斜坡和平墓頂)連續堆積起來的,一個小馬斯塔巴堆積在另一個的頂部。它的底部長467英尺,寬 393英尺。它的高度是200英尺。它是世界上xxx個完全用石頭建造的建筑物
[e]
(非宗教文學)—— 故事、詩歌、頌歌、諺語和智慧文學(諺語、智慧言論的集錦、道德故事、寓言和長者對年輕人的建議)
[f]
帝王谷是新王國時代法老和貴族的墓地。它位于底比斯的尼羅河西岸,塞梯一世的墳墓是帝王谷中xxx、xxx的
[g]
克婁巴特拉七世·費洛巴托,中文圈亦稱其為“埃及艷后”,是希臘化時代埃及托勒密王國末代女王。也譯作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克萊奧巴特拉七世、克利奧巴特拉七世、克利歐佩特拉七世
[h]
古埃及軍隊中有兩個要塞指揮,一個負責努比亞邊境,一個負責地中海沿岸
[i]
用土坯建造的,形象模仿當時的貴族住宅,但墻壁有收分,即向上收小,好像一座長方形的臺子,里面有一些小房間,地下深處再挖出一間空室作墓室,木乃伊就存放在里面,這種墳墓被阿拉伯人稱為“瑪斯塔巴”。
[j]
“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又稱“王陵谷”“畢班·穆拉克王陵”,是古埃及18至20王朝埋葬國王的山谷,位于底比斯西岸的荒山峽谷的丘陵地畢班·穆拉克。
參考資料
編輯展開[1]江曉原. 12宮與28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M]. 遼寧: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5-05: 45-64.
[2](美)溫迪·克里斯坦森著, 約瑟夫·維戈內爾顧問. 古代埃及帝國[M]. 郭子林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1-16.
[3]楊洪強編著. 電子書: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M]. 2005: xxx章.
[4](美)溫迪·克里斯坦森著, 約瑟夫·維戈內爾顧問. 古代埃及帝國[M]. 郭子林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21-25.
[5](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319-333.
[6](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479-483.
[7]令狐若明. 古埃及的建筑形式及其對后世的影響[J]. 史學集刊, 2000-01-01, (1): 55-58,36.
[8](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191-202.
[9](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165-170.
[10](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432-449.
[11]許海山主編. 古埃及簡史[M]. 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 2006-07: 240-245.
[12](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340-346.
[13](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219-221.
[14](美)溫迪·克里斯坦森著, 約瑟夫·維戈內爾顧問. 古代埃及帝國[M]. 郭子林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147-149.
[15](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349-351.
[16]令狐若明. 埃及的埃及學 世界的埃及學[J]. 大眾考古, 2017, (02): 84-88.
[17]王海利. 埃及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 2014-03-01: 1-10.
[18]Rosalie, David. Pyramid Builders of Ancient Egypt: A Modern Investigation of Pharaoh's Workforce. [M]. Routledge. p. , 1997: 18.
[19](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98-105.
[20](美)溫迪·克里斯坦森著, 約瑟夫·維戈內爾顧問. 古代埃及帝國[M]. 郭子林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19-46.
[21](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106-122.
[22]許海山主編. 古埃及簡史[M]. 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 2006-07: 24-170.
[23]Shaw, Ian.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24-225.
[24](美)溫迪·克里斯坦森著, 約瑟夫·維戈內爾顧問. 古代埃及帝國[M]. 郭子林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47-64.
[25]Menu, Bernadette. 拉美西斯二世:最偉大的法老王[M]. 周明佳譯. “臺北”: 時報文化, 2003-08-20: 42.
[26](埃)阿·費克里著. 埃及古代史[M]. 高望之等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3: 83.
[27](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94.
[28]Shaw, Ian.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3: 345-358.
[29]Shaw, Ian.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3: 383-385,422.
[30](美)溫迪·克里斯坦森著, 約瑟夫·維戈內爾顧問. 古代埃及帝國[M]. 郭子林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65-82.
[31](埃)阿·費克里著. 埃及古代史[M]. 高望之等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3: 98-114.
[32]Edith Flamarion. 埃及豔后:女法老王克麗歐佩特拉[M]. 楊智清譯. “臺北”: 時報文化, 2003: 17.
[33]許海山主編. 古埃及簡史[M]. 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 2006-07: 200-226.
[34]許海山主編. 古埃及簡史[M]. 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 2006-07: 226-237.
[35]郝海迪. 古埃及貨幣史芻議[J]. 中國錢幣, 2008, 101(02): 59-63.
[36]A. Stevanovitch, A. Gilles, E. Bouzaid, R. Kefi, F. Paris, RP Gayraud, JL Spadoni, F. El-Chenawi, and E. Béraud-Colomb. 埃及人口樣本中mtDNA控制區序列的調查.NCBI 文獻資源. 2013年7月30[2023-10-15].
[37](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363-368,376-378.
[38]朱龍華著. 世界史·上古部分[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72.
[39]馬月禾著. 世界古代史選編[M].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0: 190.
[40]朱寰主編. 世界上古中古史(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40.
[41]朱龍華著. 世界史·上古部分[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99.
[42]崔連仲主編. 世界史·古代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68.
[43]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 世界史·古代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2.
[44]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 世界史·古代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22.
[45]崔連仲主編. 世界史·古代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76.
[46]朱寰主編. 世界上古中古史(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34.
[47]令狐若明. 古埃及五花八門的宗教活動[J]. 大眾考古, 2021, (01): 80-87.
[48]魏慶征編. 古代埃及神話[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04: 183-185.
[49]魏慶征編. 古代埃及神話[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04: 270-283.
[50](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335-339.
[51](埃及)穆斯塔法·埃爾·埃米爾. 埃及考古學 埃及古代建筑與繪畫[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 50-57.
[52]邱紫華. 古埃及雕塑藝術的美學特征[J]. 東方叢刊, 1996, (第1輯 總第十五輯): 54--67.
[53]令狐若明. 色彩鮮明的古埃及繪畫藝術[J]. 大眾考古, 2019, (03): 80-86.
[54](埃及)穆斯塔法·埃爾·埃米爾. 埃及考古學 埃及古代建筑與繪畫[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 58-64.
[55]王寧. 古埃及雕刻的程式化法則——正面律[J]. 藝術家, 2020, (08): 153.
[56](埃及)穆斯塔法·埃爾·埃米爾. 埃及考古學 埃及古代建筑與繪畫[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 33-45.
[57]王乾蘊. 宗教禮制影響下的古埃及城市建設藝術[J]. 四川建筑, 2012-06, 32(03): 45-47.
[58](埃及)穆斯塔法·埃爾·埃米爾. 埃及考古學 埃及古代建筑與繪畫[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 28-32.
[59](埃及)穆斯塔法·埃爾·埃米爾. 埃及考古學 埃及古代建筑與繪畫[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 6-26.
[60]沈姝華. 古埃及木乃伊的制作[J]. 科學大觀園, 2008, (24): 53-54.
[61]劉仁慶. 由“莎草紙”引起的聯想[J]. 天津造紙, 2011, (02): 44-48.
[62]李玉香. 古代埃及的水利與灌溉[D]. 吉林大學, 2007-04: 1-77.
[63](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255-280.
[64](英)羅莎莉·戴維. 探尋古文明叢書·探尋古埃及文明[M]. 李曉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485-489.
[65]王睿. 古埃及文化中貓的神話與歷史[J]. 文明, 2015-08-01, (08): 20-40.
[66]C.N.里烏斯. 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M]. 倫敦和紐約, 1990: 14-15.
[67]郭子林, 李宏艷. 古埃及“帝王谷”考古的新發現[J]. 世界歷史, 2004, (01): 128-134.
[68]令狐若明. 推動世界文化遺產事業誕生的重要考古遺存:古埃及阿布辛拜勒石窟廟[J]. 大眾考古, 2016-03, (03): 80-87.
[69]袁指揮. 埃及的本土埃及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 古代文明, 2014, (04): 34-44.
[70]許海山主編. 古埃及簡史[M]. 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 2006-07: 170-200.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