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股收益(Earning Per Share,簡稱EPS)即每股盈利,又稱每股稅收利潤,是普通股股東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業凈利潤或需承擔的企業凈虧損,通常是用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財務指標。一般用企業稅后總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來表示。每股收益指標計算公式為:基本每股收益=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兩類。
基本信息
編輯定義
每股收益每股收益(EPS)即每股盈利,又稱每股稅收利潤,指企業稅后總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每股收益通常被用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衡量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及投資風險,是投資者、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據以評價企業盈利能力、預測企業成長潛力、進而做出相關經濟決策的一項重要的財務指標。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作為股東對上市公司最為關注的指標。
制定背景
國際
關于每股收益的計算是自 1950 年以后在美國逐漸發展起來的,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加拿大及日本均有每股收益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及處于申請上市過程中的企業計算和披露每股收益信息。為了提高不同企業和不同期間之間的業績比較,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97年發布了第33號國際會計準則(IAS 33),規定了計算和呈現基本EPS和稀釋EPS的原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在其第33 號準則中對每股收益的計算、列報等作出了規定。2003年12月,IASC的繼任者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對IAS 33進行了修訂,主要是為了與美國通用會計準則(US GAAP)在某些方面保持一致。修訂后的IAS 33自2005年1月1日起適用于年度期間。
中國
2001年開始,上市公司按中國證監會頒布的兩個信息披露規則和一項年報編報規則(2001 年 1月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 9 號一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計算及披露》,以下簡稱披露編報規則)規定的要求提供每股收益信息。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準備上市或者已經上市的公司應在招股說明書和年度報告中以利潤表附表的形式按全面攤薄法和加權平均法提供每股收益的信息。為了規范每股收益的計算方法及其列報,2006 年 2 月財政部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第 34 號一每股收益》(以下簡稱每股收益準則)。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頒布關于每股收益的會計準則。
計算公式
編輯一般而言,在計算企業每股收益時,需要區分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當期實際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當期新發行普通股股數×已發行時間÷報告期時間-當期回購普通股股數×已回購時間÷報告期時間。
基本每股收益的計算框架圖
分子的確定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分子為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即企業當期實現的可供普通股股東分配的凈利潤或應由普通股股東分擔的凈虧損金額。發生虧損的企業,每股收益以負數列示。以合并財務報表為基礎計算的每股收益,分子應當是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合并凈利潤,即扣減少數股東損益后的余額。與合并財務報表一同提供的母公司財務報表中企業自行選擇列報每股收益的,以母公司個別財務報表為基礎計算的每股收益,分子應當是歸屬于母公司全部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分母的確定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分母為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算術加權平均數,即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根據當期新發行或回購的普通股股數與相應時間權數的乘積進行調整后的股數。需要指出的是,公司庫存股不屬于發行在外的普通股,且無權參與利潤分配,應當在計算分母時扣除。
稀釋每股收益
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應當根據下列事項對歸屬于普通 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進行調整:1、當期已確認為費用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利息; 2、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時將產生的收益或費用。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應當為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與假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已發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數的加權平均數之和。計算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已發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數的加權平均數時,以前期間發行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應當假設在當期期初轉換;當期發行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應當假設在發行日轉換。
稀釋每股收益的計算框架圖
分子的調整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應當根據下列事項對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進行調整:1、當期已確認為費用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利息;2、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時將產生的收益或費用。上述調整應當考慮相關的所得稅影響。對于包含負債和權益成份的金融工具,僅需調整屬于金融負債部分的相關利息、利得或損失。分母的調整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應當為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與假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已發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數的加權平均數之和。
注意事項
1.對于編制合并報表的公司,應以合并報表數據計算該指標。2.如果公司發行了不可轉換優先股,則計算時要扣除優先股數及其分享的股利,以使每股收益反映普通股的收益狀況。每股收益=(凈利潤-優先股股利)/(年度末股份總數-年度末優先股數)。
分類
編輯世界大多數國家在列示每股收益時,會分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中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在計算每股收益時并無太大區別。根據中國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 34 號一一每股收益》的規定,每股收益可以分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
普通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又稱每股稅后利潤、每股盈余,按照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除以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的每股收益。它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測定股票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
稀釋每股收益
稀釋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為基礎,假設企業所有發行在外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均已轉換為普通股,從而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以及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而得的每股收益。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是指假設當期轉換為普通股會減少每股收益的潛在普通股。對于虧損企業而言,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是指假設當期轉換為普通股會增加每股虧損金額的潛在普通股。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只考慮稀釋性在普通股的影響,而不考慮不具有稀釋性的潛在普通股。
常見的潛在普通股稀釋每股收益
可轉換公司債券對于可轉換公司債券,計算稀釋的每股收益時,分子的調整項目為可轉換債券當期已確認為費用的利息、溢價或折價攤銷等的稅后影響額;分母的調整項目為增加的潛在普通股,按照可轉換公司債券合同規定,可以轉換為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當期已確認為費用的利息、溢價或折價的攤銷金額,按中國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相關規定計算。認股權證、股份期權認股權證和股份期權等的行權價格低于當期普通股平 均市場價格時,應當考慮其稀釋性。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增加的普通股股數按下列公式計算: 增加的普通股股數=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行權價格×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多項潛在普通股企業對外發行不同潛在普通股的,單獨考察其中某潛在普通股可能具有稀釋作用,但如果和其他潛在普通股一并考察時可能恰恰變為反稀釋作用。中國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 34 號每股收益》規定,為了反映潛在普通股最大的稀釋作用,應當按照各潛在普通股的稀釋程度從大到小的順序計人稀釋每股收益,直至稀釋每股收益達到最小值。稀釋程度根據增量股的每股收益衡量,即假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普通股的情況下,將增加的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除以增加的普通股股數的金額。
稀釋性判斷
潛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釋性的判斷標準是看其對持續經營每股收益的影響;也就是說,假定潛在普通股當期轉換為普通股,如果會減少持續經營每股收益或增加持續經營每股虧損,表明其有稀釋性,否則,其有反稀釋性。
影響因素
編輯內部因素
銷售收入
盡管衡量銷售收入的銷售毛利率是表示公司盈利能力的初始指標,但它可以消除由于公司所得稅稅率的不同以及不同時期成本耗費的不可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直接地體現了上市公司的獲利水平。一般而言,具有較高銷售毛利率的公司,其每股收益也較高。
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可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和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程度。資產負債率越低,企業償還債務能力越強。 因此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較低,其每股收益反而較高。
每股凈資產
由于每股收益也可以通過“股東權益凈利率×每股凈資產”來計算,由此可見,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的變化呈正相關的關系,在股東權益凈利率一定的情況下,每股收益隨著每股凈資產的增加而增加,隨著它的減少而減少。
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周轉率是指企業用所有資產創造收入的能力,它反映了資產的利用效率。總資產周轉率越高,每股收益也會越高。這是因為總資產周轉率越高,說明企業用每單位資產創造的收入越多,從而提高了凈利潤和股東的回報。
外部因素
經濟環境
經濟增長會促進市場需求的擴大,提高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從而提高每股收益。相反,經濟衰退或蕭條會導致市場需求的萎縮,降低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從而降低每股收益。
稅收政策
稅收政策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凈利潤,從而影響每股收益。例如,如果國家降低了企業所得稅率,那么企業可以節省一部分稅款,增加其凈利潤,提高每股收益。相反,如果國家提高了企業所得稅率,那么企業需要繳納更多的稅款,減少其凈利潤,降低每股收益。
匯率變動
對于出口導向型企業,如果本國貨幣升值,那么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會上升,從而降低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導致出口量和收入減少,進而影響企業的利潤和每股收益。相反,如果本國貨幣貶值,那么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會下降,從而提高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導致出口量和收入增加,進而提高企業的利潤和每股收益。例如,紡織業、服裝業、家電業等都屬于出口導向型行業,它們的每股收益會受到匯率變動的較大影響。
每股收益與財務報表
編輯國際會計準則要求
《國際會計準則》第33號規定了公開交易或正準備公開發行證券的實體需要在綜合收益表或單獨損益表中,對于每一種不同權利的普通股,分別呈現基本EPS和稀釋EPS,以反映持有者在持續經營利潤和總利潤中的份額。《國際會計準則》第33號還要求披露計算EPS所用的金額、股數、假設以及其他相關信息。如果發生了影響EPS計算的事項,如股票分割、可轉換債券的轉換等,應當對EPS進行調整并披露。如果財務報表中列報了其他每股金額,如每股現金流量、每股凈資產等,也應當按照IAS 33的指引進行計算和呈現。
中國會計準則要求
對于普通股或潛在普通股已公開交易的企業以及正處于公開發行普通股或潛在普通股過程中的企業,如果不存在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則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如果存在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則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編制比較財務報表時,各列報期間中只要有一個期間列示了稀釋每股收益,那么所有列報期間均應當列示稀釋每股收益,即使其金額與基本每股收益相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 28 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的規定對以前年度損益進行追溯調整或追溯重述的,應當重新計算各列報期間的每股收益。企業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 每股收益。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每股收益有關的下列信息: (一)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分子、分母的計算過程。 (二)列報期間不具有稀釋性但以后期間很可能具有稀釋性的 潛在普通股。 (三)在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企業發行 在外普通股或潛在普通股股數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
重要性
編輯評價公司盈利能力
每股收益是指普通股股東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業利潤或需承擔的企業虧損, 它通常被用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衡量上市公司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及投資風險。是評價股份制企業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標, 通常被看作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預測公司未來發展
每股收益是聯結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之間的“橋梁”, 是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判斷公司盈利能力、預測公司未來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指標。每股收益經常應用于: (1) 不同企業間的業績比較 (即橫向分析比較) , 評價某企業的相對盈利能力;(2) 同一企業不同會計期間的業績比較 (即歷史比較、縱向分析) , 了解該企業盈利能力的變化趨勢。
用于股票投資分析
在股票投資分析過程中, 基本每股收益表示該企業的股權投資收益能力,基本每股收益越高,表示對該企業的股權投資收益越好,該企業具有越強的盈利能力。例如,中國的股民包括專業人士均廣泛使用每股收益這一財務指標。
提高企業融資能力
每股收益也是影響股票價格和市盈率的重要因素,它與股票價格呈正相關,與市盈率呈負相關。每股收益越高,股票價格越高,市盈率越低。股票價格越高,說明企業的股權融資成本越低,可以通過發行新股或增發股票來籌集更多的資金。市盈率越低,說明企業的投資回報率越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購買企業的股票或債券,從而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融資規模。
局限性
編輯可比性不足
每股收益計算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并不是同口徑的數,計算公式中的分子教據表示價值量,而分母數所使用的是份額數值,它沒有反映基本的投入與產出關系 不能體現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同時,由于分母中的股份份額所代表的經濟資源合量受多種因素部影響,不同企業之間肯定存在每股凈資產、市盈率等相關指標的差異,導致EPS指標實際所含的信息含量在不同企業之間缺乏可比性,使EPS指標并不適用于比較不同企業之間的盈利能力。
無法反應不同時期的財務風險
每股收益指標只是根據當期的凈利潤和普通股數計算出來的,它并沒有考慮企業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市場競爭、行業變化、政策調整、技術創新等因素,這些因素都可能對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和風險水平產生重大影響。例如,一個企業在某一年的每股收益很高,但是如果它所處的行業正處于衰退期,或者它的產品正面臨著技術落后或替代品的威脅,那么它在未來可能會遭受利潤下降或虧損的風險。
無法有效衡量企業的盈利能力
每股收益指標不僅與企業當年實現的凈利潤有關, 更與普通股股份基數大小相關, 在沒有經濟資源流入或流出企業的情況下, EPS指標也可能會發生波動。可以認為, 企業盈利能力將影響EPS指標, 但EPS指標的變動原因遠遠不限于企業盈利值的變化, 因此, EPS指標在反映企業盈利能力方面并不具有顯著意義。不論是公積金轉增股本或是股票股利分配, 都只是權益類科目之間的調整行為, 沒有改變上市公司的凈資產, 也并不會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任何影響。盡管如此, 公積金轉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會引起股本增加, 仍然會使得每股收益下降。
無法揭示企業隱含的風險
每股收益指標忽略了風險與收益的配比性,信息使用者無法準確判斷企業的風險水平和預期報酬率。
具有短視導向
每股收益指標只反映了企業在某一年度的盈利水平,而沒有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和戰略規劃。企業為了追求高額的每股收益,可能會犧牲一些對未來有利的投資機會,或者采取一些短視的經營行為,比如縮減研發支出、降低產品質量、削減員工福利等,這些都會損害企業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從而影響企業的長期價值。
忽視債務風險
每股收益指標是用凈利潤除以普通股數得到的,它只反映了普通股東的收益水平,而沒有考慮到債權人的利益和風險。債權人是企業的重要融資方,他們對企業的借款有一定的利息和本金的回收要求,如果企業不能按時償還債務,就會面臨違約或破產的風險。因此,每股收益指標不能全面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
相關盈利能力指標
編輯毛利率
毛利率是毛利潤(稅前)與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毛利率反映一家企業對原材料進行生產轉換以后增值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增值的越多,毛利自然就越多。銷售毛利率反映了企業產品的初始獲利能力,是企業凈利潤的起點。沒有足夠高的毛利率,企業就不能形成穩定的盈利。毛利率有助于預測企業的盈利能力、確定存貨水平.估計涉及保險損失的存貨,以及判斷庫存系統的準確性。銷售毛利率與銷售毛利額相結合分析,可以評價企業對期間費用的承受能力和獲取經營利潤的能力。
凈利潤率
凈利潤是企業當期最終的經營成果,是企業的所有收益扣減所有成本、費用和企業所得稅后的利潤凈額。凈利潤率由企業的凈利潤(稅后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率形成,它反映企業最終的盈利能力,比率越高,表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比率越低,表明企業盈利能力越弱。
資產回報率
資產回報率是衡量公司從其現有資產獲取利潤的效率指標。從理論上講,資產回報率能夠更好的反映經營者的能力和努力情況,高能力的經營者往往有更好的聲譽,可以低成本融資高比例的債務資金。
營業利潤率
營業利潤率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率。該指標可用來衡量包括管理和銷售活動在內的整個經營活動所形成的獲利能力的強弱。營亞利潤率的比較分析主要是指營業利潤率的結構比較和同業比較分析。進行營業利潤率結構比較分析,目的是了解企業營業利潤率的變動情況,并通過對營業利潤的構成要素占銷售收入比重變動的分析,說明影響營業利潤率變動的原因。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