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稱經濟學
- ? 空間經濟學
- ? 發展經濟學
- ? 國際經濟學
- 7 相關學者
- ? 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
- ?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
- ? 米爾頓·弗里德曼
經濟學(英文:Economics)是研究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團體如何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稀缺性資源使用的科學。簡單來說,經濟學是一門指導如何以理性的態度選擇與分xxx源的社會科學。經濟學基于“一切資源都有稀缺性”的假設,并試圖解決“社會和市場是如何分配稀缺資源”的問題。人類經濟學起源于中國古代早期經濟思想以經世致用的價值觀、平等觀、生產關系觀、貿易觀和產業觀等。西方“經濟學”一詞源于古希臘ο?κονομ?α,意為家庭管理。1615年,法國的蒙克列欽首次提出了“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在1879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第二版序言中明確提出應該用“經濟學”來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為去掉“政治”一詞更加符合學科研究的對象和目標。1890年,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發表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將“經濟學”一詞取代了“政治經濟學”,后來逐漸被廣大經濟學者所接受。
經濟學概述
編輯西方語言中的“經濟學”一詞源于古希臘的ο?κονομ?α,意為家庭管理。中文“經濟學”一詞最早見于隋朝王通《文中子》:“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1897年,貴州學政嚴修奏請開設經濟特科,經濟學成為顯學。經濟學注重的是研究經濟行為者在一個經濟體系下的行為,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1836年,密爾(John Stuart Mill)在《論政治經濟學的定義》中,將政治經濟學看作是一門采用演繹方法的抽象科學。他認為,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穩固的,并不因為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的失敗而受到指責。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經濟學原理》中,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它研究個人和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的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關的那一部分。讓·巴蒂斯特·薩伊(Jean-Baptiste Say)提出與經濟學相關的“薩伊定律”,即每個生產者之所以愿意從事生產活動,若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對該產品的消費欲望,就是為了想將其所生產的物品與他人換取物品或服務。英國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應對資源稀缺性的人類行為科學。這就是經濟學科的研究主體,即人們在應對資源稀缺問題時采用的方法與手段。經濟規律通常表現為經濟現象、經濟活動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了經濟運行的基本邏輯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經濟學的分析也被用在其他各種領域上,主要領域包括了商業、金融、政府等,但同時也包括了如健康、犯罪、教育、法律、政治、社會架構、宗教、xxx、科學等等。到了21世紀初,經濟學在社會科學領域各方面不斷擴張影響力,使得有些學者諷刺地稱其為“經濟學帝國主義”。
經濟學發展歷程
編輯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一詞是對英文詞匯"mercantilism"的翻譯。"mercantilism"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重農學派文獻中的" système mercantile",該詞被用于描述當時重視商業,甚至不惜犧牲農業的情況。雖然在中國傳統經濟話語中沒有"重商"一詞,但有"重農抑商"的說法,意思是重視農業而抑制商業。因此,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中西方對這個詞的解釋是一致的,都強調了對商業的重視。重商主義經濟學在西歐國家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即早期重商主義時期(15世紀下半葉至16世紀下半葉)和晚期重商主義時期(17世紀上半葉至18世紀下半葉)。在法國,重商主義的發展起步較晚,大約在16世紀末,在科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執政時期(1661年至1683年)達到了頂峰,重商主義被視為商業資本的意識形態,代表商業資本的利益,其對經濟活動的探討局限于流通領域。根據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卡爾·馬克思將重商主義界定為對現代生產方式的最早理論探討。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重商主義是建立在“財富在于金銀”這一謬誤之上,希望通過各種政策干預以謀求對外貿易出超來積累財富的一種經濟學體系。
重農主義
重農學派出現于重商主義時代后期的法國,這一時期的封建經濟己經開始衰落,資本主義進入了初步發展階段,在兩種經濟形態的交替期間出現了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的斗爭。經濟學家提出反對重商主義,希望通過恢復和發展農業來解決國內日益激化的矛盾,順應這時的社會需求,重農學派登上了歷史舞臺。重農主義的經濟思想體系產生于18世紀50年代至18世紀70年代的法國,發展和終結于法國大xxx初期。在1767年,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在《公民日歷》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了“合理專制”(despotisme légitime)的政治概念。與此同時,拉里維埃也在同年出版的《政治社會的自然和基本秩序》一書中詳細闡釋了“法律專制”(despotisme légal)的理論基礎和政治意義。這兩個概念的提出標志著重農學派政治理論的獨特特點。19世紀上半葉,在經濟學領域,讓·巴蒂斯特·薩伊和弗雷德里克·巴師夏繼承了重農學派的經濟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法國古典經濟學。根據重農學派的觀點,自然秩序是衡量一個社會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當社會秩序與自然秩序保持一致時,社會處于正常健康狀態;反之,則不正常。自由放任是實現社會秩序與自然秩序一致的最佳方式,因此重農學派的政策主張都基于這一理論原則。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任何社會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都只能由改進社會上實際雇用的有用勞動的生產力、增加社會上實際雇用的有用勞動量這兩種方法增加。
古典政治經濟學
現代經濟學起源于17、18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但古典政治經濟學可以追溯到古代政治學和倫理學的傳統。實際上,它源自古代的道德哲學,通過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自然法傳統的歷史演變,在近代道德科學的體系中不斷發展演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xxx章中闡述了財富分配的自然順序。以斯密為代表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觀點是,具備自然秩序特征的市場經濟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能夠實現國民財富的最大化增長。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首先深入探討經濟生產領域,從物質財富的勞動生產角度出發,以勞動時間作為價值的衡量標準,認為按照交換價值進行交易才是真正的等價公平。他們堅持的三要素分配理論基于價值論和市場交換原則,即按照各要素在市場中的交換價值來決定分配。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Karl Marx)吸收了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的唯物主義的合理部分,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轉變,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體系。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進行了批判,并認為解決現實問題需要從“市民社會”中尋找答案。馬克思將自己的研究聚焦到政治經濟學領域,被認為是唯物史觀理論的開端,并逐步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法論研究的精髓。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來研究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產權制度,并認為產權制度是影響經濟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原始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只能支持簡單的再生產,不利于提高經濟效率。而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產權關系以表面上平等的形式在交換領域體現出來,勞動者由于對工資的需求而增強了出售勞動力所有權的動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經濟效率。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分支。微觀經濟學以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為代表,宏觀經濟學以盧卡斯(Lucas)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在繼承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的基礎上,解釋了經濟周期爆發的原因,并提出了為保持經濟穩定的xxx有效方法是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這一理論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一脈相承,是對新古典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在宏觀層面上的有機銜接,被稱之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紀上半葉英國最杰出的經濟學家之一,他的經濟學思想被全球公認為20世紀xxx影響力的。他曾在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和阿瑟·塞西爾·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的指導下學習。凱恩斯創建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同被譽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xxx"。憑借凱恩斯的經濟思想和理論為基礎,西方經濟學界形成了后凱恩斯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學派,在歷史上都占據了重要地位。凱恩斯主義主流經濟學在繼承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成果基礎上,揭示了信息和預期因素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學派是由信奉經濟自由主義并與芝加哥大學有密切聯系的經濟學家組成的,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該學派的理論主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在經濟理論方面,堅持經濟自由主義思想,認為市場機制和自由交換是組織人類行為最有效、最公平的方式。市場機制xxx的優點在于權力的分散;其次,在分析方法上注重實證主義,認為某種理論能否被接受的標準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否能夠描述現實世界。因此,芝加哥學派反對抽象的理論,強調必須利用有實用性的理論來解釋現實世界,否則,理論就會變為紙上談兵。
奧地利學派
奧地利學派的思維方式可以追溯到一個被視為無需證明的"行動公理"。這一公理表明人類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就如同近代哲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教父哲學家圣奧古斯丁所說的"我錯了,所以我存在"一樣。通過一系列的演繹和推理,奧地利學派從這個公理出發,逐步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
編輯微觀經濟學最早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在20世紀30年代之后,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基于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這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微觀經濟學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也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
研究對象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包括家庭、廠商和市場的經濟活動。微觀經濟學的一個目標是分析市場機制,研究商品和服務之間的相對價格以及有限資源在多個替代用途之間的分配。微觀經濟學涵蓋了許多重要的研究領域,例如一般均衡理論、不對稱信息下的市場研究、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選擇以及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主要因素
鑒于資源的有限性,研究資源分配以實現個體利益xxx化成為必要。因此,市場自身調節價格。斯密的《國富論》提出了國民財富的生成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勞動力的技術、技能和判斷力,以及勞動力與總人口的比例。在這兩個因素中,xxx個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其闡明了市場中存在的“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手解釋了公私利調和論,通過價格機制的引導,每個個體的自利行為促進了整個社會的效率。
專業化
以理論和實證為基礎,專業化被視為經濟效率的關鍵。由于每個工人的人力資本存量和資本/勞動力比率的差異,不同的個人和國家在實際生產機會成本上可能存在差異。從理論上講,這可能為產品生產提供比較優勢,即使用相對豐富且便宜的投入更密集的產品。即使一個地區在所有類型的產出中都在產出投入比方面具有xxx優勢,它仍然會專注于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出。它可能會從與其沒有優勢的地區進行交易中獲利,而在生產其他產品時,它則具備比較優勢。盡管技術和投入組合相似(包括高收入國家),但可以觀察到地區間的大量貿易。這促使對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進行研究,以解釋產生類似但差異化的產品線的專業化現象,從而為每個貿易方或地區帶來整體利益。
企業決策
支配力是企業的終極目標。企業希望對其原料供應商、客戶、政府以及將要投入使用的技術擁有控制權。無論是大型公司還是小型家族企業,都希望能夠控制未來的事件、財務要求、勞動力質量、行業價格以及接管的可能性。企業能夠通過研發、市場開發、企業間合作、進入威懾等活動對環境行使一定程度的控制。企業高層管理者每年例行的綜合、連續決策過程中,包括投資、定價、融資和產出等決策,這是實現企業xxx化增長目標的手段。在較長的時間范圍內,加價幅度可以通過企業對額外投資資金的需求來解釋。寡頭壟斷行業的價格設定并非為了短期利潤xxx化,而是為了滿足該行業公司長期增長所需的融資水平。
宏觀經濟學
編輯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宏觀經濟學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宏觀經濟學關注的是國民經濟總體活動,著重研究和解釋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宏觀經濟指標是如何決定并發生波動的。這包括國家、地區和全球經濟的研究。宏觀經濟學涉及綜合指標的研究,如國家生產總值、失業率和物價指數,以了解整個經濟系統的功能,以及國民收入、產出、消費、失業、通貨膨脹、儲蓄、投資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還包括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等領域的研究。
基本目標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目標是分析經濟運行的變動規律以及運行總量指標因素的影響。通過研究國民生產總值、投資額、消費額、銀行xxx總額和物價水平的變動規律,揭示整個經濟的狀態和全貌。這些總量指標是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狀態的經濟變量,包括國民收入、總投資、總消費等個別量的總和,以及平均量或比例量,如價格水平是各種商品和勞務相對于基準期的平均價格水平,如通貨膨脹。當國家發行的貨幣過多時會導致物價持續上漲,使貨幣的價值下降,購買力降低。例如,通貨膨脹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人民的購買力下降。
經濟周期
從本質上講,經濟周期理論是將靜態的新古典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動態化并宏觀化,其采取的建模框架被稱為“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其主要觀點包括:首先,強調設定微觀消費者的偏好和廠商的目標,并認為宏觀經濟變量是眾多微觀個體在一定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和資源約束下做出的最優化決策的結果。其次,強調個體的前瞻性預期對當前決策的影響,并具體表現為理性預期,即個體在有效利用可獲得的信息的前提下,能夠對經濟變量做出在長期平均來說最準確的預期。第三,假設市場結構具有完全競爭性,因此理性預期的個體能夠準確預測各種供需變化,從而及時充分地調整價格和工資率,以保證市場清晰和充分就業。
貨幣政策
構建宏觀經濟模型需要遵循泰勒規則。根據泰勒規則,央行需要根據實際通脹率與目標通脹率之間的差距以及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之間的差距的變化來調整名義利率,以實現價格穩定的目標。這意味著利率不再是央行主觀決策的外部變量,而是隨著經濟發展動態調整的內部政策變量。這樣的調整旨在確保貨幣政策在短期需求管理中具有自動性、透明性、可信性和可預測性。根據泰勒規則,只有一個目標,即通脹率;只有一種工具,即政策利率。通過這個目標和工具,可以自動調整經濟,以實現充分就業的狀態。美聯儲在執行許多操作時都遵循這樣的貨幣政策規則,在宏觀經濟學中對貨幣政策規則研究最廣泛的就是泰勒規則。
財政政策
就財政政策而言,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企業對總需求和利潤的預期決定著產出水平和就業量。資本主義經濟系統中存在不確定性,使得沒有任何內生機制能夠確保產出和就業一直處于潛在水平。因此,政府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可以提高企業預期、促進私人投資、推動總需求增長,并增加就業和產出。當然,根據政府支出的融資方式(如稅收、債券或貨幣創造),對貨幣循環的不同階段和不同主體的影響機制和程度有所差異,因此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也會有所不同。
研究方法
編輯理論研究
微觀經濟學中涉及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 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結構理論、需求供給理論、邊際效應理論,預算約束理論等。中級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總體經濟行為及其后果,內容涵蓋了短期、中期、長期和開放經濟下,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理論以及開放經濟理論等,其中,宏觀經濟學的核心模型包括擴展的IS-LM模型和IS-LM-PC模型。
實證研究
計量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利用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推理對經濟現象進行量化分析。簡言之,計量經濟學的目標是將理論經濟模型轉化為對制定經濟政策有用的工具。它的任務是將定性描述(例如“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的關系呈正相關”)轉化為定量描述(例如“每增加一美元的可支配收入,消費支出將增長95%”)。計量經濟學家負責將經濟理論學家所開發的模型轉化為可以進行估計的形式。計量經濟學有各種各式的模型,包括條件均值模型、條件方差模型、條件分位數模型、條件矩模型、條件概率分布模型、廣義線性回歸模型,如Probit模型,Logit模型,Cox比例危險率模型,泊松回歸模型等。其中一個核心版塊是回歸模型,QMLE和廣義矩陣(GMM)是估計非線性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兩個最常用方法。
實驗經濟學
實驗經濟學采用實驗參與者的決策和互動來研究經濟問題,并通過控制實驗條件進行研究。具體來說,實驗經濟學使用真實的實驗參與者,通過操縱物質激勵來模擬經濟環境。例如,在實驗室中可以模擬市場,讓參與者扮演買家和賣家進行交易。在這個市場中,可以人為地控制買賣雙方的成本和價值,控制市場機制、信息的公開程度、交易主體的數量等。買賣雙方可以進行定價、搜索以及討價還價等行為。最終,買方的剩余價值和賣方的利潤可以換算成現金給予他們作為實驗報酬。
其他分支
編輯土地經濟學
土地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人與地的關系 (生產力) 及與此相關的人與人的關系 (生產關系),土地經濟學的產生和形成需要滿足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首先,人類社會實踐中存在土地經濟問題,需要人們致力于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其次,人們需要掌握經濟學知識和應用經濟學的能力,以便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并獲得創立一個獨立學科的成果。土地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和解析不同發展階段和特定階段的地域空間土地的綜合特性和功能對于經濟的意義。它關注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的土地經濟問題,并揭示其本質聯系和發展規律。
勞動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可以從概念上分為勞動力與勞動關系以及經濟學兩個領域。其中,勞動力和勞動關系是勞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對象。而經濟學則揭示了勞動經濟學實際上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子領域。勞動經濟學超出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的范疇。它指的是各種營利性企業中,資本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之間通過勞動合同所形成的基本經濟關系。勞動經濟學觀點認為,內部勞動力市場的扭曲會導致經濟效率下降。因此,勞動經濟學主張在可能的范圍內實行市場化,即市場經濟。這是因為市場競爭越自由,資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在最廣泛的意義上研究的是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規律的科學。政治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科學。它研究的對象是具有歷史性、不斷變化的材料。該學科首先研究每個生產和交換階段的特定規律,只有在完成這個研究后,才能確立適用于生產和交換普遍規律的少數原則。因此,人類的生產和交換具有特殊規律,并受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導致不同國家的發展規律存在差異。
環境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環境問題演變、人們對環境-經濟系統運作關系認知的提升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密切相關。一方面,環境經濟學作為應對問題和需求而產生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成為分析環境-經濟運作關系、調整人類環境經濟行為的工具和決策支持工具。另一方面,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環境經濟學獨特的跨學科分析視角和構建的分析框架對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基礎學科以及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等學科的發展都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對稱經濟學
經濟學認識的發展是一個從表面到本質、從淺層到深層、從復雜到簡單的對稱過程。對稱經濟學首次將人類整體的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它不僅研究經濟領域中類似牛頓力學的有序現象,還研究經濟領域中類似量子力學的無序現象。對稱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和線索是以對稱方法和"五度空間"的方法,以主體與客體的相對稱、主觀性和科學性的統一為基礎。對稱經濟學以人類整體的經濟現象和背后的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是一種科學的、普遍的、涉及全人類的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形成對比。在對稱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思辨與實證、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之間是對稱的。
空間經濟學
在18世紀30年代,屠能(Thunen)首次將空間引入經濟學領域進行研究。他假設空間是均質的,并提出了在孤立國家模型中,由于距離不同導致的運輸成本變化,從而形成農業分帶現象,即農業生產呈現出向心環帶狀分布的特征。空間經濟學是一個綜合和交叉于區域科學、城市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經濟地理學和經濟史學等多個學科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空間中的經濟現象和規律,關注生產要素的空間布局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定位。
發展經濟學
狄伯·拉爾強調,發展經濟學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學觀點,旨在研究發展中國家及其發展過程。與此相反,僅使用傳統的經濟學來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學”是不同的。弗朗西斯·斯圖爾特認為,發展經濟學是經濟學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綜合來看,發展經濟,旨在研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涉及貧困、不平等、資源配置、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等。
國際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是探討跨國界時如何最有效地分配稀缺資源的學科。它研究國際市場如何實現經濟資源在國家之間或獨立經濟體之間的有效分配。國際經濟新涉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系、金融關系、投資關系以及勞動力流動關系,包括關貿總協定(WTO)、外匯市場、跨國公司和國際投資等。
相關學者
編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
亞當·斯密(Adam Smith)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是英國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創立者,被稱為"古典經濟學之父""現代經濟學之父"。代表作《國富論》而被認為是古典經濟學的“開山鼻祖”。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Glasgow)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40~1746年間,赴牛津學院(The Oxford Academy)求學,1750年至1764年,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亞當·斯密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論》,1776年3月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
亞當·斯密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英國經濟學家,被稱為稱為“宏觀經濟學之父”。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依據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并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xxx。1923年,出版了《論貨幣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1930年出版了《貨幣論》(A Treatise on Money);1936年,他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簡稱《通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米爾頓·弗里德曼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國經濟學家,是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等而聞名。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62年,米爾頓·弗里德曼出版了《資本主義與自由》,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并反對政府的干預。
米爾頓·弗里德曼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