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蚜蟲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蚜蟲(英文名:Aphid),是球蚜總科(Adelgoidea)和蚜總科(Aphidoidea)昆蟲的統稱,又稱膩蟲、密蟲,隸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半翅目,包括球蚜科、根瘤蚜科、纊[kuàng]蚜科、平翅綿蚜科、扁蚜科、癭[yǐng]綿蚜科、群蚜科、毛管蚜科、斑蚜科、毛蚜科、大蚜科、短痣蚜科和蚜科。蚜蟲體長0.5~7.5mm,大多在1.0~4.0mm,橢圓形、較柔軟,分為有翅蚜和無翅蚜。體色一般為綠色...

    蚜蟲英文名:Aphid),是球蚜總科(Adelgoidea)和蚜總科(Aphidoidea)昆蟲的統稱,又稱膩蟲、密蟲,隸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半翅目,包括球蚜科、根瘤蚜科、纊[kuàng]蚜科、平翅綿蚜科、扁蚜科、癭[yǐng]綿蚜科、群蚜科、毛管蚜科、斑蚜科、毛蚜科、大蚜科、短痣蚜科和蚜科。蚜蟲體長0.5~7.5mm,大多在1.0~4.0mm,橢圓形、較柔軟,分為有翅蚜和無翅蚜。體色一般為綠色、黃綠色或黃色,觸角3~6節,足3對。腹部由9節組成,且大多擁有腹管。

    蚜蟲分類與物種演化

    編輯

    分類

    蚜蟲類昆蟲包括球蚜總科(Adelgoidea) 和蚜總科(Aphidoidea),隸屬于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Hexapod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半翅目(Hemiptera)胸喙亞目(Sternorrhyncha)。1758年,Linnaeus首次在《自然系統》中建立了蚜屬Aphis,目前全世界已知蚜蟲類昆蟲500多屬近5000余種。對于蚜蟲的高等階元的分類系統,不同學者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張廣學和鐘鐵森的2總科13科分類系統(1983)。其中,2總科分別為球蚜總科(Adelgoidea)和蚜總科(Aphidoidea)。球蚜總科下包括球蚜科(Adelgoidea)和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蚜總科下包括纊蚜科(Mindaridae)、平翅綿蚜科(Phyloeomyzidae)、扁蚜科(Hormaphididae)、癭綿蚜科(Pemphigidae)、群蚜科(Thelaxidae)、毛管蚜科(Greenideidae)、斑蚜科(Drepanosiphidae)、毛蚜科(Chaitophoridae)、大蚜科(Lachnidae)、短痣蚜科(Anoeciidae)和蚜科(Aphididae)。根據該分類系統,認為扁蚜科與癭綿蚜科、短痣蚜科與大蚜科、毛蚜科與蚜科分別為姊妹群,毛管蚜科、斑蚜科、短痣蚜科、大蚜科、毛蚜科、蚜科間有較近的親緣關系并共同組成蚜蟲類中一個較進化的單系群,球蚜科、根瘤蚜科為最原始的類群。另一類是由Remaudière(1997)等人提出的3科25亞科系統。其中,3科分別為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球蚜科(Adelgidae)和蚜科(Aphididae),以及25亞科,分別為癭綿蚜亞科(Pemphiginae)、纊蚜亞科(Mindarinae)、扁蚜亞科(Hormaphidinae)、塔葉蚜亞科(Tamaliinae)、新葉蚜亞科(Neophyllaphidinae)、平翅棉蚜亞科(Phloeomyzinae)、蜥蜴斑蚜亞科(Lizeriinae)、毛管蚜亞科(Greenideinae)、短痣蚜亞科(Anoeciinae)、群蚜亞科(Thelaxinae)、根瘤蚜亞科(Phylloxerinae)、跳蚜亞科(Saltusaphidinae)、粗腿蚜亞科(Macropodaphidinae)、鐮管蚜亞科(Drepanosiphidinae)、以色列蚜亞科(Israelaphidinae)、毛蚜亞科(Chaitophorinae)、大蚜亞科(Lachininae)、粉毛蚜亞科(Pterocommatinae)、擬毛蚜亞科(Parachaitophorinae)、蚜亞科(Aphidinae)、翅斑蚜亞科(Pterasthemiinae)、內烏肯蚜亞科(Neuquenaphidinae)、臺斑蚜亞科(Taiwanaphidinae)、角斑蚜亞科(Myzocallidinae)以及葉蚜亞科(Phyllaphidinae)。

    演化歷史

    目前出土的蚜蟲化石最早可追溯至三疊紀,因此推測蚜蟲起源于二疊紀,該學說由Mordvilko(1928,1934)提出。他認為蚜蟲的祖型是二疊紀時期具有兩性、卵生、有翅特征的古革蟬科(Archescytinidae)。約在中生代,蚜蟲出現了孤雌卵生、孤雌胎生、無翅型等多型現象。大多數化石蚜蟲類群在白堊紀-第三紀界線期間滅絕。現代蚜蟲出現于白堊紀早期,最初在北半球的木本植物上進化,并且大量輻射于中新世。

    蚜蟲形態特征

    編輯

    整體形態

    蚜蟲體長0.5~7.5mm,大多在1.0~4.0mm。蟲體柔軟,多數呈橢圓形,也有部分種類紡錘形或扁橢圓形,體色多為綠色,黃綠色或黃色,也有黃白色、褐色及黑色,其顏色根據種類、寄主、齡期等不同而有所差別。一般而言,取食葉的蚜蟲大多為綠色、黃綠色、黃色,少部分為黃白色、褐色以及黑色,生活在蟲癭中的蚜蟲大多呈淡綠色、白色、墨綠色,而在植物莖干上寄生的蚜蟲則大多呈黃褐、紅褐或土褐色,也有部分種類呈黃白色。觸角通常為6節,絲狀,末節中部起突然變細。口器為刺吸式,可用來吸食植物汁液。蚜蟲分為有翅和無翅兩類,有翅型個體有單眼,且具有兩對翅:前翅大,后翅小,在前翅近前緣還有1條由縱脈合并而成的粗脈,端部有翅痣;無翅個體則不具有單眼。蚜蟲腹部第六節背側有一對腹管,腹部末端有1個尾片。此外,有些蚜蟲種類體表還覆蓋有由蠟腺分泌的蠟粉或蠟絲。此外,蚜蟲的觸角、復眼、喙、足、翅、毛和毛序,蠟腺和蠟板、體瘤及突出物、腹管、尾片、尾板等通常是用來進行辨別種類的重要特征。

    細節特征

    蚜蟲的頭部由復眼、單眼、額瘤、中額、觸角、喙等構成。復眼位于頭頂兩側,由多個小眼面構成,外側還有一個眼瘤,眼瘤上一般有3個小眼面,也有一些蚜蟲沒有眼瘤,有翅型一般還有3個單眼,無翅型無單眼。蚜蟲的觸角由3~6節組成,各節長度及比例等因種類而異。觸角上分布著感覺圈,形狀多為圓形、橢圓形或環形,觸角基部還有一個向內或向外突起的額瘤。中額是蚜蟲頭部中央的一個區域,形狀有瘤狀突起、下凹、平坦或冠狀等。喙由4節組成,少數為5節,長度也因種類而異。形狀為圓筒形,有槽,內含上顎和下顎各一對。胸部分為前、中、后三個部分。無翅蚜胸部背板通常不完整,有中縫,并且胸節腹板向內突起形成中胸腹叉(岔)。中胸腹叉又根據不同的種類有長柄、短柄、無柄、兩臂一絲相連或兩臂分離等區別。有翅蚜的中胸背板十分發達,擁有四片胸葉,一般兩側葉大,前葉小,后葉小于前葉且呈三角形。除此之外,有翅蚜還具有2對翅,前翅大,后翅小,位于中、后胸,一般透明或帶有斑紋。靜止時大多類群將翅放置在體背,呈屋脊狀,也有一些類群平放于體背。前翅的前緣有一條粗的縱脈,其端部有翅痣,基部還有還有徑分脈、徑脈,中脈和肘脈,其中,肘脈分為兩支,中脈通常分為三支。后翅脈翅比較簡單,一般有一條縱脈和兩條斜脈。足通常由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及跗節組成,每個胸節各一對,共三對,形狀及長度因蚜蟲種類而異。跗節通常長有數量不同的毛,端部有2個爪。某些種類一爪退化或消失,而在兵蚜中則出現了特化的爪。許多種類雌性蚜的后足脛節還長有膨大的雌性信息素腺,也有一些種類脛節端腹方膜質突起,稱之為足囊。腹部通常由9節組成,一般可見8節。蚜蟲通常長有7對氣門,球蚜科及根瘤蚜科為5對或6對。氣門一般為圓形,位于各節骨化的氣門片上,且胸部氣門大于腹部氣門。腹管位于腹部背面第5、6節的后緣兩側,形狀通常為圓筒形、棒形、截筒形、截錐形、環形等,有的具有復瓦狀紋和網紋,大多無毛,球蚜科及根瘤蚜科無腹管。腹管緣突的頂端有膜質蓋,中央有新月形骨化板,其開口處可分泌出蟲蠟。腹部末端的可見一突起,為蚜蟲的尾片。尾片由第9腹節特化而成,形狀通常為圓錐形、舌形、五邊形、半圓形、三角形、瘤狀等,尾片表面有短刺組成的瓦紋,有的在邊緣還會有2對或多對長毛。尾片之下為肛門,肛門之下為尾板,形狀多為半球形,也有一些類群末端平直、凹入、深凹或分為兩葉,上面長有短毛數根至數十根。尾板的腹面之前長有產卵器或產卵器退化的生殖突。雌性蚜蟲外生殖器不顯露,生殖片位于生殖板的前方,上面長有2根前毛以及超過10根的后毛,雄性外生殖器明顯,位于第9節腹板中央,兩側是抱器。抱器和陽莖骨化程度高,用肉眼可見。

    分布棲息

    編輯

    分布范圍

    蚜蟲為世界廣布類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南半球和熱帶地區分布較少。中國各省份皆有發生,危害程度根據地形以及氣候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多發于東北地區的遼寧,華北地區的河北、北京,西北地區的甘肅、新疆,西南地區的云南,華東地區的中國臺灣等省區。按類群的分布來看,根瘤蚜科、蚜科、毛蚜科、大蚜科、群蚜科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及北美等地。短痣蚜科除了分布在歐亞大陸、北美之外,通常還分布在澳洲大陸。扁蚜科、毛管蚜科則大多分布于東南亞。

    棲息環境

    蚜蟲適應溫度不太高而濕度稍高的環境,根據蚜蟲種類不同,所需要的溫度及濕度范圍也存在著差異。一般來說,蚜蟲適用于溫度范圍在15-25攝氏度之間,相對濕度在75%以下的環境。常棲息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部位,冬季時通常以卵的形態在枝梢、腋和樹皮裂縫等處越冬。不同種類的蚜蟲棲息的環境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球蚜科通常寄生于針葉林;根瘤蚜科、癭綿蚜科、平翅綿蚜科、群蚜科、毛管蚜科寄生在闊葉上;扁蚜科寄生于單子葉植物及闊葉樹;纊蚜科寄生在針葉樹上;短痣蚜科寄生在闊葉樹及禾本科植物上;大蚜科寄生于闊葉樹、次生性針葉林及草本植物;斑蚜科寄生于單子葉植物、闊葉樹和草本植物;毛蚜科寄生在闊葉樹、單子葉草本植物上;蚜科寄生在闊葉樹、草本植物和少數蕨類上。

    蚜蟲的習性

    編輯

    覓食習性

    蚜蟲是一類刺吸式昆蟲,它的口器由2對口針和喙組成。不進食時,它的口針會隱藏在喙的凹槽中。大多數蚜蟲會用它們的口針穿刺到植物的韌皮部或木質部取食,而少數蚜蟲則會在柔膜組織或表皮組織取食。蚜蟲取食是一個多次刺探的過程,每次刺探只持續5~10秒,但一旦找到合適的取食位置,蚜蟲可以連續取食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在穿刺過程中,蚜蟲會分泌膠狀唾液形成口針鞘,并釋放含有多水解酶的水溶性唾液到寄主植物中。這些唾液不僅能幫助蚜蟲進行初步消化,還能抑制植物的防御反應,從而確保蚜蟲能夠穩定地進食。

    正在取食的蚜蟲

    蚜蟲的食性非常廣泛,包括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4大門,涉及267科2120屬。取食部位根據蚜蟲的種類不同存在著多樣性。如平翅綿蚜科主要取食植物的嫩枝、莖、根部;短痣蚜科主要取食植物的葉片、嫩梢、莖;球蚜科、群蚜科、毛管蚜科主要取食植物的葉片、嫩梢、嫩枝、莖;纊蚜科主要取食植物的葉片、嫩梢、莖、花;大蚜科主要取食植物的葉片、嫩梢、嫩枝、莖、根;斑蚜科主要取食植物的葉片、嫩梢、嫩枝、莖、果實;根瘤蚜科主要取食植物的葉片、嫩梢、嫩枝、莖、根部、花;蚜科、癭綿蚜科和毛蚜科主要取食植物的葉片、嫩梢、嫩枝、莖、根部、花、果實等。

    防御行為

    當遇到天敵侵擾時,蚜蟲會從腹管中分泌出粘性物質。這種粘性物質不僅可以粘住天敵,同時還含有能夠使周圍蚜蟲逃逸的報警信息素,其主要成分為(E)-β-farnesene、germacrene A等。某些蚜蟲也可以通過噴射信息素來干擾并標記捕食者。被標記的捕食者會攜帶氣味信號,而接收到報警信號的蚜蟲通常會出現停止進食、遠離信號源等行為,并且經常從寄主植物掉落下來。這種報警行為顯著提高了種群的存活率,確保了種族的延續。

    社會行為

    蚜蟲是一種群居性昆蟲,為了適應高密度的生存環境,一些種類進化出了社會行為。例如,在癭綿蚜科和扁蚜科中出現了高度分化的兵蚜。這些兵蚜通常是1齡或2齡若蟲,它們具有攻擊和防御能力,但大多不能進一步蛻皮或繁殖。它們的主要任務是清理蟲癭和保護種群。當捕食者入侵時,兵蚜通常會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攻擊入侵者。某些蚜蟲種類還具有遷飛行為。當寄主植物營養不良或環境擁擠時,母蚜會刺激胎內或新生若蚜發育成有翅蚜。若蚜感受到擁擠后也會發育成有翅蚜。當這些有翅蚜發育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們就會飛到附近的寄主植物上與其他的蚜蟲群體爭奪資源,從而能夠降低本群體的環境壓力,改善整個種群的生存環境。此外,蚜蟲也可以通過蟲癭間利他擴散等方式來平衡種群密度。

    清潔行為

    由于蟲癭內的生活空間有限,蚜蟲需要及時清除產生的蜜露和皮蛻,以改善種群的生存環境。負責清潔工作的蚜蟲包括2齡兵蚜、1齡若蚜和各齡期若蟲。其中,2齡兵蚜和1齡若蚜主要以個體活動為主,它們會隨時清除分泌的小蜜滴。而若蟲則以集體行動為主,它們會將蜜滴堆積成一個大團,然后通過推動或蠕動的方式將大蜜團擠出蟲癭。有研究認為,這些蜜團能夠阻擋入侵者,從而避免捕食者入侵。

    生長繁殖

    編輯

    生長發育

    卵大多呈橢圓形,長度約0.6mm左右,初生時為黃色,隨著胚胎發育會變成綠色,最后變亮變黑,少部分呈深褐色。大多單個分布,數量多時也會成堆聚集在一起。大多數品種將卵產于木本植物芽苞附近,也有一些品種將卵產于樹皮裂縫、葉背以及植物根部等。

    若蚜若蚜體形小于成蚜,體色根據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與成蚜相比,若蚜也存在有翅和無翅之分,但若蚜一般尾片發育不完全,無生殖突、生殖板、中胸腹岔,且體內無成熟胚胎,大多也無次生感覺圈。若蚜分為4齡,每蛻皮1次增加1齡。隨著齡期增加,觸角各節、脛節及腹管長度與相對長度存在差異,且腹部背片、尾片及尾板毛數隨齡期增加而增多。第1齡期至第4齡期的觸角節數分別為:4或5節、5節、5或6節、6節。

    繁殖習性

    蚜蟲繁殖介紹(來源:唐唐)由于地區、氣候及環境不同,各種蚜蟲之間的繁殖習性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在冬季來臨前的北方地區會出現有翅的性母。這些性母會遷移到越冬寄主,產生無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當這些性蚜發育完成后,便開始尋找異性進行交配。此時,雌性蚜會抬高腹部和后足脛節,保持固定不動,同時釋放信息素以吸引雄蚜的到來。接收到性信息素的雄蚜會從不活動狀態變成活動狀態,或朝向性信息素源定向行走。交配時無翅雌蚜在下,有翅雄蚜在上,母蚜保持被動狀態,交配后當天即可產卵。受精卵休眠狀態下擁有較高的抗寒能力,因此許多蚜蟲通過卵的形態來越冬。次年,當環境適宜蚜蟲生存時,這些越冬卵便會孵化為干母,并胎生干雌。干雌在越冬寄主上繁殖數代后,會產生遷移蚜,遷移至適宜的寄主上繼續擴散為害。這些遷移蚜后代稱之為僑居蚜(包括有翅孤雌蚜和無翅孤雌蚜),在次生寄主上營孤雌胎生生活,直至秋末。孤雌胎生,即孤雌蚜直接產出若蟲個體,其胚胎的發育仍由卵供應,而不另需母體提供營養,只是胚胎的發育在母體體內完成。當冬季來臨時,蚜蟲種群中便會再次分化出有性蚜,進行交配并產生越冬卵。蚜蟲產卵數量根據種類、型態和代次不同而存在差異。如梨黃粉蚜,普通型成蟲每天最多產10粒卵,一生平均產卵150粒,性母型成蟲每天產卵3粒,一生產卵約90粒,雌蚜一生只產1粒卵;而葡萄根瘤蚜干母則可以產500-700粒,根瘤型第五代平均8粒,越冬代平均19粒,有翅產性型3~15粒,性蚜僅為1粒。在適宜溫度下(20℃左右),每4~5天便可繁殖一代。一般蚜蟲一年可產生10~20代左右,而在溫室下可全年發生而無需休眠。這種一年內(或1~2年內)存在孤雌世代與兩性世代交替的生活周期稱為全周期型。其中,有些蚜蟲的孤雌世代與兩性世代發生在同一種或幾種近緣的植物上,稱之為同寄主全周期(可進一步分為留守式和越夏式),而有些蚜蟲的孤雌世代與兩性世代發生在不同科的寄主植物上,稱之為蚜蟲異寄主全周期(可進一步分為喬遷式和復遷式) 。除此之外,在南方地區或溫室內還能見到不發生性蚜,全年營孤雌生殖的蚜蟲種類,這種蚜蟲被稱之為不全周期型。持續孤雌生殖的不全周期型通常是由全周期型孤雌生殖蚜所衍生,這種大多由溫濕度等環境條件導致。例如許多蚜蟲在北方有兩性蚜的出現,以卵越冬,而到了南方或溫室內,便會一年四季以孤雌胎生的方法繁殖。

    代表類群

    編輯

    根瘤蚜科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體型較小,呈橢圓形,體色一般為黃、橙或紅色,體表覆蓋有綿狀蠟質。復眼由3個小眼面構成,擁有3節觸角,頭部和胸部長度之和長于腹部,尾片半月形,無腹管。無翅蚜僅1個感覺圈。有翅蚜擁有2個縱長感覺圈,前翅擁有3根斜脈、1根中脈和2根共柄的肘脈,后翅無斜脈。性蚜無喙,且孤雌蚜和雌性蚜均為卵生。大多營同寄主全周期生活,少部分營異寄主全周期生活,常寄生于栗屬、櫟屬山核桃屬、梨屬、柳屬植物以及葡萄等。

    葡萄根瘤蚜蟲癭

    球蚜科球蚜科(Adelgoidea),體長1~2毫米,體表覆蓋有蠟粉或臘絲,無腹管。無翅蚜蚜觸角3節,背部體壁上有6條縱裂的骨片。有翅蚜觸角5節,喙短,無下唇,且前翅的前緣脈和亞前緣脈愈合處有一翅痣。孤雌蚜和性蚜均為卵生。該科大多營異寄主全周期生活,且只寄生于針葉樹。纊蚜科纊蚜科(Mindaridae),體表有6縱列蠟腺片,可分泌蠟絲或蠟粉。腹管細小孔狀,尾片短舌狀,尾板呈半月形。無翅孤雌蚜復眼3小眼面;有翅孤雌蚜觸角6節,且長有4個副感覺圈。前翅中脈一分叉,翅痣直達翅頂,徑分脈始于翅痣基部,后翅2斜脈。性蚜小,有喙,常在初夏發生;雌性蚜無翅,可產卵。常寄生于松科冷杉屬、油杉屬以及云杉屬等植物。平翅綿蚜科平翅綿蚜科(Phyloeomyzidae),體長不足2毫米,長有6節觸角,且無次生感覺圈。腹部有大型蠟片,可分泌蠟絲或蠟粉,尾板接近圓形。孤雌蚜無翅,頭胸愈合。性蚜有翅,且前翅中脈一分叉,后翅2斜脈。中胸前盾牌狹窄,后端圓,盾片中部不分開。營同寄主全周期生活,主要寄生在樹木表皮上。扁蚜科扁蚜科(Hormaphididae),體表有特殊蠟片分布,常分布于體緣,可分泌蠟粉或蠟絲,腹管環形或缺,尾片呈月牙形或瘤狀。部分種類具有類似粉虱或蚧[jiè]的外形,被稱為粉虱型或蚧型,且通常不活動。無翅蚜觸角3~5節,頭部與前胸愈合,通常有1對額角。有翅孤雌蚜4~6節,感覺圈條狀圍繞觸角。前翅中脈不分叉或分叉1次,臀脈和肘脈基部連合。后翅有1~2斜脈。中胸前盾片狹窄,后端圓,盾片中部不分開。性蚜體形較小,無翅、具有發達的喙,卵生雌性蚜可產數枚卵。癭綿蚜科癭綿蚜科(Pemphigidae),體表大多有蠟粉或蠟絲,且蠟片發達。腹管孔狀、圓錐狀或缺失,尾片、尾板呈寬半圓形。無翅孤雌蚜和若蚜復眼由3個小眼面組成。有翅蚜觸角5~6節,且次生感覺圈呈圓形或條形。前翅有4條斜脈,中脈分叉或不分叉。后翅有1或2條斜脈。性蚜無翅,短小,無喙,且僅產一粒卵。主要營異寄主全周期生活,且以木本植物為原生寄主,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的根部為次生寄主。群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無翅孤雌蚜觸角5節,復眼有3個小眼面,次生感覺圈呈圓形或長橢圓形,且頭部與前胸愈合。腹管呈孔狀或圓筒狀,有毛,尾片呈寬圓或燒瓶狀,尾板后緣呈圓形。有翅蚜前翅中脈分為2支,后翅2條斜脈。雌性蚜與雄性蚜無翅,有喙,且雌性蚜可產卵數粒。主要營同寄主全周期生活,單食性,大多寄生在山毛櫸目上。毛管蚜科毛管蚜科(Greenideidae),體長2~3mm,表面覆蓋有明顯的剛毛。觸角5~6節,次生感覺圈呈圓形或橢圓形,腹管長管狀,稍膨大,至少為體長的一半。尾片呈寬半月形、圓形或三角形。喙末節分為2節。前翅斜脈4條,中脈分叉2次,后翅斜脈2條。雌性蚜無翅,雄性蚜有翅。主要寄生于殼斗科、樹科等植物的枝條、嫩梢及葉背。蚜科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頭部與前胸分離,復眼大,部分種類可分泌蠟絲或蠟粉。觸角通常為6節,細長。次生感覺圈呈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腹管通常呈短截狀,也有少部分杯狀或環裝,無網紋。尾片瘤狀,有時半月形,尾板分裂為2片,有時寬半月形。無翅孤雌蚜通常無次生感覺圈。有翅蚜翅脈大都正常,有些種類前翅徑分脈不顯或全缺,中脈二分叉,后脈有2斜脈。性蚜與孤雌蚜相似,大多性蚜都有翅,少數無翅或為中間型,有喙。無翅孤雌蚜罕見或無。卵生性蚜可產卵數枚。營同寄主全周期生活,通常為單食性或寡食性,常寄生于闊葉喬木,灌木或草本單子葉植物。毛蚜科毛蚜科(Chaitophoridae),頭部無額瘤,中額凸出或平。觸角大多5~6節,次生感覺圈呈圓形,較小。體背緣瘤和背瘤常缺。爪間毛通常為棒狀。翅脈正常。腹管呈短截狀,少部分呈杯狀或環壯,且大多有網紋或小刺。尾片呈瘤狀或半月形。尾板末端圓形,有時下緣微凹。營同寄主全周期生活。食性大多為寡食性,通常寄生于楊柳科、槭樹科或禾本科及其他單子葉植物的葉片或嫩梢上,營群體生活,不形成蟲癭,且常與螞蟻共棲。有翅孤雌蚜大部分出現于早夏,可能屬于第2代或第三代。大蚜科大蚜科(Lachnidae),體長3~7mm,頭有背中縫。觸角6節,末節端部短于基部,次生感覺圈呈圓形或卵圓形。喙5節,第4、5節明顯分開。腹管小孔狀,位于隆起多毛的圓錐體上,有時缺腹管。體表及附肢多毛,無緣瘤。前翅中脈分為2~3支,罕見不分叉,翅痣長。通常寄生于木本或草本植物的枝皮,少數寄生于樹干、根和葉。短痣蚜科短痣蚜科Anoeciidae,蟲體頭部與前胸愈合。觸角5~6節,末節端部較短,喙5節。前胸及腹部各節緣瘤寬而平。腹管孔狀,位于有毛的圓錐體上,尾片寬半月形。前翅翅痣短而粗。營異寄主全周期生活。xxx寄主為山茱萸科或樟科,在地上部分營裸露生活。第二寄主為禾本科,寄生于根部。蚜科蚜科Aphididae,多為橢圓形,頭胸長度之和一般小于腹部的長度。體表覆蓋蠟粉,但無蠟片。觸角4~6節。感覺圈通常為圓形。有翅蚜前翅中脈一或二分叉。爪間毛呈毛狀。腹管長管形,有時膨大,少部分種類為環狀或缺。尾片一般為圓錐形、指形、劍形、三角形、盔形、半月形,少數呈寬半月形。尾板末端圓。孤雌蚜胎生,僅雌性蚜產卵。產卵器退化為被毛的生殖突。營同寄主和異寄主全周期生活。可取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棉蚜Aphis gossypii(蚜科)

    危害及防治

    編輯

    發生及傳播

    蚜蟲不喜高濕,干旱少于有利于發生,而干旱時則易產生有翅蚜。一般春末夏初時期,氣候溫暖,雨量適中,有利于其繁殖。而大雨對蚜蟲有沖刷作用,因此降水量大、相對濕度高時則會抑制蚜蟲的繁殖。按照地區來看,蚜蟲通常在旱地、坡地、不覆膜栽培、植株生長茂密、周圍寄主較多的地區發生較為嚴重。在蚜蟲的傳播方面,蚜蟲可通過遷飛、爬行等方式進行主動傳播,也可通過風力、人獸攜帶等方式被動傳播。

    危害癥狀

    蚜蟲一般以成蟲、若蟲聚集在寄主植物的生長點、幼苗、嫩莖、嫩葉和葉背刺吸汁液為害。受害植株通常光合作用減弱、生長緩慢,同時會出現葉斑、發黃、發育不良、卷葉等癥狀。如十字花科蔬菜受害時,會造成節間縮短、彎曲、幼葉卷縮畸形,或不能正常抽薹[tái]、開花、結籽,有時還會影響包心和結球。果樹除了發生在葉背出現葉片皺縮之外,還可以在枝干腐爛病疤邊緣、根頸周圍縫隙、萌蘗基部和地下根部等發生,此時可見被害枝條膨大成瘤,甚至膨脹破裂。一些花卉的花蕾和頂芽上也能見到蚜蟲為害,此時通常可引起花卉的畸形生長。隨著蟲害加劇,逐漸出現葉片干枯、脫落等現象。嚴重時可造成植株早衰、甚至整棵枯死。

    花蕾上的蚜蟲

    危害影響

    蚜蟲是世界上xxx破壞性的害蟲之一,可對各類糧食作物、果樹、花卉、牧草等造成影響。當發生蚜蟲蟲害時,受害作物常常會出現產量下降,品質降低等情況。如果樹受害時,通常果皮表面會出現黑斑,并且逐漸變大,嚴重時果內組織腐爛,甚至完全脫落;小麥、水玉米等發生蚜蟲時還會出現谷粒不飽滿,千粒重降低等問題;當大豆發生蚜蟲蟲害時,常常會導致豆莢減少,如不及時防治,輕則減產20%~30%,重則減產50%以上。不僅如此,蚜蟲還是多種病菌的中間寄主,同時其分泌的蜜露也會滋生霉菌,從而導致多種病害的發生。

    防治方法

    蚜蟲的防治方法(來源:三妹夫婦的樓頂菜園)農業防治農業防治主要是通過創造不利于蚜蟲發生的環境以達到防治蟲害的目的。可通過優化耕作制度與作物布局、調整播種期與收獲期、選用抗蟲品種、合理施肥與灌溉、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等方式來增強作物的抗蚜能力。此外,殘枝、落葉、雜草等是蚜蟲重要的越冬和繁殖場所,因此應及時對農田進行清理,以減少蚜蟲基數,避免蚜蟲的大規模爆發。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過簡單工具和物理手段防治蟲害的措施。可通過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枯枝落葉等減少蟲口基數。也可以利用蚜蟲的趨光性、趨黃性驅避或誘捕蚜蟲,如在田間采用銀灰色膜、懸掛銀灰色膜條、在夜間利用黑光熒光燈誘捕、設置黃色粘蚜紙等。此外,還可以將礦物油劑噴灑在植株表面,使蚜蟲及卵窒息而亡。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通過化學藥劑來控制蚜蟲種群數量的方法,其優點是簡便、快速、高效。化學藥劑一般分為觸殺性和內吸性兩類。觸殺xxx劑即藥物可通過接觸滲透入害蟲體內,從而導致害蟲中毒死亡,但難以防治分布在葉背及韌皮部的害蟲;內吸xxx劑可被植物吸收后大量殺滅害蟲,但同時也會殺滅益蟲,并且還會使蚜蟲產生抗性而失效。常用的化學藥物主要有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有機磷類和新煙堿類等。生物防治使用植物源農藥殺滅蚜蟲是常用的防治手段。植物源農藥的活性成分一般來源于植物體內的次生代謝產物,其活性物質主要為、氨基酸類、萜[tiē]類、分類、甾類、生物堿、黃酮類、番茄枝內酯和光活化毒素。主要通過毒殺、胃毒、觸殺、拒食、避忌和吸引天敵等來方式殺滅蚜蟲。優點是高效、選擇性強、對人、畜及天敵安全、不易誘發抗藥性以及環境污染低。

    種間關系

    編輯

    蚜蟻共棲

    蚜蟲和螞蟻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共棲關系。蚜蟲的排泄物中含有豐富的糖、有機酸和無機鹽等成分,這些成分通常為螞蟻所嗜。當螞蟻需要進食時,螞蟻會用觸角輕輕地拍打蚜蟲腹部,接收到刺激的蚜蟲會迅速產生一滴蜜露,供螞蟻食用。作為回報,螞蟻會為蚜蟲提供保護,以使他們不受寄生蜂等天敵的侵襲。此外,螞蟻清除蚜蟲排泄物的行為還能減少蚜蟲種群中煤污病的發生,從而改善了蚜蟲的生活環境

    飼養蚜蟲的螞蟻

    蚜菌共生

    蚜蟲通常攜帶有多種共生真菌,這些共生菌大多由母代傳遞給后代,可對蚜蟲的行為、繁殖、免疫和營養供應產生重要影響。如Buchnera aphidicola可以為蚜蟲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使其能夠正常生長發育;Hamiltonella defensa可破壞植物揮發物的產生,從而保護蚜蟲免受寄生蜂的侵襲;Rickettsiella能夠刺激蚜蟲產生藍綠色的多環醌[kūn],從而將紅色個體轉變成綠色個體。這種共生關系的形成與進化過程密切相關,為蚜蟲在各種環境中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適應性優勢。

    天敵

    蚜蟲的天敵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各種捕食性的天敵,如瓢蟲、草蛉、小花蝽、食蚜蠅、蚜灰蝶等,可直接捕食蚜蟲;另一類是通過寄生性的天敵,如蚜繭蜂、蚜小蜂、蚜霉菌、白僵菌等。其中,蚜繭蜂可產卵于蚜蟲體內,以幼蟲取食蚜蟲體液攝取營養;白僵菌可在蚜蟲體內大量繁殖,釋放孢子和毒素,從而導致蚜蟲的死亡。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338/

    (1087)
    詞條目錄
    1. 蚜蟲分類與物種演化
    2. 分類
    3. 演化歷史
    4. 蚜蟲形態特征
    5. 整體形態
    6. 細節特征
    7. 分布棲息
    8. 分布范圍
    9. 棲息環境
    10. 蚜蟲的習性
    11. 覓食習性
    12. 防御行為
    13. 社會行為
    14. 清潔行為
    15. 生長繁殖
    16. 生長發育
    17. 繁殖習性
    18. 代表類群
    19. 危害及防治
    20. 發生及傳播
    21. 危害癥狀
    22. 危害影響
    23. 防治方法
    24. 種間關系
    25. 蚜蟻共棲
    26. 蚜菌共生
    27. 天敵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