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又稱北洋新軍及北洋政府軍,是指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形成的新建陸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支軍隊,在民國初期成為北洋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
建立背景
編輯清軍武備廢馳
清朝早期軍隊主要依靠八旗兵和綠營,至清朝末期八旗兵和綠營均已腐敗不堪。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在鎮壓太平天國xxx期間形成的湘軍、淮軍打破了清朝的八旗制度,清政府開始出現私人軍隊。但湘軍和淮軍雖然購置了西式槍械,但在制度上仍是勇營兵制的舊式xxx。
編練新軍
中日甲午xxx,清軍全師敗績,暴露出了舊式軍隊的不足,給清政府以巨大刺激。清政府在當時社會變法圖強的呼聲下,決定尚武圖強,改練新軍。李鴻章先是以淮軍為主在天津編練“定武軍”,由長蘆鹽運使胡燏棻負責;張之洞亦于武昌(后移吳淞)編練“自強軍”。這兩支新軍是中國最早仿照德國軍隊編練的新式軍隊,但仍未全按西制編練,在編制上,仍是舊制。
胡燏棻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年11月19日卸任,因袁世凱駐朝鮮期間,曾替朝鮮國王編練過一支親軍,名為“鎮撫軍”,具有練兵經驗,朝廷決定改派袁世凱編練新軍。
歷史沿革
編輯建立之初
新建陸軍
袁世凱接任前,向清政府呈《為練新建陸軍上督辦稟》的報告,提出“必須參用泰西軍制,始可照西法操練”的建議,并獲朝廷批準。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8日,袁世凱在天津小站正式開練新軍,遂又將其更名“新建陸軍”。至此,中國歷史上xxx次出現了不同于舊式軍隊的新軍。起初袁世凱編練新軍人數不足,僅7000余人,小于西式軍制的一個軍。
“新建陸軍”初建時,設步隊五營、炮兵一營、騎兵一營、工程兵二營,此外,設有糧餉局、軍械局、轉運局、洋務局。武器有舊曼利夏步槍一千余支、炮若干尊,新曼利夏步槍五千四百支、曼利夏馬槍七百支、六響手槍一千支、五十七厘米格魯森快炮四十尊、步官掛刀各五百柄。
1895年袁世凱“新建陸軍”編制及主官
新建陸軍督辦 | 袁世凱 | |
參謀營務處總辦 | 徐世昌 | |
執法營務處總辦 | 王英楷 | |
督操營務處幫辦 | 馮國璋 | |
提調 | 陸建章 | |
中軍官 | 張勛 | |
文案 | 阮忠樞、田文烈 | |
左翼軍 左翼翼長:姜桂題 | 步兵xxx營 統帶:姜桂題(兼) 幫統:陸建章 | |
步兵第二營 統帶:段芝貴 隊官:王金鏡、何宗蓮 | ||
炮兵第三營 統帶:段祺瑞 | 左翼重炮隊 隊官:商德全 | |
右翼快炮隊 隊官:田中玉 | ||
過山炮隊 隊官:張懷芝 | ||
右翼軍 右翼翼長:龔元友 | 步兵xxx營 統帶:龔元友(兼) 幫統:曹錕 | |
步兵第二營 統帶:楊榮泰 隊官:楊善德 | ||
步兵第三營 統帶:徐邦杰 幫統:王士珍 | ||
工程營 管帶:劉潔春 隊官:王占元、趙國賢、雷震春 | ||
騎兵第六營 統帶:任永春 隊官:孟恩遠、吳鳳嶺 | ||
工程營 管帶:王士珍(后任) 幫帶:衛興武 隊官:鮑貴卿、李長泰 |
北洋六鎮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決定將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合并,由北洋大臣榮祿任統帥,故稱“北洋三軍”。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決定建立武衛軍,以榮祿為總統領,以聶士成武毅軍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甘軍為武衛后軍,馬玉昆毅軍為武衛左軍,袁世凱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每軍各一萬人。武衛右軍隨后跟隨袁世凱前往山東鎮壓義和團,其他幾支軍隊則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xxx中損失慘重,只有袁世凱的武衛右軍盤踞山東期間,未參與抵抗八國聯軍的戰斗,軍隊反而得到了發展。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病死,袁世凱繼任。同年,清政府決定在戰后開始實行“清末新兵”,在軍務上設立練兵處,專練新兵,計劃在全國編練三十六個鎮(師),分駐各省,由各省督撫負責貴編練。京畿的練兵事宜交由時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凱主持。袁世凱以小站所練的新建陸軍為基礎,擴充成北洋六鎮,北洋軍系由此形成。
與此同時,袁世凱借口“庶務殷繁,難并力一心專顧軍事”,建議創設一個專門機構專同其事,“軍政司”由此在保定建立,“軍政司”作為袁世凱北洋軍政的大本營,負責統一管理其北洋軍下的各方軍隊。
袁世凱編練新軍的同時,也成立了專門的軍事教育機構,最先成立的是位于保定的北洋武備學堂,隸屬于軍政司教練處,由馮國璋以教練處總辦兼任該學堂總辦,此后參謀學堂、測繪學堂、軍醫、馬醫、經理、軍械等學校接連開辦。但這些學堂大多是短訓班或臨時輪訓的教育機構,并不是十分正規的軍事學堂。為此,袁世凱制訂了《北洋陸軍武備學堂擬定章程》,建立了中國近代化軍事教育制度體系。
軍政司組織形式
軍政司 督辦1名 參議官1-2名 | 兵備處 總辦1名、幫辦1名 | 考功股 提調1名、委員2名 | |
執法股 提調1名、委員2名 | |||
籌備股 提調1名、委員4名 | |||
糧餉股 提調1名、委員4名 | |||
醫務股 提調1名、委員4名 | |||
參謀處 總辦1名、幫辦1名 | 謀略股 提調1名、委員4名 | ||
調派股 提調1名、委員2名 | |||
測繪 提調1名、委員2名 | |||
教練處 總辦1名、幫辦1名 | 學務股 提調1名、委員2名 | ||
校兵股 提調1名、委員4名 |
1904-1905年北洋六鎮各鎮編制與主官
xxx鎮(后改xxx師) 成立于1905年 先駐保定,后移駐北京 | 統制官初為鳳山代 | 步隊xxx協統領:曹錕 | |
步隊第二協統領:朱泮藻 | |||
第二鎮(后改第二師) 成立于1904年 時駐直隸遷安 | 統制官王英楷 | 步隊xxx協統領:張懷芝 | |
步隊第二協統領:劉超佩 | |||
馬隊第二協統領:吳鳳嶺 | |||
第三鎮(后改第三師) 成立于1904年 時駐直隸保定府 | 統制官段祺瑞 | 步隊第五協統領:雷震春 | |
步隊第六協統領:張永成 | |||
第四鎮(后改第四師) 成立于1904年 時駐直隸馬廠 | 統制官吳長純 | 步隊第三協統領:馬龍標 | |
步隊第四協統領:陳光遠 | |||
第五鎮(后改第五師) 成立于1905年 時駐山東濟南 | 統制官吳長純 | 步隊第九協統領:馬良 | |
步隊第十協統領:葉長盛 | |||
第六鎮(后改第六師) 成立于1907年 駐京師南苑 | 統制官王士珍 | 步隊第十一協統領:陸建章 | |
步隊第十二協統領:周麟符 |
北洋軍軍事制度教育體系
學校 | 招生年齡 | 學制與人數 | |
陸軍小學堂 | 17-20歲 | 每學堂200名(4年)合計800名 | |
陸軍速成學堂 | 18-25歲 | 從小學堂將畢業生中選取入學的臨時性學堂 | |
陸軍中學堂 | 20-23歲 | 200名(3年)定員600名 | |
軍事教練 | 23-25歲 | 200名(2年)定員400名 | |
陸軍大學堂(參謀學堂) | 25-28歲 | 50名(3年)定員150名 |
北洋集團形成
勢力擴張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將兵部和練兵處合并改為陸軍部。由于袁世凱權勢大增,出現了“朝有大政,每由軍機處問諸北洋”的局面,引發清朝權貴猜疑。袁世凱不得不交出xxx、第三、第五、第xxx個鎮,歸陸軍部管轄,自已統領第二、第四兩鎮。清宣統元年(1909年),清廷發布上諭,撤銷袁世凱一切職務,命其回老家養病。隨后,清廷改為重用留日士官生,以制衡北洋系。
雖然袁世凱被罷免職務,但北洋一系的實力卻在擴張。全國已練成的新軍中,最有戰斗力的部分均由袁世凱的北洋班底組成。袁世凱的親信徐世昌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唐紹儀、朱家寶、段芝貴分別出任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巡撫,東三省均被袁世凱系統控制。此外直隸、北京、察哈爾、熱河、山東、河南等省也在北洋勢力范圍之內。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xxx爆發,除北洋軍及禁衛軍外,其他各鎮新軍皆脫離清廷獨立。清政府派第六鎮前往湖北鎮壓。由于北洋軍為袁世凱一手練成,第六鎮將領不聽陸軍大臣蔭昌的指揮。清政府被迫啟用在在河南彰德“養病”的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又以馮國璋督xxx軍,段祺瑞督第二軍,攻克漢口,兵逼武昌。
建立北洋政府
1912年1月26日,袁世凱利用xxx形勢,一面威脅南京臨時政府,奪取總統職位,一面指使以段祺瑞為首的四十七名北洋軍將領通電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體”。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接著孫中山在同盟會右翼和立憲派壓力下,于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
國民黨人的最初算盤是請袁世凱到南京就職,實行責任內閣制,以便監督袁世凱按臨時約法行事。袁世凱指使親信曹錕在北京發動兵變,并手以此為借口,拒絕南下就職。國民黨人在只得同意袁世凱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
之后,袁世凱積極擴編北洋軍,擴編為新式陸軍十二個師另十六個混成旅,約計二十二萬人,加上清政府舊巡防營軍和張作霖的綠林軍共計約三十余萬人。袁世凱及其北洋軍的勢力范圍也擴大到了長江流域,如李純率第六師、第二師之一部駐江西,馮國璋率雷震春、劉詢等部攻占南京、駐扎上海,又派一部分軍力奔赴福建。王占元率部占領武漢,曹錕駐扎岳陽,靳云鵬駐扎山東。至此,北洋一派占據中國半壁江山。
袁世凱北京政府時期北洋軍兵力
xxx師 | 師長何宗蓮 | 駐察哈爾 |
第二師 | 師長王占元 | 駐武漢 |
第三師 | 師長曹錕 | 駐岳陽 |
第四師 | 師長楊善德 | 駐上海、松江 |
第五師 | 師長靳云鵬 | 駐山東 |
第六師 | 師長李純 | 駐江西 |
第七師 | 師長雷震春 | 駐南京 |
第八師 | 師長李長泰 | 駐天津、馬廠 |
第十師 | 師長盧永祥 | 駐浙江 |
第十一師 | 師長張永成 | |
第十二師 | 師長陳光遠 | |
第二十師 | 師長范國璋 | 駐湖南(由駐奉天之陸軍xxx、二混成旅編成) |
xxx混成旅 | 旅長施從濱 | 駐鎮江 |
第二混成旅 | 旅長褚恩榮 | 駐武漢 |
第三混成旅 | 旅長張敬堯 | 駐河南 |
第四混成旅 | 旅長伍祥禎 | 駐四川 |
第五混成旅 | 旅長劉詢 | 駐南京 |
第六混成旅 | 旅長何豐林 | 駐上海 |
第七混成旅 | 旅長唐天喜 | 駐安徽 |
第八混成旅 | 旅長徐占鳳 | 駐江西 |
第九混成旅 | 旅長丁效蘭 | 駐江西 |
第十混成旅 | 旅長藏致平 | 駐福建 |
第十一混成旅 | 旅長王琪 | 駐福建 |
第十二混成旅 | 旅長黃國梁 | 駐山西 |
第十三混成旅 | 旅長李炳之 | 駐湖北 |
第十四混成旅 | 旅長減致平 | 駐福建 |
第十五混成旅 | 旅長賈德耀 | 駐陜西 |
第十六混成旅 | 旅長馮玉祥 | 駐陜西 |
其他xxx力量 | 此外,駐防熱河的姜桂題毅軍,駐安徽的倪嗣沖安武軍,駐兗州的張勛定武軍,均系依附于袁世凱的清朝舊式軍隊。另外,奉天張作霖出身綠林,山西閻錫山出身于清軍標統,曾和同盟會有過關系,河南的劉鎮華鎮嵩軍,原系辛亥xxx的民軍,但民國后均倒向袁世凱一方,故這些xxx均屬于北洋軍系統 | |
軍閥統治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元老之一宋教仁遇刺后身亡,引發孫中山發起“二次xxx”,袁世凱派出北洋軍進行鎮壓。由于北洋軍紛紛南下,袁世凱決定募兵擴編,是北洋軍擴編規模xxx的一次。
鎮壓“二次xxx”后,袁世凱加強了南方的軍事力量。袁世凱派北洋軍盧永祥第十師駐上海;楊善德第四師駐松江以扼制浙江;李純第六師駐江西;王占元第二師駐湖北;另以曹錕率北洋勁旅第三師駐岳陽,配合湖南的湯芝銘扼制兩廣。另外,劉冠雄率北洋海軍和陸軍一個旅進駐福建,廣東則駐有堅決與xxx為敵的龍濟光巡防營舊軍。
北洋政府建立后,袁世凱進行復辟帝制,引發孫中山、與云南都督蔡鍔等人的護國xxx。護國xxx爆發后,袁世凱派出三路大軍前往鎮壓。護國軍聲勢浩大,接連控制滇、黔、桂、粵及川、湘一部分土地,引發浙江呂公望、童葆暄,陜西陳樹藩,湖南程潛、譚延闿,廣東陳炯明、朱執信,山東居正、吳大洲等各據一省或割據一部分地區宣布獨立。
袁世凱的討伐軍前方各軍紛紛來電要求增派援軍,袁世凱雖欲調兵,但其北洋軍舊部張勛、靳云鵬、倪嗣沖等均拒絕派兵;甚至其小站練兵時的得力助手段祺瑞、馮國璋亦均托病不見;其最親信的黨羽陳宧、湯薌銘和以馬弁升旅長的唐天喜也都發出脫離關系的電報。袁世凱至此始發覺眾叛親離,大勢已去,于1916年3月25日宣布取消帝制,至6月6日病逝。
“護國xxx”期間袁世凱的“討伐軍”
征鎮總司令 | 曹錕 | |
xxx路軍 司令:馬繼曾 | 第六師 | 師長:馬繼曾 |
第七混成旅 | 旅長:唐天喜 | |
安武軍 | 統領:倪毓棻 | |
第二路軍 司令:張敬堯 | 第三師 | 師長:曹錕 |
第七師師長 | 師長:張敬堯 | |
第八師十五旅 | 旅長:王汝賢 | |
四川將軍 陳宦 | 第四混成旅 | 旅長:伍祥楨 |
第十三混成旅 | 旅長:李炳之 | |
第十六混成旅 | 旅長:馮玉祥 | |
川軍xxx師 | 師長:周駿 | |
川軍第二師 | 師長:劉存厚 | |
振武上將軍 龍濟光 | 云南查辦使 | 龍覲光 |
北洋集團分裂
1916年6月袁死后,北洋軍閥內部各派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北洋軍閥分裂演變為三大派系:日本支持的以時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集團,主要控制皖、陜、魯、浙、甘、閩等省;英、美支持的以時任副總統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集團,主要控制蘇、鄂、湘、直、贛等省;日本支持的以時任奉天督軍兼署省長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集團,主要控制東三省。
除三大派系外,還有山西閻錫山的晉系、河南劉鎮華鎮嵩軍、西北五馬回軍、安徽倪嗣沖安武軍、河南米振標毅軍、廣東龍濟光濟軍等小規模的軍閥,依附于各派系之中。
1917年,段祺瑞破壞約法,引發南方xxx黨人的護法運動,在對南方用兵問題上,皖系主張“武力統一”,直系在堅持以北洋為中心統一全國,雙方陷入長期的矛盾沖突。1918年10月,直系軍閥馮國璋去世,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新直系軍閥崛起。與此同時,皖系不斷擴張勢力范圍,將自己的地盤延申之熱河、察哈爾、綏遠等地,威脅到了奉系軍閥張作霖。
直皖xxx前“皖系”勢力及分布
國務院總理 段祺瑞 | 浙江督軍盧永祥 | |
山東督軍鄭士琦 | ||
安徽督軍倪嗣沖 | ||
福建督軍李厚基 | ||
河南督軍趙倜 | ||
陜西督軍陳樹藩 | ||
湖南督軍張敬堯 | ||
淞滬護軍使何豐林 | ||
西北籌邊使徐樹錚 | ||
第四師 | 師長陳樂山 | 浙江 |
第五師師長 | 師長張樹元 | 山東 |
第七師師長 | 師長張敬堯 | 四川 |
第九師 | 師長魏宗瀚 | 近畿(原袁世凱的模范團) |
第十師 | 師長盧永祥 | 湖南 |
第十七師 | 師長陳復初 | 浙江 |
第六混成旅 | 旅長何豐林 | 上海 |
第八混成旅 | 旅長靳云鶚 | 河南 |
第十混成旅 | 旅長臧致平 | 福建 |
第十三混成旅 | 旅長吳光新 | 湖北 |
第十五混成旅 | 旅長賈德耀 | 陜南 |
第二十混成旅 | 旅長吳長植 | 山東 |
第二十四混成旅 | 旅長王永泉 | 福建 |
第四十七混成旅 | 旅長施從濱 | 山東 |
西北邊防軍總司令 | 徐樹錚 | |
邊防軍xxx師 師長曲同豐 | 近畿 | |
邊防軍第二師 師長陳文運 | 近畿 | |
邊防軍第三師 師長馬良 | 山東 | |
邊防xxx混成旅 旅長宋邦翰 | 兗州 | |
邊防第二混成旅 旅長宋子揚 | 天津 | |
邊防第三混成旅 旅長褚其祥 | 庫倫 | |
邊防第四混成旅 旅長張鼎勛 | 洛陽 | |
邊防第五混成旅 旅長李如璋 | 南京 | |
河南xxx師 | 師長趙倜 | 河南 |
河南第二師 | 師長寶德全 | 河南 |
長江上游總司令 | 吳光新 | |
xxx混成旅旅長 | 趙云龍 | |
第二混成旅旅長 | 劉文明 | |
第三混成旅旅長 | 陶云鶴 | |
第四混成旅旅長 | 費國祥 |
直皖xxx前“直系”勢力及分布
副總統 馮國璋 | 川湘粵贛經略使馮國璋 | |
蘇皖贛巡閱使曹錕 | ||
蘇皖贛巡閱使李純 | ||
兩湖巡閱使王占元 | ||
直隸督軍曹錕 | ||
江西督軍陳光遠 | ||
江蘇督軍李純 | ||
湖北督軍王占元 | ||
綏遠都統蔡成勛 | ||
xxx師 | 師長蔡成勛 | 察哈爾 |
第二師 | 師長王金鏡 | 湖北 |
第三師 | 師長吳佩孚 | 洛陽 |
第六師 | 師長齊燮元 | 南京 |
第八師 | 師長王汝賢 | 四川萬縣 |
第十一師 | 師長李奎元 | 湖南(后在通縣因兵變解散) |
第十二師 | 師長陳光遠 | 江西 |
第十三師 | 師長王懷慶 | 天熱河(原清政府拱衛軍) |
第十五師 | 師長劉詢 | (原系馮國璋警衛師) |
第十六師 | 師長王廷楨 | 江蘇(原清政府禁衛軍,被奉系改編) |
第十八師 | 師長王懋賞 | 湖北 |
第十九師 | 師長楊春普 | 江蘇 |
第二十師 | 師長范國璋 | 陜西 |
中央xxx混成旅 | 旅長潘鴻鈞 | 山東 |
中央第二混成旅 | 旅長劉躍龍 | 河南 |
中央第三混成旅 | 旅長張之杰 | 江西豐信 |
中央第四混成旅 | 旅長張錫元 | 陜西潼關 |
中央第九混成旅 | 旅長陳光逵 | 江西南康 |
中央第十六混成旅 | 旅長馮玉祥 | 湖北武穴 |
中央第十七混成旅 | 旅長張聯升 | 湖北襄陽 |
中央第十八混成旅 | 旅長趙榮華 | 四川 |
中央第二十一混成旅 | 旅長王都慶 | 長江上游 |
直隸xxx混成旅 | 旅長王承斌 | 直隸滄州 |
直隸第二混成旅 | 旅長閻相文 | 潼關 |
直隸第三混成旅 | 旅長蕭耀南 | 1921年入武昌 |
直隸第四混成旅 | 旅長曹锳 | 馬廠、德州 |
直隸第五混成旅 | 旅長商德全 | |
直隸xxx補充旅 | 旅長葛樹屏 | |
直隸第二補充旅 | 旅長董政國 | |
直隸第三補充旅 | 旅長彭壽芊 | |
直隸督軍衛隊旅 | 旅長孫岳 | |
湖北xxx旅 | 旅長孫建業 | |
湖北第二旅 | 旅長寇英杰 | |
湖北第三旅 | 旅長宋大霈 | |
湖北第四旅 | 旅長劉佐龍 | |
湖北第五旅 | 旅長張允明 | |
漢黃鎮守使 | 旅長杜錫鉤 | |
江蘇xxx師 | 師長白寶山 | |
江蘇第二師 | 師長朱熙 | |
江蘇第三師 | 師長馬玉仁 | |
江蘇xxx旅 | 旅長馬玉仁 | |
江蘇第二旅 | 旅長黃振魁 | |
江蘇第三旅 | 旅長李殿臣 | |
江蘇第五旅 | 旅長陳調元 | |
江蘇第六旅 | 旅長張宗昌 |
直皖xxx前“奉系”勢力及分布
東三省巡閱使 張作霖 | 奉天督軍張作霖 | |
吉林督軍鮑貴卿 | ||
黑龍江督軍孫烈臣 | ||
第二十七師 | 師長孫烈臣 | |
第二十八師 | 師長汲金純 | |
第二十九師 | 師長吳俊升 | |
暫編xxx師 | 師長張景惠 | |
奉天xxx混成旅 | 旅長梁朝棟 | |
奉天第二混成旅 | 旅長鄭殿升 | |
奉天第三混成旅 | 旅長蔡平本 | |
奉天第四混成旅 | 旅長王學臣 | |
奉天第五混成旅 | 旅長劉香九 | |
奉天第六混成旅 | 旅長鮑德山 | |
奉天第七混成旅 | 旅長李景林 | |
吉林xxx混成旅 | 旅長裴其勛 | |
吉林第二混成旅 | 旅長高士儐 | |
吉林第三混成旅 | 旅長徐世揚 | |
吉林第四混成旅 | 旅長:無考 | |
吉林第五混成旅 | 旅長:無考 | |
吉林第六混成旅 | 旅長郭瀛洲 | |
吉林第七混成旅 | 旅長李桂林 | |
黑龍江xxx混成旅 | 旅長李慶祿 | |
黑龍江第二混成旅 | 旅長張明九 | |
黑龍江xxx騎兵旅 | 旅長袁慶恩 | |
黑龍江第二騎兵旅 | 旅長張奎武 |
軍閥混戰
直皖之戰
隨著直系、奉系、皖系三個派系的矛盾日益突出,直系與奉系結成聯盟,此后開始加緊倒皖活動。1920年5月,曹錕令吳佩孚自衡陽率軍北上保定,雙方進入xxx態勢。
1920年7月14日,段祺瑞頒發總攻擊令,直皖xxx正式打響,雙方各投入二十多萬兵力。這場xxx有東西兩路戰場,西路為主戰場,初期由于日軍的支持,皖軍勝多敗少。16日,直軍在奉軍的配合下攻占松林店、三家店及涿州等城鎮,隨后皖軍第十五師歸順直軍。次日,直軍包圍了邊防軍xxx師,曲同豐投降。由于皖軍在西路失利,又有奉軍助直作戰,東路戰場形勢也急轉直下,徐樹錚無心作戰,17日便返回北京,其余皖軍見勢也紛紛投降。7月19日,段祺瑞眼見大勢已去,于是向曹錕、張作霖等人發出電報,引咎辭去本兼各職,并解除定國軍名義,直皖xxx告終。戰后,段祺瑞被免職,西北邊防軍遭裁撤,“安福俱樂部”被解散。直奉軍隊進駐北京辦理近畿軍事善后事宜,隨后直奉兩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
此后,北洋又開始以直、奉兩系軍閥之間的勢力爭斗為主要焦點。曹錕、吳佩孚戰勝段祺瑞后,即將徐樹錚的邊防軍及戰敗軍隊番號號撤銷,將直系主要混成旅擴編成師。另外又將馮國璋舊直系各軍,收歸已有,并在蘇、贛、鄂各省編組了不少省防軍。奉系則在戰后乘機占領綏遠(今并入內蒙古)和京山鐵路(北京—山海關)沿線地區,兵力發展到5個師、23個混成旅、3個騎兵旅,20余萬人。戰后,皖系損失慘重,所余唯盧永祥、鄭士琦、王永泉、張文生等院系軍閥部隊,仍控制的淞滬、浙江、山東、福建、安徽廣大地區,而且積極擴充勢力,謀俟機與直軍再戰。
xxx次直奉xxx
直皖xxx結束后,直奉之間由于在地盤和權力的上的分配不均,矛盾日益尖銳。當時正值xxx次世界大戰結束,英、美等西方勢力深入遠東。作為直皖xxx中的獲勝方,吳佩孚得到了英美帝國主義更熱烈的擁護,其勢力很快擴張到長江以南。而日本為了抵制英、美等西方列強的擴張,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轉而扶持勢力漸盛的奉系作為其侵略蒙滿的工具。張作霖背靠日本,在積極向蒙疆擴張的同時,也把手伸向了長江流域。直奉雙方為了搶奪地盤,爭斗不休,在內閣問題上更是分歧不斷。
由于靳云鵬親直疏奉,引起了奉系的不滿。1921年12月,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推翻了靳云鵬,并策劃組成了梁士詒內閣。然而梁士詒內閣親日,上臺后就與日本談判,同意向日本xxx“贖回”膠濟鐵路,并允許將該路改為中日合辦。這種出賣民族主權的行徑遭到了國人的反對。對奉系不滿已久的吳佩孚以此為柄,聯合直系軍政向梁內閣發起猛烈抨擊,最終逼迫梁士詒下臺。雙方矛盾的進一步激化,也導致了xxx次直奉xxx的爆發。
1922年4月10日起,張作霖率奉軍入關,將鎮威軍司令部設于軍糧城,前鋒直抵德州。25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通電宣布張作霖十大罪狀;28日,以張作相為首的奉系軍閥也通電宣布吳佩孚的罪狀。29日,張作霖下總攻擊令。xxx開始后,東路直軍在奉軍騎兵沖擊下,退任丘、河間;西路直軍受奉軍猛烈炮火壓制,也無進展。奉軍西線上的鄒芬第十六師(原系馮國璋直軍,被奉軍收編)突然倒戈,遂使奉軍戰線土崩瓦解。張作霖雖經半年多積極備戰,但僅僅打了六天就以失敗結束,退回關外。早就和張作霖有勾結的河南督軍趙倜,根據奉軍捏造的戰勝直軍的情報,于5月5日命其弟趙杰攻擊駐鄭州、駐馬店等地的靳云鶚軍,亦被馮玉祥率軍出陜將其消滅。
在xxx次直奉xxx中,直系戰勝了奉系,并將北京中央政府控制在手,形成了“直系即中央”的政治格局。皖系操縱推舉出來的總統徐世昌為迎合直系的心理,下達了大批任免命以削去張作霖在東北的勢力其中包括,免去張作霖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之職,任吳俊升為奉天督軍;免去察哈爾都統張景惠之職,以張錫元繼任,譚慶林為軍務幫辦;免去熱河都統汲金純之職,以王懷慶為熱,察,綏巡閱使兼熱河都統,米振標幫辦軍務。
奉軍敗回關外后,張作霖認識到由巡防營和收編土匪成軍的奉軍難以與受正規訓練的北洋軍相比。因此,他下決心整頓奉軍,從關內各地招聘日本土官學校、陸大、保定軍官學校畢業軍官,加強指揮系統,而以東北講武堂畢業生充任下級軍官。直皖xxx時,張作霖曾將段祺瑞的南宛航空學校和日本訓練的邊防軍炮兵,據為己有;遂以此為基礎,憑借其東北雄厚財力,從國外購入大量火炮和飛機,加強這些兵種。張作霖奉軍遂成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第二次直奉xxx
張作霖被曹、吳戰敗后,練兵準備再戰,而吳佩孚則想把東三省一口吞掉。吳為了避免兩面作戰,首先指使齊燮元、孫傳芳對皖系最后一塊地盤淞滬、浙江于9月初發動了進攻,先搞垮皖系軍事力量,然后集中兵力,消滅奉軍,江浙xxx由此爆發。張作霖則利用吳佩孚發動江浙xxx之際,于9月15日分兩路向熱河直軍及其附庸毅軍發動了進攻。
直系為了對付奉軍的進攻,也于18日下動員令,將直系xxx線部隊編組為三個軍,由吳佩孚任討逆軍總司令,指揮二十萬直軍,對奉軍作戰。奉直開戰后,直軍開始即處于不利形勢。在熱河方面,9月18日,奉軍向直軍陣地發起攻擊。由于直軍調置于該方面的王懷慶所屬第十三師和朱振標毅軍力量薄弱,奉軍第二軍和騎兵的攻擊十分順利。9月15日至22日,奉軍第二軍先后占領了開魯、朝陽,繼續向凌源進攻,自15日彰武所率騎兵出動后,連克阜新、建平,10月7日又占領赤峰。在山海關方面,奉軍的xxx軍與第三兩軍率先發起進攻,但是由于直軍占領了有利地形,進展緩慢。待到熱河方面的奉軍行進至山海關、九門口一線齊平時,10月7日,奉軍發起了總攻,面對直軍堅固的防御系統,原駐在綏中、興城一帶山地的孫旭昌團在在九門口以北約3000米的黃土嶺找到了突破,率先攻破九門口,進而攻下戰略要地石門寨。由于山海關前線形勢危急,吳佩孚急調后援部隊迅速開赴前方,并于10月12日前往山海關督戰。13日至24日,直奉兩軍大戰于九門口、石門寨、三道關等地,雙方傷亡逾萬。
直奉鏖戰之際,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致使直軍直接慘敗。張作霖的奉軍與馮玉祥的國民軍在第二次xxx中聯合打敗直系后,又因為權力分配問陷入新的沖突,于是共同推薦皖系的段祺瑞出山,于1924年11月24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執政。而奉系張作霖則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很快勾結段祺瑞,排擠馮玉祥,從而操縱了北京政權,奉系的實力一度達到巔峰,成為各派系中實力xxx盛的一支。
張作霖奉軍其所占地盤,從東北延至江南地區,據有奉、吉、黑、熱、翼、魯、皖、蘇、滬廣大地區;總兵力曾達到三十五萬人,共計28個師又8個旅。這支部隊,除李景林、張宗昌等旁系部隊人關后曾收編大量直軍敗兵和土匪外,其他多為張氏父子在關外親手編練面成,內部比較鞏固團結,又有富庶的奉、吉、黑三省作根據地,再加上外交上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特殊關系,張作霖的奉軍成為北洋軍后期中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覆滅階段
南方孫、吳敗退
1926年,國民xxx軍在總司令xxx的率領下開始北伐時,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盤踞在兩湖和東南沿海五省,是北伐軍出師首先要打倒的勢力。為了分化北洋軍,國民xxx軍在出師時就確定了“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的斗爭策略,先集中優勢兵力,對盤踞兩湖的吳佩孚軍展開了進攻,同時派何成溶等與北洋軍閥有歷史關系的軍人政客,去籠絡孫傳芳,使之在北伐軍攻吳時,保持中立。及至吳佩孚在兩湖被打垮后,孫傳芳集結主力于江西,準備與北伐軍決戰時,已形成孤軍作戰之勢,因而很快被xxx軍打敗,退往江北投靠張作霖。
1926年7月,國民xxx軍攻占醴陵、長沙,使湖南的政治、軍事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標志著北伐xxx期作戰計劃基本完成。北伐的順利進軍提高了國民xxx軍的聲望,削弱了北洋軍閥的勢力和影響。一些動搖游移于廣州國民政府與北洋政府之間的西南地方勢力,對廣州國民xxx政府的態度發生變化,開始與廣州國民政府聯絡,一起反抗北洋軍閥。
1926年9月,國民xxx軍開始對江西的孫傳芳軍發動攻勢。國民xxx軍在江西戰場的作戰方針是:分三路入贛,以第二軍為一路,進攻贛州、吉安;以第三軍為一路出萍鄉,進攻宜春、樟樹,進取南昌;以第六軍為一路出修水、武寧,截斷南潯路;作戰目標是南昌、九江。
由于北伐勝利大勢的影響,孫傳芳在福建的部隊紛紛倒戈。北伐軍于12月不戰而獲福州。至此孫傳芳的勢力遭到重大打擊。國民xxx軍在江西、福建戰場取得勝利后,北洋軍閥的部隊又在長江兩岸繼續與國民xxx軍對抗。1927年1月1日至7日,xxx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兵分三路進攻長江下游各省,在南京會師。北伐軍首先開辟浙江戰場,于1927年2月進入杭州,同月平定浙江全省。與此同時,國民xxx軍程潛、李宗仁部分別從江西向安徽進軍,開辟蘇、皖、滬戰場,于3月下旬先后占領安慶、南京等地。1927年3月,在北伐軍到達上海附近時,周恩來領導了上海工人xxxxxx,經過三十多小時的戰斗,xxx取得了成功,依靠工人階級自己的力量解放了上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率部開進上海。至此,長江以南地區完全為北伐軍占領。
張作霖敗退
面對北伐軍的進攻,奉系張作霖與直系組成直魯練軍,在魯晉察綏戰場阻擊北伐軍。在山東戰場先后發動濟寧戰役、金鄉戰役、魚臺戰役、臺兒莊滕縣戰役、郯城臨沂戰濟南。因日軍出兵山東,并制造了“濟南慘案”,國民xxx軍繞道北上。
在晉察綏方面,閻錫山率領的國民xxx軍第三集團軍在晉東、晉北向奉軍發起進攻,1928年5月9日,北伐軍攻克石家莊,19日,攻克綏遠。隨后,第三集團軍繼續向察哈爾進軍,先后攻占張家口、新保安、多倫等地,奉軍在進行了一定抵抗后退向東北。5月中旬,奉軍企圖保住北京、天津,于是以重兵 40 萬,駐守南口、保定、滄州之線。5月底,國民xxx軍開始進攻京津一帶的奉軍防線,于6月初攻克保定、滄州等地,進逼京津。隨著北伐軍的節節勝利,5月30日,張作霖命部隊撤出北京,6月3日,張作霖發出出關通電,離開北京返回東北。
日本帝國主義一面支持張作霖,出兵山東對抗北伐;一面向張作霖施加壓力,提出解決“滿蒙懸案”,并威逼張作霖退回東北,承諾把東北從中國本土肢解出去置于日本勢力之下的要求。張作霖在全國人民反帝浪潮的沖擊下,未能滿足日本的全部要求,并有所抵制,這引起了日本的不滿,日本決定拋棄張作霖,6月4日,張作霖在前往沈陽途中被日本帝國主義炸死于皇姑屯車站。8日,北伐軍進入北京,15日,國民政府宣布二次北伐成功結束。
張作霖死后,奉系交到了其子張學良手中。7月初,張學良通電停止xxx,并與南京國民政府和談。1928年12月29日,奉系首領張學良、張作相等人聯名通電全國,宣告服從三民主義與國民政府,東北易幟。東北易幟標志著北洋軍的覆滅,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軍種概況
編輯陸軍
民初北洋政府頒布的陸軍師番號約三十余個,其中中央師番號有二十余個,地方陸軍師番號有十余個。這些陸軍師中,除在清末袁世凱編練的陸軍xxx、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九(原第十三混成協),第二十等師外,新編練有復第七、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等師。上面所列的十四個陸軍師,及受袁世凱控制一些地方陸軍師(如湖北、滋斷江、江蘇),成為北洋軍閥的主要軍事力量。各陸軍中的兵種主要包括步兵、馬兵、炮兵、工兵、輜重兵五個主要兵種。
由奉天巡防營編成的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兩陸軍師,當時不屬于北洋系。但袁世凱死后,張作霖乘機發展勢力,參治了東北三省,形成奉系軍閥,成為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
海軍
清末北洋海軍在中日甲午xxx中覆滅后,清政府于1898年決定重建海軍,到辛亥xxx前夕,清海軍已組建了巡洋和長江兩個艦隊,擁有各型艦艇32艘,總噸位達到32513噸。1910年12月4日,海軍衙門改編為海軍部,清末海軍的編制趨向正規化,辛亥xxx期間,清海軍奉命參與鎮壓,后大多加入xxx軍,轉變為對抗清政府的力量。
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后,袁世凱任命劉冠雄為海軍總司令,編成第1、第2兩個艦隊,后又增設練習艦隊,共編有各型艦艇46艘。此后,北洋海軍奉命參與鎮壓“二次xxx”“護國運動”,成為袁世凱北洋政府的重要力量之一。1917年,孫中山在廣東領導“護法運動”,駐滬海軍第1艦隊在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率軍xxx,追隨孫中山,北洋政府的海軍勢力極大的削弱。
此后,北洋海軍經數年整理,并由上海江南造船所、馬尾造船所、廈門造船所和大站造船所建造和修復了一些艦船,從國外購買了一些艦船,很快恢復了元氣,并成為由北洋軍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海軍主力艦隊,故又稱“中央海軍”。下轄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
北洋軍所屬海軍除“中央海軍”外,還有奉系軍閥所控制的東北海軍,分為江防和海防兩部分,分別擔任內河航護任務和近海作戰任務。江防艦隊由北洋政府于1917年7月組建,稱吉黑江防艦隊,直隸北洋政府海軍部管轄,擔任松在老江、黑龍江、烏蘇里江的內河巡防任務。1922年xxx次直奉xxx結束后,張作霖因到直系海軍艦炮遠距離轟擊,認識到海軍在xxx中有著其他軍兵種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于同年8月將吉黑江防艦隊納入奉軍體系,更名為東北江防艦隊。不久,由背叛孫中山護法艦隊的溫樹德又率領其北洋軍渤海艦隊投歸奉系軍閥,張作霖即將東北海防艦隊與渤海艦隊合并,統稱東北海軍第2艦隊。
1926年國民軍北伐前夕的北洋政府海軍序列
艦隊 | 指揮官 | 駐泊地區 |
第1艦隊 | 司令陳季良 | 駐泊福建馬尾和廈門區域 |
第2艦隊 | 司令陳紹寬 | 駐泊南京,屬內河艦隊 |
練習艦隊 | 司令李景曦、陳訓泳(繼任) | 駐泊上海 |
1928年東北軍改旗易幟前夕東北海軍序列
艦隊 | 指揮官 | 駐泊地區 |
海防第1艦隊 | 艦隊長凌霄 | 駐泊青島 |
海防第2艦隊 | 艦隊長袁方喬 | 駐泊長山島 |
江防艦隊 | 艦隊長尹祖蔭 | 駐泊哈爾濱,屬內河艦隊 |
空軍
北洋政府時期,政府撥專款27萬元于1913年6月在北京南苑建立航空學校和飛機場,并向法國定購了12架飛機,聘請法國人擔任飛行教館與機械師。這是北洋軍政府開辦的xxx所航空學校。袁世凱死后,皖系軍閥段祺瑞執政時,向英國簽定了一個xxx180.32萬英磅的協定,用以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其中主要用于購買英國在xxx次世界大戰后剩余的飛機和作戰物資。為了造成新的航空發展趨勢,在國務院下成立了航空事務所,專司航空事務。
直系軍閥曹錕當政時,以從皖系軍閥手中奪得的20多架飛 機為基礎,組建了直系軍閥的航空隊和航空署。1922年2月,直系軍閥效用皖系軍閥之舉,又向英國xxx30萬英鎊,從英國購買了一批飛機。另用8.6萬銀元從美國購買了14架飛機,還在保定新建了一個航空教練所,培養飛行人員。直系空軍在皖系空軍基礎上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直系軍閥曹錕和吳佩存在致力于鞏固其控制的中央空軍發展的同時,亦支持一些省的地方軍閥發展小航空隊。江蘇的齊燮元、福建的孫傳芳,都是在曹錕支持下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小航空隊的,這兩支小航空隊在江浙xxx中為打敗浙江軍閥盧永祥起了重要作用。
1924年7月,直皖xxx爆發,奉系軍閥張作霖趁機將張作霖卻將南苑機場上停放的12架各型飛機搶運到沈陽,還接收了一批航空人員,組建了奉系軍的航空隊。xxx次直奉xxx失敗后,張作霖把擴建空軍的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增加空軍編制,提高空軍經費,從蘇聯定購8架新式飛機,廣泛招聘航空人員。并任命其子張學良為東三省航空處總辦。
張學良在任職期間,奉軍廣攬人材,引進先進的飛行裝備使奉系空軍發展十分紅火,成為各軍閥系統中空軍實力xxx者。張學良還親自參加飛行訓練,學會了飛機駕駛技術,使自己成為航空內行。到1925年秋,奉軍就已經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由英、法、日三國制造的飛機103架。1926年,奉系軍除在河南鄭州接收了直系軍閥從英國購買的一批飛機外,又從意大利、德國、日本、英國和美國購買了41架大馬力的各型飛機。其中xxx功率的飛機已達1100馬力。
軍裝
編輯陸軍服飾
1912年5月袁世凱諭陸軍總長再定軍服,并明確指出要“詳考西法”,并于1912年10月25日公布陸軍禮服制與陸軍服制。陸軍禮服制包括大禮服與常禮服,而陸軍服制則指陸軍常服。著大禮服時需要佩戴禮帽,帽上綴帽章,帽章之上綴櫻柱,配有領章、肩章、袖章、褲章。常禮服與大禮服的區別在于,禮帽前端不綴櫻柱,其余與大禮服相同。穿禮服時一律穿短靴。尉官及以上的官佐才配有禮服,士兵只有常服。
《陸軍服制》中規定官佐、士兵、陸軍預備學校學生的軍常服形制,包括軍帽、帽章、領章、肩章、軍衣、軍褲與外套。軍官常服、官佐冬季外套、士兵外套及軍帽的冬裝、夏裝顏預色均為茶青色。軍帽帽章、預備學校學生的徽章均采用銅制作,官佐冬季外套與士兵外套的暗扣皆用骨制作,但官佐冬季外套為黑色。
奉系軍閥控制北京政權以后,1927年9月9日,軍事總長何豐林就修正陸軍服制一事呈國務院,稱原是于1912年的陸軍服制稍顯簡略,尤其是僅分禮服與常服二種,且軍官、軍佐禮服顏色不予區分,僅以禮帽不用櫻柱作為常禮服,難以識別。故提出更新陸軍服制。此次服制規定,軍服類目有大禮服、常禮服、軍常服,適用人員有軍官、軍佐、軍用文官、隨從兵。在等級辨別上,以用色區分軍官、軍佐,以辮數區別等級。
袁世凱時期的元帥、將官、士兵著裝
海軍服飾
1913年,北洋政府規定了海軍官佐服制和海軍士兵服制。海軍官佐服制包括大禮服、禮服、公服、常服、夏服,此外還配有外套和雨衣。海軍士兵服制則包括禮服、常服、夏服,另配有外套和雨衣。1918年10月,又頒布了《修正海軍服裝規則》。將海軍服裝分四種:大禮服、禮服、公服、常服,就穿著場合作了詳細補充。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