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主教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天主教(英文:Catholicism,拉丁語:EcclesiaCatholica,希臘語:Καθολικ?Εκκλησ?α),又稱大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等,與基督新教、東正教并列為基督宗教三大派別。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瑪利亞為圣母,其信仰內容大致包括在《使徒信經》中,其核心信仰被總結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2021年天主教全球信徒總人數超過13億,在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都有...

    目錄
    1. 1 名稱釋義
    2. 2 誕生背景
    3. 3 歷史沿革
    4. ? 中世紀教會(1054-1400)
    5. ? 大學的興起
    6. ? 新興團體成立
    7. ? 十字軍東征
    8. ? 教宗權力的起落
    9. ? 近代教會(1400-1914)
    10. ? 文藝復興時期
    11. ? 宗教改革時期
    12. ? 十七十八世紀
    13. ? 十九世紀世紀
    14. ? 現代教會(1914-)
    15. ?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16. ?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至今
    17. 4 人物
    18. ? 托馬斯·阿奎那
    19. ? 依納爵·羅耀拉
    20. ? 方濟各·沙勿略
    21. ? 利瑪竇
    22. ? 徐光啟
    23. ? 喬治·勒梅特
    24.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1. ? 本篤十六世
    2. ? 方濟各
    3. 5 思想
    4. ? 核心教義
    5. ? 靈修生活
    6. 6 經典
    7. ? 《圣經》
    8. ? 《神學大全》
    9. ? 教理書
    10. ? 教會法
    11. 7 戒律
    12. ? 教規
    13. ? 天主十誡
    14. ? 圣教四規
    15. ? 三愿
    16. ? 貞潔(Chastity)
    17. ? 神貧(Poverty)
    18. ? 服從(Obedience)
    19. ? 常用經文
    20. 8 組織結構
    21. ? 圣座(羅馬教廷)
    22. ? 圣統制
    23. ? 主教
    24. ? 神父
    1. ? 執事
    2. ? 樞機
    3. ? 教區與堂區
    4. ? 修會體制
    5. 9 宗教場所
    6. ? 教堂建筑
    7. ? 朝圣地
    8. ? 瓜達盧佩圣母圣殿
    9. ? 露德圣母朝圣地
    10. ? 法蒂瑪圣母朝圣地
    11. 10 宗教儀式
    12. ? 禮儀
    13. ? 禮儀形式
    14. ? 拉丁禮儀
    15. ? 拜占庭禮儀
    16. ? 亞歷山大禮儀
    17. ? 安條克禮儀(敘利亞西部)
    18. ? 亞美尼亞禮儀
    19. ? 加色丁禮儀(敘利亞東部)
    20. ? 圣事
    21. ? 圣儀
    22. ? 諸圣譜系
    23. ? 手勢符號
    24. ? 十字圣號
    1. ? 凱樂符號
    2. ? 圣心符號
    3. 11 分布
    4. 12 分支教派
    5. ? 方濟各會
    6. ? 多明哥會
    7. ? 耶穌會
    8. 13 相關教派
    9. ? 東正教
    10. ? 新教
    11. 14 主要節日
    12. ? 耶穌圣誕節
    13. ? 耶穌復活節
    14. ? 圣神降臨節
    15. ? 圣母升天節
    16. 15 影響
    17. ? 文化與藝術
    18. ? 音樂
    19. ? 繪畫
    20. ? 建筑
    21. ? 社會事業
    22. ? 社會工作
    23. ? 教育事業
    24. 16 參考資料

      天主教英文:Catholicism,拉丁語:Ecclesia Catholica,希臘語:Καθολικ? Εκκλησ?α),又稱大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等,與基督新教、東正教并列為基督宗教三大派別。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瑪利亞為圣母,其信仰內容大致包括在《使徒信經》中,其核心信仰被總結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2021年天主教全球信徒總人數超過13億,在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都有廣泛的分布,是基督宗教中人數最多的宗派,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為龐大的國際組織之一,在西方文明的歷史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名稱釋義

      編輯

      外文中的“天主教”意為“大公教會”或“普世教會”,為了與其他自稱“大公教會”的宗派區分,有時也稱為“羅馬大公教會”,即以羅馬教宗為信仰與精神領袖的大公教會。“大公”一詞來源于希臘文katholikos和拉丁文的universalis/catholicus,有豐富的多重含義。首先,“大公”強調的是整體性與普遍性,在早期教會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基督宗教借以保持自身統一的重要認同。其次,“大公”也有隨之而來的正統性的意味,與分裂基督徒團體的異端相對。在《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大公”與“正統”幾乎被視為同義詞。11世紀東西方教會分裂之后,東西方教會實際上都認為自己是大公教會,然而只有天主教會強調以羅馬教宗為各個地方教會的精神聯結。16世紀宗教改革之后,面對新教諸多宗派不斷分裂的情況,天主教再一次使用“大公教會”一次來維持自己的純潔性和正統性。20世紀中葉以來,天主教會繼續堅持“普世教會”的頭銜,但也逐漸推動與東正教和新教乃至其他宗教的對話,“大公主義”成為基督徒合一與普世人類團結的代名詞。

      中文的“天主教”一詞實際上并不是對拉丁文名詞“Ecclesia Catholica”(大公教會)的直譯,而是以神名(圣號)作為教名。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傳教士以中文撰寫和翻譯了不少教義作品,卻僅在個別著作中翻譯了部分的圣經經句,而在翻譯拉丁文的“Deus”就有“神”、“上帝”或“天主”等譯法。簡略而言,耶穌會士較為傾向一個有中國本土儒家色彩的用詞“上帝”,盡管他們內部早期對這個問題也多有爭議。相比之下,道明會和方濟會士則傾向一個創新的用詞“天主”。到了18世紀初,耶穌會傳教士與其他修會教士,乃至與與中國朝廷之間,因傳統禮儀與翻譯問題引起了稱為“禮儀之爭”的爭論,其中就涉及到“Deus"如何翻譯和理解的問題。18世紀初,羅馬教廷諭令天主教徒采用“天主”一詞,表明這才是翻譯拉丁文“Deus”的適當譯法,而禁止用“上帝”或“天"等方式,結束了天主教的圣號譯名之爭。后來,法國的耶穌會士賀清泰(Louis Antoine de Poirot,1735年—1813年)以北京官話翻譯的圣經就采用了“天主”這一譯名。

      誕生背景

      編輯

      在傳教早期和羅馬教難時期,基督宗教盡管有不同的使徒傳統和地域特色,但并沒有明顯的宗派之分,持守著基本一致的信仰,統稱為“初期大公教會”。天主教(公教)作為其中的一個宗派逐漸出現并成形是在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之后。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公布《米蘭敕令》,宣布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宗教的自由。公元 337 年,君士坦丁大帝去世,羅馬帝國的政治統治一分為二。當西方帝國逐漸被入侵的蠻族攻占,東方帝國卻奮力抵抗入侵的蠻族,使得希臘羅馬文化在東方保持不墮,并結合了亞洲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拜占庭文化”。帝國的分裂逐漸導致了東西方教會在民族性格禮儀語言、神學術語、教會組織制度和紀律標準的分歧,加上地緣政治的影響,奧托大帝力求重建羅馬帝國,削弱拜占庭的影響力,引起了希臘人對拉丁民族的持續不滿。長期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種子已經被埋下了。

      858年圣誕節,出身顯赫的佛西烏斯在短短幾天內被祝圣為宗主教,驅逐了原來的合法主教,并召開主教會議宣稱教宗是異端分子,羅馬教宗譴責并開除了他的教籍,史稱“非法祝圣事件”。10世紀末,在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塞爾吉烏斯的任期,東方教會的禮儀把教宗的名字從歷代主教名單中刪除了,這可以視為長期以來的潛在教會分裂的xxx次結果。11世紀初,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向羅馬教宗約翰十九世要求許可,使得君士坦丁堡教會可以在自己教會的范圍內被稱為“大公的”,這就直接觸及了以羅馬教宗為首席的西方教會的地位。宗主教尤斯塔提烏斯即位后,1053年拉丁教堂和修道院被勒令關閉或沒收,并在之后掀起了一陣反對西方教會的熱潮。東方教會的主教開始集中攻擊西方教會在神學和禮儀上的不同做法,指責拉丁禮使用無酵餅作為圣餅會導致祝圣無效,保加利亞總主教阿克利達的利奧撰文批評西方教會,嘲諷西方的主教是“半個猶太人和半個外教人”,因為他們遵循猶太人吃無酵餅的陳規,在四旬期遵守安息日守齋的習慣,并在四旬期不唱“阿肋路亞”。西方教會已經開始實施的圣職人員獨身教律也成為眾矢之的。

      1054年初,教宗接受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的邀請,派遣了以國務卿亨伯特為首的三人使節前往君士坦丁堡。亨伯特抵達后,與東方的神學家圍繞“和子論”等諸多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并獲得了皇帝的支持。宗主教凱盧拉利烏斯深表不滿,煽動教眾極力反對西方代表的到來,并禁止他們在君士坦丁堡舉行彌撒禮儀。1054年7月16日,羅馬使節高唱著日課經,走入“神圣智慧教堂”,把開除宗主教及其擁護者教籍的文書《禁令詔書》放在了祭臺上。面對這一激進做法,凱盧拉利烏斯拒絕了皇帝從中斡旋的請求,東西雙方的談判就此結束,羅馬使節就此離開。之后的一次主教會議上,宗主教凱盧拉利烏斯將拉丁教會的人開除教籍。xxx次十字軍東征后,拉丁十字軍拒絕把占領的土地歸還給拜占庭帝國,引發了希臘人對拉丁人的仇視,東西方教會的沖突與分裂成為定局。自此,東方教會堅稱自己是忠于厄弗所和加采東大公會議教導的正統教會,即“東正教會”;西方教會則宣稱自己是以羅馬教宗為首席領袖的普世大公教會,即“天主教會”(Catholicism)。

      歷史沿革

      編輯

      中世紀教會(1054-1400)

      經過中世紀早期的“黑暗時代”,天主教在西歐的主流宗教地位已經確立,這主要是歸功于歷代教宗鼓勵向羅馬帝國邊緣地區派遣傳教士,并收獲了斐然的成績:愛爾蘭在五世紀皈依基督宗教,并成為向英格蘭及其周邊地區傳教的地區中心;英格蘭在七世紀皈依基督宗教,向北歐各國開展的傳教活動與日俱增。在西歐中心區域,教宗先后于800年和962年為查理曼和奧托一世加冕為皇帝,確立了教權的支配性地位。經過10世紀的“黑暗百年”,大分裂(1054年)之后,天主教在西歐經歷了理智與靈性層面的復興,“輝煌的中世紀”開始到來。

      大學的興起

      11世紀后期,在法蘭西誕生了西歐最早的大學群體。一批前所未有的神學“學院”在塞納河的左岸建立,都隸屬于新建的巴黎圣母院之下。其中,索邦學院(College de la Sorbonne)最為知名,以至于“索邦”最終成為巴黎大學的代名詞。這些新興學院以開辦神學教育為主,匯聚了一大批有識之士,促進了巴黎大學的形成,巴黎逐漸成為西歐思想文化的中心。歐洲其他地方也紛紛效仿巴黎,類似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一熱潮延續到了14和15世紀,新的大學在西歐不斷出現,包括在德國和其他地方。

      早期大學教育逐漸發展出了豐富的學科體系,以哲學為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作為思辨科學邏輯學;以神學為主導,包括為教會服務的法學和醫學等等。這些學院需要得到教宗和國家的認可,并在教會當局的監督之下開展教學活動。伴隨大學興起的是以經院哲學為主要風格的思想發展。中世紀早期經院思想的發源地是法國,xxx批優秀的基督教思想家從修道院脫穎而出。例如,諾曼底的貝克(Bec)修道院產生了像藍弗蘭克(約1010—1089年)和安瑟倫(約1033—1109年)這樣出名的思想家。他們不再局限于中世紀早期的“文選”“摘錄”或“文集”等缺少獨立研究的寫作體裁,轉而嘗試構建一個統一而和諧的神學世界觀,融合神圣啟示與理性知識,力求形成具有開創性的思想生活。

      在這些先驅的帶動下,巴黎大學不久就成為了著名的神學思想中心,出現了如阿伯拉爾(約1079-1142年)、大阿爾伯特(約1200-1280年)、托馬斯·阿奎那(約1225—1274年)和波納文圖拉(約1217—1274年)這樣的思想巨擘。1140年,伯多祿·倫巴德(Peter Lombard)在巴黎大學任教期間,為了使學生能夠有系統地思考復雜的神學問題,開始著手編著一本著名的教科書。這本書被稱為《語錄四集》(Four Books of the Sentences),是按主題從圣經和教父著作中所作摘錄的合集。這本書的教學意義十分重大:一方面,這是大學中結合“講課”與“辯論”的授課方式所得的成果;另一方面,這本書以嚴格的邏輯性分析教會的傳統教導,嘗試給出合乎理性的解釋,難能可貴地考慮可能的反駁意見,通過解釋論題、確立論證、回應反駁的方式說明教義的合理性。由此,這些思想結果可以被匯編成為同一的教導結構,被稱為“命題合集”或“大全”,例如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和《駁異大全》。到1215年,這本書已經成為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教科書,而與之相關的著作,通常稱為《語錄注釋》(Commentaries on the Sentences),成為中世紀最為流行和重要的神學著作類型,成為經院哲學的重要思想資源

      經院哲學興起于11世紀,衰落于15世紀,以大學為主要的研究和傳播場所。經院哲學家大多強調通過理性來證明和系統表達宗教信仰的真理,例如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和阿奎那對上帝存在的五種進路的證明。“經院哲學”不僅僅是一種哲學和教育體系,還是一種構造神學的特殊方式,在天主教神學的一系列關鍵議題上都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首次系統性、大規模地在神學研究中發揮理性與邏輯的作用。早期經院哲學以柏拉圖和奧古斯丁為導向,安瑟倫提出了著名的“信仰尋求理解”的基本原則,強調以邏輯學和思辨思考的方法來討論最核心的信仰問題,與早期教父中的反智唯信傳統形成鮮明對比。其后,阿伯拉爾進一步發展了邏輯方法和辯論技術,強調重新學習和重視古代哲學家的著作,包括長期被忽視的亞里士多德,成為“溫和實在論”的創始人。與安瑟倫不同,阿拉伯爾大膽主張系統性的懷疑是信仰的前提與道路,招致了來自教會當局的“異端”譴責。進入13世紀之后,托缽修會的學術興趣濃厚,十字軍東征帶來了與東方文化的接觸,早先被譯為阿拉伯語的亞里士多德著作集被譯為拉丁文,經院思想逐漸走向高峰,孕育出了托馬斯·阿奎那和波納文圖拉這兩位偉大神學家。阿奎那被稱為“天使博士”,其神哲學思想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清晰性,完美地結合了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奧古斯丁主義,成為直到今日的天主教教導的權威,形成了托馬斯學派。從14世紀開始,經院思想盛極而衰,思辨主題缺乏活力,邏輯方法逐漸僵化,實在論立場也受到以奧卡姆為代表的唯名論的猛烈攻擊。

      新興團體成立

      在這一時期,當今天主教世界最主要的數個修會相繼成立。1097年,熙篤會在位處塞納河荒野地帶之中心的熙篤(Citeaux)創立。與早期的本篤會不同,熙篤會強調體力勞動相對于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個人獨修相對于公共祈禱的重要性。熙篤會以其對生活的苛刻要求而聞名,其會規實際上否定了一切生活的舒適。例如,一年允許在圣誕節使用一次火。在伯爾納德加入熙篤會之后,該會迎來了發展的頂峰,開始不斷拓展會院。到14世紀初,估計已經有約600個熙篤會男女隱修院建立起來。

      一個多世紀之后,來自亞西西的方濟各建立了方濟會,強調完全拋棄個人財產,選擇過神貧、祈禱與服務窮人的生活,甚至不保留修會集體的財產。其會規多有浪漫主義色彩,例如赤足行走、稱呼自己為“小弟兄”、在窮人與弱小者身上發現基督的面容。方濟會士多穿戴灰色的長袍,又被稱為“灰衣修士”。幾乎同時,來自西班牙古茲曼的多明我司鐸創立了多明我會,強調公眾講道、團體祈禱、集體生活的重要性,特別重視教育,在歐洲多個樞紐城市創辦了神學院和修道院,著名神哲學家大阿爾伯特和托馬斯·阿奎那都是多明我會的會士。1231年宗教裁判所系統建立之后,道明會逐漸接管了宗教裁判所的管理權,成為消滅異端分子的主力軍之一。方濟會和道明會被統稱為“托缽修會”,即持守貧窮的生活,在xxx程度上拒絕世俗財富,日常生活與修會運作完全依靠會士的乞討、勞動和信徒的饋贈,強調履行講道和服務等宗教職責與義務,形成了各自獨具一格的靈修系統,例如道明會對玫瑰經祈禱的重視。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一詞最初是指歐洲基督徒在 11 世紀、12 世紀和 13 世紀對圣地進行的八次大規模軍事遠征,廣義上也包括天主教拉丁教會發起、支持和指揮的其他xxx,其目標各不相同,主要是宗教的,也不乏政治之爭。這些神圣xxx被認為是一種懺悔活動,因此參與者可以被免除懺悔之后的懲罰。

      這些軍事遠征中最著名的是 1095 年至 1291 年間對圣地的xxx次遠征,旨在從穆斯林統治下重新征服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1095年,教宗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主教會議上發起了xxx次遠征,宣布參與者將獲得“大赦”。他鼓勵對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的軍事支持,并呼吁xxx朝圣耶路撒冷。在西歐的所有社會階層中,都得到了熱烈的回應。參與者來自歐洲各地,動機各不相同,包括免除罪罰、履行封建義務、成名機會以及經濟或政治意圖。經過長期戰斗,十字軍攻陷了耶路撒冷,并在取得勝利后無情地屠殺穆斯林和猶太人。其后的遠征通常由更有組織的軍隊進行,有時由國王領導,例如1189-1192年英國“獅心王”理查德領導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最初成功地建立了四個國家:埃德薩伯國、安提阿公國、耶路撒冷王國和的黎波里國。這些十字軍國家一直存在到到 1291年阿卡城淪陷。其他教會認可的xxx包括針對不服從教宗裁決的基督徒和異教徒的十字軍東征。1492 年,伊比利亞半島與摩爾人的斗爭——收復失地運動——隨著格拉納達的淪陷而結束。從 1147 年開始,北方十字軍東征與北歐的異教部落作戰。針對基督徒的十字軍東征始于 13 世紀的阿爾比派十字軍東征,一直持續到 15 世紀初的胡斯xxx。反對奧斯曼帝國的十字軍東征始于 14 世紀后期,包括瓦爾納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在15世紀后迅速衰落。

      教宗權力的起落

      從9世紀后期到11世紀前期,羅馬教宗的權威處于歷史最低谷。10世紀也被稱為“黑暗世紀”,世俗權力主導著教會神職人員的任命,不僅教宗選舉要受羅馬本地貴族的干預,主教任命也同樣受到地方貴族的擺布。然而,11世紀發生了“教宗xxx”,教宗神權高于世俗權力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教宗xxx”受到克呂尼修道院改革運動的影響,該運動強調教會自治,認為貴族無權干涉修會事務,抨擊買賣神職的褻瀆行為,反對神職人員與名門望族聯姻,要求神職人員的任免只應出于信仰的考量,必須獲得羅馬教宗的任命。如此,羅馬教宗的威望得以提升,11世紀有幾任羅馬教宗都出自克呂尼修會。

      xxx位改革者是教宗利奧九世(1049—1054年在位),他直接改組了樞機主教團,選任自己信任的合格神職人員來擔任樞機主教,給予他們參與選舉教宗(羅馬主教)的權利。這項制度改革使得出身自西歐其他地區的神職人員也可能獲得選舉教宗權利,由此極大地削弱了羅馬本地貴族對教宗選舉的控制,使得教宗選舉具有較為廣泛的普世性,成為后世沿用的通制。此后,尼古拉二世教宗(1058—1061年在位)進一步推動教宗權力的上升。1059年,他發布了一條關于教宗選舉的著名諭令,規定教宗去世后,樞機主教團有考慮繼任教宗人選的優先權,在他們選出候選人之后,其他神職人員和平信徒才能投票表決。另外,教宗可以在任何地方選舉產生,包括羅馬城之外,這項規定旨在防止地方勢力的干預。格里高利七世教宗(1073—1085年在位)即位后,頒布了著名的《教宗敕令》,確立了教宗對教會與世俗所有成員的所享有的xxx權威,不僅所有主教由教宗任免,所有神職人員和平信徒必須服從教宗命令,而且教權及其管理體制也高于一切世俗政權。格里高利七世在位時期,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為求得教宗寬恕,不得不步行前往卡諾薩覲見教宗。

      11世紀成為教宗權力鼎盛的時期,盡管教權與王權的斗爭仍在繼續,但13世紀初,教宗權力重新恢復。1198年,教宗英諾森三世(1198—1216在位)提出,教權與君權的關系就像太陽與月亮的關系,君權必須服從教權,因為月亮只能從太陽獲得光亮。在他領導之下,1215年召開了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全面規范了教會體制和禮儀,使羅馬天主教成為一個成熟、系統、清晰而又全面的宗教體系,使西歐有了一個統一而又清晰的宗教身份。英諾森三世還通過組織裁判所對異端進行鎮壓、組織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來消解拜占庭和東部伊斯蘭的勢力,通過制造這種席卷整個西歐的跨國跨族的xxx宗教“他者”的活動,進一步強化了西歐與羅馬天主教之間的內在關聯。

      然而,13世紀末至14世紀,教宗權力開始受到世俗國家的挑戰。在法王菲利普四世(1285—1314)治下,法國的中央集權程度加深,開始就神職人員納稅問題挑戰教宗。1305年,教宗克雷芒五世登基,聽命于菲利普四世,并于1309年意大利政局動蕩之時把教廷遷往法國南部與意大利交界處的阿維農。法王實際上控制了教廷,之后的七任教宗都是法國人。1377年,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才終于把教廷遷回羅馬,在他去世之后發生了“西方分裂”,樞機主教團先后選舉出了兩位教宗,教廷分設在羅馬和阿維農,直接導致了歐洲天主教會內部的重大糾紛。這一局面直到1414年康斯坦茨大公會議召開才得以解決,于1415年11月選舉出xxx的教宗瑪爾定五世。然而,此時民族主義潮流開始席卷歐洲,教宗權力再也無法高于世俗權力。

      近代教會(1400-1914)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首先是從意大利興起的,中心地在佛羅倫薩,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和喬托這些先驅人物都出自此地。從尼古拉五世開始,教宗開始支持人文主義,羅馬開始成為文藝復興的主要基地。直到宗教改革興起,多位教宗都是文學、藝術和大建筑的保護人或出資者,其中著名的如朱利斯二世、利奧十世等。他們在羅馬興建圖書館、教堂、噴泉等,使這座永恒之城處處留下文藝復興的痕跡。然而,由于支持藝術、學術以及在羅馬大興土木,需要巨額資金,為增加教廷收入,他們在傳統的什一稅之外,1476年又頒布了一條“大赦可以解救煉獄中的靈魂”的信條,直至后來售賣贖罪券引發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

      中世紀末期,天主教會內部發生了一系列教會危機,為日后信仰分裂埋下了種子。宗教生活逐漸陷入“物質化”與“商業化”,尤其體現在奇怪的“圣物”大量累積,以至于信仰的體例被濫用。此外,對巫師與巫婆的追捕也成為了宗教裁判所的重要任務,這場“巫師狂熱”持續了數百年,導致許多人被嚴刑逼供直至燒死。在這一時期,教會內的高級神職人員多有褻職之舉,或是謀求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或是私生活道德敗壞,這一切都引起了低級神職人員和改革者的不滿。然而,縱使是在這一隱患多端的時代,仍然不乏道德高尚、力求改革的圣人和學者,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加上托馬斯主義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的復興,這一切都為日后天主教內部的宗教改革打下了基礎。

      宗教改革時期

      與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不同,15-16世紀的德國并沒有一個統一性很強的“國家教會”式的制度。其在政治、社會上的分裂和混亂導致了國家內部教會管理狀況的混亂,這樣的混亂狀態為激進的宗教改革在德國率先爆發提供了土壤。繼馬丁·路德這位德國的宗教改革代表之后,茨溫利、加爾文等人相繼在瑞士、法國等地區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許多信徒甚至整個民族都在改革運動的沖擊下脫離了原來的天主教會,從此西方教會分裂成了兩個部分,即天主教和新教。

      宗教改革運動的首要發起人是德國的馬丁·路德(1483年—1546年),他原本是奧古斯丁會的神父和神學教授。出于一些痛苦的靈修經驗和對于“罪”的個人理解,馬丁·路德發展出了個人化的神學思想:因信稱義、對自由意志的貶低、對教會在救恩過程中實質意義的否定。1517年10月,路德在維滕貝格的大學教堂公告欄上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成為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索。路德按照因信稱義的立場,批評當時的贖罪券制度,強調真心悔改才能獲得罪赦。在與教廷發生數次爭論之后,路德的觀點日漸激進:認為德國地區的諸侯應該代替神職人員推進宗教改革;教隨國定,建立德國國家教會;取消教會法律、神職人員獨身律、大赦和各種慶祝節日;只承認圣洗和圣體為圣事,且面餅和葡萄并非實質轉變為基督的體血。1521年,羅馬教廷正式絕罰了路德(開除教籍),路德則當眾燒毀了教宗的通諭。面臨神圣羅馬帝國的審判,路德獲得了薩克森選侯的庇護,在逃亡期間將《新約》翻譯成德文,深刻地影響了宗教改革的進程。

      受到路德的影響,茨溫利在瑞士蘇黎世大力推動宗教改革。茨溫利缺少深刻的靈修經驗和神學創見,強調信仰、教會、制度各個方面的簡單化,認為唯有《圣經》對基督徒有約束力,進而取消圣像、隱修院、彌撒禮儀,把圣體視為象征性的儀式,徹底排除了天主教傳統。這些顛覆性的措施激起了瑞士天主教徒的不滿。1524年,瑞士天主教聯盟成立;1526年,路德派聯盟成立,兩大聯盟爆發了軍事沖突。1531年,茨溫利本人在卡佩爾xxx中死亡,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轉移到獨立自治的日內瓦。1536年,在法國推行改革失敗的加爾文來到日內瓦,寫成了著名的極具辯論性的《基督教要義》,強調上帝的xxx主權和揀選,對新教及其神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加爾文的領導與神權統治下,日內瓦成為“新教之羅馬”,開創了由地方教會會眾選舉神職人員的共和制先例。

      在英國,國家教會與羅馬之間的潛在分裂也逐漸明朗,政府開始抵制羅馬教廷的征稅權。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教宗產生直接沖突,他強令英國議會通過了《最高元首法令》,宣布英國國王才是英國教會的最高元首,收繳天主教會在英國的財產。作為回應,教宗保祿三世宣布絕罰亨利八世。從此,英國教會成為獨立的宗派,是為安立甘教會,盡管仍然保持了天主教會的主教制度和大部分禮儀制度。

      面對宗教改革帶來的沖擊,天主教會內部開始自我變革,以耶穌會等新興修會的成立和特利騰大公會議的召開為標志。在其間,教宗保祿三世是首先意識到問題所在的天主教xxx。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批準圣依納爵·羅耀拉成立耶穌會,強調對羅馬教宗的xxx服從,以嚴格的會憲制度全面提升會士的道德、神學、靈修、傳教水平,創辦教會大學和學院,大力推進海外傳教和慈善事業,使得一些新教地區重回天主教會,并極大地擴展了亞洲和美洲的天主教影響地區。

      在保祿三世的號召下,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年—1563年)召開,目標在于回歸傳統的基督信仰。徹底改革教會當下的問題,并通過剛柔并施的手段尋求與新教的共識與和解。盡管與新教的對話幾乎無法實現,這次大公會議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全面界定了《圣經》的權威、神學教義、教會制度和禮儀活動:針對新教的“唯獨圣經”,主張宗徒圣傳與《圣經》同為真理的來源,圣經文本以武加大拉丁標準本為準,反對以民族譯本作為教理討論的依據;針對“因信稱義”,強調“稱義乃基于善行,而善行則由恩典與信徒的合作而行出”,為人對天主的回應和自由合作提供可能;針對新教的“兩件圣事”,堅持七大圣事與圣體圣血的變質論。特利騰大公會議的召開標志著“現代天主教”的誕生,從立場上澄清了天主教與新教的界限,在維持圣統制的基礎上修正了教會內的種種問題。

      伴隨著宗教改革與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的是持續不斷的宗教xxx。16—17世紀,最為嚴重的兩次宗教xxx是1562年—1598年的法國胡格諾xxx,主要是天主教與加爾文派之爭;1618年—1648年在德國首先爆發并席卷歐洲的三十年xxx,主要是天主教與路德派之爭。在經歷這些xxx之后,天主教與新教雙方勢力都損失慘重,大量城市(包括羅馬)受到洗劫。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規定天主教為法國的官方信仰,同時允許了胡格諾派的信仰自由,是為宗教寬容的重大成果。三十年xxxz則以天主教陣營的失敗告終,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加爾文派獲得了合法地位,天主教會則失去了大量財產。《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后,人們對國家和政治的關心超過了對神學或教規的關心,歐洲徹底擺脫了中世紀,進入現代社會。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運動至此基本結束。天主教會也逐漸與世俗政治分離,走向了更注重傳教和牧靈工作的道路。

      十七十八世紀

      17世紀后半葉開始,啟蒙運動的思潮攜帶者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懷疑主義、自然主義等元素從英國產生,席卷歐洲大陸并擴展至美洲。啟蒙運動拒絕權威與傳統,捍衛包括宗教自由在內的各種人權,鼓勵用經驗方法進行科學研究,并將理性視為xxx合法的認識工具,許多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對包括天主教在內的正統基督教持強烈的反對態度。啟蒙運動在英國和基督宗教互動的主要結果是自然神論和共濟會,于1717年成立于倫敦的共濟會在秉承自然神論觀念的同時,對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的宣揚與實踐,以及在克服迷信方面所做的努力清晰地顯示出基督宗教中很多崇高精神。此時期本篤十四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學術和知識水平,是天主教會現代化改革的早期典范。十八世紀末,天主教會面對的難題層出不窮,奧匈帝國皇帝試圖削弱天主教會在其帝國內的權力,終止教宗對其國家事務的任何干涉,并且認可所有宗教的合法性,甚至嘗試令教會處于國家的控制之下。啟蒙運動思想中潛在而極端的反宗教因素在法國大xxx中得到xxx程度的發揮,1789年的大眾xxx將宗教、教會和君主專制并列,視為陳舊的統治與不公社會根基,在動亂中,天主教會在法國的教產被充公,宗教組織被迫解散,政府代替羅馬教廷在最高意義上擁有了教會的管理權。1973年,當時法國的“國度大會”直接宣布正式廢除基督宗教并以無神論的“理性女神”代替。十八世紀一系列事件嚴重損害了教宗的權力級威望,而天主教在法國的地位也降至千余年來最低點。

      十九世紀世紀

      隨著推翻舊秩序渴望的高漲,啟蒙運動、法國大xxx、科學xxx以及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xxx相繼爆發,幾乎整個十九世紀,天主教會面對來勢洶涌的現代思想潮流和政治上的失勢,根本無力抵抗,只好采取防御姿態。十九世紀發生了兩件對天主教而言意義重大的事件:政治方面是教宗國的喪失,神學方面是梵蒂岡xxx次大公會議的召開。

      十九世紀初,“教皇至上論”的觀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認可,其實質性問題是討論教皇在意大利以外的歐洲有多大的權利范圍。隨后19世紀40年代,法國、意大利、德國xxx運動的興起,引發了更多對天主教國家政治的穩定性、對教皇自身地位的關注。最終于1870年被迫從原有領地退出的庇護九世教皇,開始集中精力立他在教會內的精神權威。1869年的xxx次梵蒂岡公會議的召開被普遍認為是這次改革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次會議可以看做是自由派天主教和“教皇至上論”支持者之間產生根本對抗的標志。他們以教會中的至高權力為爭論的焦點內容,即至高權力應該賦予教會的大公會議還是教皇本身。最終“教皇至上論”的支持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十九世紀末,天主教神學開始流行“現代主義”派別,這個學派主張對傳統的基督教教義采取批判和懷疑的態度,它對激進的圣經批判主義持肯定態度,重視信仰的道德層面而不是神學層面,現代主義可以看作羅馬天主教思想家試圖與曾經被教會忽視的啟蒙思想達成妥協的努力。

      現代教會(1914-)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xxx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爆發在某種程度上是幾百年來歐洲原本追求團結、合一之精神衰落的結果,教宗本篤十五世臨危上任,以精神、勇氣和外交能力在這一時期積極地投入到減輕xxx所帶來危害的工作中,并在xxx中發展教會的傳教事業,成立戰俘辦公廳以收集和提供失蹤者和戰俘的資料,保護平民百姓的生存,并于1917年完成并頒布了《天主教法典》。1870年意大利完成統一,教皇反對意大利奪取羅馬及教皇國,這一羅馬問題在一戰結束后迎來轉機,教宗碧岳十一世通過合當時意大利的正職xxx墨索里尼進行交涉,最終使教會和政府之間達成了和平,并于1929年簽訂了《拉特蘭條約》。這一條約恢復了教宗國的主權,但其領土僅限于梵蒂岡城。從此以后天主教會開始逐漸褪去政治印記,徹底專注于宗教使命,并用其純粹的宗教精神面對社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的爆發,意大利法西斯從1938年開始接受納粹的種族主義使得簽訂《拉特蘭條約》解決羅馬問題的教宗碧岳十一世悲憤離世,繼任者教宗碧岳十二世同樣無法阻止xxx的到來,將精力用在減少xxx的危害上,成立了戰俘信息辦公機構并大力發展教會的戰時慈善事業,保護了5000多名猶太人的生命。兩次世界大戰對全世界人民造成的肉體與精神上的打擊是前所未有的,天主教在這種背景下肩負起了幫助世界全面恢復與重建過程中的巨大責任。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至今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稱梵二會議)舉辦于1962年10月11日-1965年12月8日,所謂大公會議,是天主教會最高級的教務會議,也是教會的最高權威。它在教皇親自主持下,聚集全世界所有主教,一起討信仰、教義、倫理等問題,制訂具體方針和政策,頒布各地教會必須執行的指導性文件。各地教會在梵二會議之后紛紛開始適應時代形勢的現代化工作,這是天主教現代史上的轉折點和里程碑。在20世紀即將結束之際,羅馬天主教和羅馬教皇力圖爭取和確立的xxx權威急劇衰落,金字塔式的教階制度逐漸被教徒為主體的平面型體制所代替,羅馬天主教開始承認自己是由各地許多個別的教會組成,教皇是為各地教會服務的。羅馬天主教注意到全世界各基督教派只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聯合,開始不分信仰,同全人類開展對話,共同建設和平的世界。梵二會議在這關鍵性的問題上作了原則的修改和果斷的決定。

      此后天主教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教皇本人以身示范,打破足不出梵蒂岡的與世隔絕的狀態,開始登上國際舞臺,教皇保羅六世首次在聯合國講壇上發表演說呼吁全世界和平與合作,隨后歷屆教皇紛紛露面訪問各國,既傳播基督福音,又宣講各種社會問題。其次,各地教會也紛紛運用其自主權,推進多方面的改革從而出現禮儀民族化、教會生活民主化和神學多元化等新氣象。一些神職人員積極投入當地的社會活動,同社會各界人士打成一片。尤為突出的是,第三世界一些先進的神職人員明確提出教會是窮人的教會、宗教信仰必須與解放實踐相統一的口號,鼓勵信徒參加反對軍事獨裁,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等各種政治斗爭。60年代后,天主教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天主教會大多數的神職人員和教徒等基層組織,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正視社會現實,開展各項改革工作,力圖使教會生活具有現時代的氣息。

      人物

      編輯

      托馬斯·阿奎那

      圣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出身名門,是阿基諾伯爵蘭杜爾夫的兒子,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王國。托馬斯有八個兄弟姐妹,是最小的孩子。托馬斯·阿奎那5歲時就被送往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在本篤會長大,直到13歲返回那不勒斯。大約在1239年,圣托馬斯·阿奎那開始在那不勒斯大學就讀。1243 年,他秘密加入了多明我會,次年接受了會衣。他的家人得知后非常憤怒,設法綁架并囚禁了托馬斯整整一年,之后才釋放了他。

      從1245年到1252年,圣托馬斯·阿奎那繼續在那不勒斯、巴黎和科隆學習,師從多明我會的神哲學家大阿爾伯特。1252年,托馬斯在巴黎攻讀神學碩士學位,并于1256年獲得教授神學的資格,開始在巴黎大學教授神學。在完成教育后,圣托馬斯·阿奎那斯致力于旅行、寫作、教學、公開演講和講道,被稱為"基督宗教的使徒"。1259年,托馬斯被任命為宗座的神學顧問和教授。在教宗烏爾巴諾四世的請求下,托馬斯移居羅馬。1268年,他又前往羅馬和博洛尼亞講學,批評阿維洛伊主義者對與自然真理與啟示真理的二元論態度。1269至1271年間,他重返巴黎,身兼教職和教務,并且擔任法國國王路易八世的國事顧問。1272年復活節,托馬斯回到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大學建立了多明我會的學院。1274年,托馬斯接受教宗格里高利十世的邀請,準備出席第二次里昂會議,并在路途中去世。

      托馬斯·阿奎那于1323 年被封為圣人,1567年被正式冊封為教會的“天使博士”,并在 19 世紀末的現代主義危機中被宣布為正統神哲學家。圣托馬斯·阿奎那一生致力于將信仰的神學原則與理性的哲學原則相結合,是中世紀經院哲學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對神學的發展只有奧古斯丁才能與之媲美。托馬斯一生著述頗豐,包括《神學大全》《駁異大全》《論存在與本質》《四福音金鏈》《福音評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1266年至1274年寫作的未成之巨著《神學大全》,這部作品在宗教改革期間召開的特利騰大公會議上被與《圣經》并列,其中包含對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等知名的神哲學論證。

      依納爵·羅耀拉

      圣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年—1556年),生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羅耀拉城堡,卒于意大利羅馬,1622年3月12日被封為圣人,天主教會對他的紀念節日在7月31日。西班牙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16世紀天主教反宗教改革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1534年在巴黎創立了耶穌會。

      1491年,依納爵出生在巴斯克省的xxx城堡中,是13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的母親在他七歲時去世。1517 年,依納爵成為騎士,為納赫拉公爵和納瓦拉總督服務。1521年5月20日,依納爵在潘普洛納戰役中被炮彈擊中,右腿嚴重骨折,左腿受損,史稱“炮彈經驗”。這一事件成為依納爵生命的轉折點,在家居療傷期間,他開始閱讀圣人傳記和基督生平,并決定效法圣徒的苦修,為自己的罪懺悔。1522年2月,依納爵告別家人,前往西班牙東北部的朝圣地蒙特塞拉特,發愿開始新生活。之后他前往距離巴塞羅那48公里的小鎮芒撒雷,從 1522年3月25日到1523年2月中旬過著苦修生活,每天參加彌撒,花七個小時祈禱,替窮人乞討食物,在芒撒雷郊外的山洞里露宿。有一天,當他坐在卡多納河岸邊時,依納爵經驗到神視,開始轉變對信仰與世界的看法。在芒撒雷期間,依納爵最重要的著作《神操》基本成形,并于1548年得到教宗保祿三世的批準。

      依納爵于 1523年3月離開巴塞羅那,途經羅馬、威尼斯和塞浦路斯,同年9月抵達耶路撒冷。他本來希望在那里xxx定居,卻被方濟會長上拒絕。依納爵于10月3日離開巴勒斯坦,途經塞浦路斯和威尼斯,于 1524 年3月抵達巴塞羅那。依納爵在巴塞羅那學習了近兩年。1526年,他轉移到阿爾卡拉。到這個時候,他已經獲得了不少追隨者。但依納爵很快就被宗教裁判所懷疑為異端,并被監禁和審判。被判無罪釋放之后,依納爵離開西班牙,于 1528 年2月2日抵達巴黎。經過刻苦學習,依納爵最終獲得了圣芭芭拉學院的碩士學位。他還召集了與他一起成為耶穌會聯合創始人的同伴,其中包括圣伯多祿·法伯爾和圣方濟各·沙勿略。1534年8月15日,他與同伴們來到蒙馬特,在那里宣發了神貧、貞潔和服從三愿。1537年,依納爵被祝圣為司鐸,并于1538年圣誕節舉行xxx臺彌撒。

      1539年,依納爵與同伴們決定建立修會,特別宣誓服從教宗的命令。1540年,教宗保羅三世批準了新修會的計劃,是為耶穌會的誕生。在依納爵的領導下,耶穌會迅速發展。當他去世時,全世界大約有1000名耶穌會士,一共有12個會省,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葡萄牙印度和巴西。晚年的依納爵忙于派遣傳教士到各地傳教,包括被派往印度的圣方濟各·沙勿略。與此同時,他創立了羅馬學院(當今額我略大學的雛形)和日耳曼學院,還為年輕婦女和皈依的猶太人建立了安置之家。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依納爵完成了《耶穌會會憲》的寫作,通過靈活的制度規定、嚴格的靈修訓練和忠貞的服從誓愿,使得耶穌會成為當時最富有活力的傳教修會。1551年1月,依納爵病重,但仍在管理耶穌會,直到 1556 年 7 月去世。1609年,教宗保祿五世冊封依納爵為真福。162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冊封依納爵為圣人。1922年,他被教宗庇護十一世宣布為避靜主保。

      方濟各·沙勿略

      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 Javier,1506年—1552年),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生于西班牙納瓦拉王國,祖上是顯赫的貴族家庭,到沙勿略父親一代家道破落。1525年,19歲的沙勿略前往巴黎大學攻讀哲學,喜愛運動,愛慕虛榮。他在大學四年內結識了耶穌會創始人依納爵·羅耀拉,成為一生的至交,并接受了依納爵為他準備的靈性訓練《神操》,開始脫胎換骨,獻身于福傳事業。1534年,沙勿略與依納爵等七人在巴黎宣發神貧和貞潔的誓愿,耶穌會自此初步成形。1537年被祝圣為神父,1540年成為耶穌會的首批成員之一,并受到葡萄牙國王若望三世的派遣,成為耶穌會首批傳教士,作為教宗保祿三世的全權大使航海前往東方。1542年,沙勿略抵達葡萄牙在印度的中心據點果阿,后轉至馬六甲,在新加坡、錫蘭、馬魯古群島等地傳教,收獲頗豐。沙勿略在傳教過程中留下了大量書信,并曾將《使徒信經》從拉丁語譯成馬來語、瑪拉巴語、泰米爾語等當地語言。

      1549年8月15日圣母升天節,沙勿略在日本人彌次郎的引介下,乘坐中國商船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日本南部的鹿兒島傳教,成為到達日本的xxx位天主教傳教士。沙勿略在日本獲得了一些地方大名的支持,甚至計劃前往京都覲見天皇,但并未成功。在與日本僧人的交談中,沙勿略了解到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決定前往中國開教。1551年12月,沙勿略首次抵達中國廣東省上川島(今屬江門市),因當時明朝政府實行海禁,不能進入xxx,便改到前往馬六甲和果阿。1552年8月,沙勿略再次在上川島登陸,同年12月病逝在上川島,身邊僅有一位中國教友陪伴。沙勿略病逝當年,利瑪竇在意大利出生。

      利瑪竇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明末來華的意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取漢名“利瑪竇”,字西泰,又號清泰、西江,生于教宗國馬切拉塔城(現屬意大利)。1568年,利瑪竇在羅馬學習法學,并在1571年(明隆慶五年)的圣母升天節加入了耶穌會,就讀于羅馬學院。1577年在里斯本科英布拉大學學習葡萄牙語,次年被派遣到果阿傳教,在沙勿略創立的果阿神學院接受神職教育。1580年(萬歷八年)被祝圣為神父。1582年(萬歷十年)奉時任耶穌會遠東巡察使范禮安神父之命前往澳門學習中文,預備進入xxx傳教。

      次年,利瑪竇與羅明堅神父在廣東肇慶獲得知府王泮的禮遇,被容許建館居住,由此建立了xxx個傳教會館。此時的利瑪竇對中國社會尚缺了解,認為佛教僧侶在中國具有較高地位,為了適應中國習俗,開始削須剃發,身穿僧衣,把住所命名為“桃花寺”。1584年,利瑪竇繪制了《山海輿地全圖》(世界地圖),借此吸引士人知識分子的興趣,并翻譯了《十誡》、《天主經》、《教理問答書》等基本傳教文本,發展了80多名教徒。1589年(萬歷十七年),利瑪竇受到廣東新任總督劉繼文的排擠,不得不移居韶州。利瑪竇跟隨在肇慶結識的士人朋友瞿太素學習四書五經,首次將之譯為拉丁文,又在他的幫助下翻譯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xxx卷,以此為契機介紹西方數學、幾何、力學等。1594年(萬歷二十二年)起,在瞿太素等士人朋友的建議下,利瑪竇改僧服為儒服,留須蓄發,自稱“西儒”。

      1595年(萬歷二十三年),利瑪竇前往南昌,結交當地士人、官員、皇族,與之談論太難聞、地理、哲學等,以中文寫作了一部論述友情之珍貴的《交友論》,獲得中國知識分子的賞識。利瑪竇曾前往南京,盡管沒有獲得居留權,但仍然結交了葉向高、徐光啟等人,與南京大報恩寺僧雪浪展開了一場辯論。1596年,利瑪竇被范禮安任命為耶穌會中國地區總負責人,全權負責在華傳教事業。1598年(萬歷二十六年),利瑪竇隨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北上進京,未獲準留在北京,南返途中完成附有拉丁字母的漢字字叢。1601年(萬歷二十九年)再次偕龐迪我神父北上,向神宗皇帝進貢圣像畫、十字架等宗教物品,以及自鳴鐘、八音琴、三棱鏡等科學制品,得到神宗皇帝的認可,下詔允許利瑪竇長居北京。利瑪竇從此積極與當時官員和學者結交,包括后來被稱為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的徐光啟、李之藻和楊廷筠。在此期間,利瑪竇與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同文算指》等文獻,著有《天主實義》,主張天主教教義可以與中國儒家思想融合,容忍禮孔祭祖等社會習俗,為傳播天主教和西方自然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利瑪竇還著有《中國札記》,是研究明末傳教史和東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1610年(萬歷三十八年)5月11日,利瑪竇病逝北京,賜葬于平則門外的二里溝滕公柵欄(今北京市委黨校內),逝世前指定龍華民神父接任總會長職務。

      徐光啟

      徐光啟(1562年—1633年),明末官員、科學家,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之首。字子先,號玄扈,領洗時取圣名保祿。1562年,徐光啟出生于一個早年從中國北方南遷上海的家庭。少年時代,徐光啟在上海附近的龍華佛寺攻學六年,上海地區長期的臺風、洪水、饑荒等災害激發了他發展農業、改善水利的報國之心,其思想具有很強的經世致用的特點。1596年(萬歷二十四年),徐光啟在出行韶州時,遇到了耶穌會傳教士郭居靜神父,開始接觸到天主教教理和西方科學知識。1600年(萬歷二十八年),此前屢次落第的徐光啟再次赴京趕考,途經南京,結識了利瑪竇神父,并為其所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世界地圖)所深深吸引。1603年(萬歷三十一年),徐光啟重返南京,從羅如望神父那里接受了系統的慕道教理學習,決定領洗入教。次年,徐光啟赴京應試考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與利瑪竇重逢,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在京宣揚天主教的士大夫。

      徐光啟在北京政務之余,協助利瑪竇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并廣泛學習了西方近代科學,包括天文、歷法、數學、幾何、軍事、水利等。1607年(萬歷三十五年),徐光啟的父親去世,去世前接受了天主教洗禮。徐光啟在家守喪期間,大力宣傳天主教,并邀請郭居靜神父到上海開教。徐光啟在自家宅院西側建立一座教堂,在親友、佃戶等人中發展教徒。徐光啟守喪三年后回京出任翰林院檢討,與傳教士合作研究天文儀器,撰寫《簡平儀說》、《日晷圖說》、《平渾圖說》等。1612年(萬歷四十年),跟隨傳教士熊三拔學習西方水利,編著《泰西水法》六卷。1616年(萬歷四十四年),xxx中國天主教徒的“南京教案”發生,徐光啟上書《辯學章疏》為教會和傳教士辯護,認為天主教具有補儒易佛的作用。在京官員李之藻、孫元化等人也受其影響入教。1618年(萬歷四十六年),為了擊退后金的進攻,徐光啟親自掛帥練兵,保衛京師。1623年(天啟三年)升任禮部右侍郎,遭到宦官魏忠賢排擠,回籍家居,撰成《農政全書》六十卷。1632年(崇禎五年)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要。次年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次年卒于北京,贈少保,謚文定,葬于上海徐家匯(今徐家匯光啟公園)。徐光啟一生憂國憂民,為家國與人民鞠躬盡瘁,也是一位信仰堅定的基督徒楷模。

      喬治·勒梅特

      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1894年—1966年),比利時天主教神父、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魯汶天主教大學物理學教授。他是xxx個提出附近星系衰退可以用膨脹的宇宙來解釋的理論,不久之后,埃德溫·哈勃在觀測上證實了這一點。他首先推導出了“哈勃定律”,現在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稱為哈勃-勒梅特定律,并在1927年發表了對哈勃常數的xxx次估算,比哈勃的文章早了兩年。勒梅特還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稱其為“原始原子假說”,后來稱其為“世界的開端”。

      1984年,勒梅特出生于比利時沙勒羅瓦。1914年,他在xxx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比利時軍隊的炮兵軍官,榮獲比利時xxx十字勛章。戰后,他開始學習物理和數學,于1920年以《幾個實變量函數的近似》為題獲得博士學位,并于1923年被祝圣為天主教司鐸。同年,勒梅特成為劍橋大學天文學研究助理,與貴格會教徒和物理學家亞瑟·愛丁頓一起工作,接觸了現代宇宙學、恒星天文學和數值分析。第二年,他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大學天文臺與星云學家哈洛·沙普利一起度過。1925年,勒梅特成為魯汶天主教大學的兼職講師,并開始撰寫報告,該報告于 1927 年發表在布魯塞爾科學協會年鑒上,題為《具有恒定質量和增長半徑的均勻宇宙(考慮到銀河系外星云的徑向速度)》,這后來為他帶來了國際聲譽。在這份報告中,從廣義相對論出發,經過嚴密的數學推導,他提出了宇宙正在膨脹的新觀點,有力地反對了愛因斯坦的有限靜態宇宙模型。1934年,勒梅特接受比利時科學界最高榮譽弗朗基獎,被認為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應用于宇宙學的先驅。他于1936年被選為宗座科學院院士,從1960年3月開始擔任院長直至去世。

      關于天主教關于宇宙起源的教義,勒梅特認為他的理論是中立的,既沒有聯系,也沒有信仰的矛盾;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神父,勒梅特反對將科學與宗教混為一談,盡管他認為這兩個領域并不沖突。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20年—2005年),原名卡羅爾·沃蒂瓦,是歷史上xxx位波蘭籍斯拉夫裔的教宗,也是456年后xxx位非意大利籍的教宗。基督新教稱之為“約翰保羅二世”。1920年5月18日,卡羅爾生于波蘭瓦多維采,他的父親是一位退休的軍官,母親早亡。年輕的卡羅爾喜愛戲劇創作,在納粹占領波蘭時期曾當采礦工人。1946年被祝圣為司鐸,1953年獲得克拉科夫亞杰隆大學的博士學位,1956年被聘請為盧布林大學倫理學教授,成為波蘭最有名的倫理學家之一。他于1964年被指定為克拉科夫總主教,1967年被選為樞機主教,對“梵二”會議發揮了重大影響,1978年當選教宗,延用前任若望保祿一世的名號。

      若望保祿二世語言天賦極強,除了母語波蘭語外共學習了11門語言——拉丁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英語、德語、烏克蘭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伐克語和世界語,其中9種在他任教宗期間被大量使用。擔任教宗后總共進行過102次國際訪問,是歷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歷史上第四位被冠上“大教宗”頭銜的教宗。2014年4月27日,他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時被教宗方濟各冊封為圣人。

      這位教宗任期內的重大事件包括:1983年頒布新編的《天主教法典》,1984年重新修訂梵蒂岡和意大利的《政教協定》,1988年進行對教廷的改革。1991年蘇聯解體。若望保祿二世曾為教會歷史中發生的反猶排猶事件向猶太團體公開道歉。2000年,他宣布新千年之初的xxx年為“禧年”。他的著作包括但不限于《愛與責任感》(1960,論性倫理)、《人類救主》(1979年,論人的尊嚴和社會正義)、《生命的福音》(1995年,論天主教生命倫理)、《跨越希望的門檻》(演講集)。

      本篤十六世

      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XVI,1927年一),本名約瑟夫·拉青格(又譯約瑟夫·阿來士·拉辛格),生于巴伐利亞,2005年4月19日被選為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登基。之前他為德國籍樞機主教,也是有資格的樞機主教當中兩位并非由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的樞機(他是由保祿六世冊封)。他是第八位德國籍教宗,能講十種語言。原為教廷信理部部長、宗座圣經委員會主席、國際神學委員會主席及樞機團團長。

      方濟各

      天主教第266任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1936年12月17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耶穌會士,原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也是旅居阿根廷東方禮信友的神父。在梵蒂岡時間2013年3月13日下午7時許(北京時間2013年3月14日凌晨2時許),第5次投票中被選出。他是xxx位耶穌會教宗,也是xxx位拉丁美洲教宗。

      他于1968年12月13號晉鐸。從那時候起在耶穌會度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在阿根廷民間軍事獨裁專政時期,他在1973年到1979之間是耶穌會省會長。一年之后,由于他兩個同會的屬下司鐸的誣告,貝爾高里奧被視為軍事獨裁xxx時期(1976 - 1973)的通敵分子。他以司鐸和神學教師的身份工作多年之后,于1992年5月20日被祝圣為主教。是當時布宜諾斯艾利斯城(Buenos Aires)中的4位輔理主教之一。當布宜諾斯艾利斯城(Buenos Aires)宗主教安多尼·瓜拉西諾 (Antonio Quaracino)的身體漸漸虛弱時,貝爾高里奧于1997年6月3號被任命為助理主教,并于1998年2月28號接任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城(Buenos Aires)教區的宗主教一職。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于2001年2月21日的樞機主教會議上任命他為樞機主教。同時任命他為阿根廷的首席主教。因此,他就成為了這個國家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

      思想

      編輯

      核心教義

      1. 天主論: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又稱圣三論,其基本內容是:天主只有一個,卻有三個具有實際區別的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神(圣靈)。《天主教教理》234號指出,“至圣三位一體的奧跡是信仰和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奧跡,是天主本身的奧跡。因此是所有其他信仰奧跡的泉源,是光照它們的明”。與其他宗教相比,這是基督宗教有神論的本質特征。在《新約圣經》中,并沒有使用“三位一體”這個詞來表述關于天主的形而上思考,卻不乏這一類的提示,例如要求加入基督徒團體的人“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接受洗禮。

      對于三位一體有很多具體的解釋,天主教會所接受的版本如下。“一體”描述的是天主的三個位格就其神圣本性而言沒有任何區別,父、子、圣神都擁有共同的xxx的本性,這xxx的本性是不可分割的。“位格”描述的是天主的內在生命(Theologia),與天主的外在工程(Okonomia)相對。圣父是生者,圣子是受生者,圣神是受發者。圣父是圣子和圣神的xxx本原,永恒地受生自圣父的圣子是圣神的本原,圣神由圣父和圣子作為xxx的本原共同生發。三個位格之間的差異不僅僅是概念上的,更是具有實在性的。圣父、圣子和圣神在最完美的共融中相互滲透、相互寓居,在共同的世界中一同行動,包括創世工程、救贖工程和圣化工程。

      三位一體教義是在大公會議與異端思想的斗爭中最終確立的。亞略主義者認為,基督是受造物,高于人,低于天主。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回應指出,圣子“受生”而非“受造”,“受生”的意思不是自然繁衍,而是表達天主圣父與圣子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意味著父子具有相同的本質。362年亞歷山xxx公會議上,與會主教與神學家達成了“一個本質,三個位格”的正統教義。381年xxx次君士坦丁堡會議通過了“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最終確立了三位一體教義的最高權威。

      1. 基督論:道成肉身

      基督論討論的三位一體天主的第二位,即圣子耶穌基督。從某種意義上說,基督宗教就等于耶穌基督,耶穌基督不僅是真理的傳報者,更是“道路、真理、生命”本身。在《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圣子具有三個頭銜,基督、主和天主的獨生子。“基督”一詞是對希臘文的“Christo(基利斯督)”的翻譯,而這個希臘詞從圣經希伯來文的“彌賽亞”翻譯過來的,以色列民族用“彌賽亞”專指即將到來的救世主。因此,稱呼圣子為“基督”,就是對他作為拯救者的身份的確認。“主”一詞的希臘文是“Kyrio”,在《新約圣經》中,“主”不僅僅是對身處高位者的尊稱,在《保祿書信》(保羅書信)中更是成為了對天主的專用稱呼。稱呼圣子為“主”,就是對他所享有的與父平等的天主性的宣認。“天主的獨生子”一方面描述了圣父與圣子之間的親密關系,一方面也指出了耶穌不僅僅是真天主,也是實實在在的真人,是攝取了人性的天主圣言,即“道成肉身”。

      在基督論正統信仰的形成過程中,存在兩種被大公教會定斷為異端的觀念:諾斯替主義的幻影論否認耶穌的人性,認為耶穌基督的受苦受難僅僅是具有教化作用的戲劇,十字架上的僅僅是一個幻影,而非耶穌基督本身。嗣子論則否認耶穌的神性,認為耶穌僅僅是被天主所特別揀選的先知,只是受造物。加采東大公會議駁斥了種種異端意見,最終確定耶穌基督具有完全的神人二性,兩種本性之間沒有沖突,也不能分割開來。

      1. 末世論

      末世論是關于終極現實的認識,傳統上認為“萬民四末”包括個人與整個世界的終結,即死亡、(公私)審判、天堂、地獄。天主教會認為,所有人都會經歷肉身與靈魂的分離,即xxx次死亡。靈魂隨之來到天主臺前接受私審判,在世界末日還會有所有人一起面臨的公審判(最后審判)。在接受私審判時,在大罪中去世的靈魂將被判下地獄,在小罪中去世的靈魂將在經過煉獄的痛苦煉凈之后上天堂,無罪義人的靈魂將直升天堂。在公審判時,所有靈魂都將重新獲得新造與今世不同的肉身,之后再接受天堂的永福或地獄的永罰。值得注意的是,天主教會對于罪的定義是善的缺乏,罪不是一個有形的實體,而是對天主的主動背離和對美善的自愿放棄。

      末世論在《舊約》和《新約》都有提及,主要集中在《新約》中的最后一卷書《若望默示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后,天主教會將基督奧跡的重點放置在歷史神學的背景之中,認為基督救世主概括了全部歷史的意義,并把人建設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努力描述為對天主永恒神國的預演。人類歷史與天主神國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接續性關系,而是一種包含著根本轉變的接續關系。這種末世論很好地將個人和社會的維度、現在與將來的維度、此世和超越的維度聯系起來,為一系列的運動提供了靈性上的準備:世界的神學、xxx的神學、解放的神學等等。這些神學都是對末世論的改造,以回應當代世界的問題,并為基督宗教神學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歷史哲學、希望問題和未來問題等方面提供了爭論的空間。

      1. 教會論

      教會論也稱為“教會學”,是對教會的標志、本質、組織結構的神學探討。在天主教傳統中,教會至少有三重含義:“禮儀的聚會團體”、“地方性的信友團體”和“普世信友團體”。《新約》把教會理解為天主的神圣子民。天主教會有多種形象,如基督的身體、基督的宗徒、基督的凈配與信眾之母等等,并時常與圣母瑪利亞的地位聯系起來,因為瑪利亞不僅是天主之母,也是教會之母。根據天主教會的信仰,教會是耶穌基督親自建立的,是耶穌基督在世使命的延續,教會具有四個互相關聯、不可分離的屬性或標志:至一、至圣、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這四大標志分別對應著天主教會的xxx性、神圣性、普世性與正統地位。

      從教會的存在來看,教會具有兩方面的性質,即不可見的神圣性質與可見的社會性質。這兩種性質始終處在緊張又統一的關系中。一方面,教會是由罪人構成的團體,不可避免會受到世俗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教會本身是神圣的,因為是基督的身體,由天主圣神所領導。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進一步指出,“教會在基督內好像一件圣事,它是人和天主親密結合,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和工具”,從組織結構來看,天主教會實行層次分明的圣統制,教宗作為羅馬主教享有首席權和對普世進行治理、訓誨和圣化的最高權力,主教對本教區具有治理、訓誨和圣化的權力,平信徒則是接受圣洗而加入天主教會的人。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來,平信徒團體對宗教事務的參與度日漸提高,近年來通過“同道偕行”等主題運動逐漸發揮出自己的活力與影響力。

      1. 圣母敬禮

      根據《新約》的記載,加里肋亞(加利利)的童貞女瑪利亞因“圣神感孕”而生耶穌,一生陪伴在耶穌的身邊,支持其傳教活動。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把瑪利亞尊為“童貞圣母”和“天主之母”(誕神女)。天主教會認為,從《新約》記載來看,瑪利亞與基督的救世工程有著密切的關系,救贖因著瑪利亞的自由回應而有了女性的維度。天主教會對于圣母的一切敬禮都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所謂“偕同瑪利亞走向基督”。瑪利亞作為天主之母,不僅是圣母論(瑪利亞學)的核心,也是基督論的基本點。天主教會對于圣母的其他信仰,如無染原罪受孕、終生不犯本罪、卒世童貞、榮升天堂等都源自瑪利亞是天主之母這一基本信念。

      “天主之母”的頭銜最早見于奧利金的著作,但在他之前就已經有此觀念。3世紀后,用“天主之母”來稱呼瑪利亞成為基督徒的共識。事實上,基督論決定了圣母論的基本命題。天主教會反對聶斯托利派的觀點,堅持認為耶穌的神性和人性彼此溝通并結合在天主第二位的位格上。因此,瑪利亞作為耶穌基督之母,而耶穌基督是真人也是真天主,因此瑪利亞是天主之母,而不能被割裂為基督之母或耶穌之母。

      除此之外,天主教會關于圣母的獨特信仰是圣母無染原罪和圣母靈魂和肉身榮升天堂。在教會初期,基督徒對于圣母無染原罪已經模糊的認識。8世紀,圣母受孕慶節出現。中世紀對于圣母是否無染原罪存在極大的神學爭議。直至1854年,教宗庇護九世才正式宣布瑪利亞無染原罪是不可錯的信理。圣母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為她在救恩史中有xxx的地位。圣母的特殊恩寵完全是天主的恩賜,作為救主之母,瑪利亞需要得到相應于這一召叫的圣化。1950年,教宗庇護十二世宣布圣母的肉身和靈魂同時榮升天國,這項教導實際上指向每個基督徒,即基督徒通過信望愛三德參與基督救贖工程,由此分享基督戰勝罪惡的成果,圣母升天實際上是所有基督徒得救復活的希望的記號。天主教會于每年八月十五日慶祝圣母升天,是為教會四大節日(瞻禮)之一。

      靈修生活

      基督徒在宗教事務中投入的成長被稱為靈修生活。在歷史上,存在將靈修生活與世俗生活對立的誤區,導致一些基督徒拔高內心生活而忽視外在生活。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教導稱,現世的實在有內在的善,信徒必須將生活的每一層面都整合為對天主承諾的一部分。因此,靈修生活指的是基督徒將其整個生活指向天主的努力。

      在天主教靈修傳統中,人的靈修生活可以分為一系列可辨別的階段:入門者努力追尋德行,擺脫錯誤的價值觀,他們的祈禱是一種默想;熟練者已經使感官純潔,已經得到了默觀祈禱的禮物,這是一段顯著的生命更新階段;完美者已經在信望愛三德中使智力的官能、記憶和意愿純潔化,在共融的祈禱中與天主相遇。梵二會議的貢獻在于擺脫了靈修生活上的精英主義,堅持靈修生活的源頭是圣事生活;靈性成長的真實性質是每天對愛的生活的發展;所有豐富靈修的中心是圣神在我們內的生命;通過參與圣教會的生活,基督徒被召成圣。梵二會議發起了普遍成圣的號召,讓靈修生活的成長成為每個基督徒每天責任的一部分。

      基督徒靈修生活有三大焦點:xxx,基督徒靈修關心的是人與天主的關系。第二,基督徒靈修的焦點是構成與天主相關的基督徒生活的所有事實的全部范圍。基督徒靈修不是孤立的,它與圣經神學﹑系統神學、倫理神學﹑牧靈神學和禮儀研究的關系是互補的。相對而言,靈修關注的是在切實生活情境中人與天主關系的有力而實在的特性。而且,這種關系是信仰生活成長的中心,因此覆蓋著整個生活。靈修關心的是宗教經驗,而不僅僅是概念和義務。第三,梵二會議后,基督徒靈修的關注面比以前更為寬廣。現在人們更加廣泛地承認,從多種學科中得來的見解能成為基督徒生活成長和發展的豐富資源。那些關心基督徒靈修的人注意從其他學科中獲取見解(如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特別是心理學),因為這些能讓人對基督徒靈修有更完備的理解。此外,合一運動和宗教對話的果實極大地豐富了基督徒靈修的當代理解。

      經典

      編輯

      《圣經》

      在基督徒的神學中,圣經的正典是指圣經的書目,作為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規則或準則。現在所有的基督徒都接受希伯來圣經為圣經正典的xxx部分。天主教出版的圣經包括那些書,也包括另外七本書:《多俾亞傳》《友弟德傳》《瑪加伯》(上下)《智慧篇》《德訓篇》和《巴路克先知書》。有時這些書被稱為第二正典或次經。但是對于天主教它們是完全的正典。東正教會的舊約正典包括的書多于出現在天主教的正典。現在所有的基督徒分享同樣的二十七部新約書卷:四部福音,《宗徒大事錄》,十三篇保祿書信,《希伯來書》,七部公函和《默示錄》。希伯來圣經的基本正典可能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確定下來,盡管對一些書(《雅歌》、《訓道篇》)仍有爭議。希伯來圣經的希臘譯本(七十賢士譯本)是猶太人的作品,在講希臘語的猶太人中廣泛應用。但是當基督徒采用了七十賢士譯本作為他們的圣經時,猶太人或者忽視此希臘譯本,或者嘗試校訂它,以反對基督宗教的神學聲明。七部第二正典是希臘手本傳統的一部分。這些書的正典性首先經過了杰羅姆(Jerome)(反對)和奧古斯丁(Augustine)(同意)的爭辯,然后由馬丁·路德(反對)和天主教(同意)爭辯。1546年的特利騰大公會議跟隨武加大拉丁文標準本圣經,采用了包括七本有爭議的書的正典名錄,直到今天天主教出版的圣經仍采用這一傳統。華語地區天主教會采用由天主教思高學會主持翻譯的1968年中文版《圣經》,簡稱為“思高本”,其目錄如下:

      天主教/基督新教圣經目錄對照

      天主教

      天主教簡稱

      基督教

      基督教簡稱

      英文

      英文簡稱

      舊約

      創世紀

      創世紀

      Genesis

      Gn

      出谷紀

      出埃及記

      Exodus

      Ex

      肋未紀

      利未記

      Leviticus

      Lv

      戶籍紀

      民數記

      Numbers

      Nb

      申命紀

      申命記

      Deuteronomy

      Dt

      若蘇厄書

      約書亞記

      Joshua

      Jos

      民長紀

      士師記

      Judges

      Jg

      盧爾德傳

      路得記

      Ruth

      Rt

      撒慕爾紀上

      撒上

      撒母耳記上

      撒上

      1 Samuel

      1S

      撒慕爾紀下

      撒下

      撒母耳記下

      撒下

      2 Samuel

      2S

      列王紀上

      列上

      列王紀上

      列上

      1 Kings

      1K

      列王紀下

      列下

      列王紀下

      列下

      2 Kings

      2K

      編年紀上

      編上

      歷代志上

      歷上

      1 Chronicles

      1Ch

      編年紀下

      編下

      歷代志下

      歷下

      2 Chronicles

      2Ch

      厄斯德拉上

      厄上

      以斯拉書

      1 Esdras

      Ezr

      厄斯德拉下

      厄下

      尼希米記

      2 Esdras

      Ne

      多俾亞傳

      Tobit

      Tb

      友弟德傳

      Judith

      Jdt

      艾斯德爾傳

      以斯帖記

      Esther

      Est

      瑪加伯上

      加上

      1 Maccabees

      1Mc

      瑪加伯下

      加下

      2 Maccabees

      2Mc

      約伯傳

      約伯記

      Job

      Jb

      圣詠集

      詩篇

      Psalms

      Ps

      箴言

      箴言

      Proverbs

      Pr

      訓道篇

      傳道書

      Ecclesiastes

      Qo

      雅歌

      雅歌

      Song of Solomon

      Sg

      智慧篇

      Wisdom of Solomon

      Ws

      德訓篇

      Wisdom of Jesus Son of Sirach

      Si

      依撒意亞

      以賽亞書

      Isaiah

      Is

      耶肋米亞

      耶利米書

      Jeremiah

      Jr

      耶肋米亞哀歌

      耶利米哀歌

      Lamentations

      Lm

      巴路克

      Baruch

      Ba

      厄則克耳

      以西結書

      Ezekiel

      Ezk

      達尼爾

      但以理書

      Daniel

      Dn

      歐瑟亞

      何西阿書

      Hosea

      Ho

      岳厄爾

      約珥書

      Joel

      Jl

      亞毛斯

      阿摩司書

      Amos

      Am

      亞北底亞

      俄巴底亞書

      Obadiah

      Ob

      約納

      約拿書

      Jonah

      Jon

      米該亞

      彌迦書

      Micah

      Mi

      納鴻

      那鴻書

      Nahum

      Na

      哈巴谷

      哈巴谷書

      Habakkuk

      Hab

      索福尼亞

      西番雅書

      Zephaniah

      Zp

      哈蓋

      哈該書

      Haggai

      Hg

      匝加利亞

      撒迦利亞書

      Zechariah

      Zc

      瑪拉基亞

      瑪拉基書

      Malachi

      Ml

      新約

      瑪竇福音

      馬太福音

      Matthew

      Mt

      馬爾谷福音

      馬可福音

      Mark

      Mk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Luke

      Lk

      若望福音

      約翰福音

      John

      Jn

      宗徒大事錄

      使徒行傳

      Acts

      Ac

      羅馬書

      羅馬書

      Romans

      Rm

      格林多前書

      格前

      哥林多前書

      林前

      1 Corinthians

      1Co

      格林多后書

      格后

      哥林多后書

      林后

      2 Corinthians

      2Co

      迦拉達書

      加拉太書

      Galatians

      Ga

      厄弗所書

      以弗所書

      Ephesians

      Ep

      斐理伯書

      腓立比書

      Philippians

      Ph

      哥羅森書

      歌羅西書

      西

      Colossians

      Col

      得撒洛尼前書

      得前

      帖撒羅尼迦前書

      帖前

      1 Thessalonians

      1Th

      得撒洛尼后書

      得后

      帖撒羅尼迦后書

      帖后

      2 Thessalonians

      2Th

      弟茂德前書

      弟前

      提摩太前書

      提前

      1 Timothy

      1Tm

      弟茂德后書

      弟后

      提摩太后書

      提后

      2 Timothy

      2Tm

      弟鐸書

      提多書

      Titus

      Tt

      費肋孟書

      腓利門書

      Philemon

      Phm

      希伯來書

      希伯來書

      Hebrews

      Heb

      雅各伯書

      雅各書

      James

      Jm

      伯多祿前書

      伯前

      彼得前書

      彼前

      1 Peter

      1P

      伯多祿后書

      伯后

      彼得后書

      彼后

      2 Peter

      2P

      若望一書

      若一

      約翰一書

      約壹

      1 John

      1Jn

      若望二書

      若二

      約翰二書

      約貳

      2 John

      2Jn

      若望三書

      若三

      約翰三書

      約參

      3 John

      3Jn

      猶達書

      猶大書

      Jude

      Ude

      默示錄

      啟示錄

      Revelation

      Rv

      《神學大全》

      《神學大全》(Summa Theolgiae或Summa Theologica , 簡稱S.Th., 1266年—1273年)是托馬斯·阿奎那在大學講堂的系統講義,他從1266年開始撰寫,直至1274年去世時仍未完成。雖然他謙稱這只不過是一部為“初學者”使用的關于基督學說理論的指南手冊,事實上它以相當完備且科學地、有系統的方式闡明了神學,同時也討論了哲學和神學所有綜合的問題,是托馬斯最主要的代表作。

      《神學大全》共分三集,加上一卷補編。xxx集(Prima Pars)是托馬斯在意大利任教廷顧問期間寫成(1266年—1268年),第二集的xxx部(Prima Secundae)以及第二集的第二部(Secunda Secundae)都是在巴黎大學任教期間寫成(1269年—1272年),第三集(Tertia Pars)則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任教期間寫成(1272年—1273年),補編(Supplementum)則是早期的一些作品所集成。全書的三大部都是按照中世紀大學教學論辯方式和當時教材的體例編寫的,不分章節,只列有問題題目(Quaestio),每個問題題目之下分若干論題(articulus),論題數不定,有的問題少則一論,多則十幾論。每個論題的結構均為四個段落:質疑(Ad primum sic proceditur):舉出數個與此論點相反的對立意見;反之(Sed contra):根據作者托馬斯的觀點引經據典的言論;正解(Respondeo dicendum quod):闡述托馬斯自己的主張與分析;釋疑(Ad primum ergo dicendum):逐條響應“質疑”列舉的反對意見。

      托馬斯以論理分類、分析、辨別、引證、反駁、綜合、解答等方式,將這部神學與哲學的條理,連續不斷地討論。全書xxx集(Prima Pars)細分為119個問題,討論天主的存在,天主的特性,天主三位一體,天主創造世界、創造天使、創造人類。有時論及人性,論及人的知性能力和極限,還有天使和人類共同擁有的善惡問題。第二集篇幅超過全書的二分之一,第二集的xxx部分(Prima Secundae),探討人生的目的、人性行為、人類感性生活、法律(誡命)和恩寵,共有114個問題。第二集的第二部分(Secunda Secundae)析論人性在倫理學上的各種德行,像三種超性之德信、望、愛,四種本性之德(四樞德)智、義、勇、節等;同時亦探討人生的各種生計、各種職業及生活方式,共有189個問題。第三集(Tertia Pars)則進入神學啟示部分,首先就是天主降凡成人的耶穌基督其人其事,再來就是人性的完美如何透過教會,以及教會中的圣事,達到天人合一之境。在各種圣事中,特別關懷洗禮、成年禮、圣體圣事(圣餐)、悔罪等。此集計有90個問題,是全書中最短的,也是托馬斯未能親筆寫完的一集。前后三集,共512個問題。補編(Supplementum)則主要為神學問題,繼續探討四項圣事,涉及來生來世,尤其注重復活奧秘。

      《神學大全》中文版由中華多明我會譯成,以碧岳學會出版,編冊結構及目錄如下:

      xxx集

      xxx冊論天主一體三位(1-43題)

      第二冊論天主創造萬物(44-74題)

      第三冊論創造人類與治理萬物(75-119題)

      第二集分為兩部,xxx部包括第四冊到第六冊,第二部包括第七冊到第十二冊

      第四冊論人的道德行為與情(1-48題)

      第五冊論德行與惡習及罪(49-89題)

      第六冊論法律與恩寵(90-114題)

      第七冊論信德與望德(1-22題)

      第八冊論愛德(23-46題)

      第九冊論智德與義德(47-79題)

      第十冊論義德之功能部分或附德(80-122題)

      第十一冊論勇德與節德(123-170題)

      第十二冊論特殊恩寵(171-189題)

      第三集

      第十三冊論天主圣言降生成人(1-26題)

      第十四冊論基督之生平與救世事跡(27-59題)

      第十五冊論圣事:概論圣洗、堅振、圣體、懺悔(60-90題)

      補論

      第十六冊論圣事:傅油、圣秩、婚配(1-68題)

      第十七冊論肉身復活的問題(69-99題)

      附錄一論煉獄,附錄二論原罪的刑罰

      教理書

      教理書是對基督宗教教義的一個簡明總結,為便于記憶,通常以問答的形式寫成。教理書的主要部分有信經、圣事、誡命、和祈禱,這些因素的順序將根據作者的神學方法來確定。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教理書激增,數個世紀在大部分的教會傳統中成為基督徒教育的主要課本。

      天主教著名的教理書有如下幾本:

      德國圣伯多祿·卡尼修(1521年—1597年)在1555年—1559年間陸續出版了三種教理問答書:較大的教理書為教師,小的為兒童,中等的為青年人。卡尼修的教理書的順序是信德、望德,愛德、天主的誡命和教會的規矩、圣事和基督徒的正義。

      圣貝拉明(1542年—1621年)的教理書在意大利被廣泛使用。課本的框架基本上采用奧古斯丁的論述:信德、望德和愛德;基督徒必須相信的事(信經);必須希望的(天主經)和必須做的(誡命)。貝拉明又加上圣事和基督徒生活的方式。1870年,在梵蒂岡xxx屆大公會議提議下,此教理書成為通用教理書的典范。

      《特利騰大公會議司鐸本教理書》(1566年),通常稱為《羅馬要理問答》,是天主教教義的總結,以說明的散文形式寫成,為司鐸們在宣講和講授教理時使用。它強調圣事對基督宗教教義和生活的重要性,分為信德和信經、圣事、誡命和天主經四部分。

      《巴爾的摩第三次全體會議的教理書》(1885年)和隨后的校訂本在大約75年里,一直是美國天主教教義的標準來源。

      《天主教教理》(1993年)是為主教和負責教理講授者的基督徒教義的概略。此教理是以敘述的形式寫成,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宗徒信經(信仰的宣認);圣事(基督徒奧跡的慶祝);美德,真福和誡命(在基督內生活);祈禱,特別是天主經(基督徒的祈禱)。

      教會法

      天主教會的教會法是“教會組織和管理自己”的藝術,它是天主教會的等級當局制定和執行的法律體系和教會法律原則,以規范其外部組織和政府,指導天主教徒的日常活動,以實現教會的使命。它是西方xxx個現代法律體系,也是西方最古老的持續運作的法律體系。拉丁禮天主教的教會法被匯總為《天主教法典》,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于1983年正式批準頒布,以取代舊有的1917年法典。《天主教法典》共有1752條,分屬七卷書:總則、天主子民、教會訓導職 、教會圣化職、教會刑法、教會財產及訴訟法。而東方天主教的教會法根據其獨特傳統被匯總為《東儀天主教會法典》,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于1990年10月18日頒布,于1991年10月1日生效,對23個東儀天主教教會發揮約束作用。

      教會法直接或間接地建立在不可改變的神圣法或自然法的基礎上。普遍法的權威來自其最高立法者——教宗和與之共融的主教團。教宗本人擁有全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與此相反,特殊法的權威來自低于最高立法者的立法者,包括普通立法者和授權立法者。教會法典不僅包括教義或道德的內容,也考慮人類社會的一般情況。天主教會的教會法具有成熟法律體系的所有要素:法律、法院、律師、法官。就《天主教法典》而言,這部教會法有法律解釋原則和強制刑罰。在大多數世俗司法管轄區,它缺乏民事約束力,但這并不妨礙它對天主教徒的普遍約束力。

      戒律

      編輯

      教規

      天主十誡

      天主十誡是天主教徒倫理生活的基本準則。“十誡”這一專名并不見于圣經,它出自教父時代的依肋內。圣經以“十句話”來指天主十誡。詳盡地記述十誡內容的是《出谷紀》二十章2-17節和《申命紀》五章6-21節。天主十誡的劃分和計數在歷史上并不完全一致。天主教會采用的是奧古斯丁的分法,東正教和某些基督新教教派采用的是希臘教父的分法。

      天主的十條誠命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前三條涉及天主,它的總綱是“愛天主于萬有之上”;后七條涉及人,其總綱是:“愛人如己”,在教會要理中,這十條誡命被表達為:

      一、欽崇一天主萬有之上。

      二、毋呼天主圣名以發虛誓。

      三、守瞻禮之日。

      四、孝敬父母。五、毋殺人。

      六、毋行邪淫。

      七、毋偷盜。

      八、毋妄證。

      九、毋愿他人妻。

      十、毋貪他人財物。

      天主十誡的xxx誡包括信、望、愛三德。它要求人信仰天主,永遠不對生活失去信心,不搞偶像崇拜,不以言語或行為試探天主。第二誡令人尊敬天主的圣名,表示對天主的本性奧秘以及神圣事物的景仰。這一誡命也禁止不相宜地呼號天主的名字。第三誡要求信友在特別崇敬天主的日子,參加教會舉行的宗教儀式,以滿足靈性方面的要求。瞻禮之日包括主日及主日之外的一些法定節日,如圣延節、耶穌升天節、圣神降臨節、圣母開天節、主顯節、基督圣體圣血節,天主之母節、圣若瑟節等。

      第四誡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孝心,在身體方面要滿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在精神方面要尊敬父母,聽從父母的勸告。同時,這一誡命也推廣到上下級、師生、國與民等關系。例如,父母應該養育、教育子女;國民有義務憑真理、正義、團結和自由的精神與政府合作,一同建設社會; 下級應該服從上級的合理領導,上級應尊重下級的人格等。第五誡命令人們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嚴。人是天主所創造的,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唯有天主才是生命的最終主宰。因此,第五誡也禁止自殺。關于xxx,教會依據這一誡命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義務為避免xxx而努力,以祈禱、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但同時也認為,在用盡了一切和平的方法后,國家擁有合法的自衛權利。第六誡命令人在思言行為上保持“潔德”,健康地面對性欲,端正兩性關系,禁止在婚姻以外尋求性欲的滿足,包括手淫和婚前性行為。第七誡禁止人不公道地占有別人的東西以及用任何方法損害別人的財物。它要求人為了公共福利尊重財富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第八誡要求人們活在真理之中,勇敢地為真理作證。天主作為真理本身,是一切真理的根源,因此在言語和行為上違背真理都是對天主的不忠。這一誡禁止做假見證、發虛誓、誹謗和誣蔑等等。第九誡要求人們持守“心靈的潔凈”,與貪欲作斗爭。這一該不但禁止強占他人之妻,與他人之妻私通,而且禁止邪淫的意念。第十誡禁止貪婪及無限制地占有世上財富的欲望,禁止由對財富及其相關權力的過度追求而產生的貪心,也禁止產生侵害別人世上財富的不義行為的心愿。這—誡要求人們消除嫉妒之心,保持“神貧”的心態。

      圣教四規

      在天主教會看來,天主十誡是天主親自啟示立定的神律,人不能更改和隨意解釋。相比之下,圣教四規是天主教會立定的規矩,并非不可更改,主要是為了指導天主教徒活出以圣事為中心與高峰的豐盛生命。圣教四規僅僅是一個合格的天主教徒所應該做到的底線。傳統的圣教四規如下:xxx規:凡主日及罷工瞻禮日,該參與彌撒;第二規:該遵守圣教所定齋期;第三規:每年該告解、領圣體至少一次;第四規:該量力供應教會之需要。中國天主教會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一些別具風格的相關術語:履行四規稱為“滿四規”;被接納進入教會而開始正式履行四規,度基督徒生活,稱為“開四規”;因過犯而被罰停止領受圣體圣事,稱為“斷四規”。記錄領洗信友的名冊稱為“四規冊”。

      三愿

      根據1983年《天主教法典》的定義,圣愿”是向天主慎重而自由地做的承諾,包含一件可能的且更好的善事,且應以敬德實踐之”。(1191條)那些加入修會的人發貞潔﹑神貧和服從三個圣愿。教會的合法上司以教會名義所接受的為公開愿,否則為私人愿。如被教會承認為顯著者即為顯愿。否則,為簡愿。就其時限而言,圣愿分為初愿﹑暫愿和永愿。

      貞潔(Chastity)

      天主教會認為,為了天主統治的緣故而守貞或獻身獨身生活是天主的恩典或禮物。門徒的圣召是指他們被邀請過一種只為天主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來實踐他們的承諾。持守獨身不同于消極禁欲,而是把人類性行為看成是天主禮物的積極選擇。作為成年基督徒自由選擇獨身生活方式的承諾,證明了個人同天主及服務天主子民的關系。在修會獨身生活里,為愛天主而守貞是教會傳統持續的一部分。

      神貧(Poverty)

      自愿效仿基督過貧窮的生活是一種積極依靠天主的生活。傳統意義上的貧窮意味著人所有的資源都該共有。需要什么就拿什么。期待共享生活的前提是假定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神貧圣愿使人度簡單的生活,從而引導其成為物質和精神上的貧窮者,他們認為所有的財產都是天主賜予的禮物。神貧要求人們參加工作,同團體和天主的子民分享物質資料﹑個人的天賦才能。神貧圣愿印證了在服務窮人和獻身正義事業時應有的熱情和公正。

      服從(Obedience)

      在天主教會的理解中,服從不是否定個人意愿,而是承諾將個人意愿同上主的旨意慢慢融合在一起。通過服從,人交付整個身心去尋求天主,按天主在人類生活中啟示的意愿行事。這被認為是個人的自由和責任。教會傳統意義上的服從具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有些服從是指學會聆聽圣神的指引和監督。有些服從強調對權威的服從,以此來確保對修會的命令,紀律及使徒使命有效性的服從。有些人認為服從的意義在于大家可以為共同利益而合作。通常教會傳統反映了兩種主要的服從。一種傾向于等級制的服從,強調領導階層自上而下的權力執行。另外一種是團體模式,強調決策的制定是經由團體中各分會代表商議后,所達成的大多數意見。對于修會服從的內容是指修會團體可以指派那些已承行天主圣意的執行者們。通過信德,修會認為天主透過修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修會的領導者和權威人士,修會的規章制度,修會的管理和會憲,修會的感召力和傳教使命來彰顯天主的旨意。

      常用經文

      (1)小圣號經

      +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阿們。

      (2)大圣號經

      以十字圣架號(在額頭畫xxx個小十字),天主我等主(在口上畫第二個小十字),救我等于我仇(在胸前畫第三個小十字),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畫大十字),阿們(雙手合十)

      (3)點圣水經

      天主,請以此圣水洗凈我的罪過,端正我的意念,拯救我脫離罪惡和一切兇險。阿們。

      (4)天主經

      我們的天父,愿你的名受顯揚;愿你的國來臨;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不要讓我們陷于誘惑;但救我們免于兇惡。阿們

      (5)圣母經

      萬福瑪利亞,你充滿圣寵,主與你同在,你在婦女中受贊頌,你的親子耶穌同受贊頌。天主圣母瑪利亞,求你現在和我們臨終時,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阿們。

      (6)圣三光榮頌

      愿光榮歸于父、及子、及圣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阿們

      (7)宗徒信經

      我信全能的天主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我信父的xxx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信他因圣神降孕,由童貞瑪利亞誕生。我信他在比拉多執政時蒙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安葬。我信他下降陰府,第三日從死者中復活。我信他升了天,坐在全能天主父的右邊。我信他要從天降來,審判生者死者。我信圣神,我信圣而公教會,諸圣的相通。我信罪過的赦免,我信肉身的復活,我信永恒的生命。阿們

      (8)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我信xxx的天主,全能的圣父,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都是他所創造的。我信xxx的主、耶穌基督、天主的獨生子。他在萬世之前,由圣父所生。他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他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與圣父同性同體,萬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他為了我們人類,并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他因圣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他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而被埋葬。他正如圣經所載,第三日復活了。他升了天,坐在圣父的右邊。他還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他的神國萬世無疆。我信圣神,他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圣父圣子所共發。他和圣父圣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他曾藉先知們發言。我信xxx、至圣、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我承認赦罪的圣洗,只有一個。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阿們。

      (9)飯前經

      天主,求你降福我們和我們所享用的食物,我們也為你所賞賜的一切感謝你。愿光榮歸于父、及子、及圣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阿們。

      (10)飯后經

      天主,為你所賜的一切恩惠,我們誠心贊頌感謝你。因我們的主基督。 阿們。

      (11)五謝禮

      一謝天主,生養照顧之恩。二謝天主,降生救贖之恩。三謝天主,赦罪賜寵之恩。四謝天主,賜我進教,引我升天之恩。五謝天主,自生我等至今無數之恩。

      組織結構

      編輯

      圣座(羅馬教廷)

      “圣座”(羅馬教廷)一詞原本指教宗(羅馬主教)的職位,現在通常指教宗所行使的管理權威、權限和職能,也指教宗由羅馬教廷協助管理全世界教會的事務。圣座(羅馬教廷)是世界上僅存的七個xxx君主制國家之一,與沙特阿拉伯、斯威士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文萊和阿曼并列。圣座由管理最高級別教會事務的辦公室組成,包括國務秘書處、九個圣部、三個教務法院、十二個宗座委員會和其他秘書處、理事會。圣座最活躍的機構包括:信理部,監督天主教教義;主教部,協調全球主教的任命;萬民福音部,監督所有宗教活動;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負責磋商國際和平與社會問題。

      國務秘書處在樞機國務卿的領導下,負責指導和協調教廷。現任國務卿是樞機主教伯多祿·帕羅林(Pietro Parolin)相當于教廷的總理,于2013年8月31日接受教宗方濟各的任命。國務秘書處與各國關系科秘書保祿·加拉格爾大主教擔任羅馬教廷外交部長。國務秘書處是教廷xxx一個位于梵蒂岡城內的機構,其他機構則分散于羅馬不同地區的建筑物中,這些建筑物具有與大使館相似的域外權利。

      九個圣部如下:

      信理部(教義部):負責維護信仰與教義。

      主教部:負責各地教區的設立,接受并研究各教區的報告。

      東方教會部:負責處理有關東方教會的事務,謀求改進同東方教會的關系。

      圣事禮儀部:負責推行有關圣事的規定,處理東西方教會的禮儀。

      神職人員部(圣職部):研究和處理各教區的神職人員的培訓和生活等問題。

      修會部:負責處理修會團體的成立或解散,監督修會團體的會規、紀律等。

      萬民福音部:原名傳信部。專門負責培養和派遣傳教士,布置和開展世界各地教會的傳教工作,并從經濟上和精神上給予支持。

      冊封圣人部:主管冊封圣人的過程和手續,以及保管圣人的遺骸、遺物等。

      公教教育部:監督天主教大學和修道院的組織,包括行政、方針、規章等。

      十二個宗座委員會如下:

      宗座平信徒委員會:主要由平信徒組成,關注平信徒參與教會的生活與傳教事業。

      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規范﹑促進與協調天主教大公主義團體;研究大公主義的性質并實施已有的成果;與其他教會及非天主教教會團體展開對話;向其他基督教會團體的會議派遣天主教觀察員并接受對方的觀察員;處理與其他教會團體的個體成員之間的關系。該委員會包括同猶太教會關系委員會。

      宗座家庭委員會:從家庭的教育﹑福傳和宗徒使命的觀點關注家庭的牧民關懷,包括促進圣潔的生活和負責的生育。成員來自全世界不同文化的平信徒。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關注促進福音價值和教會的社會訓導。

      宗座一心委員會:為世界范圍的天主教援助與人類發展組織提供信息與協調服務。

      宗座移民與觀光委員會:關注對移民、流浪者、旅行者及游客的牧民援助。

      宗座醫療事務委員會:在各種國際性天主教組織中間促進醫療保健領域的研究、陶成和行動。

      宗座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對教會的普遍法則給予具有法律效力的權威解釋。

      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促進對非基督徒的研究、與非基督徒的對話;包括同穆斯林宗教關系委員會。

      宗座無信仰者協談委員會:研究無神論的本質;促進與無信仰者之間的對話。

      宗座文化委員會:促進福音信息與世界的多元文化之間的聯系。

      宗座大眾傳播委員會:從為公民文化及更多文化注入救恩與人類進步之信息的觀點研究大眾傳播的現代工具。

      圣統制

      “圣統制”字面的意思是“圣的來源”或”神圣秩序”,因此是指教會內神職界的排序,這種排序又稱為神品。信徒們認為這種排序可追溯到耶穌。在實踐中,圣統制由下到上分別是執事、司鐸(神父)、主教和教宗。值得注意的是,執事直接服從主教,主教是司祭職位的滿全,從圣事方面看,其等級并不從屬于教宗。更確切地說,教宗是主教團的首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宗作為羅馬主教繼承伯多祿的職位,掌管普世圣職服務。所有等級都需要與以教宗為首領的普世主教團所代表的普世教會的共融。

      天主教會認為,主耶穌同伯多祿及其繼承人分享他的職權;宗徒與他們的繼承人分享他們的職權;司鐸及其司祭職繼承人在服務信眾團體和從主教接受的權威中分享他們的職權;執事這個由宗徒們設立的職位及其繼承人在服務主教中分享他們的職權。圣統制的發展經歷了從強調職權到強調服務的觀念轉變。梵二會議主張,主教是群眾的仆人(《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16 節;《教會憲章》20:4節),他們自己要仿效基督(《教會憲章》27:3節);司鐸也是一樣(《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12:6節;15:3節);梵二會議把司祭的圣職看作與所有信者的司祭職相互關聯(《教會憲章》10:2節)。

      除了這三種可追溯到新約的圣秩以外,天主教會還增加了其他職務,比如助祭﹑輔祭。她還發展了管轄權的等級體制:羅馬教廷﹑樞機團﹑教宗使節(legates)、教廷大使(nuncios )、宗座代表(apostolic delegates)。

      主教

      主教一詞源于希臘文(episkopos),意思是“監督者”,是宗徒的繼承人,主管一教區教務的天主教會高級神職人員,是教區的最高管理者,籍著圣神被信眾祝圣成為教會里的牧人和管理者,享有最高的圣秩品位,是圣職崇禮的司祭以及教義的導師,有來自天主的直接權力從事祝圣司鐸、施行堅振等圣事。主教圣秩是由教宗、樞機主教(又稱紅衣主教)、大主教(總主教)、主教逐層構成,所有主教在圣秩地位上是平等的,都被授予了至高的司祭職和神圣職務的全部,僅有行政權限的差別。

      神父

      神父,又稱“司鐸”,拉丁文Pater有父親之意,尊稱為“神父”,神父是一個堂口的負責人,管理本轄區教徒,進行傳教活動,是主教圣秩從屬性的緊密合作者,擁有以基督元首身份行事的權柄,和主教共同構成xxx的圣統司祭職,協助主教管理堂區,負責基層教區牧靈、圣事儀式用品的圣化、主持彌撒等工作,主要任務是服務、宣講圣言、施行圣事,成為所有天主子民的公仆。

      執事

      執事在希臘語是仆人的意思,是執行教會各項基礎工作為主的天主教神職,通過覆手禮獲得服務的使命,而非司祭職,在教會生活中主要作為主教、司鐸以及信友的輔助者,在圣體圣事等禮儀慶典中協助主教和司鐸頌唱福音經、送圣體等,在婚姻圣事中作為見證人并祝福婚姻,主持葬禮,在牧職管理和慈善事務中進行服務,宣讀福音和講道等工作。在大修生中,經主教考察合格祝圣為執事,協助神父開展宗教工作,不能獨立舉行彌撒。

      樞機

      樞機是由教宗選擇的、與他一同管理天主教會的助手,一共有三個等級:樞機主教﹑樞機司鐸和樞機執事,共同構成樞機團。其中,樞機主教們組成樞機主教團,作為教宗的顧問,在某些場合可以作為他的代表。樞機司鐸也是主教,他們的教區在羅馬以外。在名義上他們被指定在羅馬的教堂。樞機執事是榮譽主教,負責在羅馬教廷中的全職服務。樞機們以個人和樞密會議的方式協助教宗管理天主教會。樞密會議是由教宗主持的樞機們的會議。

      1059年,教宗尼古拉二世給予樞機主教選舉教宗的權利。1567年以前,“樞機”這個稱號也可以被授給羅馬地區一些重要堂區的神職人員。1567年以后,該稱號保留給樞機團的成員。1917年的教會法典規定,所有樞機必須是司鐸。1962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對此予以修改,要求所有的樞機必須是主教。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規定,只有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能在羅馬教廷中供職,且有權參加教宗選舉。80歲以上的樞機主教保留為樞機團的成員,但不享有上述權利。樞機主教或者被分派到六個設在羅馬近郊的主教轄區中的一個,或者獲得東方宗主教區的頭銜———如果是來自東方教會的神職。

      教區與堂區

      教區是以主教為首的地方教會,下設不同的堂區。除了修會成員之外,神職人員一般都需要加入某一教區并服從某一教區主教的權限,即司鐸與執事必須從屬于他的教區。通常這樣的從屬是xxx性的,但在某些條件下出于人事調動的安排,轉移所歸屬的教區也是可能的。為了保證教區主教的統一管理,其他教區的神職人員需要得到許可或邀請才能到本教區施行圣事和講道。數個教區可能被合并為一個教省(ecclesiastical province),即由總主教領導的一組教區。通常說來,這些教區彼此接壤。以美國為例,大多數教省都沿用各州的地理分界線,包括一州內的所有教區。

      堂區的希臘語是parokia,意為“臨近的住所”。傳統上說,堂區是教區內指定區域的信徒團體。每個堂區都有一位堂區司鐸擔任總管,并負責自己的教堂。盡管習慣上按照地域劃分,但也可以根據禮儀、民族或語言來劃分堂區。堂區牧者(堂區司鐸)是被委以堂區牧民關懷之責任的司鐸,其主要責任是:保證在堂區講道中宣講福音;肯定感恩祭在團體生活中的首要地位;滿足團體的圣事需求。堂區牧者也有權管理堂區的財政事務,并在法律事務上擔任堂區的代表。堂區牧者一般由主教任命,也有所謂的私人堂區。堂區議會是協助堂區司鐸處理堂區行政事務的本堂教友組織。當平信徒對牧靈事務的參與不斷增加的情境下,梵二會議最早倡議建立這類組織形式。它們實質上是協商性的——他們的決議和建議對堂區司鐸沒有約束力,但起到將堂區需要告知堂區司鐸的作用,是司鐸和信眾之間不可缺少的橋梁。堂區議會往往由各個教友團體或小組的負責人構成,包括教理講授員、唱經班、輔祭班、接待組、后勤組等。

      修會體制

      修會是宣發貧窮﹑貞潔和服從誓愿(xxx或暫時的),并且度團體生活﹑敬畏上主的基督徒團體。修會會員有別于度使徒生活的團體成員,因為后者不宣發三個誓愿。修會組織通常被分為三種類型:(1)修會(religious orders); (2)修道團體(religious congregations);(3)在俗團體(secular institutes)。在修會——如諾波爾丁會(Norbertines)——中,修道者們要發莊重的誓愿,并過團體生活。在修道團體——如贖世會(Redemptorists)——中,成員只發簡單的誓愿,過團體生活。而在俗團體——如納匝肋女會(Ladies of Nazareth) ,其成員只對遵守福音所勸導的神貧、貞潔﹑服從三愿做保證,但并不一定過團體生活。在這三種類型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過集體生活的團體,例如蘇爾比斯會(Sulpicians),其成員居住在一起,但并不必須宣明誓言。

      修會可以進一步分為使徒性的團體(“入世”為主)和隱修性的團體(“出世”為主)。使徒性的修道團體(如贖世主會)承擔了教會的多種牧職,例如特別的宣道工作。同時,他們也不受固定居所和隱修要求的制約。而隱修團體(例如本篤會)則將自己完全奉獻于對天主的贊美和朝拜中。這些團體中的成員通常屬于某座修道院,并共同舉行時辰頌禱禮,傳統上是一天祈禱七次。此外也會從事一些特定的使徒工作,例如教育。修會團體或在教區立案或在羅馬宗座立案。教區立案的修會團體隸屬于當地教區。而宗座立案的修會團體則隸屬于宗座,特別由修會及俗世部(Congregation of Religious and Secular Institutes)負責。

      所有修會團體的共同點都在于,它們要求其成員一生持守神貧、貞潔和服從的生活方式。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規定或制度。它們會以源于其團體創始者最初表述的方式將本團體的特恩詳加說明。如此,這些規定或制度便為成員鋪設了一條道路,使成員們在其中生活,并完成他們在教會內的使命。

      宗教場所

      編輯

      教堂建筑

      天主教堂是天主教的信仰團體用于朝拜天主的場所。天主教堂的主要作用是舉行宗教禮儀,尤其是感恩祭和其他圣事。兩千年來,天主教堂的建筑風格反映了建造者在神學、禮儀和教會生活方面的傾向,其建筑結構也體現當時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的顯著影響。

      盡管風格各異,天主教堂通常包含不同等級的神圣區域,將空間分隔開來。分隔始于教堂院落的圍墻。中世紀的“圣所”從教堂建地的邊界開始,罪犯一旦踏入就會受到庇護。接著是教堂的建筑物,建筑物以直立在尖頂上的十字架作為標識,表示那是神圣的空間。如果教堂被改作其他用途,十字架就會被取下。中堂是教堂的主體,會眾就在這一區域參加禮儀。再往里是祭臺,通常有臺階和拱門與中堂隔開。天主教堂內最神圣的空間是位于祭臺后方的圣體柜,其中保存著經過祝圣的面餅和酒——天主教徒相信那是耶穌基督真實的體和血。圣體柜側面一般會有一盞長燃不熄的圣體燈,天主教徒在進入教堂時,看見圣體燈即可知道這座教堂存放著圣體,需要行單膝下跪禮,中國教會俗稱“打千”或“請安”。祭臺的后面是圣所,也是有臺階、拱門和圍欄與祭臺分開,只有神職人員與輔祭人員才可以進入圣所,那里一般保存著禮儀用的器具和其他圣物。

      朝圣地

      瓜達盧佩圣母圣殿

      瓜達盧佩圣母圣殿是天主教的宗座級圣殿,墨西哥的國家朝圣地,位于墨西哥城以北。天主教徒相信,圣母瑪利亞曾在此顯現,并留下一件圣像畫。1531年10月9日,墨西哥農民若望·迪戈在墨西哥城外的山路上看見一位淑女,告訴他說,她是童貞瑪利亞天主之母。她要求他給教區主教帶去一個訊息,要求為敬禮她建立一座教堂。當時的主教祖馬拉嘎對此感到困惑不解,要求胡安·蒂耶格他一個令人信服的信號。在12月12日的顯現中,圣母瑪利亞向若望·迪戈顯示了一個神跡:隆冬時節,玫瑰花在石頭地里盛開。若望·迪戈用自己的斗篷裹住玫瑰花,走到主教府,敞開他的斗篷,讓玫瑰花落在地上。打開斗蓬后,圣母的容貌在他的斗蓬里顯現出來。主教立刻相信,其后興建了圣堂,在兩代人之內有八百萬人皈依天主教。而該印有圣母容貌的斗蓬,現安放于在墨西哥的瓜達盧佩圣母大殿。

      令人驚奇的是,若望·迪戈的斗篷是用仙人掌的植物纖維織成的布料做的。這種布料最多二十年就會腐爛,但這件斗篷至今已將近五百年,仍然完好如初。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們對該圣像進行驗光測定, 發現圣母的瞳仁中反映出1531年12月12日若望·迪戈在主教府作證時,當時在場者的影像。此外,這件斗篷曾經受過幾英尺以外的恐怖分子炸彈爆炸而幸存,當時的爆炸震碎了大教堂的每一塊窗戶。瓜達盧佩圣母圣殿是天主教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每年都要接待數百萬名朝圣者。瓜達盧佩圣母瞻禮(節日)在每年的12月12日,即圣母顯現的日期。

      露德圣母朝圣地

      法國南部小鎮露德是歐洲最為著名的圣母圣地,每年吸引超過五百萬朝圣者。它也是世界上xxx的康復中心,每兩年會發生一次經過鑒定的一等神跡,還不包括數千個沒有提交到醫學鑒定局的痊愈事件。露德的起源是圣母顯現給一個農村貧窮女孩伯爾納德。據報道,在1858年2月11日到3月25日之間,她有18次之多看見一位美麗的女士,這位女士向她傳達了不尋常的訊息。她告訴伯爾納德去揭開一股清泉,這水會有治療效果;這女士命令她請求教會當局在附近建立一座教堂,并向她揭示了三個秘密。在最后一次顯現那天,那位女士透露了她的身份:“是始胎無染原罪者。在四年以前,即1854年12月8日,教宗比約九世莊嚴地定義了這端信條。經過四年嚴格的審查,在伯爾納德的證詞和屢顯奇跡的基礎上,教會當局宣布圣母顯現是可信的。伯爾納德在1953年被列入圣品。至2023年8月止,露德圣母朝圣地已經舉辦了150屆(一年一屆)法國全國天主教徒朝圣活動。

      法蒂瑪圣母朝圣地

      葡萄牙中部小鎮法蒂瑪是最近一個被天主教會認可的圣母顯現地。1917年5月13日,圣母瑪利亞首次在葡萄牙中部法蒂瑪鎮依利亞山谷顯現給三名小牧童。從那天起、直到同年的10月為止,10歲的路濟婭、9歲的方濟各和7歲的雅欽達總共目睹了圣母顯現六次之多。1917年10月13日,成千上萬人看見了“太陽的奇跡”,在近10分鐘的時間內,太陽迅速改變了顏色位置。1930年,萊里亞教區主教宣布這些“神視與信仰相符合”,授權了敬禮法蒂瑪圣母。隨后,法蒂瑪朝圣地愈加聲名遠播,世界各地為數眾多的朝圣者蜂擁而至。法蒂瑪圣母顯現的紀念日是每年的5月13日。

      宗教儀式

      編輯

      禮儀

      禮儀形式

      在天主教會內,由于使徒傳承和不同地區教會發展歷史的不同,一共有二十三個相對獨立的禮儀傳統,這些傳統之間完全共融。也就是說,天主教會的禮儀傳統不同于東正教或新教內部分立的教派。天主教徒可以自由選擇到這二十三種傳統下的任何一個教堂,參加所舉行的圣事,包括所有七件圣事。雖然這些禮儀傳統所使用的語言和經文有所不同,它們保留了類似的結構,包括誦讀圣經以及將面餅和酒祝圣為基督的身體和寶血。此外,所有這些教會都服從天主教會訓導所定義的所有信理和教規,都承認教宗的首席地位和普遍治權。天主教東儀傳統另有專門的《東儀天主教會法典》作為規范。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于1990年10月18日頒布本法典,該法典于1991年10月1日生效。

      拉丁禮儀

      同樣,拉丁(或羅馬)禮儀是信徒最多的禮儀形式,也是xxx的西方禮儀傳統。它以三種禮拜禮儀表達:傳統拉丁禮彌撒、新禮彌撒(梵蒂岡第二次大會公會議之后改革的產物)和安立甘習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洲,由圣公宗改宗天主教的會眾使用)。在拉丁(羅馬)禮儀之下,還有其他可以追溯到 1500 年代中期之前的禮儀形式:摩爾阿拉伯禮(西班牙),安博羅削禮(意大利),布拉干禮(葡萄牙);其他的包括修會團體的禮儀:多明我會、加爾默羅會和加多森會的禮儀。

      拜占庭禮儀

      拜占庭禮儀是東儀天主教中人數最多的,當大多數人想到東方天主教時,他們也會想到拜占庭禮儀。拜占庭禮儀的很多經文是由四世紀的金口圣若望和圣大巴西爾撰寫的。拜占庭禮儀使用發酵(而不是未發酵)面餅來舉行圣體圣事,并將小塊圣體放入盛有寶血的圣爵中。然后,平信徒用禮儀用的小勺接受基督的身體和血。拉丁天主教徒和拜占庭天主教徒之間的另一個區別在于敬禮。拉丁天主教徒在耶穌受難日敬禮十字圣木,而拜占庭天主教徒則敬禮基督的裹尸布。此外,拉丁天主教徒傾向于敬禮圣人塑像,而拜占庭傳統則敬禮圣像畫(木版畫)。拜占庭禮儀由十四個獨特的傳統組成:

      阿爾巴尼亞傳統,白俄羅斯傳統,保加利亞希臘傳統,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黑山拜占庭教會,希臘拜占庭傳統,匈牙利希臘傳統,意大利-阿爾巴尼亞傳統(從未分裂),馬其頓傳統,梅爾凱特希臘傳統,羅馬尼亞傳統,俄羅斯傳統,魯塞尼亞傳統,斯洛伐克傳統,烏克蘭希臘傳統。

      亞歷山大禮儀

      按照禮儀語言的不同,亞歷山大禮儀包括兩大部分:科普特語禮儀和吉茲語禮儀,下分三個傳統:科普特傳統、厄立特里亞傳統、埃塞俄比亞傳統。科普特天主教會使用科普特語,偶爾使用阿拉伯語,而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天主教會使用吉茲語。科普特天主教會的開端可以追溯到福音傳道者圣馬爾谷(馬可),而埃塞俄比亞教徒則聲稱圣瑪竇和圣巴爾多祿茂首次將福音傳播到了他們的地區。亞歷山大禮儀的一個獨特屬性是禮儀年開始的時間。它不是從將臨期開始的,而是從九月下旬的十字架慶日開始。這個慶日是為了紀念圣海倫發現真十字架。

      安條克禮儀(敘利亞西部)

      從西敘利亞或安條克興起的古老禮儀包括三大傳統,安條克天主教徒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圣伯多祿,他在擔任羅馬主教之前曾擔任安條克主教,并在那里建立了宗座。因此,馬龍派(從未從羅馬分裂)和敘利亞教會的宗主教被認為是圣伯多祿的繼承人。所有這三個傳統在其禮拜禮儀中都使用西敘利亞禮儀。他們的區別在于語言:馬龍派傳統使用亞蘭語或阿拉伯語;敘利亞天主教會使用亞蘭語和敘利亞語;敘利亞-馬蘭卡拉傳統使用敘利亞語、馬拉雅拉姆語或英語彌撒或禮拜禮儀被稱為“神圣古爾班納”,翻譯過來就是“神圣的犧牲”。它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以及象征性的手勢和語言。

      亞美尼亞禮儀

      亞美尼亞禮儀中xxx的傳統是亞美尼亞傳統。它可以追溯到四世紀,當時亞美尼亞是xxx個將基督宗教作為國教的國家。亞美尼亞天主教會使用啟蒙者圣格列高利的禮拜禮儀。他生活在四世紀,首先用敘利亞語創作了神圣彌撒禮儀的經文。與拜占庭禮儀類似,當亞美尼亞禮儀在彌撒中有多余的未祝圣的面包時,這種“受祝福的面包”會在禮儀后送給人們,作為共融的標志。亞美尼亞禮儀年歷中的節期與拉丁禮傳統略有不同。例如,相當于將臨期的節期稱為Aratchavorats,從基督君王節開始,持續六到八周。

      加色丁禮儀(敘利亞東部)

      加色丁禮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使徒圣多默,他們被親切地自稱為“圣多默基督徒”。在這個禮儀中有兩個傳統:加色丁傳統和敘利亞馬拉巴爾傳統。雖然很多加色丁天主教徒定居在北美,但他們最初來自印度、伊拉克和其他中東國家。加色丁傳統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圣所周圍的紅色帷幕。它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猶太人的傳統,即至圣所被帷幕隔開,只有大祭司才能進入。加色丁禮幕類似于拜占庭禮儀中的圣像屏風和拉丁禮儀中的圣體欄桿。

      加色丁禮彌撒使用的是最古老的感恩經(Eucharistic Prayer),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三世紀。誦念或誦唱感恩經時通常使用大眾語言,但也使用亞蘭語(耶穌時代猶太人的口語)。在加色丁禮儀日歷中,有九個節期,沒有常年期,有將臨期和大齋期(四旬期)。他們將圣多默節視為義務圣日。

      圣事

      圣事是天主教信仰生活的核心。圣事的基本含義是對不可見事物的標記與象征。天主教徒相信任何東西都可以轉化為神圣性的事物并將之傳達出來——所有的實在都可以于天主不可見的臨在之中獲得神圣維度。同時,既然天主通過有形可見的方式向人們啟示,就意味著人同樣可以通過有形可見的方式與天主獲得溝通——這被稱為“圣事性的相遇”,如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此外,天主教會還特別強調了教會在教恩史中的中保性、圣事性的重要角色。

      對于基督徒來說,圣事是信仰、教會之合一與基督之臨在的標記與象征,亦是其崇拜的行為。根據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年—1563年)關于之臨在的標記與象征的教導,圣事亦能夠給那些不拒絕天主的人帶來恩寵,不能認為沒有領受圣事者就一定不能獲得恩寵。事實上,恩寵早已在天主的自我給予中被給予了教會和每個個體,因為每一個人都因天主普世的恩寵而被召喚成為天主的子女。圣事所做的是強調并形塑恩寵的傳達,從而使得神圣的臨在可以在那些個體或團體身上產生效果。即是說,圣事主要象征、慶祝天主在萬物之中已行之事,并使之產生效果。

      現在被天主教會所施行的圣事共有七件,涵蓋了基督徒一生中的所有重要時刻,包括三件入門圣事:圣洗圣事(洗禮)、堅振圣事、圣體圣事(感恩祭);兩件治療圣事:和好圣事(懺悔告解)與病人傅油圣事;兩件服務圣事:圣秩圣事(祝圣神職人員)與婚姻圣事(天主教徒之間的婚配結合)。

      圣儀

      圣儀是一種神圣的標志,如劃十字、戴圣牌、點圣水,拜苦路等,它們讓信徒與天主在基督內的恩寵相遇。通過這些圣儀,信徒承認由基督實現的新的創造和救贖。圣儀與圣事有幾點不同。圣儀的數目沒有限制,通過教會的轉求,這些圣儀達到各自的功效。平信徒也可以舉行一些圣儀,如分圣灰和父母祝福他們的子女。

      1. 圣牌是扁平、形狀如同硬幣的小圓盤,上面銘刻有基督﹑圣母瑪利亞、圣人、圣殿或者神圣奧跡的圖像。圣牌通常由金屬木材、塑膠制成,由信徒戴在頸部。圣牌通常由教會祝福、意在增加佩戴者的虔誠和熱心。在羅馬地下墓穴發現很多圣牌,這證明教會在古代就使用圣牌。

      2. 圣水是由司鐸祝福的水,被神職人員作為圣物用于祝福,奉獻、主日彌撒前灑圣水禮,也被用于進入教堂時重申洗禮(以手指點蘸圣水劃十字圣號)。除普通圣水以外,還有洗禮圣水(在授予洗禮時和圣油一起使用)及在復活期祝圣并使用的復活節圣水。

      3. 圣灰是在圣灰周三當天領取的灰燼。圣灰周三是四旬期的xxx天,因那天在信仰團體中每個人的額頭抹圣灰的教會傳統而得名。傳統上,圣灰是用上一年圣枝主日所使用的棕樹枝燒制而成的。神職人員和平信徒都會領受圣灰,象征著悔改與補贖。教外人士通常也可以領受圣灰。

      諸圣譜系

      早期教會把所有信徒稱作“圣人”。這個詞來自拉丁文 sancti ,意思是“神圣的人”。他們之所以神圣,是因為他們通過成加入教會而進入與復活的基督親密結合的關系。當耶穌門徒的團體越來越大,歷史越來越久時,在很多情況下,追隨者的熱心也減少了,于是,更常見的情況是僅把那些卓越的人叫做圣人,而且只有當他們去世之后才這么做,特別是當他們殉道后。在很多世紀里,圣人是因為眾人的認同而得以承認的、并沒有正式的程序。后來,主教漸漸地掌握了將誰稱為圣人的權威。從12世紀開始,西方教會認為列圣(宣布成為圣人)需要教宗的批準。現在的程序非常多,有很多規定和要求。不過,人們通常也承認,很多沒有被列品的人可能比那些被列品者更有美德,更加虔誠。教會敬禮圣人時看的不是他們無錯或無罪的生活,而是他們熱烈的、一心一意的祈禱和善舉,這使他們在各個方面堪當成為英勇美德的榜樣。

      現代天主教會對圣人有明確而嚴格的分級列品制度,包括“可敬者”“天主之仆”“真福”和“圣人”。教會承認的具有杰出圣德的待列品者稱為“可敬者”,得到進一步認可后稱為“天主之仆”。如果通過某位“天主之仆”的轉禱發生了醫學不可解釋的神跡,并得到教廷封圣部認可,則可以舉行宣福禮(列真福品),將此人冊封為“真福”,即被列入諸圣的行列,可以得到全教會的公開敬禮。經過宣福禮的真福者,再出現過兩次神跡,經過教會進一步確認其資格后,就可以舉行封圣禮(列圣品),將此人冊封為“圣人”。敬禮圣人的方式有:在教會禮儀年歷中紀念他們的慶節(統稱“瞻禮”,包括紀念日和慶日兩種級別),紀念他們的朝圣地﹑教堂,以他們名字命名的機構或將機構奉獻給他們,請他們在天主前代禱,在家中、教堂和其他地方擺放他們的畫像或塑像。呼求圣人讓他們代禱的原因是諸圣相通功的教義,那些先我們而離開塵世的人也可以有效地為我們祈禱。

      圣髑是被保存并受到敬禮,以紀念某位圣人的物品。圣髑包括這些圣人的遺體(如骨頭和牙齒)以及曾經屬于他們或他們曾碰觸過的東西(如衣物)。圣髑敬禮的起源是在殉道者墳墓中舉行感恩圣祭的古老傳統。殉道者效仿耶穌而死,因此被認為是格外受到天主降福的人,他們以及他們的所有物也因而備受尊敬。敬禮圣髑這一習慣一直非常普遍,尤其是中世紀。十字軍返鄉時,將許多圣髑從圣地帶回歐洲,增進了這一敬禮的普及。圣髑在當時(現在仍然如此)一般被保存在一種被稱為圣髑盒的精致容器中。圣髑敬禮的普遍性有時會招致濫用。迷信思想把許多神奇的能力加在圣髑上;更有甚者,明目張膽地對這些圣人遺骨進行非法買賣交易。此外,還有很多商人用仿制的圣髑欺騙買者。因為這些妄用事件,基督新教改革者反對敬禮圣髑。然而天主教沿襲了這一敬禮,為紀念并再現這些圣人圣女的生活。如今,圣髑的真偽必須經過教會權威的認定,而圣髑被禁止用來買賣獲利。天主教會區分了敬禮/尊敬和朝拜。敬禮和尊敬適用于圣髑,而天主教徒朝拜的對象只有天主。

      天主教會拉丁禮儀年歷中的諸圣瞻禮日

      日期

      圣人

      1月1日 (節日)

      天主之母圣瑪利亞

      1月2日 (紀念)

      圣巴西略主教及圣額我略·納齊安主教(圣師)

      1月3日 (自由紀念)

      耶穌圣名

      1月7日 (自由紀念)

      圣雷孟司鐸

      主受洗節 (慶日)

       

      1月13日 (自由紀念)

      圣依拉略主教(圣師) 

      1月14日 (自由紀念)

      真福和德里司鐸

      1月15日 (自由紀念)

      圣劉方濟司鐸(殉道) 

      1月17日 (紀念)

      圣安當院長 

      1月20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法俾盎(殉道)

      圣巴斯弟盎(殉道)

      1月21日 (紀念)

      圣依搦斯(貞女、殉道) 

      1月22日 (自由紀念)

      圣味增爵執事(殉道) 

      1月23日 (自由紀念)

      圣白小滿(殉道)  

      1月24日 (紀念)

      圣方濟各沙雷氏主教(圣師)  

      1月25日 (慶日)

      圣保祿宗徒歸化  

      1月26日 (紀念)

      圣弟茂德主教及圣弟鐸主教  

      1月27日 (自由紀念)

      圣趙榮司鐸(殉道)

      圣安杰拉·美利西(貞女) 

      1月28日 (紀念)

      圣多瑪斯·阿奎納司鐸(圣師) 

      1月29日 (紀念)

      1月29日 (自由紀念)

      圣福若瑟司鐸

      圣王炳及同伴(殉道)

      1月30日 (紀念)

      真福雷永明司鐸 

      1月31日 (紀念)

      圣若望鮑思高司鐸 

      2月2日 (慶日)

      獻主節

      2月3日 (自由紀念)

      圣巴拉斯主教(殉道)

      圣安斯卡主教

      2月5日 (紀念)

      圣亞加大(貞女、殉道)

      2月6日 (紀念)

      圣保祿三木司鐸及同伴(殉道)

      2月8日 (自由紀念)

       

      圣熱羅尼莫·艾明廉(四旬期)

      圣熱羅尼莫·艾明廉(常年期)

      圣若瑟芬·柏姬達(貞女)(四旬期)

      圣若瑟芬·柏姬達(貞女)(常年期)

      2月10日 (紀念)

      圣思嘉(貞女)(自由紀念)(四旬期)

      圣思嘉(貞女)(常年期)

      2月11日 (自由紀念)

      露德圣母(四旬期)

      露德圣母(常年期)

      2月13日 (自由紀念)

      圣藍月旺司鐸(殉道)(四旬期)

      圣藍月旺司鐸(殉道)(常年期)

      2月14日 (紀念)

      圣濟利祿隱修士及圣默多狄主教(自由紀念)(四旬期)

      圣濟利祿隱修士及圣默多狄主教(常年期)

      2月17日 (自由紀念)

      圣母忠仆會七位會祖(四旬期)

      圣母忠仆會七位會祖(常年期)

      2月18日 (自由紀念)

      圣劉格來司鐸(殉道)(四旬期)

      圣劉格來司鐸(殉道)(常年期)

      圣吳學圣、圣文乃耳司鐸及同伴(殉道)(四旬期)

      圣吳學圣、圣文乃耳司鐸及同伴(殉道)(常年期)

      2月19日 (自由紀念)

      圣易貞美(貞女、殉道)(四旬期)

      圣易貞美(貞女、殉道)(常年期)

      2月21日 (自由紀念)

      圣伯多祿·達彌盎主教(圣師)(四旬期)

      圣伯多祿·達彌盎主教(圣師)(常年期)

      圣劉佐翰司鐸(殉道)(四旬期)

      圣劉佐翰司鐸(殉道)(常年期)

      2月22日 (慶日)

      建立圣伯多祿宗座(四旬期)

      建立圣伯多祿宗座(常年期)

      2月23日 (紀念)

      圣玻里加主教(殉道)(自由紀念)(四旬期)

      圣玻里加主教(殉道)(常年期)

      2月25日 (自由紀念)

      圣雷鳴道主教及圣高惠黎司鐸(殉道)(四旬期)

      圣雷鳴道主教及圣高惠黎司鐸(殉道)(常年期)

      2月27日 (自由紀念)

      圣額我略·納謙院長(圣師)(四旬期)

      圣額我略·納謙院長(圣師)(常年期)

      3月1日 (自由紀念)

      圣曹桂英(殉道)(四旬期)

      圣曹桂英(殉道)(常年期)

      3月4日 (自由紀念)

      圣加西彌祿(四旬期)

      圣加西彌祿(常年期)

      3月7日 (紀念)

      圣伯爾都亞及圣斐尼絲(殉道)(自由紀念)(四旬期)

      圣伯爾都亞及圣斐尼絲(殉道)(常年期)

      3月8日 (自由紀念)

      圣若望由天主者(會士)

      3月9日 (自由紀念)

      圣方濟加·羅馬(會士)

      3月12日 (自由紀念)

      圣張大鵬傳道員(殉道)

      3月17日 (自由紀念)

      圣博德主教

      3月18日 (自由紀念)

      圣濟利祿主教·耶路撒冷(圣師)

      3月19日 (節日)

      圣若瑟(圣母凈配)

      3月23日 (自由紀念)

      圣多利玻主教

      3月25日 (節日)

      預報救主降生(四旬期)

      預報救主降生(復活期)

      4月2日 (自由紀念)

      圣方濟各保拉隱修士(四旬期)

      圣方濟各保拉隱修士(復活期)

      4月4日 (自由紀念)

      圣依西多祿主教(圣師)(四旬期)

      圣依西多祿主教(圣師)(復活期)

      4月5日 (自由紀念)

      圣味增爵斐洛司鐸(四旬期)

      圣味增爵斐洛司鐸(復活期)

      4月7日 (紀念)

      圣若翰喇沙司鐸(自由紀念)(四旬期)

      圣若翰喇沙司鐸(復活期)

      4月8日 (自由紀念)

      真福雅松大(貞女)(四旬期)

      真福雅松大(貞女)(復活期)

      4月11日 (紀念)

      圣達尼老主教(殉道)(自由紀念)(四旬期)

      圣達尼老主教(殉道)(復活期)

      4月13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瑪爾定一世(殉道)(四旬期)

      教宗圣瑪爾定一世(殉道)(復活期)

      4月21日 (自由紀念)

      圣安瑟莫主教(圣師)(四旬期)

      圣安瑟莫主教(圣師)(復活期)

      4月23日 (自由紀念)

      圣喬治(殉道)(四旬期)

      圣喬治(殉道)(復活期)

      道博主教(殉道)(四旬期)

      圣道博主教(殉道)(復活期)

      4月24日 (自由紀念)

      圣斐德理司鐸(殉道)

      4月25日 (慶日)

      圣馬爾谷(圣史)

      4月28日 (自由紀念)

      圣伯多祿·查納司鐸(殉道)

      圣類斯·葛利寧·蒙福司鐸

      4月29日 (紀念)

      圣加大利納(貞女、圣師)

      4月30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比約五世

      5月1日 (自由紀念)

      圣若瑟勞工 

      5月2日 (紀念)

      圣亞大納修主教(圣師)

      5月3日 (慶日)

      圣斐理伯及圣雅各布伯宗徒 

      5月4日 (自由紀念)

      真福梅慕雅司鐸 

      五月第二主日前星期六 (紀念)

      中華圣母(復活期)

      中華圣母(常年期)

      5月10日 (自由紀念)

      圣若望·亞維拉司鐸(圣師)

      5月12日 (自由紀念)

      圣聶勒及圣亞基略(殉道)(復活期)

      圣聶勒及圣亞基略(殉道)(常年期)

      圣龐加爵(殉道)(復活期)

      圣龐加爵(殉道)(常年期)

      5月13日 (自由紀念)

      花地瑪圣母(復活期)

      花地瑪圣母(常年期)

      5月14日 (慶日)

      圣瑪弟亞宗徒(復活期)

      圣瑪弟亞宗徒(常年期)

      5月17日 (自由紀念)

      圣劉文元(殉道)(復活期)

      圣劉文元(殉道)(常年期)

      5月18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若望一世(殉道)(復活期)

      教宗圣若望一世(殉道)(常年期)

      5月20日 (自由紀念)

      圣伯爾納定司鐸(復活期)

      圣伯爾納定司鐸(常年期)

      5月21日 (自由紀念)

      圣多福·麥哲倫司鐸及同伴(殉道)(復活期)

      圣多福·麥哲倫司鐸及同伴(殉道)(常年期)

      5月22日 (自由紀念)

      圣李達·加西亞(會士)(復活期)

      圣李達·加西亞(會士)(常年期)

      5月24日 (紀念)

      圣母進教之佑(復活期)

      圣母進教之佑(常年期)

      5月25日 (自由紀念)

      圣伯達司鐸(圣師)(復活期)

      圣伯達司鐸(圣師)(常年期)

      教宗圣額我略七世(復活期)

      教宗圣額我略七世(常年期)

      圣瑪達肋納巴斯(貞女)(復活期)

      圣瑪達肋納巴斯(貞女)(常年期)

      5月26日 (紀念)

      圣斐理伯·內利司鐸(復活期)

      圣斐理伯·內利司鐸(常年期)

      5月27日 (自由紀念)

      圣奧思定主教·坎特伯雷(復活期)

      圣奧思定主教·坎特伯雷(常年期)

      圣桑實(圣白多祿)主教(殉道)(復活期)

      圣桑實(圣白多祿)主教(殉道)(常年期)

      5月29日 (自由紀念)

      圣郝開枝(殉道)(復活期)

      圣郝開枝(殉道)(常年期)

      教宗圣保祿六世(復活期)

      教宗圣保祿六世(常年期)

      5月31日 (慶日)

      圣母訪親(復活期)

      圣母訪親(常年期) 

      6月1日 (紀念)

      圣猶思定(殉道)(復活期)

      圣猶思定(殉道)(常年期) 

      6月2日 (自由紀念)

      圣瑪策林及圣伯多祿(殉道)(復活期)

      圣瑪策林及圣伯多祿(殉道)(常年期)

      6月3日 (紀念)

      圣嘉祿·盧安加及同伴(殉道)(復活期)

      圣嘉祿·盧安加及同伴(殉道)(常年期)

      6月5日 (紀念)

      圣玻尼法主教(殉道)(復活期)

      圣玻尼法主教(殉道)(常年期)

      6月6日 (自由紀念)

      圣諾伯多主教(復活期)

      圣諾伯多主教(常年期)

      五旬節后星期一

      教會之母 (紀念)

      圣體圣血節后星期五

      耶穌圣心節 (節日)

      圣體圣血節后星期六

      圣母無玷之心 (紀念)

      6月9日 (自由紀念)

      圣義范執事(圣師)(復活期)

      圣義范執事(圣師)(常年期)

      6月11日 (紀念)

      圣巴爾納伯宗徒(復活期)

      圣巴爾納伯宗徒(常年期)

      6月13日 (紀念)

      圣安多尼司鐸·巴都亞(圣師) 

      6月19日 (自由紀念)

      圣羅慕德院長 

      6月21日 (紀念)

      圣類斯·公撒格(會士) 

      6月22日 (自由紀念)

      圣保林主教

      圣若望·費舍主教及圣多默·穆爾(殉道)

      6月23日 (自由紀念)

      圣袁在德司鐸(殉道) 

      6月24日 (節日)

      圣若翰洗者誕辰 

      6月27日 (自由紀念)

      圣濟利祿主教·亞力山卓(圣師) 

      6月28日 (紀念)

      圣依勒內主教(殉道、圣師) 

      6月29日 (節日)

      圣伯多祿及圣保祿宗徒 

      6月30日 (自由紀念)

      羅馬教會初期殉道烈士 

      7月3日 (慶日)

      圣多默宗徒 

      7月4日 (自由紀念)

      圣依撒伯爾·葡萄牙 

      7月5日 (自由紀念)

      圣安多尼·匝加利司鐸 

      7月6日 (自由紀念)

      圣瑪利亞·葛萊蒂(貞女、殉道) 

      7月9日 (慶日)

      7月9日 (自由紀念)

      7月9日 (自由紀念)

      中華諸圣及真福

      圣趙榮司鐸及同伴(殉道)

      圣艾士杰主教及同伴(殉道)

      7月11日 (紀念)

      圣本篤院長 

      7月13日 (自由紀念)

      圣亨利 

      7月14日 (自由紀念)

      圣加彌祿·彌理司鐸 

      7月15日 (紀念)

      圣文德主教(圣師) 

      7月16日 (自由紀念)

      加爾默羅圣母 

      7月20日 (自由紀念)

      圣亞博那主教(殉道)

      圣任德芬司鐸及同伴(殉道) 

      7月21日 (自由紀念)

      圣老楞佐·布爾希司鐸(圣師)

      圣郭西德司鐸(殉道) 

      7月22日 (慶日)

      圣瑪利亞瑪達肋納 

      7月23日 (自由紀念)

      圣彼濟大(會士) 

      7月24日 (自由紀念)

      圣撒柏·麥祿福司鐸 

      7月25日 (慶日)

      圣雅各布伯宗徒 

      7月26日 (紀念)

      圣若亞敬及圣亞納(圣母雙親) 

      7月28日 (自由紀念)

      圣陳昌品及同伴(殉道)

      7月29日 (紀念)

      圣瑪爾大、圣瑪利亞及圣拉匝祿 

      7月30日 (自由紀念)

      圣伯多祿·金言主教(圣師) 

      7月31日 (紀念)

      圣依納爵·羅耀拉司鐸 

      8月1日 (紀念)

      圣亞豐索主教(圣師) 

      8月2日 (自由紀念)

      8月2日 (自由紀念)

      圣歐瑟伯主教

      圣艾伯鐸司鐸 

      8月4日 (紀念)

      圣若翰·維雅納司鐸 

      8月5日 (自由紀念)

      圣母大殿奉獻日 

      8月6日 (慶日)

      耶穌顯圣容 

      8月7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西斯篤二世及同伴(殉道)

      圣嘉耶當司鐸 

      8月8日 (紀念)

      圣道明司鐸 

      8月9日 (自由紀念)

      圣十字德蘭·本篤(貞女、殉道) 

      8月10日 (慶日)

      圣老楞佐執事(殉道) 

      8月11日 (紀念)

      圣嘉勒(貞女) 

      8月12日 (自由紀念)

      圣方濟加·尚達爾(會士)

      真福杜仲賢司鐸(殉道) 

      8月13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彭謙及圣希玻里司鐸(殉道) 

      8月14日 (紀念)

      圣高比司鐸(殉道) 

      8月15日 (節日)

      圣母蒙召升天 

      8月16日 (自由紀念)

      圣斯德望國王·匈牙利 

      8月19日 (自由紀念)

      圣若望·歐德司鐸 

      8月20日 (紀念)

      圣伯爾納鐸院長(圣師) 

      8月21日 (紀念)

      教宗圣比約十世 

      8月22日 (紀念)

      圣母元后 

      8月23日 (自由紀念)

      圣羅撒(貞女) 

      8月24日 (慶日)

      圣巴爾多祿茂宗徒 

      8月25日 (自由紀念)

      8月25日 (自由紀念)

      圣路易國王

      圣若瑟·加拉桑司鐸 

      8月27日 (紀念)

      圣莫尼加 

      8月28日 (紀念)

      圣奧思定主教(圣師) 

      8月29日 (紀念)

      圣若翰洗者殉道 

      8月30日 (自由紀念)

      余剛

      9月3日 (紀念)

      教宗圣額我略一世(圣師) 

      9月5日 (自由紀念)

      圣德蘭.加爾各答

      9月8日 (慶日)

      圣母誕辰 

      9月9日 (自由紀念)

      9月9日 (自由紀念)

      圣高華司鐸

      真福費德力.奧撒南

      9月11日 (自由紀念)

      圣董文學司鐸(殉道) 

      9月12日 (自由紀念)

      圣母瑪利亞圣名 

      9月13日 (紀念)

      金口圣若望主教(圣師) 

      9月14日 (慶日)

      光榮十字圣架 

      9月15日 (紀念)

      痛苦圣母

      9月16日 (紀念)

      教宗圣高爾乃略及圣西彼廉主教(殉道) 

      9月17日 (自由紀念)

      9月17日 (自由紀念)

      圣伯拉民主教(圣師)

      圣賀德佳·碧根(貞女、圣師) 

      9月19日 (自由紀念)

      圣雅納略主教(殉道)

      9月20日 (紀念)

      圣金大建司鐸、圣夏丁祥及同伴(殉道) 

      9月21日 (慶日)

      圣瑪竇宗徒(圣史) 

      9月23日 (紀念)

      圣碧岳·庇特來司鐸 

      9月26日 (自由紀念)

      圣葛斯默及圣達彌盎(殉道) 

      9月27日 (紀念)

      圣云先司鐸 

      9月28日 (自由紀念)

      9月28日 (自由紀念)

      圣文策老(殉道)

      圣老楞佐·盧斯及同伴(殉道) 

      9月29日 (慶日)

      圣彌額爾、圣加俾額爾及圣辣法耳總領天使 

      9月30日 (紀念)

      圣熱羅尼莫(葉理諾)司鐸(圣師) 

      10月1日 (慶日)

      圣德蘭·里修(小德肋撒)(貞女、圣師、傳教區主要主保)

      10月2日 (紀念)

      護守天使 

      10月4日 (紀念)

      圣方濟·亞西西 

      10月5日 (自由紀念)

      圣傅天娜·克瓦爾斯卡(貞女) 

      10月6日 (自由紀念)

      圣博諾司鐸 

      10月7日 (紀念)

      玫瑰圣母 

      10月9日 (自由紀念)

      圣雕尼削主教及同伴(殉道)

      圣若望·良納第司鐸 

      10月11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若望二十三世

      10月14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加理斯多一世(殉道) 

      10月15日 (紀念)

      圣德蘭·亞維拉(大德肋撒)(貞女、圣師) 

      10月16日 (自由紀念)

      圣赫德維(會士)

      圣瑪加利大·亞拉高(貞女)

      10月17日 (紀念)

      圣依納爵主教·安提約基亞(殉道) 

      10月18日 (慶日)

      圣路加(圣史) 

      10月19日 (自由紀念)

      圣若望·貝巴司鐸、圣依撒格·饒覺司鐸及同伴(殉道)

      圣十字保祿司鐸

      10月22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若望保祿二世

      10月23日 (自由紀念)

      圣若望·嘉庇當司鐸 

      10月24日 (自由紀念)

      圣安當尼·加烈主教 

      10月27日 (自由紀念)

      圣施方濟司鐸及同伴(殉道) 

      10月28日 (慶日)

      圣西滿及圣猶達宗徒 

      11月1日 (節日)

      諸圣節 

      11月2日

      追思已亡諸信者 

      11月3日 (自由紀念)

      圣瑪爾定·包瑞斯(會士) 

      11月4日 (紀念)

      圣嘉祿·鮑榮茂主教 

      11月7日 (自由紀念)

      圣吳國盛(殉道) 

      11月9日 (慶日)

      祝圣拉特朗大殿 

      11月10日 (紀念)

      教宗圣良一世(圣師) 

      11月11日 (紀念)

      圣瑪爾定主教·都爾 

      11月12日 (紀念)

      圣若撒法主教(殉道) 

      11月15日 (自由紀念)

      圣亞爾伯主教(圣師) 

      11月16日 (自由紀念)

      圣瑪加利大·蘇格蘭

      圣日多達(貞女) 

      11月17日 (紀念)

      圣依撒伯爾·匈牙利(會士) 

      11月18日 (自由紀念)

      圣伯多祿大殿及圣保祿大殿奉獻日 

      11月21日 (紀念)

      獻圣母于圣殿 

      11月22日 (紀念)

      圣則濟利亞(貞女、殉道) 

      11月23日 (自由紀念)

      11月23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克萊孟一世(殉道)

      圣高隆邦院長

      11月24日 (紀念)

      11月24日 (自由紀念)

      圣陳安勇樂司鐸及同伴(殉道)

      圣徐德新主教(殉道) 

      11月25日 (自由紀念)

      圣加大利納·亞力山卓(貞女、殉道) 

      11月29日 (自由紀念)

      圣劉瑞廷司鐸及同伴(殉道) 

      11月30日 (慶日)

      圣安德肋宗徒 

      12月3日 (慶日)

      圣方濟·沙勿略司鐸(傳教區主要主保) 

      12月4日 (自由紀念)

      圣若望·達瑪森司鐸(圣師) 

      12月6日 (自由紀念)

      圣尼各老主教 

      12月7日 (紀念)

      圣安博主教(圣師) 

      12月8日 (節日)

      圣母無玷始胎(港教區主保) 

      12月9日 (慶日)

      12月9日 (自由紀念)

      紀念香港圣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祝圣

      圣若望·廸達谷(高樂多) 

      12月10日 (自由紀念)

      洛雷托圣母

      12月11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達瑪穌一世 

      12月12日 (自由紀念)

      瓜達盧佩圣母 

      12月13日 (紀念)

      圣路濟亞(貞女、殉道) 

      12月14日 (紀念)

      圣十字若望司鐸(圣師) 

      12月21日 (自由紀念)

      圣伯多祿·加尼修司鐸(圣師) 

      12月23日 (自由紀念)

      圣若望·甘廸司鐸 

      圣家節 (慶日)

       

      12月26日 (慶日)

      圣斯德望(首位殉道) 

      12月27日 (慶日)

      圣若望宗徒(圣史) 

      12月28日 (慶日)

      諸圣嬰孩(殉道) 

      12月29日 (自由紀念)

      圣多瑪斯·百克主教(殉道) 

      12月31日 (自由紀念)

      教宗圣西物斯德一世

      手勢符號

      十字圣號

      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十字圣號是一項圣儀,教會將其定義為“與圣事相似的神圣記號”,表征著通過教會的代禱而獲得的屬靈效力。天主教徒的祈禱幾乎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手勢記號,例如傅手、請十字圣號(畫十字)或灑圣水,這些記號的效力來自于神圣者的能力和祈禱者的意愿。關于圣儀,《天主教教理》第1670號指出,“圣儀不像圣事一般賦予圣神的恩寵,但透過教會的祈禱,讓人準備接受恩寵且與之合作。信友盡心準備,靠著由基督受難、死亡、復活的逾越奧跡所涌出的恩寵,圣化各種生活情況,而所有圣事與圣儀的效能,也都是由這逾越奧跡而來。”關于十字圣號,《天主教教理》第2157號指出,“基督徒以十字圣號,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開始他的一天、他的祈禱和行動。這樣,基督徒奉獻他的一天,為光榮天主,并呼求救主的恩寵。在誘惑和困難中,十字圣號堅強我們。”

      天主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十字圣號有兩種。一種被稱為大十字圣號,通常伴隨著請圣號經,分別以右手觸碰身體的額頭(念“因父”)、胸口或腹部(“及子”)、左肩(“及圣”)、右肩(“神之名”),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十字,最后在親吻右手手指或雙手合十的時候念“阿們”。當代天主教會上至教宗下至平信徒幾乎都不再區分畫十字時手指的擺放方式。在歷史中,東方傳統通常會要求右手的拇指、食指與中指并攏成一點,代表三位一體,其余的兩根手指代表耶穌基督的人性和神性;西方傳統則使用張開的右手,代表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時所受的五個傷口。此外,東方傳統的十字圣號是從右肩到左肩的,與西方拉丁禮傳統不同。另一種十字圣號被稱為小十字圣號,用右手拇指分別在額頭、嘴唇和胸口畫三個小十字,先從上到下再從左到右。平信徒通常在彌撒禮儀中聆聽《福音》之前,模仿主祭請小十字圣號;神職人員在為人施行祝福的時候也可能會在接受祝福者額頭上畫一個小十字。十字圣號的使用是如此之頻繁,不僅是祈禱前的預備,也被視為一種強有力的祈禱本身,以至于頻繁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運動競技和其他公眾視野之中。

      凱樂符號

      凱樂符號是基督教中“基督”的象征,由兩個希臘字母“Chi(X)”和“Rho(P)”疊加而成,這兩個字母是“Christo”名稱的希臘語前兩個字母。凱樂符號的真實來源已不可考,可以確定的是xxx世紀基督宗教初興之時,它就已經成為基督徒相互認同的秘密標志,從公元2世紀中葉到公元4世紀被廣泛用于地下墓穴藝術。相傳君士坦丁皇帝(306-337年在位)和他的軍隊在戰斗前一天在天空中看到了一個奇跡般的記號。君士坦丁宣稱自夢中獲得耶穌啟示使用該符號,并將之用在他的軍旗上,也就是所謂的拉布蘭旗。之后,君士坦丁大帝贏得了米爾維安橋戰役,并相信他之所以獲勝,是因為他的部下盾牌上有基督的象征。313年,君士坦丁在《米蘭敕令》中宣布基督宗教在羅馬帝國合法。16世紀早期,著名畫家拉斐爾在梵蒂岡使徒宮的畫作《十字架的異象》清楚地顯示了天空中的希臘文“In Touto Nika”,意即“以此標記征服”,這是為君士坦丁皇帝作傳的史學家尤西比烏斯所記錄下來的。

      圣心符號

      對于耶穌圣心的敬禮一開始純屬私人性質,從十二世紀開始陸續有一些圣人推動這一敬禮,自1675年耶穌將自己的圣心顯現給圣女瑪加利大,教會才有了“耶穌圣心”這一具體的標記。以后陸續有幾位教宗批準少數地方可以舉行此敬禮,直至1856年教宗比約九世才把此敬禮以節日的等級推廣到全教會中。傳統上耶穌圣心由:心、火焰、十字架、茨冠、傷口所組成。圣心代表耶穌對人類的大愛;火焰代表耶穌愛人的熱情猶如烈窯;十字架代表耶穌救世的標記;茨冠代表耶穌為世人所受的諸多苦難;傷口表示耶穌圣心為兵丁所刺穿,為救贖人類流盡最后一滴血。

      教會早期就有些神學家提出了圣母圣心的理論,1805年教宗比約七世批準了“圣母至潔之心”的敬禮,及至1945年教宗比約十二世將“圣母至潔之心”的瞻禮升級為“節日”,并更名為“圣母無玷圣心節”。傳統上圣母圣心由:心、火焰、玫瑰花冠、利劍所組成。圣心代表圣母的愛、火焰代表圣母圣心愛火炎炎、玫瑰花冠代表圣母的美善同時玫瑰花的荊刺代表圣母所受的憂苦、利劍代表當時西默盎對瑪利亞的預言“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分布

      編輯

      梵蒂岡圣座國務院教會中央統計處所編撰的《2023年圣座年鑒》和《2021年教會統計年鑒》表明,近年來,天主教徒人數有所增長,特別是在非洲、亞洲和美洲。《2021教會統計年鑒》指出,全球天主教會一共有3030個教會轄區。在2020年到2021年期間,全球天主教會受洗者人數從13.6億人增長為13.78億人。此增長幅度略小于全球人口增長比例。各大洲天主教徒的增長情況不一:非洲漲幅最高,美洲次之,亞洲緊追在后,歐洲持平。在2021年,全球天主教徒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7.67%。就天主教徒在當地人口的占比而言,在美洲是64.1%,在歐洲是39.6%,在大洋洲是25.9%,在非洲是19.4%,在亞洲則是3.3%。

      關于圣職人員的數據,在2021年,全體圣職人員共有462,388人,其中主教有5,340人,司鐸有407,872人,終身執事有49,176人。相較于2020年的數據,圣職人員總共減少了0.39%。在此期間,全世界主教和司鐸的人數略有減少,教區和修會的終身執事人數則明顯上升。在修會成員方面,全世界男修會的非司鐸會士人數從2020年的50,569,降低為2021年的49,774,負成長1.6%。2021年的全球修女人數共有608,958人,相較于2020年,負增長1.7%。至于全世界大修院修生人數的趨勢,則是從2013年到2021年持續走下坡,并在2021年降為109,895人。除了非洲以外,世界其他大洲的修生人數都有所減少。

      2018年發布的《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指出,天主教信徒約600萬人,宗教教職人員約0.8萬人,全國性的宗教團體包括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天主教教區共計98哥,教堂和活動堂點6000余處,全國性宗教院校有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

      分支教派

      編輯

      方濟各會

      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又稱小兄弟會。創建人方濟各(Francesco Assisi 1181—-1226)出身意大利的富商家庭,后拋棄全部家財,標榜赤貧,以乞食為生,到處講道,瓦解阿爾比派異端群眾,并和12個同仁在阿西西附近建立了一個小團體,宣傳安貧、悔改、仁愛、貞節和服從,得到世俗統治者和教皇的贊賞。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批準了方濟各的請求,正式成立方濟各修會。會規要求教徒應效法耶穌的榜樣,過清貧和節欲的生活,強調布道活動同參加勞動、行醫和行乞相結合。以后會規松弛,在城市中建立住院,積聚大量財產。內部為此意見不一,引起紛爭,分裂為三個支派。在方濟各會中,還有專為女修道者而設的方濟各會“第二會”,創立者為方濟各同鄉女子克萊爾(St.Clare 1193-1253)。該會戒律十分嚴格,會士必須過清貧生活在靜室內獨思苦修,與外世隔絕。方濟各會的傳教活動及其組織遍布世界各地,除布道外,還從事學術研究,開醫院、辦教育及興辦其它慈善事業。

      多明哥會

      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一譯多米尼克派。注重布道活動,故又名“布道兄弟會”。于1215年由西班牙人多明哥(St. Domingo 1170--1221)在法國圖盧茲城創立,1217年得到教皇批準。初期沿用方濟各會會規,1228年,制訂了自己的會規。禁止掌管某個固定教堂,主張會士到處活動;禁止擁有任何財產(不包括書籍);無須從事體力勞動,只求研討學問。有嚴密的組織系統和嚴格的吸收會員的手續。特別重視學術研究活動,曾興辦大學,向天主教會輸送大批神職人員,著名神學家大阿爾伯特(Albertus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人皆為該會會士。該會自稱為“神之犬”。其會徽為一只狗叼一燃燒著的火把。在瓦解和鎮壓異端方面為教皇十分盡力。1220年,教皇洪諾留三世授權多明哥會和方濟各會主持異端裁判所,殘酷xxx進步人士和異教異端。在16世紀的歐洲宗教改革中,多明哥會積極參與了羅馬教皇反對新教的斗爭。該會起初在歐洲傳播,到20世紀已傳遍世界各地。

      耶穌會

      又名“耶穌連隊”,天主教修會之一。1534年由西班牙人依納爵·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 )創立于法國巴黎,為天主教會反對宗教改革運動的主要集團。吸收成員和訓練會士極其嚴格,目的是灌輸給耶穌會士盲目的、狂熱的信仰,消滅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發愿修士是耶穌會的核心,他們除和其他會士一起發“絕財、絕色、絕意”三絕誓愿外,還要發第四愿:“xxx服從羅馬教皇。”只有他們可以擔任各級領導直至總會長的職務。會士深入社會各階層特別滲入各國宮廷和上流社會,對權貴施加政治思想影響,為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可以不嚴守修會所規定的義務、誓言和會規,并可以使用包括賄賂、誣告、暗殺等各種卑鄙手段。組織原則仿效軍隊的形式,使修會成為半軍事組織。重視發展教育和出版事業,以加強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同時大力反對進步的科學文化,積極參與xxx布魯諾(Giordono Bruno)、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等進步學者的活動。耶穌會的罪惡不得人心,1773年,教皇曾一度解散耶穌會,1814年又恢復。之后其組織發展迅速,現在已成為全球性組織。

      相關教派

      編輯

      東正教

      無論是希臘還是俄羅斯形式的東正教,它們都代表了一種與早期希臘教會有著很強的連續性、其禮儀和教義都可以直接追溯自早期教會的基督宗派。東正教在東歐影響xxx,尤其是在俄羅斯和希臘,在這些地區,它對于形成國家的認同感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經由移民,它在北美和澳大利亞的一些地方也有發展。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有著世界上xxx的希臘東正教社區之一。東正教有如下特色:

      1. 傳統保守性:東正教特別強調“傳統"(paradosis)觀念,尤其是希臘教父們的著作,例如尼撒的格列高利、認信者馬克西姆和“偽狄奧尼修斯”等人。傳統被看作是一個活的要素,使人們在面臨新時代的挑戰時能夠保持那些在根本上不變的東西。這反映在東正教所使用的禮儀形式較為固定這一點上。俄羅斯東正教非常重視在儀式中使用傳統的斯拉夫語,強調在神學和語言上與以往時代的連續性。對于傳統的強調,天主教與東正教并無實質不同,差異在于,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后,民族語言取代了拉丁語成為天主教會彌撒禮儀的主流語言。

      2. 東正教只承認前七次大公會議,第二次尼西亞大公會議(787年)以后的會議都被認為不具有權威性。盡管也有地方性的會議來討論各種不同的事務,但它們并沒有被看作與前七次大公會議具有同等的權威性。天主教會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主張大公會議的合法性英國由教宗的權威得到保障,只有教宗召開或追認的大公會議才是真正的大公會議。從耶路撒冷xxx次大公會議到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符合標準的大公會議一共有二十一次,所有這些大公會議都具有同等的權威性。

      3. 東正教一直反對在天主教中出現的那種權威觀。在東正教會中起主導地位的一直是“普世性”觀念(俄語Sobornost)。一方面它含有“普遍性”的一般意義,另一方面它也表達了在教會團契中信仰者的合一之意,試圖使教會個體成員的特殊性與教會整體生活的和諧性之間達到平衡。它與“大公會議至上”的觀念緊密相連,認為教會權威被分散在所有信仰者之中,而不是集中在任何類似教宗這樣的人物身上。東正教拒絕教宗無謬誤的教義。東正教傳統只是認為,圣靈將不允許東正教基督徒的整個信徒體墮入錯誤,且前七個大公會議都是無謬誤的,對于其他情況并無明顯斷言。天主教會則堅持教宗作為圣伯多祿宗徒繼承人,是信仰與道德上的最高領袖,當“羅馬教宗以全體信徒最高牧者和導師的身份,在信仰上鑒定弟兄們,以決定性的行動,宣布一項有關信仰或道德的教義,便以自己職位的名義,享有這種不能錯誤地神恩”。

      4. 東正教神學上比較獨特的思想包括:認為圣靈只是出自于圣父,而不像西方教會所認為的出自于圣父和圣子;將拯救理解為“神化”(deification),認為“上帝成為人,乃是為使人成為上帝”。“神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東方基督教傳統——無論是教父時期的還是現代希臘及俄羅斯的東正教神學傳統——在救贖論方面的思考。對于阿塔那修來說,拯救即意味著人對上帝之存在的參與結果,人的本性被造時就是以分有上帝存在為目標。

      5. 東正教徒非常重視對圣像畫的敬禮,包括耶穌基督、瑪利亞或其他圣人的圖像。圣像乃是“感覺的窗戶”,借此能讓教徒一瞥神性的實在。圣像畫具有特定的制作方式和繪畫藝術,長期不變,體現出保守型。天主教徒對圣像的形式和造型等更加開放,雕塑與繪畫兼有,允許運用當代的藝術形式表達永恒的信仰真理。

      6. 東正教有眾多古老的修道院,其中心是希臘的阿索斯圣山(Mount Athos)。大多數東正教的主教都來自于修道院。天主教有類似的隱修傳統,盡管在現代略顯式微。

      7. 東正教的神父與執事被允許在接受神職之前結婚,主教則通常是不結婚的。與此不同,天主教會拉丁禮要求神父持守獨身,接受執事在領受神品之前結婚,但這類執事一般情況下不能再被祝圣為神父,稱之為終身執事。近年來,隨著英國國教神職人員改宗天主教的人數增多,天主教會允許部分前國教的神職人員擔任神父,且保持已婚狀態不變。天主教與東正教都堅持只有男性可以接受神職,反對女性接受神職。天主教會近年來開啟了對“女性執事”可能性的討論。

      新教

      “新教”,又稱為“抗議宗”,指的是歷史上源自于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那些教會和宗派。值得注意的是,多數的新教教會都強調它們與早期教會的連續性。新教反對的不是廣義的大公性(catholic),而是“天主教”所代表的特殊的“大公性”(Catholic)。圣公會和路德宗思想家都特別強調他們在思想和生活上與早期教會的關聯,肯定他們自己之“大公性”的可信性。“宗派”(denomination)通常被用來指一些特定的新教教會,如路德宗、循道宗、改革宗、安立甘宗(英國國教/圣公會),宗派之外的運動包括福音運動、靈恩運動等。歷史上,新教教會與歐洲某些區域的狀況有著緊密的關系。例如,路德宗就與斯堪的納維亞的狀況有緊密的聯系,不同形式的長老會對于蘇格蘭和尼德蘭地區有影響,圣公會在英國影響xxx。在現代,新教中的宗派發展表現出一系列特征,其中有兩個方面是特別重要的。福音派現在在西方英語世界大多數的主流新教宗派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一些獨立的教會已經以相對特殊的福音派風格展露出來,尤其是在南美和南非地區。靈恩運動也已經在許多主流的新教教會生活中產生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在天主教中也被感受到了。福音派和靈恩運動的快速增長意味著新教在數量上的增長越來越可能發生于主流的宗派之外。

      1. 反對教宗的各種權威。盡管很多新教徒對教宗心懷敬意,但并不把他看作是道德或教義的最高領袖。

      2. 大部分新教宗派只承認兩種圣禮,即“洗禮”和“圣餐禮”,并且在圣餐禮中不作出信徒與教牧人員的區別,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以同時接受餅和酒。其中,循道宗在傳統上一直堅持在圣餐中用未發酵的葡萄汁,而不是葡萄酒。高派圣公會接受圣洗和圣餐為“圣事”,而不僅僅是圣禮,但把天主教會的其他五件圣事視為“圣禮”。除了路德宗、圣公會之外的眾多新教宗派都不重視圣餐禮儀,更看重對圣經的研習與靈修,盡管近年來受到天主教會合一對話的影響,不少新教宗派開始重新制訂類似于天主教會的禮儀。

      3. 反對天主教的某些信念,或者只是把它們看作個人可有可無的信念,而不是宗派官方的教導。這些信念包括:煉獄的觀念,圣徒代求的觀念,以及任何形式的對圣母瑪利亞的崇敬。值得注意的是,路德本人對圣母瑪利亞具有一種特別的敬意,同時也強調這種敬禮不能妨礙對于基督的朝拜,這點與天主教會的立場一致。

      4. 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之前,天主教會的禮儀要求使用拉丁文。這與宗教改革家的觀點相反,后者認為所有形式的公共敬拜都必須使用普通人可以懂得的語言。這一區別在現代不再存在。

      5. 所有新教的宗派都允許他們的牧師結婚。近些年來,大多數新教宗派都已經允許婦女在教會中被安立為全職的教職人員。

      6. 不同新教對于教會建制有著不同的理解。圣公會保留了主教制,坎特伯雷大主教被視為圣公會的精神領袖,每十年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官邸召開一次全圣公會的主教會議。浸信會反對主教制,避免用“神父”或“司祭”來稱呼神職人員。改革宗實現“長老制”,一些教會將長老視為牧師,承擔牧養和教導的職責,另一些教會將長老視為協助者,主要承擔行政管理的職責。福音派重視個人對傳福音的投入,以查經小組為主要的組織形式。靈恩派一般以帶領者為中心,同時強調所有人直接的與圣靈的相通。

      主要節日

      編輯

      為紀念《圣經》記載中和天主教歷史上的各種重要事件,天主教會設有眾多節日,教會內通稱為“瞻禮”。現代天主教會每年有四大瞻禮(節日):耶穌圣誕節(12月25日),耶穌復活節(逾越節,春分月圓后的xxx個星期日),圣神降臨節(復活節后五十日后的星期日),圣母升天節(8月15日)。另外四個重大的節日包括:耶穌升天節(復活節后四十日),諸圣節(11月1日),圣母無染原罪節(12月8日),天主之母節(1月1日)。在這些節日,每個堂區都應舉行特定的彌撒禮儀加以紀念,同時開展相關的教會活動。

      耶穌圣誕節

      耶穌圣誕瞻禮日期為12月25日,是最廣為社會所知的基督宗教節日,紀念耶穌誕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伯利恒。《圣經》并沒有明確記載耶穌誕生的具體日期,336年羅馬教會開始在12月25日慶祝圣誕節,5世紀中葉之后,耶穌圣誕節成為西方教會的重要傳統。而遵循儒略歷的東方教會則在1月7日慶祝圣誕節。天主教會在12月24日夜間到25日清晨通常會舉行三臺圣誕彌撒:子夜彌撒、黎明彌撒和天明彌撒。傳統的天主教徒大多數會參加子時彌撒,并舉行守夜禮。

      與圣誕節有關的最普遍熱心風俗是互相贈送禮物,雖然當代這已經大為商業化了,但有些教區在圣誕節還要求為貧困家庭奉獻特定禮品,試圖重新定向這一風俗。自從中世紀以來,還有布置圣誕馬槽的習俗,那是根據福音中有關耶穌降生的記述,布景裝飾而成。該風俗起源于亞西西的圣方濟各。最后,圣誕樹這個起源于異教日耳曼的風俗,也被改造來表達基督宗教的寓意。另外,還有一個起源英格蘭的風俗,秉燭逐戶串行,詠唱圣誕歌曲。多個世紀以來,為圣誕節而創作的音樂作品超過任何慶節或節期。

      耶穌復活節

      耶穌復活節不僅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初期教會最早明確規定的節日,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即確定慶祝的日期。復活節紀念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日復活的奧跡,每年春分xxx個月圓之后的xxx個星期日為耶穌復活瞻禮主日。從圣枝主日開始到復活主日的一周稱為圣周:圣周四舉行祝圣圣油彌撒和紀念耶穌建立圣體圣事(主的晚餐);圣周五是耶穌受難日,傳統上會將教堂的大部分裝飾撤去,教友會抬著十字架公拜苦路,紀念耶穌受難的經歷;圣周六是復活節前夕,紀念耶穌在墓中復活的前夕,會舉行守夜禮,并為慕道者舉行入門圣事,接納他們進入教會,寓意與耶穌基督同死亡同復活。圣周五、圣周六、復活主日三天統稱“逾越節三日慶典”。

      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復活節已成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與復活節有關的風俗包括穿戴新衣,以表示珍惜新生命和新希望;互相贈送彩蛋和巧克力蛋,特別是給兒童,象征新生命的誕生。珍藏和供奉從圣枝主日游行帶回家的棕櫚樹枝和復活節前夕帶回家的蠟燭。在更為傳統的社會,還有在親屬墓前擺放鮮艷的春季鮮花的習慣。

      圣神降臨節

      圣神降臨瞻禮在耶穌復活瞻禮后第五十天舉行,即耶穌升天瞻禮后十天,紀念十二宗徒與圣母瑪利亞等人在耶穌復活后五十天領受了從天而降的圣神,并開始以耶路撒冷為起點,向全世界傳播福音。圣神降臨瞻禮又稱“五旬節”,即《舊約》中記載的“七七節”,是谷物初熟的時節,在以色列民族的逾越節后七周。圣神受到圣父和圣子的派遣,降臨世界并圣化世界,這是天主教會的重要信仰。

      圣母升天節

      圣母升天瞻禮日期為8月15日,紀念圣母瑪利亞在死亡后復活,肉身和靈魂一同榮召歸天,這是她作為天主之子的母親和忠貞、神圣的榮譽。圣母榮召升天不是直接來自新約或最初的傳統,而是由教會的祈禱生活、圣經默想和圣事逐漸發展形成的。

      敬禮圣母瑪利亞是天主教會的悠久傳統。xxx個與圣母相關的公開慶典始于5世紀早期,在耶路撒冷一個認為是瑪利亞從耶路撒冷到白冷路上休息的地方舉行。5世紀后期,慶典轉移到恭敬圣母墳墓的方形教堂中舉行。6世紀末,皇帝茅利瑟開始傳揚圣母安睡節。羅馬在7世紀接受圣母安睡慶節,并在8世紀發展為圣母升天節,強調瑪利亞離開世界的獨特方式,即肉身和靈魂完全被提升到天國,而不僅僅是像其他圣人一樣靈魂升天。1854年,教宗庇護九世宣布“圣母始胎無玷”為信條。1950年11月1日,教宗庇護十二世頒布通諭,宣布“圣母瑪利亞靈魂和肉身升天”為信理,進一步確認了圣母瑪利亞在天主教會和信徒靈修生活中的地位。

      在圣母的慶節,天主教徒會開展圣母圣像游行,以鮮花環繞裝飾圣母祭臺或塑像,在圣母紀念日之前的九天開始作九日敬禮,夏季朝拜圣地等等。這些活動往往是民間自發的熱心敬禮,并受到教會的鼓勵和指導。

      影響

      編輯

      文化與藝術

      在教會生活中人們沐浴在神圣的氛圍中,主把信徒們塑造成常懷感恩的人,并于日常的生活中及所遇見的每個人身上,以見證他的偉大和光榮,然而把信仰生活化并非僅僅依靠圣經圣言以及在上主的圣殿內感受神圣,還有諸如文化、科學、藝術等其他方式貫穿生活方方面面,人們在一切美善中體驗上主的臨在。

      音樂

      早期教會音樂大都起源于東方,有以敘利亞圣嘆為代表的的阿美尼亞、拜占庭、科普特和敘利亞四大禮儀圣詠。敘利亞教會的伊法蓮采用民間流行曲調來創制圣歌圣詠,米蘭的主教安布羅斯引進了敘利亞唱答式圣詠來創作圣禮圣詠,從而確立了適應崇拜禮儀需要的聲樂體系。這是西方教會圣詠之始,之后凡是與其古詩風格和格律相仿的圣詠均被稱作安布羅斯圣詠。

      聲樂發展在整個教會發展史中遠遠xxx于器樂發展,器樂和樂器曾經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被視為教會音樂的禁區而發展緩慢,這與早期教會提倡苦修主義、將一切樂器視為世俗化的象征有關。如風琴本為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產物,當兩種文明衰落時,鳳琴在中東找到了發展空間,之后再傳回西方。六世紀時,教堂已有風琴出現,但直到12世紀,才在天主教彌撒禮儀中得以應用,并在巴洛克時期發展。終于在18世紀,作為風琴種類之一的管風琴遍及歐洲各大教堂,從此后在教會禮儀中占有重要地位。天主教圣樂是一種滲透性音樂,具有兩個最基本特點:一是旋律簡單,易于傳播;二是合唱的和聲編配基本上都是三度或六度的不完全諧和音程,這種編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特別和諧,能在人的聽覺器官中產生“共顫”的效果。

      繪畫

      天主教繪畫的內容主要源自圣經。圣經中對特定的人物刻畫以及人物的搭配等,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范式,成為“圖像標志”。例如,天主教繪畫中的圣母子像,通常都是以手抱嬰兒的女性形象為標志。一些天主教會士認為應該將透視法與宗教聯系起來,以更好地吸引民眾,最終達到傳教的目的。在巴洛克風格廣泛流行于歐洲之時,作為反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堅力量,天主教會士們利用自己對幾何學和透視學的掌握,在科學和宗教之間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將透視原理引入教堂建筑中,以出色的聲光效果引領信徒置身于輝煌與神圣的殿堂。天主教美術在中國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一是晚明時期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雖極力向文人階層宣傳基督信仰,但在繪畫領域實則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盡管在利瑪竇的自述中其傳教在中國取得了重要影響,但此實則是其希冀獲得羅馬教廷支持的一個策略。第二階段則是以郎世寧為代表的折衷主義路線,盡管在繪畫樣貌上尚處于中西技法、式樣的調和階段,但其影響力仍局限于內廷之中;第三階段則是土山灣和北平輔仁大學時期,這一時期所開啟的基督教繪畫的本土化潮流,立足于中國繪畫,同時又能融合西方繪畫的風格,一定程度上創造出了符合中國教徒信仰的基督教美術。

      建筑

      西方建筑多為集約式建筑,在“以人為本”思想影響下,完全根據個人與生活的需要而在一座主體建筑中隨意地求新求變,自由地延展空間,宛若一個積木一般的集合形體;在這樣的集約式建筑中,光線的運用至關重要,需要將光引入建筑室內,以照亮更多空間。從羅馬時期的天窗到中世紀哥特式建筑的大塊彩玻璃,光在室內的合理運用成為一種美的體現;而xxx的建筑又往往修建在高處,使人們目之所及可以輕易看到,這又是西方人強化自我的觀念意識在建筑領域的集中體現。此外,建筑的附加物也因其石質原因二講究集建筑與雕刻于一身,講求其造型美感而忽視色彩運用,給人以美的體驗。西方人對神靈的崇拜在教堂建筑中得以完美地體現,極盡人力之所及,建造夢幻般天堂之美景,建筑本身成為展示自我才能及創造力的最佳載體。

      社會事業

      社會工作

      教會博愛的教義不是純理論的,而是要躬身力行的,這種力行需落實到社會工作中。對需要幫忙的人伸出援手,原是愛近人的具體表現。社會福利工作世俗之人會因為沒有回報或不易成名,對功名利祿的獲得沒有幫助,因此真心奉獻的人不多。但教會的犧牲奉獻精神恰好可以在這里表露出來,養老院、幼兒園、醫院等都是在社會繁榮過程中,比較容易為人忽視的場所,教會本著愛人的誠意,總實在政治施政忽略的部分發揮出不求回報、只顧犧牲奉獻的精神。

      教育事業

      天主教教會通過參與社會積極入世,通過參與政治表示信徒是標準公民、熱愛國家,而教會在社會中觸及根本的事業是通過教育,使百姓有機會接觸到福音,進而漸漸影響到決策單位,使政治措施順著福音的精神,或至少不反對福音精神來施政。教育、文化事業在培養精神生活中,在靈性生命的成長中,更能在此世建立天國,完成福音的傳播工作。教會既是信徒的團體,又培養了信徒子女們的精神生命,子女們在福音精神下完成人格生命。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7.

      [2]梵蒂岡 - 二O二三年世界天主教會統計資料.agenzia fides
      . [2024-01-28].

      [3]任繼愈, 何光滬編. . 宗教學小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2-12: 131.

      [4]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30-31.

      [5]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26.

      [6]3.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312.

      [7]Agnew, John. "Deus Vult: The Geopolitics of Catholic Church". Geopolitics, 2010: 15 (1): 39–61..

      [8]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11.

      [9]蔡錦圖. 中文圣號問題:從歷史角度探索[J]. 圣經文學研究, 2014, (2): 146.

      [10]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42.

      [11][德]畢爾麥爾等編著, [奧]雷立柏譯. 中世紀教會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88.

      [12][德]畢爾麥爾等編著, [奧]雷立柏譯. 中世紀教會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94.

      [13][英]麥格拉思著, 馬樹林, 孫毅譯. 基督教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279.

      [14][德]畢爾麥爾等編著, [奧]雷立柏譯. 中世紀教會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280.

      [15]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13.

      [16][德]畢爾麥爾等編著, [奧]雷立柏譯. 中世紀教會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215.

      [17][德]畢爾麥爾等編著, [奧]雷立柏譯. 中世紀教會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283.

      [18]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72.

      [19]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89.

      [20]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67.

      [21]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07-208.

      [22]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57.

      [23]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65.

      [24]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95.

      [25][英]麥格拉思著, 馬樹林, 孫毅譯. 基督教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282.

      [26]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23-224.

      [27][德]畢爾麥爾等編著, [奧]雷立柏譯. 中世紀教會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416-426.

      [28]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80.

      [29][英]麥格拉思著, 馬樹林, 孫毅譯. 基督教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294.

      [30]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81.

      [31]游斌. 基督教史綱(插圖本)[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53.

      [32][英]麥格拉思著, 馬樹林, 孫毅譯. 基督教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313.

      [33][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102.

      [34][英]麥格拉思著, 基督教概論[M]. 馬樹林, 孫毅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315.

      [35]高喆. 天主教.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09: 165-167. (3)

      [36]傅樂安主編. 當代天主教. 東方出版社, 1996-06: 5-7. (3)

      [37][德]畢爾麥爾等編著, [奧]雷立柏譯. 中世紀教會史[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286.

      [38]圣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archive.hsscol. [2024-01-23].

      [39]高柏仁神父著, 踽踽獨行[M]. 高柏仁神父著, 踽踽獨行[M]. 石家莊: 河北信德社, 2019: 163.

      [40]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編. 中國天主教基礎知識[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268.

      [41]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編. 中國天主教基礎知識[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269.

      [42]利瑪竇.archives.catholic. [2024-01-23].

      [43]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編. 中國天主教基礎知識[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274.

      [44]徐光啟——憂國憂民的愛國者,偉大的中國天主教徒.gjwm. [2024-01-23].

      [45]Georges Lemaitre (obituary).adsabs.harvard.edu. [2024-01-23].

      [46]雷立柏編. 基督宗教知識辭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360.

      [47][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62.

      [48]毛峰編著. 不可不知的西方文化常識. 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8-07: 174.

      [49]76歲阿根廷紅衣主教貝爾奧利奧當選新任教皇.中國新聞網. [2024-01-26].

      [50]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61.

      [51][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676.

      [52]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109-110.

      [53]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129.

      [54][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576.

      [55][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577.

      [56][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1.

      [57] 世界主教會議簡報(八).vaticannews. [2024-01-23].

      [58]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編. 中國天主教基礎知識[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94.

      [59]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120.

      [60][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49.

      [61][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95.

      [62][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43.

      [63]天主教/基督新教圣經目錄對照.limadou. [2024-01-23].

      [64]潘小慧. 圣師多瑪斯及其代表作《神學大全》.summatheologiae.studium-piusx. [2024-01-23].

      [65]神學大全中文版套書結構.summatheologiae.studium-piusx. [2024-01-23].

      [66][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5.

      [67]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4.

      [68]Codex Canonum Ecclesiarum Orientalium,.vatican. [2024-01-23].

      [69]金毓瑋(2019)。《天主教會法典》的十項特色。輔仁宗教研究,(39),37.airitilibrary. [2024-01-23].

      [70]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編. 中國天主教基礎知識[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117.

      [71]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480.

      [72]正視人生的信仰-天主十誡.books.ziliaozhan. [2024-01-23].

      [73]慕道者指南-圣教四規.ccccn. [2024-01-23].

      [74][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957-958.

      [75]萬有真原-常用經文.wanyouzhenyuan. [2024-01-23].

      [76][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800.

      [77]羅馬教廷的九個圣部.xinde. [2024-01-23].

      [78][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1130.

      [79][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82.

      [80][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83.

      [81]聶其良. 宗教研究理論與實踐.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1-09: 163-164. (2)

      [82][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828.

      [83][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6.

      [84][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852.

      [85][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955.

      [86][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956.

      [87][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7.

      [88][英]泰勒著, 李毓昭譯. 發現教堂的藝術: 教堂的建筑、圖像、符號與象征完全指南[M]. 2010: 23-24.

      [89][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234.

      [90]瓜達盧佩圣母為我等祈.xinde. [2024-01-23].

      [91]法國天主教徒在露德朝圣地舉行第150屆全國朝圣活動.vaticannews. [2024-01-23].

      [92]法蒂瑪圣母:不停敦促世人悔改的呼聲.vaticannews. [2024-01-23].

      [93][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61.

      [94]A Brief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Rites Within the Catholic Church.blessedisshe-net. [2024-01-23].

      [95]高喆. 天主教[M]. 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146.

      [96][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77.

      [97]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297.

      [98][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92.

      [99][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75.

      [100][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78.

      [101]教宗主持圣灰禮儀:灰燼提醒我們認識自己的真相.vaticannews. [2024-01-23].

      [102]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233.

      [103][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57.

      [104][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22.

      [105]天主教會拉丁禮儀年歷中的諸圣瞻禮日.catholic-dlc. [2024-01-23].

      [106]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500.

      [107]教理知識-傳統與風俗.zhuyesu. [2024-01-23].

      [108]The Chi Ro Symbol.earlychurchhistory. [2024-01-23].

      [109]Devotion to the Hearts of Jesus and Mary Its Origin and History,.ewtn. [2024-01-23].

      [110]全球天主教徒增長:2021年攀升至13.78億人.vaticannews. [2024-01-23].

      [111]《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全文).scio.gov. [2024-01-23].

      [112]孫鼎國主編. 西方文化百科辭典.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1: 255-256. (2)

      [113][英]麥格拉思著, 馬樹林, 孫毅譯. 基督教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416.

      [114]公教真理學會譯. 天主教教理[M]. 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 2009: 220.

      [115]世界主教會議簡報(九).vaticannews. [2024-01-23].

      [116][英]麥格拉思著, 馬樹林, 孫毅譯. 基督教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419-420.

      [117]Luther’s Love for St. Mary, Queen of Heaven.lutheranreformation. [2024-01-23].

      [118][英]麥格拉思著, 馬樹林, 孫毅譯. 基督教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427.

      [119][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31.

      [120]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編. 中國天主教基礎知識[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155.

      [121][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63.

      [122][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64.

      [123][美]格拉茨·海威格編, 趙建敏編譯. 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49.

      [124]劉平. 中國天主教藝術簡史[M]. 北京: 中國財富出版社, 2014-08: 316. (3)

      [125]韓京雷. 中國天主教繪畫藝術的本土化研究[D]. 中國美術學院, 2020

      [126]鄔昆如. 天主教的政治觀. 輔仁大學出版社, 1988-06: 102-103. (2)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65/

      (224)
      詞條目錄
      1. 名稱釋義
      2. 誕生背景
      3. 歷史沿革
      4. 中世紀教會(1054-1400)
      5. 大學的興起
      6. 新興團體成立
      7. 十字軍東征
      8. 教宗權力的起落
      9. 近代教會(1400-1914)
      10. 文藝復興時期
      11. 宗教改革時期
      12. 十七十八世紀
      13. 十九世紀世紀
      14. 現代教會(1914-)
      15.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16.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至今
      17. 人物
      18. 托馬斯·阿奎那
      19. 依納爵·羅耀拉
      20. 方濟各·沙勿略
      21. 利瑪竇
      22. 徐光啟
      23. 喬治·勒梅特
      24.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25. 本篤十六世
      26. 方濟各
      27. 思想
      28. 核心教義
      29. 靈修生活
      30. 經典
      31. 《圣經》
      32. 《神學大全》
      33. 教理書
      34. 教會法
      35. 戒律
      36. 教規
      37. 天主十誡
      38. 圣教四規
      39. 三愿
      40. 貞潔(Chastity)
      41. 神貧(Poverty)
      42. 服從(Obedience)
      43. 常用經文
      44. 組織結構
      45. 圣座(羅馬教廷)
      46. 圣統制
      47. 主教
      48. 神父
      49. 執事
      50. 樞機
      51. 教區與堂區
      52. 修會體制
      53. 宗教場所
      54. 教堂建筑
      55. 朝圣地
      56. 瓜達盧佩圣母圣殿
      57. 露德圣母朝圣地
      58. 法蒂瑪圣母朝圣地
      59. 宗教儀式
      60. 禮儀
      61. 禮儀形式
      62. 拉丁禮儀
      63. 拜占庭禮儀
      64. 亞歷山大禮儀
      65. 安條克禮儀(敘利亞西部)
      66. 亞美尼亞禮儀
      67. 加色丁禮儀(敘利亞東部)
      68. 圣事
      69. 圣儀
      70. 諸圣譜系
      71. 手勢符號
      72. 十字圣號
      73. 凱樂符號
      74. 圣心符號
      75. 分布
      76. 分支教派
      77. 方濟各會
      78. 多明哥會
      79. 耶穌會
      80. 相關教派
      81. 東正教
      82. 新教
      83. 主要節日
      84. 耶穌圣誕節
      85. 耶穌復活節
      86. 圣神降臨節
      87. 圣母升天節
      88. 影響
      89. 文化與藝術
      90. 音樂
      91. 繪畫
      92. 建筑
      93. 社會事業
      94. 社會工作
      95. 教育事業
      96.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