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爾干半島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巴爾干半島(BalkanPeninsula),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于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范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干一詞是由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出來的。 巴爾干半島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后,曾先后被羅馬、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所統治。公元4到7世紀,匈人,阿瓦爾人,倫巴第...

    巴爾干半島(Balkan Peninsula),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于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范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干一詞是由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出來的。

    巴爾干半島的由來

    編輯

    巴爾干半島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后,曾先后被羅馬、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所統治。公元4到7世紀,匈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對半島的統治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長達500余年,其間半島人民曾進行了一系列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斗爭。從19世紀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地利帝國企圖向南擴張通向亞得里亞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因而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多次發生xxx,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主要xxx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兩次俄土xxx,1912~1913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xxx。xxx使半島各國的對立及列強間的矛盾加劇,于1914年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刺為導火線爆發了xxx次世界大戰,半島各國都被卷入xxx。一戰后,半島政治格局發生了極大變化,由于帝國主義再次爭奪激烈,該地區一直矛盾重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半島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領,各國都進行了反法西斯的斗爭。二戰后期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召開的雅爾塔會議的對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即雅爾塔體系。戰后半島諸國建有多處軍事基地。海軍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爾灣;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發羅拉;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布爾加斯;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塞薩洛尼基。空軍基地有:阿爾巴尼亞的地拉那;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亞的索非亞、托爾布欣;南斯拉夫的盧布爾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1999年,因科索沃問題引發了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的野蠻轟炸,2007年,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獨立,美英等國予以承認。使得半島的不安全因素xxx增加。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于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地中海的一個海灣)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地形

    巴爾干半島占據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亞德里亞海和愛琴海,東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沒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半島總面積50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四國全部,前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羅馬尼亞、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領土。在土耳其語中,“巴爾干”即多山之意。半島上山脈主要屬于阿爾卑斯山的支脈,僅北部和東部有平原、低地。西岸南岸屬地中海氣候,內陸具有大陸性氣候特征。海岸線曲折,多島嶼。有森林、煤、銅、石油資源。巴爾干半島大部為山地(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七)。主要山脈有:西部沿海的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縱貫半島,主峰耶澤爾察(在阿爾巴尼亞北部)海拔2693米;東北部的巴爾干山脈,橫亙保加利亞全境,主峰博特夫,海拔2376米;南部的羅多彼山脈,沿愛琴海岸呈東西走向,穆薩拉峰海拔2925米,是半島的最高峰。多山間盆地,巴爾干山以南有馬里查河盆地、登薩河盆地。東北部為多瑙河下游平原。半島地表切割強烈,形成一些谷地,交通干線多沿谷地通過。從中歐來的鐵路沿摩拉瓦河和瓦爾達爾河谷直通塞薩洛尼基,沿馬里查河通伊斯坦布爾。除多瑙河和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大多短小,水流湍急。海岸線異常曲折,長達9300公里,多良港。主要城市有貝爾格萊德、索非亞、雅典、伊斯坦布爾、地拉那等。

    氣候

    南部和沿海為地中海型氣候,北部是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西部約1000~1500毫米,東部1000毫米以下,南部500毫米以下。平均氣溫:1月南部11℃,北部-2℃(山區低于-5℃);7月南部26℃,北部22℃。有遼闊的森林和牧場。

    主要民族

    編輯

    巴爾干半島上的主要民族包括:羅馬尼亞人(約1940萬)希臘人(約1030萬)土耳其人(約1000萬)塞爾維亞人(約900萬)保加利亞人(約670萬)阿爾巴尼亞人(約580萬)克羅地亞人(約470萬)波斯尼亞人(約400萬)斯洛文尼亞人(約180萬)馬其頓人(約210萬)黑山人(約50萬)其他(羅姆人、猶太人等)。

    相關國家

    編輯

    塞爾維亞,黑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希臘,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位于巴爾干半島上。

    釀酒文化

    編輯

    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以葡萄酒釀造為主題的壁畫,更是屢見不鮮。現今葡萄產地最集中的歐洲,其釀酒文化可上溯至古希臘時期,葡萄酒不僅滿足了歐洲人的味蕾,同時更伴隨著龐大的商機與財富。而法國又為歐洲產酒國家之首,歐盟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5年間法國的葡萄酒年平均產量,約為5.5億公升,產值達32億美元

    同屬葡萄酒生國的的歐洲巴爾干半島,便繳不出那么亮麗的成績單。經過前南斯拉夫長期的共產統治,葡萄酒的生產陷入僵化,同時技術過于老舊,讓這個總產量有4.5億公升的地區,年產值僅2.2億美元,只有法國年產值的6.87%。就天然條件而言,從西邊的波斯尼亞的赫塞哥維納,到西邊東邊的馬其頓,阿爾干半島的夏天炎熱而干燥,充足的日照,遍布的多巖石斜坡地形,是種植葡萄及開設酒廠的理想條件。馬其頓是巴爾干半島的主要產酒國之一,從首都史可普列往南開九十分鐘,就會到達該國葡萄酒工業的重鎮Kavardaci,是馬其頓xxx酒廠TIKVES的故鄉。然而,在共產主義政府的執政下,Kavardaci的葡萄酒生產被政府抑制,反而成為重要的共產廠基地,被荒煙漫草的廣大空地包圍,市街充斥著工資低廉的勞工。巴爾干半島為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在1990年代初期先后獨立,TIKVES和其它巴爾干半島的酒商,積極尋求復興酒業的方法,希望藉由葡萄酒質量上的努力,獲得認證跟比賽獎項為目的,打響巴爾干半島葡萄酒的名號。然而,過去15年頻仍的xxx問題與種族沖突,成為葡萄酒廠必須面對的新問題,位于塞拉耶佛的HepokLjubuski酒廠負責人BrunoSaric表示,近半世紀以來,巴爾干地區不只必須面對xxx帶來的損害,同時也經歷共產主義社會轉型的陣痛,這都是造成葡萄酒釀造走回頭路的因素。私有化后讓原本共產集合的大葡萄園,劃分成數百個區塊,這些小酒商習于制造廉價散裝酒,難以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刁的味蕾,并且支付短期帳款所帶來的獲利壓力,將不利于長期的市場營銷計劃。巴爾干半島xxx帶來的貽害仍在,許多生產者在1990年代的xxx中,失去了葡萄園,如1992-1995年波斯尼亞損失了近40%的葡萄園面積,克羅埃西亞的葡萄種植地更是地雷密布,失去農作價值。M6投資計劃的成員,2004年開始指導巴爾干半島大小酒廠的營運,計劃預算達1400萬美元,資金由馬期頓知名啤酒品牌Skopje提供,企圖提升該地區葡萄酒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對于這些酒廠而言,M6團隊就是童話故事白騎士的化身,為復興之路帶來一線曙光。Tikves也是M6計劃的受惠者,出口部門經理MilanIvanovski自豪地指著數個釀造槽,為了制造出優質葡萄酒,每個槽的建造經費達26萬美元,簡直是奔馳級的規格。Tikves總經理SasoVelkov表示,多年來Tikves生產中價位葡萄酒,大部分被銷往德國做基底酒,M6計劃接手后,Tikves將銷售目標轉往高價市場,過去的生產比率為便宜的散裝酒占65%,較高級的瓶裝酒35%,只生產2種等級的優質葡萄酒,同時將產量從5500萬公升降至3500萬公升,2006年的總銷售金額成長了10%。兩年前Hepok被澳洲HypoGroupAlpeAdria買下后,也同樣積極朝高階葡萄酒廠邁進,共投入500萬美元的改善資金,Saric希望2007年還能再有一百萬美元的資金投入,用來種植新品種葡萄,全面取代老葡萄樹,并且擴大栽種面積至150公頃,雖然至少會喪失一年的產能,卻對長期產能的提升極有幫助。小酒廠無法支付龐大的改造費用,他們采取規模較小的改變措施,同時尋求國際組織的援助,如美國國際開發署、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與歐洲重建總局等。葡萄酒作家和觀光業者BrittKarlsson認為,克羅埃西亞小酒廠開始經營觀光,帶來不錯的額外收益。同時酒廠無須急著擴廠沖產量,應該把專注于葡萄酒質量的改善上,提高產量也許能賺錢,但xxx不是出色酒廠的必要條件。Karlsson認為這是場需要遠見的xxx,巴爾干半島酒廠xxx的挑戰在于國際貿易與影響力的缺乏,酒廠需要加強對于外國市場的了解,并且導入現代化的釀酒技術。經過巴爾干半島眾酒廠數年來的努力,終于結出些許甜美果實,Tikves擊出漂亮一擊,接到俄羅斯政府三十萬瓶的大訂單,與其它名酒并列于克林姆林宮酒窖中,xxx拉高Tikves葡萄酒的位階與知名度。巴爾干酒廠要求葡萄酒質重于量的方針,值得學習,大量生產低利潤農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

    薩拉熱窩事件

    編輯

    巴爾干半島歷來是國際關系中復雜、多事的地區,素有“火藥庫”之稱。在這里,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沖突、文化差異、邊界糾紛、政治分歧等棘手的問題既相互影響,盤根錯節,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勢。在這之中,南斯拉夫地區更是矛盾與沖突最為集中和激烈的區域。又因為巴爾干地區地處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歐洲各大國出于私利,一向關注這里的動態和變化,并積極插足各種矛盾與沖突。例如,發生于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原本是一場在歐洲常見的暗殺事件,起初,人們并沒有對此感到有什么異常,但在事后的一個多星期后,歐洲列強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場沸沸揚揚的“七月外交危機”,進而又因此引發起xxx次世界大戰。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地處東南歐巴爾干半島的西北部。現南斯拉夫境內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和克爾特人。6世紀,斯拉夫人的一支開始突破拜占廷帝國的多瑙河防線,侵襲巴爾干半島。7世紀,他們在巴爾干半島定居下來,逐漸同當地土著居民融為一體,統稱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部落為了爭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后同拜占廷人、阿瓦爾人、法蘭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進行了接連不斷的xxx,曾建立起中世紀國家組織。但是,由于無力抵御鄰國的擴張侵襲,這些國家存在的時間都不長。保加利亞位于巴爾干半島的中部和東部,中古時期最早居民是色雷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曾在這一地區建立過奴隸社會。7世紀后半期,一支古保加利亞人進入今保加利亞東北部。在反對拜占廷帝國的共同斗爭中,古保加利亞人和定居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結盟,并于公元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后古保加利亞人逐漸被斯拉夫人同化,成為斯拉夫國家,但仍沿用保加利亞這個名稱。阿爾巴尼亞位于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部,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干半島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獨立從14世紀到16世紀,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穆斯林帝國——奧斯曼帝國從亞洲西部出發,征服了巴爾干半島,消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國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建立了長達5個多世紀的軍事封建統治。巴爾干半島長期處于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這里民族關系復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奧斯曼帝國(1299~1922)的統治,取得了獨立。不久,興起于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而當地人民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個大的南方斯拉夫人的國家。《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這時,俄國以南方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爾干事務,使那里的矛盾更加激化;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79年,在德國宰相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同盟條約》首先締結。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后來,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斯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意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字,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趕上和超過了英國。德國修建“三B鐵路”的計劃也表明向巴爾干半島擴張的意圖,從它的首都柏林開始,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到達亞洲的巴格達。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國也調整了同法國、俄國的關系,在20世紀初分別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英法、英俄協約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xxx的火藥庫。巴爾干半島國家分別被拖入兩次世界大戰。戰后,巴爾干半島國家先后建立起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一方面,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影響著巴爾干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國家,特別是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十分復雜,人數在50萬以上的民族有8個,xxx的塞爾維亞族只占人口的36%。這8個民族在歷史傳統、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經濟發達程度等方面差異很大。xxx次世界大戰后,8個民族雖然統一進一個王國里,但由于這個王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民族關系相當緊張。鐵托執政時期,在南斯拉夫實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認,國家實行聯邦制。1980年鐵托總統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一位有權威的領袖,許多原來被掩蓋的民族問題開始表面化。19世紀末巴爾干半島之所以成為火藥桶,是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首先,土耳其海峽位于巴爾干半島與小亞細亞半島之間,對于俄國來說,土耳其海峽是俄國南部重要的生命線,如果土耳其海峽被敵對國封閉,俄國南部的對外聯系將被斷絕,黑海艦隊將成為甕中之鱉。巴爾干半島的控制對于俄國來說至關重要。巴爾干北部的奧匈帝國日益衰敗,面對北方的德國、西邊的法國、東面的俄國,奧匈帝國無力與任何一個國家對抗。它的發展只能往南方,將巴爾干半島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一次進行最后的掙扎;而俄國勢力的入侵會讓原本就比較示弱的奧匈帝國受到敵對國的三面夾擊(東邊、南邊俄國,西邊法國),巴爾干半島的控制對于這個帝國來說也是生死攸[yōu]關的。巴爾干半島民族成分復雜,加上其原來的統治者奧斯曼帝國更加沒落,為兩大集團在巴爾干的爭奪提供了便利。兩國通過扶植和吞并巴爾干各小國來達到其控制巴爾干的目的,巴爾干也成為歐洲矛盾之一,一戰便因為巴爾干問題開戰了。索非亞教堂1989年10月,南共聯盟第28次中央全會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決議,宣布放棄“一黨壟斷”。1990年,有70年歷史的南共聯盟不解自散。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涌現了大約300個政黨,各政黨幾乎無一例外地打著維護本民族利益的旗號爭取選票,民族主義思潮泛濫。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在公民投票后,于1991年6月25日同時宣布獨立,這標志著南斯拉夫聯邦開始解體。南聯邦議會和政府為此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宣布斯、克兩共和國單方面的獨立決定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戰亂不已。1992年4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原則上取得一致意見,決定組成一個“保持南斯拉夫連續性的共同國家”。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議會舉行會議,通過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聯合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憲法,宣告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成立。然而,就在克羅地亞戰亂剛告平息之際,波黑共和國又發生了戰亂。這是一場規模更大、更加激烈而殘酷的混戰。波黑是一個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國,境內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約150萬人,占人口31.3%,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地亞族約80萬人,占17.7%,xxx的民族集團是穆斯林族,約200萬人,占人口的43.7%,穆斯林族原本也是塞爾維亞人,但在奧斯曼帝國時被迫改宗伊斯蘭教,他們在風俗習慣上與塞爾維亞已大不相同,政治上也有不少矛盾。在沖突中,塞爾維亞族由于得到南人民軍的支持,在武器裝備、作戰經驗與兵力上都占有很大的優勢,一直掌握著xxx的主動權。前南斯拉夫戰亂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據估計,到1992年10月,滯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內的難民達180余萬,其中克羅地亞和波黑兩共和國難民已分別占兩國人口的總數1/4。另外,還有40余萬前南斯拉夫的難民涌向鄰近的歐洲國家,給這些歐洲國家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波黑戰亂愈演愈烈,國際社會調停的重點又轉到波黑沖突上。1992年,歐共體和聯合國先后通過了一系列原則決議,南沖突各方舉行了多次會談,但均無結果。巴爾干同盟1996年美國介入波黑xxx,只是初試鋒芒;19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大動干戈。從本質上分析,蘇聯東歐劇變之后,美國朝野兩界謀求建立以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秩序的戰略目標成為主流。美國的世界戰略漸漸呈現出一種在全球范圍內的攻勢。其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21世紀頭10年間就在歐洲經濟始終低迷,前蘇東地區經濟一蹶不振,東亞經濟在快速發展之后進入結構性調整并遭遇了金融危機的重創,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普遍疲弱,而美國經濟卻出現了連續9年的高增長,其強勁發展的勢頭至今未現衰跡。美國的這種發展不僅繼續拉大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而且拉開了其與歐盟、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是在此基礎上,美國得以在20世紀末在世界格局中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強勢地位。美國新世紀全球戰略既已輪廓初現,而無論是在波黑還是科索沃,盡管軍事介入都是以北約的名義實施的,但事實證明,冷戰以后歐洲政治家們所一直致力的“歐洲的事由歐洲人來做”的政治目標,已被美國在北約組織中無可置疑的政治—軍事領導地位所粉碎。在美國新世紀全球戰略中,聯合國維護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傳統機制被擱置一旁,美國及其北約盟國將隨時可將其軍事行動實施于北約政治空間之外任何他們認為適宜的地方。此次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科索沃的所做所為,可以說是20世紀末有組織的國際犯罪、大規模踐踏人權的最新紀錄,可卻被冠冕堂皇地標榜為保護人權和制止所謂種族清洗。美國將藉科索沃危機為契機,試圖重新調整與各大國和各主要國際力量之間的關系,以確立自己在新世紀中的領導地位。在20世紀末,雖然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是趨勢與潮流,但在巴爾干并沒有出現緩和與緩解的跡象,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斷惡化,新的沖突則又在發生,不利于穩定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使這里的局勢仍處惡性循環中。1912~1913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xxx。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4國先后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后帝國主義各國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干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土宣戰,xxx次巴爾干xxx爆發。xxx結束,奧斯曼帝國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于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余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于巴爾干各國來說xxx次巴爾干xxx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xxx。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457/

    (28)
    詞條目錄
    1. 巴爾干半島的由來
    2. 地理環境
    3. 位置
    4. 地形
    5. 氣候
    6. 主要民族
    7. 相關國家
    8. 釀酒文化
    9. 薩拉熱窩事件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