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東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中東(英語:MiddleEast,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波斯語:?????????),指從地中海東部南部到波斯灣沿岸的部分地區,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的大部分與非洲的埃及、地處于俄羅斯邊界的外高加索地區。約23個國家與地區,1500多萬平方千米,4.9億人口。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包括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其中熱帶沙漠氣...

    中東(英語:Middle East,阿拉伯語:????? ???????,希伯來語:????? ???????,波斯語:?????????),指從地中海東部南部到波斯灣沿岸的部分地區,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的大部分與非洲的埃及、地處于俄羅斯邊界的外高加索地區。約23個國家與地區,1500多萬平方千米,4.9億人口。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包括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地形以高原與平原為主。主要河流只有幼發拉底河、尼羅河等,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中東溝通了亞洲歐洲和非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樞紐,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為爭奪稀缺的淡資源和寶貴的石油資源,也由于宗教文化差異,二戰之后常年局勢動蕩。

    歷史沿革

    編輯

    古代歷史

    關于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可以用“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xxx。一個祖先,兩個民族,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即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圣經》所說,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后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后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于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實瑪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阿拉伯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穆罕默德創教初期,猶太人和基督徒對他采取敵視態度。隨著穆罕默德追隨者不斷增加,阿拉伯騎兵也開始對外擴張。7世紀時伊斯蘭教分裂。擁戴穆罕默德后裔的人和接受哈里發代表真主的人逐漸形成“什葉派”和“遜尼派”。

    近代時期

    18世紀末,隨著拿破侖入侵奧斯曼帝國(最后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其他歐洲資本主義列強(基督教世界)也開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和屬地,建立殖民地。19世紀,由于伊斯蘭教在各類社會沖突與社會變遷中(主要是帝國主義對伊斯蘭世界的侵略與掠奪,即對伊斯蘭國家的殖民化與半殖民化),逐漸引發伊斯蘭教復興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xxx運動。

    不斷沖突

    二戰后,在英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況下,1947年11月 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2)號決議,關于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委任統治;委任統治結束后2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

    中東xxx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10分鐘后,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后,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后,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后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xxx開始。1949年2至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意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未與以色列簽訂)。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占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xxx最后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余人,損失飛機210余架;英、法、以軍亡200余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于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于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于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松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于地面,4天內占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占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占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損失慘重。1970年8月最終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xxx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xxx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第四次中東xxx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xxx的一次xxx,稱為“第五次中東xxx”。

    地理概念

    編輯

    中東,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在地理上,中東包括西亞地區(除阿富汗)和部分北非地區(即埃及),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中東”是歐洲人使用的一個地理術語,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國內外尚無定論,但一般泛指西亞,北非地區,約23個國家,1500余萬平方公里,4.9億人口。

    中東國家疆域圖

    西亞國家(地區)包括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卡塔爾、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也門和塞浦路斯。(16個)北非國家(地區)包括: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7個)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別在于:中東不包括阿富汗,包括北非國家埃及。中東是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三洲具體指亞歐非三大洲,五海具體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xxx的湖泊且為xxx的內陸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線,可順利運送石油到各國。位于“五海三洲兩洋”之地的中東,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西方和東方的要道,也是歐洲經北非到西亞的樞紐和咽喉。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為世界歷史上資本主義列強逐鹿、兵家必爭之地。

    政治概念

    編輯

    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系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 的沖突問題,也稱巴以沖突。中東問題是資本主義列強爭奪的歷史產物,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領土問題。

    地形

    編輯

    中東地區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邊緣有較高的山嶺聳立。平原面積狹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羅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內的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它們分別是古代埃及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的搖籃。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狹窄平原。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還有一個由于斷裂陷落而成的死海。死海湖面海拔為-415米,是世界陸地表面最低點。

    氣候

    編輯

    中東地區氣候干燥,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本區大部分地區地處北緯20°至30°之間,北回歸線從中部穿過,氣溫炎熱。這里又處于副熱帶高壓和來自亞洲內陸干旱地區東北信風的控制,所以干旱少雨。同時本區閉塞的高原地形,阻擋了海洋濕潤空氣的進入,更加劇了本地區的干旱,所以才形成了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的特點。

    民族宗教

    編輯

    中東地區的人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生活在西亞地區的穆斯林主要屬于四個民族,即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在這四個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國家,分別是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和伊朗。土耳其人只有一個國家土耳其,波斯人也只有一個國家伊朗。阿拉伯人有很多國家,如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敘利亞、約旦、也門、阿曼、埃及、卡塔爾、巴林等很多國家。作為阿拉伯民族英雄的薩拉丁的直系后代族人庫爾德人,其人口約有3000多萬,分布在許多國家,其中土耳其1800萬、伊朗700萬、伊拉克500萬、敘利亞100萬、黎巴嫩10萬、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10萬。另外還有猶太人(信仰猶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占多數。對于“阿拉伯人”的分類,劃分的標準不同,結果也自然不同。根據史實,最廣義上的“阿拉伯人”可以分為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科普特人、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

    傳統文化

    編輯

    中東以阿拉伯菜為代表,擴散到了其他的國家去,所以從整個中東地區來看,菜的味道都十分相似,即使是在一個國家內,也不會出現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菜式。比較有名的菜式有油浸秋葵、油浸青豆、油浸歐洲節瓜等,從菜式上不難看出,中東人喜歡用橄欖油來烹調食物。因為黎巴嫩菜崇尚天然和健康,所以,中東人在菜式里不僅用大量的橄欖油,同時還會用新鮮的檸檬汁和大蒜作為調味,幾乎所有菜都是以此作為基底進行烹飪的。在烹調方法的選擇上,黎巴嫩乃至整個中東都喜歡用xxx燒烤的方式進行烹調,他們認為這樣子既能吃出肉的味,也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分的污染。中東口袋面包是中東特色食物,受地域影響食材上結合了東西方的米面文化,加上當地獨特的大餅,在主食的選擇上更為多元一些,而且所有中東飲食都離不開米類、麥類、豆類和羊肉。據了解,麥類的生長源于中東,最常用于制作面包,如阿拉伯口袋面包等,還有阿拉伯人餐桌上常見的大餅。中東醬料式冷菜是中東特有的食物,xxx次見到時讓人以為是豆腐腦一類的食物,然而淺嘗一口卻充滿無限的驚喜。用鷹嘴豆做成的豆蓉,加上芝麻糊、鹽和檸檬汁等調味,滴上新鮮的橄欖油,攪拌均與,看似樣貌平平,卻讓人回味無窮,口留xxx。在中東,人們還喜歡用開心果來作為甜品的配料之一,開心果味做成的冰淇淋,開心果搭配的各種甜點等,隨處可見開心果的蹤影。

    動蕩原因

    編輯

    文化差異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 族在這里匯聚。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視為圣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貝魯特大屠殺

    伊斯蘭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家。其民族分別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圖人、馬來人。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家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內部矛盾

    埃及軍人納賽爾、薩達特打響了伊斯蘭xxx復興運動的xxx炮。在二戰后,出現了34個表面上獨立的伊斯蘭國家。接著一大批宗教領袖試圖尋求新的xxx道路反對世俗政權,實行“伊斯蘭xxx”,恢復神權統治。伊斯蘭民族xxx到宗教xxx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現實的政治目標,即脫離西方或蘇聯的政治與經濟控制,期望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改變王室政體,建立共和國;夢想組建新的阿拉伯聯盟,重溫以往阿拉伯帝國的夢想;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共同在軍事上抵抗以色列。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阿拉伯世界內部并不團結:首先,各個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不同派別(很多國家內部也有派別之爭,導致政局動蕩),教派之間的沖突影響了國家之間的關系;其次是伊斯蘭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國家與非阿拉伯民族國家之分,從歷史來看信仰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視與偏見,由于宿怨,在產生矛盾時極易發生沖突;第三,在各個國家爭取獨立時,由于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一些國家、民族進行拆分,為以后的紛爭埋下伏筆(如海灣xxx,伊拉克以科威特歷來為伊拉克為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國不斷為領土、種族等發生矛盾;第四,在伊斯蘭教復興于現代的道路中,泛伊斯蘭主義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占伊斯蘭復興運動中的主導思想,但是這不切實際的幻想與現實相距甚遠,很多抱有英雄主義觀點的阿拉伯國家xxx在國家政策上采取與西方強硬對抗,堅決建立偉大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徹底消滅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與西方國家的制約。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國家的控制、內部種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眾多阿拉伯國家中分為親西派與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和解,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簽訂戴維營協議遭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反對;敘利亞卻與以色列政治立場完全不同,堅決與以色列對立。)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同時成立“巴勒斯坦xxx”。它是一個不具備國境,實質是政府形態的政治實體的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溫和派成為巴解組織的執政黨,雖然一開始與以色列有軍事沖突,但后來轉變為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與以色列談判。隨著21世紀初巴以沖突加劇,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繼承人阿巴斯繼續堅持走和平道路。未想到在之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利機構改選之后敗給激進派“哈馬斯”(在歐洲一直被視為恐怖組織)xxx哈尼亞。原本自從阿拉法特后期,巴以逐漸進入磕磕絆絆的和平時期,但是巴方這一政治劇變又為未來蒙上陰影。所以不論從以色列方面還是巴勒斯坦方面,內部都存在著很大分歧。

    西方介入

    在西方文藝復興的影響下,由馬丁·路德發起的16世紀基督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教會分裂出新教。基督新教的改革運動同時,也是歐洲政治、經濟發展處于轉型期間,新教強調通過深入教徒的現世生活去請求上帝的救贖。新教這種對世俗行為的鼓勵,使得人們在追求商業利潤時解除了犯罪感,使得商業資本主義的各個運行領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后依據。在一戰中,西方國家本身是與阿拉伯諸國結盟以對抗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但二戰后,由于支持以色列復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十分緊張,為了對抗西方國家,阿拉伯國家還大幅度調高國際油價。中東阿拉伯人的建國理想(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過程。在20世紀初,阿拉伯人試圖擺脫土耳其人統治,在大敘利亞建立阿拉伯國家(自古以來,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視為一個整體)。但一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為了自身利益將敘利亞分割成四個區域。二戰后,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建國,徹底粉碎了他們的夢想。同時,伊斯蘭社會不斷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蝕,西方資本主義所倡導的人文主義、寬容、自立、科學、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價值體系緩慢影響著伊斯蘭世界。二戰后,英國先是鎮壓中東猶太復國主義,改變殖民地政策后,又挑動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領土與宗教沖突,之后表面上抽身而退,將問題交給當時西方控制的聯合國,暗中關注局面。而美國繼英國之后開始支持以色列,總統杜魯門向英國施加壓力,率先收留猶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國后,美國xxx個承認以色列。數次中東xxx中,美國與一些西方國家(如英、法)更是提供給以色列大批軍械武器和裝備。若沒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國并得以大規模發展。總體來說,美國在中東問題上的政策要點是:改造伊斯蘭社會(鎮壓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用西方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和“民主”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阿拉伯國家);扶植親美政權;控制石油資源;調節巴以沖突(以和平方式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等。

    一多一少

    多:石油資源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xxx,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由于自身對石油的消費量很少,中東所產石油90%以上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歐洲西部、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東主要的產油國家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伊拉克,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靠出口石油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成為富裕國家。但由于石油采一點就少一點,所以這些產油國家,都在考慮當石油資源采完后本國的經濟出路問題。他們的農業畜牧業為主,盛產。中東的科威特是世界上主要產油國之一,面積17000多平方千米,人口90余萬人。大部分地區是沙漠,無常年有水的河川和湖泊,缺乏淡水,飲水主要靠海水淡化和下水。它的國際貿易的重要部分是出口原油和進口淡水及與制造淡水有關的設備。少:水資源中東水資源極度匱乏,與石油資源的豐富形成鮮明的對比。中東氣候干燥,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水資源匱乏嚴重影響中東人民的生活和生產。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中東水資源緊缺日趨嚴重。河流、湖泊水資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成中東緊張局勢的原因之一。

    與中國關系

    編輯

    經過多年艱苦創業,中東地區業務快速發展,形成了集團公司在中東地區業務發展完整的產業鏈,是中國石油甲乙方單位在全球最多的地區,也是近年來海外業務發展最快的地區。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2015年9月24日,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汪東進關于下一階段中東業務發展重點,提出具體部署。一是不斷擴大油氣投資業務,圍繞把中東建成海外xxx合作區做好戰略布局,抓好項目的組織和運作,積極穩妥推進新項目和新市場開發。二是大力開拓中東服務支持業務市場,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增強開拓外部市場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探索推進合作新模式。三是做大做強中東原油貿易,做好原油貿易整體規劃工作,并加強計劃性研究分析,盡快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為中東地區油氣業務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四是進一步發揮中東協調組組織協調作用,理順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綜合一體化優勢,樹立中國石油良好形象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153/

    (24)
    詞條目錄
    1. 歷史沿革
    2. 古代歷史
    3. 近代時期
    4. 不斷沖突
    5. 地理概念
    6. 政治概念
    7. 地形
    8. 氣候
    9. 民族宗教
    10. 傳統文化
    11. 動蕩原因
    12. 文化差異
    13. 內部矛盾
    14. 西方介入
    15. 一多一少
    16. 與中國關系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