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姆雷特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哈姆雷特》(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經典的四大悲劇之一,創作于16到17世紀。《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篇幅最長,被認為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的最高峰,代表著莎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莎士比亞創作戲劇《哈姆雷特》正是16到17世紀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正是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革的階段,英國社會處于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

    哈姆雷特》(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經典的四大悲劇之一,創作于16 到17 世紀。《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篇幅最長,被認為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的最高峰,代表著莎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創作背景

    編輯

    時代背景

    莎士比亞創作戲劇《哈姆雷特》正是16 到17 世紀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正是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革的階段,英國社會處于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1601年,英國王室內部發生叛亂,并涉及到莎士比亞早年的保護人南安普頓伯爵。并且這次叛亂還間接導致了英國王室與新興資產階級以及新貴族的聯盟土崩瓦解。社會矛盾日趨復雜,政治與經濟形勢逐漸惡化。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位后開始實施專制體制,殘酷地侵占勞動人民的剩余價值,不同階級之間產生沖突,并且越演越烈。新興資產階級的崛起帶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崛起,與皇室繼承制度站在了對立面。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的美好理想與現實的復雜是無法調和的矛盾,此后,其創作的重點從喜劇轉向了悲劇,風格也變得陰郁悲憤。《哈姆雷特》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是莎士比亞對當時社會的自覺批判。莎士比亞以丹麥為背景書反映了英國社會的狀況,揭示了現實社會的殘酷和黑暗,展現了新舊交替過程中,權力更迭的沖突,進一步批評了舊有等級的落后,表現人文主義關懷,展現了人性的光輝,并影響著時代思潮的發展,預示著人類的人文精神將會不斷地被發掘。

    題材來源

    《哈姆雷特》的題材來源于史前丹麥,男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原型是丹麥國王的侄子阿姆雷特。文字記載最早是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Saxo Grammaticus)于1200年左右完成的《丹麥史》。莎士比亞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將它改編成一個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的悲劇。原劇本寫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親被叔叔殺害,母親改嫁,夢見父親的鬼魂讓他復仇。于是他開始裝瘋躲過新王試探,雙方多次交手后同歸于盡。莎士比亞認為原劇情和當時的許多復仇劇一樣,劇中人物的復仇仍受封建觀念所支配,沒有新意,他把當時社會所追求的人文主義精神賦予王子哈姆雷特,讓他的復仇變得與眾不同。此外有觀點認為,莎士比亞在創作《哈姆雷特》時,也受到法國人弗朗斯瓦·德·貝爾佛勒斯特于1570年創作的《悲劇史》的影響,例如“哈姆雷特的母親格露特在父親被謀殺之前已經與馮格通奸”就借鑒自《悲劇史》。

    劇情介紹

    編輯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期間,意外接到父親去世的噩耗。回國奔喪途中,他接二連三遇到叔父克勞狄斯篡奪王位以及叔父和母親喬特魯德匆忙于父親葬禮后一月內結婚等一系列意外事件,這讓哈姆雷特心生疑惑。就在此時,父親老哈姆雷特的幽靈在霍拉旭和勃那多值守的時候出現,并揭示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殺的,要求哈姆雷特為他報仇。于是,哈姆雷特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他通過一出"戲中戲"的表演揭示了叔父的真面目,確定是叔父克勞狄斯是自己的殺父仇人。然而,由于誤殺了自己深愛著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狄斯甚至想借著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幸運的是,哈姆雷特趁亂逃回丹麥。但他卻得知奧菲莉亞已經自殺,為了報復而不得不接受和她的兄長雷歐提斯決斗。在激烈的戰斗之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誤飲了克勞狄斯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不幸身亡。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同樣中了毒劍。洞悉真相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了克勞狄斯,完成了艱巨的復仇任務,并囑托他的好友霍拉旭把他的故事與復仇原因宣布給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們,留下清白的靈魂。

    《哈姆雷特》演出劇照

    角色介紹

    編輯

    出場人物

    以上資料來源

    主要人物

    哈姆雷特

    留學期間哈姆雷特沒有任何煩惱 ,在威登堡大學無憂無慮地享受著學習生活 ,此時的他是快樂、單純、善良的,他的世界非常美好,追求的也是真善美的世界,但隨著父親的去世、母親的改嫁、叔叔的叛變、朝臣的勢力,讓他感受到了世間所有的惡,這使得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陽光、快樂到墮落、陰暗,變成了落魄的王子,再到后來奧菲利婭的被俘激發他的復仇斗志,又由落魄王子成長成了智慧的勇士,與邪惡的勢力開展斗爭,在痛苦和折磨中成長起來,最終手刃仇人,但是他雖然為父親報了仇,最終自己也被奸人所害,結局令人惋惜遺憾 。劇中哈姆雷特性格復雜多變,充滿矛盾。哈姆雷特的設立背景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性的一個縮影,表現出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對哈姆雷特的描述,其實也反映出人文主義思想與當時英國社會現實的沖突。

    克勞狄斯

    克勞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他殺害了國王,強娶了王后,還設計殺害哈姆雷特,在整個劇中他是莎士比亞刻畫的陰謀家、權力者。他為了權利弒兄篡位、為了自身自身利益謀害他人,設計無辜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最后死在了哈姆雷特的毒箭之下。克勞狄斯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形象。在他的眼里只有利益,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利益的利用,代表的是當時社會現實和資產階級的黑暗和丑惡。

    奧菲利婭

    奧菲利婭是莎士比亞筆下塑造的優美絕倫的女性代表,她美麗、善良、純潔,象征著一切的美好,不僅僅是外表漂亮,內心還是善良的,甚至連哈姆雷特對她的咒罵她都單純的認為這是哈姆雷特太痛苦了無法自控,沒有任何的不滿,有的只是痛心和惋惜。后來,因為克勞狄斯的設計,她的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在這種情況下,她被哥哥安排去哈姆雷特身邊打聽消息,在愛與恨的相互煎熬下,這位少女選擇了自殺。奧菲利婭代表的是封建貴族少女的典型代表,受封建思想影響以父兄為中心,軟弱、被動,始終是處于被利用的角色,被父兄利用、被哈姆雷特利用,讓人切實感受到了封建貴族少女的悲哀,讓人痛惜。奧菲莉婭在劇中出現的次數不多,但是卻為推動劇情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奧菲利婭

    喬特魯德

    王后喬特魯德在故事中扮演的是一位爭議很大的女性,她在丈夫死后需要一個能給她安定生活的男人和王后的地位。對物質與權勢的欲望使她不知廉恥,不顧亂倫的社會禁忌。她對愛情的不忠貞深深地傷害了哈姆雷特,使哈姆雷特不再相信愛情和親情。喬特魯德和奉獻社會的大多女性一樣,不知道什么是愛情,缺乏忠貞,她所需的只是自己的虛榮、地位和生活保障,她的選擇是無奈的,因為她無法靠自己活得安定的生活,只要給予她所需的權利、地位、榮華富貴她便會覺得很幸福,在劇中她原本是不樂意的后來卻覺得很快樂。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著封建時期女性成為依附男性的悲哀及女性的麻木。

    喬特魯德

    波洛涅斯

    作為朝中重臣,波洛涅斯趨炎附勢,老奸巨猾。先王去世后他迅速倒向新王。他清楚地看到哈姆雷特在朝中所處的不利地位,不僅沒有對哈姆雷特產生憐憫之情,反而擔心哈姆雷特與女兒的戀情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為此他不顧女兒的感受,蠻橫地要求她中斷與哈姆雷特的情感聯系。而他的死也是整個劇中最荒誕的,為了鞏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擅自參與到皇室家族內的紛爭,卻被哈姆雷特誤當成克勞狄斯一劍刺死。他的死連累到一雙兒女,女兒因他被自己的戀人所殺,精神受到刺激后失常,溺水而亡,兒子也因為他復仇付出生命的代價。故事也正是有這樣的丑角而讓沖突更強烈,故事情節矛盾更多。

    作品鑒賞

    編輯

    感情思想

    反思人文主義

    “反思人文主義,關注人的命運”,是《哈姆雷特》的思想主題。故事主角哈姆雷特身上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甚至可以說是一位人文主義思想家。但哈姆雷特身上這種哈姆雷特這種人文主義的特質,同黑暗的社會現實是矛盾的,因此他陷入了矛盾和糾結之中。反映在實現世界里,隨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開始,社會矛盾日益激烈,人文主義思想陷于行不通的危機,莎士比亞已清楚地認識到人性中惡的一面及其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因此后期的莎士比亞雖然仍是一位人文主義者,但已經不像他的前輩和他自己的早期那樣只一味歌頌人的偉大和人性的美好。劇作家與故事的主角哈姆雷特一樣,經歷從樂觀的理想主義者轉向了悲觀的懷疑論者的歷程。莎士比亞從克勞狄斯(當然也包括麥克白、伊阿古等人)身上,發現了人的奸詐、虛偽、貪婪、殘暴等惡劣的品格,而具有這些惡劣品格的人又正好是人文主義運動中冒出來的一代新人。當這樣一代新人掌握國家的權力,世界將變成什么樣子呢?這是莎士比亞所關注的,也是他想借《哈姆雷特》有所表述和闡發的。

    2015年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哈姆雷特與母親

    悲劇主題

    《哈姆雷特》的開始就注定了悲劇的結局,其悲劇色彩主要體現在主人公富有悲劇性的性格上,導致這種悲劇性格的原因除了生活上的改變外,更深層次地體現為其悲劇主題。哈姆雷特性格善良,社會的殘酷遠超出他的認識,這導致哈姆雷特的身心內外都備受折磨。一方面當時丹麥社會腐朽,病態的社會給哈姆雷特內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則是哈姆雷特自己內心的斗爭與掙扎。莎士比亞通過刻畫一種痛苦的情感來渲染悲劇的外部環境,這符合在西方傳統悲劇中“自我與世界之間不可解決的矛盾沖突”的根本主題。可以說,《哈姆雷特》作品的悲劇主題既是社會的悲劇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

    宗教色彩

    從性質上看,《哈姆雷特》不是個人悲劇,而更像是“宗教劇的悲劇“,劇情背后可以聯系到宗教與哲學背景。但同時劇中又展現出了對于宗教的挑戰,奧菲利亞發瘋跳河自殺。按照基督教的標桿,自殺的人有罪,不配擁有安享墳墓的權利的,但是《哈姆雷特》則借助人性的力量,使得奧菲利亞得以安葬。

    創作手法

    人物塑造

    莎士比亞將哈姆雷特其塑造成了一個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悲劇英雄, 其正直善良的性格和沒落的復仇王子的身份是矛盾的基點。哈姆雷特深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渴望自己能夠滿懷人文主義地生活,然而現實困難重重,最終徹底打破了他的美好希冀,這構成了矛盾的根源。其悲劇源于自身矛盾的個性,以及人文主義的過于理想化在現實的惡勢力面前不堪一擊,這也正是哈姆雷特身上折射出的這種 “矛盾”的悲劇的根本原因。哈姆雷特并非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他睿智勇敢,卻又優柔寡斷。哈姆雷特在第二幕xxx場就能夠殺死克勞狄斯,但他卻選擇了延遲復仇,是“重重的顧慮”使哈姆雷特變成了“懦夫”,因此才會釀成同敵人同歸于盡的悲劇結局。但哈姆雷特是一位擁有美好人格的人,具有自我分析的傾向和能力,他總是努力認識自己,并尋找正當的道德準則和行為原則。這種傾向使得哈姆雷特最終擺脫了遲疑,完成了復仇。

    情節設計

    《哈姆雷特》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在一個劇本中實現了悲劇與喜劇的有效融合,為了使情節更為形象生動,將崇高、卑賤、詼諧等諸多因素融合在一起。并且在復雜的情節中,作者通過三條錯綜交互的線索,推動整個情節的持續發展。具體包括哈姆雷特對克勞狄斯展開的復仇行動,福丁布拉斯、雷歐提斯為了發泄心中的悲憤而進行的復仇盲舉,其中哈姆雷特的復仇是主線,后兩者為支線,具有推動情節發展與陪襯的作用。《哈姆雷特》除了復仇情節外,作品中還包括哈姆雷特愛情的不幸、哈姆雷特與霍拉旭之間的真摯友誼、羅森格蘭茲對哈姆雷特的背叛出賣,同時將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家中的父子兄妹關系融入其中。這些情節設置充分豐富了作品內容,同時推動了整體故事情節發展。整部作品中涉及的生活場面十分廣泛,如華麗的宮廷、日常的家庭、陰森的目的以及民眾反叛等諸多場面,均充分體現了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色彩。在對生活進行描寫和刻畫時,實現了喜劇和悲劇色彩的有效融合。比如,奧菲利婭落水身亡的悲劇情景后便是掘墓者插科打諢的情景。作品融合了可恨可笑、崇高卑劣等矛盾元素,充分表現出悲劇色彩之美。

    語言風格

    《哈姆雷特》語言風格多變,莎士比亞在劇中先后被使用了多種不同的文體,其中包括:無韻詩、韻文、散文、雙笑語、偶韻體、即興創作的打油詩及歌謠等,而每種文體又有各自的風格。劇中的戲文大都是無韻詩或自由詩這類不押韻的詩體形式,行與行之間沒有韻腳, 但每行詩句都有固定的音節與音步數量,既保存了詩體形式的整齊勻稱,又讓整體表達流暢。 這種文體一般只有受過良好教育且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上層士,在比較莊嚴正式的場合,談淪嚴肅主題的場合。莎士比亞早期的戲劇很少使用散文,但在較后期的戲劇中,散文的比重逐漸增加,在《哈姆雷特》中散文占了近三分之一。在該劇中,劇作家對于散文體的跨行非常隨意,有時同一個單詞之間也可以跨行。這種文體大都只適用于劇中那些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下層人民。《哈姆雷特》使用大量的諧謔語和雙關語,據統計劇中共有90多處雙關,是莎士比亞劇中使用雙關最多的劇目。此外,哈姆雷特在不同的場景說出或引用的格言、警句等都會采用偶韻體形式。因此整體來看,劇中人物無論采用哪一種語體風格,都非常恰當得體。

    哲學解讀

    編輯

    俄狄浦斯情節

    通常認為,哈姆雷特悲劇的根源在于性格,但亦有觀點認為其悲劇源于“戀母”的俄狄浦斯情節。例如按照心理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解釋,因為哈姆雷特內心存在強烈的戀母情結和隱秘的欲望,所以他并不認為自己比克勞狄斯高尚,所以他才一再推遲復仇計劃。在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通常是母親形象的缺失導致了悲劇形成,俄狄浦斯情節為莎士比亞筆下悲劇的發生做了充分鋪墊。例如,李爾王父權管教下母性的缺失,這一問題在《哈姆雷特》中尤為突出。喬特魯德身為哈姆雷特的生母,卻沒有起到母親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與其說哈姆雷特為死去的父親報仇,不如說他是在爭奪母親的歸屬權。他的復仇表面是將為母報仇包含在為父報仇之中,稱他的行為是在挽回母親的貞潔,維護父親的聲譽和權力,實則,哈姆雷特已經成為死去父親意志的化身,喬特魯德死后,哈姆雷特的截然轉變,是他復仇具有雙重意義的證明。另外某種程度上講,奧菲利婭是作為喬特魯德的替代品存在,哈姆雷特先前對奧菲莉亞忽冷忽熱,以及在奧菲莉亞死亡后表現出來的果斷,正是“俄狄浦斯情節”的印證。

    哈姆雷特與母親喬特魯德

    第二性

    父權制文化里,女性通常被視為依靠男性而存在的 “第二性”,即非本質的 “她者”,《哈姆雷特》奧菲利婭既是被禁錮[gù]在父權制度劃定的 “她者”。奧菲利婭是戲劇故事中的重要角色,但過去的男性評論家提到的相對較少。但隨著女性主義批評的興起,“瘋女人”奧菲利婭被視為受男權社會壓迫的女性形象,開始進入女性主義批評家的視野。在女性主義的解讀下,莎士比亞借助 “瘋癲”的力量,為奧菲利亞爭取一口喘息的機會,讓其自由發聲,這是作者對女性的援救,也是無奈之選,但瘋癲是一種異化的狀態。現實生活中,瘋癲不應是女性發聲 的xxx路徑,女性要敢于突破父權制對女性的限制和規訓,捍衛自身權利。

    瘋癲的奧菲利婭

    演出圖冊

    編輯

    1958年,在斯特拉特福德紀念劇院上演的《哈姆雷特》

    李六乙導演《哈姆雷特》劇照

    瓦列里·福金版《哈姆雷特》劇照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哈姆雷特》劇照

    陳薪伊導演《哈姆雷特》劇照

    作品影響

    編輯

    作品地位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同《李爾王》《麥克白》以及《奧賽羅》并稱為“四大悲劇”,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主要影響

    《哈姆雷特》作為享譽世界并流傳百世的經典,是一部“說不盡”的戲劇作品。蔡儀編著的《文學概論》中提到的“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這部經典之作能讓每個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從中有所感悟。受到《哈姆雷特》影響,丹麥克倫堡宮作為戲劇的故事背景地,也被稱為“哈姆雷特宮”,甚至連旅游說明書都如此稱呼這座古堡。進入古堡可以看到一堵刻有莎翁肖像的浮雕墻,內部的廣場上還有供演出《哈姆雷特》劇的舞臺。

    克倫堡莎士比亞浮雕

    衍生作品

    《哈姆雷特》從問世至今被多次改編成舞臺劇、歌劇、影視等作品。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大多國家都有改編自《哈姆雷特》的同名電影。1948年,由勞倫斯·奧利弗執導的黑白電影《哈姆雷特》,是影史上xxx部有聲版本的《哈姆雷特》電影。之后相繼出現了30部左右的電影《哈姆雷特》。1980年,由凱文·克萊恩執導的《哈姆雷特》上映。在場景布置、服裝呈現和道具設計方面,該部電影都采用了傳統的中世紀歐洲風格。該版本被視為對原著最忠實的翻拍版本之一。1990年12月19日,由佛朗哥·澤菲雷里導演,英國美國法xxx同制作的《哈姆雷特》上映。1996年,肯尼思·布拉納執導《哈姆雷特》,并由他本人出演哈姆雷特一角。該版本完整復刻了原著的臺詞,并在拍攝時使用了長鏡頭技巧。2000年,米歇爾·阿米瑞亞德執導的《哈姆雷特》是該作品現代化改編的經典影視。該版本將劇情背景設定在了現代的紐約城,哈姆雷特被設定為公司CEO的兒子,給了觀眾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

    佛朗哥·澤菲雷里執導《哈姆雷特》

    1994 年,美國迪士尼公司推出了一部名為《獅子王》的動畫電影,借用《哈姆雷特》的故事,用符合少年兒童欣賞的視角,轉換了人物與社會背景,闡述了與《哈姆雷特》截然不同的主題,這部動畫電影自推出后很快便風靡全球。2006 年,馮小剛拍攝了一部名為《夜宴》的古裝武俠片,故事結構也來自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但是時代背景與角色身份卻都發生了變化。同年,中國另一位導演胡雪樺也將《哈姆雷特》改編成了一部名為《喜馬拉雅王子》的電影。

    《喜馬拉雅王子》

    作品評價

    編輯

    “西方有名言:‘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隨著世界的千變萬化,哈姆雷特的形象也將被賦予新的色彩。莎士比亞把這個人物放在這樣的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不得不當機立斷——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猶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哈姆雷特的瘋狂只有一半是假的,他用耍巧妙的騙術來裝瘋,但只有他真正接近于瘋狂的狀態時才能裝得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文藝批評家柯勒律治“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了,這重擔他既不能搞起,也不能放下;每個責任對他都是神圣的,這個責任卻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于他卻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樣地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谷,總是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后幾乎失卻他面前的目標。”——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歌德“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雷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雷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屠格涅夫“哈姆雷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法國文豪雨果“哈姆雷特是我們中間的一個,在大街上我們也許會每天交錯走過,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我們,他面臨的選擇也是我們每天所要面臨的。生存或者死亡是個哲學命題,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體的大事和小事。是或者不是,你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我們今天面對的哈姆雷特,不是面對為了正義復仇的王子,也不是面對人文主義的英雄,我們面對的是我們自己。能夠面對自己,這是現代人所能具有的最積極、最勇敢、最豪邁的姿態。除此以外,我們沒有別的了。”——林兆華(1990年版哈姆雷特話劇導演)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342/

    (26)
    詞條目錄
    1. 創作背景
    2. 時代背景
    3. 題材來源
    4. 劇情介紹
    5. 角色介紹
    6. 出場人物
    7. 主要人物
    8. 哈姆雷特
    9. 克勞狄斯
    10. 奧菲利婭
    11. 喬特魯德
    12. 波洛涅斯
    13. 作品鑒賞
    14. 感情思想
    15. 反思人文主義
    16. 悲劇主題
    17. 宗教色彩
    18. 創作手法
    19. 人物塑造
    20. 情節設計
    21. 語言風格
    22. 哲學解讀
    23. 俄狄浦斯情節
    24. 第二性
    25. 演出圖冊
    26. 作品影響
    27. 作品地位
    28. 主要影響
    29. 衍生作品
    30. 作品評價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