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者
丹麥設計師保爾·漢寧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名字簡稱為PH,在他設計生涯的早期就已專門從事燈光設計領域的工作,因此他成為世界上早期燈光設計師之一,是燈光設計領域的先行者。燈光設計只是在如今才被人們廣泛接受,成為一個專門的行業.一生作為一名燈光設計師,從事著燈光設計、照明工程和著書立說。按照他的照明理論,保羅.漢寧森認為照明應當遮住直接從光源發射的強光,這種遮蓋面積要相對大一些,以創造出一種美麗、柔和的陰影效果,覆蓋在室內的大小物體上,還應利用一種相對向下的光線分布,產生一種閉合建筑空間的效果。
PH燈在他關于建筑空間照明的理論中,公共線和整體意識的觀點貫穿始終,這個觀點公式化了他的照明理論,形成了他的整個照明建設和燈光設計的理論基礎。PH燈,PH系統(1926),這兩種燈光設計完美地體現了他的室內照明理論的宗旨。
重要特征
1.所有的光線必須經過一次反射才能達到工作面,以獲得柔和均勻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陰影;
2.無論從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3.對白熾燈光譜進行補償,以獲得適宜的光色;
4.減弱燈罩邊沿的亮度,并允許部分光線溢出,以防止燈具與黑暗背景形成過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適。PH燈具的優美造型正是這些特點的直接反映。
意義與影響
一方面,從科學的角度,該設計使光線通過層累的燈罩形成了柔和均勻的效果(所有的光線必須經過一次以上的反射才能達到工作面),從而有效消除了一般燈具所具有的陰影,并對白熾燈光譜進行了有益的補償,以創造更適宜的光色。而且,燈罩的阻隔在客觀上避免了光源眩光對眼睛的刺激。經過分散的光源緩解了與黑暗背景的過度反差,更有利于視覺的舒適。在這里,科學自覺地充當了詮釋“以人為本”設計思想的渠道。
另一方面,燈罩優美典雅的造型設計,如流暢飄逸的線條、錯綜而簡潔的變化、柔和而豐富的光色使整個設計洋溢出濃郁的藝術氣息。同時,其造型設計適合于用經濟的材料來滿足必要的功能,從而使它們有利于進行批量生產。
可以說,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促進了“PH”燈具在世界范圍的經久不衰。其成功充分說明了:藝術與科學從分離到靠近,進而實現優勢互補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兩個學科各自發展的需要。對于以現代科技為依托的設計來說,其中的意義顯而易見。科學不僅極大地拓寬了設計師的視野和想象空間,也從本質上為設計的實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藝術與科學并非不可調和,而是大有潛力可挖掘。同時,只有勇于吸收對方的優勢,加以合理地消化和吸收,才能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經典設計。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