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以沖突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巴以沖突(阿拉伯語:???????????????????????,英文:TheIsraeli-Palestinianconflict)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為了爭奪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生存權和控制權而引發的一系列國際性事件,是正在持續的地區沖突之一。巴以兩國的沖突可以追溯到1948年爆發的第一次中東戰爭。19世紀末期,歐洲出現了大規模的反猶太人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由此興起。首位提出返鄉復國理論的猶太思...

    巴以沖突阿拉伯語:???? ?????????? ?????????,英文: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是巴勒斯坦以色列為了爭奪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生存權和控制權而引發的一系列國際性事件,是正在持續的地區沖突之一。巴以兩國的沖突可以追溯到1948年爆發的xxx次中東xxx

    歷史背景

    編輯

    “猶太復國主義”

    19世紀末期,歐洲出現了大規模的反猶太人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由此興起。首位提出返鄉復國理論的猶太思想家是摩西·赫斯。他認為,猶太人是一個特殊的民族,而不是一個宗教團體;猶太人的解放不能靠與其他民族的同化;要擺脫反猶主義,必須返回故土,在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1881年,在俄羅斯籍猶太人平斯克爾的《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這本書也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開端。此后的1896年,匈牙利籍的猶太律師西奧多·赫茨爾撰寫的《猶太國》一書出版,在這本書中完整的闡述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最終在1897年8月29日的瑞士巴塞爾召開了xxx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將巴勒斯坦作為了自己建國的根據地。這次大會通過了《巴塞爾綱領》,并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此時,猶太人又建立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通過這個組織,流落在外的猶太人開始向阿拉伯人聚集的巴勒斯坦地區移民。

    英國干涉

    xxx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法國利用xxx的混亂迅速在中東地區擴張殖民地,加速了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占領。英國意圖連接北非和印度,構建一個“中東帝國”。一戰結束后,奧斯曼帝國解體。英國、法國等戰勝國依靠國際聯盟的授權對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進行了分割,私下達成協議劃定各自的委任統治區域。英國獲得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南部地區的委任統治權。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施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試圖加強對巴勒斯坦的控制。

    1917年11月2日,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貝爾福向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寫了一封書信,即《貝爾福宣言》,在書信中,他聲稱英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民族國家。而猶太人則據此向巴勒斯坦地區遷移,這種行為激起了巴勒斯坦地區居住的阿拉伯人的強烈不滿,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為了平息這場動亂,1936年到1939年間,英國曾經試圖推動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國,但是這個提議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17日,為了緩和和阿拉伯各國的關系,英國政府拿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在這份白皮書中,對猶太人的遷移和擴張行為做出了限制,即在此后的5年中,猶太人的每年的遷移人數只能是1.5萬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十年內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將巴勒斯坦移交給一個由多數阿拉伯人主導的地方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在《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正值歐洲猶太人尋求避難之地以逃避納粹大屠殺的時期。納粹大屠殺導致全球三分之一的猶太人慘遭殺害,死亡人數高達600萬,使得歐洲猶太人幾近絕跡。在英國向德國宣戰之前,由于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接納受xxx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導致當地猶太人和托管當局處于xxx邊緣,對立情緒激烈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信任未能得到建立。

    聯合國181號決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幸存下來的猶太人急需要一塊生存的領地,但此時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剛剛經歷xxx創傷,無力接待數量龐大的猶太人,美國人也不愿接手。再加上《巴勒斯坦白皮書》的存在,猶太人和英國托管當局的矛盾日益激化。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第181號決議,即《關于巴勒斯坦未來治理(分治計劃)問題的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英國于1948年8月1日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并將巴勒斯坦進行分治,分別建立阿拉伯巴勒斯坦國和猶太國,并將耶路撒冷國際化。猶太人同意該決議,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國。當時猶太人僅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6%,但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卻劃給了猶太國57.2%的領土。這個決議損害了阿拉伯人的民族利益和尊嚴,因此遭到了他們的反對。阿拉伯世界國家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對以色列發動了xxx,即xxx次中東xxx。

    沖突雙方

    編輯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是巴以沖突的當事方,其國內人民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地區的原住民之一,為了謀求在巴勒斯坦的地區的生存權,巴勒斯坦逐步催生出了多個政治派別,這些派別都有自己的軍事組織,其中影響力有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外、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巴勒斯坦伊斯蘭圣戰組織(杰哈德)等組織。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除了法塔赫和哈馬斯外,其他的組織大多被邊緣化,無法在巴勒斯坦內部形成較大的影響力。

    巴勒斯坦國旗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接受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1994年5月,根據巴以達成的協議,巴方在加沙、杰里科實行有限自治。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阿拉法特當選為主席。1995年以后,根據巴以簽署的各項協議,巴自治區逐漸擴大,巴方控制著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2004年11月,阿拉法特病逝。阿巴斯接任巴解執委會主席,并于2005年1月當選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2008年11月當選巴勒斯坦國總統。2012年,聯合國大會以138個國家贊成的多數票通過,給予巴勒斯坦類似梵蒂岡的非成員國地位。2013年1月,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簽署命令,將法規、公文、證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統一改為“巴勒斯坦國”。2019年4月,由法塔赫中央委員會成員穆罕默德·阿什提耶領導的新一屆巴勒斯坦政府在巴勒斯坦總統府宣誓就職。本屆政府成員大多來自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中的xxx大派別法塔赫,其余成員為巴解組織中其他派別成員或獨立人士。

    巴勒斯坦總理穆罕默德·阿什提耶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1964年5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在耶路撒冷召開了xxx次會議,也被稱為巴勒斯坦國民大會。根據當年1月舉行的xxx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的決議,大會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作為巴勒斯坦人民在阿拉伯和國際范圍內xxx的合法代表。會議制定了《巴勒斯坦國民憲章》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章程》。隨后,在同年的6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正式成立。經過多年的xxx斗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獲得了被占領土民眾的認可和支持。

    從建立起,巴解組織就主張通過xxx斗爭消滅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一個統一、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在1974年6月的全國委員會會議上,以阿拉法特為首的xxx提出了新的政治綱領,要求用一切手段進行斗爭,并有條件地參加中東和談。該綱領主張在以色列將撤離的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建立一個小型巴勒斯坦國,作為實現其最終戰略目標的xxx步。

    1982年黎巴嫩xxx爆發后,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多數派更加明確地主張在堅持xxx斗爭的同時,應把重點放在政治和外交努力上。次年5月,法塔赫反對派與“閃電”“人陣(總部)”及“人斗陣”組成了“民族聯盟”,挑戰法塔赫的領導權。與此同時,“人陣”“民陣”“巴解陣”和“巴共”也成立了維護巴解組織團結的“民主聯盟”。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后,10個反對派組織組成了“民族民主伊斯蘭陣線”(又稱巴勒斯坦力量聯盟),抵制該協議,反對巴以和平進程,并反對阿拉法特執行的溫和路線。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Palestinian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簡稱“法塔赫”(Fatah),是由巴勒斯坦愛國青年組建的組織,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自1969年以后成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主流派別,并得到了阿拉伯國家的廣泛支持與承認。

    法塔赫的目標是“消除猶太復國主義實體,在整個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個民主的巴勒斯坦國”。該組織奉行現實主義的靈活路線,主張通過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和“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來解決巴以沖突。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法塔赫一直是重要力量,擁有眾多代表席位。然而,在2006年的立法委員會選舉中,法塔赫失去了xxx大黨地位,成為在野黨。此后,法塔赫與哈馬斯組成了民族聯合政府,但后來雙方在加沙地區發生沖突,法塔赫被迫退出加沙地區,僅控制約旦河西岸地區。隨后,法塔赫試圖通過提高約旦河西岸的綜合實力來實現建國目標,并在各派別達成和解協議的基礎上與哈馬斯達成初步共識,但選舉計劃因夏季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沖突而擱置。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

    伊斯蘭抵抗運動(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簡稱“哈馬斯”(Hamas),由“伊斯蘭”、“抵抗”和“運動”三個阿拉伯詞語縮寫組成。由亞辛教長于1987年創建,其前身為“伊斯蘭聯合會”,在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國設有分支。哈馬斯宣稱《古蘭經》是憲法,強調“圣戰”是實現其目標的xxx手段;強烈反對中東和平進程,主張消滅以色列,解放巴全部被占領土。2004年阿拉法特逝世后,法塔赫的主導地位開始受到來自哈馬斯的挑戰。在2006年1月25日舉行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選舉中,哈馬斯一舉擊敗法塔赫,贏得了選舉的勝利。當年3月28日,獲勝的哈馬斯組建了新一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成立于1967年7月,簡稱“人陣”。由巴勒斯坦解放陣線、“復仇青年”、“歸國英雄”等組織合并而成,是巴解中第二大組織。由于意識形態上的沖突,該組織發生了幾次分裂,并催生了獨立的派別。巴勒斯坦人民斗爭陣線反對與以色列進行政治妥協,反對上世紀90年代以來與以色列開始的和平進程,并聲稱要用一個世俗的、民主的國家取代以色列。在其他中東問題上,它采取了反西方和反資本主義立場。“人陣”領導機構為中央委員會(Ahmed Sa’adat)。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Democratic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起源于1960年代的左翼浪潮,由約旦東正教徒納伊夫·哈瓦特梅(Nayif Hawātmeh)于1969年創立,最初保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取向,認為農民和工人階級應該接受社會主義教育,以實現一個擺脫猶太復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國家。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民陣)、巴勒斯坦民族倡議組織、巴勒斯坦人民黨和巴勒斯坦民主聯盟等5個政治派別以及一些民主和進步人士在2019年1月3日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成立“巴勒斯坦民主聯合體”,推動巴勒斯坦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事業。該實體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框架下運行。

    巴勒斯坦解放陣線

    巴勒斯坦解放陣線(Palestine Liberation Front),簡稱“巴解陣”。1976年由“人陣(總部)”分出,1977年4月正式成立。1983年又分為兩派。2003年,該黨總書記穆罕默德·阿巴斯(Mohammed Abbas)在伊拉克xxx中被美軍俘虜。

    巴勒斯坦伊斯蘭圣戰組織(杰哈德)

    伊斯蘭圣戰組織(Islamic Jihad):簡稱“杰哈德”(Jihad)。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穆斯林兄弟會中的激進派發展起來,其宗旨是通過圣戰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占領,解放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以色列

    1948年5月14日建國,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1948年至1973年間,以色列在四次中東xxx中占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領土,20世紀80年代后陸續部分撤出。目前實際控制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以色列的政治議會制政體。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政府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國內主要有利庫德集團、工黨和前進黨三個較大的政治黨派,先后組閣建立政府。

    以色列國旗

    2022年12月,以色列利庫德集團xxx內塔尼亞胡組建新一屆政府,以色列新一屆政府由利庫德集團、宗教政黨沙斯黨和極右翼政黨宗教猶太復國主義者黨等6個政黨組成。由于極右翼勢力的加入,該政府被媒體稱為以色列“最右政府”。內塔尼亞胡出任總理。他此前曾擔任總理15年,是以色列任期最長的總理。新政府一上任,本-格維爾、斯莫特里赫等極右翼政客就在巴以問題上不時采取咄咄逼人的挑釁性言行,以色列由此引發了巴以關系新一輪緊張態勢。

    利庫德集團

    “利庫德(Likud)”在希伯來語中意為“聯合”,這個黨派成立于1993年7月,主要由加哈爾集團、自由中心、人民黨等“自由”黨派聯合組成,故又稱全國自由聯盟。該黨派屬于以色列國內的右翼政治集團,在巴以問題上一貫持強硬立場,反對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一直主張吞并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全部巴勒斯坦領土,主張“以安全換和平”。隨著中東和平進程的發展,利庫德集團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也有所變化。持強硬態度的沙龍在成為政府總理后,對巴勒斯坦的態度也有所改觀,2003年12月,沙龍首次提出一項巴勒斯坦建國方案,同意巴有條件建國。2003年底沙龍又提出從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離的“單邊行動計劃”。但該計劃遭到國內極右勢力的強烈反對,隨后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改組前進黨,利庫德集團陷入分裂,但目前仍然是以色列的主要政治黨派,以色列現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就是該集團黨主席。

    工黨

    以色列工黨(Israel Labour Party):前身是1930年成立的以色列工人黨(“馬帕伊”),1968年與部分小黨合并后改稱“以色列工黨”。以色列建國后至1977年,該黨曾長期連續執政。本-古里安、梅厄、拉賓、佩雷斯等多位總理均來自該黨。長期以來, 工黨在以巴問題上立場溫和、務實,被譽為鴿派。

    前進黨

    2005年11月,利庫德黨主席沙龍因與黨內成員在巴以問題上政見不和,而退出他參與創立的執政的利庫德集團,沙龍新組的前進黨首(Forward)次在以色列政壇開拓走中間路線的第三陣營,強調振興經濟及與巴勒斯坦和談,借此脫離利庫德集團右翼勢力對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諸多阻礙。?

    沖突經過

    編輯

    xxx次中東xxx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中東xxx爆發。阿拉伯聯盟國家包括伊拉克、埃及、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向以色列宣戰,并進攻巴勒斯坦地區,這場xxx被稱為巴勒斯坦xxx,以色列則稱之為獨立xxx。埃及出兵7000人,外約旦“阿拉伯軍團”7500人,敘利亞5000人,伊拉克1萬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xxx”和“阿拉伯拯救軍”1萬余人,合計4萬多人。空軍裝備有各類飛機131架,艦船12艘,坦克裝甲車240輛,各種野戰炮140門,而以色列總兵力只有3.4萬人,各類飛機33架,艦船3艘,幾乎沒有什么火炮、裝甲車。

    xxx伊始,阿拉伯人最初的計劃是集中力量進攻巴勒斯坦北部,以期攻克海法。但實際上,埃及從南面兵分兩路進攻,外約旦和伊拉克的軍隊從東面,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從東北和北面進入以色列。最終南路阿軍攻占了貝爾謝巴,并進逼以色列臨時首都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東路阿軍攻占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幾乎把以色列占領區攔腰切斷,但在北路阿軍遭到了以色列軍隊的抵抗。1948年5月29日在聯合國大會通過停火議案。阿拉伯聯盟最初拒絕停火,但到6月1日又表示同意,雙方停火四周。

    停火期間,以色列下令召進行構筑工事,以積極擴充兵員。以色列向捷克斯洛伐克大量采購武器、彈藥,并在停火期間組建了空軍部隊和海軍。以色列將國防軍劃分為4個軍區,并明確各軍區所分擔的作戰地域。

    7月10日,戰事再起。以軍針對阿拉伯國家各自為戰的情況,制定了四個作戰計劃。xxx個作戰計劃名為“丹尼”行動,針對中央戰線,旨在加強特拉維夫的陣地,奪回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第二個作戰計劃針對敘利亞戰線,旨在占領敘軍陣地。第三個作戰計劃名為“迪凱爾”行動,旨在擊退拿撒勒地區和加利利北部的考古吉軍隊。第四個作戰計劃旨在占領耶路撒冷舊城。然而,聯合國安理會于7月15日通過了命令式的要求,要求雙方各國政府發布停火令的決議案,最終于7月18日17時30分生效。

    1948年10月15日下午,以色列空軍出動大批飛機,奪取了關鍵地區,掌握了xxx主動權。最終以色列戰勝了阿拉伯國家,奪取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領土,并驅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49年初,阿拉伯參戰各國陸續與以色列簽訂停戰主協議。xxx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戰后,阿拉伯國家內部的矛盾和分歧進一步加劇,而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實施霸權政策的有力工具。美國持續向以色列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使得以色列的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中東局勢日趨緊張,阿以矛盾也更加激烈。

    xxx次中東xxx形式圖

    第二次中東xxx

    第二次中東xxx,又稱蘇伊士運河危機、蘇伊士運河xxx、西奈戰役或卡代什行動,是指英、法聯合以色列為了反對埃及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而于1956年10月向埃及發動的xxx。

    1954年10月,埃及與英國簽訂了《關于蘇伊士運河基地的協定》,結束了英國統治長達74年的歷史。隨后,埃及與捷克斯洛伐克達成了三次軍火協議,獲得了大量軍事裝備。1956年7月,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引起了英國和法國的不滿。于是,10月29日,英、法和以色列共同策劃了對埃及的軍事行動“卡代什”,由以色列打頭陣,對西奈半島發動突然襲擊,第二次中東xxx由此爆發。以色列雖集中兵力先發制人,但仍遭到埃及軍隊的抵抗。在米特拉山口之戰和阿布奧格拉戰役中,埃及軍隊成功地阻止了以軍的進攻。第二天,當以軍攻向蘇伊士運河之時,英、法兩國向埃、以同時發出“最后通牒”,要求雙方立即停火并從運河兩岸各后撤10英里,由英法兩國軍隊進駐運河區以隔離戰斗。在遭埃及拒絕后,英法兩國于10月31日下午出動100余艘艦艇和200余架飛機對埃及的開羅、亞歷山大等城市進行轟炸,摧毀了埃及的大部分空軍。11月5日,英、法1000多名傘兵和2.2萬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在塞得港登陸,占領了部分運河地區。至此,西奈埃軍主力被迫后撤,以色列趁機奪占了整個西奈半島。

    xxx爆發后,國際社會紛紛譴責英、法、以三國的侵略行徑,聲援埃及人民的自衛斗爭。美國對英、法兩國未向它通報就擅自行動深感不滿,同時也為了爭取阿拉伯國家,立即表示強烈反對三國的軍事行動,并敦促聯大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立即停止xxx,從埃及撤出外國軍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命令美軍進入戒備狀態,向英、法、以三國施壓。5日,蘇聯建議美蘇采取共同行動,迫使英法接受聯大的決議。在國際社會,特別是美蘇兩國的壓力下,英法兩國不得不于11月6日下午接受停火決議。以色列也于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

    歷時9天的第二次中東xxx就此結束。此役英、法聯軍共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余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損失飛機約20架。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多架。在這次xxx中,以色列趁機入侵了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再次占領了巴勒斯坦大量的領土。

    第三次中東xxx

    第三次中東xxx又稱“六五”xxx或“六日xxx”。第二次中東xxx結束后,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1965年,以色列國內爆發了經濟危機,社會陷入動蕩。為了應對困境并轉移國內矛盾,以色列政府決定發動xxx,試圖通過xxx擺脫經濟危機,并摧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xxx力量。為找到發動xxx的借口,以色列向蘇聯泄露了一份將要進攻敘利亞的假情報。蘇聯收到這份情報后立刻傳達給埃及政府,希望通過埃及牽制以色列。1965年5月15日,埃及宣布全國進入最高警戒狀態,同時加強了西奈半島邊界地區的防御力量,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22日,納賽爾下令封鎖了亞喀巴灣,禁止以色列所有船只以及為以色列運送物資的外國船只通過這一水域。埃及這一舉動為以色列發動xxx提供了借口。

    xxx開始后,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以色列地面部隊5個師以坦克和裝甲戰車為先導,在空軍的掩護下,分路進攻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奧格拉。埃及守軍奮起抗擊。以色列軍反復攻擊占領上述各地后,分三路向伊斯梅利亞、蘇伊士、陶菲克港進攻,炸毀蘇伊士城80%、塞得港30%的建筑物,埃及軍隊撤到蘇伊士運河以西地區。另一邊,以色列裝甲部隊在飛機支援下,同時對南面的雅路撒冷舊城和北面的杰寧城發動進攻。約旦軍隊被迫后撒。以色列軍隊于7日占領約旦河以西約4800平方公里土地和耶路撒冷舊城。三日后,以色列攻占戈蘭高地的制高點,奪取了橫跨阿拉伯地區最后到達黎巴嫩的輸油管,xxx宣告結束。通過這次xxx,以色列占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xxx中有100萬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xxx

    第三次中東xxx之后,以色列堅持占領它所侵占的阿拉伯國家領土,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大量構筑工事,企圖永遠占領這些領土。僅在蘇伊士運河東岸建造的巴列夫防線就耗資2.38億美元。西奈半島油田被以色列占領。蘇伊士運河及運河西岸經常處于以色列的炮火威脅之下。為收復被占領的領土,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軍隊對盤踞在運河東岸的以色列占領軍發起進攻,地面部隊渡過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巴列夫防線,收復運河東岸地帶,但未能攻破以色列第二道防線。第四次中東xxx大規模展開。以軍趁機從大苦湖地區渡過蘇伊士運河,占領大苦湖和蘇伊士灣西岸地帶,對埃及軍隊形成包抄之勢,并摧毀埃及設在運河西岸的機場和導彈基地,獲得制空權。蘇伊士城和運河東岸的埃及第三軍被以軍圍困,蒙受巨大損失。后以軍占領通往大馬士革的公路線,將戈蘭高地占領區又擴大600平方干米,并空襲敘利亞首都和其他城市。

    1973年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xxx雙方停火,以軍撤回到1967年6月停火線。10月24日,聯合國部隊進入埃及前沿陣地。以色列表示接受停火,但無理要求被圍困的埃及第三軍投降,并阻止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車隊進入蘇伊士城和第三軍駐地向埃軍運送藥品食物。經過一系列外交斗爭,11月10日以色列同意簽訂停火協議。1974年1月8日,埃、以雙方簽訂脫離軍事接觸協議:以色列撤出運河以西并退到運河東岸30千米以外,埃軍控制運河以東16千米寬的地帶,聯合國軍駐扎在埃、以控制線之間地帶,蘇伊士運河向以色列船只開放。5月29日,以色列和敘利亞簽訂脫離軍事接觸協議,劃定雙方在戈蘭高地軍事控制線,中間設聯合國軍駐扎的緩沖區。以色列撤出戈蘭高地部分地區,但仍占領著敘利亞1000平方干米土地。

    1977年11月19~21日,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耶路撒冷,開始“和平主動行動”。1978年9月18日,薩達特同以色列總理M·貝京、美國總統·卡特舉行戴維營會談,簽署了《關于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和《關于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文件,統稱戴維營協議。1979年3月26日,在戴維營協議基礎上,薩達特與貝京在華盛頓簽署和平條約,規定雙方結束xxx狀態,以色列分階段撤出西奈半島,埃及承認以色列,兩國建立外交關系。

    第五次中東xxx

    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xxx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后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斗爭,扶植和xxx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xxx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xxx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第五次中東xxx爆發。

    在xxx階段,以色列對黎巴嫩進行了全面進攻。地面部隊分別從西、中、東三路向巴解xxx隊發動了突然進攻。西路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個多旅的兵力,包圍了蘇爾和達穆爾等地,同時受到了巴解xxx隊的頑強抵抗。中路以軍向北推進,最終控制了貝魯特——大馬士革公路。東路則是牽制方向,主要為了切斷巴解xxx隊和敘利亞軍隊的聯系。同時,針對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以色列進行了空襲,摧毀了敘利亞的防空能力。以軍僅用了8天時間(1982年6月6日—13日),向前推進了90余公里,占領黎巴嫩領土約3000千平方公里,摧毀了巴解xxx隊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滅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繳獲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倉庫,并將巴解總部機關2000人和xxx人員5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及南部。

    在第二階段,以軍進一步壓縮了對巴解總部的包圍,并加強了對敘軍的防御。1970年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然而直到8月21日,巴解總部和xxx隊12000余人才先后由貝魯特西區撤至約旦、伊拉克、突尼斯、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南也門和北也門8個阿拉伯國家。9月15日,以軍以黎總統貝希爾·杰馬耶勒遇害為由,進駐貝魯特西區。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以軍最終撤離了黎巴嫩,并有多國和平部隊返回維持秩序。經過長達5個月的談判后,撤軍協議最終被廢止,以軍單方面分批從黎巴嫩撤軍。xxx共導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xxx使巴解xxx隊傷亡3000余人,被擊毀坦克100余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xxx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占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余人,被毀坦克400余輛,飛機85架。巴勒斯坦xxx隊被迫流亡阿拉伯各國。

    第五次中東xxx后,巴解組織的實力大為減弱,而阿拉伯諸國對巴解組織的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況下,巴解組織不得不謀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1988年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無奈的決定,宣布接受聯合國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號決議,成立巴勒斯坦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

    xxx次巴勒斯坦xxx

    1977年右翼利庫德黨在選舉中獲勝后,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加大了對土地的征用和對定居點的建設。同時,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以色列經濟形勢逐漸惡化,到1984年9月已瀕臨崩潰的邊緣,外債幾乎翻番,年通貨膨脹率突破400%大關。其經濟危機在被占領土引起連鎖反應,赴以務工者的收入降低、人數減少,對以工農業產品貿易受沖擊,失業席卷整個被占領土,1980-1985年間,失業率提高了4倍,青年與受教育者所受波及xxx。而此后大量移入以色列的蘇聯猶太人對被占領土勞動者構成激烈的就業競爭。被占領土經濟形勢惡化,民眾遭受經濟損失,生活水平下降。此外,占領當局加緊在巴勒斯坦工人出入邊界時的盤查,虐待事件、粗暴審訊和xxx司空見慣。巴勒斯坦人人身權利受到侵犯,對以色列的不滿加劇。

    1987年12月8日,在加沙地帶北部的埃雷茲檢查站旁,賈巴利亞難民營附近,一輛以色列卡車撞向兩輛正載著巴勒斯坦工人回家的出租車,4人死亡,7人重傷。這一事件引發了巴勒斯坦人內心長期積壓的怒火。在隨后幾天中,受害者的葬禮引起了示威活動,其間以色列國防軍士兵遭遇了一連串汽油彈、石頭和鐵棒的襲擊;在賈巴利亞,17歲的難民哈特姆·塞西(Hatem al-Sissi)被現場開火的軍隊打死,多人受傷。以色列采取了暴力鎮壓政策,導致巴勒斯坦人展開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包括罷工、罷市、拒納稅、集會游行以及投擲石塊等群體性抗議方式。1988年1月8日,巴勒斯坦地區發生動亂,這一年有近2000人死于暴力事件,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死亡比例略高于3:1。

    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巴勒斯坦人的倦怠和以色列日益起效的反制措施,xxx勢頭稍弱,小規模的沖突事件仍在繼續。1990年5月,一名身穿軍褲的以色列人在特拉維夫南部里雄萊錫安的“奴隸市場”路口使用M16步槍射殺了7名巴勒斯坦建筑工人。當天結束時,還有8名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爆發的暴力事件中喪生,其中大多數受害者來自這兩個地區。由于xxx對以色列的政治和經濟造成損害,1992年以色列選舉出新一屆政府。次年巴以雙方簽署《奧斯陸協議》,xxx次巴勒斯坦xxx才結束。這次巴勒斯坦人的大xxx被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世界稱為“因提法達”(Intifada),意為“xxx”,而以色列則譴責其為“恐怖行為”。

    第二次巴勒斯坦xxx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xxx阿里埃勒·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圣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長達近5年時間的巴以流血沖突,又被稱為“第二次巴勒斯坦xxx”。10月9日,數百名居住在特拉維夫邊緣的猶太人拆毀了沙勒姆定居點社區中心一座年久失修的清真寺的墻壁,該地曾是1948年前的薩拉馬村的遺址。隨著暴力事件的升級,美國加強了外交努力。克林頓召集了巴拉克和阿拉法特進行了一次峰會,但兩人沒有直接對話。

    2000年11月,以色列開始使用“阿帕奇”xxx直升機進行“定點清除”行動,導致該月內每天都發生沖突,最終造成112名巴勒斯坦人和22名以色列人喪生。12月,以色列派遣坦克進入杰寧,定居者占領了希伯倫的一個巴勒斯坦家園。次年1月21日,最后一輪談判在埃及塔巴舉行,6天后雙方回到了最終地位問題上。巴勒斯坦人拒絕接受以色列的版圖,并反對其合并計劃。以色列責備對方要求做出過多讓步。

    2001年6月,新的恐怖事件發生,特拉維夫的“海豚館”海濱迪斯科舞廳遭遇自殺式爆炸襲擊,造成21名青少年死亡,其中多數為俄羅斯移民女孩。哈馬斯宣布對襲擊負責。隨后的8月,包括7名兒童在內的另外15名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的“勝百諾”比薩店遭遇自殺式襲擊,其中5名受害者來自同一家庭。哈馬斯宣稱對襲擊負責。截至2002年3月7日,xxx以來巴勒斯坦方面有1,068人死亡,以色列方面有319人死亡。僅在3月8日這一天,就有40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國防軍的行動中喪生。巴以關系進入持續至今的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一年后,以色列開始在約旦河西岸建立一道隔離墻。到2005年底,第二次巴勒斯坦xxx才幾乎平息。

    鑄鉛行動

    第二次巴勒斯坦xxx導致的暴力行動使局勢惡化。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活動仍在繼續,對巴勒斯坦貨物和人員的流動進行了嚴格控制。巴以談判陷入了停滯。此外,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因腐敗指控而失去了支持。許多巴勒斯坦人轉向哈馬斯,在2006年的立法選舉中獲勝,并在2007年武力奪取了加沙的權力。2008年6月19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激進xxx組織哈馬斯達成為期半年的停火協議,局勢出現短暫緩和。然而,停火期間雙方的不滿日漸增多,隨著停火協議到期,雙方的分歧轉化成不斷加劇的暴力沖突。11月4日,以軍進入加沙地帶摧毀了一個地下通道,哈馬斯用火箭彈做出強烈回應,雙方重新陷入暴力沖突。12月27日,以色列發動大規模空襲“鑄鉛行動”,軍事行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空中打擊階段、全面進攻階段和收尾善后階段。隨著以軍地面進攻的推進,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譴責與日俱增。1月18日,以軍宣布單方面停火,結束了“鑄鉛行動”。整個事件導致至少14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平民。

    防務之刃

    2014年6月,3名猶太青年遭到哈馬斯的綁架并被殺害。7月7日,以色列針對加沙地帶發動了代號為“防務之刃”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以軍戰機8日凌晨在加沙地帶北部和中部轟炸了多個哈馬斯目標。9日,巴以之間局勢惡化。根據巴勒斯坦方面9日的最新統計,持續的沖突已造成47人死亡,超過370人受傷。次日,以色列國防軍針對加沙地帶進行空襲,共造成8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00余人受傷。三日后,俄羅斯總統普京當日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通電話,敦促以色列盡快在加沙地帶停火。以色列安全內閣于15日晨決定接受埃及提出的停火倡議,并于9時起停止了對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在以軍停止軍事行動后,哈馬斯等xxx繼續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哈馬斯發言人祖赫里于次日宣布,哈馬斯已正式拒絕了埃及的停火倡議,戰事再起。8月26日,雙方停火,這場歷時51天的沖突導致數千名巴勒斯坦人死傷,數十萬加沙民眾流離失所。

    巴勒斯坦回歸大游行

    2018年3月30日,兩萬多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帶邊境舉行大規模示威,紀念第42個“土地日”,同時開啟持續數周的“回歸大游行”。期間,一些巴勒斯坦青年向以方投擲石塊和燃燒瓶,以色列士兵則開槍射擊,造成大量巴方人員傷亡。截至4月1日,連續3天的沖突導致至少1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約1600人受傷。5月14日,美國選擇以色列“國慶日”亦即巴勒斯坦的“受難日”,在耶路撒冷高調舉行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開館儀式,誘發了2014年以來巴以最血腥的暴力沖突,造成58名巴勒斯坦人喪生,2800多人受傷。

    轉移巴勒斯坦示威者(新華社 2018年5月14日)

    盾箭行動

    以色列南部在2023年5月2日下午遭到了來自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xxx組織的火箭彈襲擊,以色列空軍則出動戰機對其進行空襲。次日,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極右翼政黨“猶太力量黨”黨首本-格維爾公開指責總理內塔尼亞胡對來自加沙地帶xxx組織的火箭彈襲擊反應過于軟弱,暗示將考慮退出執政聯盟。來自該黨的部長還集體缺席內閣例會向內塔尼亞胡施壓。雖然在埃及、聯合國等多方力量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然而5月9日,以色列對杰哈德發動了襲擊,稱為“盾箭行動”。當天,“猶太力量黨”便宣布結束對內塔尼亞胡政府的抵制。作為回應,杰哈德從10日午后開始先后向以色列南部和中部地區發射大量火箭彈,以軍則對杰哈德軍事目標持續空襲。截至12日,此輪沖突已造成3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10多人受傷。以色列急救組織“紅色大衛盾”11日報告,有一名以色列人在火箭彈襲擊中死亡,另有十余人受傷。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20/

    (46)
    詞條目錄
    1. 歷史背景
    2. “猶太復國主義”
    3. 英國干涉
    4. 聯合國181號決議
    5. 沖突雙方
    6. 巴勒斯坦
    7. 以色列
    8. 沖突經過
    9. 第一次中東戰爭
    10. 第二次中東戰爭
    11. 第三次中東戰爭
    12. 第四次中東戰爭
    13. 第五次中東戰爭
    14. 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
    15. 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
    16. 鑄鉛行動
    17. 防務之刃
    18. 巴勒斯坦回歸大游行
    19. 盾箭行動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