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藥(anther)是花絲頂端膨大呈囊狀的部分,是雄蕊的重要組成部分。花粉囊是產生花粉的地方。每一花藥通常由4個或2個花粉囊(pollen sac)組成,左右對稱分開,中間以藥隔(connective)相連。花粉囊內產生許多花粉粒(pollen grain)。花粉成熟后,花粉囊裂開花粉粒散出。
花藥概況
編輯雄蕊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由具花粉囊(小孢子囊)的花藥(anther)著生于一個細的花絲(filament)上構成。
雄蕊
花藥是花絲頂端膨大呈囊狀的部分,是雄蕊產生花粉的主要部分。大多數被子植物的花藥是由4個花粉囊(pollen sac)(少數植物為2個)組成,分為左、右兩半,中間由藥隔相連。在成熟的花藥中,同側的兩個花粉囊之間的分隔被打破,形成一室,使4個花粉囊的花藥現出兩個花粉囊的樣子。花藥的壁由表皮層、纖維層、中間層和絨氈層構成。絨氈層為花粉囊周圍的特殊細胞層,具雙核或多核結構,細胞內含較多的RNA和蛋白質,并有油脂和類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具有供應花粉粒發育所需養料的作用。花粉成熟時,花粉囊自行開裂,散出花粉。
依花藥在花絲上著生的方式,可以區分為全著藥(花藥全部著生在花絲上,如蓮)、底著藥(花藥以其基部著生于花絲頂端,如莎草、扁果草等)、背著藥(花藥以其背部貼著在花絲上,如馬鞭草、山茱萸等)、丁字著藥(花藥橫臥,以其背部中央的一點著生于花絲頂端,如百合、水稻等)等幾種類型。菊科植物的雄蕊花絲分離,花藥聯合,稱聚藥雄蕊。
著生方式
編輯花藥在花絲上的著生方式主要有:
花蕊著生方式
1、全著藥:花藥全部著生于花絲上,如蓮。2、底著藥:花絲頂端直接與花藥基部相連,如莎草、小檗[bò]。3、貼著藥:花藥背部全部貼著在花絲上,如油桐。4、丁字著藥:花絲頂端與花藥背面的一點相連,整個雄蕊猶如丁字形,易于搖動,如小麥,水稻。5、廣歧藥:藥室完全分離成一直線,并著生于花絲頂端,如地黃。6、個字著藥:藥室基部張開,上面著生于花絲頂上,在十字花科植物中較常見,如薺菜。7、冠生雄蕊:雄蕊花絲與花冠結合,花藥著生在花冠上,并與花冠分離,如:茄。
藥壁結構
編輯花藥壁的結構與功能如下(從外到內):1、表皮(skin)外壁具角質膜,含有孢粉素,有些植物的表皮上還有氣孔器和毛狀體。2、藥室內壁(endothecium)在花藥幼嫩時期,藥室內壁細胞含有大量淀粉粒。當花藥接近成熟時,細胞徑向增大,儲藏物質逐漸 消失,細胞壁除外切向壁外其他各面壁產生不均勻的條狀加厚,加厚的成分為纖維素,略有木質素。因此,藥室內壁又稱纖維層(fibrous layer)。同側兩個花粉囊交接處的藥室內壁細胞,細胞壁無條狀加厚,始終保持產生的拉力使花藥在薄壁細胞處形成縱向裂口裂開,花粉彈散而出。在一些花藥孔裂和閉花受精的植物中,藥室內壁不發生條狀加厚。3、中層(middle layer)當花粉囊內造孢細胞發育成花粉母細胞,再進入減數分裂時,中層內儲藏物質被吸收,由于受到花粉囊內部細胞的增殖和體積擴大所產生的擠壓,使中層細胞呈現扁平狀。待花藥成熟時,中層多已被吸收、解體并消失。少數植物如百合,花藥中層細胞壁有一定程度的條狀加厚,故成熟時,中層仍有部分保留。4、絨氈層(tapetum)絨氈層是花藥壁的最內一層,具獨特的分泌功能,它的作用對花粉粒的發育是必不可少的。絨氈層細胞較大,細胞器豐富,初期具單核,后來發生核分裂不伴隨新壁的形成,故成為雙核、多核或多倍體細胞,這些特性表明絨氈層具有高度的生理活性。此外,細胞中含有較多的RNA、蛋白質和酶,并有脂類、胡蘿卜素和孢粉素等物質。絨氈層的物質為花粉粒的發育提供了重要的作用:分泌的胼胝質酶,能適時地分解花粉母細胞和四分體的胼胝[zhī]質壁,使小孢子彼此分離;合成的蛋白質運送到花粉壁,成為花粉外壁蛋白,在與雌蕊柱頭的相互識別中起作用;合成的孢粉素形成花粉粒壁物質,具有堅硬、抗性強的特性,若絨氈層發育不正常,常會出現雄性不育現象。
花藥發育
編輯雄蕊起始于花芽中的雄蕊原基,雄蕊原基的頂端為花藥發育的區域。花藥發育初期,結構簡單,外層 為一層原表皮,內側為一群基本分生組織。不久,由于花藥四個角隅處分裂較快,花藥呈四棱形。以后在四棱處的原表皮下面分化出多列體積較大,核亦大,胞質濃,徑向壁較長,分裂能力較強的孢原細胞(archesp-orial cell)。隨后孢原細胞進行平周分裂,成內、外兩層,外層為初生周緣層(primary parietal layer);內層為初生造孢細胞(primary sporogenous cell),初生周緣層細胞繼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逐漸形成藥室內壁、中層及絨氈層。花藥中部的細胞逐漸分裂,分化形成維管束和薄壁細胞,構成藥隔。
花藥的發育狀況
花粉粒成熟后,纖維層細胞失水,所產生的機械力使花藥在裂口處斷開,花粉粒由裂口處縱軸形成的裂縫散出。花粉囊壁因絨氈層的解體而消失,或僅存痕跡,只剩有表皮及纖維層。
開裂方式
編輯花藥開裂方式分為以下四種:縱裂:沿二花粉囊交界處成縱行裂開,如油菜、牽牛、百合等。
花蕊的開裂
橫裂:沿花藥中部成橫向裂開,如木槿,蜀葵等。孔裂:在花藥頂端開一小孔,花粉由小孔散出,如茄、番茄等。瓣裂:在花藥的側壁上裂成幾個小瓣,花粉由瓣下的小孔散出,如香樟等。
特殊花藥
編輯1、合生花藥。雄蕊群的部分或全部花藥合生,如菊。2、蘭科的花藥。蘭科部分植物雌蕊、雄蕊合生形成合蕊柱,并形成特殊的蕊喙結構。花藥凹陷形成藥窩,在蕊喙前方形成著粉盤,或形成包囊。花粉粘合成團塊,與蕊喙相連接,可以被昆蟲整體攜帶。
離體培養
編輯花藥采取離體培養方式。花藥離體培養是屬于有性生殖。花藥離體培養常被誤認為是無性生殖的一種類型,主要原因是:①花藥離體培養發育的起點是單核花粉粒,無生殖細胞(精子)的產生。②組織培養屬于無性克隆技術。③這里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①無性生殖的本質是子代與親代含有相同的遺傳物質,即基因型不變(不考慮后代發生基因突變)。花藥離體培養發育的起點單核花粉粒(染色體數N)是經母體(染色體2N)減數分裂形成,由其發育成單倍體植株的遺傳物質與母體差異較大。②組織培養所用的外殖體(染色體數2N)是經有絲分裂形成,而這里所用的外殖體(染 色體數N)是經減數分裂形成,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外殖體。
花蕊的形成
③有性生殖的本質是產生兩性配子(經減數分裂形成,染色體數N),且具有兩性配子結合。這同時具備通常意義上的有性生殖,但只要經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就已經完成了有性生殖的關鍵一步,這與自然界中許多單倍體的形成有著相似之處,如雄蜂,雄蟻的孤雌生殖,同樣僅有生殖細胞的形成,而無兩性配子的結合。花藥繁殖一般是離體培養花粉處于單核時期(小孢子)的花藥。通過培養使它離開正常的發育途徑(即形成成熟花粉最后產生精子的途徑)而分化成為單倍體植株,這是獲得單倍體植株的主要方法。大體上要經過制備培養基、接種花藥和培養三步驟。由花粉長成單倍體一般有兩條途徑:①由花粉分裂形成愈傷組織(即分化程序很低的薄壁細胞團),再由愈傷組織分化出根和芽,最后形成植株。②由花粉分裂形成胚狀體(不是由合子發育成的胚叫胚狀體),再由胚狀體長成植株。當瓶中花藥內長出的小苗達到一定大小時,應調節溫度、溫度及光照等條件,使幼苗得到鍛煉并逐步適應自然的環境條件,然后從試管中移出種植于土壤中,進行一般的栽培和管理。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