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大學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東北大學(中國東北大學,英文譯名為NortheasternUniversity),簡稱“東大”,坐落于遼寧省沈陽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校,并實現教育部、遼寧省、沈陽市重點共建,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1902年,奉天總督趙爾巽興辦奉天大學堂。1921年初,主政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接受時任奉天教育廳長謝蔭昌的建議,決定創辦...

    東北大學(中國東北大學,英文譯名為Northeastern University),簡稱“東大”,坐落于遼寧沈陽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校,并實現教育部、遼寧省、沈陽市重點共建,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歷史沿革

    編輯

    老東北大學

    1902年,奉天總督趙爾巽興辦奉天大學堂。1921 年初,主政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接受時任奉天教育廳長謝蔭昌的建議,決定創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同年,奉天省公署擬定東北大學的組織大綱,規定商科分二學系、法科分三學系、文科分六學系。

    1922年春,張作霖委派時任奉天省長兼財政廳長王永江籌辦東北大學,同時成立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以原沈陽文學專門學校(原奉天法政學堂)為基礎開辦東北大學文法科,以原國立沈陽高等師范學校(前身是奉天大學堂)為基礎開辦東北大學理工科。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頒發“東北大學之印”,4月26日東北大學校章正式啟用,這標志著東北大學正式建立,首任校長為奉天省省長王永江,于開學典禮上題寫“知行合一”作為東北大學校訓。

    1927年11月,首任校長王永江因病去世,奉天省新省長劉尚清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職。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爆發,張作霖在沈陽近郊皇姑屯被炸去世,8月16日省議會推舉剛剛接替其父張作霖主持東北軍政的愛國將領張學良,繼任東北大學校長第三任校長。1928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也應張學良校長的邀請來到東北執教東北大學,并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建筑系。張學良校長還倡導男女同校,9月開學各科共50名女學生進入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

    舊址

    抗戰流亡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大部分師生遷往北平,于10月18日以南兵馬司舊稅務監督公署為臨時校舍勉強復課,后遷至開封、西安,南下三臺。

    1932年2月,東北大學借北師大廣安門校舍,收留了東北交通大學150余名學生,并設立了交通學院。1933年9月,東北大學又收容了馮庸大學逃難而來的師生,合并兩所大學辦起了北平東北大學。

    1935年12月9日,東大師生成為一二·九運動的先鋒隊和主力軍,緊接著又舉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1936年初,東北大學工學院及補習班率先遷往西安,以陜西省立農林職業專科學校舊址為校舍成立西安分校,張學良校長在禮堂基石上題詞:“沈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復我河山!”。

    1937年1月東北大學遷到開封,南京國民黨政府臧啟芳接收了東北大學西安分校,在開封河南大學內設東北大學辦事處,5月改為“國立東北大學”,6月學校又全部遷回西安,集中辦學。

    東北大學

    國立東北大學

    1938年春,日本敵機空襲西安,蔣介石的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密勸東北大學校長臧啟芳將學校內遷。3月,東大師生經川陜公路,舉校遷至四川三臺,4月復課,改文學院為文、理學院,7月,奉國民教育部令,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并入東北大學。

    1942年,南京政府教育部令:改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給予碩士學位,自此開啟東大的研究生教育。

    1946年5月,東北大學師生從三臺陸續返回東北沈陽,部分西南籍的師生留守四川,在原址上成立了私立川北農工學院,后改為川北大學,即四川師范大學的前身。

    1948年6月,國民黨南京政府命令東北大學再遷北平。1948年至1949年間,原沈陽東北大學、長春大學、長白師范學院等校陸續并入東北大學,使東北大學發展成為當時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東北工學院時期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華北行政委員會教育處負責人錢俊瑞同志曾宣布東北大學就地解散,工學院黨支部帶領717名學生返回沈陽,國立東北大學一分為三。醫學院并入中國醫科大學;農學院參與組建東北農學院,后發展為東北農業大學;文、理和法商學院并入長春解放區東北大學,后定名為東北師范大學。3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以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理學院(部分)為基礎建立沈陽工學院,9月15日,沈陽工學院正式開學。

    東北大學

    東北工學院

    東北大學

    東北工學院

    1950年8月,沈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三校合組為東北工學院,隸屬國家冶金工業部,設有數學系、物理系、化工系等,校址設在沈陽南湖,著名冶金專家靳梁擔任院長。9月,東北工學院舉行成立大會暨首次開學典禮,當時學生2936人,教師417人。

    1952年,全國范圍進行高校院系調整,大連工學院的電機系、山東大學采礦系、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采礦系和冶金系均并入東北工學院。8月,根據中央教育部及東北人民政府關于東北地區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的方案,數學系被調整到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物理系被調整到東北師范大學,化工系被調整到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由東北工學院長春分院地質系和物理系(部分)、山東大學地質礦物學系合并組成東北地質學院(后改為長春科技大學,已并入吉林大學)。同年,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1955年初,學校舉行了中國第一次科學報告會,同年,召開了學生科學報告會,產生了中國大學歷史上第一個學生科學技術協會。

    1956年,全國第三次院系調整時,東北工學院建筑系西遷西安,和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蘇南工業專科三所學校的土木建筑系共同組建了西安建筑工程學院(現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同年,中國第一臺模擬計算機在東工誕生,開啟了中國信息化建設的新征程。

    1960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東北工學院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學生,共計1667名。1978年,東北工學院成為首批被恢復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1986年4月,國家教委批準東北工學院成為國家33所試辦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這是東北工學院步入第一層次大學的重要標志。

    1987年繼遼寧分院之后,學校在秦皇島設立東北工學院秦皇島分校,畢業證、學生證和學生檔案等統一署名“東北工學院”。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的前身東北工學院

    復名東北大學

    1993年3月8日,國家教委正式批準在東北工學院基礎上復名為東北大學,張學良接受學校的聘請擔任東北大學名譽校長,于4月22日舉行復名儀式。同年,學校計算機軟件工程中心被國家批準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軟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東北大學被確定為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的重點大學之一,秦皇島分校也隨之進入211工程行列。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原冶金工業部撤銷,東北大學劃入教育部直屬,秦皇島分校也同步劃入教育部直屬。2001年,學校實現教育部、遼寧省和沈陽市共建,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34所大學之一。

    2002年,在國家有關部門首次對全國高校共有的12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控制學科與工程學科在中國高校該學科領域名列第一,計算機學科名列第九,管理工程學科名列第十五,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科名列第十八。10月25日,順利通過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論證。

    2006年,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開始承擔“985工程”建設項目,并同步進入“985工程”全國重點大學。

    2017年9月,東北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2月,東北大學黨委被國家教育部列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

    2020年10月20日,東北大學加入由同濟大學牽頭組建的“城鄉規劃扶貧聯盟”。 11月,東北大學被確定為教育部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2020年) 。2021年5月,東北大學被教育部辦公廳確定為全國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 9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教育部辦公廳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2022年3月,入選2022年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7月,和中國人民解放軍32126部隊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12月,入選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

    2023年,9月16日將舉行百年校慶慶典。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大門

    學校規模

    編輯

    院系設置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設有研究生院、21個學院(部),80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工為主、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學科門類的學科體系

    學院 本科專業
    文法學院 法學、新聞學、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哲學、思想政治教育
    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日語系、俄語系和德語系
    藝術學院 音樂表演專業(下設琴、聲樂、中國樂器、西洋樂器4個專業方向),設計系(下設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工商管理學院 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數據方向)、會計學(含ACCA方向班)、市場營銷金融學(含互聯網+金融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
    理學院 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光電子科學與傳感技術)、應用統計學、應用化學、工程力學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測繪工程
    冶金學 冶金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環境科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機械工程、車輛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人工智能
    軟件學院 軟件工程、信息安全、數字媒體技術
    醫學與生物信息工程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生物工程、生物制藥
    江河建筑學 建筑學、城鄉規劃
    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 機器人工程
    體育部 社會體育
    國防教育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國際教育學院 -
    秦皇島分校 -
    東北大學悉尼智能科技學院 -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現有教職工4348人,其中專任教師2882人。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國家級領軍人才項目入選者152人次、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98人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4個。

    中國科學院 聞邦椿
    中國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王國棟、馮夏庭、唐立新
    國家級特級教師 婁成武、翟玉春、茂發、顧曉薇
    海外院士 高波等
    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者 MouhamadouAzizDiop、孫秋野、王建華、朱萬成等
    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 劉造保、李渝哲、駱文彬、周平、宋焱焱、王琦、楊濤、楊天智、于永亮、王則君等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陳禮清、高建榮、樂啟熾、劉承軍、馬輝、宋焱焱、孫秋野、徐章潤、姚羽、苑瑩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王興偉、朱志良、朱萬成、孫秋野

    學科建設

    東北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截至2022年12月,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學科門類。

    東北大學有2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8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和15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19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共涵蓋16個二級學科。2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1個遼寧省“雙一流”建設學科。8個一級學科遼寧省重點學科,18個二級學科遼寧省重點學科,遼寧省重點培育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機械設計及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采礦工程、科學技術哲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礦物加工工程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遼寧省重點學科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礦業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遼寧省重點培育學科 金融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 哲學、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
    一級學科碩士點 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體育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設計學
    博士后流動站 哲學、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

    教學情況

    截至2022年12月,設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9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國家級重點建設試點專業3個,累計48個本科專業參加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其中9個專業在評價中位列省內第一名,8個專業通過了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專業認證。有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 冶金工程、自動化、公共事業管理、軟件工程、安全工程、材料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采礦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環境工程
    國家級重點建設試點專業 采礦工程、冶金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無機化學、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現代科學運算-MATLAB語言與應用、行政管理學、漫畫入門、通用英語(一)、高等數學、數值分析、大學物理、結構化學、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機械原理、材料力學電工學、軟件工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采礦學、資源經濟學、工業生態學社區管理學、人因工程學、書法課堂、老子的人生智慧、外國民商案例選讀、線性代數、分析化學、理論力學、計算機控制系統、露天礦開采虛擬仿真實驗、化學實驗安全教育情景互動式虛擬仿真教學項目、核物理綜合實驗、高等數學、大學化學理論與實踐、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材料成形金屬學、礦山巖體力學、大學物理、冶金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
    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信息與計算科學、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動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
    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礦物加工工程、機械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
    省級示范性專業 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工業工程、公共事業管理、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應用化學、會計學
    省級優勢特色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自動化、工業工程、行政管理學
    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認證專業 冶金工程、礦物加工工程、采礦工程、機械工程(原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安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國家級教學團隊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冶金工程專業平臺課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主干課教學團隊、冶金學教學團隊、軟件開發技術基礎課教學團隊、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平臺課程教學團隊

    國際合作

    學校面向世界,開放辦學,截止2022年12月,先后與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俄羅斯等39個國家和地區的257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目前建有6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在白俄羅斯創建全球首個科技孔子學院,設有波蘭研究中心和歌德語言中心等跨文化學術交流平臺。有 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8個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在校國際學生1033人。

    學術研究

    編輯

    科研資源

    館藏資源

    渾南校區圖書館2017年投入使用,面積為43700平方米。圖書館設有文獻建設部、流通部、閱覽部、信息咨詢部、技術服務部、系統部、讀者服務部、辦公室,圖書館每周開館96小時。

    截止2022年12月份,現有紙本藏書339萬冊,外文期刊訂購267種,中文報刊訂購1771種,形成了以理工為主,以采礦、冶金為特色,包括材料、機械工程、自動化工程、管理工程、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藏書體系。先后購入了SCI、IEL、Elsevier、Ei Village 、SPringer Link、CNKI、超星、萬方等120個數據庫平臺,包含中外文數據庫287個,形成紙本文獻和電子文獻資源相結合的復合型資源體系。

    東北大學

    圖書館

    學術期刊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創刊于1955年,月刊,是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理工類綜合性學術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核心期刊。被CA 化學文摘(美)(2020)、SA 科學文摘(英)(2020)、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2018)、Pж(AJ) 文摘雜志(俄)(2020)、EI 工程索引(美)(2020)、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21-2022年度)、Wjci 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報告(2020)來源期刊收錄。

    2022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技術)》的數據顯示,2021年復合影響因子為1.503,在149種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中排名第35;復合總被引頻次5575次;期刊綜合影響因子為0.943;期刊影響力指數CI值為586.623,位居Q1區。。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于1999年,雙月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是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社科名刊和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IC)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等國內外權威數據庫收錄。其中,“科技哲學研究”是特色欄目和重點欄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國高校社科學報評比中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和“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

    2022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的數據顯示,2021年復合影響因子為3.31,在618種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排名第25;復合總被引頻次2565次;期刊綜合影響因子為1.495;期刊影響力指數CI值為133.18,位居Q1區。

    科研平臺

    截止2022年,東北大學設有1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基地12個,有國家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14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專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實驗室等省級機構56個,其中有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遼寧省協同創新中心4個;沈陽市級科研基地16個和異地科研機構5個。

    東北大學研究機構一覽
    國家重點實驗室 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軟件架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前沿科學中心工業智能與系統優化國家級前沿科學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數字化醫學影像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計算機軟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軋制技術研究基地)

    難采選鐵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真空技術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合作)

    鋁電子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合作)

    電磁冶金技術及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研究中心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腐蝕與防護分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材料電磁過程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材料各向異性織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多金屬共生礦生態化冶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航空動力裝備振動及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智能工業數據解析與優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醫學影像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先進制備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殊鋼先進冶金工藝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復雜網絡系統安全保障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流程工業數字化儀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金屬冶金過程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醫學成像與智能分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生態環境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生態工業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遼寧省材料電磁過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遼寧省液晶功能分子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金屬材料微結構設計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檔數控機床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特種鋼冶煉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機械裝備動力學可靠性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數字化裝備綜合信息處理系統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制造系統與物流優化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復雜裝備多學科設計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非煤礦山安全技術及工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礦物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流動分析與裝備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冶金資源循環科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大數據管理與分析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增材制造與再制造用材料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冶金傳感器材料及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植入器械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光纖傳感與先進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大型裝備智能設計與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輕量化用關鍵金屬結構材料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紅外光電材料及微納器件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冶金工業智能診斷與安全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城市與建筑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醫學影像計算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智能科學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CAD/CAM應用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嵌入式軟件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設備診斷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礦物材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高新過濾材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節能冶金裝備與智能檢測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云計算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特殊鋼電冶金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城市智能交通與物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遼寧省金屬材料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基于大數據的信息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

    遼寧省工程實驗室遼寧省電磁冶金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軋制過程控制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智能工業數據解析與優化技術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難采選鐵礦石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合金工程研究中心

    遼寧省機器人智能感知與交互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遼寧省高校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材料電磁過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新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現代冶金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面向先進裝備業的嵌入式技術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環境保護生態工業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微流控芯片及流動分析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硼資源生態化綜合利用技術與硼材料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高校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遼寧省高校數字化設計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異地科研機構東北大學無錫研究院

    東北大學鹽城快速凝固及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中心

    東北大學沈撫工業技術研究院

    東北大學朝陽礦冶研究

    東北大學南寧鋁加工創新中心

    科研成果

    2016年至2022年期間,東北大學新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獲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項。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3項,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高等教育類)1部,獲批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學生獲得創新創業競賽國際大獎535項,國家級獎勵2455項、優秀創新創業項目1636項,專利340項,共有94家學生創業企業落地。在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7-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學生獲獎總數排名全國第2,綜合排名全國第7。

    2016年至2022年期間,學校承擔各類科技項目9000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32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國家科技獎勵14項,省部級一等獎78項;獲得國家專利6131項,其中發明專利5726項;被三大檢索收錄的論文共36758篇。

    此外,東北大學在建設時期,先后研發出中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第一臺國產CT、第一塊超級鋼以及釩鈦磁鐵礦冶煉新技術、鋼鐵工業節能理論和技術、控軋控冷技術、混合智能優化控制技術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學校排行

    編輯

    在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23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東北大學位列第301-400名。

    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3中國大學排名中,東北大學位列全國第38名。

    校園文化

    編輯

    校徽

    東北大學校徽主體圖案為白山黑水,意指長白山龍江,泛指中國東北地區,水的線條形為易經中的艮卦,艮卦代表東北方位。學校校識色為藍色(C-100,M-70)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校徽

    校徽的原設計是中國國徽的設計者、著名建筑學家林徽因教授于1929的作品。現在的校徽在此基礎上做了微調,主要是加入了張學良老校長1992年為東大題寫的校名。

    校訓

    “自強不息,知行合一”是東北大學的校訓。

    東北大學

    張學良提名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出自《易經》中乾卦的象傳,是張學良對東北大學學生的要求,激勵學生勤奮讀書力求上進,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知行合一”是東北大學第一任校長王永江在首屆開學典禮題寫的校訓,針對當時年輕人浮華之氣蔓延,訓誡他們不要唇線虛浮僥幸心理,應該對學業實事求是,少說話多做事而提出來的。

    2003年,為慶祝東北大學建校80周年,學校將校訓確定為“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

    東北大學

    校訓石

    校風

    “獻身、求實、團結、創新”是東北大學的校風。

    校歌

    詞 劉半農 曲 趙元任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校歌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樸而雄豪。

    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

    愿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

    沐春風時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

    惟知行合一方為貴,惟自強不息方登高。

    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

    期終達于世界大同之目標

    啊!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

    行政管理

    編輯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郭海
    校長 馮夏庭
    學術委員會主任 柴天佑
    黨委副書記 孫正林、王玉琦、吳豪偉
    紀委書記 吳豪偉
    副校長 徐峰、唐立新、王強、王興偉、王輝、張皓

    更新時間:2024年4月

    歷任校長

    姓名 任職時間 職務
    王永江 1923年4月至1927年10月 兼任東北大學校長
    劉尚清 1927年11月至1928年8月 兼任東北大學校長
    張學良 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 兼任東北大學校長
    臧啟芳 1937年2月至1947年4月 國立東北大學校長
    劉樹勛 1947年冬至1949年2月 國立東北大學校長
    靳樹梁 1950年9月至1964年7月 東北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康敏莊 1977年11月至1981年5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1981年6月至1983年3月 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
    畢克楨 1981年5月至1984年1月 東北工學院院長
    陸鐘武 1984年1月至1991年1月 東北工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費壽林 1987年2月至1993年3月 工學院黨委書記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蔣仲樂 1991年1月至1993年3月 東北工學院院長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 東北大學校長
    1995年3月至2002年8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赫冀成 1995年1月至1998年7月 東北大學校長
    1998年7月至2002年8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2002年8月2010年12月 東北大學校長
    孫家學 2002年8月至2016年9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丁烈云 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 東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繼 2014年6月起至2021年2月 東北大學校長
    熊曉梅 2016年9月至2023年6月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馮夏庭 2021年2月至今 東北大學校長
    郭海 2023年6月至今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資料來源:

    校區情況

    編輯

    東北大學實行多校區辦學,分別為南湖校區、渾南校區、沈河校區和秦皇島分校。

    主校區南湖校區俯瞰全景

    南湖校區

    南湖校區為主校區,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文化路3巷11號,南濱渾河,北畔南湖。目前主校區有10個宿舍樓、1個留學生公寓、1個培訓學生公寓;場地設施有五五體育場、五四體育場、劉長春體育館;教學場館有漢卿會堂、逸夫樓、寧恩承圖書館、機電學館、大學生活動中心、采礦館、冶金館等多棟建筑。共栽植各種喬木818株,灌木975株,廣場及道路鋪裝23355平方米,人行道22000平方米,瀝青路面4350平方米,草坪3萬余平方米。

    東北大學

    南湖校區圖書館

    渾南校區

    東北大學渾南校區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創新路195號,距東北大學南湖校區16公里。校區占地面積89萬平方米,規劃建筑總面積97萬平方米,投入使用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包括1號教學樓、圖書館、信息學館、生命學館、文管學館、建筑學館、體育館、學生1.2.3.4.5號宿舍、學生生活服務中心、能源動力中心、中心變電所等15棟建筑。

    東北大學

    渾南校區教學館

    東北大學

    渾南校區

    沈河校區

    東北大學沈河校區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文化東路89號,與東北大學本部相距6公里。校區占地面積220605.5平方米,其中文化東路89號(校園區)173,241.60平方米;文化東路80號(北家屬區)占地24,244.80平方米;方家欄18號(大壩區)占地6,703.17平方米;校區東住宅區(32、34、36號樓)占地9,976平方米;校區南住宅區(89-1、2、3號樓)6,440平方米。擁有教學樓、實驗樓、學生食堂、學生宿舍、家屬住宅等建筑面積140038平方米。

    東北大學

    沈河校區校門

    秦皇島分校

    秦皇島分校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泰山路143號,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是東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占地700.68畝,建筑面積348669.12平方米。2008年8月,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學校作為成立奧運獨立訓練場館的京外高校,體育館承擔了奧運會期間巴西、阿根廷、意大利等9支國奧足球隊的接待及訓練任務。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校門

    校友情況

    編輯

    兩院院士

    聞邦椿 孫傳堯 干勇 雒建斌
    張嗣瀛 周廉 楊榮國 馬在田
    陸鐘武 于潤滄 柳詒徵 徐旭常
    柴天佑 張懿 趙飛克 紀育澧
    王國棟 李先聞 靳樹梁 竇士學
    王淀佐 方肇 張捷遷 逯高清
    傅鷹 錢臨照 石志仁 余艾冰
    師昌緒 莊長恭 劉寶琛 邱竹賢
    蔡方蔭 肖公權 德龍 劉炯天
    劉仙洲 王國法 黃文熙 左鐵鏞
    劉承釗 錢鳴高 梁思成 黃崇祺
    劉崇樂 師昌緒 - -
    資料來源:

    專家學者

    梁思成 章士釗 林徽因 寧恩承
    張捷遷 馮祖荀 王卓然 劉仙洲
    何育杰 王翰宸 方永蒸 閻述詩
    艾勒戡 石志仁 劉風竹 劉承釗
    劉崇樂 江之泳 趙厚達 莊長恭
    馬宗薌 黃侃 劉永濟 宋君復
    肖公權 吳貫因 余澤蘭 汪兆璠
    張冀軍 陳植 關承烈 孫國封
    紀育澧 楊毓楨 李先聞 李樹棠
    羅文干 金毓黻 周守一 周傳儒
    柳詒徽 柳國明 郝更生 趙飛克
    趙明高 趙鴻翥 聶恒銳 高亨
    高惜冰 凌達揚 傅鷹 童雋
    曾運乾 蔡方蔭 臧啟芳 薛桂輪
    梁漱溟 翟紹先 - -
    資料來源:

    企業家

    何文波 張曉 靳偉 朱繼民
    劉積仁 才讓 郭為 張志祥
    張繼平 趙周禮 趙昆 柴志勇
    劉興亮 賈子俊 李海平 張春明
    劉秉強 馬鴻烈 張建國 史生文
    阿皮孜·尼牙孜 李禮善 劉京喜 于天忱
    陳壽同 關壯民 光治學 張安康
    張樹學 孟祥鎖 顏學柏 穆范敏
    盧鏗 祝劍秋 李若平 劉載望
    王永光 王秀峰 施設 志剛
    敖宏 張程忠 陳向陽 畢志超
    田福泉 姜小凱 董林 蔣宏
    邵殿祥 劉叢生 楊志強 李國富
    李春龍 武建強 劉維國 趙宗波
    張鵬 - - -
    資料來源:

    文化體育

    姓名 職務/成就
    劉長春 中華民族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
    郭小川 中國作家協會作協書記處書記、《詩刊》編委
    夏青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藝術委員會委員、播音部副主任,職稱為正高級播音指導
    呂遠 中國詞曲作家,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協顧問
    石侖 俄羅斯國立列賓美術學院教授、彼得堡華僑華人聯合會主席,翻譯出版溥儀的《我的前半生》、歷史小說《玄宴春秋》等作品
    徐放 中國當代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
    馬加 中國作協會員,2000年2月被遼寧省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稱號
    單田芳 中國評書演員、作家
    郭艾倫 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革命烈士

    苗可秀 石璞 佟彥博 吳承仕
    叢德滋 王肅 徐翼 于干
    謝東屏 王墉 王成國 左秀海
    劉仁 劉國培 孫西林 許芝
    關起義 張玉汶 張希堯 張孟晉
    李德恒 宋鳴皋 金品三 鄭宗范
    麻秉鈞 董寧 程式蘭 穆岳
    資料來源:

    校園風貌

    編輯

    漢卿會堂

    東北大學漢卿會堂于2003年9月東北學八十周年校慶之際竣工,由校內教職員工學生、海內外團體、個人和校友捐資修建。漢卿會堂的使用包括展覽、會議接待和學術交流。展覽內容有張學良老校長業績展、東北大學校史展、徐放捐贈文物書畫展。漢卿會堂每年都會迎來大批校友參觀,并在會議室舉行校友座談會、師生見面會等活動。

    東北大學

    漢卿會堂

    逸夫樓

    東北大學逸夫教學樓是第十四批邵氏教育贈款建設項目,建設規模10200平方米,框架式結構,樓層四層,內設現代化教學170人教室10間、135人教室11間、105人教室14間,可容納學生4000余人。

    東北大學

    逸夫樓

    劉長春體育館

    劉長春體育館是教育部、遼寧省、沈陽市重點共建東北大學“985工程”一期建設項目,由沈陽市政府投資建設。總建筑面積10992.81平方米,地上2層,地下1層,建筑主體高度為23.98米。體育館內座席總數為5000余席,其中固定座位1000余座,活動座位4000余座。館內共可提供3塊籃球場地、22塊乒乓球場地,可以舉行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種體育比賽。體育館內設有新聞中心、會議室、貴賓休息室、標準運動員休息室等多種輔助用房,可以滿足舉辦國際單項體育比賽和各種大型活動的要求。

    東北大學

    劉長春體育館外景

    體育館外西側廣場上,豎立了一座劉長春青銅塑像,塑像以劉長春在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賽場上右腳尖觸地的照片為原型創作,人像高2.7米,大理石底座高1.9米。以紀念在東北大學的舞臺上成長起來的“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并激勵在校學生發奮成才,弘揚“超越自我、奮勇拼搏”的奧林匹克精神,體育館也因此被命名為“劉長春”體育館。

    東北大學

    劉長春青銅塑像

    所獲榮譽

    編輯

    2017年4月,獲評“全國大學生創業示范園”。

    2018年11月,獲評“2018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9月,獲評2019年“英才計劃”優秀組織單位。

    2021年3月,獲評“遼寧省文明校園”。

    2021年9月,入選第三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名單。

    2021年12月,獲評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典型經驗。

    2022年11月,獲評遼寧省2022年青年就業見習示范基地。

    2022年12月,獲得第十一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突出貢獻集體獎。

    2023年2月,獲得2022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428092/

    (50)
    詞條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老東北大學
    3. 抗戰流亡時期
    4. 東北工學院時期
    5. 復名東北大學
    6. 學校規模
    7. 院系設置
    8. 師資力量
    9. 學科建設
    10. 教學情況
    11. 國際合作
    12. 學術研究
    13. 科研資源
    14. 館藏資源
    15. 學術期刊
    16. 科研平臺
    17. 科研成果
    18. 學校排行
    19. 校園文化
    20. 校徽
    21. 校訓
    22. 校風
    23. 校歌
    24. 行政管理
    25. 現任領導
    26. 歷任校長
    27. 校區情況
    28. 南湖校區
    29. 渾南校區
    30. 沈河校區
    31. 秦皇島分校
    32. 校友情況
    33. 兩院院士
    34. 專家學者
    35. 企業家
    36. 文化體育
    37. 革命烈士
    38. 校園風貌
    39. 漢卿會堂
    40. 逸夫樓
    41. 劉長春體育館
    42. 所獲榮譽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