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與現實主義一道,成為文學藝術史上兩大主要思潮和運動之一。浪漫主義運動和文藝思潮是法國大xxx、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偏重于選擇罕見的生活現象為素材,虛構奇人、奇事、奇境,按照想象反映生活。從主觀愿望和信念出發,把現實提升至理想的高度。為了表達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浪漫主義常用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題材上多取自異域風情、神話故事,創作上重視天才、靈感和主體力量。
概念探源
編輯詞源
原本“浪漫的”(Romantique)一詞,不是代表新思想,而是代表新情感,是時代需要的產物,表現對外界自然的情緒。中世紀末語言“Romantique”一詞意為“羅馬的”,其用法系以散文敘述騎士冒險的事跡,內含中世紀意味。17世紀法文“Romantique”,指小說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與動作。但是英文中的“Romantic”卻形容小說中的景色,含有自然的意思。詩人亞德遜、托馬遜常用此詞。從詞源學的角度來看,“浪漫”在古時特指中世紀羅馬騎士文學,意味著“傳奇的”“不現實的”“景色如畫的”,與“多愁善感”和“異想天開”同義。18世紀初期,“浪漫的”變為流行術語,費內隆將此詞作“奇突情感”解,而狄德羅又用其解釋景物。1777年,盧梭著《孤獨旅人的幻夢》,說比爾湖“是浪漫的”。盧梭的用意系指從自然景物內所產生的新情緒,由此為配合文學上時代的需要而形成浪漫主義。18世紀末,浪漫主義的魅力快速蔓延。“浪漫主義”這個詞源自18世紀末的德國文學評論家,斯塔爾夫人在《德國論》中正式運用,以表現南北文學的不同。之所以使用“浪漫主義”一詞,是打算從已經取代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新古典主義中,把“現代”的特性提取出來。1878年,“浪漫主義”入列法國《國家學會字典》。
定義
許多令人尊敬的批評家堅持認為,浪漫主義概念的內涵根本就不能被壓縮成一個公式來表達,個性主義與波動易變的特性作為浪漫主義的基本構成要素,是不會容身于一個條框分明的普泛性綱領教條之內的。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有多少,定義就有多少,一個特定國家與另一國家的浪漫主義之間的歧異,模糊了可能存在的任何相似之處。浪漫主義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或者一個術語,它是對創造性想象的釋放,為人類感情的釋放找到出口。但對于浪漫主義的定義和理解,一直到20世紀都仍是思想界爭論的題材,因其多樣性與復雜性,至今都未能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確切定義。
韋勒克對浪漫主義定義確定了三個異質:一、創造性想象(把詩歌作為關于最深層現實的知識觀念);二、有機自然(對世界的觀念);三、象征與神話(作為詩歌體裁的主要決定因素)。尼采在回答“何謂浪漫主義”問題時說:每一種藝術和哲學都可能被視為治療手段和輔助手段,為傾力奮斗的、變幻莫定的人生服務,無不以痛苦和受苦之人為前提。各種藝術和知識中的浪漫主義完全適合于受苦者需要,叔本華和里夏德·瓦格納也與之相宜,是最負盛名、最典型的浪漫主義者。韋氏辭典中的浪漫主義定義為:以想象和情感的魅力為特征,來自具有英雄主義、冒險主義、冷漠、神秘或理想化特征的事件、地點或人物,是創造或夸張的產物,是一種傳說和虛構。
19世紀20年代以降,浪漫主義定義在學術界和新聞界經歷了多重循環而終難統一。可以說,浪漫主義是關于想象的一種特殊觀點,對于自然的一種特殊態度,以及關于象征的一種特殊運用的復合體,它既不是隨興取材、也不強調完全精確,而是位于兩者中間。洛夫喬伊經典之作《論諸種浪漫主義的區別》聲稱,浪漫主義一詞意義如此駁雜,以致其自身已失去意義。
內涵
德拉克羅瓦《薩丹納帕路斯之死》以最為血腥的“浪漫主義”作品而聞名于世
浪漫主義是一種創作方法和文藝思潮,與現實主義相對應。作為創作方法,偏重于選擇罕見的生活現象為素材,虛構奇人、奇事、奇境,按照想象反映生活。從主觀愿望和信念出發,把現實提升至理想的高度。為了表達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浪漫主義常用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浪漫主義的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xxx,浪漫主義是一種社會思潮,不單純是一場文學變革運動,就像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和啟蒙運動不單純存在于文學領域一樣。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它必然涉及社會思想領域的各個方面,例如:哲學方面,這時以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德國古典派哲學成為主流;社會學方面,以圣西門、傅立葉等人為代表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成為主流。第二,浪漫主義在文學領域有兩種傾向:積極浪漫主義與消極浪漫主義。積極浪漫主義代表著資產階級民主派勢力,而消極浪漫主義代表著資產階級大xxx以后的封建復辟勢力,從1789年法國大xxx中可以看出這兩種不同立場。積極浪漫主義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拜倫和雪萊、法國的雨果、德國的歌德、俄國的普希金。消極浪漫主義代表人物有英國的華茲華斯、法國的夏多布里昂等。第三,浪漫主義對于文學而言是一種創作方法,與作為社會思潮的浪漫主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浪漫主義出現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歐洲;而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浪漫主義自古以來在世界各國都存在。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社會思潮使這種創作方法成為一種文學的變革形態,成為那個時代主流文學風格,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第四,浪漫主義是對保守的古典主義的反叛。
發展歷程
編輯淵源
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文學處于神話創作階段,許多作品已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如中國戰國時期的屈原,就是當時世界上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浪漫主義起源于英國,產生的背景較復雜,主要是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對工業xxx后出現的環境污染、生活節奏變化等問題的不滿,同時也受空想社會主義的一定影響,向往個性解放和向往大自然,熱衷表現異域風情。對中世紀歷史和古跡,以及對中世紀文學的關注,也是其產生的一種因素。浪漫主義者與啟蒙思想家一樣,是許多哲學經典的撰寫者。浪漫主義組成原則的制定起源于德國作家團體在哲學與文學領域的嘗試,即所謂狂飆突進運動——意為“暴風雨和攻擊”。最初由席勒和歌德提出這一概念,后斯塔爾在《論文學》中提出了浪漫主義文學與古典主義文學相對立的論點,并在《論德意志》中猛烈抨擊了矯揉造作的沙龍文學和妨礙創作自由的,以希臘、羅馬文學為規范的古典主義法則,對浪漫主義文學成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哲學家費希特、年輕的謝林和對闡釋學作為人文科學研究方法有深入研究的施萊爾馬赫,在浪漫主義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浪漫主義運動和文藝思潮是法國大xxx、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政治上是對封建領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的反抗,文藝上是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反抗。
發展
浪漫主義作為一種運動和文藝思潮,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xxx時代。1823年,司湯達《拉辛與莎士比亞》再一次正式提出“浪漫主義”概念。
建筑 浪漫主義起源于英國,先期浪漫主義建筑以表現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情趣,模仿中世紀的寨堡,如英國埃爾郡的克爾辛府邸和的封威爾特郡蒂爾修道院。這時期浪漫主調的追求,特別是“東方情調”,此時的英國已大量向東方開展貿易和殖民活動。遙遠的異國,傳說中的奇境,正有利于充滿幻想的浪漫主義者寄托幽情。于是,中國的、印度的、土耳其的、阿拉伯的建筑被介紹到英國。如布萊頓的英皇閣便是模仿印度莫臥兒王朝清真寺的范式。同時在一些園林設計上,大量的中國造園手法和造園元素被采用。中世紀的復興和新哥特式風格是義還體現為對異域情有跡可循的浪漫主義最直接、范圍最廣的體現。盡管在不同的國家發展方向不同,但這種風格流派在整個19世紀得到繼續發展。散布在歐洲城市中的這類建筑有時能完美符合古代典范,有時又因過多的裝飾或風格上不可避免的折中主義而顯得笨重。生命中令人不安和非理性的方面吸引著他們,黑暗的力量、夜晚的疆夢和未知的幻覺又約束著他們。一種浪漫主義神話很快興起,這種神話和他創作的許多人物有關,和他的創造力中“撒旦般”的力量有關,也和他那些充滿幻覺的奇異畫作有關。
英皇閣(Royal Pavilion)
文學 早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文學中就出現了脫離古典主義傳統的傾向。斯泰恩等作家的感傷主義作品注重感情,拋棄了文學的唯理主義,自然純樸的民間歌謠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1760年麥克弗森發表《莪相作品集》,這些古代民歌的仿作質樸清新,與刻板造作的晚期古典主義詩風形成鮮明對比,使人耳目一新,因而大受歡迎。1765年珀西編輯出版了古代的英國民歌集,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民間歌謠的復興是古典主義詩歌走向沒落的一個重要信號。1786年,彭斯發表《蘇格蘭方言詩歌》。這是一部民歌體詩集,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表達了蘇格蘭農民對祖國、對自由的熱愛,對富豪顯貴的茂視;表現了他們對美好未來的信念和對勞動、自然的贊頌之情。這位偉大的農民詩人表現出深刻的民主精神,歌唱著未受“文明”罪惡侵蝕的質樸生活。這些特征后來都在浪漫主義詩作中得到繼承。另一位天才詩人是威廉·布萊克,這位銅版雕刻匠人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很高的成就。他能以平易樸素的詩句表達出深刻的人生見解。他曾放棄慣用的格律,寫了一些無韻的自由體詩,以象征手法表達了深刻的民主思想。布萊克的詩歌預示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歌的一些基本主題。華茲華斯的詩作很好地實踐了他的創作主張。他在詩中采用新的題材、新的韻律、新的語言,詩句自然流暢、音韻優美,表現出深刻而細膩的自然感,對普通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華茲華斯的詩歌創作和理論開創了一代詩風,在英國詩歌藝術中具有無可爭辯的劃時代意義。華茲華斯和他的湖畔派詩友們(柯勒律治及騷塞)的創作,拉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興盛大幕。
繪畫 19世紀前半葉,法國美術在達維特的古典主義之后,以達維特的學生安格爾為代表的官方學院派古典主義占據統治地位。它同當時的資產階級一樣,保守因襲,拒絕藝術上的任何革新。但是,新的文藝思潮是任何保守勢力所難以禁錮的。在20-30年代,法國出現了一種積極的、曾經推動歷史進步的、爭取個性解放的美術思潮——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首先反對官方學院派古典主義藝術純理性的描寫,而爭取藝術創作的自由,追求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情感傳達。古典主義藝術表現類型化,浪漫主義藝術表現個性化。古典主義以雕塑般的造型和堅實的素描為主要表現手段;浪漫主義的藝術注重鮮明的色彩,流暢而奔放的筆觸。浪漫主義的這些特點最初在畫家普呂東和達維特的學生安托萬-讓·格羅的繪畫中顯露端倪,而后籍里柯發展了這些因素,到德拉克洛瓦把浪漫主義繪畫發展到xxx,形成了直接與當時學院派古典主義相抗衡的美術思潮。
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產生于19世紀初至中葉,是歐洲一種新的音樂潮流和創作風格,并一直延續到19世紀后半葉,前后近一個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產生、發展與衰落與法國大xxx后歐洲封建勢力的復辟,特別是隨后興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民族運動密切相關,也與文學藝術領域里的浪漫主義思潮緊密相聯。浪漫主義原指流行于歐洲中世紀的英雄史詩和騎士傳奇,19世紀初用來稱呼當時的文xxx動。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其間涌現出大批優秀的作曲家和大量至今仍最受人民喜愛的藝術珍品。例如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第九交響曲》,正是古典形式與浪漫精神的完美結合。舒伯特立足于古典傳統進行的自由創作,體現了浪漫主義的新風格。浪漫主義時期創造了許多新的音樂體裁,如:多樂章標題交響曲、單樂章交響詩、交響音畫、狂想曲、隨想曲等。在創作手法上即繼承、發展古典主義音樂傳統,又根據表現內容的需要作大膽的革新。還推動了歐洲歌劇的發展和民族樂派的興起,是歐洲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對20世紀的歐洲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高潮
歐仁·德拉克羅瓦:《浪漫派與古典派在博物館門前的大戰》
雨果在1827年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被公認為是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一篇重要宣言。
文學 拜倫、雪萊以及天才的青年詩人濟慈的創作,使浪漫主義詩歌走出偏辟的湖川山林,擺脫沉思默想和意滿志得的消極傾向而投入人民改造世界、爭取光明的歷史洪流。因此,這批朝氣蓬勃的青年詩人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帶來了活力,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和他們同時寫作的還有司各特、托馬斯·穆爾、托馬斯·坎貝爾、沃爾特·蘭多、約翰·克萊爾等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們和拜倫等人一起造成了浪漫主義詩壇的空前繁榮。
浪漫主義發展歷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xxx次是在1805年左右,這一時期是英國的湖畔派詩人創作的高峰期,法國的夏多布里昂和斯塔爾夫人開始引薦德國的浪漫主義理論。第二次高潮則從英國詩人拜倫開始,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間風靡歐洲,雪萊和濟慈緊隨其后。這一時期法國文壇相對沉寂,但也有拉馬丁和維尼等才華橫溢的詩人。此外,意大利的白爾謝、曼佐尼以及德國的霍夫曼等人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義文學的第三個高潮發生在法國,約從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維克多·雨果為代表。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思潮也波及俄國、東歐和美國,在美國產生了麥爾維爾、惠特曼等浪漫主義大師。1848年以后,浪漫主義文xxx動基本結束,但是浪漫主義思潮卻并沒有銷聲匿跡,一直持續發展到今天。
繪畫 浪漫主義文藝思潮興起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達到高潮。繪畫藝術代表籍里柯在畫室中制造木的模型,到港口研究波濤、海浪,在醫院觀察、臨摹病人和尸體,為描繪慘景象做了許多準備。在表現技法上,籍里柯利用不安定的斜三角形構圖表現木筏、人群、海浪,與整個畫面的緊張氣氛生動地配合在一起。畫面運用強烈的光線增強明暗對比,陰森、灰冷的色調,更加強了驚心動魄之感,也暗喻了畫家所處時代的動蕩不安。《梅杜薩之筏》于1819年在沙龍展出,由于將“下層生活”主題提升到了一個巨大的、英雄式的場面,不但坪擊了長期存在的等級制度,也遭責了當時波旁王朝的倒行逆施,其表現手法打破了古典主義的“規范”,引起許多畫家的責難和非議。無論如何,籍里柯以《梅杜薩之筏》為浪漫主義繪畫開創了激烈而奔放的主題。
音樂 舒曼的《C大調幻想曲》以完全自由的即興性進行創作,表現了作曲家對音樂素材的運用和組織能力。他運用奏鳴曲的形式加上回旋曲和變奏曲的創作手法,構成了他獨特的極富創造性的自由曲式,樂曲有令人神往的即興幻想性,又有嚴整協調的結構,舒曼特有的熱情與夢幻、激昂與沉思貫穿全曲。舒曼繼承了德國音樂優秀的傳統,他的創作與評論活動,對德國以至歐洲浪漫主義及民族樂派的音樂家有著深遠的影響。他是舒伯特浪漫主義杰出的繼承人。在音樂評論方面異常突出,是音樂史上不多見的集音樂家與評論家為一身的樂壇奇才。其作品比舒伯特更具有主觀性,更為含蓄,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更為細膩和深刻。舒曼的音樂批評和音樂創作標志著浪漫主義音樂高潮的到來,被譽為浪漫主義的“驕陽”。
演變
最初的“浪漫派”成為令人忌諱的名詞,無人承認自己的浪漫派身份。這種景象也不只是為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所特有,在浪漫主義“中國化”之前,正宗的歐洲浪漫主義思潮在其產生之時,也同樣有這種狀況。自我咀嚼、自我批判是浪漫主義“肌體”中潛藏的“基因”,構成了浪漫主義思維方式與命運的一部分。浪漫主義運動也是全歐洲的現象,19世紀的上半葉其風頭才慢慢減弱。1882年,英國奧里芬特夫人所著述的《十八世紀末與十九世紀初英國文學史》中也絲毫沒有出現這個術語及其派生詞的蹤跡,而只用“湖畔詩派”“惡魔派”“倫敦集團”來指稱英國浪漫派作家。
浪漫主義在歷史上替代了古典派,經過短暫的統治時間,便被自然主義者所取代,并逐步演變分化為后續流派。在歐洲文學中,自然主義文學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繼承和發展,但從起源上,自然主義主要不是從寫實主義而是從浪漫主義演變而來的。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很多都曾是浪漫主義者。愛倫·坡唯美主義文學理論和詩歌創作中對象征手法的運用,極大地感染了后來的詩人。到十九世紀下半期,以波德萊爾為首的法國象征派詩人沿著這一方向發展,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掀起了新的詩歌運動,自命為反對浪漫派的先鋒,但象征主義尋求自由的精神,則是從浪漫主義演變而來的。
一般認為,以戈蒂耶為開山祖鼻的巴那斯派,是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終結者。同時,戈蒂耶也是巴那斯派這一唯美主義詩歌流派的開創者。巴那斯派又譯高蹈派,是1866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的詩人團體,因出版詩選《當代巴那斯》而得名。巴那斯派xxx的特點是反對浪漫主義詩歌的粗率和熱衷于自我表達,主張詩歌是客觀的、非主觀自我的,追求純潔、美麗的風格與境界。
價值追求
編輯浪漫主義運動的基本訴求就是反理性主義,但并不意味著與理性截然對立,所要對抗的是理性的危機。這一危機也是啟蒙運動自身構成的一部分,具有“自反”特性。應運而生的浪漫主義是作為啟蒙運動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是理性及其危機的“外在之物”或“他者”。浪漫主義承襲了啟蒙運動,并通過致力于批判啟蒙運動的危機和解決啟蒙運動的難題來發展后者。反理性主義的浪漫主義與啟蒙運動有著既傳承又對抗的復雜關系。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強調演繹推理的xxx性,而浪漫主義則強調直覺、想象力和感覺,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評為非理性主義的程度。一些學者將浪漫主義視為現代性文化的開端,一些人則將它視為是對啟蒙運動的反思和抗爭,也有一些人認為它是啟蒙運動的延續且與啟蒙運動一脈相承。浪漫主義崇尚情感、文化、民族主義和自由解放,而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代表著理性、科學和民主,一邊是科學和進步,一邊是感情和解放,它們既是孿生力量,又各不相同;既彼此強化,又互相對立;既有相合,又有分裂。謝林將哲學的研究對象聚焦在藝術,確切地講是藝術哲學或者美學領域,其次是邏輯學和倫理學(認知與道德)之上,其研究內容均為哲學思想的熱點。
浪漫主義者對藝術和藝術創作的興趣高于一切,很多人本身就是理論家和藝術實踐者,也有詩人、作家和文學批評家等多重身份。浪漫主義反對藝術模仿論,把藝術首先看作為人的精神的自由表現。他們認為位于藝術兩極的是塵世藝術和天國藝術。藝術應該深植兩極,即一頭位于再現的塵世,一頭位于表現心靈的天國,宣稱“詩是天國的塵世反映”。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在浪漫主義者看來,藝術不僅是理想的自然,而且是超理性的、先驗的、天國的因素的表現形式,這些因素必然體現在自然之中。浪漫主義強調創作的xxx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從民主主義的立場,或者從留戀舊制度的立場,抨擊封建制度或者資本主義的罪惡現象,把自然當著做一種神秘力量或某種精神境界的象征。
風格特點
編輯透納油畫代表作《遇難船》
整體表現特征 浪漫主義藝術表現特征有四個方面:其一,偏重于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主觀感情,強調個人精神、生活,對自由、個性的追求。其二,著力描寫大自然,繼承盧梭“回歸自然”的思想,把大自然的美與現實的丑進行對比,大自然被看作精神寄托。其三,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浪漫主義藝術喜歡運用夸張手法,追求強烈的美丑對比和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與古典主義藝術追求靜穆、素樸、和諧、完整的審美理想相反,浪漫主義藝術強調從生活的瞬息萬變、精神的動蕩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意蘊的各種奇特現象中揭示美。其四,重視民間文化傳統,常以民謠和民間傳說為創作素材,富有地方特色。
文學思潮 浪漫主義文學最早出現于歐洲對一些人的特殊生存方式的報道與筆記中,記錄風流、荒誕、浪蕩的“另類”生活方式,帶有富于激情、傳奇和不切實際的特點。浪漫主義文學特點表現有四:xxx,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第二,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第三,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夸張,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象。第四,憂郁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愛好。憂郁是浪漫派作家與周圍現實不相協調而產生的精神狀態,有貴族傾向的作家以此表達不滿時代潮流的態度。
動態美學 德國早期浪漫主義對美學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將看上去不美的東西(即審丑)納入了“審美”。那時主導的美的觀念是質料和形式的一致完善,而“丑”被看成衰敗和匱乏。通過對審美反思性的強調,浪漫主義美學獲得了一個特殊的時間維度,受費希特知識學的啟發,與自我和反思概念相關。浪漫主義不僅主動反思,還強調被動感情,從而結構性地改變了審美過程。浪漫主義沒有膜拜任何偉大作品,而是關注過程。代表畫家弗里德里希《海上僧侶》,一個有限的、面目不詳的人位于畫的中央,最為妥帖地呈現了德國浪漫主義的反思。早期浪漫主義對過程的鐘愛,是對自由主體的實踐。美,不再是思想的對象或者領域,而是生發創造力的淵藪。人們給浪漫主義冠名“詩學中心主義”或“美學中心主義”稱謂,這里的“詩學”有更為寬泛的內涵,是一切“美的藝術之精神”,是對世界“浪漫化”的呼喚。
音樂觀念 歐洲浪漫主義音樂文化最初在德奧地區興起,在音樂文化不斷交流和傳播過程中,歐洲各國得到不斷發展和繁榮,并延伸至整個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文化大國。19世紀上半葉,法國和意大利的歌劇音樂文化發展尤為昌盛。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社會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浪漫主義音樂文化達到全盛時期,體現在從標題交響音樂到交響詩、19世紀中下葉德國和奧地利的音樂文化以及19世紀中下葉法國和意大利的歌劇。以巴赫創作的鍵盤奏鳴曲和交響曲為代表的音樂作品,被稱之為“情感風格”作品。這種音樂風格來源于“華麗風格”,又比“華麗風格”更注重內在情感,避免外在裝飾。18世紀中葉流行于德國北部地區并與在德國發起的“狂飄突進運動”的浪漫精神相互聯系和影響。
浪漫主義音樂追求自由、運動、強烈的激情,與文學、戲劇、美術,尤其與詩歌密切交融。在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中,標題音樂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作曲家在創作中借助于戲劇、詩歌等文學藝術的形象,尋求音樂之外的意義,從而提高了音樂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交響詩”“音畫”等應運而生,器樂伴奏得到了加強,從而體現了這種交融的思想。浪漫主義音樂家對“死”和“愛情”的神秘都有濃厚的興趣,并強調作品表現哲理。他們較少直接為教會禮儀、婚禮、軍事戰役或某些具體的事件而寫作。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19世紀開始出現“嚴肅音樂”與“娛樂音樂”及其不同價值的分野。
派別分類
編輯籍里柯:《梅杜薩之筏》
流派分化原因 浪漫主義運動同這一時期流行的德國古典哲學、美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有密切聯系。德國古典哲學奠定了文藝領域里的浪漫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基調是唯心主義,強調天才、靈感和主觀能動性,把客觀精神提到派生物質世界的地位。反映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個性解放的要求。一方面提高了人的尊嚴感,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促進了對美、崇高、悲劇、創作自由、天才等美學范疇的重視和研究,對浪漫主義文藝起了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宣揚宗教和神秘主義,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對浪漫主義文藝也起了消極的影響。同時,一些浪漫主義作家揭露私有制的罪惡、同情勞苦大眾、幻想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自由平等的社會,帶上了烏托邦的色彩。現代科學技術“征服自然”和浪漫主義“改造世界”的宏大抱負,均奠基于現代性的過程概念和時間意識。現代意義上的“xxx”自始至終都在“人類歷史”的宏大敘事中展開。因此,浪漫主義也被分化成兩個派別,即積極浪漫主義與消極浪漫主義。
消極浪漫主義? 所謂消極浪漫主義,是向往古典黃金時代和“奇異的遠方”。消極浪漫主義率先出現在封建落后和唯心主義哲學盛行的德國,隨后英法等國也相繼出現,主張逃避現實,反對資本主義,美化中世紀封建社會,宣揚宗教神秘主義、力圖維護封建制度。多以死亡、衰老、哀怨和夢境等為題材,詞藻華麗,內容空乏,有明顯的粉飾太平的傾向,這一文學思潮反映了西方沒落貴族階級的政治愿望與思想感情。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奧希勒格,英國的“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律勒治、騷塞、法國的夏多勃里昂、拉馬丁、維尼,俄國的茹可夫斯基等,并在19世紀20年代前主宰歐洲文壇。德國浪漫主義理論家弗利德里希·史雷格爾提出詩人應“任憑興之所至”,“不受任何規律約束”的同時,又竭力頌揚“中世紀創造性幻想”及“不可見的世界、神性和純粹的精靈”,并把“基督教哲學”和“神的啟示”當作世間萬有的“最高知識”。
積極浪漫主義 積極浪漫主義則投身“改造世界”的xxx,堅信完美的理想世界存在于“未來”。隨著資產階級民族、民主xxx運動的深入和工人xxx斗爭的興起,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登上文壇,并很快代替消極浪漫主義而成為歐洲文壇的主流。海涅在短文《論浪漫派》中,把德國消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人物形象評斥為脫離實際的“蒼白的尼姑和夸耀門閥的騎士”,把德國消極浪漫主義作家評斥為“危害祖國自由和幸福”的“死亡詩人”。作為一種創作方法,積極浪漫主義運用于世界各國文學之中,與消極浪漫主義相對立而存在,是與消極浪漫主義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詩歌不僅日益成熟,而且大有問鼎世界詩壇霸主地位的氣勢。積極浪漫主義面對現實、反映現實,追求自由奔放的創作風格,多以叛逆者的英雄業績和大自然的魄麗風光為題材,用神奇的幻想、磅的氣勢和熱情奔放的語言,抒發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xxx派的政治態度和思想感情,起著鼓舞人們反抗黑暗現實,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海濕,英國的拜倫和雪萊、法國的雨果、俄國的普希金等,他們的作品格調高昂、語言奔放。
代表人物及作品
編輯浪漫主義藝術家代表,包括華茲華斯、拜倫、雪萊和濟慈等英國詩人;雨果、拉馬丁、繆塞和奈瓦爾等法國詩人;普及推廣“浪漫”一詞的法裔瑞士人斯塔爾夫人;年輕的歌德和席勒、施萊格爾兄弟、哲學家謝林、詩人荷爾德林和諾瓦利斯等德國人;波蘭密茨凱維奇;俄羅斯普希金;作曲家舒曼、肖邦、李斯特、柏遼茲、瓦格納和某些時期的貝多芬和舒伯特;畫家透納、籍里柯、德拉克洛瓦和弗里德里希;美國則有愛默生、梭羅、富勒、梅爾維爾、狄金森和惠特曼等,多位19世紀最偉大的創作天才,在21世紀仍然受人敬佩甚至備受推崇。
繪畫
弗里德里希:《人生舞臺》1834年創作,布面油畫
籍里柯 法國xxx位浪漫主義畫家是籍里柯,當大多數同時代人理解到他的偉大作用時,他已去世。“浪漫主義”這個名詞xxx次出現在哀悼籍里柯的悼詞中。其油畫《梅杜薩之筏》是一幅描寫“梅杜薩”巡洋艦海員們在大西洋上慘遭滅頂之災的悲劇性事件,轟動一時的海難事件被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歷史學家米什勤寫道,“處在梅杜薩之筏上的是法蘭西本身,是我們的社會。”籍里柯如同每個在藝術上開拓新路的藝術大師一樣,嘗盡了不被承認的苦頭。巴黎上流社會和資產者不能饒恕青年畫家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這些形象過于顯眼地向自私自利之徒揭示了缺點。籍里柯的創作曾使當權者十分難堪,在藝術家生前,他的畫一張也沒有被政府收購。
德拉克洛瓦 《希俄斯島的屠殺》是德拉克洛瓦進入浪漫主義風格的嘗試,1830年,德拉克洛瓦為紀念“七月xxx”而創作的《自由xxx民》才是這頭“浪漫主義獅子”的偉大怒吼。在這幅畫中,來自上界的自由女神半裸地出現在街壘上,一手緊握上了刺刀的來復槍,另一只手高舉法國國旗,率領xxx者沖鋒陷陣。女神的姿勢和腳下的尸體讓人想起了《梅杜薩之筏》的悲慘場景,以及在死亡面前人類顯現出的對自由追求的兩面性:一種是消極的、逃避壓迫的自由;另一種是積極的、選擇理想生活方式的自由。這幅畫令人聯想起法國自由主義政治家兼作家的康斯丹的名言:“人類為抽象概念而獻身,將個體的浩劫獻祭給人民。”當這幅xxx題材的作品在路易·菲利普新政權舉辦的沙龍展出后,政府擔心其畫面具有煸動性而將其收購。此后被列為限制展覽作品,直到1861年禁令才被解除。
文學
華茲華斯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居于“湖畔派詩人”之首,《我們是七個》是華茲華斯于1798年創作的一首抒情詩歌。這首詩最早呈現于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共同創作的《抒情歌謠集》。1800年版序言中華茲華斯把詩歌定義為“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篇序言后來被稱為英國“浪漫主義宣言”。他認為一首好詩是來自于內心深處的情感。這種情感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是在強大的寧靜中追憶起來的情感。他的詩描寫和關注的多是普通老百姓生活。詩中的語言雖然看似平淡、樸素,卻給人以返璞歸真的感覺。《我們是七個》以對話形式,用簡潔、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對童真的贊美和對童年的向往。使得詩歌超出了純粹寫景詠物的范圍,深化了詩歌的主題,體現了詩歌真正的美。從題材、語言以及詩人職責,華茲華斯都響應了他在“浪漫主義宣言”中對詩和詩人的闡釋與要求,這是詩人對詩歌理論的一次充分踐行。
雨果 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杰出的領袖和導師,更是世界浪漫主義文學史上xxx流的文學巨匠。他那宏篇制作的小說創作,思如泉涌的詩歌珍品,激情橫溢的浪漫戲劇和洋洋灑灑的理論雄文,把一代浪漫主義文學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名著《悲慘世界》以冉阿讓一生經歷為線索,反映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的丑陋與偏見,表現了人生的苦難與悲哀。作品通過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讓宣揚了仁愛xxx的人道主義理想,歌頌了光明戰勝黑暗的偉大力量。小說還通過滑鐵盧戰役和1832年的巴黎街壘戰探討了人道主義與xxx暴力的關系。將真實刻畫與大膽想象相結合,具有十分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其史詩般的敘述風格與高昂、激烈、熱情的語言格調,加上強烈的政論性,共同構成了《悲慘世界》豐富多彩的藝術空間。《悲慘世界》是浪漫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進行某種結合的最初嘗試。
音樂
柏遼茲 作為音樂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浪漫主義作曲家將創作觸角伸向更遠的地方,尤其喜好遙遠的過去和無法預知的未來,以及喜歡獵奇歐洲之外的國度和地區。柏遼茲是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開創者之一,他非常重視樂曲的標題性以及樂曲的文字說明,經常親自用嚴格、準確的詩句把自己的觀念和思想寫出來傳達給聽眾。他的大量作品以帶有文學意味的標題和構思、強烈的表現意圖、自由而龐大的結構、宏偉而色彩斑斕的音響,體現出極富個性的創作特征。大多取材于文學名著,偏重表現外的和幻想性的事物,稱之為“器樂戲劇”。柏遼茲交響曲和管弦樂序曲都是有標題的。交響曲創作繼承了貝多芬概括性強的作曲手法和法國歌劇氣勢宏大、重舞臺效果的傳統,突破了交響曲四個樂章的結構原則,大膽創用新的藝術形式,運用固定樂思手法,曲式較為自由,在樂隊中增添了新的樂器,豐富了配器手法。柏遼茲首次把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之間的差異引入到音樂表現上來。代表作有《幻想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舒曼 浪漫主義富于想象和幻想的特征,在舒曼身上有著鮮明的表現。這位倡導“觀察生活”的藝術家,并不主張模仿和照搬生活。他指出:作曲家們往往美而不真實,或者真實而不美,這是深為遺憾的。舒曼追求創作中“美”同“真”、理想同現實的統一,依靠的正是藝術的想象和幻想。《克萊斯勒利安娜》采用幻想性很強的小說《雄貓穆爾的人生觀》為題材。這部童話體的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節都很奇特。雄貓穆爾既會說話,又能寫作,而克萊斯勒有好的傾向,卻也有瘋癲的一面。舒曼的樂曲雖未拘泥于原作,但帶有它的幻想性質。《狂歡節》 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有些取自社會生活,有些則完全來源于幻想。它使獅身人首女妖、帕格尼尼、賣弄風情的女人、埃斯特列拉(舒曼從前的一位女友)這樣一些毫無聯系的形象相互交往;把表白、傾訴和進攻庸夫俗子這些不同的現象和事件串連在一起;這些奇特的安排,同幻想的自由和任意性有關系。
歷史影響
編輯文藝理論 浪漫主義是一種廣泛的涵蓋近代歷史進程中的哲學、藝術和科學的文化現象。浪漫主義的興起使得“文化科學”的發展成為可能。既不能簡單地認為浪漫主義是啟蒙運動的延續,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浪漫主義是對啟蒙運動的抵抗。浪漫主義與理性主義是西方思想最為主要的兩種體現,深刻地左右著西方科學與藝術思維。浪漫主義文學藝術思潮對整個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浪漫主義強調創作的xxx自由,徹底摧毀了統治歐洲文壇幾千年的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是西方文學在近代歷史上的又一次“文藝復興”。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的諸流派,都可以看做是浪漫主義文學蛻變、演進的結果。很多現代主義者自稱“新浪漫派”,可見浪漫主義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之間密切的聯系。
文藝創作 浪漫主義對法國象征主義和俄國現實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浪漫主義喚起了對人本質的關懷,推動了反現代性文學的興起,也對思維與審美范式產生了革新式的影響。與此同時,浪漫主義影響下非理性的擴張與泛濫,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極權主義、大屠殺等毀滅性的災難。浪漫主義所譴責的問題與浪漫主義所帶來的問題同時存在,正確審視浪漫主義及其內在精神,在捍衛基本人權的同時保持思考與創造的活力,其平衡點始終處于動態之中。浪漫主義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一直毀譽參半。它以反抗規則、追求自由的特征給人的精神與藝術創作帶來極大的解放,也深刻地關懷、反思人的生存境遇。浪漫主義在英國、法國與德國的發展各有特點,英國親近自然,法國重新詮釋了“愛”與“美”,德國探索無盡的可能性,都有著豐富的成果。
社會思想 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文學思潮和風云變幻的社會變革如此密切地結合。浪漫主義是近代歷史上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浪漫主義顛覆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浪漫主義就像法國大xxx,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1789年后的歐洲歷史一樣,在某種意義上成就了西方藝術。浪漫主義諸如創造力、原創性、個性、真實性,整體性思想、藝術作品的意義和目的,以及藝術家作品繼續對美學思維的統治,這些思想觀念已牢牢地嵌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思維方式和態度之中。很少被注意,但又會意想不到地出現,如 “前衛 ”一詞就是浪漫主義的產物。象征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對峙僅僅是把沉積在許多藝術家,如籍里柯和卡斯帕 ·大衛 ·弗里德利希藝術性格中的斗爭公開化罷了。前者為現實主義所膜拜,后者因象征主義而再生。然而,浪漫主義曾盡力去探索理智與想象、感知與思想、所見與所感之間的關系,但繼承者卻傾向于注意視覺上的外在表現或內部洞察力。
歷史評價
編輯浪漫主義以其理想和熱情,對于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人的生活意志,給人美的熏陶、向往和追求,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對于浪漫主義的作品,不能象對現實主義的那樣去苛求其具體的認識價值,而主要看其是不是給我們創造了一些美好的東西,表現了一種積極的精神。我們不能因其具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而說其虛假。
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對浪漫主義的理解和評價:浪漫主義不是一種關于人對世界的態度的嚴整理論,也不是一種文學創作理論, 凡是要把浪漫主義闡釋為理論的嘗試,總不免或多或少搞不清楚或徒勞無功。浪漫主義乃是一種情緒,它真實復雜地而且始終多少模糊地反映出籠罩著過渡時代社會的一切感覺和情緒的色彩。
美國學者白璧德提出,用“道德想象”或者“倫理想象”來矯正因為“浪漫想象”過度泛濫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不應該像盧梭以及類似的浪漫主義者那樣,根據“禮儀”已經隨落了的狀態來簡單地判斷它。不僅如此,對于典范的模仿也不應該只是一本書對另一本書的模仿,不是用一種非想象性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主要信條——本性、模仿、或然性、禮儀,而是“一顆心靈對另一顆心靈的模仿”。
英國現代數學家、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一書中稱,浪漫主義運動在于把人的人格從社會習俗和社會道德束縛中解放出來,鼓勵一個新的狂縱不法的自我,以致不可能有社會協作。人不是孤獨不群的動物,只要社會生活一天還存在,自我實現就不能算倫理的最高原則。從十八世紀后期開始,藝術、文學、哲學,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廣義上所謂浪漫主義運動特有的情感方式——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連那些對這種情感方式抱反感的人也不得不考慮,而且受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常常超過了自知的程度。
美國藝術家麥格雷戈評價浪漫主義時說:瘋狂之中內含著對于想象王國中新的、未被探索的領域的允諾,浪漫主義藝術家似乎能夠一直感受到另一個世界只在咫尺之遙,中間隔著的只不過是幾層薄得不能再薄的膜,而心靈的突然轉變能夠引領他不費動地進入到這個未被探索的、廣闊的、更真實的現實。
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對浪漫主義的重要性作出了至高評價:浪漫主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西方世界思想和生活的xxx最近的轉變運動,是已經發生的西方思想意識的最偉大的和xxx的轉變。
美國哲學家彼得·基維在《美學指南》一書中指出,表現理論從浪漫主義運動開始興起,強調藝術家的情感而非觀眾或讀者的情感。浪漫主義強調天才、獨創、激情、想象,是天才為藝術立法,而不是上帝創造的客觀世界為藝術立法。
浪漫主義與中國
編輯中國元素
最早、最狂熱的中國信徒是英國威廉·坦普爾,其對中國園林獨特原理的描述是新藝術觀念在英國的有效發端。坦普爾撰文介紹了中國“如畫”的新詞匯和新元素,就園林而言,“如畫”的特征是形狀、色彩、光線甚至聲音的粗糙和劇變所形成的無規則。威廉·坦普爾對中國園林的介紹,改變了英式園林的法則,且斷言自己的同胞難以欣賞中國園林微妙的不規則之美。而這恰好觸發了英國后輩設計師的雄心。《英國園林》承認威廉·坦普爾在最重要的英國造園理論家序列中的優先地位,并指出威廉·坦普爾法則其實來自中國,是具有中國元素的浪漫之風。中國風 “Sharawadgi”這個具有濃郁“中國風”的怪誕英文詞,大體有“灑落”和“位置”之意。拉夫喬伊在《浪漫主義的中國起源》一文中指出,以“Sharawadgi”美學為代表的中國審美趣味,對當時主宰歐洲的啟蒙理性產生了巨大沖擊,作為美學概念及其所刮起的“中國風”,在一定程度上對18世紀新古典主義產生了反撥作用,盡管這種反動最早出現于園林和建筑領域,后來卻不可遏制地延伸到文藝領域,從而引發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化運動。
文學研究
“浪漫”一詞在漢語典籍中從先秦直到隋唐,都不見使用。最早的一次是蘇軾在《與孟震同游常州僧舍》里用到:“年來轉覺此身浮,又作三吳浪漫游。”蘇軾這里的“浪漫游”從“此身浮”來看,不知是不是頰唐如夢地“漫無目的地浪游”的意思。此后“浪漫”這個詞也沒有再出現過。直到西方浪漫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浪漫”一詞的使用才開始更多地出現。
.中國20世紀文學中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概念始由外國引進。中國浪漫主義思潮在五四時期孕育并達到了發展的高峰。這一時期個性解放、人格獨立的社會思潮,以及當時作家們抑制不住的昂揚斗志和激情,造就了浪漫主義,使其與現實主義形成兩大對峙的文學思潮。1902年,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介紹外國有“理想派”、“寫實派”小說,即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小說而言。梁實秋是最早指出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并對其進行全面考察的人。在1926年撰寫的《中國現代文學之浪漫的趨勢》,對五四時期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四個顯著特征進行了分析,分別是“外國的影響”“感情的推崇”“印象主義”和“自然與獨創”。同時站在古典主義立場上對浪漫主義文學思潮進行了尖銳的批評。雖然梁實秋對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評價有失偏頗,但不可否認,他的一些分析是很有見地的,也確實引起了人們對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重視。
20世紀初至20年代,“浪漫主義”就有“理想派”之稱。1921年,中國文學界社團創造社成立,并公開了其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客觀上確立了藝術的發展方向。創造社成員,將嚴重不滿社會現實的情緒、xxx浪漫主義的激情、批判文學功利主義、崇尚自然、痛苦文化、心靈自我表現等思想統一于一體。在文學界和崇拜其他偶像的文學團體中,涌現出許多明顯的浪漫主義者,諸如徐志摩、聞一多、朱自清等。創造社在1923年的《創造季刊》刊有徐祖正、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大力宣傳英國浪漫派詩人雪萊,認為浪漫主義的特征在于反抗文學的舊內容、舊形式,反抗不合理的保守社會。中國的浪漫主義,較之西方的浪漫主義,“批判”的比重增加了,導致了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的均衡發展。
中國文學史家上溯先秦,把屈原當作了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其前提是取消具體的歷史規定性,把浪漫主義變成了一種非歷史的普遍主義元素。屈原作品氣派雄渾、酣暢淋漓。詩人借助天上地下的神話傳說、奇花異草,盡情渲染描繪心中理想世界。屈原之后的李白,其天馬行空的夸張和想象,將盛唐詩歌成就推向了頂峰,夸張和想象的源頭更在楚辭當中,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朝吳承恩的《西游記》更是以通篇神奇的想象把中國浪漫主義思想完好地加以繼承和發揚。洪昇的《長生殿》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劇情看似脫離“團圓之趣”,其實早已在心理深層將其徹底打破,其藝術手法可以看作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xxx。
文藝創作
明清之際即晚明至清初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模式走向終結、現代反傳統社會文化思潮日益增強的歷史蛻變時期。現代中國個性解放歷程,正是由此起步,成為20世紀中國浪漫主義文學興起與蓬勃發展的深厚文化土壤。由于西方浪漫主義思潮的涌入中國,中國的浪漫主義更加自覺。從“情僧”蘇曼殊到郭沫若,從“湖畔派”到沈從文、郁達夫,中國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想在張顯主體性、表現自我情感的旗幟下,創造了文藝的新形態。
浪漫主義文學創作之所以在五四時期蔚為壯觀,與1921年成立的創造社的諸作家的熱情倡導和努力創作是分不開的。郭沫若的詩歌、郁達夫的小說、田漢的戲劇、成仿吾的評論,都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扛起了浪漫主義的大旗。創造社的浪漫主義創作主要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抒發了破舊立新的狂飆突進精神,煥發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義氣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識分子分裂的靈魂與苦悶的心靈,彌漫著濃重的感傷氣氛與憂郁情調,如以郁達夫的作品為代表的一大批自傳性抒情小說。前一個方向在當時曲高和寡,雖然仰慕卻無力效仿;后一個方向吸引了眾多作家,使感傷主義一時間在文壇占據主導地位。除了創造社,與創造社的創作傾向接近的淺草社、彌灑社也推動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淺草社作家大都是在五四退潮后走上社會和文壇的,幾乎還沒來得及充分喊出自己合理的歷史要求,就被五四以后的黑暗現實所室息。
各種流派的外國文學對中國新文學的影響,以及中國文學發展中特殊的內在因素,使中國浪漫主義沖破了浪漫主義藝術的界限。在論述朱自清的創作中存有現實主義傾向時,同時還得論及他的浪漫主義;認為謝冰心是一位現實主義作家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在她的創作中還存有浪漫——傷感主義的情調;王獨清是一位浪漫主義作家,但還有不少論據說明他是一位頹廢派作家;指責聞一多是一位有意的唯美主義者,同時也驚嘆《死水》的清醒而冷靜的現實主義。崇尚痛苦是中國浪漫主義的有趣特點,與中國傳統文學有關;孤獨的流浪漢形象就來自傳統文學,他們高傲地與社會決裂,或被社會扭曲。始于屈原、曹植的古典詩歌的流浪漢都是可愛的英雄形象;與其相伴隨的,出現了“長風”形象、土匪形象、野鴨子形象等,都被寫進了浪漫主義作品。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