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英文:Inner Mongolia),簡稱內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位于中國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邊境線4200多公里,首府為呼和浩特市。截至2023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常住總人口為2396.0萬人,轄9個地級市、3個盟,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號。
名稱由來
編輯清朝以戈壁為界劃分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嘉慶重修一統志》有“是為內札薩克蒙古至于漠南,而外則有漠北”表述,且《皇朝藩部要略》載“內蒙古皆漠南諸部”。“內蒙古”之稱源于“內札薩克蒙古”,沿襲至今。
蒙古語中,內蒙古鮑培轉寫為dotuγadumongγol,西里爾寫法為дотоодмонгол,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將蒙古語名稱更改,西里爾寫法為дотоодмонгол,鮑培轉寫為?b?rmongγol,西里爾寫法?в?рмонгол。在蒙古語中,內蒙古的名稱和漢語一致,鮑培轉寫為dotuγadumongγol,并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編輯先秦至秦朝
從新石器時代到夏以前,生活在長城地帶的北方居民和中原有著密切的交往,農耕文化在長城地帶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商代中期前后,生態失衡和氣候惡化迫使中原勢力退出長城地帶。春秋中期到戰國末期數百年間,隨著游牧民族的南下,北方草原的游牧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孕育了適應草原環境的鞍馬文化,游牧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在此繁榮發展起來,游牧民族的勢力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建立了匈奴聯盟。
周朝時期,內蒙古中西部由樓煩、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東部地區居住著東胡族。戰國時期,趙武靈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為據點,對此地區奉行擴張政策。滅狄族中山國之后,趙武靈王擊敗林胡以及樓煩二族,設云中郡,并修筑長城抵御匈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派蒙田逐匈奴驅出,后并入趙國原有的長城,形成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始皇保留了當地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遷入三萬戶人以鞏固該地區。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匈奴一度奪回長城地帶的統治權。
西漢至唐朝
西漢時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衛青大將軍再次北驅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區。之后,武帝繼續實行在河套地區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武原郡。此時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在當時由鮮卑族控制。
東漢時期(25-220年),曾降于漢朝的匈奴開始在河套地區定居,并在當地與漢族移民相互來往。西晉時期,匈奴貴族劉淵在該地區建立漢趙帝國,由此開啟了十六國時期。
隋朝(581-618年)以及唐朝(618-907年)時期,中央集權國家再次建立。當朝皇帝仿效前人所為,征服河套地區,并遷入人口。河套當時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國(遼代)統治,該民族是發源于如今滿洲南部以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的一支游牧民族。契丹之后,唐古特族建立西夏,并控制此時內蒙古的西部。隨后契丹被女真族取代,并在滿洲以及中國北部建立了金朝。
隋朝(581-618年),隋文帝試圖分裂匈奴,支持突利反叛。599年,隋文帝讓突利在河套地區建國,稱為啟民可汗,建立了“東突厥”。從此突厥分裂為了東西兩部分,東突厥成為了隋朝的附庸。隋朝末年,東突厥強大起來,不在臣服隋朝,不斷入侵關內,河套地區因此失去控制。隋唐之際的薛舉、竇建德、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等人不得不向突厥臣服。
唐朝(618-907年)建立后,突厥依然不斷入侵,626年,突厥軍隊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629年,唐朝出兵北上滅東突厥,占據河套地區。之后,唐朝又以河套為基地,于647年滅薛延陀汗國,控制整個漠南和漠北。唐朝在漠南設置單于都護府,在漠北設置了安北都護府。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漠北設置機構。不過漠北的控制時間并不長,682年,東突厥復國,此后又有回鶻取代突厥,唐朝和北方汗國大概以戈壁為界。
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帶領契丹八部經過20年的征戰,統一草原各部,并仿中原王朝稱“皇帝”,建國號“契丹”。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機取“天梯、蒙國、別魯等三山之勢”,選定皇都。公元938年,耶律德光改契丹國號為大遼,同時,改皇都之名為上京,府曰臨潢,并開始大規模擴建上京城。遼朝先后共建有五京,其中遼上京是遼朝營建最早、使用時間最長、最為重要的首都,也是我國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區建立的xxx座都城。
元朝至清朝
五代十國以來,漠南地區被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占據,此后蒙古族興起。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建立蒙古國,并在1211年和1215年大舉向金進攻,占領中都。1219年發動xxx次西征,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7年征服西夏時病逝。
隨后的窩闊臺汗和蒙哥汗繼續征伐,先后滅西夏﹑金和其他政權,還征服了中亞和歐洲部分地區,建立了四大汗國。1260年,忽必烈作了大汗,把統治中心由漠北的和林遷至燕京,在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并在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1368年,元朝被明朝打敗后,明朝沿著當代內蒙古自治區的南部邊界重建萬里長里,并設三衛,主要由降服明朝的蒙古首領組成。
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東部蒙古本部先后向明朝稱臣納貢,與明朝建立了臣屬關系。16世紀中葉以后,原駐牧于哈拉哈河兩岸及克魯倫河附近的東部蒙古本部中的喀爾喀部逐漸向漠北遷移,形成札薩克圖汗﹑土謝圖汗﹑車臣汗等三大部,是為漠北蒙古。蒙古本部的其他部分仍留居于原地,形成了漠南蒙古。1571年,明朝封漠南蒙古右翼領主﹑土默特部俺答汗為順義王,并授予很多領主以官職。漠南蒙古左翼則繼續與明朝處于對立狀態。
漠西蒙古瓦剌部在16世紀時分為準噶爾、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和碩特四部。明末土爾扈特部移牧于今伏爾加河下游,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掙脫沙俄奴役后,與碩特部向東南遷徙,移牧于青海等地。1636年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前后歸屬于后金——清。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魯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納貢。同時,沙俄開始入侵中國新疆厄魯特蒙古地區,并收買和策動厄魯特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等對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發動侵襲。
清朝經過多次用兵,在1776年平定了準噶爾少數貴族的叛亂,重新統一蒙古族地區,在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地“兀魯斯”“鄂托克”的基礎上,清政府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
xxx
鴉片xxx以后,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蒙古族地區和中國其他地區一樣,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侵略中國的資本主義列強中,沙俄最先入侵,隨后日本勢力逐漸滲透到蒙古地區。
17世紀初,沙俄利用多種方式侵略蒙古地區。鴉片xxx后,沙俄了控制蒙古地區的經濟命脈。辛亥xxx時期,沙俄趁機支持少數封建上層和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區策動的“獨立”﹑“自治”,甚至也支持內蒙古獨立,煽動民族發動叛亂,借機吞并蒙古地區。最終外蒙古在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上被確立獨立。從此內外蒙古正式分家。
辛亥xxx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東蒙古地區。20世紀30年代初,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為了擺脫民族危亡的命運,1607年,厄魯特蒙古和韃靼蒙古人民共同組成了5000人的隊伍,一舉消滅了入侵中國西北邊疆的200多沙俄哥薩克侵略軍。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對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統治階級的斗爭。辛亥xxx時期,蒙古族人民展開了以保護牧場和反奪地為中心的反抗北洋軍閥的斗爭。錫尼喇嘛領導的烏審旗“獨貴龍”運動,成為當時伊盟xxx斗爭的中心。1912年和1914年先后在后套地區和達拉特旗爆發了反對王公出賣旗地、苛捐雜稅和官差徭役的斗爭。這年冬天,朝陽﹑綏東﹑建平等地的蒙、漢各族人民也掀起了抗捐抗稅斗爭。
中xxx產黨成立不久,中共北方政治委員會的負責人李大釗等同志對內蒙古開展了xxx工作。國內xxxxxx時期,黨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地區xxx斗爭的領導,在呼和浩特﹑包頭﹑察哈爾﹑熱河等地建立了黨的工作委員會,成立了xxx群眾團體-----工農兵大同盟,還利用刊物向蒙古地區各族人民宣傳xxx道理以及黨對蒙古民族解放事業的主張。
1926年,有不少蒙古族的xxx青年到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聆聽毛澤東同志的教導,成為農民運動的骨干。大xxx失敗后,許多優秀的蒙古族xxx員和xxx志士慘遭殺害。但是,內蒙古地區的xxx斗爭并沒有停止。1929年,在東部地區爆發了嘎達梅林反對蒙古王公貴族勾結東北軍閥出賣土地的斗爭。
xxxxxx時期,黨領導內蒙古蒙、漢各族人民在伊克昭盟和大青山地區xxxxxx根據地開展xxx斗爭。抗戰勝利后,在1947年5月,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1月,內蒙古自治政府遷駐張家口,同年12月,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1950年5月,察哈爾省寶昌縣、化德縣、多倫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盟。1952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由張家口市遷駐歸綏市。1954年4月,歸綏市更名呼和浩特市。同年6月,撤銷綏遠省,劃入內蒙古自治區。1955年7月,熱河省赤峰、寧城、烏丹3縣和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1956年4月,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62年3月,河北省商都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大部分區域劃入黑龍江省,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部分區域劃入吉林省,昭烏達盟劃入遼寧省,巴彥淖爾盟分別劃入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197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將1969年劃出的區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自此,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域沿用至今。
地理
編輯位置境域
內蒙古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地理坐標跨度為97°12′-126°04′E,37°24′-53°23′N,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國內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8省區相鄰,國外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邊境線4200多公里。土地總面積為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
內蒙古自治區政區圖
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是全區氣候差異的重要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內蒙古氣候,其中大興安嶺北段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氣候差距較大。整體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氣溫在25℃左右,降水集中且很少,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中西部最低氣溫低于-20℃,東部林區最低氣溫低于-50℃,多寒潮天氣,降雪也少。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于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于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全年的降水量為100-500毫米,無霜期為80-150天,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時以上,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其中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大興安嶺北段地區
大興安嶺北段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終年為西風環流控制,以中緯度天氣系統影響為主,而季風環流影響則視季節變化而定。冬季風影響時間長,夏季風不易到達,且影響時間短。具有冬季漫長嚴寒,春季風大少雨,夏季溫熱短促,秋季氣溫劇降等氣候特點。該地區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充足,降水變率大,無霜期短。溫度分布由大興安嶺向東南、西南遞增。大部地區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年降水量的分布與氣溫相反,因而形成在熱量最多的地區降水最少,熱量最少的地區降水最多的水熱分布不平衡格局。
西部沙漠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是阿拉善盟,該地區境內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這三大沙漠,其中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為4.92萬平方公里,為全國第二大沙漠,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該地區四季氣候特征明顯,晝夜溫差大,降水量由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蒸發量由東南部向西北部遞增。截至2020年,年平均氣溫7.7℃~9.8℃,極端最低氣溫-34.4℃,極端最高氣溫44.8℃。1月平均氣溫-7.7℃~-10.7℃,7月平均氣溫23.5℃~28.1℃。年降水量32.8毫米~208.1毫米。年蒸發量1555.7毫米~2808.5毫米。年無霜期143天~174天。年日照時數2977小時~3369小時。年平均風速2.8米/秒~4.7米/秒。阿拉善盟北部盛行偏西風,南部多東南風。
地質
地質演化歷史
內蒙古自治區地跨古老而相對穩定的華北地臺,以及活動的中亞-蒙古地槽。根據沉積作用、構造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可劃分為太古代一早元古代發展階段,中、晚元古代發展階段,古生代發展階段,中、新生代發展階段。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內蒙古自治區經歷由初始陸核一陸核增長擴大一陸殼固結等地臺基底的形成過程,其間發生了多旋回的沉積作用、巖漿活動、構造變動和區域變質作用。中、晚元古代,為地臺發展階段,沿著地臺北緣和賀蘭山一桌子山一帶,發生巨大的線型坳陷,沉積了巨厚的蓋層或準蓋層性質的建造。古生代,進一步分化為長期隆起區(阿拉善臺隆)、相對穩定區(鄂爾多斯臺坳)和強烈沉降區(鄂爾多斯西緣坳陷)等構造單元;中生代及其以后,沿著穩定的鄂爾多斯臺坳周緣,發生了強烈地水平擠壓運動;產生褶皺、沖斷、逆掩和推覆構造。
中、晚元古代屬于內蒙古地殼演化的分裂到斂合的時期,中亞-蒙古地槽在這個時期繼續發展,華北地臺、揚子地臺、塔里木地臺逐步連成一體,形成古中國地臺;處于華北地臺的內蒙古地區,沉積了xxx套地臺蓋層,并因特殊的構造環境形成了地臺邊緣褶帶。
古生代體現了南、北兩大地臺間板塊運動發展、消亡的全過程,是中亞-蒙古地槽的興衰時期,可分為興凱旋回、加里東旋回和華力西旋回。每一旋回均使部分地槽回返,最后導致西伯利亞地臺和華北地臺向洋增生的陸殼對接,形成統一的古亞洲大陸。該時代的地臺區,大部為隆起環境,局部有陸表海的穩定型沉積和海陸交互相沉積,形成第二、三套蓋層。
中、新生代發展階段至今有230Ma的歷程,主要分為印支、燕山、喜馬拉雅三個旋回,表現為海水東退,該區全部上升為陸,以及在太平洋板塊與亞洲大陸沿畢烏夫帶的強烈作用下形成了濱太平洋構造域。至中生代晚期,該區的古地理位置已與現代位置相接近。
地質構造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南部和北部,其南部屬中朝準地臺、北部屬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這兩者以位于中朝準地臺北緣的內蒙古地軸為界。該地軸主要由結晶巖、變質巖、花崗片麻巖等物質組成,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后,形成了東西橫亙的陰山山脈。內蒙古地軸的南部主要屬于鄂爾多斯臺拗,是一長期沉陷區,大致在中生代沉陷,其西部邊緣就在中生代曾發生褶皺,形成賀蘭山和桌子山。內蒙古地軸的北邊屬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以華力西運動為主要旋回,燕山運動使該褶皺系再一次受到改造,形成北東-南西走向的大興安嶺,區內主要出露晚古生代地層,一般未變質或變質輕微。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盆地和額爾古納河流域,屬額爾古納褶皺系,其發育過程與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大致一致。上述構造帶互相交接復合,組成內蒙古的弧型高原骨架,歷經次地殼變動及侵蝕夷平演化,對區境礦產資源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影響,大致分為古生代前期的熱液變質金屬成礦期、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成煤、成油期、新生代鹽類成礦期這三個階段。
地層分布
內蒙古自治區古生代及其以前地層大致以北緯42°線為界,主要分為地臺區、地槽區,以及中、新生界。地臺區前寒武紀地層發育,太古界與下元古界構成地臺褶皺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為沉積蓋層。
地臺區:下、上太古界,分別出露于興和、集寧,大青山、烏拉山等地。下、中元古界,分別分布于大青山、色爾騰山,龍首山、什那干及北山地區等地,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主要分布于巴音西別和北山地區,震旦系分布于賀蘭山、龍首山等地。古生界寒武系主要出露于清水河、佘太及桌子山、賀蘭山等地,為典型的地臺型濱淺海相碎屑巖、灰巖沉積;奧陶系中、下統分布在鄠爾多斯、桌子山、賀蘭山等地;上奧陶統僅見于佘太地區,以灰巖為主;二疊系主要分布于陰山及其以南地區;上奧陶統僅見于佘太地區,以灰巖為主。
地槽區:古生界寒武系下統在大興安嶺地區;寒武系中、上統主要見于北山、巴丹吉林沙漠北緣等地;奧陶系分布廣泛,以碎屑巖和灰巖為主。志留系西起北山向東經巴丹吉林沙漠直至林西廣為分布,下部蘭多維列統僅見于北山地區,賀蘭山地區下統為蛇綠巖套。石炭系發育齊全,分布廣泛。二疊系主要分布在西烏珠穆沁旗、巴丹吉林沙漠北緣和北山地區等。
中、新生界:三疊系以鄂爾多斯地區最發育,此外,在阿拉善、北山和大興安嶺地區也有出露。中三疊統古生物群落以中國肯氏獸動物群為代表,上三疊統以延長植物群為特征;動物化石及植物化石上統主要分布在阿拉善、二連和大興安嶺東坡等地;第三系發育齊全,以湖盆相砂巖、泥巖為主,含有極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第四系分布廣泛。
巖性
內蒙古區域變質巖系十分發育,出露總面積達178000平方千米,約占全區總面積的15.2%。從太古代到晚古生代,均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區域變質巖系分布。該區中部及東南部太古代地層,在太古變質旋回晚期,普遍發生了區域中一高溫變質作用,形成了由角閃巖相到麻粒巖相的高級變質巖系,與區域變質作用有關的區域混合巖化作用最為強烈。
分布在華北地臺北緣及天山、內蒙古中部、興安地椿區內的下元古界,普遍經受了區域動力熱流變質,形成了由低綠片巖相→高綠片巖相→低角閃巖相的遞增變質,與變質作用相關的混合巖化作用較普遍;中、上元古界變質巖系較下元古界分布更廣,但變質強度明顯減弱,基本上經歷了區域低溫動力變質,形成了低綠片巖相巖石組合。
顯生變質旋回經歷了加里東和華力西兩期變質,受變質地層為天山——興安變質地區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其次,北祁連變質地帶的下古生界,也發生了變質。顯生變質旋回的特點是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了綠片巖相單相變質:混合巖化作用較弱,局部地段為邊緣混合巖化作用;變質作用特征與中晚元古期基本相同,只是變質級別有所差異,多屬綠片巖相絹云母—綠泥石級。在不同變質單元或不同構造部位,由于熱動力條件的不均一性,變質作用也顯示出不一致性。與變質作用有關的鐵、金、云母、石榴石、石墨、磷、藍品石、大理巖等礦產十分豐富,具有重要的工業價值。
巖漿
內蒙古自治區自太古代以來,伴隨多次構造運動,巖漿活動強烈且期、次繁多,所形成的巖漿巖分布廣泛,出露面積約占全區基巖面積的一半左右。巖漿活動受構造運動的控制明顯,具有多旋回特征。區內,從巖漿侵入到巖漿噴發都很強烈,從巨大的巖基到細小的巖脈都很發育,既有大面積的巖漿溢流,也有帶狀裂隙噴發。
由于各期構造運動涉及的深度不同,區內巖漿巖具有多成因的特征,有幔源型、陸殼改造型和過渡性地殼同熔型。區內巖漿巖巖石類型也較為復雜,從超基性巖到酸性巖以及不同類型的過渡巖石都有程度不同的分布。加里東旋回侵入巖分布于額爾古納興凱地槽褶皺帶、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等地,華力西早期巖漿巖主要分布于東烏珠穆沁旗早華力西地槽褶皺帶;華力西中期巖漿巖主要分布于喜桂圖旗中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北山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等地,華力西晚期巖漿巖主要分布于西烏珠穆沁旗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蘇尼特右旗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燕山期巖漿巖主要分布于大興安嶺中生代隆起區;喜馬拉雅期巖漿巖主要分布于中東部。
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殼經歷了古生代末期、白堊紀末期及新生代的多次夷平過程,喜馬拉雅運動使地體再度抬升,造成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地表起伏平緩而開闊的內蒙古高原。地體呈顯著帶狀鑲嵌結構,中部由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龍首山等山脈組成脊梁,北部為內蒙古高原,東南為嫩江右岸及西遼河平原,南部為河套-土默特平原,西南為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是中國火山集中分布的地區之一。內蒙古自治區除東南部外,基本上都是高原型的地貌區,海拔的平均高度在1000米以上,全區高原面積占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占0.8%。
高原主要由內蒙古高原、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鄂爾多斯高原等組成,其中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海拔最高點的峰是海拔為3556米的賀蘭山主峰;鄂爾多斯高原,地勢為北西高,南東低,以東勝—杭錦旗梁地為分水嶺,其高原主體為波狀高平原。除此之外,在這些高原的西端還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其中毛烏素沙漠和庫布其沙漠分別位于鄂爾多斯高原南北兩端。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位于歐亞草原東端,屬于亞洲的內陸高原,西起阿爾泰山脈東側,東以大興安嶺為界,南到陰山山脈,北至薩彥嶺、肯特山、雅布洛諾夫山脈一帶,包括蒙古國、俄羅斯貝加爾湖的南部和中國北方部分地區。蒙古高原在中國境內橫跨東北三省的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部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省的北部。
內蒙古高原
高原東西最長處約2380千米,南北最寬約1500千米,平面呈東西向延伸的葉狀,東西狹窄,中間厚寬,總面積約260萬平方千米。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低處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一帶,大約海拔800米;西、西南和北部多山,中部和東部是大面積的丘陵,整體平均海拔約在1580米;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遠離海洋,氣候干燥,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炎熱短暫,降水稀少,晝夜溫差大。年降雨量除了山地外,大部分地區在200毫米以下。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分布著草甸草原、典型溫性草原、荒漠草原和戈壁等生態景觀。
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被譽為“綠色凈土”“北國碧玉”,位于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境內,大興安嶺以西,北、西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因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草原地勢東高西低,處在海拔650~700米之間的高平原上,總面積約11.3萬平方公里,與大興安嶺林區相接,有3000余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余個湖泊。
呼倫貝爾草原
從大興安嶺西坡展開,由東而西依次分布有幾種類型的草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等,以牧草為主的植物1300余種,形成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觀。自然條件優越,降水量在250~350毫米之間,是中國現存最豐美的優良牧場,三河馬、三河牛、呼倫貝爾羊等生長在這里。同時,該草原也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成長的歷史搖籃”。早在二、三萬年前,扎賚諾爾人就在呼倫湖一帶繁衍生息,創造了呼倫貝爾的原始文化。
錫林郭勒草原
錫林郭勒草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內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場,中國xxx的草原,也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草原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牧場。
錫林郭勒草原
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是全國xxx個草原自然保護區,位于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境內。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范圍以錫林河流域自然分水嶺為界,面積107.86萬公頃,高等植物658種,苔蘚植物71種,大型真菌10余種,分屬于74科291屬。野生動物有黃羊、狼、獾、狐、旱獺、鼬等33種,嚙齒動物及鷹、百靈鳥等飛禽76種,還有多種昆蟲。
鄂爾多斯高原
鄂爾多斯高原位于河套平原南部,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邊與晉陜黃土高原相連接,為一波狀高平原。地勢為北西高,南東低,以東勝—杭錦旗梁地為分水嶺,向南北兩側波狀高平原緩緩下降。地貌形態為西側桌子山山地,東側準格爾黃土丘陵,南北兩端分別為毛烏素沙漠和庫布其沙漠,其高原主體為波狀高平原。
鄂爾多斯高原
高原東部為準格爾黃土丘陵,分布于準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一帶,由侏羅紀及前侏羅紀地層組成。丘陵頂部被第四系上更新統黃土覆蓋,海拔高程1000~1600米。沖溝發育,切割強烈,水土流失嚴重。波狀高平原北部為庫布其沙漠,呈東西向帶狀展布,南高北低,海拔高程1300~1400米,面積約1.8萬平方千米。
大興安嶺阿爾山火山
火山群
內蒙古東部和中部,在白堊紀、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曾有大規模的玄武巖流沿構造裂隙噴溢和火山活動,改變原有的地貌形態,形成熔巖臺地和成串展布的火山錐。主要分為5群,分別是大興安嶺中段火山群,主要分布在綽爾河與哈拉哈河之間的熔巖臺地上;阿巴嘎火山群主要分布在錫林郭勒盟中部熔巖臺地上,有206座上新世未至更新世初的火山錐;達來諾爾火山群,主要分布在達來諾爾以北的熔巖臺地上有102座上新世至下更新世間歇噴發形成的火山錐;烏蘭哈達火山群,主要分布在集二鐵路兩側;岱海火山群,主要分布在岱海附近。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條,主要分為外流區水系和內流區水系,河川徑流總量約400億立方米(黃河過境水除外)。外流區水系有黃河、永定河、灤河、西遼河、嫩江、額爾古納河,流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3/5。內流區水系有烏拉蓋爾河、昌都河、塔布河、艾不蓋河,以及黃旗海水系、岱海水系等,多數是無尾或徑流消失在封閉的盆地或洼地中潴流成湖沼。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
黃河水系
黃河為中國的第二大河,由寧夏石嘴山附近進入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東、準格爾旗榆樹灣出境,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給內蒙古帶來了灌溉之利。黃河在自治區境內全長830千米,流域面積約15.1萬平方千米,入境水量224.6億立方米。主要支流右岸有毛不浪溝、卜爾色太溝、黑賴溝、罕臺川、哈什拉川、母化河、虎爾斯太溝、都思免河、皇甫川等。左岸支流有五當溝、水澗溝、麥達溝、萬家溝、水磨溝、哈拉沁溝、大黑河、渾河等。
黃河
額爾古納河水系
其上源稱海拉爾河,發源于大興安嶺西側的吉魯契那山。流至嵯崗西,忽而折向東北流經中俄邊界,至大司洛夫卡河,稱額爾古納河。該河河長900千米,年平均總水量達95億立方米,主流和支流水草茂盛,對農林牧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幫助。額爾古納河的主流自東而西,橫貫呼倫貝爾草原北部,主要支流為根河、得爾布爾河、莫爾道嘎河、激流河、烏瑪河等。在中途,會接納北岸的庫都爾河、特尼河、莫日格勒河、南岸的免渡河、伊敏河等支流。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
嫩江水系
嫩江發源于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的南坡,流經自治區東北部邊界,注入松花江。在內蒙古境內全長719千米,流域面積約15萬平方千米,年平均總水量為193.88億立方米是內蒙古境內水量xxx的河流。嫩江右岸支流密布,自北而南有根河、南甕河、罕諾河、多布庫爾河、諾敏河、阿倫河、濟沁河、洮爾河等。這些支流的流向大致與大興安嶺的走向構成直角后,注入嫩江。大支流中下游地區,地形廣闊平緩、土質肥沃、灌溉便利,適宜糧食生長,是產糧區。而支流上游因流經丘陵山區,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適于修建大中型水庫,開發水力發電。
嫩江
西遼河水系
西遼河上游有兩大支流,分別是老哈河、西拉木倫河。上游老哈河從西南流向東北,至蘇家堡附近與另一條西拉木倫河匯合,稱為西遼河。河長814千米,中途南北側會接納教來河、烏力吉木倫河,流向大致呈直線自西向東橫貫科爾沁草原。
西遼河
湖泊
內蒙古自治區天然湖泊眾多,但多數是面積不大且水淺的咸水湖,以盛產鹽、堿、芒硝等礦產而著名。全區約有1000余個湖泊,湖水面積約4000平方千米,湖面大于50平方千米的有10個,以呼倫湖、貝爾湖、達來諾爾、岱海、烏梁素海較大,亦為內蒙古著名漁場。
呼倫湖
“呼倫”蒙古語意為“水獺”,呼倫湖,又名達賚湖,是內蒙古xxx大湖、中國第五大湖,素有“草原明珠”之稱。由于呼倫湖世界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內鳥禽種類繁多,又被國內外專家稱為“活的鳥類博物館”。
呼倫湖
呼倫湖地處呼倫貝爾草原中心,湖面積23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將近6米,以呼倫湖為中心所形成的呼倫湖水系,面積將近1萬平方公里,是一個具有吞吐性質的湖,與貝爾湖、烏蘭泡、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共同組成三湖三河水系,這六者相通,使呼倫湖成為各種魚類適宜生長的環境,擁有20多種多達數萬噸的漁業資源。同時也是呼倫貝爾草原xxx的天然牧場之一,擁有野生植物653種,兩岸200多萬頭牛羊等的畜牧業。
貝爾湖
“貝爾”蒙古語意為“雄水獺”,貝爾湖位于呼倫貝爾高原的最西部,湖面東北西南呈長方形,主要是集納東南流來的哈拉哈河水而成的湖泊,是中國和蒙古的界湖,有五分之四在蒙古境內,為哈拉哈河的尾閭,烏爾遜河的上游,對兩河水量的調節起重要作用。湖水為淡水,一般深度在9米左右,湖水最深處可達50米以上,湖水清澈,為沙礫湖床,盛產鯉魚、鯰魚、白魚、紅鰭鲅、狗魚、水獺等,是天然漁場,湖周邊為優良牧場。
貝爾湖
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生長紅柳的地方,是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是黃河流域xxx的湖泊濕地、中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被稱作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以及“塞外明珠”、“鳥的世界”,其中流域腹地的河套灌區是中國三大灌區之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區域”。截至2023年6月,湖區總面積293平方公里,鳥類260多種、600多萬只,特別是疣鼻天鵝數量達到近千只,被稱為“中國疣鼻天鵝之鄉”。
烏梁素海
20世紀90年代以后,烏梁素海湖內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水質曾一度惡化為劣五類,采取眾多措施后,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海水變得清澈。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于2018年被納入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
地下水
蓄水量約240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230多億立方米,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3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640多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的1.5%。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在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人類活動等影響下,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水資源82%分布在東部,西部地區缺水。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后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平原區為山丘區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的5.4-5.9倍,因而內陸河流域的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有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
水利
內蒙古自治區擁有水庫589座,引水樞紐1742;提水泵站2236,裝機容量25.67萬千,共建有機電井34.24萬,灌溉配套井裝機容量316萬千,其中水庫包括大型水庫15座、小型水庫485,以及成大型灌區16處,中型灌區249處,小型灌區283處。
2021年年底向烏梁素海、岱海、泊江海、紅堿淖等重點湖泊補水31.42億立方米,利用黃河凌、洪水向烏蘭布和、庫布其沙漠以及其他河湖等生態脆弱區補水4.94億立方米,全年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408.86萬公頃。
引綽濟遼工程
2018年引綽濟遼工程開工,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十三五”期間實施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屬國家水網骨干工程,也是內蒙古自治區迄今為止投資規模xxx的水利工程。工程共設置9條支線,總投資13.36億元,支線總長57公里,涉及該旗4個蘇木鎮場6個嘎查村,征地總面積5513.64畝,工程建成后可每年向扎魯特旗供水8900萬立方米,有利于有效緩解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西遼河流域嚴重缺水狀況。
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內蒙古自治區xxx的水庫,1958年開工興建,1960年10月主壩截流,1965年竣工投入使用,位于遼河干流老哈河的中游,地處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松山區、敖漢旗的交界處。水庫工程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44萬平方公里,占總流域面積的89.3%,控制遼河上游產流量的80%,水庫總庫容25.6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7.46億立方米,興利庫容3.14億立方米,是遼河防洪系統的控制性骨干工程,以及是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養殖、旅游的國家大型1類水利樞紐工程。
洪山水庫旅游區
紅山水庫由主壩、副壩、溢洪道、泄洪閘、輸水洞和水電站等工程組成,xxx泄洪流量2820立方米每秒,泄洪流量825立方米每秒、泄水流量170立方米每秒。水電站裝機共有5臺,總裝機容量為6720千瓦,年發電900萬千瓦時。水庫設計正常水位433.7米,汛期限制蓄水水位438.4米,水面0.93萬公頃,灌溉面積可達15萬公頃。
土壤
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擁有9個土綱,22個土類,其中土綱類型的土壤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自治區的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其中最東部位黑土壤地帶,向西邊移動,土壤類型分別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國土調查,耕地1150.36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遼河平原、松嫩平原嫩江右岸、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地,其中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赤峰市、興安盟東部等四盟市耕地面積較大,占全區耕地的66%。園地4.72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呼和浩特市、通遼市和興安盟,占全區園地的64%。林地2436.7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東四盟市,占全區林地73%。草地5437.42萬公頃,主要分布在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呼倫貝爾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和烏蘭察布市等6個盟市,占全區草地的84%。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49.58萬公頃,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村莊用地、采礦用地、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其中村莊用地xxx為84.01萬公頃,占城鎮村及工礦用地56.16%。交通運輸用地80.04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0.04萬公頃,包括鐵路用地、軌道交通用地、公路用地、農村道路用地、機場用地、港口碼頭用地、管道運輸用地,其中農村道路xxx,為49.03萬公頃,占交通運輸用地61.26%。
水資源
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為509.22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不重復計算的水資源量為143.32億立方米,全區平均產水系數為0.16,平均產水模數為4.43萬立方米每平方千米。在所有行政區中,呼倫貝爾市水資源總量最高,為305.86億立方米,在所有水資源一級區中,松花江區水資源總量、產水系數最高分別為為352.12立方米、0.27億立方米。供水總量和用水總量為193.4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95.82億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90.7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145.43億立方米,工業用水23.6億立方米,全區耗水總量138.20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為365.9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223.14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134.47億立方米,山丘區111.50億立方米,這兩者之間有22.84億立方米為重復計算。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區、遼河區、海河區、黃河區、黃河區、西北諸河區等地。
礦產資源
內蒙古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中西部富集銅、鉛、鋅、鐵、稀土等礦產;中南部地區富集金礦;東部富集銀、鉛鋅、銅、錫、稀有金屬元素礦產。截至2022年擁有礦產地 2150 處,大中型礦產地 891處,有 381家礦山納入綠色礦山名錄,其中67 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3 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內的 141 家礦山已有 55 家納入了綠色礦山名錄,其中赤峰北成功列入全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名單。新增大中型礦產地117處,其中,大型 63 處、中型 54 處。
截至2021年底,全區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33種,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為126種,全區有103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前十位,其中有47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前三位,煤炭、鉛、鋅、銀、稀土等20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xxx位。其中,煤炭、鉛、鋅、銀、稀土、鈮、鍺、普通螢石、晶質石墨等礦產是優勢礦產。
稀土
稀土包括17種元素,分為“輕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內蒙古保有稀土氧化物資源量居全國xxx,主要分布包頭市的白云鄂博礦,主產巖礦型輕稀土礦,包頭市也因此被譽為“稀土之都”,該礦探明儲量為4350萬噸,占全國的83.7%,占全球30%,占行業總產出的50%以上。
內蒙古自治區的有色金屬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市西部、大興安嶺中南段和狼山地區,占全區總量的95%以上,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原材料供應基地。已探獲的鈾資源量位居全國首位,是中國北方重要的鈾礦資源勘查開發基地。2021年,新增銅金屬量 145.9 萬噸、金金屬量 323.8 噸、錫金屬量 33.3 萬噸、鉬金屬量23.1萬噸。新發現那仁烏拉鎢鉍銀多金屬、維拉斯托鋰多金屬、復興屯、東花腦特銀多金屬、呼勒圖鋅多金屬等大中型礦床。
非金屬
內蒙古自治區非金屬礦產分布很廣泛,主要包括普通螢石、晶質石墨、高嶺土、鹽、石膏、芒硝、天然堿等。2021年新增晶質石墨礦物量 4475.2 萬噸,以及查干文都日晶質石墨等大中型礦床。
內蒙古的油氣資源從東至西遍布全區,主要分布在海拉爾盆地、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巴彥浩特盆地、烏拉特中旗川井盆地和開魯盆地等8個沉積巖盆地,全區探明儲量達到7億噸,遠景儲量為40億噸以上。“十三五”期間,全區原油年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全區天然氣產量穩定在250億立方米以上,新增油氣管道里程2099.6公里,新增原油年輸送能力1500萬噸、成品油年輸送能力191萬噸、天然氣年輸送能力532.5 億立方米,新增11個旗(縣、區)通管道天然氣。截至2023年6月,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盆地xxx的河套盆地擁有區內xxx年產百萬噸油田巴彥油田。
煤炭
2023年,已查明煤炭資源量6515億噸,居全國首位,占全區累計查明煤炭總資源量的63.6%,發現大型礦產地22處、中型礦產地26處、小型礦產地54處,可供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240余處。2022年全區新增礦山生態修復土地面積296.27平方公里,全區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生產原煤11.74億噸,其中東部地區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生產原煤3.22億噸,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生產原煤8.52億噸,全區進口煤炭3026萬噸,占全國煤炭進口總量的10%。2021年全區累計生產煤炭48.5 億噸,近60%供應華北、東北、華東等地區,占全國跨省交易量的1/3。全區單礦平均產能達到259 萬噸/年,大型煤礦規模占全區煤礦總產能的89.3%,擁有一級、二級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煤礦224處,占區內正常生產煤礦的 73%。
森林資源
內蒙古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中國森林資源相對豐富的省區之一。從東到西分布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11片次生林區,以及人工林區。截至2020年全區森林面積為4.08億畝,居全國xxx位,森林覆蓋率23.0%。人工林面積9900萬畝,居全國第三位。森林蓄積16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五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大興安嶺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區,人工林遍布全區各地。全區喬灌樹種豐富,有楊樹、柳樹、榆樹、櫟類等喬木和錦雞兒、白刺、梭梭、楊柴、沙棘等灌木。2023年全年,內蒙古計劃完成營造林300萬畝以上、義務植樹3000萬株以上、防沙治沙500萬畝以上。
濕地資源
根據自治區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區濕地面積380.94萬公頃,包括5個二級地類,包括森林沼澤70.17萬公頃,占18.42%;灌叢沼澤21.48萬公頃,占5.64%;沼澤草地183.66萬公頃,占48.21%;內陸灘涂93.81萬公頃,占24.63%;沼澤地11.82萬公頃,占3.10%。濕地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市和錫林郭勒盟等2個盟市,占全區濕地的86%。其中呼倫貝爾市濕地面積247.28萬公頃為,占全區濕地的64.9%。
沙漠
自商周以來,戰事與邊策的波動,致人口、草原生態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公元4世紀末,鐵弗匈奴自漠北遷至朔方,并筑統萬城以為國都,且大事農耕,在牧區墾殖農耕,至北魏末年草原沙化現象明顯。
明中葉以后,大量移民到此,耕墾面積日益擴大,森林、草原植被受到破壞,局部地區已顯現出土壤沙化的勢頭,后因墾田廢棄,就地起沙變得普遍。隋唐至民國時期,當時執政者均大力開墾內蒙古土地,導致內蒙土壤沙化日益嚴重,中國有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其中四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在內蒙古,成為全國荒漠化土地分布最集中和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僅次于新疆處于第二位。
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為88966萬畝,占自治區國土面積的50.14%;沙化土地面積為59723萬畝,占自治區國土面積的33.66%。內蒙古境內的四大沙漠、四大沙地治理成效較好。其中,巴丹吉林、騰格里、庫布其、烏蘭布和四大沙漠呈現流動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減少、固定沙地增加的趨勢,流動沙地減少227萬畝,半固定沙地減少1159萬畝,固定沙地增加1701萬畝。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呈現重度和中度沙化面積減少、輕度沙化面積增加的趨勢,總體減少730萬畝。截至2022年3月內蒙古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恢復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實現“雙減少”,重點沙化土地治理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部分地區荒漠變綠洲。
四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在2005年成為阿拉善xxx沙漠地質公園核心區,曾在《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活動中被評選為“中國xxx的五大沙漠”,排名xxx,以奇峰、鳴沙、群湖、神泉、古廟等五絕聞名。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必魯圖沙峰,海拔1611.007米,相對度500多米,是最高世界沙山,俗稱 “世界沙漠珠峰”。該地區眾多山丘的都可隨風而鳴,還被譽為“世界鳴沙王國”,世界xxx鳴沙山-寶日陶勒蓋坐落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地帶,鳴沙高達200多米,從沙脊處用雙手、手指撥動沙坡向下滑行,可發出飛機轟鳴、雷聲般的“隆隆”聲、滋滋聲響,數公里外清晰可聞。
必魯圖沙峰
巴丹吉林沙漠因湖泊眾多得名沙漠千湖”,其中內陸湖泊144個,淡水湖12個,由于湖泊多數擁有沙漠綠洲生態,周圍大多生長著較茂密的植物,為許多動物提供了棲息地,所以巴丹吉林沙漠也被稱為“漠北江南”。此外,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中還有許多眼甘泉,位于音德日圖碩大的咸水湖中有一處3平方米大小的孤立礁石上,大約有108個,其中最著名的是音德日圖湖的“神泉”。
音德日圖湖-百泉眼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有一座寺廟,始建于乾隆年間,被稱為“沙漠故宮”。廟室分為上下兩層,總面積273.7平方米,是巴丹吉林沙漠中人們集會和禮佛的重要場所。
騰格里沙漠
騰格里沙漠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肅省中部邊境,總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為中國第四大沙漠,年平均降水量為102.9毫米。2023年7月,騰格里沙漠東緣建成長350公里、寬3—20公里防風固沙林帶,改善沙漠化環境。已建成9個規模化的梭梭、肉蓯蓉產業基地,造林總面積814萬畝,人工接種肉蓯蓉146.7萬畝。
騰格里沙漠
庫布其沙漠
庫布其沙漠位于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邊緣、黃河南岸,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七大沙漠。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治理成效明顯,生態資源恢復較好,治理面積達6460平方公里,流動沙地從總面積的73.3%減少到44.5%,植被覆蓋率達53%,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經濟示范區”。
庫布其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位于烏梁素海流域上游,總面積506萬畝,其治理關系到黃河和河套平原的安全,治理手段主要利用沙區豐富的光熱資源和綠色無污染的優勢,打造了一個集光伏發電、設施農業科技大棚、生態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萬畝太陽能光伏產業生態治理示范基地,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累計在烏蘭布和沙漠種植梭梭35萬畝,接種肉蓯蓉10萬畝,過境候鳥種類在2023年3月從40多種增加到近80種。該治理區在2020年10月列入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烏蘭布和沙漠
通過綜合治理,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更新重建了長154公里、平均寬50多米的大型防風固沙林帶,遏制烏蘭布和沙漠的東侵。在沙漠腹地修建總長為100余公里的穿沙公路,在公路兩側通過人工造林、封沙育林,建成了喬、灌相結合的阻沙骨干防護林帶,改善沙漠化環境。
四大沙地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內蒙古境內分布面積5.73萬平方公里,占沙地總面積的86.42%。2021年國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項目實施后,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總的面積為14000平方公里,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升3%,森林覆蓋率提高0.5%以上,地下水超載減少每年3個億立方米。
科爾沁沙地
渾善達克沙地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南端,距北京直線距離180千米的沙地,為渾善達克沙地,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源,面積達5.2萬平方千米,是內蒙古中部和東部四大沙地和中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該沙地通過在沙地南緣形成長420公里、寬1—10公里的防護體系的方式改善沙漠化。
渾善達克沙地
毛烏素沙地
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毛烏素沙地面積4771萬畝,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作為毛烏素沙地腹地,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和鄂托克前旗的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7%和2.58%,在2021年增加到2.92%和24.15%。
毛烏素沙地
呼倫貝爾沙地
呼倫貝爾沙地位于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高原,呼倫貝爾沙地是中國第四大沙地。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呼倫貝爾沙地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完成草原生態修復逾52萬畝,沙地面積減少了130多萬畝,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35%提高到60%以上。
呼倫貝爾沙地
生物多樣性
植物
內蒙古自治區特有與珍稀植物約有高等植物2500種,管束植物主要分為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619種,前者共有2551種,后者共有68種,主要分布在賀蘭山為中心的東阿拉善和西鄂爾多斯地區。xxx重點保護植物共47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2種,分別是貉藻和發菜;國家Ⅱ級保護45種,包括四合木、半日花、沙冬青、蒙古扁桃、綿刺、革苞菊、胡楊等;全球干旱荒漠區古老殘遺瀕危植物72種,其中四合木、沙冬青、半日花等屬于古地中海第三紀孑遺物種。
除此之外,內蒙古自治區還擁有藥用植物共有123科、521屬、1207種,分別占全國藥用植物種類的45.8%、23.8%、10.2%。其中蒙藥植物526種,包括肉蓯蓉、蒼術、紫蘇、北沙參、桔梗、苦參等,占內蒙古藥用植物的43.6%;草本藥用植物992種,占總數的82.2%。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