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休市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介休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下轄縣級市,由晉中市代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總面積743.7平方千米。介休市設7個鎮、2個鄉、5個街道。市政府駐介休市北關街道。截至截至2021年,介休市常住人口為431229人。春秋時期晉文公返回晉國后賞賜追隨他逃亡的大臣,介子推并未向晉文公要求祿賞,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與母抱樹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介休市曾先后稱“界休縣”、“界美縣”、...

    介休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下轄縣級市,由晉中市代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總面積743.7平方千米。介休市設7個鎮、2個鄉、5個街道。市政府駐介休市北關街道。截至截至2021年, 介休市常住人口為431229人。

    名稱由來

    編輯

    春秋時期晉文公返回晉國后賞賜追隨他逃亡的大臣,介子推并未向晉文公要求祿賞,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與母抱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介休市曾先后稱“界休縣”、“界美縣”、“定陽郡”、“介州”等,故有界休、介州、定陽等別稱。

    歷史沿革

    編輯

    先秦至南北朝

    春秋時代,晉鄂侯六年(前718年),曲沃莊伯伐翼,翼侯奔隨(今介休城東)。晉文公、襄公時隨地為大夫士會的食邑。

    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分境內的祁氏之田為7縣,境內始置鄔縣,封司馬彌牟為鄔大夫,縣治在今東湖龍鄉鄔城店村一帶。

    戰國初,韓、趙、魏三家分晉,鄔縣屬魏國,境西部置平周邑。

    秦代始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

    西漢屬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為平周縣,屬西河郡。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復名界休。平周縣廢置。

    三國時,界休屬并州西河郡,鄔縣屬太原郡。西晉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鄔縣屬太原國。

    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介休城為劉淵軍攻破。此后,北方發生少數民族長期戰亂,介休地域主屬變換不定,縣邑建置時有時無。至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復置介休縣,屬吐京鎮西河郡。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復置介休縣,屬西河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被六鎮起義軍攻破,介休縣治也被攻破僑置平陽郡界。

    北魏永安年間(528--529年),介休縣僑置汲郡界(今河南省衛輝市境),屬司州五城郡。

    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孝靜帝派朔州軍人駐介休城鎮守,立為南朔州,但領軍人,不領郡縣。縣境僑置定陽郡平昌縣,寄駐介休30多年。

    東魏興和四年(542年)置平昌縣,于縣置定陽郡,故治即今城關。

    北齊廢鄔縣及介休縣。北周廢南朔州,改定陽郡為介休郡,復置介休縣附郭。宣帝時介休縣廢入平昌縣。

    隋唐至宋元

    隋開皇初年,撤銷介休郡,平昌縣屬西河郡。

    隋開皇十年(590年),文帝傍汾河巡至平昌縣境,開挖河道時得一隕石,即在境內西南析置靈石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平昌縣復名介休縣,屬西河郡。

    隋義寧元年(618年),復置介休郡,縣屬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介休郡為介州,縣屬之。

    唐武德二年(619年) 六月,劉武周部將宋金剛攻陷介州,大敗唐軍。

    唐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師追擊宋金剛于雀鼠谷,“一日八戰,皆破之,俘斬數萬人”。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介州,縣屬汾州。蒙古初年改屬太原府,

    天寶元年(742年),屬西河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屬汾州。五代時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屬河東路汾州。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孝義縣并入介休縣,北宋元褚元年(1086),復置孝義縣。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 九月,金兵完顏宗翰部將鶻沙攻陷介休。金代,屬河東北路汾州。

    元代,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汾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還屬汾州。

    明清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府。

    明萬歷二+五年(1597年), 知縣史記事在文廟創建育才館,有講堂、學舍28間。

    明萬歷二+八年(1600年),知縣史記事編纂《介休縣志》成書。

    明崇禎六年(1633年), 巡撫許鼎臣參將虎大威部在介休襲擊農民起義軍,義軍首領“九條龍”陣亡。

    清代,屬山西省汾州府。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七月,知縣王埴主持纂修《介休縣志》付梓刊行,全志8卷。

    清光緒四年(1878年), 邑紳郭可觀提倡蠶桑,置北壇地120畝作桑園,并在南街設立絲織機房。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六月,設立介休電報局,屬上海總局管轄,南通西安、北通太原。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屬山西省。民國3年屬冀寧道。

    民國19年(1930年)屬山西省。

    民國26年(1937年)12月,成立介休抗日縣政府,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十二月事變”后,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區路西辦事處。

    民國30年(1941年)2月,屬太岳專署;5月屬太岳專署第三辦事處;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九專署。是年4月,鐵路北地區與平遙、孝義、汾陽縣汾河地區合并成立平介縣,屬晉綏邊區呂梁行署七專署。

    民國31年(1942年)5月,鐵路南地區與靈石縣河東地區合并成立介靈聯合縣,初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九專署,次年3月屬太岳行署第一專署。

    民國32年(1943年)6月,介靈分置,介休抗日政府隸屬未變。日本侵略軍投降后,縣抗日政府更名為縣民主政府,隸屬未變。

    民國34年(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后,介休統委會接管了介休日偽政權,改統委會為縣政府,屬山西省。

    民國37年(1948年)7月17日介休解放,閻政權垮臺。

    民國37年(1948年),介休城解放后,屬晉中區三專署。是年10月平介縣撤銷,原介休鐵北地區歸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49年10月10日,介休縣民主政府改為介休縣人民政府,隸屬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后,曾先后屬榆次專署、晉中專署。

    1968年9月,屬晉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5月,屬晉中行署。

    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撒縣設市,原介休縣行政區域為介休市行政區域,仍屬晉中行署。

    1999年9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縣級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晉中市代管。

    地理

    編輯

    位置境域

    介休市地處山西省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岳山北側,汾河南畔。地理坐標在東經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北起萬戶堡鄉任家堡村,南至綿山頂端艾蒿坡,四境與5縣毗鄰:東北與平遙、汾陽接壤,西南與靈石相連,西北與孝義相望,東南與沁源界山為鄰。南北38千米。西起義棠鎮圪塔頭村,東至板峪鄉南窯頭村,東西39千米。邊界線總長153千米,總面積743.7平方千米。

    介休市

    介休市地圖

    氣候

    介休市處于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干燥的大陸性氣團控制之下,雨季時間較短,干燥期較長,一年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區域氣候差異也明顯。

    介休市冬季受亞洲大陸冷高壓影響,多風少雪,寒冷時間較長;春季風多雨少,空氣干燥,氣溫回升快;夏季雨量集中,日照充足,氣候炎熱;秋季前期雨水較多,后期晴朗涼爽,冷空氣活動頻繁。

    介休市年平均氣溫為10.4°C,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零下4.8℃;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9℃。介休市年平均降水量為477.2毫米。一年中降水分布很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夏季降水量平均為281.6毫米,占全年總降水量的57%。介休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71.6小時,以5月份日照時數最多,2月份最少。年總輻射為128~136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蒸發量為1703.6毫米,夏季蒸發量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年無日期平均為171天,無霜日在丘陵和平川區一般為165天左右,在南部山區一般為145天左右。

    地質

    介休市境內地層出露比較齊全。主要為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其分布特征為由南而北,由老而新。介休地處山西臺背斜中部,跨呂梁隆起,為太岳沁水構造及太原斷陷盆地等次一級構造單元。主要構造為祁呂弧形及“多”字型。介休市地質表現為兩種特點:一種在老構造基礎上,山區繼續上升,出現高山峽谷,盆地相對下降,繼續接納物質堆積,且沉降速度大于堆積速度。另一種為南部綿山高峻險要,向北逐漸低緩渾圓。

    地形地貌

    介休市地形地貌主要分為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分布于東南基巖山區,分為石灰巖高山區和砂頁巖中高山區兩個類型。石灰巖高山區、面積136平方千米,山高500~800米,海拔1100~2200米,山勢雄偉,多懸崖峭壁,總趨勢南高北低,谷壁常見巖溶溶洞,分布在綿山一帶。砂頁巖中高山區面積93平方千米,山高200~400米,海拔1200~1500米,天峻山山頂渾圓,山坡平緩,凸狀,坡角30~40度,多被松散層覆蓋。總趨勢由南而北逐漸變低,變緩,位置在板峪、化家窯一帶。介休市主要山脈包括綿山、天峻山、饅頭山、狐岐山。丘陵分布于山區與平原之間,處于新構造運動升降的緩沖地帶,呈洪積扇裙狀地形。介休市最高點為綿山艾蒿坡最高峰,海拔達2487米。最低點在羅王莊、東堡一帶,海拔732米。

    平原主要由洪積傾斜平原區和沖積平原區組成。洪積傾斜平原區主要分布在洪山灌區及城附近一帶。面積10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740至800米之間。由數個邊山洪積扇并列組成。溝谷稀少,切割微弱,地面以10至5度角傾向汾河。其前緣有下濕與輕度鹽漬現象,是新構造運動下降的堆積型地貌特征。沖積平原區主要分布在地勢低洼的萬戶堡鄉、義安鎮、宋腦鄉這一片平原地區,面積164平方千米,海拔低于740米。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汾河沿岸稍高于其兩側,總趨勢東北高,西南低。

    介休市

    介休市地形地貌

    土壤

    介休市汾河在北,綿歧在南。地形由南部土石山區、中部黃土丘陵區和北部平川區三大部分組成。全縣有土地面積111.56萬畝,其中土壤總面積106.09萬畝。土壤分為6個土類,10個亞類,23個土屬,74個土種。6個土類分別為山地草甸土、棕壤、褐土、草甸土、鹽土和水土。其中,褐土是介休市主要土壤類型。分布范圍東起北賈,南起板峪、化家窯,西至義棠、西靳屯。全市有16個鄉鎮的大部分土地均有分布,面積為751126畝,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70.8%。包括4個亞類。14個土屬,36個土種。草甸土是該市第二大土壤類型,分布范圍也比較廣泛,東起張蘭鎮東北部,西至義棠鎮的南村、北村,沿汾河古河道平行分布。面積為235626畝,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22.21%。包括兩個亞類,4個土屬,31個土種。山地草甸土分布于境南部綿山林場頂部的東須塊、鬧虎嶺一帶,南至沁源縣的嶺上牧場,海拔2300米到2487米之間,面積為4894畝,占全市總土壤面積的0.46%,包括1個亞類,1個土屬,2個土種。

    水文水利

    水文

    介休市境內有汾河、文峪河、龍鳳河等主要河流。汾河由平遙縣營里村進入朱家堡,經張蘭、北辛武、萬戶堡、義安、宋??、城關等鄉鎮,到義棠田村入靈石縣境。汾河在介休境內流長33千米,最大洪流量12.06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37.78立方米/秒,文峪河為其主要支流之一。文峪河源于交城、離石兩縣交界處的關帝山,在羅王莊對岸入汾河,流域面積為1.876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為7.38立方米/秒。龍鳳河屬介休市最大的一條洪水河,由沁源縣境流出,在洪相村西匯入汾河。龍鳳河全長52千米,流域面積556平方千米(其中沁源縣境內317.1平方千米),年徑流量為3070萬立方米。

    介休市下水資源包括基巖石山區、土石山、黃土丘陵區、傾斜平原區、沖積平原。其中傾斜平原區含水層分布復雜,洪積扇軸部及上部粗粒層厚,含水性強,透水性好,翼部及前緣則差。地下水流向由邊山到盆地,和地表溝谷方向基本一致,水力坡度0.1~1.80%。東部張蘭、北辛武一帶,100米深度內,僅有薄層砂層,水量不富。中部東湛泉一帶砂礫石發育,含水豐富。西部龍鳳河洪積扇,在300米內含水極富。

    水利

    介休市共有小型水庫7個。汾河水庫,1961年投入使用,控制流域面積5268平方千米,總庫容7.33億立方米;汾河二庫,2007年投入使用,控制汾河水庫到汾河二庫區間的流域面積2348平方千米,總庫容1.33億立方米。汾河水庫建成后,汾河多年年平均徑流量8.3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16.2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25億立方米。

    東山供水工程是從清漳河、濁漳河流域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左權、榆社、武鄉等縣調水到汾河流域晉中南部的太谷、祁縣、平遙、介休和靈石,補充調入區工、農業用水。途經介休市張蘭鎮、連福鎮、洪山鎮、龍鳳鎮、城關鄉、綿山鎮、義棠鎮7個鄉鎮,介休段管線總長40.67千米。截至2022年末,在介休市境內已建成下梁、下梁新增、南河、南河新增、西湖龍、大溝、大溝新增、綿山、義棠 9 個分水口。東山供水工程年供水量達3755萬。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介休礦產資源豐富,礦物資源可分為金屬礦與非金屬礦。其中非金屬礦包括煤、粘土、陶瓷粘土、石膏石英砂巖礦、紫砂礦、方解石礦、蛭石礦、石灰巖礦等,其中介休市非金屬礦尤以煤儲量為冠。介休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分布范圍達532.96平方公里,總儲藏量為62.25億噸。龍鳳河以西屬霍西煤田,面積160平方公里,儲量15.6億噸。全市可采貯量32億噸,煤質以主焦煤、肥煤和瘦煤為主。介休市金屬礦資源包括鋁釩土、鐵礦、鐵礦。鋁釩土分布于樊王鄉南坡村、木壁、趙家莊村及板峪鄉南嶺村。面積1.46平方公里,儲量700萬噸。硫鐵礦分布于板峪鄉南窯頭、泉泉兩村區域內,面積0.6平方公里,儲量50萬噸。鐵礦主要分布于龍鳳、洪山、樊王、板峪等四個鄉鎮區域內,面積4平方公里,礦質品位在25~30%之間,系窩狀礦床,儲量200萬噸。

    土地資源

    介休市國土總面積743.7平方千米。介休市總耕地面積為51.2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6%;園地共有1.12萬畝,占總面積的1%;林地共21.280萬畝,占總面積的19.19%;草地0.144萬畝,占總面積的0.1%;水域共有3.81萬畝,占總面積的3.4%;城區居民點用地6.288萬畝,占總面積的5.64%;道路交通用地2.511萬畝,占總面積的2.2%;工礦企業用地1.398萬畝,占總面積的1.25%;未利用土地23.54萬畝,占總面積的21%。

    森林資源

    介休市森林覆蓋率達25%以上,主要植被類型有高山草木植被、喬灌木本植被、草灌混生植被等。高山草木植被分布在境內海拔2200米以上的綿山林區上部,主要有耐濕性的莎草、白草,及少量的薔薇科植物酸刺等。喬灌木本植被 ,主要分布在綿山林場及秦樹鄉、龍風鄉、大靳鄉、樊王鄉、洪山鎮一帶高山區,海拔在1400~2200米之間,喬木有油松、落葉松、側柏、白皮 松、黃榆、樺、楊等針葉闊葉林。草灌混生植被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東南部海拔1000米到1500米之間的前山區。

    水資源

    介休市水資源總量為1.4008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1.00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230立方米。介休河川徑流量為0.432億立方米。洪山泉流量為0.413億立方米。介休市尚有侯堡泉等56個小泉,涌水量分別在0.01~50立方米/秒之間。介休市用水量約11388.5萬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為6238.5萬立方米,工業用水量為4217.2萬立方米,城鎮生活用水量為498萬立方米,農村人畜生活用水量為334.8萬立方米。

    生物多樣性

    動物

    介休市境內野生動物中哺類有豺、狼、豹、狐、獐、貍、狍、獾等十余種。鳥類有喜鵲、烏鴉、貓頭鷹、鷹、鷂、白頭翁、野雞等二十余種。爬蟲類有蛇、蝎、蜥蜴、鳥龜、螻蛄、蚰蜒、蠓蟲、尺蠖等二十余種。兩棲類有青蛙、蟾蜍兩種。類有草魚、鯉魚、白鰱、花鰱四種。介休市有灰鶴、雀鷹雕鸮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池鷺等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

    植物

    介休市境內常見喬木有油松、落葉松、側柏、白皮松、黃榆樺、楊等。常見灌木為黃刺玫、酸刺、虎榛子、柳桃木、枸杞子等。除此之外,有野生樹種面積16.32萬畝,主要有獼猴桃沙棘山楂、山定子、梨屬樹種、榛、葡萄山杏山桃櫻桃、槽子、酸、野核桃等。在野生樹種中,尚有山黑豆(學名:Dumasia truncata Siebold & Zucc.)、山刺玫(學名:Rosa davurica Pall.)等樹種。

    介休市共有500畝以上牧坡28塊,總面積達184300畝,總產草量為13176.5萬斤。主要類型有灌木草叢類、疏林草地類、亞高山草甸類、山地干旱草地類、河漫灘草地類,這些牧坡草地生長著386種牧草,23種灌木。主要草種有白羊草、百里、鵝冠草、稗、莠等。灌木草地還有荊條、黃刺玫、山黑豆、酸棗樹等。藥材主要種類菖蒲豬苓、黨參、血丹參、五加皮等。

    自然保護區

    介休汾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介休市北部,包括汾河河道及其支流龍鳳河治理區,總面積1.3萬多畝,擁有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3大濕地類和4個濕地型。該公園河道水量充沛,是我國鳥類遷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季和秋季大批水鳥在遷徙過程中在此停留、棲息、覓食。公園內有植物資源292種、野生動物資源120種,其中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灰鶴、雀鷹等9種,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池鷺等。

    自然災害

    介休市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旱災、水災、風災冰雹、地震等。

    介休市氣候特征大體為“十年七旱”。旱情主要發生在春季、初伏和秋季。1954--1980年,春旱,3至5月共出現18年,其中大旱有10年,最嚴重的1972年。 夏旱(伏旱),出現13年,大旱有4年(1960、1965、1968、1972),伏旱共出現8年,大約4年一伏旱,最嚴重的是1972年。 秋旱,出現7年,大約4年一遇。 根據地區劃分,全市又可為3種干旱類型。根據地區劃分,介休市又可為重旱區、一般旱區、輕旱區3種干旱類型。重旱區分布在中部的黃土丘陵區,約占全市總面積的50%。這一地區坡地較多,土地干燥,蒸發量大,水土流失較嚴重。光緒二至三年(1876--1877),山西78個州縣大旱,災情嚴重,餓莩載道,人饑相食。介休居民饑餓傷亡減少近一半。

    介休歷代洪水災害的區域主要有兩處:一處在城區及城周附近,一處在汾河沿岸。兩處發生特大洪水災害史冊都各有10余次記載。1977年8月5日至6日,介休普降暴雨,歷時近40小時,最大降雨量達350毫米,致使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淹沒農田和部分村莊及鐵路,南同蒲鐵路中斷行車10余天。

    介休市風災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偏雨風、雷雨風、干熱風。1954年至1980年,共有14年發生,較嚴重的是1968年、1973年及1978年。連續干熱風都在5天以上。造成小麥減產20%~30%。介休為地震多發區。迄今未息的新構造運動是本市不時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從元大德七年(1303)至今,共發生三級以上地震共21次。1979年6月19日介休市發生震級5.2地震,造成房屋倒塌560間,死2人,傷142人。

    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詳情

    介休市設7個鎮、2個鄉、5個街道。市政府駐介休市北關街道。

    區劃名稱

    區劃代碼

    鄉鎮(街道)數量

    介休市

    140781

    5個街道

    7個鎮

    2個鄉

    參考來源

    政治

    編輯

    領導機構

    職務

    姓名

    中國共產黨介休市委員會

    書記

    任光耀

    介休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主任

    董建偉

    介休市人民政府

    市長

    魏鵬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介休市委員會

    主席

    陳志強

    注:截至2023年7月

    人口

    編輯

    人口數量

    截至2020年,休市常住人口為432095人,人口密度約為581人/平方千米。其中,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91393人,占67.44%。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19402人,占50.78%;女性人口為212693人,占49.2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15。0-14歲人口為86407人,占20.00%;15-59歲人口為271490人,占62.83%;60歲及以上人口為74198人,占17.1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0237人,占11.63%。

    民族

    截至2020年,休市漢族人口為128631萬人,占91.1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547萬人,占8.89%。介休市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回族、侗族、彝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

    語言

    介休市方言主要系指介休城內以及城附近一帶方言。介休人認可的介休土語還包括東村話(東部三佳鄉一帶)、南塬話(南部秦樹鄉一帶)、張蘭話(東北部張蘭鎮一帶)、河北話(汾河北岸萬戶堡一帶)、板峪話(東南部板峪鄉一帶)。這些地區因地域因素和受臨近外縣方言的影響,說話語音和城關附近略有不同,如介休話有[i]和[y]這兩個韻母,東村話于南塬話沒有這兩個韻母;介休話有兒化韻,東村話、張蘭話、南塬話沒有兒化韻。介休方言有26個聲母、37個韻母、5個單字調,包括平聲、上聲、去聲、陰入和陽入。有文白異讀(指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讀音不同)、兒化(即在一個音節末尾音上附加卷舌動作)等特點。

    宗教信仰

    介休市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早在東漢建安年間,介休就有佛教活動,曾先后建有有鐵瓦寺、華嚴寺等廟宇,云峰寺進行的綿山廟會是當地有名的盛事。道教在介休曾建有保陽觀、長春觀、太虛觀等道觀,明清至民國初年,介休設有道教管理機構,道會司。介休市天主教的傳入可以追溯到明泰昌年間,當時介休城內人王逵喜在北京做飯時入了天主教。之后,其家屬、親朋相繼入教,代代相傳,其后代還吸收了順城關宋守全入教。介休市基督教最早為清光緒年間英國戴德生傳入。大多數信教群眾信仰的是基督教和佛教,其中信仰基督教的對人數最多。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的信眾只占到信教人數的小部分。

    經濟

    編輯

    綜述

    介休市是經濟強市,為山西省民營經濟的發祥地,焦炭出口量曾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一,享有“焦都”稱號。當前,主要以煤焦化為主導,電裝新建(即電力、裝備制造、新材料建材)等新興工業并行壯大。

    2021年,介休市地區生產總值323.1億元,位列山西省各縣、市第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2.2%;第二產業增加值224.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69.3%;第三產業增加值92.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28.5%。

    介休市

    2017-2021年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

    第一產業

    介休市第一產業以農業和畜牧養殖業為主。截止2021年底,介休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0億元。 農產品加工企業 2000 余家,銷售收入23.45 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產值完成 17.06 億元。畜牧養殖業,在鄉鎮層面,介休市全面開展“4個有”創建,實現了鄉鄉有主導性農業產業、有經營性合作主體、有社會化服務主體、有規模化生產單元。

    截止2021年底,介休市糧食總播種面積32.2萬畝,總產量7.5萬噸。全年小麥播種面積4.4萬畝,產量1.2萬噸,單產277.8公斤/畝,。全年秋糧播種面積27.8萬畝,產量6.3萬噸。

    截止2021年底,介休市生豬年末存欄7.9萬頭,其中能繁母豬存欄0.8萬頭,生豬產能持續增加,生豬累計出欄14萬頭。牛年末存欄0.3萬頭,同比增長8 %,累計出欄0.2萬頭,羊年末存欄8萬只,累計出欄4.6萬只,活家禽年末存欄332.7萬只,累計出欄430.4萬只。2021年,介休市肉蛋奶總產量達4.3萬噸,其中,豬牛羊禽肉產量1.73萬噸,牛奶產量0.65萬噸,禽蛋產量1.93萬噸。

    截至2022年底,介休市共有23家龍頭企業,其中含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8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0家縣級重點龍頭企業。

    第二產業

    介休市第二產業以煤焦鋼化為主導產業。截止2021年底,介休市原煤產量1856.3萬噸,焦炭產量458.3萬噸。

    介休市以煤炭、焦炭、冶金等為傳統優勢產業。截止2021年末,介休市煤炭行業實現營業收入520.6億元,焦炭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35.5億元,冶金行業實現營業收入300.5億元,非金屬礦制品業實現營業收入20.2億元,電力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2.4億元。

    介休市以電裝新建(即電力、裝備制造、新材料、建材)等為新興工業。介休市正加快打造煤炭、洗煤、焦炭、鋼鐵、煤化工等“十大百億產業集群”,匯聚起介休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自創建“碳素專業鎮”以來,介休圍繞超高功率石墨電極、鋰電石墨負極、先進炭材料、普通炭制品四個方向,積極推動傳統炭素、碳基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一體化發展。

    2021年,介休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2 月累計完成967.8億元,規模以上工 業增加值1-12月累計完成203.6億元(現價),在晉中市排名第8。

    第三產業

    介休市第三產業包括服務業、旅游業等。截止2021年底,介休市服務業總產值為92.1億元,增加值92.1億元。其中,批發零售業增加值19.7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5.5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7億元,金融業增加值8.2億元,房地產業增加值10.1億元。從2023年4月1日至5月3日,全市A級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2.93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718.21萬元。其中綿山景區接待游客9.22萬人次,門票收入630.06萬元;張壁古堡接待游客3.09萬人次,門票收入85.12萬元。

    2021年,介休市第三產業增加值92.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28.5%。

    經濟功能區

    目前,介休市共有產業園區16個。其中,山西青云通用航空產業基地,位于介休市汾河北路與介孝大道交叉口北500米,建立于2002年,以通用飛機研發與制造為主導產業;浩巨眾創空間,建于2020年5月,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主導產業;介休經濟開發區,位于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義安鎮孟村108國道南,成立于2016年7月,以洗煤產業、鋼鐵產業、化工產業、碳素產業、裝備制造等為主導產業。

    介休經濟技術開發區

    介休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義安鎮孟村108國道南,是新成立的省級開發區,于2016年7月被省政府批準設立為省級開發區,為“一區三園”格局。“一區”即介休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園”為化工循環經濟工業園、高新技術工業園、機械裝備制造園。總面積39.29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3%。入駐企業主要有山西安泰集團有限公司、介休市昌盛煤氣化有限公司、茂勝煤化有限公司等63家企業。

    安泰集團“零碳”產業園園區總體占地達到一萬畝,解決就業兩萬人,形成精品鋼深加工、綠色建材深加工、鋼焦電循環經濟產業等三片區,構建制造、加工、商貿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業態,實現產品高端化、生態綠色化、產業融合化、發展集群化、裝備智能化、治理現代化協同新格局,建成一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先進制造工業園區,營業收入超過七百億。

    通用航空產業園,位于介休市城市建成區北部,緊臨介孝大道和時代大道,規劃用地面積為3.54平方公里;機械裝備制造園位于介休市城市建成區西南部,規劃用地面積1.9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主要有介休市煤化成套設備有限公司、山西綿上醋業有限公司、山西安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事業

    2019年末,介休市高中學校數6所,擁有教職工781人;職業高中數2所,擁有教職工322人;普通初中學校數18所,擁有教職工1518人;普通小學學校數58所,擁有教職工1916人;學前教育學校數105所,擁有教職工2191人。2021 年,全市1—6年級學生總數3.59萬人,鞏固率達100%。小學畢業6188人,升入初中學生6188 人,六年級升七年級升學率達100%。7—9 年級學生總數1.74萬人,鞏固率為 99.99%。

    衛生健康

    截至2018年末,介休市共有衛生機構329個,床位數1919張,人員合計3034人。其醫院19個,床位數1477張,人員合計1805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床位數15張;衛生院12個,床位數377張。全市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54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11人。全年總診療127.8萬人次。

    文化事業

    現存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11處,“國保”單位11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個,中國傳統村落17個,祆神樓為全國唯一的祆教代表實物,后土廟被譽為“琉璃藝術瑰寶”,洪山陶瓷始建于唐貞元年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張蘭古鎮家家藏寶物、戶戶賞古玩,是中國古玩第一鎮。

    • 介休市博物館

    介休市博物館,于2011年當年設計、當年開工,于2013年9月竣工,是一座在介休城市中具有地標意義的公共文化場館。博物館坐落于介休老城順城街東門外北側,東望郭有道墓,西接祆神樓,南俯三賢廣場,北靠介休北部新城,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858平方米。博物館外形構思是受我國古城墻建造啟發的臺基大頂宮殿式建筑,博物館坐落于臺基造型基礎上,四周如城墻圍合的方城,四角突出如城角樓之城臺。傳統欞格式窗戶上加起面積超大的攢尖頂。博物館體型如古城墻巍然屹立厚重道遠,頂部若漢唐華宮,氣宇軒昂,有著鮮明的紀念性、地域性。現代構建裝飾手法材料的應用,不失追求現代化與時俱進時代色彩。館內結構三層,東西南三面設有天井小庭院,配以綠植山水,使館內能夠享受到自然清新的空氣和陽光,更體現了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介休市

    介休博物館

    體育事業

    截止2022年,介休市已成立各類體育協會16個、俱樂部10個。介休市現有市體育場總占地面積40500㎡,體育館可容納觀眾3000余人,市健身步道總里程335.22公里,體育公園1個,社會足球場地9塊,還有多籃球場、羽毛球場、門球場等體育場地。介休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到2.86㎡,同時,積極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老少皆宜的體育賽事30余項,截止2021年底,我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級4人、一級31人、二級252人、三級1689人。

    環保事業

    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3%,燃氣普及率達到95.5%,水處理率達到97%,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1.6%。大力實施生態綠化工程,按照“城郊森林化、村莊花園化、城市園林化、道路林蔭化”的理念,建設了龍鳳、洪山、銀錠山、天峻山四大森林公園,實施了城區綠化、汾河綠化、通道綠化、荒山綠化等工程,城區建成35個公園、廣場,汾河濕地公園被正式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總投資4億元的汾河綜合整治穿城而過。城市建成區綠化總面積達到692.15萬平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8.45%,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13平米,相繼掛牌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和省級林業生態市。

    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縣,省級文明城市、省級林業生態市、省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縣稱號。2019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受到國務院督查獎勵,成為山西唯一的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全市城鎮化率67.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4.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99平米,全市城區、農村清潔取暖覆蓋率分別達100%、70%。污水處理率98%,全市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建制村覆蓋率100%,衛生廁所覆蓋率8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率90%。

    社會保障

    截止2022年,介休市共有養老院79個。介休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供14個, 介休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超過全國955個行政縣,相當于超過全國56.3%的行政縣;在山西省內,介休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排名為第11名,處于第一梯隊。介休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件單位床位數共608床,介休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件單位床位數超過全國571個行政縣,相當于超過全國33.7%的行政縣;在山西省內,介休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件單位床位數排名為第40名,處于第二梯隊。

    截止2019年末,介休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3607人,其中城鎮職工45746人、城鎮居民7861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5870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61565人,其中農民工參保19732人,增加6796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5976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14265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8633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1651人,登記失業率為2.8%,新增就業崗位5254人。

    交通

    編輯

    綜述

    介休市南同蒲鐵路和孝柳鐵路在境內分道、大西高鐵橫貫6個鄉鎮,鐵路貨物總發運能力3000萬噸。大運高速、108國道、東夏線、張義線、邢汾高速等9條國省主干線呈網狀貫穿全境,市鄉公路四通八達,與國省道交錯連接,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163千米,是山西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

    公路

    截至2019年末,介休市的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064.7千米,且其中鄉鎮通油路數10個、30千米;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達227個,通公路310千米,占比均達到100%。大運高速、邢汾高速、108國道等9條國省干道交織成網,路網密度165千米/百平方千米,與鄰近的平遙、孝義、汾陽連接互通,形成了30分鐘快速路網。

    鐵路

    截至2020年末,介休市擁有5座鐵路集運站、15條鐵路專用線(安泰鐵路專用線、益通鐵路專用線等),南同蒲、孝柳2條普鐵境內分道,大西高鐵橫貫全境,鐵路貨物總發運能力逾2000萬噸。有1座高鐵站(介休東),1座客貨站(介休)3座鐵路發運站:張蘭站、義安站、萬安站。介休東站是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三等站。介休站是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介休車務段管轄的一等站,年發送旅客75萬人,日均接發旅客列車20對。

    公共交通

    介休市公交車全部線路共有30條,其中途徑晉中介休火車站公交車站的公交線路共有5條,分別是:介休免費公交2路、介休101路、介休103路、介休105路、介休107路。

    截至2021年底,介休市共有客運企業7家、客運站1家、客運線路38條、客運車輛 236輛、公交候車亭20個。同時,完成省交通運輸局下達的164個建制村通客車任務,通達率100%。

    人文

    編輯

    綜述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而有“三賢故里”之稱,我國最大的紀念性人文節日——“寒食清明節”發源于介休。介休是晉商文化發祥地之一,曾有執當時金融之牛耳的皇商范家,有商號遍布全國、財富顯赫的北辛武冀家和北賈侯家。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介休人“忠孝、誠信、仁義、奉獻”的淳樸民風。

    文物古跡

    介休市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

    介休市市部分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單位名稱

    級別

    地址

    時期

    類型

    張壁古堡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市龍鳳鎮境內

    宋至清

    古建筑

    洪山窯址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中市介休市洪山鎮洪山村東

    唐至宋

    古遺址

    祆神樓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市順城關正街東隅

    古建筑

    回鑾寺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市興地村之西

    元至清

    古建筑

    郭有道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市城區東門外

    后漢

    古墓葬

    參考來源:

    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位于晉中盆地南端,處太行山支脈綿山北麓介休市龍鳳鎮境內,占地10萬平方米,海拔1012米。古堡地屬丘陵,南依綿山,有兩條向外的通道,西、北、東三面為溝地,呈東西矩長,北部凸出,溝壑險阻,偏僻險要,堪為兵家守備筑壘之地。堡內現存有可罕廟、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廟、真武廟、關帝廟等宋、元、明、清陸續建筑的十數處廟堂建筑和數十座具有晉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堡內還有琉璃碑、泥鐵像、雙龍碾、槐抱柳、窯灣溝、藏風橋、金代古墓等眾多地上地下文物景觀和遺存。張壁古堡歷史悠久,集軍事、農耕、商作、民族、宗教、民居、民俗等歷史文化內涵為一體,是國內幸存的具有獨特山村景觀和多層次多文化特點的古軍防壁壘遺跡。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市

    張壁古堡

    回鑾寺

    回鑾寺是佛教圣地綿山的一座禪寺,處綿山西麓通道興地村之西。寺北依村舍所在之丘坡,寺南為一片平野,環境清幽、曠心怡人。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市

    回鑾寺

    祆神樓

    介休市

    祆神樓

    祆神樓,位于介休市順城關正街東隅,是原祆神廟的組成部分,樓因廟而得名,是一座門樓、樂樓與過街樓相結合的樓閣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廟毀,萬歷年間改建為三結義廟,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對結義廟進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樓。祆神樓位居廟前,既是山門,又是點綴街心的過街樓。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為過街樓,面寬進深各三間,東、西、南三面通道,高二層,中設平座,上施重檐。樓較寬的部分下層為山門,上層為樂樓。下層山門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周設圍廊,空間敞朗,山門腰間平座與過街樓平座銜接,上鋪樓板,形成向廟內獻神演戲的樂樓。樂樓居于山門門庭上部,樓身兩側設八字影壁,樓上部重檐,加上腰間平座勾欄實為四層。樓內四根通柱直承上層梁架,山門戲樓上下疊構,樓頂十字歇山式,全部以琉璃脊飾瓦件覆蓋。1996年11月20日,祆神樓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3年,介休市共有98個非遺項目列入各級保護名錄,有傳統琉璃燒制技藝、介休寒食清明習俗2個國家級項目,6個省級項目和16個晉中市級項目。

    介休市部分省級及以上非遺項目

    項目名稱

    級別

    批次

    類型

    介休琉璃燒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批

    傳統技藝

    介休寒食清明習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批

    民俗

    介子推傳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批

    民間文學

    介休市全料香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五批

    傳統技藝

    參考來源:

    介休市全料香

    介休市洪山村制香歷史悠久,清朝年間,這里香坊林立、香品繁多。據乾隆年間《介休縣志》記載,當時的洪山香甚至漂洋過海,遠銷東南亞一帶。在眾多洪山香中,被譽為“香品貴族”的全料香,當屬翹楚。全料香用料極其考究,以崖柏、檀香、沉香為底,添加龍腦、甘松等,涉及36種香料和名貴中藥材,采用合香的傳統制香工藝制作而成。讓36種香料和諧統一,必須有一套嚴格規范配料體系。因用藥其中,合香時,制香人還需掌握醫藥理,按照“君臣佐使”的規則進行配伍。2017年,洪山名香“全料香”制作工藝,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介休市

    介休市全料香

    介子推傳說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一度追隨晉獻公的公子重耳流亡他鄉。其間,介子推在重耳餓極之時,悄悄割下自己的股肉給重耳充饑,重耳知后大受感動。后來,重耳終于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卻在封賞群臣時,落下了介子推。功不言祿,潔身自好的介子推偕母出走,隱居介休綿山山中。晉文公悔悟后上綿山尋訪,求之不出,無奈之中放火燒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狐偃、趙衰這兩個也曾經隨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勞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放火,最終將介子推母子燒死在綿山上。此事《左傳》有記載,屈原在其《九章》中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東漢周斐《汝南先賢傳》明確記載,當時民間已將介子推故事與禁火習俗相提并論,其曰:“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西晉孫楚《祭介子推文》曰:“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其至先后一月。”自此以后,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都留有詩文歌吟介子推。現今介休綿山上,還有大量傳說、遺址、碑刻、詩文,用以紀念緬懷介子推。2009年,介子推傳說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飲食

    介休市(古都定陽)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體系。介休山區鄉民主食以高粱玉米小米豆類、薯類、莜麥、養麥為主,吃新鮮蔬菜主要在夏秋季節。介休為面食之鄉,面食花樣繁多,制作精細,包括蒸、煮、烤、煎。有介休八大碗、貫餡糖、介休花饃等特色美食。

    介休八大碗

    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介休人喜肉,在演變的過程中,八大碗以肉偏多,肉分別精選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八大碗不僅選料精良,做工更是講究。介休傳統美食“八大碗”,源于隋唐時期,相傳唐王李世民帥軍在河東道征討軍閥劉武周,大獲全勝,軍中犒賞三軍將士,利用介休特有食材,制作出美味佳肴。因軍中沒有其他器具,需大碗盛菜,故名八大碗。經千余年的演變,逐步成為定式,使用八大碗攢盒,在民間每逢紅白喜事,總要用“攢盒八大碗”來敬神祭祖。尤其是筵的主席比用“攢盒八大碗”來招待主要客,以顯示主人的盛情厚誼。因此就成就了定陽傳統宴的雛形。唐王李世民開創的這種飲食方式流入民間延續至今,當地百姓在婚嫁喜慶、小兒生日、老人祝壽等,結合當地民間習俗,創作及發展了民俗傳統宴。

    介休八大碗

    貫餡糖

    貫餡糖又稱灌餡糖,山西介休漢族傳統糖點,介休八珍中的一珍,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介休貫餡糖,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縣志記載,早在明末清初就暢銷全國,有著很高的聲譽,還曾走上CCTV-7的電視鏡頭。

    介休市

    貫餡糖

    介休花饃

    介休市的花饃別具特色,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和做法。為春節蒸制的花饃一般是發財饃饃、棗山、供、如意等。發財饃饃要十二個(每月一個,遇閏年加一個),棗山有愿望早實現、早發財、月月發財之意;千層蓮花共十二個(每月一個,遇閏年加一個),祈盼安居樂業五谷豐登,蓮花即連連發財之意。花饃的制作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棗等輔料;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為主。

    介休市

    介休花饃

    習俗

    綿山“掛祥鈴、掛燈、掛云牌”習俗

    綿山“掛云牌、掛、 掛祥鈴”習俗(民俗類),歷史悠久,民俗內容獨特,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堪稱綿山一絕。掛鈴過程令人心驚膽戰,期間全憑一條繩索,需要非凡的膽量和技能,其場面驚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該習俗幾百年來一直在綿山景區沒有中斷過,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目前該活動,既是一種傳統民俗,同時也已逐漸發展成為綿山景區的一項特色表演項目。

    介休市

    綿山“掛祥鈴、掛燈、掛云牌”

    介休“坐甑甑”(坐甑祭)婚俗

    “坐甑甑”(民俗類)為介休婚俗中非常重要的儀式,新人結婚都要“坐甑甑”,是介休的一種獨特風俗。“坐甑甑”的整個儀式松弛有度,氣氛歡快活躍,儀式中的每道環節,每個細節無不包含著對新人的各種吉祥寓意,表達著對新組建家庭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幾百年來,該婚俗頗受當地人的認可,一直延續至今。

    介休“坐甑甑”(坐甑祭)婚俗

    介休寒食清明習俗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時間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禁火節,后來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介休清明習俗主要包括:禁煙、吃冷食、祭祀、掃墓、插柳、踏春、踢蹴鞠、蕩秋千、放風箏、斗雞、賞花、詠詩等一系列傳統活動,以及發黑、采柳芽、蒸面塑、戴柳圈、掃房頂、唱大戲、文化交流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活動。這些民俗活動承載著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民族集體記憶的集中體現。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藝術

    美術陶瓷

    • 瓷質釉上彩繪技藝

    瓷質釉上彩繪技藝(傳統美術類)是一種集繪畫、書法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陶瓷的發展離不開“釉”,釉上彩是陶瓷彩繪技法,又稱“爐彩”,就是在燒好的白瓷上,用各種石色彩繪各種圖案,烘干后,二次入窯燒烤而成。作為依附于陶瓷這一載體的裝飾形式,既有其自身的藝術特色,又能彌補陶瓷造型缺陷,增強美感、豐富內涵,極具觀賞性與收藏性。因此,該技藝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

    介休市

    瓷質釉上彩繪技藝

    • 黑陶制作工藝

    黑陶是源于中國古代的一種陶器,距今約有五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晉中是黃河流域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本區域儲存著大量制作黑陶所需的原料——陶泥,為黑陶制作提供了天然的優質資源。黑陶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晉、魯、陜、豫等地,原料是多年沉積的細致黏土,小部分間雜砂質器物。早期以砂質為主,器物表面多為素面飾以弦紋、劃紋、鏤空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手工業制作工藝的不斷進步,逐漸多采用細致而少砂的黏土,快輪制作,貝類拋光,紋飾精美化、地域化、民族化,從而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故黑陶具有鮮明的黃河流域文化特色,反映了黃河流域先民的聰明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鮮明的歷史痕跡,獨具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介休市

    黑陶制作

    琉璃藝術

    介休市琉璃藝術源遠流長,唐朝時介休已出現琉璃建筑。介休琉璃燒制興盛于明清時期,沈陽故宮許多精美的琉璃都出自介休匠人之手。介休市博物館里陳列的不少藝術品,都是介休后土廟、五岳廟、城隍廟等建筑上替換下來的琉璃構件。琉璃制作有十幾道復雜工序,選泥、制作坯體、高溫素燒,每一步都需要手藝人的精準拿捏。在過去,釉料配制是各家極具隱秘性的技藝。多種釉料元素必須精確配比,上釉的厚度、用水的多少,都會影響作品效果。介休的許多古建筑中,都能看出介休匠人對琉璃顏色的極致追求。

    介休市

    琉璃建筑

    風景名勝

    編輯

    綜述

    介休各類旅游要素晉中最全,涵括了山光水色、老城名鎮、古堡古村、名窯名泉、晉商大院等。有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個。綿山風景區是晉中首個國家5A級景區,以自然景觀“奇、險、秀”,人文景觀“古、巧、絕”著稱;張壁古堡集軍事、民俗、宗教、建筑、文化于一體,憑全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四張國字號品牌享譽中外。入選“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龍鳳鎮南莊村、張蘭鎮張村入選全省首批100家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介休市國家級旅游景區名單

    名稱

    等級

    地址

    綿山風景區

    AAAAA級

    介休市綿山鎮南槐志村

    張壁古堡

    AAAA級

    介休市龍鳳鎮

    虹霽寺景區

    AAA級

    介休市義棠鎮

    張蘭鎮張村

    AAA級

    介休市張蘭鎮

    龍鳳鎮南莊村

    AAA級

    介休市龍鳳鎮

    參考資料:

    重要景點

    綿山-寒食清明文化發源地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而聞名。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于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作為寒食清明文化發源地,綿山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自開發以來,這里修復了棲賢谷、介公墓、介神廟等寒食清明文化歷史遺跡,建立了寒食清明祭祀展廳等文化景點,并挖掘了寒食食品系列宴席。寒食清明文化在這里得到全面展現。如今,綿山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自然魅力,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的游客紛至沓來。

    介休市

    綿山

    介休市

    綿山

    南莊古村

    青磚房、石頭路、古街巷,南莊村有著保存完好的古村原貌,隱藏著千年的好風光。南莊村位于晉中介休市龍鳳鎮,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8年12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并享有“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景觀村落”“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山西最美旅游村”等榮譽稱號。

    南莊古村

    虹霽寺

    虹霽寺,位于介休市義棠鎮,東臨汾河,背靠銀錠山,汾水縵回,蒼松翠柏,密羅山間。據史料記載,該寺始建于唐貞觀三年,唐太宗破劉武周于汾州,立此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景區主體建筑有虹霽寺寶塔、樹神槐抱柳、真武廟、觀音堂、天王殿、鐘鼓樓、南北碑廊、地藏殿、東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本命佛殿、接待中心配殿、大雄寶殿、偉人殿、空王佛殿,南北配殿、春秋樓等。2021年,虹霽寺景區榮獲國家AAA級景區稱號。

    介休市

    虹霽塔

    史公塔

    史公塔,也稱北壇塔,或北壇史公塔,位于晉中市介休城西北,坐落在北壇公園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系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原高三十五米、占地面積八十平方米。史公名記事,曾任介休縣令,其善跡流傳閭里,一直為當地人民所傳頌。后介休百姓懷念史縣令德善,遂集資建塔以資紀念。

    此塔平面為八角形,塔底周長32米,高44.12米,塔座用石塊砌筑;底座以上七層外部磚砌,內部木結構建筑;每層四面分設神龕,其余四面開磚券窗戶;每層塔檐均為磚雕仿木結構,各角懸掛風鈴;塔頂飾以黃、綠兩色琉璃瓦,塔剎和覆缽為黃色琉璃,配以綠琉璃垂脊,顯得金碧輝煌、雍容華貴。塔內部一、二層為磚砌臺階,三層以上為木梯,每層四面開磚券窗戶,設有木欄,游人可登臨。其作四面設有龕制細瓷觀音像27尊。塔內底層,頂層分別供設彌勒佛,送子觀音。近年,史公塔與北壇公園融為一體,成為介休市的一處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旅游景區。

    介休市

    史公塔

    對外交流

    編輯

    城市名

    締結情況

    吉林省長嶺

    2017年4月,吉林省長嶺縣與山西省介休市結為友好城市。

    資料引用

    著名人物

    編輯

    姓名

    簡介

    郭泰(128年—169年)

    字林宗。太原郡介休縣(今屬山西)人 。東漢時期名士,與許劭并稱“許郭”,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郭泰博通群書,擅長說詞,口若懸河,聲音嘹亮。第一次黨錮之禍后,被士人譽為黨人“八顧”之一。

    文彥博(1006-1096)

    文彥博歷仁、英、神、哲四朝,任將相50年,執政于國家承平之時,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趙沁平(1948.4.9- )

    計算機科學技術專家。山西省介休市人。1975年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電機系。1986年獲南京大學計算機軟件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系統仿真學會理事長,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我國虛擬現實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劉德懷 (1926~)

    原名劉兆淮。山西介休人。中共黨員。1939年參加抗日戰爭。后歷任介休縣游擊大隊-隊太岳中學隊主任,華北大學三部創作員,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創作員,中央文學研究所圖書室主任,山西省文聯研究室主任,晉中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山西省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省作協第一、二屆理事。

    楊紹曾(1912-2001)

    1912年生,山西介休人。曾任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十團政治干事,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三總隊三大隊指導員,決死三縱隊游擊二支隊、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縱隊游擊十一團政治處主任、決死九團政委,太行三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四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市委書記,太行三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華北第十八兵團十三縱隊三十八旅政委,一野十八兵團六十一軍一八三師政委。

    重要榮譽

    編輯

    榮譽名稱

    頒發機構

    頒發時間

    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

    2023年2月

    2022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

    全國縣域旅游研究課題組北京華夏佰強旅游咨詢中心

    2022年6月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年4月

    國家衛生城市(區)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2022年1月

    全國健康促進縣(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2年2月

    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設進步最快城市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2021年12月

    資料引用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侯清柏, 傅鐘源. 介休市志[M]. 第1版. 海潮出版社, 1996-12月: 5-6. [2023-07-29]. 7-80054-821-X.

    [2]介休市志.自然環境.萬方數據. [2023-07-29].

    [3]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23-07-28].

    [4]行政區劃.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5]介休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4-01-10].

    [6]介休市志.侯清柏.傅鐘源.. 1996.: .P676.

    [7]張壁古堡.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8]走進介休.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9]回鑾寺.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10]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23-07-28].

    [11]介休概覽.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12]介休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13]侯清柏;傅鐘源. 介休市志[M]. 第一版. 海潮出版社, 1996-12: 57-58. [2023-07-29]. 7-80054-821-X.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1999年).中國政府網. [2023-07-28].

    [15]介休市概況.介休市. [2023-07-28].

    [16]市情概況.中國知網. [2023-08-18].

    [17]介休2人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18]介休貫餡糖制作、介休窯古陶瓷復燒和郝家堡驢肉傳統加工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19]介休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介休市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通知.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20]介休寒食清明習俗.介休寒食清明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3-07-28].

    [21]介休市歷史沿革.行政區劃. [2023-07-28].

    [22]介休市志. 1996: 757-788.

    [23]介休市志編纂委員會. 介休市志[M]. 第1版. 海潮出版社, 1996-12: 760-772. [2023-08-06]. 1996年12月. (7)

    [24]介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漫漫看. [2023-07-28].

    [25]介休市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究.知網空間. [2023-08-07].

    [26]介休市地形圖高清版大圖.bigemap. [2023-07-28].

    [27]申豪勇, 李佳, 王志恒, 謝浩, 梁永平, Yongxin XU, 韓雙寶, 任建會, 潘堯云, 趙春紅, 趙一. 黃河支流汾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生態環境問題J.中國地質. 2022[2023-08-06].

    [28]山西省東山供水工程介休段開工.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29]介休市水利局2020年工作總結及2021年 工作計劃.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30]晉中市2019年城市、水庫、重點河道及水土保持骨干壩防汛責任人名單.晉中日報. [2023-07-28].

    [31]侯清柏;傅鐘源. 介休市志[M]. 第1版. 海潮出版社, 1996-12: 58-59. [2023-07-29]. 7-80054-821-X. (2)

    [32]侯清柏;傅鐘源. 介休市志[M]. 第1版. 海潮出版社, 1996-12: 55-57. [2023-07-29]. 7-80054-821-X. (2)

    [33]侯清柏;傅鐘源. 介休市志[M]. 第1版. 海潮出版社, 1996-12: 54. [2023-08-06]. 7-80054-821-X.

    [34]侯清柏;傅鐘源. 介休市志[M]. 第1版. 海潮出版社, 1996-12: 59-61. [2023-07-29]. 7-80054-821-X. (2)

    [35]介休汾河國家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中國風景園林網. [2023-07-28].

    [36]介休市林業局救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雕鸮.晉中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23-07-28].

    [37]山刺玫 (shān cì méi).植物智. [2023-08-07].

    [38]詳細內容.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 [2023-08-07].

    [39]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重要濕地名錄.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 [2023-07-28].

    [40]侯清柏;傅鐘源. 介休市志[M]. 第1版. 海潮出版社, 1996-12: 61-66. [2023-07-29]. 7-80054-821-X. (3)

    [41]介休市政府門戶網站.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42]介休市政府門戶網站.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43]介休市政府門戶網站.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44]介休市政府門戶網站.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45]介休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46]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47]介休市志.侯清柏.傅鐘源.. 1996: .P71.

    [48]我國農村宗教信仰狀況的調研報告. 2014: 2014.

    [49]市情概覽.中國知網. [2023-08-09].

    [50]2022年介休市農業農村工作總結.政府信息公開. [2023-07-28].

    [51]動力澎湃,“工業介休”欲打造60億碳素產業.百家號. [2023-07-28].

    [52]介休市文旅產業強勁復蘇暖意十足.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2023-07-28].

    [53]前瞻產業園區庫: 中國最全的產業園區庫(新版上線).前瞻產業園區. [2023-07-28].

    [54]青云通用航空產業基地.航空英才網. [2023-07-28].

    [55]介休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情況簡介.鄉村百科. [2023-07-28].

    [56]介休經濟技術開發區.介休經濟技術開發區. [2023-07-28].

    [57]介休經濟開發區.前瞻產業園區庫. [2023-08-06].

    [58]介休開發區錨定特鋼材料產業鏈 打造綠色特鋼‘零碳’循環產業園.山西省商務廳. [2023-08-18].

    [59]介休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晉中市統計局. [2023-08-09].

    [60]教育科技.中國知網. [2023-08-18].

    [61](山西省)介休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縣情資料網. [2023-08-10].

    [62]介休博物館.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6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體育活動進社區 全民健身享生活.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64]晉中養老院名單.養老信息網. [2023-07-28].

    [65]介休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服務水平 綜合分析評估報告.產業投資大數據. [2023-07-28].

    [66]介休市2019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67]介休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晉中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68]介休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介休市打贏藍天保衛戰2020年決戰實施計劃的通知.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7-28].

    [69]中國鐵路12306.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 [2023-07-28].

    [70]客運營業站站點.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 [2023-08-18].

    [71]對中、小客運站旅客服務信息系統的探討.知網空間. [2023-08-19].

    [72]介休的全部線路.公交網. [2023-07-28].

    [73]介休火車站公交車站.川內. [2023-07-28].

    [74]交通 郵電.中國知網. [2023-08-09].

    [75]山西省文物局門戶網站.山西省文物局. [2023-08-09].

    [76]山西省文物局門戶網站.山西省文物局. [2023-08-09].

    [77]山西省文物局門戶網站.山西省文物局. [2023-08-09].

    [78]山西省文物局門戶網站.山西省文物局. [2023-08-09].

    [79]山西省文物局門戶網站.山西省文物局. [2023-08-09].

    [80]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23-08-10].

    [81]介休市非遺展示館開館.?晉中市文旅局. [2023-08-10].

    [82]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 非 物 質 文 化 遺 產 名 錄 和 第 一 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23-08-10].

    [83]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三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23-08-10].

    [84]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2023-08-10].

    [85]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3-08-10].

    [86]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3-08-10].

    [87]中國影像方志| 介休: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琉璃藝術源遠流長 “全料香”用料考究張壁古堡遺世獨立.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88]【民間文學】介子推傳說(晉中市)
    .非遺網. [2023-08-10].

    [89]介休市志. 1996: 667-669. (2)

    [90]【年味】介休發布傾力推薦:特色小吃之八大碗.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91]【年味】介休發布傾力推薦:特色小吃之貫餡糖.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92]【年味】介休發布傾力推薦:特色小吃之花饃.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93]介休市5個非遺項目入選晉中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94]黑陶制作工藝.黑陶制作工藝. [2023-07-28].

    [95]綿山風景區.綿山風景區官網. [2023-08-19].

    [96]介休市虹霽寺景區榮獲國家AAA級景區稱號.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8-19].

    [97]晉中南莊村:傳統古村落煥發新活力.光明網. [2023-08-10].

    [98]史公塔.介休市人民政府. [2023-08-10].

    [99]長嶺縣與介休市結為友好城市.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100]郭泰:“上門送教”的東漢教育家.中國知網. [2023-07-29].

    [101]文彥博.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 [2023-07-29].

    [102]趙沁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館. [2023-07-29].

    [103]劉德懷 .中國作家網. [2023-07-29].

    [104]張樹本. 介休當代人物志(1920-2006). 2006: 104. [2023-07-29].

    [105]全國愛衛會關于2021年度國家衛生城鎮復審結果的通報.衛健委網站. [2023-07-28].

    [106]2021年國家級健康促進縣評估情況.衛健委網站. [2023-07-28].

    [107]山西7地入選教育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旗)名單.微信公眾平臺. [2023-07-28].

    [108]農業農村部 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通報表揚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的通知.廣東省鄉村振興局. [2023-07-28].

    [109]東陽第14位!2022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名單發布.澎湃新聞. [2023-07-28].

    [110]全國愛衛辦關于2020年度全國健康城市建設評價結果的通報.衛健委網站. [2023-07-28].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78/

    (84)
    詞條目錄
    1. 名稱由來
    2. 歷史沿革
    3. 先秦至南北朝
    4. 隋唐至宋元
    5. 明清
    6. 中華民國時期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8. 地理
    9. 位置境域
    10. 氣候
    11. 地質
    12. 地形地貌
    13. 土壤
    14. 水文水利
    15. 水文
    16. 水利
    17. 自然資源
    18. 礦產資源
    19. 土地資源
    20. 森林資源
    21. 水資源
    22. 生物多樣性
    23. 動物
    24. 植物
    25. 自然保護區
    26. 自然災害
    27. 行政區劃
    28. 區劃詳情
    29. 政治
    30. 人口
    31. 人口數量
    32. 民族
    33. 語言
    34. 宗教信仰
    35. 經濟
    36. 綜述
    37. 第一產業
    38. 第二產業
    39. 第三產業
    40. 經濟功能區
    41. 介休經濟技術開發區
    42. 社會事業
    43. 教育事業
    44. 衛生健康
    45. 文化事業
    46. 體育事業
    47. 環保事業
    48. 社會保障
    49. 交通
    50. 綜述
    51. 公路
    52. 鐵路
    53. 公共交通
    54. 人文
    55. 綜述
    56. 文物古跡
    57. 張壁古堡
    58. 回鑾寺
    59. 祆神樓
    60. 非物質文化遺產
    61. 介休市全料香
    62. 介子推傳說
    63. 飲食
    64. 介休八大碗
    65. 貫餡糖
    66. 介休花饃
    67. 習俗
    68. 綿山“掛祥鈴、掛燈、掛云牌”習俗
    69. 介休“坐甑甑”(坐甑祭)婚俗
    70. 介休寒食清明習俗
    71. 藝術
    72. 美術陶瓷
    73. 琉璃藝術
    74. 風景名勝
    75. 綜述
    76. 重要景點
    77. 綿山-寒食清明文化發源地
    78. 南莊古村
    79. 虹霽寺
    80. 史公塔
    81. 對外交流
    82. 著名人物
    83. 重要榮譽
    84.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