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家具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古代家具

    我國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現的家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家具。唐宋以來,高型家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柜、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家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家具流派

    古代家具古代家具

    中國古代家具有縱橫兩條主線,縱線就是以歷史為線索:產生一個時期一個

    時期的家具系列,即早期家具、漢唐家具、宋元家具、明清家具、民國家具等。第二條主線是橫線,橫線是以地方風格為脈絡,產生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家具模式。如果我們從細處研究,應該說地域遼闊的中國的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有時甚至在一個地區地理環境中、不同的背景下,由于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都會有不同的產物。形成了博采眾長,又風格迥異,各領風騷的家具。但是,我們這里敘述的流派是就其整體而言的,這一點至今古代家具研究界已取得共識。一般來講,有蘇式(亦稱蘇作,蘇州制作)、廣式(亦稱廣作,廣州制作)、京式(亦稱京作,北京制作),以及其它流派,諸如晉式、寧式、魯式、閩式等。其中產自蘇州、廣州、北京的古代家具,它們各代表一方的風格特點,是古代家具的三大名作。

    關于古代家具的縱線,本篇并不涉及。下面對橫線各流派的古代家具逐一進行概述。

    蘇式家具

    明清時期黑漆嵌螺鈿圈椅明清時期黑嵌螺鈿圈椅

    中國在明代時,尚無流派可言。當時的家具制作,主要集中在以江蘇省為中心的長江下游一帶。隨著時間的推移,江蘇省的蘇州、揚州和松江一帶的家具制作名望越來越高,這時候不論是皇宮里用的家具,還是官邸私宅用的家具,都是從這里源源不斷地流向四面八方,人們冠以

    “蘇式”的稱謂。所謂“蘇式”,就是在明代出現的,是明式家具的發源地,所以也可以說是“明式”。換句話說,名揚中外的明式家具,即以蘇式家具為主。

    蘇式家具的形成和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明、清時期,有“天堂”美譽的蘇州,是中國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清代孫嘉淦《南游記》寫道:“閶門內外,居貨山積,行人水流,列肆招牌,渾若云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明清兩代,蘇州地區生產的絲織、刺繡、印染、紅雕漆器、琢玉、家具和桃花塢木版畫等,遐邇聞名。明張瀚(松窗夢語.百工紀》記載;“江南之侈,尤莫過于三吳。……吳制器而美,以為非美弗珍也。……四方貴吳,而吳益工于器”。文獻呼所謂“三吳”,指蘇州與吳州、長洲,合稱三吳,以蘇州為首。所謂“制器”,自然包括家具制作。

    除了經濟因素外,蘇式家具的發展和風格的形式,還與蘇州地區高度發展的文化藝術及特定的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吳門畫派,就誕生于此地,明代吳門派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都在蘇州生活過很長時間。

    明清時期,蘇州地區園林密布,秀甲天下,一時文人薈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誠如沈朝初《憶江南》所寫:“蘇州好,城里半園亭”。《吳風錄》也寫道:“雖閭閻下戶,亦飾小山盆島為玩。”造園成為蘇州的一種時尚。明清時期蘇州城鄉共有園辦二百多處,為全國之首。其中不少為文人所構筑,如唐寅(桃花庵)、文震亨(香草垞)、段玉裁、汪琬、吳嘉淦、薛雪、袁學瀾等皆在蘇州有園。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逸脫俗的意境,寄情山水花草,對蘇式家具產生潛移目默化的影響。特別是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屠隆的《考盤余事》及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這三部書對明清家具進行了品評和總結,推動了蘇式家具藝術水平的提高。蘇式家具之所以脫穎而出,流風彌漫,確實可以說是這種文化背景之下孕育的結果。現存姑蘇庭園中的明式家具,無不造型簡練,樸素大方,古趣淡雅,似有小橋流水,江南人家的韻味。

    蘇式特征和風格:

    一、格調大方素潔文雅,沒有什么繁雜的雕刻、鑲嵌,即便是雕刻、鑲嵌也很古樸,富有傳統。并主要表現在箱柜和屏聯上。以普通箱柜為例,通常以硬木做成框架,然后按漆工工序涂生漆,糊麻布,上漆灰打磨平整后,上漆兩到三遍,最后上退光漆待陰干后,開始裝飾圖案。先在漆面上描出畫稿,再按圖案形式控槽,再以事先按圖做好的各種質地嵌件鑲在槽內,用膠枯牢,即為成品。蘇式家具中雕刻也大多用小塊堆嵌,整版大面積雕刻的極為少見,常見的鑲嵌材料多為玉石、象牙、羅甸,各種顏色的彩石,各種木雕,木雕中以雞翅木較多。這種鑲嵌手法的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材料,那怕只有黃豆大小的石料碎渣或羅甸沙碎屑,都不會廢棄。

    二、結構整體,線條流暢蘇式家具制作時采用一木連作,上下貫通,不像清代家具那樣各部件顯分離狀。具體說來,蘇式家具的大器物多采用包鑲手法,即用雜木為骨架,外面粘貼硬木薄板,這種包鑲作法,雖然費時費力,技術要求也較高,但好的包鑲家具,不經過仔細觀察和用手摸一摸,就很難斷定是包鑲作法。其目的是為了不讓人看出破綻,通常把接縫處理在棱角部位,而使家具表面木質紋理保持完整,既節省了材料,又不破壞家具本身的整潔效果。為了節省材料,制作桌、椅、凳等家具時,還常在暗處摻雜其它雜木,這種情況多表現在器物里面的穿帶的用料上。至今宮中收藏的大批蘇式家具,十之八九都有這種情況,而且明清兩代的蘇式家具都是如此。蘇式家具大都油飾漆里,目的在于使穿帶避免受潮.以保持面心不至變形,同時也有遮丑的作用。

    三、比例尺寸合度明代蘇式家具的一招一式,空間尺寸,都經過反復推敲,達到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地步。即使是陳設,也有一套相互適應的規范。

    四、圓潤所謂“明圓清方”,不論是部件斷面,局部圖案,還是整體造型,都呈圓渾柔潤狀態。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

    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紋靠背椅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紋靠背椅

    五、精于造材蘇式家具的主要用料是黃花梨、紫檀木

    、鐵力木、雞翅木、癭木等優質硬木。由于這些木材有質地堅硬、色澤自然、紋理優美等特長,工匠們為了充分展示這些天然的木色,一改宋元重漆善描的工藝,采用不上油漆,打磨上蠟的工藝,將木質的天然美表現到最佳程度。這是蘇式家具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最上品的蘇式家具所用的木材是黃花梨,所以我們今天見到明式黃花梨家具,就可斷言它必定是蘇式,也就是說產于蘇南地區。

    由于地理條件決定,蘇南地區的硬質木材來源在明代時與廣州、北京相比,遠不及它們充實,主要是靠海上通道運來,這些材料來之不易,因此蘇派工匠們在家具制作上,用材精打細算。中國古代繪畫書法中有“惜墨如金”之說,蘇式家具也可以說做到了“惜木如金”的境界。蘇式家具既要造型優美,又要省料的作法,從而使家具產生了俊秀的風格,這是在客觀條件下主觀追求的結果。歷史上那些蘇式工匠簡直就象魔術師般精心地落用木料,巧妙套用,甚至連很小的木片都派上了用場,不論是大件器具或是小件器具,無不精心琢磨,保持美觀,使之天衣無縫,其近乎鬼斧神工的工藝技巧,令人嘆為觀止。

    明代時,蘇式家具制成后,主要靠運河北上,運至北京通縣,上貢到朝廷皇宮或讓達官顯貴、財主商賈購置。再后來,工匠們也可以隨路出買家具,沿運河一帶散落了不少明式的黃花梨家具。事隔數百年后的今天,當世界性刮起收藏黃花梨家具旋風時,許多古家具販子就是沿著當年的這條運輸線,從民間尋覓黃花梨家具。在明代,北上的家具主要靠水運,大運河屬漕運,漕運就是宮運,運價奇高,所以當一件黃花梨家具運到北京時,行情就很高,特別是有題款的木器,據說一對面條柜,差不多要白銀千兩,當時一座很像樣的四合院,也只不過這個價錢。

    蘇式家具經明朝的輝煌之后,到了清早期還在國內家具領域內占據“龍頭老大”的地位。到了雍正、乾隆兩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和清統治者心理的變化,家具的造型和裝飾急速向富麗、繁縟與華而不實的方向轉變。在這種情況之下,蘇式家具逐漸失去一統天下的主導地位,被后來居上的廣式家具所超越,客觀上黃花梨材料也已用竭,蘇式家具改用紅木。隨著蘇式家具的滑坡,能進入宮廷與宦官之家的木器越來越少,不得不轉向普通家具市場

    清代蘇式家具清代蘇式家具

    在蘇式家具

    從官向民的轉化過程中,為了能更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不得不吸取廣式家具的工藝,于是便形成了清代蘇式家具的面孔,人們習慣上稱為“廣式蘇作”。這種廣式蘇作的家具,參照廣式家具的品種與式樣,但仍按照蘇式制作工藝生產;或者在繼續沿襲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在裝飾手法和花紋圖案上不同程度地仿效廣式和京式,并明顯帶有外來文化的傾向。由干蘇式家具的豐富而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盡管它失去了上層社會的青睞,但它依舊保持了典雅而秀俊的風格,博得一般人家,尤其是文人的厚愛,在向純商品邁進的過程中,取得了市場。并闖出了一條為不同階層所享用的高度商品化的古典家具,從而使蘇式家具普及起來,民間一直有著豐富的存世量。

    總的來看,蘇式家具的xxx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和裝飾上的簡與秀,不如廣式家具渾厚凝重,滿身雕飾。蘇式家具的裝飾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歷代名人畫稿,以松、竹、梅、山石、花鳥、山水、風景以及各種神話傳說為主,其次是傳統紋飾如海水云龍、海水江崖、二龍戲珠、龍風呈祥等。折枝花卉亦普遍喜用,大多借其諧音,寓意吉祥,局部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和纏枝牡丹為主,也有的采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等圖案。

    廣式家具

    前面已經提到,在明代時,中國的家具由蘇式家具獨領風騷,一統天下,到了清代出現了廣式家具,其大發展是在清中期以后。作為硬木家具的重要產地,廣州雖然晚于蘇州,但其發展異常迅速,成就斐然,特色鮮明。

    剔紅夔龍捧壽紋寶座剔紅夔龍捧壽紋寶座

    廣州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是中國海外貿

    的重要港口,是同東南亞及阿拉伯等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往來的主要門戶。明清時期,它成為中國“得風氣之先”,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明代中葉以后,大批西方傳教士通過澳門進入廣州,再進入xxx,他們以傳播歐洲科學文化為手段傳播天主教,其中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和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特別是廣東地區,處于門戶開放的最前沿,中西文化因而得以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更大規模、更迅速地碰撞、吸收和融合。

    廣州由于是東南亞各國優質木材進口的主要港埠和通道,南洋各國盛產優質木材,木材外貿在這些國家出口貨物中占很大比重,大批優質木材源源不斷從南洋運到中國,中國政府亦常派官員赴南洋采伐。同時,廣東、廣西又是中國貴重木材的主要產地,品種也比較多。據《博物要覽》記載:“花梨產交(交趾)廣(即廣東、廣西)溪澗,一名花櫚樹,葉如梨而無實,木色紅紫而肌理細膩,可做器具、桌、椅、文房諸器”。從史書記載,可以知道廣東制造家具的木材比較充裕,這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使得廣州的家具制造業異軍突起,迅速發展起來。

    由于原料充分,加之經濟不斷發展,清統治者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表現出極大的欲望,他們追求一種絢麗、繁縟、豪華、富貴之氣,原先的明式家具不能符合他們的口味了,于是清式家具產生了,而清代家具的主要代表便是廣式家具。當時,廣式家具在追求豪華、優美的效果時,用料毫不吝惜,造成了用料粗碩的特點。特別是在雍正、乾隆以后,達官顯貴階層在生活不斷追求豪華氣派,尺寸隨意加大放寬,以顯示雄渾與穩重,而廣式家具也正是從這一點上迎合他們的審美情趣,于是廣式家具迅速取代原來蘇式家具的地位,成為清廷具有獨特藝術風格主要家具來源。清康熙的著名戲劇家李漁在游歷廣東后說:“予游粵東,見市廛所列之器,半屬花梨、紫檀,制法之佳,可謂窮工極巧。

    廣式家具廣式家具

    廣式家具

    的更大發展是在清代中期以后,其時由于歐洲文化史上風靡一時的巴羅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藝術風格以及集中反映這一時期歐洲豪華而瑰麗的裝飾工藝,隨西方文明一齊傳入中國,廣州城內西洋建筑風格的商館、洋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中西貿易興盛,西方國家的商品源源不斷輸入中國市場,尤其是罕見的鐘表、琺瑯器、天文儀器等,引發國人的極大興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對西洋器物無不傾慕之至,以擁有為時尚。由于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不少廣式家具在造型、結構和裝飾上更多地模仿于西方式樣,如造型上多呈束腰狀.腿足部注重精雕細刻,尤其是裝飾圖案,追求華麗、豪華,而且有過之無不及。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取材于當時甚為流行的西式紋樣,如最常見的廣式家具上的西番蓮,這是一種外形酷似中國牡丹的花卉。西番蓮的特點是花紋線條流暢,變化無窮,可以根據不同器形而隨意延伸。它多以一朵花或幾朵花為中心向四圍伸展枝葉,且大都上下左右對稱。如果裝飾在圓形器物上,則枝葉多作循環式,各面紋飾銜接巧妙,很難分辨它們的首尾。西番蓮與蘇式家具傳統的纏枝蓮紋樣完全不同,成為區別廣式家具和蘇式家具的一個重要特征。再如一些廣式扶手椅的構件,可以明顯看出當時流行法國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至于一些雕刻家具,尤為細膩,令人感嘆不已,可以這樣來形容,每一件xxx的廣式家具,就是一件精美的雕刻作品。各種雕刻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什么淺浮雕、浮雕、高雕、通雕、圓雕、立體雕等等。雕刻的面積寬廣而縱深,有的家具雕刻裝飾面積高達80%以上。廣式家具除大面積雕刻外,更注重鑲嵌藝術的發揮.技藝堪稱一絕,在工藝行當中,“鑲嵌”一詞本是一種漆工術語。中國蘇州、揚州、杭州等地的鑲嵌藝術都十分流行。為了追求一種綺麗的色彩美感,廣式家具將鑲嵌發揮到更高層次。鑲嵌的材料形形色色,通常有大理石(云石)、玉石、寶石、琺瑯、陶瓷、螺鈿、金屬黃楊木、象牙、琥珀玻璃、油畫等。鑲嵌作品多為插屏、掛屏、圍屏等,獨步一時,成為中國家具裝飾中一枝珍貴的奇葩。今天,當我們一看到鑲嵌大理石與螺鈿的紅木家具,如果斷定它是廣式家具,一般是不會出錯的。

    明代紫檀雕荷花紋寶座明代紫檀雕荷花紋寶座

    廣式家具的裝飾題材非常豐富,除西式紋樣外,也有相當數量的傳統紋樣,它采用自然形態的動、植物,如植物類有松、竹、蘭、梅、菊、葡萄等,動物有鶴、鹿、

    獅、羊、龍、蝙蝠、鴛鴦等。也有一些是云紋、夔紋、海水紋等。最常見的是竹節與梅花,但中西合璧兼而有之的更為多見。

    廣式家具的制作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為講求木性一致,大多用一木制成,用料清一色,即用同一種木材制作一件家具,如用花梨木,整件家具全部為花梨木;如用紫檀,整件家具全部為紫檀,內外一致,各種木料互不摻用,而且廣式家具不油漆里,使木質完全裸露,讓人一看便有實實在在、一目了然之感。

    廣式家具的大氣和豪華,倍受清代皇室的偏愛,為滿足皇室生活需要,清宮造辦處專門設立了“廣木作”,專門承擔木工活計。宮中現存相當數量的家具,皆出自造辦處木作之手。在清雍正年何,羅元、林彬等多位廣東名匠還被召入宮中為宮廷制作廣式家具。光緒年間,另一位廣東名匠梁埠被召北上專為皇帝大婚雕刻龍床。永樂年間,廣作硬木工匠輪班進京,清代造辦處幾乎全部是廣籍名匠。如果說蘇州地區是明式家具的發源地,廣東地區則是清代家具的殿軍,后者在清式家具的地位更為重要。清式家具以廣作最為著名,家具出口量也xxx多于蘇州地區。

    當然,從藝術角度與整體來看廣式家具,它不如蘇式,但從家具史的角度來看,廣式仍不失為中國古典家具中精彩的一頁,它在清中期取代蘇式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清宮的主要家具,成為清代家具的代名詞。清代廣式家具能取得這樣高的地位,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首先是它在結構上既保留了傳統家具的優良格式,同時又吸收了歐洲家具華麗裝飾的形式;在家具的應用功能上,也作了勇敢的開拓,從而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廣。清代廣式家具還深刻地影響到中國沿海各大城市家具的發展,如蘇州、上海、揚州、寧波、北京等地的工匠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廣作的形式與工藝手法。

    京式家具

    古代家具古代家具

    所謂京式家具,就是北京地區清代上層社會家具的流派,現代史學家一般公認的以清宮宮廷作坊如造辦處、御用監在京制造的家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家具為主。京式家具具有線條挺拔、曲宜相映,力求簡煉,質樸、明快、

    自然的風格特征,故造型嚴謹安定、典雅秀麗、京式家具在材料選擇、工藝制造、使用功能、裝飾手法諸方面都達到了有機的結合。

    北京地區、天津地區與河北地區的民間日用家具雖然也屬于京式家具的范疇,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們并非真正的京式家具。在清代家具流派中,京式家具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蘇式、廣式形成三足鼎立。

    明朝滅亡后,滿族建立清朝政權,故宮家具曾遭到嚴重損毀,清廷大修皇宮,大造皇家園林和避暑山莊、圓明園等。另一方面竭盡財力,追求榮華富貴室內陳設,致使清初的家具需求量xxx增加。最初時,清廷的家具主要來源是向產地采辦,康熙年間還是沿明朝舊制從蘇州地區采辦,雍正后,新興的廣式家具得到統治者青睞,蘇式家具的地位改換以廣式家具為主宰了。所以,京式家具可分早、中、晚三期。最早的京式家具,實際上是蘇廣兩地進貢的精品家具且數量巨大,僅乾隆三十六年有兩江、兩廣、江寧、兩淮等九處向宮內進貢達150件之多。

    古代家具古代家具

    后來,為了進一步滿足皇宮生活的需要,清宮的造辦處下設了制造家具的機構,有木作與廣木作,專門承擔制作皇宮的木工活計。同時,造辦處又從蘇、廣兩地招募許多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專事木作。在清代,造辦處為皇宮制作的xxx家具成千累萬。《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是研究清代宮廷家具的xxx手資料,經查考,僅雍正元年至雍正十四年短短的十多年期間,造辦處制

    作的桌、椅、凳、柜、架、幾、屏風、床榻就在千種以上,如鑲金紫檀桌、鑲銀紫檀桌、玻璃面鑲銀花梨木桌、黑漆描金靠背椅、紫漆彩繪鑲斑竹炕幾等等,工藝之精良、式樣之繁多、裝飾之豪華,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可謂窮奢極侈。乾隆年間則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僅從購買制作家具的紫檀就可想象皇家的奢華,如《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司庫白世秀為備用成造活計看得外邊有紫檀木三千余斤,每斤價銀二錢一分,請欲買下,以備陸續應用等語,啟怡親王回明內大臣海望,準其買用,欽此。”又如《宮中進單》載:“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長蘆鹽政官著進:紫檀木一百根,長一丈四至一丈四、五尺不等”。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長蘆鹽政官著進:“紫檀木一百根,長一丈至一丈三尺不等。”

    因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制作家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豪華,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瑯、百寶鑲嵌等珍貴材料,使京式家具“皇氣”十足,形成了氣派豪華及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的顯著特點。

    宮廷里的京派家具,風格大體介于蘇式與廣式之間,用料較廣式要小,與蘇式較相仿,但較明代家具寬大,局部尺寸也隨之加大,家具雕刻裝飾的范圍更是隨之增加,其造型呈雄渾、穩重、繁縟與華麗的風格。在今天北京故宮里保存的雍正、乾隆時期的家具,大部分是造辦處的主作,它與清宮的建筑、藻井、窗飾,與宮廷陳設的華麗工藝品都保持了高度協調。

    從紋飾上看,京式家具與蘇、廣不同,獨具風格,它將商代青銅器和漢代石刻藝術吸收到家具上,將青銅文化與石刻文化融化進家具藝術,這是京派家具的成就之處,也是有別于其它地方的獨特風格。這些不同形態的紋飾,文靜典雅,古色古。常用的紋飾有夔龍、夔鳳、螭虎紋、蟠紋、螭紋、獸面紋、雷紋、蟬紋與勾卷紋等。

    后來,從達官顯貴的府內散落出不少京式家具,這些家具流落到民間,民間紛紛仿效,這便成為晚期的京式家具。這種家具也被稱為仿宮廷家具,一直延伸到民國。加之后期的京派工匠,主要來自土生土長的河北,是一些粗活工匠,象蓋房及打造馬車的,不僅技藝差,他們的藝術細胞、藝術感受與追求也差,完全是一種謀生手段的需要。所以這一時期的京式家具,無論是質量還是藝術都已大為遜色,一般是大改小、舊翻新,一味為了追求商業利潤,偷工減料。例如榫卯不講究,處理粗糙,榫眼過大就纏布條或者砸進一個竹楔子完事。在家具圖案雕刻上,任意性很大,常常走形,從而失去了真正京式家具的“味道”和價植,就像我們今天在古玩市場上看到的大量偽劣的贗品一樣,毫無藝術可言。

    京派家具的影響與成就雖說不如蘇、廣兩派,因它是從蘇、廣兩派的基礎上派生的,在歷史上還是有一席之地和一定地位的。它在裝飾手法上繼承了歷代的工藝傳統,并有所發展。多種工藝的巧妙結合,構成它自己獨具的風格與特點,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家具文化的一個重要時期。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京式家具過度追求豪華和裝飾,必定會淡化實用功能,以至使家具成為一種純粹的擺設品,這不能不說是京式家具留下的遺憾。

    晉式家具

    古代家具古代家具

    在眾多的地方家具流派中,山西地區的晉派頗有特色。

    前面我們敘述過在清以前并沒有形成地方家具流派,我們如今所說的地方流派都是清以后的。晉派家具大約形成于明永樂(1424年)以前,它注重實用且用料大器,追求一種威武、壯碩的風格,其造型淳厚,結構嚴謹,做工精細,具有明顯的崇尚局部木雕裝飾的北方地方特色。這種民間木家具向以嫁妝和柜類的技藝精湛和鄉土味濃重而著稱,直到清代尚在沿襲生產。

    晉式家具獨特風格的形成是有其歷史地理與經濟原因的。據說,李自成兵敗之后.農民xxx軍卷走了京都的大量財寶,準備退居山西后東山再起,結果此事并未如愿,這巨大的財富流失民間,孕育了一個聞名海內的行業,那就是山西的錢莊,又在錢莊的基礎上,形成了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晉商。這些聚財萬金的富豪,紛紛以巨金建造莊園,現今名揚四方的“喬家大院”就是一個典型。據說在山西,比喬家大院規模大的還有王家大院等許多名院。這些深宅大院,當然需要大量家具來陳設,所以晉派家具應運而生。又因明初,平陽府、汾州府、太原府一帶的農業、手工業較快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城池寺廟和民宅的相繼營繕,也推動了木家具的發展與提高。特別是太原府踞軍事要塞,社會經濟有一定基礎,明初北塞軍事消費增大,商貿日愈繁榮,陽曲、榆次的木家具也得到大發展,并形成主要產區,同時也帶動了大同府家具業的興起。

    晉派家具以漆木家具為主

    它淵源于在山西建都的堯、舜漆器,后來則主要投向于推光漆、云雕、螺鈿和漆畫等技法的運用。

    晉作木家具與漆木的發展,顯見是有差異,前者自古以來始終在延綿地漸進;后者則是間斷地、產地分散地推進,有的技法起步也晚。如果從時間上推斷,

    古代家具古代家具

    晉作家具大體上是由南向北的擴展,并遍及各地,其主產則以太原府、陽曲、榆次較為集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

    首先是移民的影響。據史料記載,元末政治腐敗,戰亂頻繁,加上黃河決口、蝗災流行,中原一帶“赤地千里,荒無人煙”。毗鄰的晉地卻風調雨順,生活安定。于是中原人口大量入晉,使晉南一帶人口稠密,社會負擔沉重。明滅元之后,為了鞏固其基礎,在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的同時,自1368(洪武)——1419(永樂)的五十年間,以洪洞縣廣濟寺為移民點,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移民,移民到了新地方,帶去了晉文化及農藝、匠藝,其中也包括家具制作手藝。

    xxx:明建國以來的二百多年,為防范蒙古貴族的騷擾,自1386——1396(洪武)即致力于建立北塞聯防,晉商人由于承擔了兵站任務而致了富,商業更加繁榮,除晉中、晉南的商品擁入外,新安商人經營的南貨也源源而來,這些都推動了晉派家具的發展,為永樂年間晉派家具的初步成熟創造了條件。

    第二:1465(成化)——1571年(隆慶)明王朝與蒙古貴族和議之前,北塞“九邊”已成為全國性的消費大市場,商賈云集,貿易昌盛,再加上浮糜炫耀消費風氣的影響,推動了晉派家具的完善并成為明家具的重要部分。

    晉作家具自萬歷(1573年)后,在蘇、廣、京等家具的相互影響下不斷匯流,并共同推動了明家具的提高,晉作的后期家具,日見精巧古趣和運線多變。廣作造型的古色古香,銅飾件的精致、大理石鑲嵌的悅目,雕漆的通法熟練、螺鈿的滿布自如等,也對晉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效仿者并不少見。

    與蘇、廣、京三地相比,山西畢竟交通閉塞,其家具所用材料也就只能就地取材,除松、榆、杏、楊外,最常用的是核桃木。這些木材雖說遠不及紫檀、紅木那樣珍貴,但它是山西土生土長的木種,具有地方特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們被制作成家具后,多涂深棕色或桔黃色,外罩桐油。這也可以算作是晉作家具的另一個重要地方特色吧。

    寧式家具

    寧式家具是一種民俗風格極為鮮明突出的家具,它主要流行于以寧波為代表的浙東地區。它的品種與類型,主要是沿習廣式與蘇式。由于寧式家具不象晉派那樣追求大器,它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小康之類的殷實之家或者是平常人家,所以經濟實惠是它的宗旨,是近代家具商品化的產物。

    古代家具古代家具

    寧式家具素以形體穩定樸實、比例方圓規矩,

    外貌親切感人,結構嚴謹合理,表面光滑平整,結合銜接無縫,線型光滑圓潤,色調明亮穩重而馳名于世。

    形態穩定是寧式家具一個較普遍的處理手法。常見的許多衣柜、桌椅、擱幾、床架、箱柜之類都是對稱的圖形,看上去很莊重。座椅等還用“收分”的方法,下端四腿比上端略粗,并向外側,腿部上端漸漸收細,并向里略傾,使家具既有挺拔向上之勢,又有安定穩重之感。

    比例得體是寧式家具造型的主要基礎。同時它又和功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比例上做到均衡妥當。整體與整體、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相互比例,解決得體,既滿足形體比例的美,又符合人體功能的要求,如座椅上部與下部的比例,腿杖的粗細比例,靠背寬窄的比例都是協調的,靠背與扶手的曲線又符合人體背部、手臂的曲度,坐上去感觸性能好,舒適宜人。

    線條豐富多彩圓潤光滑是寧式家具的傳統工藝。線型有所謂凹凸線、陽線、高陽線、雙陽線、盤香線、文武線、碗口線等二十多種。家具的構架邊框及板面邊緣處,用腳線刨起線,增加幾條輪廓邊緣的線條和加工一點起伏面,打破了表面平直呆板的缺陷,與整體造型的外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結構嚴謹、銜接無縫更是寧式家具的特征。寧式家具不但用料講究,而且結構嚴謹合理,外形簡潔美觀,其內部穿插錯綜的卯榫結構,具有科學性,如夾角榫、綜角榫、明榫、悶榫等幾十種,制作精密,接合牢固,在不用膠水的情況下也能嚴謹。部分卯榫結構能避免截板斷面木紋,露優藏缺地使家具木材紋理色澤完美,梁柱結合融合一體,線條飽滿圓潤,短材銜接無縫。

    寧式家具還有一個重大的特點是,它的工藝特色是鑲嵌骨石,不論是大柜、箱柜,還是條桌,甚至是椅子,都有非常精美的骨石鑲嵌圖案紋式。從鑲嵌工藝來看,寧式家具更多地沿襲了蘇派風格,因為這兩地本來就近在咫尺,工藝上互補是常事,而且這兩塊同屬于中國東部沿海的傳統文化板塊結構,在同伍中融合、匯流、結緣亦是常理。

    總而言之,寧式家具不但造型優美,制作精湛、氣派非凡,而且油漆講究,色彩鮮明。以前寧式家具多金漆,粘附性能好,越擦越亮,久而4.3魯式家具

    魯式家具即山東家具。魯式家具的主要做工特點是以壓銀絲與髹漆工藝為主。據說這種嵌銀絲的家具,發源于山東的濰縣,在當時以雅鑒齋田曉山所制最佳。

    海派家具

    海派風格家具海派風格家具

    海派家具是晚清和民國時期在上海地區流行的民用家具,其制作雖仍遵循明清(特別是清代)以來民間傳統家具的制造方法,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又直接借鑒西方家具的各種造型和款式,形成中西

    合壁的獨特風格。也就是說,海式家具之“母”是明清家具,之“父”則是西洋家具,它是中西家具交融的“混血兒”。海式家具造材多取花梨、紫檀等,如用花梨木制作案桌,桌腳的部位嵌上小塊楠木,使木質紋理更富變幻,此外桌沿上刻劃方頭紋、雙龍戲珠圖案,增加其傳統特色,在端莊穩重之中透出儒雅之感;在光滑圓潤的精雕技藝中顯露出層次分明、飽滿豐富的立體感,頗具新穎,并賦有靈秀之氣。

    其他家具

    東北用高麗木制作家具,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地方特色。

    另外,福州以繪畫取勝的彩漆家具,江西以嵌竹為手法的家具,徽州以雕鏤鑲嵌而備極華麗的徽派家具等等,都是中國古董家具的佼佼者,是地方家具中的一朵奇葩,也都是中國傳統家具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充分了解它們,研究民間家具珍藏,對弘揚傳統文化和加速開發現代家具,很有現實意義。不褪,多用深紅色,深而透亮,使家具顯得尤為精神、貴重。

    其它流派

    在中國古代家具史上,除了蘇、廣、京三大流派外,還有不少地方流派,如晉、寧、魯、揚、閩等,它們與三大流派,以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共同編織起中華民族燦爛的家具文化。

    布置技巧

    xxx、講究環境的烘托,中式古家具在木質紋路、雕刻花紋和顏色方面是有著獨特魅力,要想顯示出這個效果,就一定要注意光、地面和墻壁對古家具的烘托作用。柔和的燈光可凸顯出木材的天然質感,淺色的墻壁可烘托出古典家具的典雅韻味,環境對于居室的布置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搭配要比例得當,中式古家具的造型和色澤都十分搶眼,所以,對于不想改變原有現代氣息的家庭來說,西式家具和中式家具可以按照7:3的比例來搭配,這個比例搭配出來,美感自然就有了

    第三、布置講究古物新用,以前用來作錢柜和藥柜的大型櫥柜可以當成書架、CD架和電視柜來使用,古典家具和現代家電結合起來,會展現出另類的美感,置身于居室中,感受不一樣的環境。

    清朝椅凳

    名副其實的一統碑椅清式靠背椅在明式靠背椅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制作精細,最有特色的是一統碑式靠背椅。

    常用回紋的扶手椅

    回紋是清式家具中最有代表性的裝飾紋樣,是一種方折角的回旋線條,以至人們把帶有回紋的家具作為清式家具的代名詞。

    氣派非凡的寶座清式扶手椅比明式扶手椅有更大的發展,其中一種外形碩大的扶手椅,俗稱"寶座"。整個寶座金碧輝煌、氣派非凡,成為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征。

    民族意識濃厚的春凳江南地區常有婚嫁時把春凳上置被褥,貼上喜花,作為抬進夫家的嫁妝家具。

    古家具的鑒定

    考察細部可從以幾方面入手

    xxx,要先看家具的底面、背面,與家具表面的顏色和舊的程度是否統一,用料是否一致。舊家具底部一般有自然老化的痕跡,而新家具底部光滑或被上漆和染色。有一些新仿的家具,作偽者將家具上潑上淘米泔水或茶葉水,然后擱在室外任它日曬雨淋,木紋自然開裂,油漆龜裂剝落,原木色澤發暗,顯出一種貌似歷經風雨的舊氣,但家具的底部卻非常新,與整體成色不協調。另外,市場上還出現過老房子里的建筑材料拼做而成贗品古代家具,這種家具從外形色澤上看,有一種歷經歲月磨蝕的感覺,但馬腳在于舊化沒有層次感,沒有過渡。

    第二,看家具的各處榫卯接口是否嚴密,過分嚴密是新仿。

    第三,看家具的腿足部是否真的糟朽,完好如初的為新仿。另外,舊家具腿部因為經歷潮濕而變得陳舊,但非常自然。而新家具無論怎么做舊,還是很不自然。如許多作偽者將桌椅類家具的四條腿埋在爛泥地里,時間一長,這一截腿就會由淺入深地褪色,呈現一種水漬痕,很能騙過外行。但是真品的水漬痕一般不超過一寸,作偽的往往會過分。

    第四,注意接縫、拐角等連接處的細部。許多做偽家具多擱幾天,就會出現收縮,露出新茬的地方令做偽者防不勝防。這一條在北方尤為靈驗。

    第五,要看榫眼的形狀,明清家具的榫眼是手工鑿的,都是方的,如果看到榫眼兩頭圓的,說明是機器加工的肯定是新仿。造型結構來斷代

    家具的造型結構

    首先,從造型品種來看,明式家具主要包括椅凳、床榻、桌案、櫥柜、幾架以及屏風、箱匣等。清代家具有所改變,比如,躺椅是清代晚期才出現的;圓桌在明式家具中很少見到,現在見到的圓桌都是清代的;茶幾從清xxx始盛行,是從香幾中分化出來的,其區別在于茶幾較為矮小,往往放在一對扶手椅之間;套幾是別具特色的清代家具;多寶閣是從清xxx始形成的;屏風明清兩代都很盛行,但掛屏是明末才出現的。

    其次,從造型結構的變化上來判斷。比如搭腦兩端出頭、扶手兩端不出頭的扶手椅,或搭腦兩端不出頭、扶手兩端出頭的扶手椅,多為明式家具扶手椅的早期式樣,其制作年代一般不會晚于清代中期。再如柜子,明式柜子以圓角柜居多,側腳收分明顯,以各種流暢的線條裝飾為主,不重雕刻。入清以后,這類圓角柜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方角柜,方正平直,側腳收分漸小。至清代中期以后基本無側腳,并且裝飾雕刻亦由簡潔變繁瑣。

    第三,從結構工藝上來看,明式家具xxx工藝特點是榫卯結構,黏膠只是輔助,構件憑借榫卯組合一絲不茍。其精確程度連現代科技都很難達到,僅此一點,現代仿品就無法蒙混過關。清代后期就沒有透榫了,改為暗榫用膠合,工藝上相對簡單。

    白皮處理

    古代家具古代家具

    業內人士都知道制作紅木家具最忌諱選用白皮,在我國明代至清早期時,宮廷造辦處還不存在白皮的考慮,因為當時家具材料比較豐富,所以在木材加工中就會直接去除白皮,只用心材制作家具。

    到清晚期時,宮廷家具用的優質材料便較為稀缺了,才出現了需要對白皮進行處理的情況。當時宮廷造辦處的處理方式與現代一些企業的處理辦法比較相似。原材只會留有少量白皮,一般絕不會剩余太多。而這少量的白皮,會安裝在家具陰面看不到的地方。

    古代與現代家具企業處理不同的是,到這里并沒有完。在家具部件組合完成,還會有最后一道工序——將所有白皮會全部挖掉。對于宮廷家具來說,是寧可缺一塊,也不能留一點白皮,所以故宮博物院有些晚清家具中,在一般人看不到的部位有時會缺出一塊,少出一片。

    清朝怎么處理白皮?清朝時,大料遇到白皮,采取挖補,也就是把白皮挖掉,再補上一塊料,如果是小塊白皮,則采取膩子增補,然后用黑漆調色。不過,那時的家具沒有大面積的白皮。故宮有的紫檀家具腿也有通過粘、刻,及花飾來掩蓋拼補,即便光緒帝新婚洞房內的紫檀床,也是在八國聯軍進京之后,用舊料拼補而成,上面還有一些堵眼。較之,如今家具用料有時為了追求材質的精良,不計成本,其實是非常浪費的。

    家具欣賞

    明紫檀雕荷花紋寶座明紫檀雕荷花紋寶座

    明紫檀雕荷花紋寶座;明代;通高:109cm,寬:98cm,縱:78cm。

    寶座通體紫檀木。座面方中帶圓,素面。座面以下束腰,鼓腿膨牙,帶托泥。靠背、扶手做成七屏式,活榫安 裝。寶座整體滿飾荷花、荷葉紋,靠背枕頭處之寬厚橫木雕成一柄荷葉形,雕工光滑圓潤。

    此寶座屬單獨陳設類的家具,在宮中往往和屏風、宮扇共用,設在屋宇明間的正中,位置固定而不輕易挪動。

    寶座取材厚重,木質精美,造型圓渾,舒適耐用。寶座上的荷花、葉、梗、藕皆以自然形態布滿整體,頗類元明時期雕漆花卉器物上的雕刻手法,在傳世的明代家具中僅此一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441/

    (5)
    詞條目錄
    1. 古代家具
    2. 家具流派
    3. 蘇式家具
    4. 廣式家具
    5. 京式家具
    6. 晉式家具
    7. 寧式家具
    8. 海派家具
    9. 其他家具
    10. 其它流派
    11. 布置技巧
    12. 清朝椅凳
    13. 古家具的鑒定
    14. 考察細部可從以幾方面入手
    15. 家具的造型結構
    16. 白皮處理
    17. 家具欣賞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