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三個層次: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命名及詞源
編輯早在1916年,“生物的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一詞就出現在了《科學月刊》(The Scientific Monthly)雜志《多變的沙漠》(The Variable Desert)一文中。J. Arthur Harris在文中說到:“簡單地描述某地擁有豐富的種屬,具有不同地理起源或親緣關系的植物群,完全不足以描述真正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這個術語的發明與使用歷史存在爭議。雖然普遍認為“biodiversity”一詞是20世紀80年代末由Walter G. Rosen在籌備一個論壇時創造,并由E. O. Wilson在1988年出版的書中首次使用,但這個術語在此之前就已經出現。
1985年和1986年,BioScience雜志上就有“biodiversity”這個詞的使用記錄。Laura Tangley在1985年的文章中提到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研究”;Robert L. Peters在1986年提到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時考慮氣候的措施”。所以也有學者認為,“biodiversity”這個詞的形成和流行,是科學和文化背景下的集體產物,而不是個別人的原創。
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一詞的使用也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1984年,劉保元等人在《以底棲動物評價湘江污染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湘江底棲動物種類較豐富,而上游種類尤多,生物多樣性明顯”;1988年,王獻溥在《生物學雜志》發表《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
定義
編輯不同學者和組織對“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存在差異。生物多樣性一個基本的定義是“生命(life)的多樣性”或“生命及其過程的多樣性”。也常定義為“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它的定義是:“生物多樣性描述了地球上生命形式的多樣性,它包括地球上800萬種動植物物種、它們棲息于其中的生態系統以及物種內/間的遺傳多樣性。”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對它的定義是:“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生物體之間的變異性,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屬的生態復合體;包括物種內、物種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有學者對1976 ~1996 年發表的85種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定義進行了綜述,建議將其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點或區域的狀態或屬性,具體指生物體內部和生物體之間的多樣性,包括生物體的集合、生物群落和生物過程(無論是自然發生的還是人為改變的)。 生物多樣性可以根據遺傳多樣性、不同類型物種的特性和數量、物種組合、生物群落、生物過程以及數量(例如豐度、生物量、覆蓋度、比率)和結構。 生物多樣性可以在任何空間尺度上被觀察和測量,如微型站點、棲息地斑塊和整個生物圈。”或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點或地區的屬性,包括生物群落內部和之間的多樣性(無論是否受到人類的影響),可在任何空間尺度上被觀察和測量,如微型站點、棲息地斑塊和整個生物圈。”
中國學者馬克平、蔣志剛等將其總結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三個層次: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魏輔文等認為,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內容,是優先保護的對象,其體現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生物資源的豐富性。只有物種存在,遺傳物質才能傳遞下去,生態系統才能夠不至于退化或者消失
1976 ~1996 年發表的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定義
演化歷史
編輯增長與滅絕
地球的年齡大概為45.4億年,生命的起源大約發生在35~41億年前。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演化歷史是一個復雜而多層次的過程,涉及生物學、地質學、氣候學等多個領域的交叉研究。在地質學的早期發展中,關于生物多樣性歷史的爭論非常激烈。賴爾(Lyell)和阿加西(Agassiz)等均變論者認為,地球生物群體在千百萬年中一直處于穩定狀態。與此觀點相對的是進化論者,他們在化石記錄中發現了方向性變化的證據。至1990年代,大致的地質時期分類豐富度歷史輪廓已被普遍接受,即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物種相對較少,在過去的一億年里,多樣性顯著增加。地球生物圈在上新世和更新世達到了生物多樣性的高峰期,隨后由于氣候變化和有組織的人類活動而下降。生物多樣性的演化過程不是一條簡單的直線,其中經歷了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和其他生物危機,整體呈現出波動和不規則的軌跡。對現存和已滅絕群體的大型系統發育比較研究表明,大多數生物多樣性源自少數物種高度豐富的進化支。
陸地和海洋的生物(物種)多樣性歷史
據估計,在過去 35 億年里地球上演化出了約 40 億個物種,其中約 99% 已經消失。古生物學家將“大規模滅絕”定義為地球在短時間內失去四分之三以上的物種。大規模滅絕在過去 5.4 億年左右的時間里發生過五次,分別發生于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和白堊紀末期。新物種的演化通常至少需要數十萬年,從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恢復生物多樣性可能需要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年。
5次大規模滅絕及其可能的原因
從海洋到陸地
在生物多樣性的早期歷史中,海洋生物占據了主導地位。然而,在大約1.25億年前,隨著陸地植物、昆蟲以及某些四足動物的快速增加,陸地生物開始超越海洋生物,形成了今天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組成部分。
前寒武紀(約7億年前):生命最早可能從淺海的微生物(主要是藍細菌)開始擴展到近岸地區。有分子證據顯示最早的維管植物可能出現在大約7億年前,但這一說法因缺乏化石或生物標志物證據而存在爭議。中奧陶紀(約4.7億年前):植物和動物遷移到陸地可能開始于此時期。中志留紀(約4.25億年前):記錄到首批小型維管植物和陸地節肢動物的出現。中泥盆紀(約4億年前):首次出現四足動物。晚泥盆紀(約3.75億年前):首次出現樹木和能飛行的昆蟲。晚二疊紀(約2.6億年前):記錄到首批滑翔的脊椎動物。晚三疊紀(約2.15億年前):首次出現能飛行的脊椎動物。
進化時間表,顯示了根據化石、環境指標和高分辨率地質年代學推斷的演化過程
關于起源的研究
根據古生物學雜志(Palaeontology)的綜述,從達爾文時代到今天,古生物學家在不同時期對生物多樣性起源有不同的解釋方式,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①達爾文時代:強調自然選擇和物種演化的分支樹模型;②現代綜合:引入統計方法,強調物種迅速擴張和演化速度的研究;③古生物學xxx:探索物種演化模型、進化驅動因素和多樣性模型,引入計算機和統計分析方法;④當今生物多樣性科學:對于大多數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研究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生物學問題的人來說,“生物多樣性起源”的含義被解釋為一個完全基于系統發育樹的系統發育問題,主要的分析方法是系統發育比較方法(comparative phylogenetic methods),用于探索形態、生態和行為等性狀的演化。這些方法被用來解答關于演化特征的問題,比如哪種特征是一個類群的祖先特征,一個特征如何影響另一個特征,特定特征如何影響演化速率等。
分布與多度
編輯空間分布
不均勻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生物地理學家洪堡 (A.von Humboldt)和華萊士 (A.Wallace)早在兩百多年前發現物種多樣性從低緯到高緯、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逐漸減少的規律。 洪堡(1808)寫道:“越接近熱帶,就越能感受到生物結構的多樣性、形式的美感和色彩的混合,以及有機生命的永恒青春和活力”。上個世紀,科學家關于生物多樣性時空分布模式的研究取得很大進步,提出諸多理論,如生態演替理論(Clements 1916,Gleason 1927)、物種的普遍性和稀有性(Fischer et al. 1943、Preston 1948、MacArthur 1960)、島嶼生物地理學(MacArthur & Wilson 1967)以及物種多樣性的緯度分布(Brown 1995)等
生物多樣性的這種分布規律后來被人們稱為生物多樣性的地理格局(geographic pattern),是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生態學規律,幾乎存在于所有重要的生物類群,如陸地動植物和海洋生物。有古生物學家指出,這個格局早在恐龍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但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具體分布規律和形成原因,仍存在較多爭議,科學家們已提出上百個相關假說。如現代氣候、歷史過程以及隨機因素等方面來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格局。
有學者認為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物種可能生活在僅1.4%面積的土地上。85%的植物物種分布在約1/3的陸地范圍之內。關于三個主要熱帶地區的維管植物物種數量的研究顯示,非洲熱帶地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的面積與拉丁美洲地區(墨西哥以南)大致相當,非洲熱帶地區僅記錄了 56451 種物種(每年增加約 170 種),拉丁美洲熱帶地區記錄物種數為 118308 種(每年增加約750 種)。東南亞的面積只有其他兩個熱帶地區的四分之一,但卻有大約 50000 個物種記錄(每年增加約 364 種)。拉丁美洲可能擁有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樣性,亞洲熱帶地區可能是植物多樣性以及總體生物多樣性密度最高的地區。
專家推測的物種豐富度分布情況 Carsten Meyer etc. 2015
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的分布模式
安第斯山脈、東非、馬達加斯加和馬來西亞的植物物種
不同淡水生態區淡水魚類物種的相對數量
《世界植物科名錄》不同地區開花植物物種的相對數量
生物多樣性熱點
諾曼·邁爾斯 (Norman Myers) 于 1988 年提出了“生物多樣性熱點”這一概念,旨在識別熱帶森林中的“熱點”,即植物特有程度高 且棲息地喪失嚴重的地區。隨后國際保護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采納了這一藍圖,并為生物多樣性熱點設定了閾值,即滿足“必須擁有至少1500種特有維管植物,并且原始自然植被不超過30%”。截至2024年,CI已在全球范圍內識別出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熱帶森林中。它們僅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 2.3%,但包含了世界上約 50% 的特有植物物種和42%的陸地脊椎動物物種。
以下列舉3個生物熱點地區:①大西洋森林(Atlantic Forest)熱點地區位于巴西的大西洋海岸,向內陸延伸至巴拉圭東部和阿根廷東北部等地區,這里長期與南美洲其他主要雨林區隔離,擁有多樣化和獨特的植被和森林類型組合。這里有大約20000種植物,其中40%是特有物種,還有大約950種鳥類;②中國西南山區熱點地區從西藏東南部經四川西部一直延伸到云南中北部,是世界上植物種類最豐富的溫帶森林生態系統。這里生長著大約12000種植物,其中 29% 是特有物種。該熱點地區也是世界上幾種最著名和受威脅的哺乳動物的家園,如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雪豹(Panthera uncia);③高加索(Caucasus)熱點地區位于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以及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的部分地區。它的沙漠、稀樹草原、沼澤森林和干旱林地擁有約6500種維管束植物,其中四分之一是特有物種。
生物熱點地區示意圖
物種數量
人類目前還無法準確的描述當前地球上的生物總數,科學家們在不斷嘗試使用新的科學方法來估測不同類群的生物量和全球生物總量,對于估測方法和結果還存在分歧。根據分類學家的估計,全球總物種數在300萬至1億之間。一個根據高等分類階元估測生物量的研究顯示,全球大約有 870 萬(±130 萬)真核物種,其中約 220 萬(±18 萬)是海洋物種。也有人估計海洋物種數量約為70萬~100萬種,其中22.6萬種已經被描述。
對于陸地植物,已知有29.89萬個被接受的物種名稱,還有47.76萬個同義詞和26.39萬個未解決的名稱。根據已解決名稱中38%的接受比例,估計另有約10萬個物種名將被接受,總計約40萬個物種。此外模型預測還有15%的物種待發現,陸地植物的總物種數可能超過45萬。
對于動物,物種數量的估計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大約已有190萬個物種被描述,但科學家們估計尚有數百萬至數千萬個物種尚未被描述。Raven和Yeates估計僅昆蟲就有500萬~600萬種,Scheffers等人認為昆蟲和真菌的物種數量不能確定,很難估計生物總量。
度量與監測
編輯度量
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系統的多維屬性,沒有單一的指數能夠充分概括這一概念,難以量化。科學家提出了眾多與之相關的指數,通常以物種多樣性為重點。科學家發現僅考慮物種數量及其相對貢獻,對群落結構和功能的評估效果不佳,建議同時也應考慮系統發育和功能多樣性。
傳統測量
可以通過簡單地計算某地出現的物種數量,如計算物種密度或物種豐富度,來度量生物多樣性。豐富度(S),或物種數量/存在屬性,是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度量。物種多樣性(SD),一般是指物種數目的多寡和數目的分配狀況,即豐富度(SR)和均勻度。但這種方式無法區分稀有物種和常見物種,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提出了其他的多樣性指數,如香農(Shannon)和辛普森(Simpson)多樣性指數,從而在計算中區分每個物種的相對貢獻權重。
生物多樣性計算公式(E Kathryn Morris ect. 2014)
系統發育多樣性
Elton(1946年)嘗試將系統發育信息納入多樣性測量中。系統發育多樣性(也叫譜系多樣性)是一種衡量生態群落多樣性的方法,它考慮到了物種之間的系統發育關系。基于“物種在系統發育上更加獨特的群落中,多樣性更高”這一觀點。該觀點基于生態學和進化生態學的理論,即共存的物種應在功能上有顯著差異,而物種間的許多差異是對過去競爭的適應性響應。
系統發育多樣性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①基于分化時間,即根據物種間最近共同祖先的分化時間來計算系統發育多樣性,可通過比較分子數據中的基因序列差異來估算。Faith(1992)提出了系統發育多樣性指數(PD),通過累加群落中物種在系統發育樹上的分枝長度來計算。較長的分枝長度意味著較長的進化時間和更大的系統發育差異。②基于拓撲結構,兩個物種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它們之間的拓撲距離來估計,即通過系統發育樹中分隔它們的節點或鏈接的數量來估計。一個物種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節點或鏈接越少,它的可區分性就越大。
功能多樣性
21世紀初,研究者開始關注不同物種的功能性狀如何影響生態過程,從而提出了功能多樣性的概念。功能多樣性是生態系統過程的關鍵驅動因子,它是衡量生態群落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概念,反映了生物群落中物種的功能性特征(如形態、生理、行為特性)的值和變異度,這些特征影響群落的生態過程和功能。
功能多樣性根據與研究假設相關的功能性特征來估算生物間的差異。測量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分類測量和連續測量兩類。①分類測量:最早期的方法之一是通過計算群落中的功能群豐富度(FGR),即不同功能群的數量。這種方法將物種根據其功能性狀分入不同的功能群,簡單直觀,但它依賴于如何定義和分類功能群,存在一定的主觀性。②連續測量:隨著研究與理解的深入,發展出了基于連續性狀的多樣性測量方法。如功能屬性多樣性(FAD)和功能多樣性指數(FD)。這些方法不需要將物種分入預先定義的功能群,而是直接在多維功能性狀空間中測量物種之間的差異性。
監測
生物多樣性的監測歷史可追溯至數千年前,國家和全球尺度上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則是相對近期出現的現象。19世紀末,一些政府開始建立針對特定類群的監測機構。例如,美國國會于1871年成立了美國漁業委員會(U.S. Fish Commission),旨在管理國家食用魚類;1885年設立了生物調查部門(Division of Biological Survey),旨在促進經濟鳥類學的研究;1940年,這些部門合并為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1966年,美國瀕危物種法(U.S. Endangered Species Act)規定了物種監測的要求。1973年,建立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要求各國監測潛在受脅物種的國際貿易情況。
從20世紀60年xxx始,以保護為主要目標的非政府組織也開始參與到監測中,如英國鳥類保護信托組織的常見鳥類普查(Common Bird Census of the 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自1990年代起,歐洲的棲息地及鳥類說明(Habitats and Birds directives)進一步促進了物種監測。對于“全球變化”的討論增加了對生物監測的需求,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2020年愛知目標”制定了國際范圍內減緩生物多樣性損失速度的愿望,這也提高了對物種監測的要求。
20世紀初的生態監測主要圍繞特定物種的種群大小估計。20世紀中葉,發展出的放射性同位素和無線電追蹤項圈等技術,將監測范圍從個體、種群擴展到生態系統級別,如長期生態研究(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網絡。近幾十年來,基于受訓志愿者和公民科學家等的廣泛監測,使人們可以在國家和大陸尺度上監測整個分類群,例如美國的繁殖鳥類調查(Breeding Bird Survey in the USA)和泛歐洲常見鳥類監測計劃(Pan-European Common Bird Monitoring Scheme)。同時,遙感技術開始應用于物種監測,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種群計數,以及侵入物種的檢測。gbif.org、ebird.org、ispot.org、inaturalist.org和observado.org等網站的發展,使人們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共享物種觀察記錄。
功能與價值
編輯生物多樣性在諸多方面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網——食物、水、藥物、穩定的氣候、經濟增長等等。全球一半以上的GDP依賴于大自然,超過10億人依靠森林謀生,土地和海洋吸收了碳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生物多樣性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其為人類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能力。大量證據表明,生物多樣性喪失會降低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服務,危及生態系統供給水平和人類福祉,如造成生態系統生產力下降、養分循環失衡、傳粉能力下降等。人類社會的幸福感依賴于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而這些則直接來自于生態系統功能。
在西方,對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復雜服務功能的認識可追溯到柏拉圖(約公元前 400 年),他認識到森林砍伐可能導致水土流失和泉水干涸20 世紀 80 年代,一些對物種從生態系統中消失速度的研究表明,生物體可以影響棲息地的物理形成、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元素通量,以及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表明某些生命形式的喪失可能會極大地改變整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2005年,人類首次評估了世界范圍內的生態系統及其提供的服務價值狀況和變化趨勢,描述了生物體的遺傳、物種和功能多樣性如何控制生態系統中的基本生態過程,并指出了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兩方面研究的不同側重點
生物多樣性及相關功能示意圖(NASA)
生物多樣性-功能關系示意圖(Bradley J. Cardinale ect. 2012)
生態系統功能
生態系統功能的概念是,生態系統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其內部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所發生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總稱。這個概念是“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互利共生性、競爭性和捕食性。這些過程通過食物網傳遞能量和營養物質,是生態系統結構和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系統功能是生態系統本身所具備的一種基本屬性,獨立于人類而存在,它們未必轉化為人類的利益,有時被認為是生態系統的“支持服務”。生態系統功能是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生態服務的過程和基礎,沒有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系統就不可能為人類提供服務。生態系統服務的每一種形式都必須有生態系統功能作為支撐。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力已被得到廣泛認可。對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達爾文時代,喬治?辛克萊爾(George Sinclair)在英國貝德福德郡對比了單作和混種對植物生產力的影響,結果發現物種多樣性越高,干草的產量也越高。一些生態系統服務,如水源涵養、土壤侵蝕控制或授粉,取決于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控制的生態系統功能。在控制植物物種豐富度的實驗中,生態系統功能隨著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而減少。肉食動物的損失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后果,例如由于失去對食草動物的調節,許多食草動物會成為森林害蟲。
到2006年,超過100個生物多樣性實驗的證據表明,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呈正相關關系。2012年的一項對過往20年研究的綜述分析顯示,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的影響包括:①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會降低群落捕獲生物必需資源(養分、水、光、獵物)和將這些資源轉化為物質的效率;②在生物多樣性高的社區中,總的資源捕獲和生物生產量通常更穩定,即生物的多樣性會增強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性;③不同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初始損失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損失的增加會導致變化速度加快。即生物多樣性對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過程的影響都是非線性和飽和的,生態系統功能的喪失速度會隨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增加而加速;④生物多樣性高的群落,因包含對生產力具有顯著影響的關鍵物種,以及物種之間功能性狀的差異增加了整體資源的捕獲力,而更具有更高的生產力;⑤食物網相互作用是生態系統功能的關鍵中介,高級消費者的喪失可以通過食物網影響植物生物量。如消費者的喪失可以改變植被結構、火災頻率,甚至在一系列生態系統中引發流行病。即跨越不同營養層級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可能對生態系統功能產生比營養層級內部生物多樣性喪失更為強烈的影響;⑥物種滅絕后生態功能變化的幅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哪些生物特征消失了。生物的功能性狀對生態系統功能的規模有重要影響,物種的滅絕可能對生態系統功能產生一系列影響。
生態系統功能示意圖
生態系統服務
生態系統服務是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惠益。這些服務是根據它們對個人或社會的特定利益來定義的,所以這個概念是“以人為本”的。生態系統為滿足人類生計和福祉提供各種關鍵生態系統服務,食品、能源、水、原材料等維持人類生計和福祉的關鍵生態系統服務已經成為聯合國2030年要實現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物多樣性與大多數生態系統服務之間有著積極的關系。生物多樣性是許多重要生態系統服務的基礎,具有多重生態系統功能和高水平生態系統服務的群落往往擁有更多的物種,而多樣化的生物群落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生產力以及養分供應具有促進作用但同時,生物多樣性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也并都全都是益處。
Costanza等將生態系統服務分為17大類,只包括可再生的服務,不包括不可再生的燃料和礦物質等。聯合國新千年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提出將生態系統服務分為支持服務、供應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四大類①供應服務:從生態系統獲得的產品,如食物、淡水、纖維、生物和遺傳資源等;②調節服務:從調節生態系統過程中獲得的好處,例如調節洪水、干旱、疾病和水凈化等;③支持服務:生產其他生態系統服務所必需的服務,如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初級生產等;④文化服務:來自生態系統的非物質貢獻,如娛樂、旅游、文化藝術與精神體驗等。其中支持服務是供應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基礎。
生態系統服務的驅動機制及與人類福祉的耦合關系
供應與調節服務
對過往1700篇相關科學研究的綜述分析顯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供應與調節服務之間的關系復雜多樣。
生物多樣性本身直接影響或與某些供應和調節服務密切相關。
對于供應服務,①種內遺傳多樣性可以提高經濟作物的產量;②樹種多樣性可以提高人工林的木材產量;③草原植物物種多樣性可以提高飼料產量;④魚類多樣性的增加與漁業產量的穩定性提高有關。
對于調節服務,①植物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可增強對外來植物入侵的抵抗力;②植物病原體,例如真菌和病毒感染,在更加多樣化的植物群落中不太常見;③植物物種多樣性通過提高生物量可增加陸地碳固存;④植物豐富度增加了養分礦化和土壤有機物的含量。
生物多樣性對作物產量、長期碳儲存、害蟲豐度等的調節作用是復合的,并不是一定呈現簡單的正相關或負相關。例如在一項作物生產系統的數據綜合分析中,39%的實驗報告顯示植物物種多樣性導致期望作物的產量增加,而61%的報告顯示產量減少。
對于許多服務,截至2012年,數據暫時不足以評估生物多樣性與服務之間的關系,如例如魚類多樣性對漁業產量的影響,以及生物多樣性對洪水調節的影響。幾乎沒有發現直接證據表明遺傳多樣性可以提高作物產量的時間穩定性,但大多數農民和作物育種者知道,遺傳多樣性為選擇理想性狀提供了原材料,并可以促進輪作,xxx限度地減少害蟲、疾病和天氣變化等造成的作物損害。
對于少數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對它們的影響可能與預期相反。例如,①有人認為生物多樣性可以通過去除營養物和其他化學污染物、減少有害害蟲(如糞便大腸菌、真菌病原體)的數量等來提高水的純凈度。在一些案例中,藻類的遺傳或物種多樣性有助于淡水中營養污染物的去除,濾食性生物的多樣性可以減少水生病原體。但更多的例子表明,生物多樣性和水質之間沒有關系。②天敵群落的多樣性(捕食者、寄生物和病原體)通常在減少食草性害蟲密度方面有益,但天敵群落的多樣性有時會抑制生物防治。③病原體種群的多樣性可能會帶來更高的傳染病風險,產生耐藥性的細菌和病毒菌株會給人們帶來健康和經濟負擔。
木材與樹林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相關性(Bradley J. Cardinale ect. 2012)
文化服務
聯合國新千年生態系統服務評估(MA)將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定義為“人們通過精神滿足、認知發展、思考、消遣和美學體驗而從生態系統獲得的非物質收益”。包括精神和宗教價值、美學價值、娛樂和生態旅游、文化多樣性、知識體系、教育價值、靈感、社會關系、地方感和文化遺產價值等類別。相關的服務產品包括觀鳥、賞鯨、釣魚、攝影等。
賞鯨
觀鳥
一些研究表明,大自然對人類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有積極的影響。文化服務的重要性一直都被認可,但由于它們通常是“無形的”、“主觀的”,難以用生物物理或貨幣術語量化。截至2020年,仍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和人類福祉之間因果關系和貿易關系的研究。過往的社會和行為科學研究展現了部分生態結構和文化效益之間的關系,如在景觀美學、文化遺產、休閑旅游及精神和宗教意義方面的價值。
景觀美學是生態系統各個方面的美或審美價值,體現在人們對公園、風景區、居住地的選擇等方面。如研究顯示,木材采伐影響了美國西北部森林景觀的美感;不同樹種、樹木的大小和密度、林下生物的數量等,都會影響森林景觀的美感。
林間美景
文化遺產與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之間的歷史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化景觀是文化價值的載體,有助于社區的認同。盡管在生態系統評估中難以衡量,但特定社會生態背景下的文化遺產價值與特定的生態系統特征有著具體的聯系。如特定的類型森林、草原或沙漠,特定物種,甚至某個植物或動物都可能與文化身份、地方依戀等密切相關。
中國長城風景
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們在接觸自然環境方面通常會受到限制。散步、露營、逛公園等休閑旅游活動,為人們提供了接觸自然、直接獲得生態系統服務的機會。大量研究表明,即使短暫接觸綠色空間也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從而也有助于提高社會的經濟生產力。Fuller等人的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健康與公園內的物種豐富度和棲息地多樣性呈正相關。
城市公園綠地
精神和宗教服務可能并不適合在所有社區中推廣 ,也很難用經濟或貨幣術語來衡量。自然保護從業者對精神和宗教價值觀如何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爭議,同時人們也注意到了精神和宗教生活的復雜性。在大多數社會中,將某些區域或物種賦予精神或宗教意義是很普遍的,但這種意義的表達方式在不同社會間和社會內部有所不同。人們通常用一些宗教符號標記神圣區域,如在山頂上標記十字架、祈禱旗幟/經幡,沿著朝圣路線設置神龕等。神圣區域的空間范圍可能從幾棵樹到整個山脈,邊界可能不是固定的。在某些情況下,只有少數宗教領袖可以進入其中,有些情況下,神圣區域也可以對公眾開放,進行崇拜活動等。神圣場所也可能吸引人們來旅游,游客的參與可能與這些場所的宗教或精神用途相吻合或產生沖突。
生態系統與宗教之間的關系不僅涉及道德和象征性概念,也可以圍繞現實問題展開,如被移民、入侵國家爭議性土地所有權的主張。語言是文化通過其中的意義進行地圖繪制的最為強大的方式之一,通過它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舉例而言,一個地點擁有多個名稱,這反映了在日益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所共享的歷史。語言也可以通過詩歌的形式(包括歌曲和舞蹈)來揭示景觀的奧秘,如土著的歌謠、牧民的口頭地圖、歐洲浪漫主義歌劇,這些都是將自我與土地聯系起來的方式。
山間的經幡
文化服務在提供美學、教育、文化等益處的同時,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娛樂和旅游機會,如在美國,有3500萬~4500萬人參與休閑捕魚活動,人們每年在這上面花費約240億~370億美元;基于珊瑚礁觀賞的旅游項目包括浮潛、深淺等,每年凈收益估計近300億美元;國家公園每年創造的價值超過100億美元。據估計,德國六個國家公園每年的經濟影響為 5 億歐元;2008年觀鯨產業產生了21億美元的支出。
海洋潛水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類型示例
糧食與農業
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對于農民、畜牧養殖戶、漁民、水產養殖戶和森林居民來說至關重要,這是他們適應環境、保障健康膳食、發展可持續生產體系和生計的基礎。馴化的作物、畜牧動物和養殖魚類,是養殖戶和育種者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環境、市場和社會需求的重要資源。野生動植物,特別是魚類、水生無脊椎動物和森林中的各種物種,也是無數民眾營養和生計的重要來源,對許多國家的糧食安全與營養都至關重要。野生食物,如植物、動物、無脊椎動物和真菌,通常在本地進行收獲和消費,也可以進行遠距離交易。此外,漁業捕撈是許多糧食和農業部門的重要組成基礎。
生物多樣性為糧食和農業提供了多種服務,包括授粉、養分循環、水質凈化、水分供應調節、病蟲害防控、碳固存、洪澇暴雨防護、空氣污染清除、土壤保護、魚類生境營造、反芻動物消化纖維性飼料和食品發酵等。據估計,蜜蜂授粉每年會對全球糧食生產產生4000億美元的貨幣價值。生物多樣性對糧食和農業來說非常重要,糧食、農用動植物、水生生物、微生物、無脊椎動物等多種生物的遺傳資源,和它們在物種和種內(品種、品系等)層面的多樣性,都會影響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水產養殖,及漁業部門的生產力和抵御力。
糧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子集,它在農業和糧食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多樣性包括了作物、畜牧、森林和水產養殖系統中的馴化植物和家養動物,采收的森林物種和水生物種,以及馴化物種的野生近緣體,還有作為食品或其他產品采收的其他野生物種。2019年,國際糧農組織首次對糧農生物多樣性進行了全球評估。
糧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不僅對糧食和農業的生產力和抵御力有影響,而且對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水產養殖和漁業部門都至關重要。馴化物種的野生近緣種具有馴化潛力,為雜交和選育提供了重要的遺傳資源庫。此外,農業生產系統及其周圍的生物多樣性還影響著支撐農糧生產的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授粉、有害生物防控、保持土壤肥力、碳固存和調節水分供應。
糧農生物多樣性的構成示意圖
糧農生物多樣性實際案例示意
人類健康
人類的日常生活依賴于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如淡水、食物和燃料,是人類健康和生活所必需的。如果生態系統服務不足以滿足社會需求,生物多樣性喪失可能會對人類健康直接產生重大影響。生態系統服務的變化,會間接影響當地的生計、收入等,甚至可能引發或加劇政治沖突。
生物多樣性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時空尺度上都有體現。在全球宏觀尺度上,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影響著地球系統的狀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調節,以及地球生態系統對xxx小小干擾的反饋。 在微觀尺度上,我們腸道、皮膚、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上的微生物群落,與我們的營養獲取和免疫系統功能等密切相關。微生物、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有益于人類的健康和藥理學等領域的研究。通過深入地了解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人們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醫學和藥理學發現。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可能會限制許多疾病和健康問題潛在治療方法的發現。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以及與健康相關的政策和活動之間存在多種相互關系。物種和基因型的多樣性可以為人類提供所需的營養和治療疾病的藥物。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基礎,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水、空氣凈化、病蟲害防治和植物授粉等服務。同時也可能是病原體的來源,危害健康;空氣和水污染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直接影響健康;藥物使用可能導致活性成分釋放到環境中,損害物種和生態系統,進而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的連鎖效應;建立保護區、禁止狩獵等保護行為,可能使當地社區無法獲得肉類和其他野生食物及藥品,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建立保護區可以保護水源,從而也可能對健康產生積極效益。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人類健康和福祉受到當地動植物群落健康狀況,及其形成的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的影響。每年導致超過十億人感染傳染病,全球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此喪命。?自1982年以來,新出現的傳染病疫情數量在穩步上升,75%新出現或正在出現的傳染病起源于人畜共患病。 新出現的傳染病可能對人類健康和經濟產生嚴重影響,WHO推測目前的上升趨勢可能會繼續下去。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市報告了首例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病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2024年3月,全球已記錄超過7.7億例。COVID-19是一種由SARS-CoV-2引起的冠狀病毒傳染病。冠狀病毒是動物中常見的一個病毒大家族,多種冠狀病毒都會引起人類呼吸道疾病,包括普通感冒和罕見疾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這兩種疾病的死亡率都很高,分別于2003年和2012年首次被檢測到。這兩種疾病都是由人畜共患病的病原體引起的。SARS冠狀病毒與貍貓有關,MERS冠狀病毒由單峰駱駝傳播。SARS-CoV-2的來源尚不清楚,它是一組遺傳相關病毒,其中包括SARS-CoV和從菊頭蝠屬蝙蝠種群中分離出的許多其他冠狀病毒。遺傳關系表明SARS-CoV和SARS-CoV-2或起源于蝙蝠種群。隨著遺傳和物種多樣性的喪失以及生態系統的退化,整個系統的復雜性可能會受到損害,使其更加脆弱,這可能為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創造新的機會,威脅人類健康。
WHOxxx病例統計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關系的示意圖
威脅與原因
編輯威脅
當今世界面臨著相互關聯的三大危機,分別是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和污染。地球上75%的陸地表面已因人類活動而發生顯著改變,66%的海洋面積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漁業和污染。世界上近90%的海洋魚類資源已被充分開發、過度開發或已經枯竭。
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
聯合國數據顯示,多達一百萬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許多物種在幾十年內就會滅絕;由于森林砍伐,一些不可替代的生態系統正在從碳匯變成碳源,如亞馬遜雨林的部分地區;85%的濕地已經消失,如能夠吸收大量碳的鹽沼和紅樹林沼澤。
許多人都意識到當前的物種滅絕速度正在增加,Myers(1988)認為大約20%原本被熱帶雨林覆蓋的地區已經被完全破壞,另外40%的地區嚴重退化,Wilson(1992)認為可能每小時就有三個物種消失。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2016年的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的數量平均下降了58%。監測數據顯示,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總體呈下降趨勢。據估測,1990~2011年歐洲草原蝴蝶的數量減少了50%,蜜蜂和飛蛾的數量也呈下降趨勢;1989~2016年,德國保護區內飛蟲總生物量下降了75%以上。IUCN紅色名錄顯示,自1900年以來已有198種脊椎動物被證實“滅絕”,20世紀脊椎動物物種的平均損失率是前人類時代的22倍。2014年發表在Science期刊的數據顯示,當前的滅絕率大約是背景滅絕率(在沒有人類活動影響的情況下,地球上各個地質年代物種的滅絕速率)的1000倍。但關于背景滅絕率的估算方法和結果尚存在爭議。
物種的滅絕在生態系統中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同時也會有新物種產生,兩者相互平衡。如果平衡被打破,即可能造成滅絕率的升高。在過去的約5.4億年中,地球上總共發生過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鑒于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已知物種的滅絕情況,部分科學家認為,人們正在通過掠奪資源、破壞棲息地、引入非本地物種、傳播病原體、直接殺害以及改變環境等方式,造成“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學界對是否已進入第六次大規模滅絕還存在爭議。新物種的演化一般至少需要數十萬年,而從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恢復,可能需要數百萬年,即一旦陷入大規模滅絕,生物多樣性可能不會在對人類有意義的時間范圍內恢復。
1970~2016年野生動物下降情況
IUCN評估的各類群動物滅絕與受脅情況(Barnosky?et al. 2011)
通過隊列分析計算的滅絕率和極度瀕危物種的比例
生態系統服務受影響
人類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驅動力,生物多樣性又通過影響生態系統的過程和功能來影響生態系統服務。2005年發布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顯示,20世紀后半葉,24項生態系統服務中15項處于下降趨勢,約占 60%。
例如,在捕撈漁業方面,20世紀80年代后期之前,海洋漁業的漁獲量呈持續增長趨勢,但是之后就一直處于下降趨勢。截至21世紀初,1/4的海洋漁業資源已被過度開發或出現嚴重衰竭,人類對捕撈漁業的利用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有些漁場的漁業資源已經瀕臨崩潰。如位于加拿大紐芬蘭島東海岸的紐芬蘭漁場,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鱈魚資源跌至了極低的水平,1992年7月被迫宣布暫停所有的商業捕魚活動,此后仍未出現恢復的跡象,2003年宣布無限期的關閉。由于棲息地改變、過度捕撈,以及水資源利用等原因,多數貧困人群所依賴的淡水漁撈業也出現了下降趨勢。國際糧農組織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近1/3的魚類種群被過度捕撈,接受評估的淡水魚種群中有1/3面臨威脅。
糧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很多關鍵部分都下降。有證據表明,面臨滅絕風險的牲畜品種比例不斷升高。對某些地區的某些作物來說,農田植物多樣性正在下降,多樣性面臨的威脅正在增多。據各國報告,受到生境破壞和生境退化、過度利用、 污染和其他威脅的影響,有利于生態系統服務的很多物種都在減少,包括傳粉動物、害蟲的天敵、土壤有機物等。
糧農生物多樣性正在下降 示意圖
受脅原因
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的變化、氣候變化、物種過度開發(如過度狩獵和捕撈)、生物入侵、污染等。不同國家與組織機構之間對受脅原因的表述和分類方式可能存在差異。
土地利用
人類對空間的需求,包括食物生產、能源獲取、日常生活、娛樂、工作,都在爭奪土地資源。人類對土地的利用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已經改變了70%以上的無冰土地,地球陸地面積的37%(不包括南極洲)已用于糧食生產。農業等用地面積的擴大,會直接導致棲息地的喪失,同時伴隨棲息地破碎化等,一些物種可能因此面臨滅絕。據估計,每分鐘就有兩個足球場面積的棲息地損失。被列入《瀕危物種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listed)的物種中80%都受到棲息地喪失的影響。
全球糧食系統是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驅動因素,28000個瀕臨滅絕物種中的24000個因此面臨生存威脅。預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8億,農業用地將增加,由此造成的土地利用變化,是對剩余生物多樣性棲息地和構成這些生態系統的生物體最嚴重的威脅之一。
在美國,在約31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面積中,約28%已顯著被人類改變,用作耕地和牧場(22%)或定居點(6%)。與資源生產相關的土地,如放牧、耕地、木材生產和采礦,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在歐盟,每天約有1500公頃農業用地被轉變為基礎設施和城市化用地,相當于每3~4年將荷蘭全部農業用地轉變一次。造成土壤被堅硬的物體覆蓋,雨水滲透的機會減少,噪音水平增加,物種生存的棲息地減少等影響。
自世紀之交以來,世界已經損失了4.59億公頃(Mha)的樹木覆蓋面積,相當于2000年全球樹木覆蓋面積的12%左右。近年來,樹木覆蓋損失面積一直在上升,從2001年的13.4億公頃,增至2022年的22.8億公頃。其中林業活動、商品驅動的森林砍伐、野火和農業是樹木覆蓋損失的主要原因截至 2018 年,有455億公頃的森林被認為是對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的。2022年,對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的森林損失了220萬公頃,面積減少了 0.5%。其中 26% 的損失發生在巴西、印度尼西亞和馬達加斯加。
2001~2022年各地森林損失原因
美國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組成
2015年世界森林變化示意圖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在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據預測其影響可能會持續擴大。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全世界的海洋、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它可能導致地方物種減少、疾病增多、動植物大規模死亡。在陸地上,氣溫升高已經迫使部分動物和植物向更高的海拔或緯度遷移,許多動植物向地球兩極移動。氣溫上升增加了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不可逆轉的損失風險 ,活珊瑚礁在過去150年里減少了約一半,進一步的變暖有可能會摧毀幾乎所有剩余的珊瑚礁。總體而言,氣候變化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健康,影響著植物、病毒、動物、甚至人類居住地分布的變化,增加了動物傳播疾病和病毒蔓延至人類的機會。人類健康也會受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的影響,如失去自然界提供的食物、藥物和謀生方式。
生物多樣性有助于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生物多樣性有益于增強氣候韌性以抵御氣候變化的影響。保護珊瑚礁和紅樹林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可使沿海社區免受風暴、洪水和海岸侵蝕等災害。但當前的情況是,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著負面影響,而生物多樣性又是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氣候變化對哺乳動物可能產生的影響示意圖
氣候變化對珊瑚礁可能產生的影響示意圖
人為捕殺
野生動物的非法狩獵與貿易是威脅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公共衛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法狩獵與貿易減少了許多物種的野生種群數量,乃至將一些物種推向滅絕邊緣。將野生動物運輸到城市市場販賣,增加了人畜共患病溢出的風險。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官網數據顯示,國際野生動植物貿易每年涉及的金額可達數十億美元,涉及數億量級的動植物個體。它們被作為食品、藥品、標本、木材、木制樂器、皮草大衣等進行貿易。
人類長期以來有過度捕獵物種致其滅絕的歷史。17世紀和18世紀,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和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被捕獵至滅絕。由于過度捕獵,北美最豐富的鳥類之一——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在1914年滅絕。加州海獺(Enhydra lutris nereis)的當前分布范圍僅占其歷史分布范圍的13%。《瀕危物種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listed)列出的物種中,近五分之一都面臨著被過度利用的風險。
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估計華南虎的數量約4000余只。20世紀50~70年代,華南虎被當成“害獸”捕殺,30年中被獵殺了約3000只。由于過度捕殺和棲息地喪失等原因,1980年后華南虎分布區再沒有發現野生華南虎的蹤跡。1990~2001年間,國家林業局曾在原華南虎分布區開展過多次華南虎專項調查,均未發現其存在的確切證據,所收集到的疑似華南虎的活動痕跡十分零散。2004年有人據此提出了華南虎已經在野外功能性滅絕的觀點。2011年對華南虎分布區的考察,仍未發現野生華南虎的蹤跡。
2014年~2020年,中國關于非法狩獵的近萬起案件中,共計殺害了超過300萬只動物個體。鳥類占大多數(65%),其次是兩棲動物(31%)。5%的定罪量占了被獵殺動物數量的90%,說明存在大規模的商業盜獵活動。這些活動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
被捕殺的動物
CITES記錄的歷年野生動植物交易數量
生物入侵
物種可能會通過多種原因去到原棲息地外的新棲息地,如自然因素(風、洪水、水流等)、由人類無意識的攜帶,或出于恢復及管理目的被有意引入等,從而造成生物入侵。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s)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它是生態系統的重大威脅之一,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并影響著人類社會經濟和福祉的方方面面,如文化、宗教、人類健康、安全、生計等。在美國,生物入侵每年平均約造成200億美元的損失。
一些外來動植物的入侵,正影響著中國濕地的濕地生態系統,如植物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以及動物海貍鼠(Myocastor coypus)、麝鼠(Ondatra zibethicus)、羅非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美國牛蛙(Rana catesbeiana)等。
水葫蘆于上世紀作為觀賞植物引入中國,但它們的快速生長和擴張已經給濕地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并導致大量本地動植物的死亡。護花米草于1979年被引入中國海岸線,用于保護堤壩,消浪護岸、促淤造陸。目前它已經入侵了整個中國東部的海岸線,形成“綠色沙漠”,嚴重地改變了當地沿海濕地的結構和組成,擠占本土動植物生存空間,導致潮間帶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降低,成為當下中國濱海濕地管理與保護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瀕危物種法案》的名錄中,40%的物種數量下降與生物入侵相關。全球近1/5的地區處于受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中。入侵物種的名單正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50年,入侵物種將增加40%。植物入侵占全球生物入侵的85%,其中禾本科植物入侵居多。在已被入侵的群落中,鳥類的物種豐富度下降幅度xxx(下降 41%)
互花米草入侵中國沿海
污染
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統計數據顯示,超過430個物種在被列入《瀕危物種法案》時,被描述為嚴重受到污染的影響。自1980年以來,僅海洋塑料污染就增加了十倍,影響了至少267個物種,包括海龜、海鳥和許多海洋哺乳動物。研究顯示,世界上52%的海龜吃過塑料垃圾,因為漂浮的塑料袋看起來像水母、藻類等一些海龜在自然狀態下的食物。所有海龜物種都面臨塑料垃圾的威脅。鋒利的塑料會直接破裂內臟,塑料袋會導致腸道堵塞,使其無法進食,饑餓致死。即使能活下來,食用塑料也會使海龜的浮力異常,從而阻礙生長、降低繁殖率。
海龜與塑料
所有類型的污染都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在歐洲,來自于交通運輸和農業活動的氮污染威脅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研究顯示,氮沉降會導致物種豐富度的下降。當氮輸入水平升高時,雨水補給的泥炭地生態系統的碳封存能力會下降。空氣污染可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水生生態系統的富營養化會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導致氧氣含量下降并造成個體的死亡,從而影響生物多樣性。
富營養化水體中的死魚
保護
編輯20世紀起,人們逐漸意識到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福祉息息相關。鑒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峻局面,相關國際組織和機構以及許多國家政府已采取措施,致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利用。減輕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必要性得到了廣泛的政治認可。降低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得到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認可,并于2005年被納入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1972年6月5日,xxx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通過了將每年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的決議。與會各xxx同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生物資源保護被列入二十六項原則之中。同年正式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負責協調聯合國的環境計劃與促進國際間的環境保護工作。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公約確立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三大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啟了新紀元。
國際公約
為促進國家、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全球范圍內實施了各種行動和框架,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如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此外還包括《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濕地公約》(UNESCO)、《世界遺產公約》、《巴黎協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聯合國森林文書》等一系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公約,以及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臺(IPBES)等科學政策平臺。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通過了1994~2003年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十年》(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ecade)的決議。同時,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后簡稱公約),《公約》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升效。當時有150多個國家的首腦在《公約》上簽字。該公約是世界上最被廣泛承認的公約之一。
2002年,《公約》承諾,“到2010年,大幅降低目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2010年發表在《科學》雜志的研究顯示,該目標并沒有實現。2011年,為促進《公約》目標的實施,聯合國發布《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其中制定了20項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即《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包含60個監測項目。到2020年,這些目標幾乎都沒有實現,只有 6 個目標得到了部分實現。2022年,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其中包括了到2030年要實現的四大目標和23個具體目標。框架并沒有法律約束力,其落實與執行基于188個締約國的自愿行動。為紀念《公約》生效,更好地宣傳和履行《公約》,聯合國大會于1994年12月29日通過49/119號決議,決定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野生動植物的貿易可以跨越國界,為對其進行監管需要國際合作。基于此,1973年3月3日8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簽署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也稱為“華盛頓公約”,于1975年7月1日正式生效。截止2023年3月,共有184個締約方。(國家和地區)。
CITES要求每個締約方有至少一個科學機構和至少一個管理機構,通過許可證制度來控制物種的國際貿易。截止2020年底,公約附錄涵蓋約5950種動物和32800種植物 (其中包括超過500種木材物種)。根據這些物種受國際貿易的威脅程度,分別將其列入CITES 附錄Ⅰ、Ⅱ和Ⅲ,為物種提供不同程度的貿易管制措施。從海洋進口、出口、再出口和引進CITES中涵蓋物種時,必須通過許可證制度獲得授權。
在中國,CITES于1981年4月8日對中國正式生效,1982年在中國科學院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作為履約的科學機構,在原林業部(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作為履約的管理機構。
CITES的組織架構
方法與行動
截至2010年,87%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簽署國已經制定了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全球數百萬人積極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和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會員總數超過200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全球擁有超過500萬支持者。越來越多的國家、區域及地方民間社會組織和社區團體參與到了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活動中。保護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已成為一門學科,擁有專屬期刊和科研課程。
已實施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法如:
①建立保護區。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解決方案是建立保護區。1992年起全球保護區網絡持續穩定增長,總面積每年平均增長2.5%,保護區數量平均每年增長1.4%。全球保護區總面積已經從1960 年代的幾百萬平方公里增長到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2018年數據),占地球陸地表面的13%~15%。
②基于物種的保護,如針對性的進行棲息地管理、入侵物種清除、人工繁育、再引入等。1994~2004年,至少有16種鳥類通過基于物種的保護行動避免了滅絕。
③景觀尺度的保護。包括建立跨越國界的保護區,如跨越莫桑比克、南非和津巴布韋三個國家的大林波波河跨境公園(the Great Limpopo Transfrontier Park, GLTP);向農民或土地所有者支付費用,鼓勵減少種植環境敏感植物,改種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植物,以恢復棲息地,如保護儲備計劃(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CRP);大尺度棲息地營造與恢復,如印度尼西亞發放“生態系統恢復特許權(ERC)”許可證,鼓勵重新造林(reforestation),改善“生產林”的森林砍伐情況。
④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是保護、可持續管理和恢復自然及改造過的生態系統的行動。意在通過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減緩氣候變化,同時利用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幫助人類和野生生物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例如古巴紅樹林的保護,紅樹林占古巴陸地面積的5.1%,古巴70%的海岸都有紅樹林。紅樹林受到損害會增加沿海社區脆弱性。為了恢復島嶼國家的紅樹林開展了一系列保護行動,包括種植紅樹林并促進其自然更新、放置標桿以減少海浪、清潔運河等。保護行動使野生動植物、蝦和魚的數量不斷增加,洪澇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
全球保護區(綠色)分布圖,2018年
跨境保護
印度尼西亞森林恢復-苗圃中作業
中國保護案例
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1992年,中國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成為公約的締約方之一,堅定支持生物多樣性多邊治理體系,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切實履行公約義務。中共十八大以來,在xxx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中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日臻完善、監管機制不斷加強、基礎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新的歷史時期。2024年,中國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明確了中國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部署、優先領域和優先行動,為各部門各地區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指引。
優化就地保護體系。①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自1956年建立xxx個自然保護區以來,中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15年以來,先后啟動三江源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整合相關自然保護地劃入國家公園范圍,實行統一管理、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只增長至目前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5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加到300頭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兩群不足10只增長到五群35只。②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是中國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創新。中國創新生態空間保護模式,將具有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和生態極脆弱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進行嚴格保護。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天山山脈、內蒙古高原、大小興安嶺、秦嶺、南嶺,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海岸帶等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區域。生態保護紅線涵蓋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紅樹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統,覆蓋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域,保護絕大多數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③確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中國打破行政區域界線,連通現有自然保護地,充分考慮重要生物地理單元和生態系統類型的完整性,劃定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其中,32個陸域優先區域總面積276.3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28.8%,對于有效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物種及其棲息地具有重要意義。
完善遷地保護體系。①建立了植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較為完備的遷地保護體系。截至2021年,建立植物園(樹木園)近200個,保存植物2.3萬余種;建立250處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6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②加快重要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截至2020年底,形成了以國家作物種質長期庫及其復份庫為核心、10座中期庫與43個種質圃為支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立了199個xxx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為90%以上的xxx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品種建立了xxx保種單位,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52萬余份、畜禽遺傳資源96萬份。建設99個xxx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以及新疆、山東2個xxx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國家分庫,保存林木種質資源4.7萬份。建設31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圃和2個種質資源庫,保存種子種苗1.2萬多份。③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中國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對部分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進行搶救性保護,通過人工繁育擴大種群,并最終實現放歸自然。人工繁育大熊貓數量呈快速優質增長,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實現野外放歸并成功融入野生種群。曾經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湖北石首分別建立了三大保護種群,總數已突破8000只。此外,中國還針對德保蘇鐵、華蓋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搶救性保護,112種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實現野外回歸。
此外,中國在生物安全管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綠色發展、完善政策法規、完善監測觀測網絡、加強執法監督以及深化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如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履約工作,2019年以來,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核心預算的xxx捐助國;增進國際交流合作,借助“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多邊合作機制,為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支持,努力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組織開展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觀測網絡,陸續發布《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基本掌握生物多樣性總體情況,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科學基礎。
2021年6月3日,在昆明市晉寧區雙河彝族鄉拍攝的野象
2021年5月13日,陜西省漢中市洋縣朱鹮生態園內的朱鹮
注釋
編輯展開[a]
2011年數據
[b]
中國知網數據
[c]
Norse等1986,Wilcove 1988,Landres 1992
[d]
Counc. Environ. Quality 1993, Henderson等1993
[e]
2014年數據
[f]
2005年數據
[g]
2012年數據
[h]
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數據
[i]
數據源自生物多樣性平臺(IPBES)
[j]
數據源自貿發會議(UNCTAD)
[k]
2024年數據
[l]
古生物學家將大規模滅絕定義為,地球在地質學上的短時間內,失去超過四分之三的物種。
[m]
2019年數據
[n]
2023年數據
[o]
數據來源于查塔姆研究所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Chatham House and UNEP)
[p]
2015年數據
[q]
2017年數據
[r]
2022年數據
[s]
附錄Ⅰ:瀕臨滅絕的物種,只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科研交換、繁殖研究等)才允許其標本的貿易。?附錄Ⅱ:不一定臨近滅絕的物種,但貿易必須受到控制以避免對其生存不利。?附錄Ⅲ:至少有一個締約方提出要求其他締約方予以協助控制貿易的物種。
[t]
無特殊說明的數據為2021年數據
參考資料
編輯展開[1]姚紅艷. 中國雉類多樣性空間格局及其保護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21 (4)
[2]Has the Earth’s sixth mass extinction already arrived?. Nature, 2011[2024-03-18].
[3]The Geologic History of Diversity.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90[2024-03-18].
[4]The biodiversity of species and their rates of extinction, distribution, and protection. Science, 2014-05-30[2024-03-18].
[5]How Many Species Are There on Earth and in the Ocean?. PLoS Biol, 2011-08[2024-03-18].
[6]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ies: new approaches to community Ecology. Biota Neotrop, 2009[2024-03-21].
[7]尋求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的形成機制. 自然雜志, 2010[2024-03-20].
[8]Vulnerability of global biodiversity hotspots to climate change.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21-02[2024-03-19].
[9]The distribution of biodiversity richness in the tropics. Sci. Adv., 2020[2024-03-19].
[10]How to protect half of Earth to ensure it protects sufficient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8[2024-04-01].
[11]為什么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UnitedNations. 2022[2024-03-29].
[12]Biodiversity loss and its impact on humanity. Nature, 2012[2024-03-25].
[13]Ecosystem Function of Biodiversity. 1994: 657-660. [2024-03-25].
[14]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Biodiv Sci, 2016[2024-03-25].
[15]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關系、權衡與管理. 生態學報, 2019[2024-03-25].
[16]聯合國新報告分析三大相互關聯的環境危機.UnitedNations. [2024-03-29].
[17]The Sixth Extinction: Patterns of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1992: 40. [2024-03-29].
[18]LIVING PLANET REPORT. 2016: 6. [2024-03-29].
[19]What i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mbio, 2021[2024-03-31].
[20]馬克平、錢迎倩. 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研究進展.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1998[2024-04-01].
[21]The Variable Desert. The Scientific Monthly, 1916-07[2024-03-15].
[22]Origin of the Term Biodiversity. BioScience, 2010-07-01[2024-03-15].
[23]Defining "Biodiversity"; Assessing Biodiversity. The Monist, 2002[2024-03-15].
[24]以底棲動物評價湘江污染的研究. 水生生物學集刊, 1984[2024-03-18].
[25]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 生物學雜志, 1988[2024-03-15].
[26]Defining Biodiversity.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1973-2006), 1996[2024-03-17].
[27]Incorporating biodiversity considerations into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under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1993-05: 1. [2024-03-17].
[28]David L. Hawksworth. Biodiversity: Measurement and Estimation. 1996: 6. [2024-03-17].
[29]什么是生物多樣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2024-03-17].
[30]Use of Terms.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2024-03-17].
[31]AGE OF THE EARTH.USGS. [2024-03-18].
[32]The timetable of evolution. SCIENCE ADVANCES, 2017-05-17[2024-03-18].
[33]The origins of modern biodiversity on land.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0-11[2024-03-17].
[34]Origins of Biodiversity. PLoS biology, 2016[2024-03-17].
[35]Recovery from the most profound mass extinction of all time. Proc Biol Sci, 2008[2024-03-18].
[36]Origins of biodiversity. Palaeontology, 2012[2024-03-18].
[37]Biodiversity Hotspots.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24-03-20].
[38]On the Generality of the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4-02[2024-03-20].
[39]Biodiversity Hotspots.UN WCMC. [2024-03-20].
[40]Explore the Biodiversity Hotspots.CEPF. [2024-03-20].
[41]Choosing and using diversity indices: insights for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from the German Biodiversity Exploratories. Ecol Evol, 2014[2024-03-21].
[42]Monitoring 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 at the Species Level. The GEO Handbook on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s, 2016[2024-03-20].
[43]Progress towards the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Montréal, Canada: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2014[2024-03-24].
[44]Big Science and Big Data in Biolog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 to the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LTER) Network, 1957–Present.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2010[2024-03-24].
[45]GBIF.GBIF. [2024-03-25].
[46]Deforestation, Erosion, and Forest Management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 1982[2024-03-25].
[47]The functional role of producer diversity in ecosystem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11[2024-03-25].
[48]EFFECTS OF BIODIVERSITY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A CONSENSUS OF CURRENT KNOWLEDGE. Ecological Monographs, 2005[2024-03-25].
[49]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進展與展望. 地球科學進展, 2020[2024-03-25].
[50]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FPA. [2024-03-25].
[51]Does plant diversity benefit agroecosystems? A synthetic review.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11[2024-03-25].
[52]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s-services to agriculture.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2024-03-25].
[53]Risk factors for human disease emergenc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1[2024-03-25].
[54]Shades of grey challeng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 Ecosystem Services, 2016[2024-03-26].
[55]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研究進展——基于Web of Science分析. 生態學報, 2019[2024-03-26].
[56]A systematic review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Ecosystem Services, 2020[2024-03-26].
[57]Contributions of cultural services to the ecosystem services agenda. PNAS, 2012[2024-03-26].
[58]Aesthetic perceptions of green-tree retention harvests in vista views: The interaction of cut level, retention pattern and harvest shap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2024-03-27].
[59]Tracking restoration in natural and urban field setting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2024-03-27].
[60]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greenspace increase with biodiversity. Biology letters, 2007[2024-03-27].
[61]Ecosystem services in decision making: time to deliver.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9[2024-03-27].
[62]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wetlands and water. 2005: 2. [2024-03-26].
[63]Framework for Action on Biodiversity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FAO. 2022[2024-03-27].
[64]The State of the World Biodiversity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FAO. 2019[2024-03-27].
[65]為什么保護生物多樣性與你息息相關.WEF. 2022[2024-03-28].
[66]Biodiversity and Health.WHO. 2015[2024-03-27].
[67]Connecting Global Priorities: Biodiversity and Human Health.WHO. 2015[2024-03-27].
[68]Biodiversity & Infectious Diseases Questions & Answers.WHO. 2020[2024-03-28].
[6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24-03-28].
[70]COVID-19 dashboard.WHO. [2024-03-28].
[71]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5.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2024-03-15].
[72]More than 75 percent decline over 27 years in total flying insect biomass in protected areas. PLoS One, 2017[2024-03-29].
[73]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驅動下的生物多樣性系統分析新框架. 生態學報, 2024[2024-03-29].
[74]第六次大滅絕:我們或已置身其中?.世界科學. [2024-03-29].
[75]全球生態系統服務的狀況與趨勢. 地球科學進展, 2007[2024-03-29].
[76]Biodiversity loss: what is causing it and why is it a concern?.European Parliament. 2021[2024-03-29].
[77]5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and How We Can Counter Them.Defenders of Wildlife. [2024-03-29].
[78]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Australian Government. [2024-03-31].
[79]Land use change.Information system for Europe. [2024-03-29].
[80]Liang Ma. Land-Us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 [2024-03-29].
[81]Land Cover and Land-Use Change.NCA. [2024-03-29].
[82]How much tree cover is lost globally each year?.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2024-03-29].
[83]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2024-03-29].
[84]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2024-03-15].
[85]生物多樣性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UnitedNations. [2024-03-29].
[86]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協議加強氣候行動.UNFCCC. 2022[2024-03-29].
[87]Assessing the illegal hunting of native wildlife in China. Dan Liang etc.. Nature, 2023[2024-04-01].
[88]What is CITES?.CITES. [2024-04-01].
[89]Southern Sea Otter.MMC. [2024-03-29].
[90]通過紅色名錄評估研究中國哺乳動物
受威脅現狀及其原因. 生物多樣性, 2016[2024-03-29].
[91]Wetlands-Biological invasions. Science Direct, 2024[2024-03-31].
[92]Wetzel's Limnology. Science Direct, 2024[2024-03-31].
[93]Biological Invasions: Impact and Management. Science Direct, 2022[2024-03-31].
[94]關于發布中國xxx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03[2024-03-31].
[95]Networks of Invasion: A Synthesis of Concepts. Science Direct, 2017[2024-03-31].
[96]What do sea turtles eat? Unfortunately, plastic bags..WWF. [2024-03-31].
[97]Pollution.Europe Biodiversity. [2024-03-31].
[98]Air pollution,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UNECE. [2024-03-31].
[99]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政府網. 2021[2024-04-02].
[100]Conserving Biodiversity.USAID. [2024-04-02].
[101]A Brief History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Brazil.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5[2024-04-02].
[102]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Beyond 2010. Science, 2010[2024-04-02].
[103]什么是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綠色和平. [2024-03-25].
[104]生物多樣性公約.UnitedNations. [2024-04-02].
[105]Request Rejected.unesco. [2024-04-02].
[106]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UnitedNations. [2024-04-02].
[107]《巴黎協定》.UNFCCC. [2024-04-02].
[108]IPBES Homepage.IPBES . [2024-04-02].
[109]Global Biodiversity: Indicators of Recent Declines. Science, 2010[2024-03-19].
[110]Key Elements of the Strategic Plan 2011-2020, including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CBD. 2018[2024-04-01].
[111]Strategic Plan for Biodiversity 2011–2020 and the Aichi Targets. CDB, 2011[2024-04-01].
[112]What are the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earth.org. 2021[2024-04-01].
[113]專題報道:與自然締結的和平協定——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UnitedNations. 2022[2024-04-01].
[114]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Traffic China. [2024-04-01].
[115]機構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 [2024-04-01].
[116]Great Limpopo Transfrontier Park.South African National Parks. [2024-04-02].
[117]About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CRP).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2024-04-02].
[118]Indonesia: What is an Ecosystem Restoration Concession?.WRM. [2024-04-02].
[119]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research on Nature-based Solutions to address societal challenges.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4[2024-04-02].
[120]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大自然保護協會. [2024-04-02].
[121]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生態環境部. [2024-03-28].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