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熱帶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亞熱帶(Subtropics),又稱“副熱帶”,是地球上熱量帶之一。一般亞熱帶位于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大致分布在南北緯30°-40°之間),是熱帶與溫帶之間的過渡地帶。亞熱帶全年有較長時期為副熱帶高氣壓所控制或受其活動的影響,夏季氣溫與熱帶相似,但冬季明顯比熱帶冷,最冷月均溫在零度以上。 亞熱帶位于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因海陸位置不同,亞熱帶氣候分為亞...

    亞熱帶(Subtropics),又稱“副熱帶”,是地球上熱量帶之一。一般亞熱帶位于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大致分布在南北緯30°-40°之間),是熱帶與溫帶之間的過渡地帶。亞熱帶全年有較長時期為副熱帶高氣壓所控制或受其活動的影響,夏季氣溫與熱帶相似,但冬季明顯比熱帶冷,最冷月均溫在零度以上。

    亞熱帶定義與范圍

    編輯

    定義

    亞熱帶位于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因海陸位置不同,亞熱帶氣候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干旱半干旱氣候類型。在中國準河以南、北回歸線以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按熱量的不同分布又可分為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

    范圍

    亞熱帶大致分布在南北緯30°-40°之間。亞熱帶地理范圍包括亞洲東南部,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東南部,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陸西岸、非洲大陸和澳洲大陸西南部。亞熱帶穿過的重要的自然地理單元有中國秦嶺-淮河以南、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端、大西洋沿岸、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的巴西高原東南緣及大查科平原、巴拉那河中下游以東、巴西潘帕斯平原東部、非洲東南海岸、澳大利亞東南岸、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海岸、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

    主要特征

    編輯

    溫度

    亞熱帶冬季溫和、少雨,夏季炎熱多雨。冬由大陸高壓所控制,夏季由熱帶海洋氣團所籠罩。冬季最冷月平均溫度高于0℃,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亞熱帶分為三個部分,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北亞熱帶北界以南,無期及氣溫≥10℃時期均在220天以上,同期積溫度約4500℃,7月氣溫在27℃以上,1月氣溫在0℃以上;中亞熱帶全在濕潤地區以內,無霜期及氣溫≥10℃時期多在230-240天以上,同期積溫度約多在5000℃以上;南亞熱帶的無霜期在350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大于等于10℃時期在300天以上,同期積溫在6000-6500℃以上,最冷月氣溫在10℃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上。

    降水

    亞熱帶年雨量1000-2000毫米,年內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4-10月。亞熱帶通常有明顯的干濕季節變化,降雨量較大的地區常常會有豐富的植被農業資源。亞熱帶氣候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亞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沙漠氣候、高山氣候幾種類型,它們的降水特征各不相同。在亞熱帶地區中,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區以北的地帶,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端,冬季降水較少,夏季較多,夏雨降水量在750~1000毫米;北美大陸東部25°~35°N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的巴西高原東南緣、巴拉那河中、下游以東和潘帕斯東部及非洲的東南海岸和澳大利亞的東南岸部分地區降水分配較為均勻;地中海沿岸、美國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海岸、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亞南端,夏季干燥,冬季降水較多,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以及南美的大查科等地,年降水量少,冬季降水量稍多。

    大氣環流

    亞熱帶全年有較長時期為副熱帶高氣壓所控制或受其活動的影響,由于大氣環流的影響,當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來,又不能繼續北進,便在北緯30度附近上空聚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地面氣壓增高,形成副熱帶高壓

    名稱

    副熱帶高壓,又稱“亞熱帶高壓”或“副熱帶高氣壓”,也叫做“副熱帶高壓脊”,氣象學名詞,是指活躍于副熱帶地區的高壓脊,分布于南北緯30°左右,是一股經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溫暖氣團。它呈橢圓形,長軸同緯圈大致平行,占據廣大空間,穩定少動。因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而分裂成若干個高壓單體,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它的位置以及內里氣流的流向可以影響到熱帶氣旋的生成和走向。

    形成原因

    副熱帶高壓帶的主要成因是動力的作用,其高壓脊線(等壓線或等高線反氣旋曲率xxx處的連線)處于哈得來環流和費雷爾環流的下沉氣流區,影響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認為太陽輻射季節變化導致的經向加熱差異的變化是控制副熱帶高壓季節性南進北退的基本因子。

    分布

    副熱帶高壓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由于環副熱帶山脈的存在、海-氣相互作用、海陸熱力差異和陸面過程等的影響改變了大氣的能量收支,造成副熱帶高壓帶斷裂為若干個區域的高壓中心。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北半球副高單體中心經常有5-6個,分別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東部、北大西洋中部、北大西洋西部墨西哥灣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壓中心。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壓、南大西洋高壓和南印度洋高壓等。這些高壓有時增強,有時減弱,有時合并,有時分裂,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系統

    特征

    副熱帶高壓的東部是強烈的下沉運動區,所控制地區會出現持續性的晴熱天氣。而副熱帶高壓的西部是低層暖濕空氣輻合上升運動區,容易出現雷陣雨天氣。隨著季節的更迭,副熱帶高壓帶的強度、位置也會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從1月到7月,副熱帶高壓主體呈現出向北、向西移動和強度增強的趨勢;從7月到次年1月,副熱帶高壓主體則有向南、向東移動和強度減弱的動向。這種季節性的變化,還具有明顯的緩慢式變化和跳躍式變化的不同階段。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性變化對于中國東部地區的天氣狀況具有重要影響,容易造成中國東部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洪澇的反常天氣。副熱帶高壓變化有很強的持續性,研究表明,其強度變化與海溫異常有密切關系。尤其在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溫異常,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變化有明顯影響。

    氣候類型

    編輯

    柯本氣候分類法把全球氣候按照緯度位置,從赤道向兩極劃為A(熱帶氣候)、B(干燥氣候)、C(亞熱帶氣候)、D(溫帶、亞寒帶氣候)、E(極地氣候)五大類氣候區域。每一個大類后面又能細分為若干小類。其中亞熱帶氣候分為三型。夏干溫暖氣候又稱地中海氣候(Cs)、冬干溫暖氣候(Cw)、常濕溫暖氣候(Cf)。周淑貞以斯查勒氣候分類法為基礎,加以適當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季風氣候類型,將全球氣候分為低緯度氣候帶、中緯度氣候帶、高緯度氣候帶三類、16個氣候型,另列高地氣候一大類。其中將受副高壓全團控制的中緯度氣候帶分為副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副熱帶季風氣候、副熱帶濕潤氣候、副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氣候)四種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 分布

    亞熱帶季風氣候亦稱“副熱帶季風氣候”,即冬季溫和、少雨,夏季炎熱多雨。大約位于北緯25°-35°的大陸東部。中國東部、日本、朝鮮、美國東部、澳州東南部和南美阿根廷等地都屬于這一氣候區。這是發展農林牧生產的最適宜地區。

    • 成因

    亞熱帶冬季由大陸高壓所控制,夏季由熱帶海洋氣團所籠罩。形成季風的最主要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也就是海洋和陸地的比熱不同,陸地比熱小,而海洋比熱大,比熱小的陸地升溫和降溫都比較快,從而使得夏季陸地升溫快,陸地氣溫比海洋氣溫高,使得陸地氣壓較低,比如在亞歐大陸內部形成了“亞洲低壓”,風就會從海洋吹向陸地。而到了冬季,陸地由于比熱小,降溫也比海洋快,陸地氣溫比海洋氣溫低,使得陸地氣壓較高,比如在亞歐大陸內部形成了“亞洲高壓”,風就會從陸地吹向海洋。

    • 特征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溫度高于0℃,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年雨量750-1650毫米,年內分配不均,夏季較集中。自然植物一般為闊葉林與針葉林的混交林。在這種氣候和植被影響下形成的土壤主要是紅壤與黃壤。這是發展農林牧生產的最適宜地區。

    亞熱帶濕潤氣候

    • 分布

    亞熱帶濕潤氣候是一種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35°之間大陸東岸的氣候類型,也叫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副熱帶濕潤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主要分布在美國的東南部、南美洲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南非東南沿海四大區域,以美國東南部地區面積xxx,南非東南沿海地區面積最小。

    • 成因

    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均溫在25℃左右,年降水量通常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相對集中于夏季。造成該氣候特征的主要成因是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夏季則受熱帶海洋氣團的影響。

    • 特征

    亞熱帶濕潤氣候是一種溫帶氣候區,其特點是夏季炎熱潮濕,冬季涼爽溫和,冬夏溫差比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風區均勻。風向季變不大,全年溫暖濕潤,夏雨稍多。最冷月平均溫度在8℃以上,降水較多且大多在夏季,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沒有明顯的干季、雨季之分。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

    • 分布

    地中海氣候,又稱副熱帶夏干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分布范圍為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是xxx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在所有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屬于地中海氣候的地區還有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沿海等。

    • 成因

    地中海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低從而形成高壓,加大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勢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溫又相對較高,形成低壓,吸引西風,使西風的勢力xxx加強。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干燥,云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占60%~70%,夏半年只有30%-40%。地中海“冬雨夏干”的氣候特征,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獨一幟。

    • 特征

    地中海氣候獨特,夏季干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干旱枯竭。德國氣象學家柯本在劃分全球氣候時,把它專門列為一類,叫地中海氣候。盡管有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羅河、羅納河、埃布羅河等,但由于它處在副熱帶,蒸發量太大,遠遠超過了河水和雨水的補給,使其水收入不如支出多,海水的威度比大西洋高得多。大西洋的水,由直布羅陀海峽上層流人地中海,地中海的高鹽水,從海峽的下層流入大西洋。大西洋很大,水量充足,凈流入地中海的水是很多的,每秒鐘多達7000立方米。

    亞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

    • 分布

    亞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位于熱帶干旱氣候向高緯度一側,在南、北緯25°-35°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包括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以及南美的大查科等地。

    • 成因

    亞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是在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和信風帶背岸風的作用下形成的。由于身居內陸或受山地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年降水量少;又因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按干早程度不同可分為亞熱帶干早氣候和亞熱帶半干早氣候。

    • 特征

    亞熱帶干早氣候是熱帶干早氣候的延伸,亦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強、氣溫高、蒸發盛等特點,但與后者相比,涼季氣溫較低,氣溫年較差較大,涼季有氣旋雨、土壤蓄水量也比較大。亞熱帶半干早氣候出現在亞熱帶干早氣候區外緣,與地中海氣候毗連,其氣候與亞熱帶干早氣候相比,夏季氣溫偏低,冬季降水量稍多。亞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區的植被類型屬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禾本科植物,土壤屬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亞熱帶草原氣候

    • 分布

    亞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基本與熱帶草原氣候相同,分布在土耳其大部分地區、澳大利亞東南部、非洲南部。

    • 成因

    亞熱帶草原氣候類型分布區因受赤道低壓和信風交替控制,氣溫終年很高,年平均氣溫約25℃,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8℃以上,全年長夏無冬。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氣候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空氣潮濕,多對流雨,降水集中,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盛行下沉氣流,干旱少雨,形成干季。一年中濕季、干季的長短,視緯度而異,緯度越低,雨季越長,緯度漸高,干季漸長。因受水分限制,樹木漸稀,形成稀樹草原景觀,故也稱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 特征

    亞熱帶草原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相似,由于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這種氣候類型有明顯的千季和濕季。干季時,由于氣候干旱,樹木落葉,草從枯死,一片荒涼景象,雨季一到,生機盎然,一片蔥綠。

    亞熱帶沙漠氣候

    • 分布

    亞熱帶沙漠氣候位于熱帶沙漠氣候的向高緯一側,約在緯度25°-35°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分布北非、約旦、敘利亞、伊拉克、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北部、澳大利亞南部、潘帕斯南部、巴塔哥尼亞和南非部分地區。

    • 成因

    亞熱帶沙漠氣候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

    • 特征

    亞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溫炎熱,但因緯度稍高,冬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

    高山氣候

    • 分布

    高山地區具有垂直變化的氣候就叫高山氣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脈沿線和海拔較高的高原地區,以熱帶高山地區最為典型,氣候變化也最豐富。亞熱帶高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因地勢高聳,氣溫、降水等隨地勢高低呈垂直變化,形成高山氣候。

    • 成因

    高山氣候是由于地理位置、坡谷方位、山峰分布以及其他地域性條件綜合影響而導致的,其中地形因素起主要作用。在高地地帶隨著高度的增加,氣候諸要素也隨著發生變化,導致高山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

    • 特征

    高山氣候的氣溫隨高度而降低,有時谷底出現逆溫現象,氣溫日較差或年較差比平原小。風速隨高度而加大。xxx濕度隨高度升高而減小,相對濕度隨高度升高而增大,故在一定高度范圍內,降水隨高度而增加。多露、多風。冬季降霜雪,夏季多熱雷雨。降雨之際多冰雹。高山地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氣候和植被都呈現垂直變化的特征。由于地形起伏和坡向不同,同一山地的氣候差異很大。一般從山麓到山頂,所屬自然帶為森林帶、灌木林帶、草原帶、荒漠帶、地衣帶和積雪冰川帶等。

    生態系統

    編輯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 分布

    常綠闊葉林或稱照葉林,是分布在亞熱帶地區的大陸東岸的植被。它在南、北美州、大洋洲、非洲以及亞洲均有分布,中國的常綠闊葉林分布面積xxx,發育最為典型。

    • 特征

    常綠闊葉林分布地區屬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在北半球,特別在東亞,具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征是夏季炎熱而潮濕,最熱月的平均溫度達24-27℃(28一30°C),冬季稍為干寒,最冷月的平均溫度在3-8攝℃,年平均溫度為16-18℃,春秋溫和,四季分明,≥10℃的積溫在5000-5500℃甚至6000℃,無霜期超過230天,在本類型的南部可達260-270天。由于夏季風的關系,夏季降水特別豐富,水熱同期,特別有利于植被發育,年雨最在1000毫米以上,在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地區,一般可達1500毫米。降水分配不均,冬季降水少,但無明顯于早。由于雨量充沛,空氣濕度較大(相對濕度平均在75-80%)蒸發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都較濕潤。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亞熱帶溫暖濕潤地區的常綠雙子葉植物構成的闊葉樹森林,主要是由黨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等的樹種組成,種類豐富。喬木的葉子具有樟科植物葉子特有的特征,葉片以小型葉為主,中型葉次之,橢圓形,單葉(占80%以上),革質葉多數,表面光澤被蠟層,且常與光線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稱照葉林。群落的結構可分為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三個基本層次。發育良好的喬木層往往可分為三個亞層,xxx亞層的高度約在16-20米左右,很少超出25米,總蓋度在70-90%以上,樹冠多相連續,喬木多數是殼斗科和樟科等的常綠種類。喬木第二亞層的樹冠多不連續,常見的為樟科、山茶科和木蘭科等。第三亞層有時往往與高大的灌木層相交錯灌木層也可以分出亞層在中國的常綠闊葉林內,常見的多為杜鵑屬、烏飯樹屬、山礬屬和杜莖山屬等。典型動物有金絲猴、獼猴、短尾猴、靈貓。扁腳鹿、歐洲盤羊、黑尾鹿、單孔目營半水棲的鴨嘴獸。

    • 物產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區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用于建筑用材楠木、樟木、櫟樹、馬尾松和紅杉;經濟林有油棕、烏柏、茶、樹、油茶等;果木有柑桔、琵琶、楊梅、桃、李等;藥用植物如杜仲、天馬、厚樸、五味子等;作物有水玉米小麥、甘薯、豆類煙草甘蔗、麻類等。耕作為一年二作或一年三作。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 分布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主要分布區為亞熱帶大陸的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積最廣、最典型,自然植被是常綠硬葉闊葉林和常綠硬葉灌木林。

    • 特征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年降水量500-750毫米,多集中與冬季,夏季降水很少。最熱月平均溫度22℃-28℃。最冷月平均溫度5℃-12℃,年較差17℃-22℃,氣候特征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

    • 生物多樣性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生物群落發育于地中海式氣候條件下。喬木長得不高,上層喬木稀疏,林內無附生植物藤本植物極少,林下常綠灌木生長茂密。喬灌木葉子常綠,植物具旱生特征。不少植物具艷麗的花朵且以黃色為多,很多植物能分泌揮發油。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動物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地中海地區的主要動物有摩弗倫羊、扁角鹿,無尾猴、菊頭蝠、胡狼、白肩雕、鬍[hú]兀鷲[jiù]、產婆蟾等。

    • 物產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由常綠具革質葉的櫟屬植物組成,常見的有木栓櫟、刺葉櫟等。樹木稀疏、林下灌木與草本層發育良好。人工栽培或逸為野生的油橄欖是木本油料植物,構成該地區的一種典型景觀。其它栽培植物還有柑桔、葡萄無花果等。分布最廣的植被是常綠硬葉灌木群落。

    亞熱帶荒漠

    • 分布

    亞熱帶荒漠帶位于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背風一側,相當于南、北緯15°-30°,如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亞的阿拉伯,北美洲的西南部,非洲西南部和南美洲部分地區。

    • 特征

    亞熱帶荒漠受制于大陸高壓單體中的下沉氣流。全球南、北緯15°-30°之間的大部分陸地為這些單體所控制,大致以南北回歸線為中心線。亞熱帶沙漠氣候是極端干燥的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年降水一般不超過250毫米-300毫米。日照強,蒸發量xxx超過降水量,年溫差和日溫差都比較顯著。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終年干旱多雨,甚至多年滴雨不下,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都較大。植被稀疏,或大面積無植被覆蓋。

    • 生物多樣性

    主要是旱生灌木和一些草本植物,還有一些雨后生長的短生植物。動物的種類和個體數量都很少,典型的有駱駝、黃羊、鴕鳥等,還有袋鼠、蜥蜴、蛇等。

    • 物產

    亞熱帶沙漠氣候區礦產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磷酸鹽資源豐富。植物以麥類、棉花為主。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587467/

    (25)
    詞條目錄
    1. 亞熱帶定義與范圍
    2. 定義
    3. 范圍
    4. 主要特征
    5. 溫度
    6. 降水
    7. 大氣環流
    8. 名稱
    9. 形成原因
    10. 分布
    11. 特征
    12. 氣候類型
    13. 亞熱帶季風氣候
    14. 亞熱帶濕潤氣候
    15.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
    16. 亞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
    17. 亞熱帶草原氣候
    18. 亞熱帶沙漠氣候
    19. 高山氣候
    20. 生態系統
    21.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2.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23. 亞熱帶荒漠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