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威廉·莎士比亞經歷
- ? 早年經歷
- ? 青年時期
- ? 倫敦歲月
- ? xxx創作階段(1590~1600)
- ? 第二創作階段(1601~1607)
- ? 第三創作階段(1608-1613)
- ? 晚年生活
- 2 主要作品
- ? 早期作品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是英國文壇的巨匠和世界戲劇藝術的頂峰,一生共創作了37個劇本(近年來經學者考證又發現了他的兩個劇本)、154首十四行詩和兩部長篇敘事詩和其他詩作。
威廉·莎士比亞經歷
編輯早年經歷
1564年4月,威廉·莎士比亞出生于英國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鎮,在此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4月26日,莎士比亞在圣三一教堂接受了洗禮。童年時,斯特拉福鎮經常會有一些巡回演出的旅行劇團,這激起了莎士比亞對戲劇表演的興趣。1571年,7歲的莎士比亞在斯特拉福文法學校上學。這段上學的日子對莎士比亞來說是漫長的,課程從早上6點鐘開始,一直持續到大約下午6點晚飯時分。學校的老師很嚴厲,莎士比亞在此期間學習了算術、字母表、拉丁語、《圣經》選段和贊美詩等等,為其后來的戲劇與詩歌創作奠定一定的基礎。莎士比亞在學校中受到的基本修辭訓練也在后來的劇作中有所體現。
青年時期
1577年,莎士比亞13歲時,家道中落。由于生意不景氣,父親欠債許多只能勉強養家糊口。后來,其父逐漸變賣家產直至破產。經濟困難的父親沒錢送莎士比亞上學,只好輟學。16歲,莎士比亞開始獨立謀生。從輟學到結婚的階段,關于莎士比亞的記載甚少。有學者推測,莎士比亞在這個時期也許當過學徒、秘書、家庭教師等職業。莎士比亞成年后創作的戲劇中顯示他對屠夫鋪子十分熟悉,他有可能在青年時期學過宰殺牲口。如果莎士比亞曾在一個富有的家族朋友家里擔任過暫時的寄宿教師,他就可能有機會在朋友家寬敞的大廳里觀看成群結隊的巡演演員們表演戲劇,從而與表演和舞臺戲劇有了親密的接觸。因此,這些可能使得他在青年時期便與表演和舞臺戲劇結下不解之緣,為其后來前往倫敦追求戲劇事業埋下伏筆。1582年11月28日,18歲的莎士比亞與比自己大8歲的安妮·哈撒韋結婚。他們的女兒蘇珊娜在5個月后降生,并在1583年5月26日接受了基督教洗禮。1585年,莎士比亞和安妮生了一對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倫敦歲月
1586年,22歲的莎士比亞離開了斯特拉特福,去倫敦謀生。當時倫敦是個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城里街道狹窄,基礎設施落后。1590年以前,莎士比亞從事的工作是清潔工或馬夫這類不體面的工作,或者干一些掃地等雜活。之后,莎士比亞做過招呼演員按時登場的傳呼員工作,并兼任演員去飾演一些小角色。莎士比亞在年輕時就禿了頂,使得他能出演老人。
xxx創作階段(1590~1600)
這一時期正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后期,英國國內的鎮壓農民xxx、血腥立法、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外,英國打敗了西班牙xxx艦隊,增強了資產階級的民族自信。莎士比亞在xxx創作階段的作品基調是樂觀的,對于和諧解決生活矛盾和社會矛盾充滿信心,體裁以詩歌、喜劇和歷史劇為主。1590年到1591年兩年間,莎士比亞創作了《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劇本。1592年,《亨利六世》全劇在修葺[qì]一新的玫瑰劇場演出,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引起了“大學才子”派的震驚,英國作家羅伯特·格林甚至借用《亨利六世》中的臺詞去攻擊莎士比亞,嘲笑他是沒進過大學的鄉下佬。同年,莎士比亞加盟了一家劇團,并為該劇團寫劇本。隨后倫敦的舞臺公演了莎士比亞的幾部劇作,作為劇作家和演員的他在倫敦開始嶄露頭角。莎士比亞通常只為自己的劇團寫劇本,這與當時其他劇作家有所不同。他的作品很多是為某些特定演員量身打造的,因為莎士比亞的劇本通常也是在某個特定的劇院上演,他在創作時還會考慮劇院的建筑特征。1593至1594年,黑鼠疫席卷倫敦,劇院因為這種極具傳染性的瘟疫而關停。莎士比亞將注意力轉向詩歌,出版了兩首敘事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和《魯克麗絲受辱記》。其xxx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是獻給一位愛好文藝的青年貴族“掃桑普頓伯爵兼提齊菲爾男爵亨利·羅塞斯雷”,題獻高度贊美這位作為庇護人的伯爵,極盡謙卑之意。刊行后,該詩顯示的多姿多彩的詩歌技巧得到社會的承認。第二首長詩獻給同一個人,尋求貴人的庇護,表明詩歌為大方之作家所作并提高作品的身價。莎士比亞的長詩在當時一直受到眾人的重視,隨后才逐漸退居次位。1594年,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以四開本出版,他和劇團聲名鵲起,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聞名全國,經濟狀況也日漸上升。轉年,莎士比亞開始著手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喜劇《仲夏夜之夢》的創作,前者主要受1562年英國詩人亞瑟·勃魯克的長篇敘事詩《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的啟示,后者的主要情節為莎士比亞本人創造,而一些次要情節主要取材于前人或同時代人的某些作品以及民間傳說。1596年,莎氏比亞創作了喜劇《威尼斯商人》,該劇在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菲奧倫蒂諾的短篇小說集《傻瓜》的基礎上改編。同年,莎士比亞以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力。8月11日,莎士比亞的兒子哈姆尼特不幸死亡,年僅11歲。1599年,莎士比亞搬到了泰晤士河的南岸,與此同時,他作為劇團股東同其他人在此建造了屬于自己的劇院——環球劇院。同年,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之一《皆大歡喜》就在這里上演,該劇的故事情節來源于托馬斯·洛奇的牧歌傳奇《羅瑟琳》。1600年,莎氏比亞創作了《第十二夜》,兩年后首次上演于倫敦的“中殿法學協會”。莎士比亞后來創作的戲劇主要在環球劇院里公演。
第二創作階段(1601~1607)
隨著“環球劇院”的開張,這個時期成為了莎士比亞創作的巔峰時期。伊麗莎白統治的末年,王權同資產階級之間的關系趨于緊張。資產階級xxx的形式遠未成熟,并且本質上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是對立的。這一時期的作品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作為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的人文主義者的悲慘故事,體裁以悲劇為主。1601年,莎士比亞創作了《哈姆雷特》。早在12世紀末,丹麥史就有最早的記載提及哈姆雷特的故事,而后在16世紀末,英國作家把這部以復仇為主題的史詩改編成了戲劇,非常受歡迎,但最終卻失傳了。莎士比亞的作品一般公認是根據那部失傳悲劇改編而來的。
四大悲劇之首-《哈姆雷特》(來源:北京衛視檔案)這一時期的喜劇帶有悲劇的性質,莎士比亞于1602年創作的《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1603年創作的《終成眷屬》與《一報還一報》雖以愛情為主題,但愛情籠上了一層罪惡或背棄的陰影。同年,伊麗莎白女王逝世,新國王詹姆斯一世即位,莎士比亞所在劇團被授予“宮廷大臣劇團”皇家標志,并改名為“國王劇團”。有了國王的支持,莎士比亞和其劇團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轉年,莎士比亞改編16世紀后半期意大利一篇短篇小說并創作了《奧賽羅》,這是把一個普通愛情悲劇故事變為一出人文主義理想幻滅的悲劇。16世紀英國的歷史著作和詩歌中,關于李爾王的故事已經廣為流傳,且1584年更被編排成劇本上演。1606年,莎士比亞的名劇《李爾王》就是以此為基礎而加以改寫而成的。該戲劇以人文主義為理念,把真誠的愛與現實世界虛偽的愛之間的矛盾放到舞臺上,從而展現出人類期待追求的理想。同年,莎士比亞根據蘇格蘭史編寫出了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莎士比亞在這部作品中批判了現實中存在的野心的腐蝕作用,強調了人文主義的“仁愛”原則,肯定了“良知”,指出野心同仁愛是不可共存的。除了四大悲劇以外,1607年,莎士比亞還根據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創作了《雅典的泰門》《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科利奧蘭納斯》。其中《雅典的泰門》標志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低潮。它沉痛而憤怒地控訴了金錢對人以及人與人關系的腐蝕作用。
第三創作階段(1608-1613)
在莎士比亞創作生涯的最后時期里,封建王朝更加暴露其專制的本來面目,清教徒力量壯大,與王權的碰撞更加激烈。詹姆斯一世紙醉金迷,提倡迷信,使得貴族流派風行一時。這些影響到戲劇界以及整個文壇,呈現頹勢。這個時期的作品充滿浪漫情調,富有傳奇色彩,宣揚寬恕和解,傾向于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與傳奇劇。1608年,莎士比亞的劇組新添了一個名叫“黑衣修士”的室內劇院。這個劇院打破了時間限制,有屋頂和暖氣使得劇組在冬天也能演戲。同年,莎士比亞創作了以悲劇開始但以喜劇作結的傳奇劇《泰爾親王佩里克里斯》,具有道德感化的意義。1609年,《十四行詩集》出版。1610年,莎士比亞創作了傳奇劇《辛白林》。此時,莎士比亞還和當時著名的劇作家約翰·弗萊契爾開始合寫《兩位貴親》。1611年,創作了傳奇劇《冬天的故事》。1612年,創作了傳奇劇《暴風雨》和歷史劇《亨利八世》。《亨利八世》可能是莎士比亞和另一個劇作家約翰·弗萊徹共同創作的。《暴風雨》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被視為莎士比亞向戲劇告別的作品,也是全部莎劇中最短的一部,是充滿了浪漫幻想的戲劇。莎氏比亞在該劇中提出了關于理想國的主張,總結了自己一生對生活的思考,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這些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揭露了黑暗的現實,但仍然堅守人文主義者的信念,多以上天干涉、惡人懺悔、施展魔法、失而復得等情節來實現大團圓的結局。莎士比亞將希望寄托于夢想中的烏托邦,希望未來的青年一代能夠體會這樂觀的精神。此后莎士比亞封筆,不再創作戲劇作品。
晚年生活
1612年左右,莎士比亞告別倫敦回歸自己的家鄉斯特拉福鎮,但仍擔任劇團的股東并關心劇團演員的工作與生活。1613年,莎士比亞曾入宮為慶祝公主婚典御前獻演。6月29日,在《亨利八世》的演出過程中,“環球劇院”發生火災,莎士比亞的經濟損失很大。1616年1月,莎士比亞預感自己命不久矣,開始起草遺囑。遺囑中莎士比亞的妻子安妮·哈撒韋一文未得,只分得一張“次好床”,引發后人種種猜測。有人指出,這種不符合邏輯的安排可能表明夫妻關系不太融洽。然而,也有人認為,由于那個時代的相關法律,妻子有權繼承丈夫三分之一的財產,因此不必記錄在遺囑中,而“xxx的床”本是兩人的合歡床,無需遺贈。4月23日,莎士比亞病逝于斯特拉福鎮,享年52歲。逝世兩天后,莎士比亞被安葬在他出生時接受洗禮的圣三一教堂。
主要作品
編輯早期作品
xxx階段(1590-1600)以歷史劇、喜劇、詩歌為主。
中期作品
第二階段(1601-1607)以悲劇為主。
晚期作品
第三階段(1608-1613)以傳奇劇為主。
主要思想
編輯人文主義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他的人文主義思想汲取了前人思想精髓,同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個人特點。他的人文主義思想主要表現在個性解放和理想主義方面。個性解放包括解放情感、確立人的地位和開發智慧三個方面;理想主義則包括一般生活方式和國家社會政治兩個層面。中世紀的歐洲被宗教禁欲主義所束縛,文藝復興運動推崇人性,批判禁欲主義,主張人們有權滿足情感需求和追求幸福。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再次展現了對青春和美、愛情和友誼的贊美。例如,在《愛的徒勞》中,那瓦國王和侍臣原本決心過清心寡欲的生活,但一旦法國公主和美貌的侍女到來,他們無法抵抗情感的沖擊,放下了禁欲束縛,陷入愛情的漩渦。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體現了他不斷提高的寫作水平以及對于生活現實的深刻觀察。在社會動蕩、人性的貪婪以及黑暗的背景下,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推崇的理想人文主義精神在現實的殘酷中被摧毀,留下了最后的慰藉。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對女性角色的刻畫特別突出,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無論是《哈姆雷特》中的奧菲利亞,還是《李爾王》中的考狄利婭,這些形象充滿了靈魂美和心靈美。她們的故事讓人感動,展現了深沉及發自內心的人性美。雖然在整個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每個角色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內涵,但女性角色的形象特別突出,彰顯了作者的人文精神。莎士比亞通過優秀的戲劇作品,藝術地展現了人文主義者的友誼、生活、愛情、理想,歌頌理想人物和君主,譴責馬卡維利主義者、封建暴君和各種社會罪惡。莎士比亞全部作品的基礎核心思想在于人道主義精神或是人文主義。
文藝思想
威廉·莎士比亞在其戲劇和詩歌作品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文藝理念。與中世紀流行的文學觀點有所不同,莎士比亞主張從社會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古希臘和古羅馬文藝理論的精華,注重現實和世俗。他首先提出文學作品必須以真、善、美的統一為總原則。其次,他強調文學作品應該反映自然,力求合適,因為自然和現實是客觀存在的,豐富多彩。然后,莎士比亞認為想象是實現“反映自然、再現人生”的目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他贊賞文藝作品的生命力,認為那些充滿真情實感的作品是不朽的。例如,莎士比亞在第82首十四行詩里所說的“真美的你只能由真誠的知己/用真樸的話把你真實的表達”,意味著文藝必須以生活的真實性為基礎。他認為文藝既是始終以“反映自然”為目的,那就”不能越過自然的常道“,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尊重現實的精神。
藝術特色
編輯戲劇方面
現實主義創作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人們以人為中心,否定中世紀神權和迷信。人文主義給人以新的價值觀,使人類從歷史扮演者轉變為歷史締造者。莎士比亞受此影響且塑造個性化角色,走向現實主義之路。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首先立足于現實世界,以真實反映現實為基本出發點,后按照生活邏輯及豐富的面貌加以深化和擴展,展示他那個時代的精神特質。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雖反映英國社會現實,但又不正面直接點出,而是借助英國以前的故事,或是異國他鄉的故事,以逼真的細節來展示。莎士比亞的第二個重要悲劇《奧賽羅》在《哈姆雷特》之后面世,與前者相比,他將人物個性和現實主義方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雖然劇中也有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但理想并非既定不變,而是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實踐不斷演變。劇中的埃果是莎翁塑造得非常細致的人物,他暴露出了現實的丑惡,從而使得讀者感受到奧賽羅的天真純潔,這是該劇在現實主義方面的一個特點。恩格斯曾在致馬克思的信中指出: “單是《風流娘兒們》的xxx幕就比全部德國文學包含更多的生活氣息和現實性”。該劇xxx幕中,從培琪的小康家庭到嘉德飯店再到法國醫生的住所,英國市民社會的全貌得到了生動的展現,人物社會地位、文化教養和個性特點也被清晰勾勒。金錢在市民階級興起的時代里顯露出顛倒乾坤的魔力,是這部劇推動情節發展的潛流。莎士比亞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描寫人物心理方面忠于生活、忠于時代,不以自己的主觀興趣為轉移,而是以作品反映的客觀現實為根據。
雙重情節
莎士比亞創作的大部分戲劇中有著雙重情節,即有一條線對主線的次要反映。這種模式打破了古代希臘悲劇”三一律“中的情節統一律,使得戲劇更具有張力和開放性。例如,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的情節線索便是以李爾家庭為主,以葛羅斯特家庭為輔。此戲劇利用輔情節的設置,達到拓展了主人公視野、帶給觀眾更強震撼力的目的。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中,經常出現兩個世界的對立。如《第十二夜》中的嘲諷場面與愛情世界、《皆大歡喜》中的公爵宮廷和亞登森林等,這種尖銳的對比,令情節故事多變,彰顯出人物的性格,深入表達了主題思想,使作品具有更寬廣、更深入的社會蘊涵。
悲喜結合
莎士比亞劇作中,常常呈現出一種將悲劇性與戲劇性融為一體的情節特色,其中喜劇的場面和人物會被穿插在悲劇或歷史劇之中,而在喜劇中有時又出現悲劇氣氛和悲劇性人物。例如,《哈姆雷特》中插入的一場悲劇場景便是墓園一場,悲劇中出現喜劇人物的;有《李爾王》中的弄人,他以燦爛的言辭及充滿智慧的言語使李爾漸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喜劇中出現悲劇場面的有《無事生非》中的婚禮一場、《威尼斯商人》中的庭審一場等等。
結構藝術
作為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莎劇的開頭、發展、結尾處理得很有特色。莎士比亞在構制戲劇的開頭時,往往能找到恰當的情節切入點,達到開門見山、引人注目的效果。例如,《李爾王》一開場就寫劃分國土,因為這正是引起沖突的關鍵。而在劇情得發展部分,莎士比亞主要采取遞增法來安排劇情的發展,在保持劇情的基本傾向不變的前提下,不斷引入新的情節以促使矛盾沖突的步步加劇。如《終成眷屬》中,海麗娜最初對勃特拉姆的愛情毫無希望,但隨著她冒險治好了國王的疾病后,她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而這時勃特拉姆卻棄妻而走,使得劇情又生波瀾。至于結尾,莎劇都十全十美,但大部分都頗具匠心,從事實出發,在情節發展部分已預示出自然的趨勢,與整個結構密不可分。莎士比亞的悲劇突破了悲喜劇的劃分,劇情緊張程度時高時低。每部悲劇就全劇觀看,第三幕通常最緊張,而二、四幕則相對平靜。每幕中情緒緊張的悲劇場面通常被平靜的日常生活插曲或喜劇場面所間隔,這種對比反襯可以讓觀眾在喘息時間內保持對劇情的新鮮感,避免感到厭倦,同時也能為再度緊張的場景醞釀氣氛,創造出令人期待的高潮。莎士比亞的傳奇劇以戲劇沖突為中心,遵循起承轉合的結構框架。情節結構類似于倒放的“V”字,呈現程式化、規律化的特征。每部劇大致都為以下結構,xxx幕交代情節開端,主人公遭遇不幸,矛盾迅速呈現。第二至四幕為情節發展主體,悲喜交織,主人公悲劇色彩逐漸加深,之后逐漸減弱。第五幕為高潮,決定主人公命運,標志為團聚和矛盾徹底化解。結局倉促簡短,呈現高潮余音回響的感覺。有些劇還有尾聲,內容包括主人公致辭和故事情節總結。
語言特色
作為一位優秀的語言大師,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以前人為基礎,加入自己的創新與改變,豐富多彩,變化萬千,蘊含著很強的表現力。在描寫形象方面,莎士比亞能運用史詩筆法,寫出莊嚴的韻文,使用高昂的詞語、節奏和形象。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亞便使用另外一種新筆法,如描寫克瑞西達和特洛伊羅斯,克瑞西達顯得既像閨中少女,又向有經驗的少婦。此外,莎士比亞更多地發揮散文在劇本里的作用,后期傾向于利用不同的停頓來取得變化。如《辛白林》中的臺詞有一部分幾乎沒有一句斷在一行之末,且停頓處所在皆是。
人物塑造
莎士比亞巧妙地應用了各種方法來塑造人物,使其栩栩如生,血肉豐滿。莎劇中的眾多人物個性特點突出,且性格不是單一,而是復雜多變。莎劇善于在行動發展中塑造人物形象,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庭審”一場,當夏洛克拔出尖刀指向安東尼奧時,安東尼奧為了摯友獻身,毫無畏懼,慷慨激昂,他的高尚品質得到很好的展現;而夏洛克行事蠻橫無理,殘暴兇惡的面貌暴露無遺。在生死關頭,二人面對面的斗爭中,他們性格的鮮明對比更顯突出。除了通過刻畫行動寫活人物之外,莎士比亞還運用獨白透視內心,為觀眾展現一個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例如《理查三世》中,用理查的內心獨白表達了他藏于心底的狼子野心,雖然外表表現的是忠誠。而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通過花園定情的獨白,描寫了一位初戀少女內心深處的細微心緒。
詩歌方面
體裁創新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在體裁結構上進行了極大的創新。他拋棄了意大利式的兩節四行、兩節三行,使用并發展了三節四行、一節兩行的英國式。末兩行往往作出全詩內容“結論”。詩行并非“義的階段”,只是“音的階段”,句末完全可以跨行,不再局限于一句不必占一行。
真善美統一
莎士比亞不只是平庸地講述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社會,而是以高度的技巧和優美的形式,引發人們的美感和美的理想,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和情懷。如十四行詩第30首:“但是只要那刻我想起你,摯友/損失全收回,悲哀也化為烏有。”使得讀者掩卷思考友誼的意義。
真實與幻想結合
莎士比亞的詩集創作是以現實為基礎,但又不失浪漫主義。詩集的語言豐富多彩,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高雅的詩行,也可以找到粗俗但俏皮的話語。詩人善于利用矛盾修飾法來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如,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第35首中稱他又愛又怨的“愛友”為sweet thief(“可愛的小賊”);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中從天上下凡的維納斯贊美凡間時寫到”目光四射,輝煌地看著下界的氣象萬種,把樹顛山頂,都映得黃金一般燦爛光明。“,將想象與現實緊緊聯系在一起,渲染了浪漫的氛圍等等。
人物影響
編輯莎學
莎士比亞的作品幾百年來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研究著作更是浩如煙海,形成了以研究莎劇為中心的國際莎學。倫敦王家學院甚至設有以莎士比亞命名的碩士學位,這在當今世界是xxx的。在2005年夏天的英國紐卡斯爾市,舉行了第二屆莎士比亞學會大會。這次大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參加,提交的研究成果數量之大、形式之多、議題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莎士比亞研究越來越突破時空界限,幾乎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各國的關于莎士比亞研究網站有幾十個,以莎翁命名的團體、組織以及相關商業、政治、文化和宗教活動更是數不勝數。中國莎學起步較晚,發軔于清末資產階級學習西方、以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舊文化的斗爭之中。郭嵩燾,嚴復、梁啟超等人最早注意到莎士比亞,青年時代的魯迅也在早期著作中稱贊莎士比亞。1984年12月,中國莎士比亞學會在文化部的領導和支持下成立,簡稱“中莎會”。隨后,一大批學者積極加入,中莎會組織了一系列活動促進了中國莎學的發展。
對英國文學的影響
莎士比亞的悲劇對英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以四大悲劇xxx代表性。莎士比亞的悲劇表現了人文主義思潮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對英國后來的悲劇創作方法產生了直接影響,使英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莎士比亞的作品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其悲劇是戲劇舞臺上最為活躍的內容之一。其中,《哈姆雷特》廣為人知,受到廣泛傳播和贊譽。這部作品展現了尊重不同人性觀點的精神,鼓勵文學作品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思想。在《麥克白》中,莎士比亞融入了迷行和恐怖元素,增強了作品的舞臺效果。《李爾王》中真善美戰勝了邪丑惡,傳遞了正能量等等。莎士比亞是英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戲劇家之一,他對英國文學發展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理念和藝術表達方面,而且在語言使用上也有很大貢獻。他創造了許多常用的成語和格言,為英語增添了許多新詞,靈活地使用名詞作為動詞,并創造了許多合成詞,對英語寫作語言的使用規范也產生了影響。
對世界的影響
莎士比亞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悲劇、喜劇、歷史劇、傳奇劇和詩歌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殊的風格和深厚的藝術魅力。莎士比亞的作品表現出人類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想,同時也揭示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罪惡。無論是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都可以從莎士比亞及其作品中獲得無限的生命力。在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之際,根據英國文化協會在全球范圍內的調查結果,莎士比亞是英國xxx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莎士比亞的作品誕生已有四百年的歷史。在這段時間里,他的作品已從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成為了世界文學的經典之一。在19世紀的歐洲,隨著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興起,莎士比亞的作品備受歡迎。雨果、司湯達等人高度評價莎士比亞的作品,認為他是浪漫主義的典范。巴爾扎克、迪更斯、雪萊、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作家都受到了莎士比亞的影響。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他引用或談到莎士比亞的次數超過了三百處,他在馬克思心中的地位是xxx的。莎士比亞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戲劇影響了許多中國現代戲劇主要奠基人,如田漢、曹禺、老舍等,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許多思考。而這種影響,既有顯性的,如對莎士比亞作品的閱讀、翻譯、研究和傳播等主體意識較強的影響。又有深層的關聯,除了被中國學術界較為熟悉的,如莎士比亞戲劇在人物、情節的豐富性、生動性、語言的詩意化、風格的浪漫化等方面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莎士比亞悲劇擁有的獨特且最根本的審美方式對中國現代戲劇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田漢前期劇作受到莎士比亞悲劇的明顯影響,莎士比亞善于利用黑暗現實與人文主義理想之間的激烈對抗,以及劇中人物的大段獨白,抒發劇中角色追求美好理想的內心世界和積極浪漫主義的精神。這一點在田漢的《獲虎之夜》、《南歸》、《湖上的悲劇》中得到體現,他讓劇中主人公通過段獨白表達出對時下黑暗社會的不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人物評價
編輯正面
“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英國詩人和劇作家本·瓊生“莎士比亞!惟有雄鷹才具有幾分那非凡的氣度:他騰飛、下落、再騰飛;他上升、降落、俯飛、沖刺、急降,驟然落下、驟然高高升起。他是上帝故意不加管束的天才之一,目的是他們勇往直前、開足馬力進入無垠的境界。”——作家維克多·雨果“因此,莎士比亞應該受到這樣的稱贊,他的戲劇是生活的鏡子。誰要是被其他作家們捏造出來的荒唐故事弄得頭昏眼花,讀一下莎士比亞用凡人的語言所表達的凡人的思想感情就會醫治好他的顛三倒四的狂想。讀一下莎士比亞所寫的那些場景便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因為讀了這些場景以后就連一個隱士也會對世間的事務做出判斷,甚至連一個教士也會預測到愛情是怎樣發展的。”——英國文學評論家撒繆爾·約翰遜“每個重要有才能的劇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亞,都不能不研究他。——研究他,就會認識到莎士比亞已把全部人性的多種傾向,無論在高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描寫得竭盡無余了,后來的人就無事可做了。只要心悅誠服地認識到已經有一個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的優異作家在那里,誰還有勇氣提筆呢!”——德國思想家和作家歌德“莎士比亞———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亞———對地獄、人間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過了他的靈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脈搏的躍動。他的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包含著整個現在、過去及未來。”——俄國哲學家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
負面
“其中有一只暴發戶式的烏鴉用我們的羽毛裝點自己,用一張演員的皮包起他的虎狼的心;他寫了幾句虛夸的無韻詩就自以為能同你們中最優秀的作家比美;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打雜工,卻恬不知恥地以為舉國只有他能震撼舞臺。”——英國作家羅伯特·格林“莎士比亞是具有充沛的活力和自然而卓絕的天才,但毫無高尚的趣味,也絲毫不懂戲劇藝術的規律。”——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描寫臃腫冗長,拐彎抹角,讀者經常可以從那里面感覺出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既不懂什么叫做體裁、口吻、題材,也不知道字眼的確切意義,憑興之所至,在最粗俚的東西當中插進了詩的語言。”——法國作家弗朗索瓦一勒內·夏多布里昂“莎士比亞并不屬于所有的時代,而只屬于一個下午.”——英國戲劇家喬治·肖伯納“莎士比亞不是藝術家,他的作品也不是藝術作品。”——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他描寫自然的鄙陋、殘疾、缺陷、奢侈、凌亂和狂暴;他通過吃飯、睡覺、嬉戲、飲酒、發狂、生病去展示人的生活;他不僅表現了舞臺上所發生的情節,也表現了舞臺后面所發生的情節。他從未想到去抬高生活,而只是去模寫生活,只是企圖使自己的模寫比原來生活更強烈更鮮明。”——法國哲學家伊波里特·阿道爾夫·泰納
后世紀念
編輯后人追憶
莎士比亞的墓碑上刻著一條咒語——這條咒語古怪的拼寫方式在當時極為常見——“看在上帝的面上,請不要動我的墳墓,妄動者將遭到詛咒,保護者將受到祝福。”碑文將他與希臘神話中的內斯特、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贊揚莎士比亞的偉大。每年都有無數的人懷著虔誠的心去瞻仰這位英國文藝復興劇作家、詩人、人類戲劇史上里程碑式的巨匠。曾在“環球劇院”附近干過活兒的石匠吉拉特·簡森為莎士比亞雕刻了一尊半身像。彩繪后,雕像被安放在教堂中莎士比亞的墳墓上。
世界莎士比亞大會
1971年,xxx屆世界莎士比亞大會由國際莎士比亞學會主辦。該會議每五年舉辦一次,并且世界各國課競爭承辦,核心議題是“莎士比亞的創造與再創造”。2016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這一年全世界都在舉辦重要活動來紀念莎士比亞。這一年恰好是第十屆莎士比亞大會的舉辦年,會議在莎翁故居斯特拉福鎮和倫敦舉辦。前九屆分別在加拿大溫哥華、美國華盛頓、英國斯特拉福、德國柏林、日本東京、美國洛杉磯、西班牙瓦倫西亞、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捷克布拉格舉辦。中國首次組團參加的是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世界莎士比亞第六屆大會,中國代表團以著名翻譯家方平為團長。代表團一行11人一在大會上露面,便立馬受到各國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
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370周年,1986年4月10日,由上海戲劇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以及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簡稱“莎劇節”)在上海和北京分別隆重舉行。莎劇節受到了國外各界人士的強烈反響。國際莎士比亞協會會長菲力浦·勃洛克班克、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楊世彭教授等數十名世界莎學專家以及在華國際友人紛紛參加了莎劇節的觀摩活動,并與我國莎學藝術家廣泛地開展了學術交流。
人物爭議
編輯多年以來,有人不相信單一作者能獨自創作出如此眾多偉大的作品,或者質疑一個鄉村少年竟能如此了解國王和王室的做法,對他們刻畫得細致入微。學者還發現莎士比亞的教育背景和他的寫作能力之間存在矛盾,因而認為他不可能獨自寫出所有的作品。有人甚至懷疑他根本什么都沒有寫過。引發了這種懷疑的因素在于,一個在小村莊長大且只能接受最基礎教育的普通人,不太有可能創作出這些歷史最偉大的作品。出版商在當時可以不經作者同意就出書,或者為喜愛的作品隨意地加上某位作者的名字,讓事情的真相變得更為復雜。“莎士比亞”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姓氏,所以一些學者認為作品有可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或作家,如本·瓊生或者克里斯托弗·馬洛,用“莎士比亞”假名發表的。還有一種可能是莎士比亞在某個劇本的創作與他們上合作過,比如提出創意或輪流寫劇本等,而這種合作在莎士比亞時代是普遍存在的。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