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細血管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微血管是指心血管系統的微細血管,它們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微血管指通連小動脈和小靜脈間的細小血管,分布于各種組織和器官中,分支通連成網,故也稱終末血管床。按血管分支的順序,微血管主要包括微動脈、毛細血管和微靜脈;有些還有直接通連微動脈和微靜脈的兩種短路:直捷通路和動靜脈吻合。 在組織和器官中,一條或幾條微動脈和微靜脈及其間的毛細血管組成微循環的基本單位。因各組織和器官的構造和功能不一,故其內微血管的...

    目錄

    血管是指心血管系統的微細血管,它們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微血管指通連小動脈和小靜脈間的細小血管,分布于各種組織和器官中,分支通連成網,故也稱終末血管床。按血管分支的順序,微血管主要包括微動脈、毛細血管和微靜脈;有些還有直接通連微動脈和微靜脈的兩種短路:直捷通路和動靜脈吻合。

    組成

    編輯

    在組織和器官中,一條或幾條微動脈和微靜脈及其間的毛細血管組成微循環的基本單位。因各組織和器官的構造和功能不一,故其內微血管的配布和組成樣式各有特點。①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是常見的樣式;②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但微動脈與微靜脈間有動靜脈吻合;③毛細血管→靜脈→毛細血管,通連兩組毛細血管的靜脈稱門靜脈,此型較少,見于肝和丘腦下部-腦垂體等處;④輸入微動脈→毛細血管→輸出微動脈→毛細血管,見于腎和胰島。

    結構

    編輯

    微動脈也稱細動脈,內膜由內皮、基板和內皮下層組成。內皮細胞扁平,細胞間的連接與動脈相似,基底部有突起穿過內彈性膜與附近的平滑肌細胞形成肌-內皮連接,可能傳遞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質給肌細胞。中樞神經系的微動脈多無肌-內皮連接,基板很薄或不明顯。內皮下層薄,成自疏松結締組織,含少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內彈性膜薄,有窗孔。中膜為二三層螺旋排列的平滑肌,肌細胞間有彈性纖維,有外彈性膜分隔中膜和外膜。中膜有豐富的交感神經支配平滑肌的收縮。外膜薄,由較疏松的結締組織組成,有無髓神經纖維和神經末梢,含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漿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中間微動脈它們是終末微動脈的側支或末段,呈錐形,管壁由內皮和一層不連續的平滑肌細胞構成。有的有類似于動脈的內膜墊。中間微動脈的平滑肌細胞有突起,沿血管縱軸伸展。此血管是調節微血管血流的總閘門。血管的舒縮周期約是2~8秒。交感神經興奮使血管持續收縮,血流阻力增大。血管舒縮并可使毛細血管血流的水和電解質發生梯度變化。真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是分布在各器官的組織和細胞間的最微細的血管數量極多,成網狀分布,平均直徑7~9μm。由于其管壁只有一層扁平的內皮細胞,則血液中的氧及營養物質經此滲透入組織間。而細胞和組織間的代謝產物則由此進入血液。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有的具有窗孔,有的含有吞飲小泡,相鄰的內皮細胞之間有較大的間隙或縫隙連接等。這些都是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的形態學基礎。微靜脈從真毛細血管到微靜脈是漸變的,大致分三段:毛細血管后微靜脈、集合微靜脈和肌性微靜脈:①毛細血管后微靜脈:直徑8~30μm,長50~70μm,由2~4條毛細血管匯成。它們的管壁結構與毛細血管相似。有一層連續的內皮,有的內皮細胞有窗孔并有隔膜。細胞彼此連接很松,細胞間常有6nm的間隙,能使5~5.5nm大小的分子通過。淋巴器官內的毛細血管后微靜脈的內皮細胞呈立方形,是淋巴細胞的主要出入部位;②集合微靜脈,也稱周細胞性微靜脈,直徑30~50μm。它們的管壁構造特點是內皮周圍有較完整的一層周細胞,偶見平滑肌細胞;③肌性微靜脈:直徑50~100μm,內皮周圍有1~2層較完整的平滑肌,外膜很薄。微靜脈,尤其是毛細血管后微靜脈,在物質交換中起重要作用。它們易透過大分子物質。與毛細血管相比,微靜脈易受溫度、炎癥和過敏反應等的影響,對組胺、5-羥色胺、緩激肽和前列腺素很敏感,易致細胞連接松解或裂開,使血漿血細胞外漏。

    功能

    編輯

    各組織和器官微循環的功能不一,有的主要是供應營養和排出代謝產物;有的主要起調節作用或維持局部環境恒定,如調節體溫、氣體交換、排泄和輸送激素等。微血管的功能受神經和體液因素的調節,有些有豐富的血管運動神經,有些對附近細胞釋放的物質敏感。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219/

    (5)
    詞條目錄
    1. 組成
    2. 結構
    3. 功能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